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010
人物姓名: 沈炳麟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77.pdf
性别:
出生年: 1913
籍贯: 双林镇

传略

沈炳麟先生祖籍浙江湖州双林镇。他1913年出生于宁波市,十一岁返回双林故里,就读于蓉湖小学(现庆同小学)。十七岁去上海当学徒,三年后他成了福来德洋行的小职员,并很快晋升为草帽部主管,后与吴三梅、王子鑫三人“海门三结义”,成立了志记行,经营草帽生意。1945年,沈炳麟的表姐夫张松泉父子加盟,成为公司新股东,志记行更名为炽丰华行,经营进出口业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眼睁睁地看着二十万元“原始积累”一夜间化为乌有,在商海中一帆风顺的沈炳麟惨遭“灭顶之灾”。陷于困境的沈炳麟也立下“捐资助人”的宏愿,从零开始做起。别人积压的四百多包草帽,到了他手里却成为畅销品。他努力扩大炽丰华行的出口业务,并在宁波、余姚、海门、台湾等地设立了分行。东山再起后,沈炳麟在家乡捐建庆同小学,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捐资助学的慈善事业。同时,又以应善良为名资助《申报》设立奖学金。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对外贸易困难,草帽原料进不了上海,生意越来越难做,沈炳麟决定在香港另辟天地。他白天在湾仔志记行经营草帽业务,下班后常带一包沉甸甸的针织品搭乘电车到大业织造厂。沈炳麟既当老板也当小工,平时生活非常节俭,面对大批难民,他又以应善良名义派发大米、布匹及大量生活用品,并建起学校、诊所、幼儿园。 改革开放后,沈炳麟先生踏上寻根旅途,回家乡扫墓,开始在湖州、椒江等地开展一些造桥、修路、敬老、扶幼、卫生以及建造学校等公益项目,后来又邀请几位知心亲友帮助开展福利工作,并在上海购买一套住房作为办公用房。由他表弟胡兆康先生负责主持“应善良福利基金会”的相关工作,还在湖州双林、椒江、宁波、合肥、新疆等地委托亲友与附近地区联系。这样,他的捐资地区就逐渐扩大,再经过各省驻沪办事机构牵线,到20世纪90年代初,捐资地区已扩大到华东六省一市和新疆,后来逐渐向湖南、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广东、广西、黑龙江、云南、贵州等地的贫困地区拓展。 近几年除捐赠项目外,还向安徽、河南、山东灾区发放救灾慰问金,派送全新棉衣、棉被、羊毛衫等实物,同时,还创造建立了一套既富有“应善良”特色,又符合当地政府实际需求的捐资乡镇卫生院和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新办法,并在四川、江西以及青海师范大学试行,初步获得成功。 沈炳麟先生长期在香港、上海两大都市创业,为人正直,待人诚实,做事认真,生活俭朴,非常讲究信誉。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出口草帽同业中,他被公认为唯一的“君子人”。他在香港资金并不算很多,既不是知名人士,更不是十大富豪,仅仅是一位普通的企业家。沈炳麟先生热心慈善福利事业就是把“为善”作为“最乐”,他的捐资宗旨是“救灾扶贫、雪中送炭”八个字。选择对象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即贫困地区的教室危房;二是主观条件,即当地领导能实事求是,真诚合作,真心实意地为当地人民造福。由于沈先生财力有限,而贫困地区的范围又比较广,只能帮助解决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要求当地领导:一是发动有关干部和群众参加集资或义务劳动,二是以优惠价供应建材,三是与承建单位协商适当降低利润,四是减免项目税金。用沈先生的话来说:他个人财力有限,只能是带一个头,主要还是依靠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希望好事大家来做。 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沈先生觉得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室,大多破旧不堪十分危险,都必须尽早新建,而发展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各地政府对教育都很重视,建成以后的效益也都比其他项目好。结合财力有限和地区较广的矛盾,沈炳麟先生在1991年决定,今后捐建项目以教育为主,其他公益项目暂缓捐赠。 到2003年底,沈炳麟先生已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553个县(市、区)捐建了1317个项目,捐资金额达1.9亿余元。其中捐资用于筹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项目1184个,约占捐资项目总数的90%,捐资金额17736.8万元,占总数的93.2%。捐资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卫生院等卫生、养老项目109个,捐资金额1007万元。1995年国庆,沈炳麟先生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还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半月谈》杂志社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他“荣誉市民”的称号。 沈炳麟先生认为积财于儿孙,有害于儿孙;积德于儿孙,有益于儿孙。 为贫困地区人民做好事,既为对国家做贡献,又为儿孙积德,所以他感到十分荣幸。这就是他坚持数十年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指导思想。沈炳麟先生以他的善行昭示人们:善是生活最大的乐趣,德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只有毕生奉献、以善为乐的人,只有将别人的快乐视为自己幸福的人,才能领略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充实和愉悦。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