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腌太监鸡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71
专题名称: 毛腌太监鸡制作技艺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7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毛腌太监鸡”简称“毛腌鸡“,是把雄鸡阉割后宰杀,再带毛腌制。“毛腌太监鸡”历史悠久,是善琏镇民间的一道传统名菜,其制法工艺独特,自然本味,无需佐料,肉嫩味美。有选鸡,宰杀、烫毛、晾干、铺盐、扎缚、风凉等多道工序。 ◎历史渊源 “毛腌太监鸡”制作工艺独特,是民间的一道传统家常菜。据明代《湖州府志》记载:“……思本地膳食,有善思者将阉雄本鸡,带毛腌制,稻草裹缚,久之形成,俗称‘毛腌鸡’之菜。”据记载,此鸡早在明代就已传世。至于“太监”之说,在帝制时期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显然,此叫法是在民国年间,或者以后的传承过程中冠名的。 ◎制作工序 1.选鸡:取农家庭前屋后散养的食五谷杂粮、养期在六至七个月之间、休重在2.5斤以内、被阉割的雄性本鸡,亦称“宣鸡”。雄鸡的睾丸被阉割后,其生理功能会发生逆转,能起到固守营养的作用。阉割后的“宣鸡”,一般再放养三个月左右,等鸡身呈通体金黄色时,便可宰杀。被阉“宣鸡”的饲养成功率,一般只有30%至40%。 2.宰杀:在鸡颈口1厘来左右处,用快刀割断其两边大血管,务必使鸡血顷刻流尽。宰杀时,把握鸡身的手劲不能太大,以防凝血伤肉。 3.烫毛:用9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将鸡浸泡3分钟左右,让每根毛吃上高温。然后拔去尾部、翅部硬毛,剥去嘴、爪老皮。 4.开膛:从肛门处至胸腔骨之间剪开;挖去内脏,拔去咽喉管,去除血肺,用清水冲净。 5.晾干:将处理好的鸡挂起,开口朝下,使其内膛里的血水流尽。待毛晾至半干时,即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6.铺盐:俗称腌制,是整个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将精盐均匀地揉擦于鸡体的毛根部及胸腔内壁,做到不留死角。 7.扎缚:选用当年新鲜的晚稻草柴,去除外壳,以确保通气和不失盐分。把晾干后的“毛腌鸡放在稻草中间,用手裹缚,再用绳将两头和中间扎紧即可。 8.风晾:把扎好的鸡晾于干燥通风处,经常翻身,自然天成。确保其纯天然本鸡的质地,一般十至二十天就可食用。 9.食用:煮前先剥去稻草,用90至95摄氏度的开水浸泡10分钟,将毛褪尽后用清水洗净,无需佐料,入锅水煮15分钟。然后捞起风干,刀切装盘即可食用。经过以上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鸡,色泽金黄,口感鲜嫩,味道纯正。 ◎相关器具、料品及作品 新鲜晚稻草柴、精盐等。 ◎主要价值 毛腌太监鸡是传统的绿色食品,符合当前的饮食潮流。此鸡制作技艺的传世及普及,在保护鸡类菜肴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将大大促进农民的养鸡业,增加副业收入。 “毛腌太监鸡”的重新面世,可以促进和周边城市的饮食文化交流,其制作技艺对于研究农村传统腌制技艺和饮食习俗,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濒危状况 目前,善琏镇上只有传承人张桂山一人,还在从事传统毛腌太监鸡的制作。 因此,急需收徒培养新人,以确保此传统技艺能继续传承。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当地政府支持建立了毛腌太监鸡饲养基地,建造了毛腌太监鸡制作技艺用房,并常年聘用三名技工,从事此鸡的后期制作;另一方面,将毛腌太监鸡申报了“中国名菜”品牌,注册了“张桂山牌”商标,将此传统风味不断推广出去。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桂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