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笃初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013
人物姓名: 黄笃初
人物异名: 名:敦朴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81.pdf
性别:
出生年: 1909
卒年: 1990
籍贯: 双林镇

传略

根据黄笃初之子、湖州教学界前辈黄晓帆先生提供的照片和文章,我们了解到双林镇一位业余摄影家的艺术人生。 黄笃初,名敦朴,1909年出身于双林镇上一个富裕的丝绸商人家庭。十八岁开始从事业余摄影研究活动。在1927至1937年的十一年间,他曾在双林、湖州、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常熟、宜兴等地拍摄了数百幅照片,并精心保存五百多张老底片七十多年,至今完好,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反映那个年代里江南水乡文明发展足迹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黄笃初1990年在苏州市去世,终年八十二岁。这批老照片底片共五百九十九张,由其子黄晓帆珍藏。 1987年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记述:“二三十年代,各地摄影组织蓬勃兴起……甚至浙江省吴兴县的双林镇,也成立了黄鹄摄影研究社(由黄笃初发起),研究摄影艺术,已深入到中小城镇了。”黄笃初潜心摄影,勤于实践,勇于创作,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当年的上海“柯达摄影月赛”中获得大奖,一些优秀作品常常入选《摄影画报》。他的摄影生涯和艺术成就,得到社会的肯定。不久,他被吸收为中国摄影学会早期成员,在家乡获得了更多的赞誉。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双林黄氏支谱》,由黄笃初拍摄全部照片。俞玉书先生(省文史馆员)专门撰文评价黄笃初:“冥探默索之功勤矣!……无师而通艺术之邮(尤)。” 黄笃初两岁丧父,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和民国初年的国民教育。稍长,即随两位叔叔奔走于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从事双林四乡丝绸绫绢等产品的营销活动。黄家在常熟、苏州、上海等地设立了营销基地——绸庄和绸缎局,创立了“黄顺泰”“庆泰”“天宝”“国华”等驰名品牌。经营十分红火之时,黄笃初却在现代都市文明中选择了摄影作为他艺术的寄托和归宿。他的舅父费新我对他的影响颇深,艺术思想上常多有交流、切磋。黄笃初用大家庭分得的红利股息,购置了一些进口摄影器材,阅读各种摄影专著、杂志。他在双林老宅内自建暗室,探索冲、晒、印、放等暗房技术。从1927年9月20日用汽灯照明拍摄了处女作《拜利市》获得成功后,他逐步跳出双林和大宅门内这个小圈子,走向四乡,走向都市,其摄影题材和艺术风格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每摄一片(大多是散页玻片)冲洗后,都把底片存放于特制的纸袋中,写上拍摄经过和光学数据。他还特别定做了一个分格防潮木柜,用来存放这批辛勤劳动的结晶,希望定格历史的画面永不丢失。历经抗日烽火、内战颠簸、“文化大革命”冲击,在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这批老底片无 一损坏,放印出的照片图像清晰,层次分明,画面细部线条丰富,神态逼真,宛如新作,令摄影行家都为之赞叹。 日寇入侵,无情地终止了黄笃初的摄影生涯。双林于1937年底被日军轰炸,随即沦陷,黄笃初已无家可归,只能以当会计谋生,逐步放弃了摄影创作。在贫穷袭来时,他卖了照相机用来糊口。但他没有忘掉付出十一年辛劳和从炮火中抢运到苏州的这批珍贵底片,在临终前,他叮嘱儿子“好好保存”“将来会有用的”。 黄笃初的老照片从其拍摄内容来分,可分为古迹、山水、交通、都市、园林、农事、灾情、风俗、服饰、工业、商贾、教育、体育等十余类;从其拍摄地点来分,可分为湖州、上海、杭州、海宁、嘉兴、吴江、无锡、江阴、宜兴、苏州等十余地;从其拍摄时间来分,十一年中每年都有作品。 纵观黄笃初摄影作品的艺术类型,不外民俗风情类、新闻记录类和艺术创作类三种。 一为民俗风情类作品。这些作品展现的对象包括今天已不复存在或完全失去原样的古建筑群,如白雀古寺、湖州孔庙奇松、双林文昌阁、水镜寺、还金亭、盛林山五圣寺、南浔小莲庄水榭、石淙太君堂宝藏库、晟舍利济寺大雄宝殿、双林石墐牌坊、塘桥头古戏台以及雄跨于水乡纵横交叉河道上的众多石拱桥……还包括正在消失的民间风俗,如民国时的结婚礼服、群穴墓葬和祭祀礼节、拜利市之供桌供品、迎神赛会之神像、城乡民妇服饰、蒸谷、戽水、捕鱼养蜂、茅舍渔船……这一幅幅再现当年平民生活的摄影作品,体现了黄笃初摄影理念中较为强烈的存史意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为新闻记录类作品。包括从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在建中的钱塘江大桥,简陋冷清的杭州城站火车站,湖滨的早期公共汽车,中国旅行社的海宁观潮活动,大都市筑路的劳工苦力,水、旱、火、兵灾后苦难的民众和赈灾活动及被毁建筑惨状,湖州尤其是双林丝绸产品打入长三角市场的盛况,各种现代文明产品——收音机、自行车、洋装、照相机、大商场、大公司和游泳、太极拳、远足、旅游、竞技等群众体育活动等带来对农业社会平静生活的冲击,这些在黄笃初的照片中都有相当篇幅的反映。这些照片体现了黄笃初摄影创作中朦胧的人文意识,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摄影者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发出的一种呐喊和对美好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追求。三为艺术创作类作品。这类作品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物摄影都需要有艺术的构思过程,摄影师需善于捕捉真善美的瞬间。在黄笃初的镜头里,古镇的高墙深院、浣绉墨浪、农家草舍、野渡小舟、雪后琼枝、太湖波涛、钱江风情,甚至晨雾暮霭、云霞花影、犬猫鸡舍,均可入画。如获得过柯达金奖之《小猫·天真》《风起云涌(云和麦)》等都是凝结了黄笃初心血的佳作,反映了他创作实践中的精品意识,因而许多佳作耐看,有吸引力,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较高的艺术品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黄笃初的数百张老照片,经过省市电视台、报纸、杂志的介绍,终于向公众打开了历史尘封的大门。经过整理,一部分照片已被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档案馆收藏,并将继续为城乡建设、文史研究、旅游开发、宣传教育等领域提供真实生动的材料,进而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