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觞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唯一号: 113330020230000004
人物姓名: 莫觞清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064.pdf
籍贯: 双林镇

传略

1933年,文学巨匠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问世,成为当年文坛上的一大重要事件,甚至瞿秋白先生把1933年都叫作“子夜年”。在茅盾的《子夜》中,主人公叫吴荪甫。吴荪甫出生在双桥镇,是一个有抱负、有实力、有手腕的资本家,他想要做一个正正派派的工业家、企业家,希望在中国发展实业,因而看不起赵伯韬这种人。但是当他刚刚迈出第一步时,就遇到了困厄。 一是衰落,中国丝在巴黎、纽约被日本丝排挤。当他不得不把损失转嫁给工人时,引起了工人的反抗。二是农民运动兴起,家乡双桥镇告急,这位出身大地主阶级的资本家失去了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三是赵伯韬找上门来,提出联合建立多头公司,实则准备随时吞掉他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如麻的棘手问题。他的果决和铁腕也随之表现出来,一时成为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但他处境险恶。赵伯韬可以扒进各种公债和各样女人,吴荪甫则要把全部精力用于事业,“过着打仗一般的生活”。 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人民购买力大降,再加上交通阻隔,商品销售困难,严重打击了吴荪甫的事业。而另一方面,农村破产使得大批农村资金流入城市,例如那个让女儿出卖色相的老地主冯云卿就是带着大笔款子到上海来的。摇摇欲坠的民族工业无力吸引这批资金,于是它很快就流入金融投机市场,那里正是金融托拉斯赵伯韬的天下。吴荪甫为了打败这个劲敌,竟也把资金投入这个买空卖空的冒险投机事业,走上自己开始时并不想走的路,并且遭到惨败,一切理想落空。为了与赵伯韬“开个玩笑”,他在美国老板面前碰个钉子,便把产业卖给了英、日帝国主义。吴荪甫自己空做了一场黄粱梦,最终还得投入洋人的怀抱。 但是吴荪甫并不是理想的傀儡,他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一方面是由魄力和学识养成的冷静、清醒,一方面是由残忍和虚弱结合产生的暴躁,这些都形成了吴荪甫特有的心理状态。当他规划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他知道手中要有两本账,一是远景的,一是始于足下的,他确实有着求实的态度。但毕竟本性难移,利令智昏,他在困难面前一反科学精神,迷信“成事在天”,甚至纡尊降贵亲临公债场前线,晕倒在经纪人的岗亭里,连汽车抛锚也能使他胆战心惊,大失常态。 《子夜》是冒险家乐园上海的一幅巨大画卷。这个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两个月时间里,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他转瞬之间便破了产,最后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帝国主义了。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的悲剧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这说明20世纪的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围绕吴荪甫的活动,《子夜》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破坏人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四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演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四处活动,资本家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从而较大规模地反映出当时复杂的阶级矛盾。 这个吴荪甫的原型就是莫觞清,莫觞清1871年出生于双林镇。他学徒出身,勤奋好学,精于英语,自强起家。深得上海丝业大王杨信之赏识,先做翻译,继升为总管车。光绪三十三年(1907)自创久成丝厂,后发展为五个厂的久成丝厂集团。为打开美国生丝市场销路,他应邀兼任兰乐璧洋行买办。他深知生丝原料出口之弊,于民国9年(1920)春创办美亚织绸厂,由实业家蔡声白担任经理,至民国17年(1928),久成丝厂集团已拥有十家厂。 现在,上海武康路2号有一处小巧玲珑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一墙之外就是著名的丁香花园,马路对面是面粉业巨子孙多森的豪宅,左右两侧也是独立的花园小楼。这儿墙不高而树干高,院相隔而树不相隔,浓密的绿荫把街区连成一片,极具法租界地段小而巧、淡而雅的风韵。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栋花园洋房曾安顿过许多单位和住家。大到上海市委原书记柯庆施、华东检察院原检察长王范,小到机关托儿所的阿姨和孩子们,还有市委机关的普通干部。粉碎“四人帮”以后,这儿还曾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所在地。然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儿是上海丝业大王莫觞清的家园,右侧小院是他的女婿蔡声白的住宅。这翁婿两人,均是上海滩数得着的实业家。 在茅盾《子夜》中,对以莫觞清为原型的吴荪甫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其实,这也就是对莫觞清性格的总结。“只有吴荪甫的眼睛里却闪出了兴奋的光彩。和孙吉人尚属初交,真看不出这个细长脖子的小脑袋里倒怀着那样的高瞻远瞩的气魄。吴荪甫觉得遇到一个‘同志’了。荪甫的野心是大的。 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 茅盾在《子夜》中,把吴荪甫的家乡写成双桥镇,而这个双桥正是莫觞清以古桥闻名于世的家乡双林镇。下面摘自《子夜》的几段描述其实就是对双林镇和生活在双林的莫觞清舅父的真实写照: 就在吴老太爷遗体入殓的那天下午,离开上海二百多里水路的双桥镇上,一所阴沉沉的大房子里,吴荪甫的舅父曾沧海正躺在鸦片烟榻上生气。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乡绅,在本地是有名的“土皇帝”。自从四十岁上,他生了一位宝贝儿子以后,他那种贪财吝啬刻薄的天性就特别发挥。 可惜他这位儿子虽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因此早该是退休享福的曾沧海却还不能优游岁月,甚至柴米油盐等等琐细,都得他老人家操一份心。 而最近两三年来,他的运气也不行。第一幅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在双桥镇上飘扬的时候,嚷得怪响亮,怪热闹,又怪认真的“打倒土豪劣绅”,确使曾沧海一惊,并且为万全计,也到上海住过几时。后来那些嚷嚷闹闹的年轻人逃走了,或是被捕了,双桥镇上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盛,可是曾沧海的“统治”却从此动摇了;另一批并不呐喊着要“打倒土豪劣绅”的年轻人已经成了“新贵”,并且一步一步地从曾沧海那里分了许多“特权”去。到现在,曾沧海的地位降落到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双桥镇上的“新贵”们不但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甚至还时时排挤他呢!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