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里湖丝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68
专题名称: 辑里湖丝制作技艺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5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桑蚕丝。“辑里湖丝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1851年,“辑里湖丝”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历史渊源 《辑里湖丝源流考》记载:隋仁寿二年(602)置湖州,以滨太湖取名,治所乌程,此为“湖州”称谓之始。隋唐时,尚有“安吉丝”、“武康绵”以及“湖绸”等称谓。“湖丝”之称,始于南宋嘉泰“湖丝遍天下”。 辑里湖丝的产地,原名“七里”,立村于元末。明代,这里的乡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养蚕和缫丝业。明万历年间,七里村所缫的“七里丝”已在国内丝业市场声名鹊起。史料记载:天下蚕桑之利,已“莫胜于湖”,而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 明朝朱国祯、温体仁两位相国均为南浔人士,在位时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即“辑里丝”,下同)推荐给当朝皇上。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祯,在辑里湖丝成品图天启二年(1621)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 明万历后期(1578一1620),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闻名全国,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辑里湖丝独特的缫丝工艺,确保了“土丝”的质量,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 “七里丝”直到清康熙乙丑年(1685),仍保持其原名。直至雍正初年(1723),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七里”被雅化为“辑里”的时期,当为康熙后期(1685—1722),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 清政府设于苏州、杭州的织造局,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 各地的丝,统称为“七里丝。“七里丝”成为著名土丝,尤以南浔“七里”著称,后泛称江南上等士丝,连广东土丝也冠“七里丝”。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丝精织而成。 进入民国时期,辑里湖丝的制作技艺,仍然在当地十分流行。直到30年代末,日本的半自动缫丝技术进入中国,传统手工缫丝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逐年萎缩。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城市有了机器化缫丝工厂,农村的手工缫丝已经不多见。20纪70年代初,乡镇也办起了缫丝厂,年轻女孩纷纷进厂,从事搭丝灶煮茧机器化缫丝工艺。辑里湖丝的传统制作技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了保护辑里湖丝的传统制作技艺,辑里村在村上开办了一个“辑里丝传统手工缫丝作坊”,还专门拍摄了“传统手工缫丝工艺”录像片。当地文化部门,也在南浔镇建立了“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展示馆”,为世人展示这一占老的传统技艺。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莲心茧、丝车、茧篮、清水、丝灶、丝帚、记筷、炭盆等。 南浔史馆内,还存着两卷六十年前手工缫制的辑里湖丝实物。 辑里湖丝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的金奖奖状。 ◎主要价值 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完整地保留了湖州地区传统缫丝的特色,对研究中国蚕丝业发展史具有较高的资料性价值:同时也记录了湖州先民的智慧和成果,为后来的机器化缫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辑里湖丝在历史上曾获得诸多殊荣,其制作技艺曾经影响了整个江浙沪皖闽的蚕丝制作行业,具有杰出的代表性价值。 ◎濒危状况 自从机器化缫丝技术普及后,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目前,辑里村精通传统缫丝技艺的老艺人,已不到二十人。年轻人无人懂此技艺,传统手工缫丝已后继无人。缫丝所需的“丝车,在农村也很少见。为了保护这一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辑里村村委会在村里办起了“传统手工缫丝作坊”,让传承人操作给来访客人观赏。南浔区文化部门,在南浔古镇也建造了“辑里湖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展示馆“,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其传统技艺的魅力。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南浔区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辑里湖丝制作技艺保护工作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利用。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宣传光盘、,编印资料、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保护传承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重要意义和辑里湖丝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二是建立展示基地。投资680元开辟辑里湖丝纪念馆,收集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辑里湖丝的实物一百六十五件、资料图片五百一十张,开辟了五个展示区集中展示辑里湖丝制作过程(育桑种桑,养蚕、结茧、制丝),商贸活动,获奖情况以及辑里湖丝织物等。在辑里村开办“传统手工缫丝作坊”,接待游客前来参观。 三是重视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辑里湖丝文化品牌,开发与湖丝相关联的文化产业,并以此为平台建立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化人士对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形成和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品牌经济价值以及保护传承的现实意义等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有效保护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辑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