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淙扎蚕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2
专题名称: 石淙扎蚕花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7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石淙扎蚕花”是石淙当地人在养蚕期间扎制的蚕花,寄托蚕丝丰收的夙愿。石淙蚕花品种多样,有小蓝花、米头花、桃子花、捂心花等,有些花上还粘有蚕宝宝,使花朵更加栩栩如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石淙蚕花”被选定为地方特色名产赠送外宾。 ◎历史渊源 石淙蚕花扎制由来已久,早在公元500年就有蚕花的扎制,宋朝陆圭夫人姚氏的扎制技艺将蚕花的扎制趋向统一,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人们现在扎制蚕花除祈祷蚕事丰收外,同时也借此来表达对姚氏的纪念。 ◎主要工序 扎制一朵蚕花,首先需要准备红色和绿色的布、呢或纺,金银线,尼龙线,铅丝,并用硬纸板剪成花瓣、叶片,作为样板。 将布折好,铺整齐,按照样板形状剪出花瓣、叶片。人们通常用钳子将布钳住,以防止布滑动。 把金线绕在手上,拿剪刀剪开,做成花芯状。 拿住铅丝(花杆》,将金线用尼龙线扎在铅丝的一头。 依次将花瓣扎入,第一层是用一片花瓣卷起来,使得铅丝藏在花瓣下不影响美观。第二层是三片花瓣,均匀分布在花芯外围。同样道理,第三层用四片花瓣,第四层用五片花瓣。一朵蚕花一共分为四层,十三片花瓣。最后加上绿叶就完成了一朵蚕花的扎制。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剪刀、红布、绿布、花蕊、花杆、纸板、尼龙线。 ◎主要价值 石淙蚕花的扎制蕴藏在蚕桑文化的沃土中,凝聚着民众的智慧与创造,是湖州蚕桑文化的代表之一。蚕花也同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清明的扎蚕花,将蚕花供奉给太均娘娘、姚氏夫人,从石淙带蚕花插在自家等,这些无不透出蚕桑之地的人们对蚕事的重视,尽显当地的风土人情。 石淙蚕花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无论从色、形等方面,均体现出民众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 人们通过扎制蚕花获得一定的收入,尽管收入甚微,但也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同样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濒危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二、三产业,由于制扎蚕花工量大,年轻一代对这项民间手工艺感兴趣的较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抽空扎一些蚕花,濒临失传。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积极宣传,动员年轻妇女加入蚕花制扎行列,另一方面组织学校学生,学习制扎蚕花并列入乡村教材,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陆柳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