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7
专题名称: 淡水渔业习俗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10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菱湖镇千年的渔业养殖,酿造了浓郁的鱼文化氛围,培育了丰富多彩的与鱼有关的美食餐饮、休闲旅游、民歌民谣、民间传说、风俗习惯。菱湖淡水渔业习俗主要分渔业养殖习俗、渔业捕捞习俗和吃鱼习俗等。 ◎历史渊源 据史料和传说记载,菱湖淡水鱼人工养殖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中期,菱湖“尤多水,商贾四方云集,号为水市”。三国吴(约220)时,杨俊成在菱湖镇查家簖村挖掘了盼幸塘(此鱼塘尚在),从长江采集鱼苗,喂以豆浆,放养池塘,培育成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成为菱湖人掘池养鱼的鼻祖。明朝万历年间,菱湖普及掘地养鱼。明清时期,“水市早开,渔歌夜发”,“鱼多论斗卖”,还改装木船成活水船,将鲜活的淡水鱼运往上海、苏州、松江、常州、钱塘(今杭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相继在菱胡建所,以科学方法总结、推广菱湖千余年的人工养殖淡水鱼经验,并成功进行人工繁育,使菱湖池塘养鱼高产高效。菱湖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起,菱湖渔农从中南海到全国各地传授养鱼技术,先后有二十人次的技工到十多个国家指导淡水鱼养殖。 目前全镇有近10万亩鱼塘,近2万名菱湖人在各地承包鱼塘近30万万亩,年产淡水鱼4万吨,年繁育各类鱼苗不计其数,被省、市命名为“水产之乡”、“黄鳝之乡”。近几年来,更是引随新品种,改进单一的“四大家鱼”养殖,形成了大规模的加州鲈鱼、甲鱼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以及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运作模式,使菱湖作为“全国淡水鱼养殖中心由此名声大噪。 ◎主要习俗内容 1.渔业养殖习俗 后人传承了杨俊成的养鱼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创新,渔业的信仰习俗等逐渐形成,大部分流传至今。 传统的鱼苗繁殖,是于每年的冬季或初春先派人了解养鱼产区生产,签订购销合同,然后按产区鱼花预计产量制定计划,落实人员、资金、港埠,确定运输路线等。鱼苗主要采取水运,旧时菱湖有专运大木船,六人双橹,从长江沿岸港埠经丹徒或江阴大运河过苏州返回菱湖,新中国成立后则通过长江航运管理局的客货轮,运至上海,再返回菱湖。首先预测江汛,以“西北黑一黑,七日七夜到湖北(武穴)”的短期预测为可信。鱼谚“立夏上江边”,涨水是江河天然鱼苗繁殖的必要条件。一般在4月下旬派人员到长江取鱼苗。出船前,菱湖的渔民会为取鱼苗的人员送行,在港埠头放炮仗,点鞭炮,有的家属还会在船头“拜利市”,点上香烛,摆上“猪头三牲”,进行祭拜,祈求上天保佑船行一路平安。 并在船上扎大红绸,插上彩旗。到达长江后,取鱼苗人员注意江水的涨落情况,江水明显回升,并伴有水草渣或水中“川草”等发江预兆,就在不同地点进行“试琼”,即从江中捞起鱼卵,然后下琼投产,全力以赴,日夜苦战。采得鱼苗后,运往菱湖,培育成鱼种后,销售给本地渔农或销往外地。船到菱湖后,渔民以隆重的仪式接待,在港口放炮仗,有时还会请戏班唱上几台戏,庆贺鱼秧满载而归,祈祷鱼业丰收。 2.渔业捕捞习俗 与淡水鱼养殖习俗并存的,还有菱湖镇水产村的渔业捕捞习俗。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形成了以捕鱼为生的水产村独特民俗文化,捕鱼方式、捕鱼信仰、以船为家的居住方式等民俗习惯一直传承延续至今。捕鱼工具与捕鱼方法多种多样。 渔民家皆有一种船形如竹叶的小划船,长约4米,两头尖,船底尖弧,着水部位少,速度快。船头划桨者背向前,有时加架木,放桨于上,易着力,增加速度,船艄划桨者面向前方,有时用桨起撑舵作用。 撒网捕鱼,将渔船划到捕鱼区域时,人坐船头,船边行边沉放带有浮子的丝网(浮子,即长约1厘米,宽约0.5厘米的塑料泡沫),丝网长10至20米,浮子一般在300个左右,放完丝网后摇响车,再收网取鱼。还有的渔民习惯在撒下丝网后,手中敲打长方形木板,发出“嘀笃嘀笃”声响,惊动鱼入网,再收网取鱼;用竹钓、铁钓,勾上钓饵,然后根据鱼类水中洄游路线放入河中,两小时后收钓取鱼;用竹篾编成笼罩(有大口小篓,也有直筒式的,鱼虾游进篓后,由于篓口的独特设,无法游出,俗称“倒水笼”),将其放入水中,过数小时后拉起笼罩,取出鱼虾;倒刺笼捕鱼,梅雨过后,水位上涨,各种鱼类从太湖沿苕溪逆流而上,渔民将竹竿横于溪滩上,下置竹笼,装有倒刺,鱼游进笼后,只进不出,数小时后,渔民收起笼子,常能收获各种鱼虾蟹;用扎网自上罩下抛成圆圈,上收顶绳,使网身闭合夹住鱼虾;用数十尺长的细丝,每隔1尺下挂1只钩钓,称为滚钓,由两人分头合围,抛撤水底,以此捕鱼;用戳网(类似三角抄网)捕鱼,将网口对着河对岸,用竹竿捣河底,使鱼逃入网中而捕获;在冬季时,用捻网(又叫夹网)在河边、水草下捻夹鲤鱼、鲫鱼、黑鱼和小鱼;用网围住桥墩、用生石灰水冲洗桥墩洞穴,将鱼类赶入网底鱼笼;捕虾用杨条网,渔民在河塘边、水草边,用木棒(底部一横木)一步一步水中驱赶,使虾蟹逃入网中而捕获。 水产村民在长期的渔业捕捞中,也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信仰习惯,如:打好了新船,在下水前要摆“落水酒”,在船头板上摆上“猪头三牲”(即猪头、全鸡、鲤鱼),烧起香、点起蜡烛,拜天公,拜水爷,放鞭炮,以求新船下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3.吃鱼习俗 菱湖作为四大家鱼的发源地,吃鱼的习俗悠久。在古代就有吃鱼的排行榜,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更是将吃鱼作为菱湖的产业特色,将做鱼的方法大加研究实践,使得菱湖人的做鱼吃鱼习俗广为人知,名声大振。鱼是菱湖人家家户户饭桌上几乎每天都必备的菜肴,在喜庆酒宴上更是不可缺少。在除夕夜要吃鱼,谓之“年年有余(鱼)”。 菱湖人吃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当时时兴吃“鲊鱼”,古书上有“食有吴兴鲊”的记载,当时菱湖的鲊鱼作为贡品敬献皇宫。因为历来菱湖淡水鱼的养殖捕捞极其著名,古代菱湖人吃鱼就吃出了“排行榜”;“白次鲈”、“鳊次白”、“鲚次鳊”、“鳜次鲚”、“鲫次鳜”等,鲈鱼和白鱼是最受欢迎的,鳊鱼和鲚鱼其次,接着是鳜鱼和鲫鱼,然后是青鱼、草鱼、鳙鱼、花鲢鱼、白鲢鱼。 各个季节吃鱼部位也颇有讲究,古有谚语:“春天暖洋洋、鱼儿肥头;夏天热火火,鱼肥尾;秋天鱼常嚎(浮头,即鱼缺氧浮出水面),背脊嫩;冬天鱼沉底,肚肥美”,谓之“春吃鱼头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 4.以鱼为吉样物 菱湖人千百年来将鱼作为吉祥物,枕头上绣鱼、被单上绣鱼、孩童的衣服上绣鱼,鱼被视作是平安、富足的象征。过年时,在墙上挂上几条鱼干或是剪下草鱼、青鱼的尾巴,寓意“年年有余(鱼)”。商店开业,亲朋好友会赠送鲤鱼玉雕;孩子考上大学,赠以鲤鱼跳龙门玉雕,表达功成名就的一种美好祝愿。 菱湖人制作鱼灯、观赏鱼灯,由来已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庞太元所撰《菱湖志》就有记载:“正月十三上灯。”每逢中秋、元宵,家家扎制鱼灯,灯下悬挂谜条,争奇斗艳,供路人猜射。猜中者即以店内商品作彩头,故行人纷纷驻足,流连忘返,热闹异常。现今菱湖镇上的彩灯制作小组有专门制作鱼灯的人员,其制作手艺极其精湛。鱼灯的种类繁多,有四大家鱼,也有虾、蟹、鳗鱼、鳝鱼、鲶鱼等,以竹篾塑形,外包各色彩绸,以彩墨勾画点缀,可谓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菱湖梦湖艺术团还编排了以鱼灯为道具,表现渔民劳作生活场景的舞蹈,常在镇上的民俗踩街活动中演出。2008年西湖博览会上,菱湖鱼灯更是作为菱湖渔业民俗展出。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1.渔业养殖所需器具 (1)选取鱼苗:白瓷盆、密捞海、毫斗等。 (2)清整鱼塘工具:泥耙(用于推泥)、木锹等。 (3)喂养鱼使用工具及饲料:镰刀、铁锹、木桶、箩筐、扁担等;青草、大麦、糠饼、碎螺蛳等。 (4)捕鱼用的材料:大拉网、鱼箱(四边形的木架下套一个大网兜,用于暂时存放捕起的鱼)、捞鱼兜、下水裤、胶皮手套等。 (5)干塘用的材料:旧时用水车排水;塘埂上挖洞插上竹管,将水流往外河,出水口绑上细网,以免鱼外逃。 (6)贮鱼用具:竹篓、竹篮、杨条篰、木桶等。 (7)摆利市用品:猪头三牲(猪头、全鸡、鲤鱼);鲜果、酒、糕饼;香、红蜡烛;爆竹、锣鼓。 (8)请财神用品:清香、红蜡烛、划楫(木桨)、铁锹、扁担等。 (9)祭塘用的物品:清香、红蜡烛;鲜鱼;猪头三牲。 2.渔业捕捞用具 (1)渔具:丝网、海兜、鱼叉、丝筒、钓钩、滚钓、网箱、虾笼、倒刺笼、杨条网等。 (2)贮鱼用具:竹篓、竹篮、杨条篰、木桶等。 (3)捕鱼信仰民俗实物:船头葱、篙头水、猪头三牲、香、蜡烛、鞭炮等。 3.腌渍糟鱼干所需材料 青鱼或草鱼,盐、陈皮、姜蒜片、花椒、可密封的容器、白酒等。 ◎主要价值 对全国淡水鱼养殖有非常大的影响,是四大家鱼培育的初始地,为全国各地的淡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鱼种苗及精湛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菱湖对外形象,带动全国乃至全球淡水鱼养殖,影响力非常之大。菱湖淡水鱼养殖技术享誉全国,近4万渔农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各地承包养鱼,同时,先后有二十人次的养鱼技工,到十多个国家去指导淡水鱼养殖,使淡水渔业的焦点集中在菱湖江南古镇。并且伴随一整条鱼产品产业链的形成,淡水鱼深加工已形成规模企业,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绿色食品淡水鱼干屡获省农博会金、银奖,菱湖被誉为“中国淡水鱼都”。 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淡水鱼养殖捕捞信仰习俗、传说故事、知识谚语等,在菱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凸显了菱湖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的鱼文化地位。杨俊成在查家簖首养“四大家鱼的传说、祭塘请财神的习俗、水产村民独特的捕捞信仰习俗给菱湖的渔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菱湖的淡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以桑基鱼塘相依相连菱湖为中心的近6万亩桑地和近15万亩鱼塘,育桑和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形成著名的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2005年初,经省旅游资源普查专家考评,菱湖桑基鱼塘列为国家最高五A级旅游项目。 ◎濒危状况 渔业养殖技术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现今状况良好。渔业养殖、捕捞的信仰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不同,较多已被慢慢忽略、淡忘,一些鱼产品的传统加工技艺也急需更多的人来传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从事渔业养殖及捕捞的极少,这是目前菱湖水产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部分桑基鱼塘的原始性还需进一步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对淡水渔业习俗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的调查,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珍贵资。对已调查的成果适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及时保护,如罗氏糟鱼干的腌渍、祭塘习俗、水产村独特的捕鱼习俗等。 对菱湖传统“桑基鱼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了总体规划。同时,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计划加强休闲观光渔业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鱼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费信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