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桥韵》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34
颗粒名称: 石拱桥
分类号: U448.22
页数: 47
摘要: 石拱桥是南浔古镇桥梁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关键词: 石拱桥 拱式桥

内容

大胜桥 位于菱湖镇射中村谈家墩东,南北向横跨宝溪支流。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和《归安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唐末宋初,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大胜桥,俗名石灰桥,单孔薄拱薄券圆形石拱桥,长11米,宽1.3米,高2.9米。桥坡原有石阶各6级。两侧护栏为素面栏板,各3块,间置8根方形望柱,和护栏齐高。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肩墙为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石材为紫石、青石。上世纪70-80年代,为方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加铁栏杆,并在桥面、台阶处浇铺水泥。此桥古藤缠绕,桥孔高耸,桥面平缓,两岸桑树葱郁,更显玲珑、古朴、典雅。现保存良好,系南浔区始建年代最早的小型圆形石拱桥。
   凤凰桥 位于练市镇东栅,东南至西北向横跨市河练溪。原名长庆桥,始建年代不详。清《练溪文献》记载:“凤凰桥相传为唐尉迟敬德建,其形制最古朴。”清康熙年间重修,并增高三尺。
  凤凰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4米,宽2.9米,高5米,桥洞净跨11米,为湖州市古石桥大跨度石拱桥之一。上下台阶各25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用2对系梁相连加固,桥心石为变相法轮图案。桥顶有须弥座桥栏,台阶两边已无桥栏,望柱也毁。桥上长满葛藤灌木,古朴苍老。
  长寿桥
  位于菱湖镇南商林村,又名梧桐桥,南北方向横跨寺前港。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明崇祯年间里人募资重建。现保存完好,2003年8月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寿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3米,宽2.7米,高4.3米。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砌法。桥面呈弧形,两侧为北宋风格的须弥座桥栏,间置方形望柱4对,柱头为束腰覆莲,两端有如意纹抱鼓石。肩墙用2根系梁加固,系梁两端间壁石悬挑30厘米,吻部刻有莲花、菊花浮雕。台阶各11级。石质除宋代构件为紫色砂结岩外,其余均为花岗岩。桥旁大树参天。
  桥堍东南建戏台,桥堍东北为唐代建造的梧桐禅寺。风格明快轻灵,古桥、古庙、小河、桑林、古村融为一体。
  寺前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南北向跨竹溪。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寺前桥,单孔薄拱薄券圆形石拱桥,长12米,宽2.5米,高3.4米。上下台阶各7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式砌法,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砌法。桥两侧各有2块间壁石,券睑饰如意纹,桥面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柱头为覆盆式束莲,桥栏两端安有如意纹抱鼓石,云纹券睑石突出墙身。肩墙为紫石、青石和花岗石。
  桥堍东北为始建于唐咸通十五年(874)的大乘禅院,后周显德六年(959)改广福罗汉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禅智寺,延称至今。桥堍东南曾有古戏台。沿河岸为弧形帮岸,靴钉错缝叠砌,为他处罕见。朱熹祖父朱弁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在桥西北堍开馆讲学,后来朱熹也在此讲学,并题写学馆名“长春书院”,使该书院名扬四海。禅智寺先后成为朱氏、沈氏家庙。到清乾隆四年(1739),竹墩朱氏家庙成为全国朱熹三大家庙之一。后朱氏后裔衰落,沈氏望族兴起,竹墩成为“吴兴沈氏”发祥地,“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出竹墩”,这是海内外沈氏后裔的共识。
  无畏寺桥 位于千金镇南,东西向跨金溪塘(又名排塘港),又名无为桥、金溪桥。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桥上须弥座桥栏构件为宋代建筑。桥圮后,由无畏寺僧人化缘募捐,重建于清光绪年间。
  无畏寺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0.5米,宽2.9米,高4.7米,孔宽9.5米。上下台阶各17级。拱券为纵向分节并列砌置,肩墙用花岗岩错缝平砌。桥面呈弧形,桥栏为须弥座,间置方形素面望柱。间壁石悬挑,素面。长系石刻有楹联。桥体长满古藤、杂树。桥下河水清澈,两岸水草丛生。桥栏大部分已损坏,基本不能通行。
  五旺桥
  位于和孚镇和孚村,南北向横跨镇区中心市河袁家港,北系湖菱公路,南为寺院桥(利济桥),东临钟志轩故宅,西濒东苕溪。始建于北宋末,明隆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重修。
  五旺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8.35米,宽2.25米,高3.7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花岗条石错缝平砌。上下台阶各4级,台阶石宽而平缓。桥栏为须弥座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桥面2对柱头为座狮,其余2对为莲花,系后代修缮所致。桥栏两端安有3级卷云纹抱鼓石。拱券局部及间壁石雕刻莲花图案。券睑石为精致生动的〓〓头部图案,压栏石中部呈弧形。桥南北堍末端台阶中凿排水沟,和须弥座桥栏均为宋末桥梁构件。
  万年桥
  位于千金镇粮站南,南北向横跨千金镇市河。始建于宋末,清同治《湖州府志》有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
  万年桥系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3.4米,宽2.9米,高6米,拱宽9.9米,净空5米,显得高峻雄伟。上下台阶各18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框式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上半部为花岗岩,下半部砂岩为主。桥面两侧桥栏凿成吴王靠,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望柱,现存4根,桥顶望柱头雕刻石狮,神态生动,余为束莲。桥心石为变形法轮图案。栏板两端为卷叶纹抱鼓石。长系石刻有楹联。
   该桥桥顶素面栏板阴刻“奉宪永禁扒螺捕鱼”,为保护生态和保护桥址,在桥上醒目位置刻字宣示,是罕见的。
  通津桥 位于南浔镇区老街中心,堪称“南浔第一桥”。原名浔溪桥,俗称大桥,处于东西走向的运河(荻塘)和南北走向的浔溪交叉点。始建于南宋,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同治五年(1866)又陆续修缮。
  通津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8米,宽4米,高7.6米。拱券采用纵联式分节并列砌置,肩墙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肩墙中有两对系梁相连,其中一对凿有兽头图案,仰天石凿枭儿。桥侧置石护栏,护栏间嵌方形望柱。桥顶面护栏凿成吴王靠,供行人坐憩。两坡上下台阶各为33级,如驼峰高耸,颇为壮观。
  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圹东街。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处于镇中心,便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桥畔两岸民房参差错落,桥下舟楫穿梭往来,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特有景观。
  1989年3月,通津桥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谷塘桥
  位于南浔镇前洪村,又名洪城塘桥,南北横跨双林塘。始建于南宋,1927年开始重建,1937年建成。
  五谷塘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41米,宽3.7米,高9.5米,净空8.5米。上下各有台阶39级。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心石为外方内圆的变相法轮图案。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8对,其中桥顶两侧各有两根望柱,上雕石狮,两两相对,有雌雄之分。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并用6对系梁加固拱券,券睑为半圆形素面仰天石。桥两侧有四对楹联。桥周围还有丰登塘桥和太平桥,三桥故有“五谷丰登共太平”之说。
  由于桥下为双林塘水运交通要道,桥墩受损严重,部分拱券开始脱落,桥上一只石狮望柱已丢失。
  安济桥
  位于练市镇东大街东端,南北向横跨练溪。桥堍有九天阁(财神庙),原桥上建有云臻亭,故又名九天阁桥,旧称亭子桥。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安济桥,宋嘉熙年间建,旧名亭桥,以云臻亭在桥其上也。”清道光年间重修。今亭已毁,桥存。
  安济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0米,孔宽7.75米,宽3.10米,高5.60米,净空4.37米,上下台阶各有16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桥身有系梁4根,梁头券睑为祥瑞图案。桥面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望柱6对,柱头为石狮,现存6头石狮。桥栏两端安有阶梯状云雷纹抱鼓石。东西两侧长系石上刻有楹联。
  此桥地处练市老街中心,桥西尚有连云桥、仁寿桥等古桥,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
  众安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原集镇西南),东西向横跨昂溪。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建。
  众安桥,单孔薄拱薄券圆形石拱桥,长10米,宽2.83米,高4米。肩墙采用条石错缝平砌,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呈半圆形。上下台阶各有9级。券睑石与桥栏石略凸出金刚墙。桥栏用石板构筑,间置望柱4对,柱头2对为仰首座狮,2对为方形束腰状。桥栏两端安云纹抱鼓石,券睑石塑有〓〓吐水头像,相传〓〓图有镇桥保平安功能。两侧长系石有楹联。桥西最后一级踏步较宽,边上刻有凹槽,系引领桥顶雨水沿沟而下,可保护桥石。
  据传,“众安桥”名为元书画家赵孟頫住在下昂赵氏祖坟处时题写。众安桥小巧玲珑,桥身的绿草青苔显现出苍老古朴,确为小型古桥的典型。
  妙严塘桥
  位于双林镇苕南荣家兜与练市荃仁杨树河村交界处,因桥东有妙严寺,元代赵孟頫曾书《湖州妙严寺记》,桥以寺名。桥东西向跨妙严塘河,称妙严塘桥,又名化坛桥。始建年代虽失考,但据赵孟頫题寺名时间,约为元初之际。根据史志记载,原桥为石梁桥,屡修屡圮,清咸丰年间曾改木桥通行。尽管是木桥,但却是“湖州府东南七十二里,为四出道口的桥”(清同治《湖州府志》),交通地位非常重要。于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时,将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
  妙严塘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44米,宽3.7米,高8米。上下台阶各42级。两侧置素面栏板,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0对,望柱顶刻有坐狮、荷花。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肩墙用五对长石系梁加固,系梁两端凿成弧圆形,券睑石刻有枭的图案。石质为花岗岩。长系石凿有楹联两对。
  化成桥 位于双林镇北,南北向横跨双林塘河。它东面225米处有万元桥,西面122米处有万魁桥,俗称姐妹桥,三桥合为闻名遐迩的水乡胜景“双林三桥”。在不到350米的同一河流上,并列三座同型三孔半圆形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实为罕见,三桥也是我国古桥中的精品。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将三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林三桥”中,化成桥居中,建造年代最早。元延祐年间(1314-1320),双林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桥。明洪武初易木改砖砌桥。明永乐时又改建为木梁桥。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才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此后,在明崇祯三年(1630)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
  化成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桥长46米,宽3.4米,高6.6米。桥南台阶41级,桥北台阶36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法,用五对系梁加固,其中一对系梁凿有螭首。护栏置吴王靠供行人休息,护栏板间置8对望柱,今剩3对,柱头为束莲。护栏板末端置回云纹抱鼓石,北侧有伏狮一对。长系石刻有楹联。桥南与街道连接,桥北有基督教堂。
  清代吴若金《双林志》记载:“化成桥在石漾东,其地即东双林。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明清时期,在桥梁上设灯杆招商,犹如海边导航之灯塔,这在中国桥梁史上为典型个例。据专家考证,江浙沪桥梁设灯杆照明招商引航,惟朱家角泰安桥、绍兴题扇桥等少数桥梁,在湖州古桥史上,尚无他处记载。
  万元桥 位于双林镇北,南北向横跨双林塘河,为“双林三桥”最东面一座。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间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建木梁桥,名福成,清雍正八年(1730)易木环石,并改今名;清道光十四年(1834)里人陈文镛发起募捐重建,历时七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才落成。
  万元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51米,宽3.5米,高7米。桥南台阶44级,桥北台阶分两层,第一层5级,第二层35级。桥护栏板顶端凿有吴王靠,末端安3级梯形云雷纹抱鼓石,桥心石为法轮变形图案。护栏板间有望柱10对,柱头为坐狮,其中2只石狮已丢失。拱券石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券两侧有券睑石,肩墙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法,并用五对系梁加固。长系石刻有楹联。三桥中,此桥最为挺拔秀丽。万魁桥 位于双林镇北,南北向横跨双林塘河,为“双林三桥”最西处一座,西临风漾河。始建年代不详,初为木梁桥。清康熙元年(1662)里人顾某募资,八年(1669)完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桥塌改建,五十八年(1793)于化成桥同时落成,建成后比旧桥增高5尺,更显魁伟。
  万魁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51米,宽3.5米,高7米。上下台阶各40级,南台阶分两层,第一层7级,第二层33级。拱券石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券两侧有券睑,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法。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2对,上雕坐狮,其中4根已损坏,栏板末端按4级梯形云雷纹抱鼓石。
  万魁桥有两个特点:一是桥心石为法轮变形图案,整块铺在桥面,长2.2米,宽1.8米,为江南古桥中最大的桥心石,二是一桥两名,东侧桥中顶部桥名铭文为“万奎桥”,西侧桥中顶部桥名铭文为“万魁桥”,这在中国桥梁史上也属罕见。
  “双林三桥”的造型结构相同,使用的材料也相同,石质均为甲长石花岗岩、角砾凝灰岩和石灰岩。其中,金刚墙都采用两种石材,上部为灰白色石灰岩石,下部为花岗岩石。在不同时间相继建成的“姐妹桥”,材质、造型均相似,而且在不到350米长的同一河流上雄跨南北这也是古桥史上不多见的。
  特别是“双林三桥”独特的“日月并升”奇观,更增添了水乡风情魅力。清代百一居士《壶天录》记载站在桥上,东方地平线“有一红一黑,大如车轮,并行而上”,“红者若火球,光华四射。黑者色甚晦,暗如泼墨,盖即晦夜月魄也”。所谓日月并升(俗称日月照),须在农历十月初一方能看到。但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农历九月定要月大,二是当天晴朗。站在万元桥或者化成桥上,火红的朝阳冉冉而升,由红色变为金黄时,紧接着一团圆圆的黑影尾随而上,其色泽黝黑但不呆板,时而有错落有致的花纹,似一块晶莹的乌宝石,人们说这是月魂。黑影上升的速度较太阳为快,慢慢地两者相交,小半个、半个、大半个,最后全部重叠,仅留太阳一圈金色的圆圆边框,同时圆圆的黑影在金球内不停转动,使太阳像个金环在天际滚动,轻灵自如。从凌晨5时许,直到上午9时,月魂隐去,红日高照,这就是令人目不暇接、精妙绝伦的双林三桥“日月照”。
  广惠桥 位于南浔镇南栅,东西向横跨浔溪(南栅市河)。始建年代失考,因桥址在广惠宫前而得名。广惠宫又名张王庙,宋治平年间建,为道观。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建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官前之桥俗称张王庙桥。现桥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1989年3月湖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惠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8米,宽33米,高5.3米。上下台阶各24级。拱券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肩墙采用靴钉式叠砌,有两对系梁。两侧素面石栏简朴,桥顶栏板间置方形素面望柱4根。整座桥具有小巧玲珑、结构精美的特点。桥堍一对石狮,形象逼真,尤其雄狮口中有镂空绣球可随意转动,据说是青田石雕匠一家祖孙三代,用三年时间雕琢而成,距今也有100多年。这对石狮本来因建造丝业会馆而雕凿,后丝业会馆大门采用西式建筑,故移驻广惠宫门前河埠,因道观门前不能放石狮,于是它们成了广惠桥的亮点。桥堍还建置廊亭,河边杨柳飘拂,水中桥影如环,是南浔古镇的一个游览景点。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现为“南浔三桥”,闻名于世。清风桥
  位于菱湖镇下昂村石泉,东西向跨接月港。始建于元末明初。相传下昂的望晖、听月、众安诸桥名均为赵孟頫所题写,而清风、明月、寿仙等桥名为当地士绅仰慕赵孟頫而临摹所题。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建。
  清风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长6米,宽1.5米,高2.5米,桥孔跨度2.5米。东堍台阶5级,西堍台阶已剥落,成一斜坡。桥面无栏板,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台肩墙平砌叠置。桥石材质为紫岩砾石。整桥被藤蔓缠绕,桥洞被下垂藤枝盖住,远望几乎不可辨认。桥畔西侧为成片桑林,东侧为茂密竹林和乔木,小河弯曲,环境幽静。
  清风桥是南浔地区现存长度最短的古石拱桥,对研究古桥建筑的演变发展,极有参考价值。
  养富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东,南北向横跨竹溪之上。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清乾隆五十年(1786)重修。
  养富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2米,宽2.1米,高3.2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金刚墙为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上下台阶各8级。素面栏板间置方形望柱4对,望柱顶端为束腰覆莲,栏板末端为云纹抱鼓石。2对系梁外挑半圆形券睑石,长系石有2对楹联。桥心石为浮雕,圆圈内刻有缎带、管笛、石榴和花卉图案。全桥用青色条石、白色石灰石和黄色花岗岩条石构筑,桥型布局均衡,形态美观,北侧有民居,东面为竹溪汇入龙溪港的水路要道,河面宽阔,桑园竹林,水乡风情尽显其中。
  仁寿桥
  位于练市镇区南大街和环桥路口,东西向横跨练溪。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咸丰七年(1857)至咸丰十年(1860)又重修。
  仁寿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9米,宽3米,高5米,净空高度4.81米,拱跨径为8.5米。上下台阶各22级。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望柱12对,柱头为方形束莲,栏板两端安三环卷云纹抱鼓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为靴钉式错缝砌置,有系梁2对。长系石上刻有楹联。
  清《练溪文献》记载:“桥之高,甲一镇,‘环桥晓色’为练溪八景之一。”明代诗人多有吟诵,张渊诗云:“东方明星起来早,桑上天鸡一声晓。桥影穹窿见玉环,赤城霞飞笼华表。青龙卧水惊欲飞,黄金遍地风力微。停骖题柱亦不恶,搦笔分明晴闪烁。”
  种德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前丘,东西向横跨清溪。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明天顺元年(1457)里人吴宗义建,成化年间(1465-1487)吴凤重修。”相传吴宗义是前丘名门望族,他建此桥是为了方便村民往来菱湖。因为前丘产丝,丝质特佳(据史籍记载,丝,归安合县俱有,惟菱湖最佳,而菱湖最佳的丝,则产自前丘),通过菱湖,贩运于苏杭宁。同时前丘又产烟叶,质佳量多,是归安县的主产,销往各地,声誉颇佳。此桥实为交通要道,以此造福村民,于是村民称颂他造桥建德,桥名清溪桥便改称种德桥。又因位于前丘村东,又名东桥、前丘大桥。500多年来,桥墩虽历经磨难,然而整座桥被古藤密绕,生机盎然,大家就把它称为藤桥。有关专家说,此桥在江南实属罕见,是菱湖的标志性桥梁,也是旅游的新景点(清同治《湖州府志》:“种德桥又名藤桥,‘藤桥晓月’列为胜景。”)。2003年8月,湖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种德桥,三孔半圆形薄拱薄券石拱桥,长31.4米,宽3.7米,高5.9米。桥面呈弧形,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式砌置法,拱券袱石凸出桥体3厘米,采用抹角法砌筑,拱券两侧未设券睑石,但置外伸30厘米的间壁石,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置法。桥墩台呈梯形,长条石错砌。桥顶的桥心石为子叶状图案,两侧素面栏板和间隔望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推落河底,仅存较厚的压栏石。上下台阶各21级,踏步落差平缓,成一斜坡,西侧台阶分二层,第一层纵向南边小路,5级台阶,第二层16级台阶。桥的中孔呈大弧度,高敞,两侧桥孔略小,为圆弧形。整座桥既显得雄伟坚实,又轻巧明快,和谐之美,为浙北典型。
  桥上古藤缠绕,密密匝匝,植物茂盛,常年长青。据专家查证,有灌木、乔木、箭竹、草本植物30余种,其中药材类竟有金银花、女贞子、龙葵、鹅耳百舌草、苍耳子、蛇莓、薜荔、艾蒿、凤尾菊、继木、中华常春藤、天名精等10余种。远望,桥上郁郁葱葱,岸边芦苇青青,桑林油绿,鱼荡环列,河道纵横,蓝天白云,白鹭翱翔,舟楫往来,鹅鸭嬉水,此情此景已被列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即将开发成“菱湖浮霞郡·水上人家”生态旅游区。
  北回桥
  位于南浔镇富强村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桥下村交界处,东西向横跨鼓溇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复建。
  北回桥又名北汇桥、北渭桥,亦作北会桥,曾名云兴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桥长36米,宽3.1米,高7.5米。上下台阶各13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肩墙用4对长石系梁加固,桥心石为变相法轮图案。两侧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12根,其中4个柱头雕坐狮,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拱券两侧长系石刻有楹联。桥四周有民居和稻田,桥东北有古庙云兴禅寺。相传,清乾隆帝下江南,曾来此桥,百姓在桥北河湾处观看,故名北回桥。
  吴莲塘桥 位于菱湖镇竹墩村前丘木杓浜,东西向横跨青山塘交通要道。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时前丘乡贤吴应期出资同时建文会桥(又名利涉桥)和莲塘桥,但不幸病逝,其父太仆吴龙返乡,继续建桥,直至竣工。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其父吴龙督成之,两桥遂霞举虹飞,屹然道左,曰文会者应期之字,莲塘者应期之号,皆以志思也。”清乾隆年间(1536-1795),吴启褒重修,并在桥上题书“吴莲塘桥”。
  吴莲塘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1米,宽2.5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21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置法。两侧素面栏板(其中南侧已坍塌),间隔6对望柱,柱头为束腰方形铁线对角花纹,栏板末端有三级波状回形云抱鼓石。2对系梁石,前端为月牙状。长系石有楹联。桥东堍引桥有近20米石砌护岸,连接村道,一侧引桥之长为其他古桥所少有。桥两岸芦苇桑林,溪水长流,运输驳船川流不息。
  观音桥
  位于双林镇莫蓉三墩桑叶兜和练市镇白水河交界,东西向横跨村河。始建于明万历前,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
  观音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5米,宽1.7米,高3.3米。上下台阶各7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条石错缝平砌叠置。拱券设袱石、券睑石两对。桥面两侧素色栏板,间置4对方形束腰望柱,栏板两端安半弧形抱鼓石。长系石镌刻楹联。此桥多次修缮,石材由花岗石和紫石等混砌。
  永丰塘桥
  位于南浔镇马腰南西街,东西向横跨白米塘河,又名白米塘桥、马腰塘桥。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1573-1620)时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又重建。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永丰桥,为苕水南来东北入太湖之要桥。”历史上起交通关卡作用。1989年3月被湖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丰塘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65米,宽4.3米,高9米。上下台阶各60级,为湖州市最长。素面栏板桥顶处凿成吴王靠,间嵌望柱24根,其中桥顶4根柱头雕刻坐狮,2雌2雄,精美古拙,栏板末端置卷云纹抱鼓石。桥心石雕“平升三级”图案。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用靴钉法错缝叠置,用5对系梁加固,其中一对系梁的两端雕兽头。拱券长系石有楹联。
  永丰塘桥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桥洞高敞,气势壮观。
  洪济桥 位于南浔镇东栅,南北向横跨运河(荻塘),桥南堍为下塘东街,桥北堍为东大街,因晚建于通津桥,俗称新桥。始建年代不详,在明万历六年(1578)的《湖州府志》中已有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1937年11月15日,桥顶被日军炸毁,后修复。1989年3月,被湖州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高7.2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肩墙用靴钉错缝叠置法砌筑,由2对系梁横连,系梁顶端刻有石兽:圆眼、凸额、大嘴、高鼻、翘耳,作吐水状,形态逼真,工艺精湛。桥两侧用条石为护栏,不设望柱。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末端素饰抱鼓石连接。上下台阶各33级。
  南浔镇三大古桥原为通津桥、垂虹桥和洪济桥,因垂虹桥被拆,由广惠桥代之。洪济桥北堍东大街连接百间楼和张静江故居、金绍城故居等古镇旅游景点。
  芳广塘桥 位于旧馆镇罗汉村,东西向横跨芳广塘河。桥东有唐光启中期建、宋景德三年(1006)赐名的护国罗汉院,因此桥又名寺桥。始建年代失考,现桥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
  芳广塘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8米,宽3.2米,高6米,拱跨径9米。上下台阶各20级。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法。素面栏板间置望柱6对,两端安有抱鼓石,桥面栏板凿成吴王靠,有系梁3根。桥心石中为旋叶法轮,四角对称锦花纹。长系石凿有楹联,拱券石上方有袱石。
  芳广塘桥处于旧馆唐代古道,洞孔宽广,整体保存完好。
  青龙桥
  位于菱湖镇南浜村新墩有村,东西向横跨新溪塘。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
  青龙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1.7米,宽3.4米,高5.2米。上下台阶各22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石灰岩靴钉式错缝砌置。素面栏板,间置4对望柱,上塑方形帽状,末端安三级云纹抱鼓石。4对系梁外凸月牙形,长系石刻有楹联。两端桥墩各有长系石与护岸帮岸连接为引桥,其系梁石整条横亘,成为第一级台阶,两端以正方形挑出金刚墙。整座桥型玲珑美观,蓝天白云,清溪粼粼,桥身灰白,芦苇青青,一派水乡美景。
  凤鸣桥
  位于菱湖镇南浜村新墩凤林村,南北向横跨秀溪东端。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同治年间(1861-1874)重修。
  凤鸣桥又名凤凰桥、凤林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9.2米,宽2.7米,高4.6米。上下台阶21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素面栏板,间置4对望柱,桥顶2对望柱顶端刻有坐狮,另2对望柱顶端为束莲,栏板末端为转圆角抱鼓石。拱券上部和长系石上部均有系梁,4对系梁凸出部为上宽下窄的素面梯形状。长系石上刻有楹联。桥身石材均系花岗岩,在阳光下呈现黄金色,和两岸桑林、芦苇、岸草形成鲜明和谐的色彩对比。
  广济桥
  位于菱湖镇达民村莫家埭,俗称思溪莫家桥,东西向横跨思溪塘,桥东堍为和孚镇重兆。始建约为明朝中后期(约1573-1620),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
  广济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3.80米,宽2.35米,高42米,拱孔高4米,孔跨径宽8.1米。上下台阶各19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肩墙采用条石错缝叠砌法。桥栏素面栏板,间置望柱8根,柱头为束腰覆莲形,桥栏板末端为卷云纹抱鼓石。拱券有2对间壁石,券睑石凸出,上刻〓〓。桥顶定心石为月形,拱券龙门石雕刻球形双龙戏珠图案。长系石南北均刻“南无阿弥陀佛”,桥联中宣扬佛教文化,这在国内是罕见的。整座桥的石质为花岗岩、青石和紫砂岩混合砌筑。整桥处在莫家埭村中心,两岸民居鳞次栉比,桥上又长满古藤,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金锁桥 位于双林镇米行埭,东西向横跨东市河,北靠双林塘。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十六年(1677)建成石梁桥,三十八年(1699)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乾隆三十八年(1773)和民国15年(1926)重修。金锁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2米,宽2.3米,高4.5米,净空2.5米。上下台阶各15级。拱券采用纵向并列分节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置法。桥两侧为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吴王靠,间置望柱6对,柱头形态各异,有覆莲、方形、圆锤形,中刻流畅线条,两侧对称。桥栏两端安有卷云状抱鼓石。拱券上方覆袱石,两侧有两对系梁石外伸加固桥体,系梁两端凿有石兽、花卉,桥心石刻有圆形飞叶旋涡图。长系石刻有楹联。桥质为花岗岩,和双林三桥不同。
  据说,金锁桥的建造与当地风俗有关。在万元桥东织旋漾中有风水墩,是双林自宋以来的商贸区,很是兴盛。但由于每年春、秋洪汛,水位上涨,镇民怕风水墩被水冲垮,坏了双林镇的商贸财气,就在东市河口建造这座石桥,并在河底安放粗铁链加锁将风水墩紧紧地锁住,永葆镇上人气、财气。这也是“金锁”桥名的由来。
  秀水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村中心,南北向横跨秀水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秀水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1.8米,宽3米,高3.25米,桥孔跨径5米。上下台阶南堍12级,北堍11级(因修路而填高)。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4对望柱,其中桥顶2对望柱顶端镌刻坐狮,余2对作圆形镌覆莲纹。桥栏两端安卷云纹抱鼓石。置于长系石上的间壁石作素面圆首状,券睑石与压栏石形成一致,拱肩部券睑石其头部雕塑成〓〓,纹饰细腻,形象生动。长系石刻有楹联。桥上古藤缠绕。桥两岸古民居连成一片。沿河靠街长廊,极富水乡古镇韵味。
  安澜桥 位于菱湖镇北栅,东西向横跨西湖之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祗园寺僧松岩募资筹建,三年后松岩去世,其徒遵生继承师业,继续边募化边建桥,未几筑成石桥,长虹初展,百姓称便,取名“安澜”。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里人捐资,改建成环形石桥。民国4年(1915),沈宝清等人筹资重建,民国10年(1921)秋竣工,耗银24000两。2003年8月,湖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58.5米,宽4.55米,高5.7米。上下台阶各33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桥面两侧素面栏板全部凿成吴王靠,桥栏两端间置望柱2对,柱头为方形束腰,并安伏狮状抱鼓石。中孔拱券两端2对袱石,凸出部雕刻龙头。2边孔拱券各2对袱石一高一低,凸出部为素面圆弧形。4对长系石刻有楹联,券睑石也雕龙头状。肩墙由6对长石系梁加固。
  安澜桥三个桥孔环如半月,加之清水倒影,犹如三个圆月,造型宏伟秀丽。远眺此桥宛如玉带飘扬,近望如烟雨卧虹。上桥观望,西边群山逶迤,近处河港纵横,池荡星罗棋布,桑林柳影,襟山带水,水市菱湖一览无余。清代文人《安澜桥》诗云:“八月澄波分外寒,女郎踏月上安澜。晶宫不受姮娥妒,水色承光总一般。”“安澜步月”为菱湖古代八大景观之一。同时,安澜桥为浙北水乡平原三大最长石拱桥之一(永丰塘桥、安澜桥、屺风塘桥),也是菱湖二大标志性桥梁之一。
   安澜桥总体保存完好,但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借“破四旧”为名,将桥铭“安澜”、楹联、伏狮头、系梁龙头均凿毁。兴隆桥
  位于和孚镇荻港村金旺里,东西向跨山西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多次修建。
  兴隆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9米,宽2.4米,高3.47米。上下台阶各8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用花岗石条石错缝平砌。桥面两侧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中孔2对望柱柱头为坐狮,另2对望柱柱头为束腰方形莲花。桥栏两端安抱鼓石。桥心石图案圆形如意云边,中浮雕为两支毛笔和端砚,实为罕见。间壁石素面,券睑为〓〓头图案,券睑石与压栏石形制一致。长系石镌有楹联。桥畔大树成阴,村落集中,东靠长超山,南接和孚漾,环境幽雅。
  中兴桥
  位于和孚镇和孚村,南北向横跨镇区中心市河。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1820-1850)重建。
  中兴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2米,宽2.3米,高3.4米。上下台阶各11级。南北两堍末端台阶中凿排水槽保护桥体,为石拱桥少有之构件。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肩墙用条石交错砌置。桥栏青石素面栏板,构件为明代建筑物。间置4对方形望柱,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肩墙外有2对袱石。长系石刻有楹联。桥体石材以花岗岩为主,也有石灰岩青石和紫石等,显然建造后历经修缮。
  青云桥
  位于和孚镇和孚村,东西向横跨镇中心市河。始建年代不详,清晚期(1820-1900)重建。
  青云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1米,宽268米,高4.68米。上下台阶各12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砌法。桥心石为圆凸形卷叶旋轮图案。桥面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其中2对雕石狮,余2对为束腰莲花图案。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桥面栏板和望柱的石材为白色石灰岩,与其他古桥栏板石材不同,非常醒目。肩墙和桥台也以石灰岩条石为主,间隔少量花岗岩,而拱券和长系石均为花岗岩,显然经多次修建。长系石刻有楹联。肩墙古藤、灌木丛生,古朴玲珑。
   五旺桥、利济桥、中兴桥和青云桥均在和孚镇中心市河袁家港上,河两岸有古民居、古寺。
  汲水桥
  位于菱湖镇前坝村,南北向横跨溪河。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汲水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1米,宽1.8米,高2.8米。上下台阶各7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为紫石靴钉式错缝平砌。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望柱2对,柱头雕束腰覆莲。肩墙2对系梁石凸出部为素面梯形,桥两端长条系梁石为第一级台阶,长系石上端为椭圆形券睑,长系石上刻楹联。肩墙有虬枝横生的灌木。
  永安桥
  位于菱湖镇达民村五余,东西向跨思溪三里塘。建于清道光年间(约1830)。
  永安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97米,宽2.2米,高3.75米。上下台阶各13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错缝平砌叠置法。肩拱4块素面半圆形间壁石,长系石上端置素面半圆形券睑,在东西桥堍各置一块长条压梁石,并作为第一级台阶。桥面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方形束腰刻花望柱4对,桥栏板两端安如意卷云纹抱鼓石。桥东西堍堍引桥各加花岗岩条石帮岸护路,各长10余米,犹如河中拦坝,中有环桥,似玉带横陈。桥身肩拱处长有4枝大的灌木,青翠欲滴。整座桥由花岗岩砌筑,在阳光下,金黄色的桥、帮岸,河岸连片芦苇,桥畔大树葱茏,蓝天绿水,色彩艳丽,美不胜收。
  顺济桥
  位于菱湖镇费家埭村灵山,南北向跨灵山山前港。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
  顺济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4.4米,宽1.8米,高3米。上下台阶各9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竖式花岗岩平砌错缝叠置法。桥台金刚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4对系梁石外伸部为素面圆形,两端长系梁外延桥身为台阶第一级。桥栏板和望柱、抱鼓石均损毁,栏板底座为凹槽形肩梁长条石。
  万安桥
  位于善琏镇环湖路,东西向横跨东桥河。始建年代不详,约在清道光、同治年间。
  万安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5米,宽2.6米,高3.2米。上下台阶各11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桥两侧有3块素面栏板,间隔4对方形望柱,正面为阳刻四边花瓣,柱顶为三层叠加式,栏板两端卷云纹抱鼓石。桥心石为变相法轮图案。长系石上刻有楹联。
  章家环桥
  位于善琏镇夹塘村东,东西向横跨古运河。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章家环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36米,宽3.8米,高7米。上下台阶各21级,在西堍有3米平台,又建台阶5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叠置而成。桥栏为花岗岩素面栏板,桥顶置吴王靠。栏板与望柱相连,4对望柱中有3对柱头雕刻石狮。桥栏两端抱鼓石为方形,刻有回纹图案。桥心石外围为缠枝,圈内为变相法轮。长系石上刻有楹联。
  屺风塘桥
  位于练市镇花林村东堡和南浔镇神墩村交界处,南北向跨双林塘。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倾圮百余年”,于清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9年(1920),历时10年重建而成。
  屺风塘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58米,宽3.6米,高9米。上下台阶各104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长系石5对,凸出部素面弧形。桥栏为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间置方形望柱12对,其中桥顶4对望柱顶部雕刻石狮。两端栏板安抱鼓石。长系石镌刻楹联。
   据传,该桥重建由当地乡绅计耀坤发起,南浔富商张石铭(1872-
  1927)和其母桂氏鼎力资助。该桥三孔布局均衡有序,造型雄伟,为湖州市现存长度第三的石拱桥。
  东胜桥
  位于和孚镇新荻村东南,南北向横跨上堡港。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
  东胜桥又名东圣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0.9米,宽3.2米,高4.5米,桥孔跨度6米,属大跨度石拱桥。上下台阶各13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肩墙间壁石顶端凸出部券睑镌刻文饰简朴的〓〓状图案,拱券部间壁石作素面圆形状,券睑石与压栏石形制一致。长系石上刻有楹联。桥上长满藤蔓灌木,桥堍树木浓郁。
  悦皆桥
  位于和孚镇长超村,东西向横跨长超塘河。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悦皆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3.6米,宽3米,高4.3米。上下台阶各21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肩墙2对长系石外伸,券睑镌刻石兽,券睑石与压栏石形制一致。桥面采用望柱石板构件,望柱4对,桥顶2对望柱刻石狮,其余望柱刻莲花,桥栏板两端安波浪形纹抱鼓石。桥心石为圆形卷叶,中为束带笛、如意、蝙蝠、朵云等,图案精美。长系石阴刻楹联。
  界境桥
  位于练市镇新庄村与桐乡市安心乡周时塘村交界处,南北向跨息塘河。始建年代不详,据《湖州府志》记载,约为清同治年间所建。
  界境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5米,宽3米,高4米。上下台阶各11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肩墙用2对系梁加固。长系石刻有楹联。桥栏、望柱均损毁。该桥造型古朴雅致,桥上长满灌木丛。
  徐林普济塘桥 位于练市镇凌家堰村,又名徐林环桥、徐林渡桥,南北向横跨大洪桥塘。始建年代在清同治以前,同治《湖州府志》已有记载,民国8年(1919)重建。
  徐林普济塘桥,三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40.5米,宽3.9米,高7.5米。上下台阶各40级。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砌置法。肩墙用5对系梁相连,系梁两端凿成弧圆形。两侧置素面栏板,栏板两端安卷云纹抱鼓石。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栏板间嵌望柱8对,其中桥顶2对望柱头雕刻坐狮,其余方形望柱刻有束腰莲花饰纹。券睑石镌刻鸺,形态逼真。桥心石为变相法轮图案。长系石刻有楹联。
  该桥中孔高峻,跨度大,整桥造型雄伟。
  张安桥
  位于菱湖镇达民村和和孚镇横港村交界处,东西向横跨思溪三里塘。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
  张安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4.85米,宽3.1米,高4.3米。上下各有台阶18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错缝叠砌法。桥顶桥栏凿成吴王靠,两侧置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桥顶2对柱头为坐姿雄狮,余2对为方形素面柱头,桥栏两端安3曲卷云纹抱鼓石。桥心石雕有球形双龙戏珠图案。间壁石作方形素面,长系石刻有楹联。
  新民桥 位于南浔镇马家港口,东西向横跨马家港。始建年代不详,据民国初周庆云《南浔镇志》记载,原桥上有圣帝祖师庙,因而旧名祖师桥。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折庙建小亭,改名新民桥。抗日战争期间亭毁。俗称马家桥。
  新民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6米,宽2.7米,高42米,孔跨径7.7米。上下台阶各16级。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肩墙为靴钉式错缝叠砌法,长系梁石2对。桥两侧素面栏板,方形望柱2对,高与桥栏顶平,两端栏板一边和望柱相连,一边为缓坡斜圆角抱鼓石。儒林环桥
  位于双林镇仕林村,南北向横跨环桥河。始建不详,约在清代后期。
  儒林环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9.6米,宽21米,高3.7米。上下台阶各17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错缝叠置法。桥栏栏板和望柱已损毁,已用砖砌成桥栏。系梁石6根,中间一对系梁石顶端雕刻成猴头纹图案,造型生动。桥顶桥心石磨损严重,桥南堍又有一块桥心石,为枝叶绕花图案。长系石刻有楹联。一座桥上同时有两块桥心石,且一块在桥堍,在古桥中少有。
  圣驾桥
  位于南浔镇西南的圣驾桥村,东南至西北向横跨浔溪。始建年代不详,约为清代后期。
  圣驾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25米,宽3米,高3.2米。上下台阶各14级。拱券采用条石纵联分节并列叠砌而成,肩墙采用靴钉式双竖错缝平砌,4根系梁石加固,外端凸出部为素面梯形,长系石刻有楹联。桥栏板和望柱均已毁,现用砖砌成桥栏,同时从桥顶处加铺水泥板,浇筑水泥,成一斜坡,替代原台阶。相传清朝皇帝曾亲临此桥,故名“圣驾桥”。桥东南侧有一座潮音庵。
  泽西桥
  位于和孚镇陶家墩村,东西向跨村河。建于民国6年(1917)。
  泽西桥,单孔薄拱薄券半圆形石拱桥,长13.65米,宽2.72米,高4.5米。上下台阶各13级。拱券采用纵向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券睑石与压栏石形制一致,并凸出肩墙5厘米。桥栏为素面栏板,间置望柱4对,柱头为方形阴刻花纹线,束腰,两端栏板为素面斜弧。长系石镌刻楹联。桥下河水已干涸。

知识出处

南浔桥韵

《南浔桥韵》

《南浔桥韵》这本书是一部以南浔古镇的桥梁文化为主题的图文集。它以南浔古镇的桥梁为切入点,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文字,展现了南浔古镇独特的桥梁风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