九月十六太均会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83
专题名称: 九月十六太均会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12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九月十六太均会”是石淙镇当地百姓及太湖流域一带船民共同祈福求安的盛会。从农历九月十三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十六日晚上,众人前来敬香、祈福、求子,太均会上更有“扎臂香”、“踩高跷”、“舞龙”、“舞狮”、“做戏”等活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历史渊源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朝廷极力镇压。陆圭为归安县石淙人,在镇压起义军中立下大功。陆圭去世后,人们建陆家祠以纪念自己的祖先。后传说在陆家祠内泥马神飞驰长江,渡康王南来。康王在临安(今杭州)坐了朝廷,便敕封陆圭为“镇海潮王”。 宋嘉泰的《吴兴志》(1202)记载了太均与陆圭为民除害,并得到敕封之事。 “嘉定间,夏,飞蝗蔽天,神见云端驱之,蝗不为害。淳熙间,钱塘复大决,有司随筑随圮。神与三女扬旗空中,浮石江面,以显其灵,堤赖以成。浙西帅臣徐栗实董斯役,以其事闻于朝,乃赐额曰协顺,封其爵曰广灵,封三女为夫人。立庙是邦,地曰石冢。” 太均的成神是荫庇于乃父陆圭,自建庙祭祀以来,每年都在农历九月十六三太均诞辰之日举行盛大的太均会。九月十六太均会围绕太均信仰展开,而太均信仰又以庙宇的形式得到表现与稳固。但据周庆云纂《南浔志》记载:“太均堂,咸丰时毁于兵,同治十三年里人周大昌醵资重建,光绪中增建寿星殿。”“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太均庙也难逃一劫。1922年,火烧太均堂,更是经历了一场几乎毁灭性的灾难。 在20世纪80年代民间信仰逐步复兴的情况下,太均庙宇得到重建,九月十六太均会重新盛行于太湖流域。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地戏队、锣鼓、唢呐、香炉、爆竹、铳、龙、狮、戏班等。 ◎主要价值 人们通过九月十六太均会来纪念当地历史英雄人物陆圭和太均,并祈求田蚕鱼丰收,五谷丰登,人口太平。九月十六太均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民众之间的凝聚力,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太均作为太湖流域影响较深的女性神灵,而太均会辐射面颇广,典型地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濒危状况 九月十六太均会中,出水会项目已经灭迹,因为目前农村中船只稀少,不能组建如此庞大的活动。其他活动在逐步完善。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每年的太均会,由庙管牵头,召开各地帮会头目商量会议,安排太均会的项目。同时,组织培养各个帮会的传统项目,着力培养年轻一代。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