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传统糕点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8
专题名称: 南浔传统糕点习俗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11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南浔是闻名的鱼米之乡,其饮食文化丰富,糕点的制作、赠送以及食用习俗都非常讲究,南浔传统饮食习俗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留传下来许多食“传统糕点”的习俗,与本地淳朴的民风相映衬。南浔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糕点有橘红糕、定胜糕、雪饺、子孙糕、姑嫂饼、麦芽塌饼、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等。 ◎历史渊源 南浔区的传统糕点品种繁多,主要有橘红糕、定胜糕、子孙糕、姑嫂饼、雪饺、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等,其制作及消费的习俗历史悠久,名誉浙北乃至全国。 定胜糕、橘红糕是清末民初南浔茶食店特有的产品,尤以稻香村、紫阳观、野荸荠为最佳。“野荸荠”原是南浔镇东大街上一间茶食南货店的老字号店名,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老板姓沈,苏州人,对食品生产颇有造诣。他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生产传统特产橘红糕和定胜糕,麻酥糖、糖年糕,百果糕等各式潮式食品,其中以橘红糕和定胜糕最为著名。 子孙糕,意为子子孙孙步步高(糕)升之意,是湖州名点之一,百余年来畅销不衰。1905年,南京人王双喜用米粉制成糕,取名子孙糕。后由双林镇张季安经营。子孙糕制作方法经多次改进,至今广为流传。 姑嫂饼自清朝道光年间就已开始在双林流行,一直延传至今。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双林“沈德大”的姑嫂饼获得了金质奖章。继而,双林姑嫂饼又被推荐参展国际博览会,获得铜质奖章。 菱胡雪饺名闻遐迩,是风味独特的地方特产。雪饺的由来已久,旧时伴随着月饼的落市而露面,过了清明节匿迹,于春节前后鼎盛。现今,作为菱湖的特色点心,雪饺还是馈赠的佳品,成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好礼。 会须蛋是菱湖当地一重要习俗“逢九祝寿”的必备贺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父母四十九岁、五十九岁等逢九的寿诞时,女儿要为其准备寿诞礼,拜寿的贡品少不了会须蛋,寓意祈求父母“长寿健康”,制作会须蛋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善琏含山的十二生肖圆子也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每逢清明,含山及周边农村都要用米粉做成十二生肖的圆子给小孩子吃,以示吉祥、避邪。 ◎由来传说和基本习俗 南浔的橘红糕、菱湖雪饺、双林子孙糕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双林的姑嫂饼由来十分戏剧化。传说清朝道光年间(1821一1851),双林镇闵家巷一户姓马的人家,家庭和睦。有一天,马大娘的身体不舒服,不思饮食,贤孝的媳妇便动手做甜饼给娘吃。当年双林一带做饼有个风俗习惯,做饼时,将一口大碗翻过来,底朝天,甜饼就做在这大碗的底凹层。媳妇用炒面粉等原料做甜饼时当姑娘的调皮,趁其嫂不注意,偷偷地在甜饼中不时放上一小撮盐。甜饼制成后,为娘的一品尝,甜中带咸,椒盐可口,味道独特,于是食欲大增。自此,双林人就将这种做法制作的甜饼取名为“姑嫂饼”。 橘红糕是南浔人专门用来招待新客人或是上门女婿的。定胜糕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据说是古时南浔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定胜糕的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南浔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香甜柔软的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现今南浔人在孩子考上大学后,也常会送上几蒸定胜糕。 十二生肖圆子在每年的清明节时制作,均给小孩子吃,意为孩子像动物一样健康。其中十二生肖中的“狗”,要挂在楼板下的钉上,等到立夏这天煮给孩子吃,名曰:吃“立夏狗”。说是孩子吃了“立夏狗”,能像狗一样,身体健壮。 历史上,菱湖百姓过年走亲戚,必送两盒雪饺给长辈,称作“好事成双”。 如送给好友,则可送单数。每逢传统佳节,雪饺是必不可少的馈赠礼品。特别在女儿出嫁、孩子出生、父母祝寿等喜庆事宜中,雪饺更是等同于吉祥物,因雪饺的“饺”与“交”谐音,雪饺个数越多,则代表“交好运”越多,寓意平平安安,好运连连。由此,菱湖人对雪饺极其钟爱。 会须蛋是菱湖传统的祝寿糕点。在父母四十九岁、五十九岁等逢九的寿诞时,女儿要为其准备寿诞礼,拜寿的礼品少不了会须蛋,寓意祈愿父亲能“长寿健康,如寿星般捻长须”,母亲能“身体康泰”。 双林子孙糕作为送礼佳品,早先只能送给长辈,故而又名“大人糕”。后来,才在平辈和下辈之间互相赠送。在送给长辈时,因身份不同而送法各异。 一板子孙糕平时划为十六块,按块计价出售。有一段时间,送给娘舅、姑夫,不是划小块的,而是整板相送。送给伯伯、叔叔,则对角一划为二,送一块三角形的。按规矩,这是因为下辈如遇分家等大事,一般都请娘舅、姑夫裁决作主,而伯伯、叔叔则无此权力。后来,人们感到整板相送,虽是下辈一片情义,然而诸多不便,于是改成将一板划成四大块,既方便包装、携带、食用,又不失上辈身份、下辈孝心。用子孙糕作为寿礼,则要带个“六”字,如十六块、三十六块,或总的块数是六的倍数,如十二块、十八块。总之,多也好,少也罢,都离不开一个“六”字。倘若遇到不一般的大寿,如亲朋六十六大寿,则大都要六十六块。这样,才能显出送礼人之诚意,又有吉利之意,以示“六六顺风。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定胜糕、橘红糕、子孙糕等糕点主要以糯米粉为原料,辅料有白糖腌制的玫瑰花、猪油、豆沙、粳米粉、糖猪油、金橘饼、红绿果、松子肉、桃肉、红玫瑰酱、白糖等。工具有木制模型、蒸箱等。 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以糯米粉和籼米粉为主要原料,辅料讲究,主要有南瓜青、南瓜黄、苋菜红、豆沙等。工具有筷子、牙签、细长小发夹、蒸架、纱布等。 姑嫂饼以面粉为主要原料,辅料有黑芝麻、猪板油、白糖粉、食盐等,工具有印模、蒸架等。 雪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辅料有猪油、籼米粉、绵白糖。工具有网勺、油锅等。 麦芽塌饼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麦芽、“白胡子草”、豆沙、菜油等。 ◎濒危状况 南浔传统糕点,已经传承千百年。但是,随着新兴食品普及,传统糕点已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也意味着南浔传统糕点的习俗将逐渐消失。如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子孙糕等,在农村红白喜事中,将逐步地被现代食品所取代。使用场合的萎缩,严重影响了艺人的制作积极性。如今南浔地区会制作上述传统糕点的老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了如会须蛋、十二生肖圆子、子孙糕等,传承人年岁已高,年轻一代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异,极少有人去传承这些传统的技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的糕点消费饮食习俗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使南浔丰富而又古老的糕点习俗得以传承,急需制定完备方案,切实有效地加以落实。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南浔各种传统糕点习俗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归类,了解了各种糕点的延传历史、制作工艺、相关民俗等,并有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录像资料保存备案。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