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桥韵》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35
颗粒名称: 石梁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54
摘要: 石梁桥是南浔古镇中另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稳固耐用。
关键词: 桥梁 石梁桥

内容

永兴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三官田北,南北向跨泛金溪支流。始建于唐大历元年(766),僧明誓改建鹿苑寺为永兴寺,寺前建桥,时湖州知府颜真卿篆额“永兴寺”和“永兴桥”。明成化七年(1471)吴安重修。俗名寺前桥。
  永兴桥,单孔石梁桥,长6米,宽4米,高2.5米。缓坡无台阶。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砌法,桥面由须弥座式弓形长条石并列铺置而成,桥面略成弧度,两侧桥面石有凿孔,原装护栏,但已毁。排柱石由6条柱石紧密排列成石壁,一对系梁承载桥身。桥心石雕有旋叶法轮。石材由紫砂石为主,杂以青石。桥身缠满藤枝,桥堍一片竹林,沿岸芦苇,周围成片桑林,景色秀美。
  法华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前丘东边河,东西向跨清溪,不远处便是种德桥(藤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9)。因桥堍有法华庵,故桥名法华桥,俗称法海桥。
  法华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2米,宽2米,高3米。桥台肩墙为错缝叠砌,上下台阶各7级。一对排柱为三块长条紫石紧密并列竖砌,桥槽两端素面圆形。桥栏、桥面石均毁,现架水泥预制板便于通行。桥东堍一片芦苇,桥西堍为灌木古藤,河岸边桑林成片。
  塔影桥
  位于和孚镇新荻村上堡,南北向横跨上堡港。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唐诗僧皎然(?-789)募建。民国15年(1926)二月,里人重建,桥北堍立《重建塔影桥碑记》,内容为修桥时捐助人名单和金额。
  塔影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2.6米,宽2.3米,高4米。中孔跨度较大,两边孔略小。桥台各有台阶5级。桥台为块石平砌,外置壁石。水中一对排柱石,各有槽盘衬托。每对排柱石各有4块条石密排竖砌。桥面两侧无护栏。桥北为上堡村沿河民居集中处,桥南成片桑林鱼荡,大树浓阴。
  连云桥
  位于练市镇东大街东端,南北向横跨练溪河。唐长庆年间(821-825),湖州刺史崔元亮修筑连云塘,引水东流建造连云桥,一度以连云为镇名。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
  连云桥,三孔石梁桥,长14.9米,宽2.8米,高4.7米。上下台阶各6级。桥面两侧置素面栏板,中孔桥栏为单栏式,间置4对望柱,2对柱头雕刻坐狮,2对为方形束腰覆莲纹图案。桥栏两端安如意纹状抱鼓石。桥面为双道梁板结构。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置系梁承重桥面,中孔系梁券睑断面为梯形,中间上方刻有半球形花纹。中孔长柱石刻有楹联。桥台采用错缝平砌叠置法。
  连云桥是练市镇老街市河古桥,两岸民居,水乡风光旖旎。
  宝蓄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中心老街,东西向横跨宝溪。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相传,宋监仓吴党居桥旁,因常济贫,有隐德,后迁居别处,乡人怀念他,故名怀吴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前丘吴氏家族出资重建,改名宝蓄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重修。
  宝蓄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8米,宽3.3米,高4米。
  两边孔桥面石板凿有条纹,防行人滑倒,同时铺砌成上下缓坡,桥台肩墙台阶各10级。桥面设须弥座式栏板,间置覆莲式望柱4对,桥栏两端安有卷云状抱鼓石,其云纹中间为屋脊式,中高两侧斜,此抱鼓石造型为各桥所罕见。桥面由5块条石合并,中间隔横石板铺砌而成,略呈拱形。桥身有2排长柱石,每排桥柱由5条柱石密排成石壁形,壁上雕凿莲花框,还刻上造桥募捐人名讳。桥台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平砌叠置法,桥墩上置系梁承载桥面。桥面条石刻满十字防滑条格,近千年人来人往,凹痕明显。石材以紫砂岩、花岗岩为主,间以青石。桥畔有古民居,并有箭墩、箭潭和羿神庙,是古代羿射九日和嫦娥奔月传说的发源地。
  太平桥 位于菱湖镇南商林村老街,东西向跨市河。始建于北宋末,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
  太平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9.8米,宽1.8米,高3.2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石梁上端略有弧度,底端为平底刻槽线,中为阴刻,两端阳刻如意纹。系梁石两端椭圆,上刻立雕扁圆形花卉。排柱和桥台相衔接,排柱石为3条柱石密排而成,上刻浮雕莲花框。桥台为条石错缝平砌。桥身石材有紫砂岩、花岗岩,间隔石灰岩。
  望仙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任司埭,东西向横跨泛金溪支流。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明成化元年(1465)重建。
  望仙桥又名墅桥、市桥,现名凤凰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9米,宽2.3米,高2.9米。上下台阶各5级。桥面为素面栏板,间置柱石,两端抱鼓石已毁,改为砖砌护栏。桥台为错缝平竖交叠砌置。排柱石紧贴桥台,每排由5条长柱石密排竖砌,上置系梁石承载桥面。桥台两侧攀满藤枝灌木丛。
  传说,从前桥畔居有一家卖锡器的人,有一天卖锡人对邻居说,“我卖锡三年,和儿女一起共度光阴,但和父母却很少一起同桌共饮。”于是,将全部锡器投于溪河之中,然后带领妻儿乘船,飞入云中。众乡邻倚桥望他们一家远去,故桥名“望仙桥”。
  宝带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南北向跨宝溪。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
  宝带桥俗名史吴乡桥,为古时进入射中村老街的东村口。宝带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9米,宽2.3米,高2.5米。
  上下台阶各5级。桥面两边为条石,中铺横条石,桥台为错缝条石平砌,桥台中为石块垒积砌成。排柱石两边狭长,中宽石条,上端系梁石架桥面长石条。现桥面、台阶浇筑水泥路面,并设铁杆护栏。两端桥台爬满藤蔓。
  西成桥 位于练市镇西大街,南北向横跨练溪。始建于宋庆元元年(1195),清咸丰十年(1860),光绪年间重建。抗日战争时,被日机炸断两块桥梁,仅剩东侧一块,后以木梁补之。1966年冬,练市镇政府重修,改木石桥为砼结构。
  西成桥又名西晨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6.2米,宽1.7米,高3.3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水泥钢筋护栏,肩墙仍保留错缝平砌叠置。为纪念革命烈士石志茂牺牲于此桥北堍,故又名志茂桥。
  通利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东西向跨南市河(浔溪)。据《南浔镇志》记载,宋嘉熙中期,江州参军华文胜建此桥,故又称华家桥。清康熙初(约1670)重建,乾隆四年(1739)重建,五十年(1785)又重修,咸丰八年(1858)将原三孔石桥改建为一孔石平桥,并刻上今桥名。
  通利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5米,宽3米,高5米。
  上下台阶各为13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桥面由4块长条石并列铺砌而成,桥栏为单栏式,桥面石梁中额刻桥名,两端额刻如意叶纹。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2根单梁承载桥面,在系梁间架柏木梁托载桥面长石。桥台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法,桥台肩墙与排柱石紧密并列砌置。排柱石刻有楹联。
  通利桥东堍为南东街,正对东华家弄,通嘉应庙。西堍为南西街,正对西华家弄,通小莲庄和藏书楼。
  清代董蠡舟《浔溪棹歌》云:“新开河口路初分,南下南安未夕曛。笮解青丝度通利,临流酾酒酹参军。”
  康王寺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南北向跨回塘。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和民国初周庆云《南浔镇志》等资料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康王寺改名褒能寺。“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人追之。宋帝至浔,惧追者见,匿嘉应神祠中,月下俄见泥马忽动,跨之而行,遂入杭州。帝旧封康王。今褒能寺,俗呼康王寺,以帝经过名也。”寺前有桥,传为建炎前所建,桥以寺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湖州府知府陈筠圹、乌程县知县陈端瀛捧捐重建,清同治九年(1807)里人重修,光绪中期又重修。
  康王寺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33米,宽3.2米,高3.8米。上下台阶各13级。桥面为板梁结构,全桥略呈弧度。排柱石由长条石并列竖砌为桥墩,上端系梁架横木承载桥面。桥台肩墙为条石错缝平砌。清代袁士达《康王桥晚泊偶占》诗云:“夕阳晼晚翳回塘,偶系扁舟古寺旁。忆昔宸游曾驻跸,溪桥犹自记康王。”
  听月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集镇中心,南北向横跨昂溪市河。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
  听月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0.40米,宽1.94米,高4.35米。上下台阶各19级。桥面构造采用板梁结构,桥栏用素面紫石板构件,间置望柱8对,桥面中孔4对望柱上端雕刻坐狮,余为覆莲。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石壁形墩每排由3条柱石密排竖砌而成,上置系梁石承载桥面。桥台错缝平砌叠置。桥南岸现尚保留清末民初的古民居和沿河靠街楼房。
  宋末元初的书画大师赵孟頫虽贵为赵氏王室之后,仍因家道衰落,回祖籍菱湖,并居住在赵氏祖茔处刻苦自学。后家乡就将赵氏祖茔周边由赵孟頫取名的浮霞墩、桃花庄、桂花庄等处总名为下昂(浙江钱塘江以南称上八府,唐时出了位著名画家陈子昂,名上昂;钱塘江以北称下三府,元初出了名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所以名下昂),以志纪念。据传,听月桥、望晖桥、众安桥、清风桥、明月桥诸桥名为赵孟頫所题写。
  望晖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集镇中心,南北向横跨昂溪市河。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望晖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0米,宽2.1米,高4.2米。上下台阶各19级。桥栏采用花岗岩石板构件,间置望柱4对,中孔望柱头为坐狮,余为覆莲柱头。每排石壁形墩由3条柱石密排竖砌而成,上置系梁以承桥面石梁。桥台为错缝平砌叠置。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除望柱为紫砂岩雕刻外,桥身石材均为花岗岩。
  望晖桥与西面的听月桥和众安桥同在昂溪市河两边遥相对望,相距不足300米。世称下昂集镇昂溪“三姐妹桥”,相传同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居下昂时题写桥名。望晖桥沿昂溪东行则为浮霞墩,上有松雪庵,内祀赵孟頫像。
  永安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水东村心里,南北向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从桥面构件看,疑似宋末明初之建筑物。
  永安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4米,宽3米,高2.5米。
  上下台阶原有3级,现已填上泥土成缓坡。桥面中孔大梁成弓形,刻有边框,两端刻有对角如意卷云纹,边孔桥面大梁也用阳刻法在边框内刻卷云纹,此构件形制风格多在宋、元时期石桥上采用。系梁券睑为素面方形。每座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而成,两侧2条柱石边角中间均凿成圆弧,避免碰伤舟楫。
  桥台采用条石错缝平砌法。桥身石材为武康紫石。两边孔河道已被淤泥堵塞,长满青草。
  庆元桥
  位于和孚镇横港村北,东西向跨横港。始建年代不详,据民间传说建于宋代,现主桥结构为清末重建。
  庆元桥,三孔石梁桥,又名张七桥,长14.5米,宽1.65米,高3.4米。桥面略呈弧形,石壁形墩,两端置间壁石承桥面,间壁石南北各4块,顶端券睑刻有兽头花纹图案,两侧无栏板,中孔桥面桥板为3条长石呈弧形——这往往是宋、元石梁桥的形制特点。两边孔桥面桥板两侧各1块长条石,中间由短长石横铺。肩墙采用条石平砌与边孔石壁墩相连。排柱石由
  3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而成,外侧两块柱石的中间边角均凿成圆形,以避免舟楫碰撞造成损毁。桥岸芦苇丛生,水流清澈。
  毓秀桥
  位于旧馆镇新兴港村街区中段,南北向跨市河。始建元代。
  毓秀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3米,宽1.8米,高3.5米,孔宽5米。上下台阶各8级。桥栏为单栏式,间置望柱6对,柱头刻三角方纹浮雕图案。桥孔两侧没有排柱石,桥台为靴钉式错缝砌置法,上置长条系梁石以承载桥面。
  毓秀桥地处新兴港南街,南街沿河而建,长约600米的两岸街道,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清末民初的旧宅,二层楼房,前店后宅,柱廊临河,拱门相望,鳞次栉比。两岸河埠完善,河道水质尚好。毓秀桥和庆安桥两座古桥横架南北,把新兴港村的南街和北街串联起来,加上南街尽头处为和尚荡,芦苇掩岸,景色颇美。港湖老街是典型的水乡古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景色。
  庆安桥
  位于旧馆镇新兴港村与港湖村交界处,南北向跨新兴港市河。始建元代。
  庆安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0米,宽1.8米,高3.7米,中孔跨度5.5米,边孔跨度3米。南堍台阶为6级,北堍为5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无桥栏。排柱石由3条长柱石并列竖砌,系梁2对,上承载桥面,系梁券睑刻有浪式浮雕。桥心石刻有乾坤图案。中孔两侧排柱石中间边角凿成平面,避免舟楫碰撞造成损坏。庆安桥北有真武祠,农历七月十七村民齐集举行庙会,盛极一时。
  晋金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顾家墩,南北向跨村河。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
  晋金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3米,宽1.8米,高3米。
  上下台阶各2级。桥面上端槽石突出,系梁券睑面刻有龙头图案,排柱石2块紧密合成,外侧边石中部刻有凹槽,桥台为错缝条石叠砌,主要为青石,间杂花岗岩。桥畔有高大乔木和竹林,桑树成片,点缀着古居,古朴苍老且富盎然生机。
  宜稼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塘前浜,南北向跨村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90)。
  宜稼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1米,宽19米,高3米。
  上下台阶原有各7级,现已部分遭毁,而铺石板便于自行车行走。须弥座桥栏板与桥身石梁形制一致,似宋、元时期构件。
  4根覆莲束腰望柱,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排柱石由3条柱石紧密合成,与众不同的是外2条排柱石宽,中间排柱石窄
  一半。一条系梁石券睑凿有兽头,另一条系梁石券睑则为素面椭圆。桥台基部为错缝平砌叠置,大部为不规则块石垒叠砌置。桥体主要构件为青灰石材质,余者为花岗岩。
  状元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南北向横跨竹溪市河。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2003年8月,湖州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点、南浔区也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古桥。
  状元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9.72米,宽1.5米,高3.75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构造采用板梁结合,两侧安石梁,中间用石板横铺,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望柱2对,柱头为石狮,桥栏两端安圆角形抱鼓石。2排石壁形墩上置素面椭圆形间壁石以承载石梁,每排柱石为3条长柱石密排而成。
  状元桥之名是因沈晦中状元,沈氏族人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之意命名。
  凤凰桥
  位于菱湖镇达民村双开,南北向跨双开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约1470)。
  凤凰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9米,宽2米,高3.4米。
  上下台阶各7级。3孔高度一致。桥台为错缝平砌,紧靠桥台的是15级台阶的大河埠,可供村民洗衣和停泊舟船。排柱石4座,每座5条长柱石紧密并列竖砌,上架系梁,系梁两端为素面半圆形券睑。桥畔有民居、竹林、大树,环境幽雅。
  枯桥
  位于菱湖镇南浜村新墩,南北向跨秀溪。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约1470),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
  枯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3.7米,宽2.2米,高3.5米。上下台阶各5级。桥栏素面栏板,2对望柱方形覆莲,抱鼓石为圆角形。桥心石为卷叶旋纹图案。桥台错缝平砌。排柱石和桥台紧合。桥北有古庙枯庙,俗称鸟林庙,因此枯桥也俗称鸟林桥。
  枯桥和南面500米处的凤鸣桥一带,曾是菱湖人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月奋起抗倭的古战场,民族英雄吴龙、费都挡在此桥水陆周围大败倭寇,从此,倭寇再也不敢侵犯菱湖。
  永庆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村,南北向跨三官塘。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抗战期间被炸,民国35年(1946)由民族资本家章荣初重建。
  永庆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4.25米,宽2.5米,高3.75米。上下台阶各12级。桥孔跨度5.55米,其桥型犹如水闸门。肩墙采用靴钉错缝砌置法,桥面为梁板结构,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方形束腰覆莲望柱4对,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台阶表面均凿有斜十字方格纹。整座桥梁被藤蔓缠绕,垂挂河面,河两岸是荻港章氏家族所建的古民居建筑群。
  永安桥
  位于菱湖镇建丰村南,南北向横跨茅家港。始建于明代中期(约1500),民国15年(1926)重修。
  永安桥,俗名茅界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43.35米,宽2.1米,高3.15米。上下台阶各5级。桥面置干栏式护栏,间置方形覆莲望柱14根,已损毁2根,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6座排柱石,每座排柱石由4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上端系梁承载桥面,系梁两端为素面半圆形券睑。桥台由宽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
  据清光绪《菱湖镇志》载,永安桥西茅家庄为明文学家出版家茅坤故居处,周围田畈桑地称茅家圩。茅坤迁双林花林后,将故居赠孙屏石,孙屏石题名溪庄,《菱湖镇志》记“至今行人道径其间,仍指目为茅家庄”。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描述:“石街过去是茅庄,玉树(堂名)荒寒草覆墙。门口鱼池三四个,坐看策策并堂堂。”庄外沿河堤岸至今仍称茅家圩塘。
  灞桥
  位于菱湖镇上泽,南北向跨村河。始建于明代中期,民国23年(1934)重修。
  灞桥,三孔石梁桥,长27米,宽2米,高2.3米。两端仅1级台阶。4座排柱石,每座由4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系梁石承载桥面,两端券睑为素面半圆形。桥台为花岗岩错缝平砌。桥面无护栏。此桥距水面仅2米余,桥面为长条花岗岩,整座桥型低窄,犹如堤坝。从桥顶四望,河岸风光尽收,有玲珑剔透之美感。此类造型比较少见。
  利涉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前丘堂子湾西,南北向横跨前溪。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前丘乡贤吴应期出资建莲塘桥和文会桥,未竟病逝,其父吴龙督成之。文会即吴应期之字,莲塘为吴应期之号。
  利涉桥,又名文会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4米,宽2.5米,高4米。上下台阶各9级。中孔略高,边孔略低。桥面纵列3块长条石,桥心石为凸刻圆形卷叶花纹图案,无桥栏。
  桥台错缝平砌,排柱石由3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4块系梁承载桥面,系梁两端券睑为半圆弧形素面。两侧桥台爬满青藤,两岸芦苇、树木,一派水乡宁静安谧氛围。台阶处已架铺水泥预制板。
  耕坞桥
  位于双林镇区双林中学西侧,南北向跨墨浪河。始建于明万历初,时处士沈士靖居桥北,其南有庄田,躬耕自乐,故名耕坞桥,一名乌鹊桥,又名老乌桥,俗称乌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里人捐资重建,增高加宽,并建石栏。
  耕坞桥,三孔石梁桥,长20.4米(其中桥面长12.6米,余皆缓坡),宽2.54米,高3.1米。桥面由5块梁板平铺,桥栏已无。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有承重系梁4根,系梁之间架有木梁,中间一对系梁券睑半圆形雕有兽头图案。桥台原为靴钉错缝砌置法,现改为块石错缝叠砌。桥面有子叶状旋转图案桥心石。中孔桥面石梁两端额刻云雷纹。排柱石刻有楹联。
  永庆桥
  位于菱湖镇永福村,东西向横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咸丰五年(1855),于桥之东北挖掘出明朝碑记。” 永庆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4米,宽1.7米,高3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两边长条石,中隔石板横铺。桥心石为浅灰色石板,上刻圆形旋叶状图案。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系梁承载桥面。桥台肩墙条石交错相砌,全桥略呈弧形。
  桥周边桑林稻田,风光宜人。
  云龙桥
  位于菱湖镇双开村包家兜,东西向跨村河。始建于明代,清咸丰七年(1857)重建。
  云龙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4米,宽2米,高4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栏本是圆木护栏,已毁,现残存1根桥栏石柱,中有2圆孔,本为插入圆木护栏。桥栏石柱底部侧面刻槽嵌入桥面石梁,底部正中刻槽嵌入系梁券睑,这是现存古石梁桥中难得的一种嵌入式桥栏。4根系梁两端为素面方形券睑,上承桥面,下嵌排柱石。排柱石由3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而成。
  桥台错缝平砌。整桥为花岗岩。边孔桥面板已毁,现加铺水泥预制板。
  五马桥 位于练市镇区老街,南北向跨练溪。始建年代无考,旧名兴仁桥,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为五马桥。如按旧名兴仁桥,可能在明代建造。
  五马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2米,宽1.65米,高2.52米,跨度4.2米。上下台阶各7级。板梁结构,素面桥栏,间置方形素面望柱2对。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桥台肩墙采用错缝平砌法。柱石额刻楹联。
  五马桥桥名取“五马奔腾”吉祥之意。桥南有文兴桥。
  镇安桥 位于双林镇区西北,东西向跨西市河,东连薛家汇。始建年代不详,原为木梁桥,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四十二年(1703)改石梁桥,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
  镇安桥俗名小鸡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2米,宽2.3米,高2.5米。
  上下台阶各8级。肩墙采用条石错缝叠砌法。桥面为板梁结构,两侧置素面栏板,其中北侧中部和南侧东部桥栏改为干栏式,间置方形望柱4对,现存3根。桥栏末端安卷叶花卉图案抱鼓石。
  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端4根系梁间壁石承载桥面。
  桥两岸民居鳞次栉比。
  永丰桥位于双林镇区西北,南北向跨西市河。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2003年7月整修。
  永丰桥,俗称长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22.8米,宽2.3米,高3.3米。上下台阶各21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桥心石为圆形子叶雕刻图案。中孔桥栏为干栏式,其余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束莲柱头的望柱4对。桥栏两端置素面抱鼓石。排柱石中孔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边次孔排柱石由5条长柱石并列竖砌,排柱石上端6根系梁间壁上承载桥面。桥台由条石错缝叠砌平置,并和石壁形墩紧密相连。
   永丰桥两岸沿河民居,大多保留清末民初古建筑面貌。
  利济桥
  位于菱湖镇西栅,南北向跨西湖。清康熙元年(1662)建木桥,屡圮屡修,道光十四年(1834)改建石梁桥。1962年8月,菱湖镇政府重建,中孔石梁全部改砼梁。
  利济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4米,宽3.4米,高4米。
  桥栏为素面栏板,两端安圆角形抱鼓石,现改钢管护栏。桥面为板梁结构,铺3块纵向长条石,中横砌石板。肩墙为错缝平砌叠置。排柱石由6条柱石并列竖砌,4根系梁外伸,上刻槽缝架石梁以承载桥面。两侧排柱石和肩墙紧连并砌。原边孔大梁额刻“桥下不许扒螺掏沙”阴刻醒目大字。现经过改建,南侧边孔充填石块,外砌封平,北侧边孔朝西砌花岗岩护岸,桥面形成弯道,桥面浇铺水泥,原有台阶各5级,现拆除台阶,边孔桥面缓坡和路面持平。
  叶元桥
  位于菱湖镇东河村东,南北向横跨东湖漾河。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会元孙叶飞募捐而建。俗称箬元桥。
  叶元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5.6米,宽2.16米,高3.6米。上下台阶各9级,南堍台阶第一级处为平台,然后又有台阶2级。4根系梁两端券睑为上宽下窄的素面梯形,上承桥面,下嵌排柱石4座,每座排柱石由5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桥台错缝平砌。桥畔为茂密树林,更衬托金黄色花岗岩桥身,整座桥似玉带横陈于清溪之上。
  余庆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村中心,南北向跨朝天港。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余庆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8.6米,宽2.9米,高4米,中孔宽4.3米,边孔各宽3.35米。上下台阶各10级。桥面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柱头或作方形束莲,施皮条线雕叶脉纹,或呈圆形束腰仰莲状。桥栏两端安如意纹抱鼓石。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密排并列竖砌,上端间壁石券睑雕兽头图案。肩墙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与石壁形墩紧连,石壁形墩顶端间壁加柏木梁以承载桥面。桥面边孔梁板两端凿有如意纹,上端刻边线和中孔桥面梁板成一弧线,整座桥的桥面与栏板呈弧形,线条柔和,此种构件一般为元末明初之建筑特点。桥与四周的清末民居古建筑群形成和谐的水乡小镇风貌。
  兴福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东西向横跨南市河(浔溪)。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光绪三年(1877)重建。
  兴福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5米,宽2米,高5米,孔跨7.5米。上下台阶各13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桥栏为素面石板,间置望柱2对,柱头方形素面。排柱石由4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2根系梁间壁石承载桥面。肩墙采用砖石错缝平砌叠置法。
  兴福桥东堍为南东街,西堍为南西街,该街区沿河为南浔古镇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景区。
  韦天桥
  位于千金镇南窑桥村南,南北向跨韦天桥港。始建于清乾嘉年间。
  韦天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52.2米,宽2.1米,高2.6米,中孔宽6.2米,次孔宽3.9米,边孔宽3.6米。上下台阶各5级。桥面略呈孤形,用条石铺砌。桥心石为两块条石镶嵌在中心条石两侧,刻有主体吉祥叶状图案。因韦天桥港河面宽阔,采用引桥技术,南北引桥长分别为19.5米和11.5米,石壁形墩两端置间壁石梁以承载桥面,引桥肩墙采用长条石错缝平砌,并与边孔石壁形墩紧连。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
  排柱石额刻楹联。桥面干栏式素面石栏,桥栏间置4对方形边框纹望柱。桥栏两端安圆角形抱鼓石。台阶上铺筑水泥预制板形成坡面。
  韦天桥是湖州市较长的石梁桥之一,整桥造型如弓,结构轻盈,加之引桥特长,形制美观,是研究古代石梁桥的宝贵实物。
  通济塘桥
  位于石淙镇沈家兜北,南北向跨通济塘。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四年(1799)重建,宣统二年(1910)又重建。
  通济塘桥,又名高梁镜渡桥,俗称北港塘桥,五孔石阶石梁桥,古称高良金渡桥,长47.6米,宽2.33米,高9.09米。
  上下台阶各9级。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置法。桥面为双道板梁结构,呈弧形。干栏式桥栏,间置望柱6对,柱头为灯形,四侧雕有海棠花纹。桥栏两端安素面圆角抱鼓石。排柱石由5米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置间壁石以承载桥面。桥心石为法轮图案。桥堍台阶处已用水泥浇筑成斜坡。
  乐善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集镇西南,东西向跨吴家港。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乐善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1米,宽3米,高2.5米。
  台阶各3级。中孔桥栏为紫砂岩长石条,桥面由5块长条石并列砌置,和桥台紧连。桥台错缝平砌叠置。4块券睑雕刻〓〓,形状精美。桥东堍为寺庙,桥西堍正在建造湖心公园,桥西南则为著名的“南苕胜境”旧址。
  积善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集镇市河,南北向跨市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积善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9米,宽2.5米,高3.5米。台阶各5级。桥栏为长条石,两端刻有卷云纹,桥梁石末端处刻如意云纹。排柱石由
  3条长石并列砌置,和桥台紧连。桥台错缝平砌叠置。桥南、北两堍为古民居和具水乡风貌的靠街长廊。
  安庆桥
  位于石淙镇镇西村东北鸟船浜,南北向跨村河。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
  安庆桥,又名水界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8.9米,宽3.7米,高5.9米。南堍台阶5级,北堍台阶7级。
  桥面无桥栏,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置间壁石以承载桥面,券睑刻有荷莲浮雕。肩墙用紫砂条石错缝平砌叠置。桥面部分被水泥铺盖,桥堍已倾斜。桥西南侧为茂密竹林,北侧为河岸,东侧为民居,水质良好,水草丛生。
  庆源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洋下浜,南北向跨宝溪。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俗名新桥。
  庆源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3米,宽2.4米,高5.7米。上下台阶各11级。桥面东西侧各剩3块素面栏板,中间置2对束腰覆莲望柱,其余栏板、望柱和抱鼓石均无。由于桥孔宽5米,整个桥孔像长方形大水闸门。桥台高耸形似大斜边三角形,有凝重厚实之特色。桥台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排柱石每边由3条长柱石紧密并列,并贴紧桥台,排柱石上端系梁承载桥面,系梁两端为素面半圆形。桥北桥台攀满藤枝,桥南桥台灌木挺拔,桥台边紧挨有石级河埠。
  三元桥
  位于石淙镇镇西村渔林,南北向跨村河。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为石淙四族捐资建造。
  三元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8.5米,宽1.17米,高3.35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由条石铺砌,两侧不设桥栏。排柱石由2条柱石并列竖砌,系梁4根上承桥面,外伸两端素面长方形。
  桥台肩墙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整座桥略呈弧形,三孔比例适度,造型凝重简朴。
  福临桥
  位于菱湖镇费家埭村灵山山前自然村,南北向跨山前溪。建于清嘉庆年间。
  福临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2.9米,宽1.65米,高3.5米。上下台阶各7级,现桥面已铺筑水泥,并加铁管护栏。中孔排柱石各为3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紧贴桥台的排柱石两边为长条柱石,中为横条石垒砌,显然是修补过。系梁两端券睑为半圆形兽面图案。桥台为花岗石条石,错缝平砌。桥两端河岸为整齐的石帮岸和石级河埠。
  崇福桥 位于千金镇商墓村,南北向跨沙浦港。始建于清代中期,同治《湖州府志》录有该桥。
  崇福桥,三孔石阶石梁桥,因引桥较长,俗称长尾巴桥。
  长38.4米,宽1.9米,高3.1米。北边引桥长19.4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无护栏,排柱石由6条柱石并列竖砌,架于河床槽石上,系梁4根承载桥面。肩墙由花岗岩、石灰岩和武康紫石混砌错缝叠置。现台阶处已用水泥浇筑成缓坡。
  庙前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村,南北向跨村南河。始建年代不详,清代中期曾重建。
  庙前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2.5米,宽2.35米,高3.6米。南面台阶10级,北面台阶11级,台阶表面凿成斜十字纹。
  而台阶的最大特点是两侧边孔桥面各铺筑6级台阶,这是其他石阶石梁桥所没有的。中孔桥面由条石纵列铺置而成,两侧置素面栏板。排柱石由5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置系梁4根,两端券睑雕有兽头,纹饰细腻,形象生动。桥心石雕成旋叶法轮图案。桥台由条石错缝平砌叠置。该桥还有一个特点,边孔上所置素面栏板外侧有阴刻圆形图案,边孔桥梁外侧也刻有花纹图案。
  南胜桥
  位于练市镇老街南,南北向跨练溪。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
  南胜桥旧名迎喜桥,又名南观音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8.8米,宽1.87米,高3.5米,孔跨度14.3米,净空高度2.74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排柱石由4条柱石并列竖砌,桥台肩墙采用错缝平砌叠置。
  兴隆桥
  位于菱湖镇费家埭村杨家汇,南北向跨清溪。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0)。
  兴隆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20米,宽2.5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9级。干栏式桥栏,现已改用铁管护栏。每座排柱石由4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系梁两端素面半圆形,上承载桥面。桥台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桥畔有大树、民居,河面宽阔,风光爽心悦目。
  隆兴桥 位于菱湖镇勤俭村,南北向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
  隆兴桥又名隆典桥,俗称哑子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6.4米,宽2.8米,高3.4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板梁结构,3块条石间隔石板铺筑,桥心石刻绶带如意纹和月华纹。桥面无护栏。排柱石由5条柱石并列竖砌,肩墙由花岗岩、青石、武康紫砂等石材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间壁石外挑,为长方形素面,造型简朴庄重。
  相传清嘉庆年间,秀州(今嘉兴)知府上任后,看到地方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便向抚台提出查办贪官的建议。不料抚台自己就是个大贪官,便向朝廷暗参他莫须有的罪名,革去他的官职。他回到老家菱湖,隐居在一个僻静清幽的水墩上,外出便靠舟楫。后来他悟出了革职原因竟是祸从口出,从此装成哑巴。他把积蓄悉数拿出,请人造了这座桥,便于村民外出。
  于是当地人为纪念“哑巴”造桥做善事,称此桥为“哑子桥”。
  南高桥
  位于千金镇商墓村,东西向跨村河。始建清代中期乾隆年间(约1750年),1916年重建。
  南高桥,五孔石阶,长47米,宽1.95米,高3.15米。桥面为板梁结构,长条石3块纵向铺筑桥面。系梁石两端素面椭圆形,排柱石由3块条石并列竖砌,肩墙和引桥护岸石连成整体,中嵌系梁石,条石错缝平砌,引桥坚固,东堍引桥长5米,西堍引桥长9米,台阶各5级。现为行车方便,两堍引桥台阶上铺水泥板,形成斜坡。中孔排柱石基部用三角铁箍围护,以保护桥柱。桥西岸为一片桑林。
  永安桥
  位于旧馆镇祝桥村,东西向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重建。
  永安桥又名北亭子桥,一名丁家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5米,宽1.8米,高3.8米,中孔跨度6.5米,边孔跨度各4米。上下台阶各5级。
  桥面略呈八字形,为石梁桥中少见。桥栏为干栏式,间置4对方形望柱,柱头四面为海棠浮雕。排柱石由3条长柱石并列竖砌,引桥肩墙采用靴钉式条石错缝叠砌而成。桥两岸为民居,东堍有大樟树。
  永安桥
  位于和孚镇张村,东西向横跨百船渡港。清道光年间,里人沈华山倡募建造,历时两年竣工。
  永安桥又名百船渡桥,七孔石阶石梁桥,长52.5米,宽3.15米,高4.4米。中孔跨度6米,两侧次孔、边孔依次减小,高度也逐渐倾斜,使全桥形成较大斜坡。桥面为板梁结构,两侧干栏式桥栏,间置方形石狮望柱6对,雌雄相对,神态各异。排柱石由4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8根系梁间壁石承载桥面。桥台肩墙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
  整座桥由花岗岩砌筑,坚实稳固,远望似苍龙卧水,洞洞相环,波光粼粼。
  崇高桥
  位于旧馆镇港村高桥头,南北向跨高桥港。始建年代失考,清咸丰二年(1852)重建。
  崇高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9.8米,宽2.2米,高4.6米,中孔跨度5.4米,边孔径3.9米。上下台阶各9级。中孔桥栏为素面栏板,边孔桥栏为干栏式,间置方形束莲柱头的望柱4对。排柱石由3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端3对长系石梁承载桥面,中孔系梁券睑为长方形兽头花卉图案。桥台采用条石错缝平砌叠置。
  桥两岸为村民居所,树木葱郁。
  南安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南安弄口,东西向横跨南市河(浔溪)。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同治四年(1865)重修。
  南安桥,曾改名为燎原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1米,宽2.4米,高3.8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桥面每孔由4块长条石纵列铺砌。桥栏为素面栏板。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而成,4根系梁承载桥面。中孔排柱石凿刻楹联。石壁形墩和肩墙紧连。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置法。
  南安桥东堍为南东街,西堍为南西街,是古镇南浔南栅市河旅游的重要通道。
  圣塘桥
  位于石淙镇西村西汇角,南北向跨圣塘港。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圣塘桥,又名送塘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5.1米,宽2.09米,高4.21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栏为干栏式,间置方形束莲望柱4对,桥栏两端安素面抱鼓石。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置间壁石以承载桥面,券睑镌刻浮雕荷花。
  桥心石为旋叶法轮,外圈回纹图案。肩墙采用紫砂长条石,以靴钉式错缝叠砌法筑成。
  道仁桥
  位于菱湖镇建丰村中心,南北向跨掘塘港。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三年(1865)重修。
  道仁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27米,宽2米,高4米。上下台阶各5级。桥面石板已毁坏,现已铺筑水泥。系梁下端为6座排柱石,此桥排柱石特点不同其它石梁桥的排柱石,每座排柱石为2条柱石,中间2空隙,无柱石,且2条柱石外侧的石边角中段凿成长凹圆形,避免舟船碰撞柱石而受损伤,可谓为船家考虑得安全周到。桥台为条石错缝平砌。桥南桥台和桥面长满藤蔓。
  贤圣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市河,东西向横跨马家港市河。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年(1830)和同治六年(1867)分别重建。贤圣桥又名明德桥。
  贤圣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8.4米,宽2米,高6.5米。上下台阶各21级。桥面为板梁结构,并列铺砌3条石梁。
  两侧为干栏式桥栏,无望柱。中孔两边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4根系梁,凿槽承载桥面,而系梁两边外端槽中安间壁石,上伸托载桥栏,此造型也较特殊。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砌法砌置。边孔东、西两端,均由肩墙形成桥墩而承边孔桥面。边孔桥面各铺砌台阶11级,这在三孔石梁桥中也不多见。桥面、桥栏、排柱石均为花岗岩,桥台肩墙则由石灰岩和花岗岩混砌。
  桥西堍有贤圣殿庙,清代董份造的“无头塔”已毁。贤圣桥距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和南浔史馆、刘氏梯号等古镇景点均不远。
  坝桥
  位于南浔镇运河下塘西街,鸣凤桥南侧,南北向跨运河。
  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修缮,宣统三年(1911)重修。
  坝桥又名纪家坝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7米,宽2米,高4.5米,跨度4米。上下台阶各7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4根短方形望柱,肩墙采用条石错缝平砌叠置,上端系梁间壁承架桥面。清代纪磊《浔溪杂咏坝桥诗》中云:“小桥流水近门墙,笑语朝朝趁晚凉。我亦当时旧子弟,不堪回首问斜阳。”
  章家桥
  位于千金镇朝阳村章家桥自然村,东西向横跨二坝港。清同治十年(1871)建造。
  章家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3米,宽1.8米,高3.3米。上下台阶各6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条石铺砌,桥心石有圆形类似风火轮图案的雕刻。两侧无桥栏。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系梁间壁石外伸,并承载桥面。桥台肩墙采用条石交错垒砌。南侧肩墙西边安系缆石,为古桥罕有。桥额除凿刻桥名和建造年代外,还刻有资助者姓名。
  桥虽不大,但造型古朴凝重。
  生财桥
  位于和孚镇重兆村,东西向跨市河。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
  生财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4.2米,宽3米,高3.1米。
  东堍台阶6级,西堍无台阶。石壁形墩上端置间壁石承载桥面,肩墙采用条石平砌,并与边孔排柱石相连。桥面置干栏式栏板,间置4对方形双束腰望柱,桥栏两端安如意云纹抱鼓石。排柱石由4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而成。
  中孔长柱石镌刻楹联。桥两岸周围是鳞次栉比的民居。
  分龙桥
  位于南浔镇辑里村东,东北至西南向横跨分龙溪。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
  分龙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0米,宽3.2米,高5.2米。上下台阶各15级。桥面板梁结构,每孔桥面由4块长条石并列砌成。桥栏为干栏式,间置2对方形束腰素面望柱。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而成,上置4根长系梁,承载桥面。
  边孔排柱石和肩墙紧密相连,肩墙由条石错缝平砌。此桥肩墙砌筑有一特色,即是自桥面台阶起到桥堍台阶的肩墙条石与桥柱石间砌一直角分界线,使桥更显清丽秀气。中孔排柱石额刻楹联。东北桥堍有2座1米左右的石狮,原是寺庙前镇寺之物,因寺院被拆,村民便把这对石狮移到桥堍边,石狮系用整石雕凿,古朴简练,形象生动。桥两岸的民居、芦苇、青天绿水,更使水乡神韵流动不息。
  锡马桥
  位于和孚镇陈塔村南,南北向跨村小河。建于清光绪年间。
  锡马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17.6米,宽2.2米,高4.3米。上下台阶各6级。桥面由3块长条石并列铺砌而成,肩墙采用条石错缝叠砌法修筑。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方形束腰望柱4对,桥栏两端安卷云纹抱鼓石。排柱石由5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而成。中孔两边长柱石刻有楹联。桥两岸是桑林。
  双花桥
  位于双林镇镇西村西南张家埭,正好在石淙、重兆、镇西三地交界处,东西向横跨双林塘支流。清光绪年间建造。
  双花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50余米,宽2.5米,高5米。上下台阶各13级。桥面为板梁结构,以条石纵向铺砌。两侧干栏式桥栏,间置方形望柱6对,其中4对望柱柱头雕刻神态各异的石狮,2对望柱柱头为束腰花卉图饰,两端安素面栏板圆角抱鼓石。排柱石由3条柱石并列竖砌,上端系梁有槽外伸,承载桥面。肩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叠置法修筑。全桥略显弧形,造型均衡美观,简朴轻灵。
  现桥两堍台阶处已架铺水泥预制板。
  罗带桥
  位于南浔镇杨华村南,南北向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清末建造。
  罗带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30米,宽2米,高4.5米。
  上下台阶各11级。桥面为板梁结构,每孔由长石条4块并列铺砌。桥栏为干栏式,间置3对望柱,柱头为方形束腰海棠花纹。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端4根系梁承载桥面。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法叠砌而成,两侧排柱石和肩墙采用纵联并列结合的砌置法。
  罗带桥南侧为农田,北侧为杨华村,两岸树木葱茏,桥下河水清澈,风光秀美。
  万安桥
  位于南浔镇横街村毕目兜和张家兜交界处,东西向跨横街港。始建年代不详。
  万安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9米,宽2.3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9级。桥面桥栏为干栏式,无望柱,无抱鼓石。
  肩墙为靴钉式错缝平砌。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竖砌,上端4根系梁,并以间壁石相连,承载桥面。桥两堍为民居,河面较宽阔。
  东至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东至,东西向跨村河。清代建造。
  东至桥,单孔石阶石梁桥,长13米,宽2米,高3.2米。
  上下台阶各5级。该桥最大特色是无排柱石,桥面直接横架在桥台上。桥台则是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整座桥犹如一座没有闸门的水闸口。桥两岸树木葱郁,青草遍布岸坡,甚是幽静安谧。
  越界板桥
  位于石淙镇南花园湾村,东西向跨越界板桥塘。始建年代不详,民国5年(1916)重建。
  越界板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36.9米,宽2.25米,高6.27米。上下台阶各5级。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砌法,主孔桥栏为干栏式,次孔和边孔均置素面栏板,间置方形素面望柱4对。主孔石梁额刻祥瑞图案。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并列砌置,上置系梁承载桥面。桥栏两端安素面圆角抱鼓石。桥中心长条石两侧安2块短条石为桥心石,上刻铜钱、吉祥、连升三级长形图案和圆形旋叶法轮图案,为古桥桥心石少有。台阶处用水泥板架成坡面。
  桥两岸芦苇丛生,周边是鱼塘桑林,河水清澈,野趣盎然。
  洪兴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石泉,南北向跨村河。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0年(1921)重修。
  洪兴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30米,宽2米,高4米。上下台阶各7级,现台阶上架铺水泥预制板。桥面栏板为素面栏板,间置方形覆莲束腰望柱4对,桥栏两端安圆角抱鼓石。方形系梁石上承桥面,下嵌排柱石,每座排柱石由4条长柱石紧密并列竖砌,两端排柱石紧贴桥台,桥台为错缝平砌。全桥均用花岗岩石材砌筑。河岸有乔木、民居,河埠泊舟楫,环境清幽。
  安善桥
  位于菱湖镇费家埭村,东西向跨村河。建于民国23年(1934)。
  安善桥,三孔石阶石梁桥,长20米,宽2.5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9级。干栏式桥栏,间置方形望柱4对。排柱石每座由5条柱石紧密并列,系梁石券睑为素面方形。桥台为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桥畔有树木、民居,河湾水流,风光秀丽。
  长生桥
  位于菱湖镇安桥村桑园里,东西向跨千金塘支流。建于民国25年(1936)。
  长生桥,五孔石阶石梁桥,长35米,宽2.5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7级。干栏式桥栏,间置方形覆莲望柱6对,桥栏两端安圆角形抱鼓石。每座排柱石均由4条柱石紧密并列竖砌。系梁两端为素面方形,上承桥面。中孔柱石刻有楹联。桥台由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桥畔桑林成片,站在桥上北望,绿阴中村舍隐约可见,河道中鱼网密布,水乡渔村风光引人入胜。
  保安桥
  位于和孚镇和孚村,南北向横跨山西港,建于民国初年。
  保安桥,三孔石梁桥,长21.2米,宽2.2米,高3.82米,跨度12米。台阶各7级。桥体略呈弧形,桥栏采用干栏式,间置4对方形边框束腰望柱,桥栏两端安圆角形抱鼓石。
  每座排柱石由3条长柱石紧密并列竖砌,系梁上承载桥面,中孔排柱石刻有楹联。

知识出处

南浔桥韵

《南浔桥韵》

《南浔桥韵》这本书是一部以南浔古镇的桥梁文化为主题的图文集。它以南浔古镇的桥梁为切入点,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字,展现了南浔古镇独特的桥梁风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