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市船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64
专题名称: 练市船拳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2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练市船拳因流传于练市,且在船上打拳而得名。其套路丰富多彩,具有神形合一、效法水战、步法稳扎、躲闪灵活等特点。拳术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百余种。以身教言传为教学方法,以拜师收徒为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 ◎历史渊源 据传,练市船拳源于春秋,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具有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之特征。每年清明节,练市船拳必到含山表演。“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80年代初恢复。目前,传承人王金炳等人,积极收徒传授武艺,使练市船拳得以传承不衰。 ◎表演内容 每年的清明节,练市船拳都要到含山去表演。改革开放后,由于水上运输船只不断增多,给船拳表演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就转移到岸上表演,或开船到旅游区河面上表演。把两条农船合并在一起,用木头和毛竹捆绑牢固。在中间练市船拳在含山表演留一块5米见方的表演区,铺上草包等物,供船拳人表演。 拳术表演有太祖拳、罗汉拳、三门拳、五虎拳、板凳拳、六合拳、武松脱铐拳、连环拳等几十种套路。器械表演有大刀开四门、枪对枪、大刀对枪、,双刀、单刀、三截棍、南洋叉、双锤等几十种。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传统练功服,刀、枪、剑、棍、锤、叉,板凳等器械。 ◎主要价值练市船拳以船拳为载体,以武会友,扩大南浔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练习船拳,不分男女老幼,有强身健体之功效。练市船拳绵延千余年,至今不衰,具有研究价值,对促进全民参与健身很有推广价值。 ◎濒危状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船拳被作为“封资修”毒草而扼杀,拳师纷纷被批斗,搞得人心惶惶。随着时间推移,多数老拳师已经谢世,传承的人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渗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船拳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正在逐年萎缩,年轻人忙于上班挣钱,已呈后继无人的危险状态。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由练市镇宣传文化中心牵头,成立了练市镇船拳协会,添置必要的器械设备。动员在世的老拳师整理拳谱,拍摄船拳的教学专题。 在练市小学开设船拳特色课程,使船拳更好地传承。每年组织船拳比赛,选拔新苗。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金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