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里吹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363
专题名称: 窑里吹打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10/001
起始页: 002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窑里吹打”是善琏镇窑里村特有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和六件锣鼓打击乐器,演奏姿势,可站可坐。一般有六人演奏打击乐器,四人轮换吹奏唢呐。唢呐奏主旋律曲牌,锣鼓则穿插其中,起到烘托气氛之作用。窑里吹打的常用曲目有《将军令》、《水龙吟》、《小开门》、《喜相逢》等。 ◎历史渊源 民间吹打乐起始年代不详。据传,晚清时期,这些吹打乐艺人被称为“大夫先生”或者“乐人先生”,专为大户人家婚丧喜事演奏。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乡下人家结婚、做寿、办丧事等重大仪式,有了请“乐人演奏的习俗。“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民间习俗被禁。80年代,由于农村生产形式变革,民间吹打乐由于繁忙的农业生产形势,而淡出人们的生活。90年代初又悄然兴起,一直延续至今。 ◎表演形式 吹打乐艺人到场后,先摆好场子,然后唢呐校音。由锣鼓先奏“急急风”,唢呐吹奏仿马叫声。锣鼓转入节奏性旋律,唢呐跟奏其中。中间锣鼓和唢呐轮奏,结尾仍用“急急风,以前后呼应。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乐器有唢呐、锣鼓。 附件有鼓架、竹签。 曲牌有《将军令》、《大开门》等。 ◎主要价值 窑里吹打保留了湖、苏地区的民间传统风格,对研究当地民间吹打艺术门类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民间吹打音乐,起到了推动作用。 窑里吹打能够满足吹打艺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了农村安定、家庭和谐、民风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农民艺术人才给这些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就业路子。 ◎濒危状况 目前,窑里吹打艺人有十五人,其中三十岁至四十岁的有两人,四十岁至 五十岁的有两人,五十岁以上的有十一人。队伍的结构,已明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急需补充新人。 以前,窑里吹打完全能以平时的有偿服务来养活自己和培养新人。但是,近几年周边乡镇出现了许多“现代派”民间乐队,他们表演现代音乐、流行歌曲,传统吹打音乐受到挤压。且农村年轻观众倾向于“现代派”,致使窑里吹打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样式,正逐步被现代艺术所吞没,急需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建立窑里吹打艺人登记表,将艺术表演才能突出的艺人表演拍摄记录留存下来。 邀请窑里吹打参与区、镇举办的节日或庆典活动,扩大其影响力。 镇宣传文化部门,适时组织艺人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程细毛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窑里村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