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绫绢装裱工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3
专题名称: 双林绫绢装裱工艺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7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双林绫绢装裱工艺“是我国书画装裱中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 绫绢装裱书画具有平挺、不皱不翘、古朴文雅的特点,绫绢装裱工艺要经过托画心、托绫绢、配料、镶覆、校正、折边、配纸、复浆、上墙、下板、镶天地头、安装、成轴等多道工序。 ◎历史渊源 双林的装裱工艺是随中国绘画历史而产生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至唐代始用织锦装裱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制作工序 1.托画心:把画心(原始的书画作品)反铺于裱画台,润潮展平,用排笔上浆水,把宣纸刷上,再用棕帚由上而下刷住宣纸,沿画心四边刷上糨上托纸配料镶覆糊,后上墙晾干。一般经过一昼夜后,画心就平整干燥了夏天,晾干的时间则相对缩短,不到十二小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艺了。 2.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分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糨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然后再以棕帚排实,揭去,晾在墙上。晾的时间与托画心相当。 3.配料:绫绢托好后,裱画师根据书画的尺寸对绫绢进行裁剪,使之在规格上相当。一般90厘米×33厘米的书画作品要裱成180厘米左右长的立轴。 4.镶覆:将托好宣纸的画心反铺于裱画台,使之与托好宣纸的绫绢对齐边口,刷上糨糊,使之黏合。要镶的部分包括圈档、上下隔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 5.校正:再次核对尺寸,对各种材料进行校正、微调,使上下、左右等各部位的规格精确一致。 6.折边:把托好的绫绢进行折边,使边缘工整光滑。 7.配纸:在作品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之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 8.复浆:重复上一步骤。 9.上墙:在作品四周刷上糨糊,上墙晾干。此次晾干历时较长,需要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 10.下板:晾干后,用启笔(薄竹片)将书画作品自墙板上取下,用砑石蘸蜡后进行砑磨,使之光洁、平整、柔软。 11.镶天地头:天地头是分别位于画心上下方的绫绢部分。有“天长地短”的说法,就是裱在画上方的绫绢长度要长于画下方的绫绢长度,一般天头比地头要长20厘米。把配好料的天地头分别镶在画心两端。 12.安装:再在两端安装天干、地干等。一般天干较小、较轻,地干较厚重,这样可以使作品悬挂起来好看、挺括。 13.成轴:最后在天干和地干上分别装上轴头,这样,一幅书画作品(立轴)就装裱完成了。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材料:画心(原始书画作品)、绫绢、宣纸、糨糊、木杆、轴头。 工具:排笔、棕刷、砑石、蜡、马蹄刀、启笔、铅笔、尺等。 ◎主要价值 绫绢的特点是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绢可代纸作画泼墨,绫则用作装裱书画,还可制作戏剧服装、台灯、屏风、风筝、绢花等工艺美术品。由于绫绢装裱书画具有平挺、不皱不翘、古朴文雅的特点,所以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 ◎濒危状况 沈林江自1979年起跟随来自金华兰溪的王炳松学习书画装裱工艺,1985年开始在双林墨河画苑从事书画装裱工艺至今,技艺精湛。沈林江广授学徒,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有两人还在做裱装工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绫绢装裱作为传统工艺技能得到保护,当地政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并由当地宣传文化中心作为具体办事机构,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林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