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遗韵》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23
颗粒名称: 园林篇
分类号: TU986.4
页数: 49
页码: 91-139
摘要: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时就开始建造园林了。那时的园林称“苑”,就是在一块山林地带,放养一些野兽供帝王行猎作乐之用。苑内设有建筑,只筑些高台,人可以在台上登高眺望,这是最早出现的园林。到了西周时,“苑”被称作为“囿”,这时的“囿”的规模就比较大了,方圆达几十公里。
关键词: 南浔区 园林建筑

内容

概论园林,是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美的环境,一种融游览、休闲、寄托情思、寻求意境于一体的时空艺术。千百年来,园林与人们的居住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演化与发展。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时就开始建造园林了。那时的园林称“苑”,就是在一块山林地带,放养一些野兽供帝王行猎作乐之用。苑内设有建筑,只筑些高台,人可以在台上登高眺望,这是最早出现的园林。到了西周时,“苑”被称作为“囿”,这时的“囿”的规模就比较大了,方圆达几十公里。
  囿内除了放养一些禽兽,也开始挖水池放养鱼类,并在高台上筑室,供皇帝狩猎后休息时享用。
   至秦汉时,园林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园内畜养百兽、放养鱼类,还种植各种花卉树木,并且建造一些供观赏游乐的建筑。那时,帝王由于受到“长生不老”之术的影响,在神仙小莲庄·“净香诗堀”与临水小榭东园全景模拟图(沈嘉允画)家思想的主导下,用造园的手段,营造了一个个理想中的以“一池三山”为景象的神仙居住的境界,把原来作为狩猎休闲的苑,转化为居住、休闲、玩赏的山水园林了。而这用山用水的造园方法,奠定了此后千百年建造园林的基础与主题。如汉朝的上林苑就是一座比较完美的供帝王娱乐和休息的园林。当时的园林都是为帝王所建造和享用的,被称作“皇家园林”。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之间互相吞并,战事不断,一些文人士大夫厌倦这种动荡环境,为了躲避现状,忘却世事,就开始隐逸江湖,追求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寄情于山水,回归于自然。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生活居住的地方,营造具有山水之情的清静小环境。受到当时日渐发展起来的田园文学、山水绘画的启示,园林创作逐步地改变了以前寓意仙居的山水景象,而出现了模拟自然风光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主义的风格。他们追求和创造的是一种具有自然情趣之美,并能够寄情寓意的山水园林,便把原来以帝王狩猎、神仙居住为理念的苑、囿,转化为山水怡情的风景园林。
  园中堆山挖池,栽培名树名花,设置亭台楼阁,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贴切的自然之美。这就是私家园林的最初形成与开端。
   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个性。私家园林要比皇家园林规模小,构景上不似皇家园林追求宏伟和富丽,也没有金碧辉煌的大型建筑物。这些私家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宁静、幽雅的气氛,因此建筑不求庞大华丽,环境讲究清雅淡泊,力求创造出一种与外界的喧闹相隔绝的世外桃源。
   到了唐代,政局稳定,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
  一时期是山水园林发展比较快的时期,诗词意境开始融入造园的设计理念,造园艺术日益完美,形式也越来越多,各地相继出现了更多的私家园林。据史记载,当时的洛阳就有大小园林千余座之多。
   江南园林起步较北方晚,到东晋时吴县才有建造。到宋代,特别是南宋,宋王朝迁都临安,使江南成为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地域,朝廷歌舞升平,江南园林大兴,从皇都到城镇,从帝王贵族到宦家富商,都开始营造自己休逸寄情的私家园林,造园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意境也越来越丰富。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发展的鼎盛阶段,特别是清代中后期,造园的思想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以自然景色为主、取淡泊闲逸意境来创作的私家园林,慢慢地转化为富贵享受的乐地,从而致力于人工修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游乐寄情与居住休闲相结合。
  于是园内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建筑越来越讲究,原来以自然为主的园林格调,慢慢转化为以园林建筑为主体、林木自然环境相映衬的格局。
   私家园林大多集中在江南地区。江南自然地理条件较好,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各种花卉树木极宜生长,而且太湖流域盛产垒山之黄石和湖石,尤其是筑园必备的太湖石。
  太湖石采自江湖水涯,这些石头经过千百年水流冲刷,石色变化多样,石态玲珑剔透,瘦、透、漏、皱天然而成,是堆山砌池的上品材料。
   江南历来是富庶之地,特别是苏南浙北的苏州、杭州、扬州、湖州等地,自西汉以来就盛产丝绸,经济发留园全景模拟图(沈嘉允画)水榭荷风(南浔适园)晚清姜筠画达。江南历来又是文人辈出、文风盛行的地方。自南宋迁都临安,江南经济、文化就更为昌盛了,文人画与山水诗极为盛行。
  明时江南才子辈出,科举进仕者不少,大批官员、文人、富商结集苏杭,这批达官贵人退归故里,大多置田地,建宅第、造园林也就盛极一时。这些士大夫和文人营造自己的宅第时,还亲自参与设计,因此这个时期造园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造园的艺术家,如明代的计成与清代的李渔、石涛等。他们精典的园林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对近代园林的选址、建造、布景、立意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计成写下了一部《园治》,全面总结了江南园林的建造方法和立意境界,奠定了近代造园的基本理论。此时,江南城市扬州、苏州、杭州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集中地。《江南园林志》云:“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明更有金陵太仓,清初人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肆市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自南宋以来江南的鼎盛繁华带来的园林之盛行。
   南浔园林在江南是颇具声望的,早在南宋时就有影响。南浔自南宋建镇以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丝商贸易繁荣,一些积累了丰厚财富的商贾及士大夫,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纷纷在自家住宅内或郊外置地造园。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都寄托于园林之中,不仅在园林中筑山挖池,植树养禽,建造楼台亭阁,而且在园林中都建有收藏书籍、古画、文物的书楼和藏馆,寓观赏景色与藏书著书、吟咏唱和于一体,使典雅的园林更增添了文化气息。特别是清末所建的一些园林,不但规模庞大、布景巧妙、构筑精典、风格大气,且园中的亭、台、楼、阁也都建筑精良、造型优美、构思独特。更令人击节赞叹的是,清末民初南浔园林中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或西洋式园林在一些构园形式上给传统的中国江南园林融进了西方文化的风韵,更显得风雅和具有浪漫色彩。如小莲庄的庄门门楼及其庄内的东升阁、嘉业堂藏书楼大门的门楼和回廊建筑等,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又如颖园玉香阁在传统的歇山顶上,筑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空花脊,而立面门窗却采用西欧落地玻璃长窗。再如当时的绿绕山庄、留园、笺园、半亩园等,也都建有欧式的楼房。这些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都是难得一见的经典构筑。
   南宋时期,南浔达官富商就建有“张园”、“陶氏别业”两座私家园林。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5),宣义郎华根道修建了在江南园林中颇有影响的“晓山园”,园内垒山筑池,并设三院,面阳。轩、堂、水阁、厢房,形制布置精典,园内四周植名木花卉、树阴下设石凳、置琴床,登临高处可望太湖、洞庭诸山,青翠如削,颇具情趣。至正年初(1341),承事郎华宏纲则以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建造了一座名为“小桃源”(又名“华园”)的园林。园内种竹植树,并筑有多处土阜、石山,内置茅屋、草堂,营造了一片乡村野趣,颇有“世外桃源”之境界。该园后为董绍闻购得,他在此园中又立石一块,石高三丈,挺立如人,中间有一圆孔,月光照之穿影如壁,妙趣无穷,名曰:“明月峰”,是江南一奇石。
   至明代,南浔辑里丝闻名于世,经济发展迅速,文风蔚然,人称“十里三阁老,九里两尚书”,于是大宅、园林纷纷兴建。
  那时较有名气的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8)由纪中修建的“纪氏南园”,明嘉靖年间(1522—1567)礼部尚书董份所建的“泌园”,万历年间(1573—1620)华仁浦和张代所建的“华氏小园”及“东园”(又名“东墅”),以及庄允城的“夏家园”。夏家园中建有一座藏书楼,名为“百尺楼”。
   到了清代,南浔由于丝业的影响,商贸发展较快,当时的园林有清顺治年间(1644—1662)文学家董汉策营造的“窥园”,康熙初(约1662)姚景熹营建的“姚氏园”,康熙中期(约1692)由陈可升之祖建造的“半亩园”,乾隆初(约1736)董熜建造的“且住园”,乾隆中期(约1766)俞云楼所建的“皋园”,嘉庆年间(1796—1821)朱雨亭的“憩园”,同治时期(1862—1875)富商周昌富的“怡园”,大丝商陈熊的“颖园”。
   道光年间,特别是由于上海开埠和辑里丝的出口,南浔靠丝业发家的巨贾富商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丝商群体。
  这些大儒商们不但经济殷实富足,还十分重视文化修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此时南浔经济和文化达到了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一些堪称江南巨构的大宅和园林应运而生,且规模越来越大,构筑越来越精。如朱瑞莹的“述园”,辛亥革命元老张静江之父张宝善的“东园”(即“绿绕山庄”),四象之首刘镛祖孙三代经营的“小莲庄”,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庞元济的“宜园”,大儒商张石铭的“适园”,实业家刘梯青的“留园”,富商邱炳华的“笺园”及富商邱炳恒的“半亩园”,还有民国时的著名藏书家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园林等。这些园林在构筑上和意境上,互不雷同,各具风韵,都是江南园林的典范之作。
   自南宋至民国初,南浔一镇之地曾拥有各式园林达24座之多。近代著名园林专家童隽在《江南园林志》中云:“吴兴昔时园林虽盛,今则不彰,吴兴园林记述宋时私园多至三十,今仅陆氏潜园及城南沈氏义庄,足资游尝。沧桑之速,有如是者。
  然吴兴园林,今实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庞氏宜园,其邻即张氏东园,刘氏小莲庄与张氏适园相去不远,觉园已就荒废,前四园则完整,吴门之外,此当首推矣。” 江南园林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依据地形和功能的需要,筑山砌池,设置不同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用曲折多变的廊和小路相贯通。种植名树花卉,园与林完美结合。
  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优美自然环境与造型典雅、构筑精致的园林建筑相互衬映,相互呼应,达到人入园中移步换景、处处成趣之效果。
   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造园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园林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园林的意境与山水画、文人诗里的意境是相通相融的。因此,意境也成为园林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园林中的山水、植物,以及楼、台、亭、阁、廊、榭及其所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凝结了人们思想感情的环境。孔子把山水比拟人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说智者乐于治世,如流水一样不知穷尽,仁者喜欢像山一样安固而万物滋生。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喜山乐水的习性,所以人们在建园时就用堆山开池来表达这种热爱自然的意念,在园林中释放返璞归真的本性。
   南浔园林虽然都离不开筑池垒山,离不开楼台亭阁、名卉佳木,但在立意与置景上,却都有着各自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境界。
   如庞氏的“宜园”,因主人善书画、精鉴藏,深得山水构图章法,故构园之始规划不经匠师,自取其法而布置,在意境上达到“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东半筑亭榭多曲折变化,北半荷池开朗,一览无余。湖中设有大岛、大湖,大岛颇得南湖烟雨楼之趣。岛上建有名为“半湖云锦万芙蓉”的
  四面厅和“听雨小榭”,岛与岸由一座九曲桥相连,夏日荷风,接天莲香,实是大自然湖中绿岛再现。园中一石一树,自成画趣,达到计成所云:建园“七分”者矣。园中景与兴会,情与时迫,无所不宜,充满诗情画意,故名“宜园”。
   而小莲庄主人刘镛慕元代大书法家、大画家赵孟頫的才华,赵在湖州建有一座园林名“莲花庄”,故刘镛自谦,号所建园林小莲庄·船舫式建筑“退修小榭”为“小莲庄”。于是,十亩荷池就成为小莲庄的主体情景,寓情于景,相融生境。
  而小莲庄内园的土山则取杜牧《山行》诗意为意境,达到了景中有诗、情中有画之境界。
   “适园”是晚清举人、大儒商张钧衡所建的园林。缪荃荪在《韫玉楼遗稿》中对此园的意境作如此描述:“家有适园,共称盛景,疏泉作沼,叠石为山,跨溪阁之一湾,豁风亭之百尺,夕阳花鸣红蒸,倚丽之云,晚露竹塘翠刻,琅玕之玉,每当春深睍睆,四壁花浓,秋影玲珑,半帘月坠疏窗,小雪一枝先插红梅,虚馆疏灯四照,最宜篱菊,羌巡檐雨索甸,亦击钵以朗吟,时作雅游,藉开胸臆。”适园以垒石为丘,浚水为池,形成山水之趣,亭榭花木,互衬互映,书楼、碑廊交相辉映,登山极目远眺,望太湖,收洞庭,心旷神怡。适园之意境乃是以情养志,以适度志,以藏蓄志,以适其志。
   “留园”之意境则取自造园者之意愿。建园者所属之处乃旧时华氏“小桃源”和庄氏“百尺楼”旧址。园主忆此,昔日池馆花木之盛,忆当年“小桃源”主人泉石之幽,觞游之乐。其迹虽湮,而其名大存,为承先贤之情操,故在园中蓄泉为池,垒石为山,曲径蜿蜒。园内布置均具清明幽雅之娱,而无繁华绮靡之习。诚是为知,觉一入此园之中,亲朋皆乐,鸡犬有训,吐秀吸清,悠悠自得。虽则“小桃源”不啻,但借“小桃源”之意境,故园中颇添村野之趣,为承先贤之意境,故名“留园”。
  这是一种怀古寄情之意境。
   “东园”(绿绕山庄)取林溪之清澈,融荷池之大气。环翠屋宇,兼具山水之情。故园中林泉环绕,古木参天,黄石矶滩,湖石垒山,涓涓之流,宛如山涧清泉,汩汩淙流,汇入内园荷池。池中筑亭,曲桥相连,独座湖心亭,既拥山湖之胜,又得田园之趣。
   嘉业堂藏书楼园林,四周清流萦绕,以河代墙,似隔非隔。
  园内布置疏朗有致,书楼巍巍,树木葱葱。奇石兀立,荷塘清清。园外桑田阡陌,村烟依稀。园内景色与园外周围田野浑然
  一体,而书楼镶嵌其间书香幽幽,清静淡雅,颇得“藏书幽雅处,却在村野中”之意境。
   江南园林以“精而取繁”、“以小见大”为设计理念,在有限的园林面积中筑山理水以获得最大的自然景色。南浔的几个宅第园林亦如此,由于地域所限,故面积不大,但意境与情趣颇清致高雅。颖园构筑酷似苏州狮子林风姿,玲珑剔透,园内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垒山筑池,池架曲桥,山筑石亭,颇有自然景色之秀美。池边建筑精致而又紧凑,其间设有园主之子所创之“江村吟社”,身处苍翠欲滴,花香鸟语之间,面山临水,吟诵唱和,意境清静而风雅。
   建于光绪初(约1875)的“述园”,园不大,却风姿多彩。园中置湖石、筑扇亭、植名木,园内筑三层飞檐快阁,出挑园墙,与园外流水小桥相映成景,组成了一幅钟灵毓秀之水乡美景,真谓园内造物,园外成景,这也是园主人的一种借景手法,弥补了园小难成景的缺憾。
   垒山是江南园林中的主要景小莲庄欧式门楼观,一般私家园林中都采用垒叠来表现,用黄石和太湖石垒叠成千姿百态的奇山异峰,在小中见大、少中见繁的意境中再现自然风光。还有一种就是土山,土山便于种植树木,又具有自然野趣,此种方法在明代时就已采用。建造土山,要按照自然景观的特点先埋设石骨,然后填土,再用石垒,俗称“土包石”。
  土包石是用较少的石料建造较大体量的石土山的最佳设计方法,
  一般是填土先设石,经心设计,遵循自然规律,营造最佳境界,如南浔的这几个园林,都采用土包石勒脚之方法修建土山,山上设石径,盘延而至顶峰,达到峰回路转之意境。山麓叠石以代表山脚裸露的岩石,使土山具有一处与自然山脚相仿的形式,同时像一截“挡土墙”,起到对土山的巩固和保护作用。因为江南多雨水,这样用石砌包山便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土山使泥土流失山脚变形。山脚叠砌参差不一,较为自由。土山一般多用黄石包脚,而南浔小莲庄、适园、宜园、留园中的土山则使用太湖石勒脚,以表现自然土山经雨水冲刷后而暴露出的基部被溶蚀的石灰岩景观,是展示太湖石瘦、皱、漏、透特征的精美之作,亦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评道“石有旅,太湖为甲”。南浔几处园林的湖石勒脚,当为江南园林土山中较为精美的勒脚形式。
   土山上及其周围又大多置有大块象征峰、峦的叠石,兀自独立,与土山环境对景。李渔的造园理论中有“以土带石”、“土石相间”、“群峰造天,不如平岗小坂,陵阜陂陀缀之以石”之说,这些理论被应用在小莲庄、适园、留园的土山设计中,那些独立峰石设置得都非常巧妙,与土山相互呼应,组成了群峰兀立之势。
   土山的效果,除了靠自然造型,石块配置,还要用树木花卉来托衬山林气氛,以其山坡树木葱茏、高低错落来凸显山势之秀。如南浔小莲庄的土山,半面松色沉郁,半面红枫如醉,达到了色彩与情趣相兼、时空与内容结合的效果,红绿苍翠,赏心悦目。土山上筑有亭,登高望远,阡陌风光尽收眼底。
   矶滩在江南园林中多与湖池相结合,作为岸与水相接之处理,活跃岸边又衬托水流,同时成为湖中池水与外界河水相通的一种渠道。南浔园林多有这种湖池矶滩,尤其是南浔嘉业堂藏书楼园林荷池的湖池矶滩,皆用瘦、透、漏、皱等千姿百态之太湖石组成,环池四周,凹凸有致,犹如一幅天然的抽象派大浮雕镶在池边。矾滩不但是一种叠石形式,而且还可使人们坐石临池,领略品石赏峰之趣味。
   土山中常设有山洞,是供游览穿行的隧洞,又可以让人驻留其间,具备弈棋、对酌或坐卧小憩等功能,被称为洞窟或石室,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园林小品。在南浔众多园林垒叠土山和石山中,大多置有这种种造型奇异的山洞和石室。其中适园的土山石室中供奉着一尊汉白玉的观世音神像,起着宣扬宗教文化的功能。这是江南私家园林石室中又一立意,使山洞成为艺术与信念相结合的景观,丰富了观赏与游览的内容。
   山洞有独立洞顶,有梁式与拱券式,在结构上按房屋结构原理,然而展现出的却是一种自然美,不露人工构造痕迹,注重钩带和稳定搭配。石室深邃,变化多样,采光自然,有一种神密探幽之感。小莲庄、藏书楼、宜园、适园等园林内的山洞,都是江南园林人造山洞的佳作。
   江南园林可分为城镇宅第地园林和乡村地园林。城市宅第地园林大多是与宅第连在一起的,称为住宅园林,俗称“后花园”。这些园林往往由于受地域的限制,面积都不大,园内楼、台、亭、阁建筑及置景也较紧凑,如南浔清后期建的述园、颖园、笺园及半亩园。
   江南水乡都是较为平坦的阡陌田野,乡村地园林面积就比较大,景象结构多疏朗风格,多带田园情调。靠叠山、楼阁取得高视点借景,以借园外水乡风光。也有不设围墙而用小河相隔,似隔非隔借景借情。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园林是江南园林隔河借景的最佳典范。乡村地园林以水景为主体。水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是园林构景的主要内容。乡村地园林与住宅不小莲庄东升阁连在一起,大多建在城镇郊外。这些园大抵选择有河与湖的阡陌田野,利用自然河湖,稍加收入整理,便是一块很好的园林址了。因此,乡村地园林与大自然最为贴近。
   乡村地园林一般面积较大,如被园林专家童隽称为“江南巨构”的南浔五园皆属乡村地园林,这些园林在布景和意境上都不同于城镇的宅第地园林。相比起来显得大气和恢宏,景近自然,意境深远。如小莲庄,此园的水面古称“挂瓢池”,号称十亩荷池。池畔水景的主体建筑为厅、堂、亭、榭,如船舫式建筑的“退修小谢”,四面厅形式的“静香诗堀”。荷池南边建有中西合璧的七十二鸳鸯楼,与北边西欧建筑“东升阁”相呼应。池岸以湖石叠筑,表现自然溶蚀景观,艺术夸张恰到好处。
  荷池以南为山区,以土山为主,垒叠的太湖石有很好的整体感,是难得的好作品。山区置有掩醉轩,与土山方亭对景,相得益彰。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这样称道小莲庄:“此园不似苏州城市第宅园林景象之建筑,密集而重加工,看来颇有恬淡的田野风味,这在现在江南旧园中是别具一格的作品。” 乡村地园林其景象的创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这些园林作品依据造园人的审美情趣,选用能入诗、入画的题材,园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是人们熟悉的自然风光的写照,是造园者和设计者从大自然中、从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和画中感悟而来的。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艺术的一个主要构成要素。
   魏、晋时的园林,以模拟自然环境为主,因此园中山水表现闲逸,主人隐居的建筑物大多为草庐、茅舍。到了明清时期,园林渐渐增加了休闲享乐的实用功能,因此园林内的建筑有所增加。至清代,达官显贵、富贾巨商将其私园作为生活起居空间的组成部分、家族活动以及会友迎宾之场所,故而筑园者对园林的要求也就更为注重实用、诗意和美感,清代文人陈扶摇在《秘佳花镜》中就对这种园林生活形式的追求作了完美的、理想的描述:春,晨起,点梅花汤,课奚奴灑扫曲房,花径。阅花历,护阶苔。禺中,取蔷薇露浣手,薰玉蕤香,读赤文绿字。响午,采藏书楼·碧水环岛湖石灵透笋蕨,供胡麻,汲泉试新茗,午后,乘欵马,执剪水鞭,携斗酒、双柑,往听黄鹂。日脯,坐柳风前,裂五色笺任意吟咏。薄暮、绕径、指园丁理花,饲鹤、种鱼。
   夏,晨起,芰荷为衣,傍花枝吸露润肺,教鹦鹉诗词。禺中,随意阅老庄数页,或展法帖临池。晌午,脱巾石壁,据匡床,与忘形友谈齐谐山海。倦则取左宫枕,爛游华胥国。午后,刳椰子盃,浮瓜沉李,捣莲花,饮碧芳酒。日脯,浴罢兰汤,棹小舟垂钓于古藤曲水边。薄暮,择冠蒲扇立高阜,看园丁抱甕浇花。
   秋,晨起,下帷,检牙签,挹花露,研朱点校。禺中,操琴,调小莲庄·扇亭鹤,玩金石鼎彝。晌午,用莲房洗砚,理茶具,拭梧竹。午后,戴白接篱冠,着隐士衫,望霜叶红开,得句即题其上,日脯,持蟹、螯、鲈、绘,酌海川螺,试新酿。醉听四野虫吟及樵歌牧唱。
  薄暮,焚畔月香,壅菊,观鸿,理琴数调。
   冬,晨起,饮醇醪,负喧盥栉,禺中,置毡褥,烧乌薪,会名士作黑金社。晌午,扶荚理旧稿,看树影移阶,热水濯足。午后,携都统笼,向古松悬崖间,敲冰煮建茗。日脯、羔裘、绍帽,装嘶风■,策蹇骡,问寒梅消息。薄暮,围炉促膝,煨芋魁,说无上妙偈,剪灯阅剑侠,列仙诸传,叹剑术之无传。
   此时,园林的建筑不仅只局限于通常的亭、榭、廊、屋设置,而已经建起了较大规模的楼、厅、馆、阁。南浔的园林还建起了融收藏、吟诵为一体的书楼和藏馆。
   园林建筑,从园主人所悬的匾额中,大体可分为厅、堂、馆、轩、室、亭、楼、廊、阁、斋、房、屋、庐、舍、处、所等设置,这些建筑都有不同的功能,形式上也各具风格与特色。在南浔的园林建筑中,不乏许多优秀之作,如小莲庄内的“净香诗堀”,为四面厅形式,上面设置的藻井(计成谓之“仰尘”,李渔称之“顶格”)呈斗笠之状,四面皆下,独高其中,白底深格极为雅洁,为海内之孤品。又如适园的“净碧堂”,整个建筑由楠木结构组成,极为端庄高贵,足见园主人之富有。宜园的四面厅建筑“半湖云锦万芙蓉”,置在荷池中的小岛上,造型典雅精致。这些园林建筑多是江南园林中的佳构。
   南浔近代园林特别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被“引进”了园林之中,如小莲庄的“东升阁”,留园、绿绕山庄、笺园内的西洋楼等。这些西欧风格的建筑点缀园中,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互为补景,成为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的别一新景,妙趣横生。宅园作为消闲、寄情、聚玩之地,对于长期禁固在宅第中的内眷来说,是一个幽会和排遣无聊的乐园,对于造园者来说,是他们名利角逐间歇或引退的一个休身养性之地。因此,这些江南私家园林除一般漫步游览外,还有读书、作画、弈棋、抚琴、清谈、对㘰、品茗以及静坐参禅、依卧神游之作用。
   人类建造园林,赋予园林以哲理和情趣,主要还是为了陶冶性情、寻求精神寄托。因此,江南园林有以山为主的山景园,有以水为主的水景园,有山水参半的山水园。南浔近代的五园——宜园、适园、小莲庄、留园、绿绕山庄,都属于乡村地山水园景,这些园林不但面积上在江南称为“巨构”,而且在造园立意上别开生面,形式上恢宏大气,意境上深邃而富有哲理,使用上具兼容性,设置上具完美性,构筑上富有艺术性,个性上富有随意性。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这样评解南浔园林:“南浔园林自具特征,大园绕水,汪洋数顷,荷蕖万顷,或无外墙,环水障之,另具一格”。
   小莲庄小莲庄系清末南浔巨富刘镛之私家花园,由园林、家庙和义庄三部分组成,为南浔五大名园之一。小莲庄坐落在万古桥西,原为宋建炎年间(1127—1130)创建之长生寺旧址。同治十
  二年(1873),该地由刘镛购得。建造园林时,慕元代书画家赵孟■建“莲花庄,而将自己的园林取名为“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1885年,落成于1924年,前后费时40载。
   小莲庄占地20余亩。园林部分由内园和外园组成。
   外园以池为主,池状如瓢,故名“挂瓢池”,旧时称“鱼池泾”。池广10亩,周植荷茭。池东侧架有五曲石桥,上置藤架。
  池周湖石镶嵌,凹凸有致。廊、榭、亭、阁绕池而筑,钓鱼台出挑池面,花木湖石点缀其间。西侧碑廊依家庙山墙而筑,廊小莲庄·十亩荷池小莲庄·亭桥(正面)上镶嵌名人碑刻,廊中设有笠形半亭。碑廊设置巧妙,既修饰墙体,又营造意境。人循廊行,金石韵味,翰墨飘香。
   碑廊前,临池有一座四面厅建筑,歇山顶,山墙置山花,垂脊与戗脊上立有八仙雕塑,形态生动,该厅名“净香诗堀”。厅
  四周置有花格玻璃支架窗,厅内“顶格”设置极佳,两个不同形状的藻井,呈斗笠状,四面皆下,独高其中,一个为四边形,
  一个为八角形,白底深格,极为雅洁。园林专家童隽称为“此例最佳者,当推南浔小莲庄中之‘净香诗堀’”。陈从周教授称“顶格(天花)之妙,为海内孤本”。净香诗堀东面荷池,西为碑廊,南有金桂,北立奇石,四周景色各有趣味。夏日荷放,清香扑鼻,吟咏赋词,当为最佳。
   净香诗堀南侧有一楼阁,名“东升阁”。高约十余米,坐西面东,为一中西合璧建筑,外形酷似中国传统的塔式建筑,屋顶平缓攒尖,外墙用红砖垒砌。装饰与窗户均为西欧形式,阁内设置及装饰全是欧式,内立罗马双柱,拱形门券,白色天花顶,落地玻璃长窗,铸铁花扶拦,只是罗马柱头上的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牡丹花图案,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由于该阁外形小莲庄·御赐牌坊与屋面处理巧妙,因此在园中并不显得异样别扭,与其他中式建筑和谐相处,相映成趣。这种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在当时江南园林中是极为罕见的。
   荷池南岸,曲廊三折,通往“退修小榭”。小榭坐南面北,造型别致,构筑精美,凹字结构,侧看犹如画舫,设计独具匠心。由于立面较多,人入榭内,可从各个角度眺望园内四面景色。迤东曲廊,碧阑缭绕,笠亭兀立,亭桥翼然,如亭、如轩、如廊、如桥,桥下有洞,内园、外园池水相连;亭壁设铸铁花纹漏窗,内园、外园气韵相通,两园隔窗相望,似隔非隔,移步换景。亭桥造型美观,设计独特,实为江南园林中一件景意相兼的佳构。
   东侧荷池收小,曲桥横卧,紫藤垂罩。池南有一凉亭,六角攒尖,顶为白铁皮制作,每当雨天,雨点滴落,丁冬声起,宛如古筝木琴,清音抑扬,自然得趣,故名“听雨亭”。
   池北侧有一精美两层楼阁建筑,面宽三间,坐北面南,歇山顶,周设回廊。该楼名“七十二鸳鸯楼”,依楼南望,隔墙小山呼之欲出。惜该楼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被焚毁,只余遗址可觅。
   荷池北岸有石板小径,间有六角攒尖凉亭出挑池面,与退修小榭隔池相望。小径东端有一欧式门楼,额名“小莲庄”,门楼精美,别有风味。为扩展视野,园的北侧不设围墙,仅以一河相隔,河岸篁竹丛丛,间有琼花数枝,与乡村田野相望相守,借景借情,别有天地。
   小莲庄内园以山为景,山高数十米,山体较大,山脉清晰,峰峦起伏,层嶂叠岩,层次丰富。土山由太湖石顺势点缀,依姿镶嵌。石色纹理,天然合一,山小莲庄·刘氏家庙正门姿山势,浑然天成。山脚有渊潭,潭壁湖石参差,玲珑剔透,插入水中,清影倒映。
  三重崎岖山道,盘旋其间,蜿蜒曲折,穿洞入穴,幽趣无穷。山麓下古木参天,东侧松径一弯,西侧红枫四匝,金秋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溯风残雪,松涛如歌报春讯。
   山间悬崖上石梁飞架,颇为壮观。山巅之上有一方亭,名“放鹤亭”,潇洒飘逸。
  登临亭内,近俯荷池,远眺阡陌。整座土山山体自然,形态饱满,跌宕起伏,深远高大,得自然之趣,借田园风光,而无刻意造作之处。山上峰峦、悬崖、洞隧、谷涧、泉瀑、石梁、矶滩、渊潭,造小莲庄·听雨亭型各异,顺其自然,丰富多彩,并相互顾盼成景,呼应成趣,具有葱郁山林之意境,富有景物变幻之情趣。
   假山正面下方有一轩,名“掩醉轩”,庑殿顶,与山顶“放鹤亭”仰俯对景。假山西侧有小池,池中栽荷。池由小溪穿过相隔两园的亭桥与外园荷池相连,形成水出一源,景隔水连的意境,与廊壁上的铸铁漏窗共同形成内、外两园似隔非隔,见界而不界的意境,使外园和内园水源相连,气韵贯通。池上筑有小桥两座。卵石小径绕池而筑,奇峰异石,伴池而立。池南侧筑有方亭,亭西侧有太湖石筑成的屏障,如墙如山,很有特色,湖石通透,与外园若接若分,自然成障,屏障延至南侧,掩饰围墙,凹凸有致,起到与园景相互对应的效果,颇为美观。这种叠缀的障壁,《园治》中称为峭壁山。
   内园池、石、亭、桥高低错落,分布有致,遥相呼应,登山履水,如入山水清幽之中。
   家庙在园林的西侧。家庙建筑共四进,恢宏高大,气宇轩昂。一、二进分别为门厅、轿厅,均面宽三间。三进为大厅,面宽三间,高敞宽阔,抬梁结构,廊上施轩二卷,十分气派。四进为“馨德堂”,楼厅三楹,歇山顶,飞檐翘角,四周设廊,为走马楼形式。门窗上镶嵌着刻有古篆文字及钟、鼎、钱币形图案的窗格,精致典雅,富有文化艺术的韵味。
  家庙前有八字形影壁,壁面水磨方砖吊角贴面,小瓦清水花脊,清砖斗拱节檐,花岗石须弥座,影壁端庄稳重,与家庙大门对景。影壁两侧前各有一座五楼四柱的花岗石牌坊,均为晚清御赐,额坊上分别为“乐善好施”和“钦旌节孝”。牌坊上雕刻着戏文和传统吉祥图案,十分精美。牌楼高大壮观。家庙门前有一对石狮,父严母慈,形态逼真。影壁前有两个旗杆护石,以供祭奠时插旗之用。家庙门前肃穆庄严、凛然大气。
   家庙西侧为义庄祠。祠为两进,前为平屋,后为楼厅,中间厅院中有金桂两枝,故楼厅又称“桂花厅”。义庄祠西为通向家庙的甬道,由大块青石板铺设,连接欧式大门,直延至门外百米之遥。甬道小莲庄·碑廊小莲庄·东升阁客厅两边古樟参天,绿阴蔽日。甬道东北侧为义塾,是一座口字形的中西合璧建筑。
   小莲庄不愧为江南名园,园内花木华滋,山石玲珑,建筑小莲庄·“净香诗崛”内四边形顶格精美,旷处豁然,深处幽静。
  布局无多曲折,显得随意大气,造型各异的楼、台、亭、阁、廊、榭、轩、厅,在点、划、曲、直的布景中显露出流畅与顿挫的韵味。荷池与土山,各抱地势,相互呼应,田野与园林,景物与空间,相映相衬,浑然一体,融进自然的情趣之中。
   而小莲庄内的“东升阁”,塔式外形结构与欧式的裙边饰线及拱券形门窗装饰,别具一格的欧式庄门和甬道大门门楼,打破了古典园林的淡雅,给园林的风格韵味增添了一份绚丽浪漫。
  东西方的建筑艺术在这里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小莲庄园林新颖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境界。
   小莲庄由刘镛、刘锦藻、刘承干祖孙三代苦心经营40载始成。40年风云变幻,思想、理念、文化、艺术都在与时俱进。从园内的布景、建筑、色彩、风格,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思想与时尚理念、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艺术形式在碰撞和磨合中得到体现,源远流长的传统与势不可挡的时尚在这里求得平衡,相互包容,相互展露,造就了小莲庄独特的园林艺术特色。
   历经风雨数十年,小莲庄几度遭灾,园内建筑部分被侵华日军所焚,部分因年长日久失修倒塌。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由国家拨款,地方集资,百姓捐资,对小莲庄进行重新修缮,现除七十二鸳鸯楼未恢复,馨德堂及养性德斋尚待修复,小莲庄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风貌。2001年,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刻书最精的私家藏书楼。书楼的主人是曾被鲁迅戏称为“傻公子”的近代藏书家和刻书家刘承干。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是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孙子。刘承干28岁开始收藏书籍,他在《嘉业藏书楼记》中写道:“溯自宣统庚戌年(1910),开南洋劝业会于金陵,瑰货骈集,人争趋之,余独步状元坊各书肆,遍览群书,兼而载归,越日,书贾携书来售者踵至,自是即有志聚书。”
  1911年他定居沪上,此时清末旧家藏书纷纷散出,他广为收罗,藏书于上海寓庐。后因书籍日积月富,便在南浔故里自家花园“小莲庄”西侧置地20亩,斥金12万,于1920年破土动工,至
  1924年始告落成,历时五年,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园林式藏书楼。并用清宣统皇帝所赐“钦若嘉业”匾额上的“嘉业”二字为书楼冠名。
   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隔河相望,镶嵌在花木扶疏、池清水秀的园林之中。园四周不设围墙,而由小河环绕与外界相隔,与四周村野借景借情,一衣带水,充溢着田园风光与人情乡情之味。
   嘉业堂藏书楼为中上世纪20年代藏书楼老照片藏书楼·正立面门楼西合璧回廊式的二层厅堂建筑,平面呈“口”字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936平方米。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楹,左右带庑各六楹,房室共52楹。书楼坐北面南,欧式建筑的正立面,筑有一座中式的素面细砖门楼为正门,面对园林。门楼额坊上有晚清名流刘廷琛所题“嘉业藏书楼”五个鎏金大字,古朴典雅。
   书楼中间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由水泥板铺设的大天井,宽敞、整洁、明亮,用于通风、采光、下水及夏季晒书等。书楼四周回廊相连,廊前矗立的44根白色方柱,组成了42个线条简洁、轮廓清晰的欧式柱框。柱子之间的铸铁扶栏中间置有“嘉业堂藏书楼”及“希古楼”的篆体字样图案。书楼各厅室前落地长窗的窗棂上,则镶嵌着“嘉业堂藏书楼”、“希古斋”古篆文字组成的金石印章格式的木雕窗格,间镶寿桃、石榴等花果图案的木雕花结。西方风格的明快、优雅与中国传统的古朴、典雅,融合在这座洋溢着浓浓墨香的书楼里,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更让人称道的是书楼屋檐下水的管道都设置在白色方柱内,水经方柱注入地下水道。这样巧妙隐藏下水管道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书楼的立面也因此而显得更为简洁、明快、雅观。
   书楼底楼东三楹为“宋四史室”,匾额由吴昌硕题写。内藏宋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书楼自印书籍样本和木刻印板,也为主人会客之所。西三楹为“诗萃室”,匾额由杨钟羲题写。内存刘紫洄所辑《国朝诗萃》及刘承干所辑《读国朝诗萃》和清人别集2000余种。
   书楼二楼中间一室为“求恕斋”,内设桌椅,不藏书籍。东侧三楹藏宋、元、明刻本,集刊本之菁华;西侧三楹左右为卧室,中间一室藏秘钞本,其中有《永乐大典》42册、《四库全书》佚存本及名贤手稿本等。后进底楼三楹为“嘉业堂”正厅,堂中上方悬挂宣统帝御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厅内按中国江南厅堂布置,楹联挂屏,桌椅几凳,精美、古朴、典雅。两侧分别置《十三经注疏》、南北监本《二十一史》、汲古阁《十七史》、武英殿《二十四史》、同文局石印《二十四史》等。堂后藏钞本,堂东储铅印、石印刻书,堂西置史部及书楼自印书。楼上中间为“希古楼”,由郑孝胥书匾,内储殿本桃花纸印《图书集成》、明万历年间(1573—1620)钞《明实录》及1912年手抄《清实录》和《全唐文》、《全唐诗》等。后面为“黎光阁”,阁匾由傅增湘所书,内藏明人别集总集、日本缩印《藏经》、光绪石印《会典》等。“希古楼”东侧前藏史子书,后储总集、诗文、评词典类。西侧前存史子书及明以前别集,后收藏杂书、字画、碑帖等。两庑上下各六楹,上储丛书,下存地方志。书楼布局藏书楼·内景藏书楼·奇石藏书楼·啸石设置合理,收藏内容丰富。
   书楼东侧筑有中西结构的平屋四进,面积为777平方米。前三间名“抗昔居”,系书楼编校人员工作及休息的地方,后三进是贮藏版片的库房,并作为刻印工匠的起居室。室东侧有一小桥,跨园河与外界相接,是进入藏书楼的通道。
   嘉业堂藏书楼的大门立于小桥西侧。大门外立面是西欧形式的门楼,四柱,弧形顶,中置拱形门券,装置铁门,门楼额匾上刻有“藏书楼”三个大字。华丽而又坚实的欧式门楼的背立面,是朴实无华的中式青砖素面门楼,额坊上刻有“苑囿经籍”四字,可谓对园林、书楼言简意赅的表白。而一座门楼融合了中西两种建筑形式,更是别有情趣。
   入门即是古樟蔽天,绿树成荫,藤蔓遍布,其间是一座园林书楼。庭前蓄池,栽植荷芰。池周垒太湖石矶滩,透漏通灵,浑然一体。
  池岸湖石灵透,造型奇特,垒叠巧妙,拟十二生肖动物,似虚似实,似动似静,立于其间,真是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耐人寻味。池中有
  一岛,形如龟状,岛后池岸曲折,蜿蜒有致,池水清澈,自然流畅。池边湖石为山,石笋丛立,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岛中置一六角攒尖亭,精致玲珑,名“明瑟”。亭内设一别致的自然石石桌。亭前立有三块奇石,中间一石形如金蟾,面向书楼。惟妙惟肖。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记》中就有蟆跋龟状的描述,含意深邃。亭前右侧矗立的“啸石”,为晚清相国阮元故物,刘承干从述园主人朱氏处以500银元购得而立于此,点缀园林。岛两侧分别置石板平桥和三曲桥与岸相连,三曲桥上置紫藤花架。池之左右各置有两座笠亭,分别名为“浣碧”、“障红”,与“明瑟”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园林的布局潇洒、随意、怡淡、含蓄,园林与书楼交相辉映,楼外有园,园外有河,形成一种幽静、典雅的得田园风光、乡村之趣的读书、藏书的好环境。
   刘承干在他的《嘉业堂藏书楼记》中写道:“园之四周,环以溪水,平临块莽,直视无碍……春花秋月,梅雪荷风。景物所需,取供悉办,灵瞩莹发,朝暮尤胜。人家历历,半住斜阳,林影幢幛,如丛危塔。庭石孤啸,掳声一鸣。负手微吟,诗境亦古。千桑万海之中,跼地蹐天之境。比年以来,此为最适。”足见主人对书楼环境的陶醉之意。
   嘉业堂藏书楼的建筑恢宏大气,严实端庄,结构明快,装饰典雅,设施完备。在对防火、防潮、防虫等功能性的要求方面,考虑得十分周密,设计也非常完美。古代藏书对藏书条件有严格要求,叶德辉先生在《藏书十约》中写道:“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宜高墙别院,与居宅相远。室则宜近池水,引湿就下,潮不入书楼。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引朝阳入室。”嘉业堂藏书楼的建筑、设施无不按照这些要求而设,书楼四周河水环绕,园中设池,利于防火、防盗。楼四周墙基高约五六米,均用花岗石叠砌,坚固厚实,又防止白蚁孳生。楼下地面皆用青砖铺设,砖下用瓦钵架空,钵下铺设细沙,这样,青砖离地就有一尺多高,加上层层隔离,地下潮气难以上升。底楼层高约四五米左右,通风隔热,利于防潮。书楼内还设有消防室,配有震旦喷水机,这在当时公共图书馆和私家藏书楼的消防设施中均属少见。
   嘉业堂藏书藏书楼·“希古”门窗篆体图案藏楼·龟状小岛楼,无论在书楼的建筑规模上、藏书的数量和质量上、书楼的环境和设施上,都是当时国内任何私家藏书楼所无可比拟的。
  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的绝唱。
   嘉业堂藏书楼,已经度过了80多个春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十年动乱”,在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曾有过多少“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机,但都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这期间,为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多少人忠于职守、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嘉业堂藏书楼经几度整理和修缮,今天又重现了“书香不绝嘉业堂”的风采。2001年,它与小莲庄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颖园系陈煦元的住宅庭园,位于大宅的后面,占地1768平方米。
   颖园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树木葱郁,园内筑有一池、一阁、一楼、一榭。
   一池中有一座石板三曲桥斜穿池面,池水清澈,银鳞游弋。
  由太湖石堆叠的矶滩,通灵剔透,池南侧有一座太湖石叠砌的假山,山下有一洞窟与三曲桥相连,曲径通幽,过洞窟可拾级登临假山。
   一楼为“赏月楼”。赏月楼出挑池面,为二层歇山顶干栏式建筑,坐西面东,面宽三间。楼厅前置鹤颈轩,临水一面置有木雕花结的夔纹木扶栏,上面置有一排四周装饰着木雕边框的玻璃窗,一个个玻璃窗框如同一个个画框,把园内的景色变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登临二楼,楼顶置有藻井,形式各异,美观雅致。依窗眺望,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是主人赏月的地方,月光倒映池中,实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境。秋风颖园一池、一桥、一楼、一榭颖园·玉香阁乍起,吹皱一池水波,粼粼波光中,月影如碎银,,令人浮想联翩。
   一榭名“养心榭”。养心榭临池而筑,面宽三间,坐北面南,与赏月楼形成一个完美的直角,互相映衬。
  榭内顶部置有造型优美的船篷轩和鹤颈轩,颇具特色。榭内外砖雕、石雕、木雕众多。临池一面内置夔纹木雕扶栏,外设一排落地玻璃长窗,使得榭内通透明亮。长窗的束腰板为黄杨木,上面雕刻有《西厢记》戏文图案,人物动态惟妙惟肖;裙板上刻有吉祥花卉图案,线条细腻,造型生动,实为黄杨木雕中的精品。榭内两侧一对长门窗,裙板由红木制作,束腰板上刻有精美的名人诗词书法,裙板都为木雕人物山水图案。其中一幅“耕织图”构图生动,形象逼真,刀法娴熟,层次分明,令人品味无穷,充分体现了园主陈煦元“致富思源”之高尚情操。当年,陈煦元之子陈诗曾与友人结“江村吟社”于“养心榭”,在此吟诗作画,抚琴弈棋。陈诗(约1857—1916),字桂题,晚号海天茫茫愁思客。他少年多识,幼慧能文,20岁左右不喜科举而驰骋于诗,尝集闻人于颖园,时人称赞有孟尝君好客,陈遵留宾投辖之风。“江村吟社”成立于光绪晚年,出版有《江村吟社诗集》。宣统元年(1909)又出版《江村吟社续集》,共出诗五集。
   一阁为“玉香阁”,坐落在假山南侧,是颖园中一座颇有特色的中西合璧二层楼建筑。阁顶采用歇山顶,两侧山墙上置有泥塑的山花,屋顶上置有空花平脊和垂脊,四边飞檐翘角。楼内屋架梁枋结构精密、严实,特别是那抹角梁结构合理,造型独特,使屋顶显得优美飘逸,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精华之作。玉香阁外形墙体酷似欧式建筑,特别是楼阁的窗户,全部采用拱券形的大玻璃落地长窗,造型优美,明亮整洁,使楼阁呈现出
  一派欧陆风情。传统精美的中式庭园建筑的屋顶,与亮丽的欧式拱券形落地长窗,组成了这座典雅精致的中西合璧的楼阁,这也许是主人与洋人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得到的启迪。这种建筑,在当时江南市镇宅第庭园中,当属凤毛麟角。玉香阁前有数枝亭亭玉立的广玉兰,与阁对景,每当玉兰花开,阁中馨香醉人。
   玉香阁北侧有一座太湖石垒叠的假山,山上小径盘旋,藤根缠结,四周古木参天,老藤垂罩,苍翠欲滴,万紫千红,营造出一种郁郁葱葱、山道盘桓的自然山境,人入山径,颇得山林野趣。
   假山顶上筑有四角攒尖方亭,亭柱和坎墙板由青石制作,造型稳重端庄,朴实无华。亭中兀立着由四块厚实的水磨砖镶嵌的碑。碑上刻有一幅梅石图,故该亭称为“梅石亭”。梅石图为晚清著名书画家王礼于光绪元年(1875年)所作。王礼,字秋言,号秋道人(1831—1879),江苏吴江人。该图画面清新,意境高雅,笔墨酣畅,刀法苍劲。图上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雪居士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白蕉研王礼作”。此孙雪居士,字克弘(1533—1611),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华亭书画家。该碑设置独特,采用了园林对景的手法,为与北侧的养心榭隔池相望,故在亭中向背而立,人入亭中转身方可欣赏,而人在养心榭正可面对梅石碑。方亭坎墙均由青石板组成,上面刻有凤穿牡丹、连枝葫芦等吉祥图案的浮雕。
   该砖刻梅石碑距今已150余年,保存尚好。21世纪初对该碑采取了保护措施,供人们鉴赏。
   颖园水池不大,池边楼、榭枕水而筑,池水终日萦回于下,楼、榭四季清凉。由于采用了干栏式的构筑方式,使楼、榭显得轻盈秀美;池中的三曲桥和池四周用太湖石组成的矶滩,空灵通透,起伏有致;池边用湖石铺叠的河埠,十分自然和流畅;这种营造水景的筑法和布局,使一个不大的水池显得生动活泼和多姿多彩。
   颖园精致雅静,在这一块庭园中有山、有池、有桥、有楼、有阁、有榭、有亭、有树、有花,布局得当,互映互衬。特别是那众多的百年古树,葱茏滴翠,名卉异草,四季芬芳。令人称奇的是,每当夜幕降临,数以百颖园·养心榭落地长窗及木扶栏计的鸟儿投宿于林间,鸣声不绝,把人们的情趣带进大自然的气息之中。
   以小取大,以景取情,以巧取姿,这就是颖园的园林特色。
   颖园不愧为江南住宅庭园中的佳作,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曾评价颖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
   而从颖园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布局,以及园内的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图案,可以领略到19世纪中叶江南富户住宅庭园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主题,富丽典雅,充满书香气。西风渐进中,伴随着中西商贸、文化的交流,在建筑中也初显中西贯通之风气。
   颖园是湖州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建园历史最长的江南住宅庭园,虽已经历15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整修,又重新展现出了昔日的园韵和风格,吸引着人们去品味、去追溯、去遐想…… 颖园现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颖园·梅石亭述园述园,在南浔镇南东街梅宅后,南临毓秀河,是富商朱兰弟的私家宅第园林,建于光绪元年(1875)。
   述园是南浔宅第园林中较小的一个,但设计巧妙,构筑精美,多层次,富有变化。庭院中湖石垒山,剔透玲珑,山径小道,曲折迂回。园内花木扶疏,
  四季飘香,极富自然情趣。假山边植有白皮松,树姿古拙矫挺。
  园路曲折多变,由鹅卵石铺筑路面,并用瓷片镶嵌成松鹤、蝙蝠等吉祥图案。
   述园·扇亭与白皮松园中建有一座三层楼阁,雄伟端庄,气度不凡,名“快阁”。
  快阁坐南面北,面宽六间,东楹是三层楼阁,其余五楹为楼厅,硬山造。楼上天花施大小二卷敞轩,大轩为船篷轩,小轩为弓形轩,结构紧凑,工艺精湛。梁枋上雕有狮、象、鹿、鹤、鸳鸯等图案,构图生动,形态可人。门窗制作精美,裙板上雕有
  四季花卉和戏文图案。北面围墙有用太湖石筑成的岩壁,别有韵味,犹如一幅凹凸有致的抽象浮雕,令人品味无穷。西端墙角筑有扇形半亭,亭顶置有垂脊,飞檐翘角,造型优美独特。亭旁立有奇石三方,其中有一石高约2米,形似虎踞,仰天长啸,石腹有一孔,吹之声如虎啸,故得佳名“啸石”,原为晚清相国阮元所珍藏,几经人手,朱兰弟从榨溪沈茂庭处购得,立于述述园·快阁出挑墙面,与河边毓秀桥组成了一幅钟灵毓秀的美景,当年曾以“南楼春晓”为名被列为“南浔八景之一”园(后由刘承干购得,现立于藏书楼园中)。石上刻有题字三款:一为阮元题写的“啸石”二字。二为张庭济题跋:“是石为吾师阮相国莅浙时鉴赏之物,今归沈君茂庭,先石后交,足称佳话。道光乙巳张庭济题跋。”三是朱兰弟题跋:“此石余于壬申秋得自榨溪沈氏今阅四载矣,夏间重茸小园,因叠此以供赏玩,乙亥秋八月,兰弟秀水金苏梦口勒。” 由于述园受周围环境所限,面积难以扩大,园主在设计时,就从空中着眼,借天布景,建起了一座名为“快阁”的三层楼阁。它高高耸立,飞檐翘角,灵动飘逸,出挑园墙,增加了园内的活动空间与欣赏视点。登临快阁极目远眺,四周风光尽收眼底,园内园外相互呼应,借天布景确实弥补了园小难成景亦难赏景的缺憾。快阁的设置采用了张扬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使述园与周边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环境、氛围上相映成景,相辉成趣,这在江南宅第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当年,述园快阁曾以“南楼春晓”为名被列为“南浔八景”之一。
   述园于清末被南浔丝商梅履中购得。其快阁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拆除,现两层五楹楼厅尚存。园内亭、石、假山、古木风光依然,人们还能从这里领略和感受到它的园韵、园趣。
  2003年,述园快阁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宜园宜园是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庞元济的私家园林,位于南浔镇东栅原鹿门别墅旧址,建成于1918年,占地20余亩,坐北面南,前临东大街,后至洗粉兜,与张颂贤“东园”毗邻。
   宜园是南浔几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私家园林,词学大师朱祖谋对该园这样描述:“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
  景与兴会,情与时迫,无乎不宜,则名曰‘宜园’。” 宜园由外园和内园组成。外园因受周围建筑环境所限,面积稍小;内园处于田野之中,十分宽阔。内园、外园因地制宜,用两种不同的手法来设计和处理:外园紧凑曲折,由廊、假山、云墙隔成几个不同情趣和意境的庭园,亭、轩、堂、室均有曲廊相连,曲径通幽,峰回路转,集江南园林布景之精华;内园借自然风光,得田园之趣,引泉入池,池中设岛,曲桥卧波,楼舸伴池,沿池筑石,垒山作屏,池四周布楼、台、亭、阁,疏朗有致,景情交融,颇得天地之灵气。
   宜园园门朴实无华,由石库门围墙组成,上置砖雕门额,门额上雕刻有清末书法家杨岘的隶书“宜园”二字,字体端庄秀丽。
  进入大门,即是外园。外园设半廊,廊壁上镶有况周颐撰文、郑孝胥所书《宜园记》及赵孟頫楷宜园·闹红舸(沈嘉允画)书的湖州《妙严寺记》碑刻。
   循廊而入,就是原鹿门别墅旧址,上建有一座飞檐式的门楼,过门楼是曲廊,廊迤东设有禽欐,饲有数羽丹顶鹤。沿廊入园,别有意境,暖廊两边粉墙上设有各式漏窗,窗外景色若隐若现,颇得移步换景之感觉。绕出暖廊,为一条呈曲尺形的空廊,上置挂落,下设坎墙。廊北侧开有一葫芦形的小荷池,沿池叠石,通灵剔透,池水清澈,植有各色睡莲。池上架三曲石桥,与对面土山相连。桥上架有铁管藤架,桥边栽有古藤,紫藤花放,布满藤架,故称为“藤桥”。沿廊东行有一轩,轩为回宜园遗址字形建筑,外面是木雕扶栏的回廊,内部置落地长窗与和合窗,形成轩内有轩格局,构筑精美,别具风格,取唐代诗人司空图诗句“品画桥碧荫”意,得名“碧荫轩”,内轩则称“鹤守轩”。
  轩北侧有一太湖石勒脚的土山,拾级而上,东侧山道上,筑有
  一座四角形的半亭,飞檐翘角,精巧玲珑,上置空花垂脊,亭内设大理石半桌。半亭坐东面西,故借“夕阳迎素月”句,取名“夕佳亭”。亭四周植有数枝红梅,梅花绽放,与园内所饲丹顶鹤相衬,正合明代林逋“梅妻鹤子”之意。过碧荫轩,沿曲廊东行,穿八角形的洞门,有一厅堂,名“竞秀草堂”,堂前设轩廊,置有玻璃长窗,堂中置几椅、书画屏条及奇石,陈设典雅。堂前庭间,石笋兀立,老树扶疏,山茶婀娜,月季芳菲。堂后植桂花数枝,金秋时分,丹桂飘香。庭园前后,四季花宜园·湖心岛老照片事绵延不绝,芳香醉人。穿厅堂,入北边回廊,有松竹小径,其间置有一石峰,美容玉姿,形似坐狮,故称之“狮峰”。
   转入回廊洞门,则是另一番风光。南侧一座湖石土山,山上树木葱郁,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犹如百兽舞动,千姿百态。
  此山峰将园隔成南、北两半,似遮隔屏障,形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循廊行,西向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建筑,名“绮霞仙馆”,楼上名“枕山”,装饰精致,陈列古朴,是吟诗作画、操琴观景之处,依楼俯视,园中景色一览无余。楼下室内装饰颇具个性,厅内侧装置着西洋式的大玻璃窗格,玻璃五彩缤纷。窗外垒叠山石、栽植花木,隔窗相望,犹如一个个秀美的大盆景。厅外为中式木雕落地长窗,雕刻精细,图案优美,与室内的西式大彩色玻璃窗相映成趣,在此品茗赏景,趣味无穷。楼前设有菱角轩廊,廊前设有木雕挂落和护栏。
  楼前庭园遍植牡丹、芍药,丛花环绕,争艳竞春。清末秀才、南社社员沈伯经先生曾这样描述“绮霞仙馆”的牡丹:“姚黄魏紫斗繁华,丽质缤纷散绮霞。撷得洛阳佳种子,名园装点画阁夸。”绮霞仙馆与绾春廊相连,绾春廊长约数十米,依墙而筑,菱角轩顶,前上方置木雕花格挂落,下设铸铁围栏,间置木雕梁枋,上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及戏文图案。曲廊的廊壁上镶嵌着十多方名家墨迹的碑刻。起伏有致的长廊呈抛物线状,在廊的最高处建有一座六角攒尖亭,端庄稳重,四周置有铸铁镂空图案的美宜园·夕佳亭(沈嘉允画)人靠。这个亭的设置打破了长廊的单调与呆板,在设计上也作为园中的一个停点,让人们在此赏景、小憩。由于廊下采用了铸铁镂空扶栏,使整个长廊显得通透和活泼。亭前有一座太湖石垒叠的假山,假山内设有石窟,石窟曲折深幽,置有台阶,可通山顶。廊前紫藤垂罩,古木参天,翠鸟鸣啼,清音悦耳。山脚下建有云墙,云墙设有洞门,与东侧庭园相通。绾春廊直抵园中花房。绮霞仙馆东侧曲廊与一亭相连,亭为暖亭形式,名“延秋处”。出该亭过月洞门,即是宜园的内园。
   内园以一个面积约十余亩的长方形大荷池为主体,池中周植红白相间的荷花,人游至此,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每当入夏,满池荷花红裳翠盖,亭亭玉立,微风送香,清沁肌骨。
  荷池中筑一大土墩,宛若一小岛。小岛上有一座四面厅形式的建筑,也称湖心阁,是内园中的主体建筑,造型优美,用材讲究,构筑精细,厅内雕刻繁华细腻,图案高雅明快,厅前置长窗,四面设有木雕和合窗,启窗眺望,园内景色,尽收眼底。夏日,凉风习习,俯瞰湖面,翠盖迎风,荷盘上,水珠晶莹滚动,蜻蜓穿梭,掠水飞行。厅内设有藤根几椅,自然朴拙,四壁悬挂名人书画,诗卷韵味,盎然顿生。至此啜茶弈棋,吟诗联句,似入仙境。厅上额其匾为:“半湖云锦万芙蓉”,与池中荷花对景对情。厅隔两半,中置落地圆光罩,后厅称“碧梧翠竹之庐”,环境幽静,是接待宾朋之处。庐外植有栀子花,每当花开,幽香扑鼻。庐之东面称为“且住为佳”,建有一轩名为“听雨小榭”,榭外植有芭蕉,每逢雨季,雨打芭蕉,清音跌宕,坐榭听声,浮想联翩。过小榭,进入“笋香里”。笋香里楼前筑有一湖石土山,山上建有一阁,周围藤木环绕,苍翠欲滴,故该阁名“凝翠阁”,登阁凭栏北眺,太湖诸峰隐隐蒙蒙,若隐若现。峰下有石洞如室,称之为“绉云窝”,幽静宽阔,凉沁肌骨。整个小岛如翠绕羊肠,曲径通幽,楼、台、亭、榭各仗地势,山、石、花、木分布有致。
   石室外即是一座将小岛与池岸相连、被称为“湖弦晴虹”的
  九曲桥。桥为石板平桥,朱红栏杆,上覆白铁皮雨篷,以蔽日遮雨。桥上俯看荷池,涟漪行藻交横,银鳞游弋可数,故桥头
  一亭名为“鱼戏亭”。鱼戏亭为一粉墙置方窗的亭,方亭顶为四角攒尖,上置空花垂脊,外形酷似一顶花轿,造型别致,在江南园林中也不多见。过此亭,长堤似带,连绵柳阴,有屋如舟,称“闹红舸”。
   闹红舸颇有特色,是一个由水榭、轩廊、楼阁组成的船舫形建筑,水榭为船头,轩廊为船身,楼阁为船尾,临水而筑,如同一座画舫。这种画舫在江南园林布景中常有出现,因为建园的主人常把达到理想彼岸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恰如李白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以在江南名园,如上海的豫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狮子林、怡园,南京的煦园,嘉定的秋霞圃等,都有此种建筑。这种建筑俗称“旱船”或“船厅”,其船舫底部都酷似船底筑在水中,形态逼真。而闹红舸则把榭、廊、楼建在干栏式的平台上,造型上不直接模仿船舫,而采用较为抽象的船舫形式,用一种写意的造型手法,只在形宜园·绿净山庄(沈嘉允画)态上让人产生如船的联想,使这个似船非船的建筑还在船坞上等待下水,好像主人还未达到“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地步,因而更显得含蓄和幽默。这种安排在江南园林的船舫设置是独一无二的。
   闹红舸南侧有一座出挑池面的水榭,名“仙露明珠”,旁有玉缀楼,此楼也为“半画阁重楼”,面池临山,是主人收藏和鉴定书画的地方。楼南侧有“快雪时晴”景,冬日雪花纷飞,满园银装素裹,待晴日,晶莹璀璨,故“快雪时晴”堪称胜景。荷池南侧有崇台面湖而筑,台上建有一座四面厅形式的楼阁,名“绿净山庄”。绿净山庄前设干栏式月台。楼阁正厅面积较大,周边有回廊,厅廊采用槅扇分隔,厅内装饰华丽,有精美雕刻,陈设高雅、大气。每当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满园清辉,浅㘰低唱,其乐融融。绿净山庄与岛上楼阁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绿净山庄以东,在万竿翠竹丛中有一茅亭,构筑简朴,称“可亭”。
  折东是退修庵,庵有水阁,称“自在香室”。此处尤多树木,皆为鸟雀栖息之所,春日风和,啁啾之声,不绝于耳。
   宜园内还装置着欧式铸铁灯柱,灯柱上是一盏盏造型典雅的欧式古典玻璃灯,灯柱亭亭玉立,点缀在古色古香的中式厅、堂、轩、廊旁,镶嵌在万绿千红的江南园林中,每当夜幕降临,点点灯火,若隐若现,别有意趣。
   宜园这座江南名园,不但在设计上美轮美奂,而且还充满着浑厚的人文气息,园内楼、台、亭、榭,皆有名人题联,真、草、隶、篆应有尽有。整个宜园如诗如画,故况周颐在《宜园记》中写道:“园主人善书画,精鉴藏,构园之始,规画不经师匠,一树一石自饶画趣,以宜名谓园中景物,四时皆宜也。” 然而宜园的内园建筑早已在日军侵华时被焚毁,外园又在
  20世纪70年代初因建住宅楼而被拆除,园内太湖石被运往杭州作园林点缀。现仅荷池犹存,每当夏日,满池荷花绽放,飘香吐秀,似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适园适园,为张石铭的私家花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是南浔五大私家花园之一。它位于南浔镇郊鹧鸪溪畔,原址为明末著名文学家董说隐居读书的丰草庵和黄叶台,占地20余亩。
   张石铭建园正值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没落之时,他自度其志不适于世,乃建园聚藏书籍与碑刻金石,以怡养心志,取适于己。郑孝胥在《适园记》中写道:“张子取‘季鹰适志,之说,名之曰‘适园’”。康有为在适园长生宝塔的题跋中云:“又藏书,以适其志,有花木鱼鸟亭榭,以适其志,视世之桎梏,其心屈身降志,以为权利义儿,而无少适者何如也。”可见张石铭为花园取名“适园”之用心了。
   适园坐北面南,由内园和外园两部分组成。园内云墙起伏,长廊曲折,山石重叠,将园隔成几个不同风格和情趣的环境。云墙、曲廊置有许多适园·茅亭花影(晚清萧懋画)适园·洞桥梅雪(晚清金城画)适园全景模拟图(沈嘉允画)造型各异的漏窗和贝叶式、莲瓣式、汉瓶式、小如意式、大如意式、八角式、月洞式的洞门。漏窗和洞门如同画框,把各种园景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变幻无穷的洞景图画耐人寻味。
   内园和外园以一个形态优美的荷池为主体,沿池而建的亭台楼阁,由萦回曲折的碑廊、空廊、半廊、暖廊、花廊接连。暖廊上设有造型各异的漏窗,人走在廊中,廊内廊外,景物相映,似隔非隔,欲断还连。园内周边植有垂柳、红梅、碧桃,设禽笼饲有丹顶鹤、鸳鸯、吐绶鸡。沿池筑有净碧堂、曜霞榭、酣春馆、观稼轩、宿影亭等楼、台、亭、阁,造型优美。这些建筑从外形到结构,从材料到装饰,在南浔的五大园林中首屈一指。其中,碧净堂梁、柱、枋、门窗都采用楠木,室内陈设之富丽堂皇在江南园林中也属罕见;而室外,更有海棠、篁竹、金桂、玉兰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楼堂、荷池及假山、飞瀑之间,与室内之富丽相映成趣。
   外园碑廊上镶嵌着郑孝胥为适园所撰《适园记》碑刻,以及赵孟頫的《胡笳十八拍》,俞樾、沈秉成题跋等数十方名人手迹。碑廊临池,池中几个太湖石叠砌的小石座托起一座精美的水榭,剔透玲珑,榭名“曜霞”。水榭四周设有支架窗,推窗即览荷池景色,榭内凳椅全用畸形树根拼镶而成,典雅古朴。榭边有跨池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石质纹理拼接巧妙,石块石山浑然一体,玲珑精致,山石花木与水榭相映成趣。沿山径逶迤上行,奇石耸立,一座神采奕奕手持奏章的王母娘娘玉石雕像立于其间,旁有仙童相拥,造型优美端庄,栩栩如生。下山经池中矶石登临彼岸,岸边假山中置有一个深幽石室,内有一尊近两米高的汉白玉观音雕像,慈眉善目,姿态可人。因张母桂太夫人虔诚信佛,张石铭特供佛像,以表孝心。
   内园荷池中建有一座两层楼阁,坐北面南,名“六宜阁”,
  三面环水,一面临梅林,每至冬雪,百花凋零,红梅怒放,让人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此处环境幽雅,是主人收藏古籍碑石、读书赏雪之处。阁内藏有碑刻、书画、古籍,其中有晋、东魏、六朝及隋唐时期的墓志铭原石七方、宋《表忠观碑》、苏轼《赤壁赋》等珍贵碑刻。张石铭是近代湖州四大藏书家之一,他收藏宋、元、明、清各种经典书籍达10万余卷,内有《适园善本藏书志》16卷,以及由朱祖谋与罗振玉作序、
  1911年刊印的《适园丛刊》72种608卷,1916年刊印的《择是居丛书》19种共118卷,还有由吴昌硕作诗题的《韫玉楼遗稿》。
   出六宜阁,循石径迤北,筑有一土山,高约30余米,峰、峦、坡、崖、谷、涧分布有致,结构自然,无雕凿之痕。山上人造飞瀑直下成涧,涧水潺潺,蜿蜒于太湖石筑成的小溪间,有拟莫干山剑池景观、取兰亭流觞意境。山上树木葱茏,颇得山景林木变幻之趣。半山有石梁小桥,过小桥登上山顶,全园景色,一览无余。晴朗之日,太湖、洞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土山以北,郁郁葱葱,
  一片罗汉松,中间耸立着一座七级石塔,塔高三丈八尺,名长生宝塔,又称金刚经塔,系宣统三年(1911)张钧衡为其母70寿庆时所建,适园·曜霞榭塔上镶嵌敦煌石室唐榻柳公权书金刚经碑刻,以及缪荃孙、冯煦、李瑞清(清道人)、曾熙、程德全、郑孝胥、康有为、张謇、吴昌硕、罗振玉、朱祖谋等晚清名流的题适园·长生宝塔赋和跋,塔上方刻有吴昌硕的题额“宣统庚戌年张钧衡为寿母桂太夫人敬造长生宝塔”。该塔融建筑艺术、书法金石、诗词歌赋于一体,颇具艺术价值。
   塔之西北有一弧形小石桥横跨荷池,小桥用整块青石板雕凿而成,颇得人工天成之美。池畔矗立着一块高约3米的太湖石,远观宛如
  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正在执镜晨妆,形态生动优美,故此石名曰“美女照镜”,据说是张石铭花1000银元从外地购得此石运至园内的。
   园之北侧植有香樟,不设围墙,隔河借田园风光。
   适园景色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不但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还有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既有园韵又有野趣。在布局上,它不同于小莲庄和宜园以大荷池占主要地位而一目了然,而是采用借景、对景、障景的手法,以廊取迂回曲折之幽,由漏窗和洞门得移步换景之趣,借山石曲径获柳暗花明之意,实为园林中之精品。
   金蓉镜在《适园十二景》的诗中曾这样描述 “奇峰拱笏”:奇珍峰青岋■,中有嘉荫堂,客至一㘰酌。云叶照地光,梯登窥全笈,妙悟发轩皇。
   “高峡观泉”:石梁通清池,潺潺流花鸥。悬注下浃声,响作芝母雨。引琴如一弹,恍悟钟期谱。
   “松崖溅瀑”:木未挂天绅,疑入庐阜远,妙契静者心,清尚遇嵇阮,移文谅不须,松桂落家晚。
   “桃坞录源”:我游桃源来,棹船得深青。夜静读道书。丹砂出精练。足音叩空脊,锦云须再见。
   “平林塔影谷”:卒堵婆挺立,视母长生为。孝心合天倪,神功出幽静,镌摩元和祥,慧业之所持。
   “曲沼荷风”:小榭临曲池。新藻含晚风,香海不可量。橐韬如之通。一为流尔雅,茄密映红茏。
   “池亭拥翠”,流亭分晓翠,参差映一亩。石丈揖其旁,林神拱而溱,郎郎玉山行,可以沮溺耦。
   “画阁凌波”:画阁三面风,开径见岩峰。高明通丽瞩,清绝聪远溜。美哉秋水篇,家在乃晤逅。
   “桂廊亭月”,精华窅然秀,蔼之延秋月。架廊为之佇,蓼须清毛骨。玉斧十万家,修此众香窟。
   “石窟留云”:石窟春盎然,留云标胜迹。丈室佛所依,莲台互大碧。此亦法界观,礼通殷日夕。
   “涧桥踏雪”:四序若环周,冬雪有时下。涧桥策仗行,深鞋或汲踝。瑶林对山起,高阁酒应把。
   “鹤渚探梅”:鸣鹤识夜寒,梅花应已开。为报巢居翁,吟情何时栽,绕树日几回,点迹数苍苔。
   适园景色,真是达到了李笠翁所云:“未有真景之所欲为,能出幻景纵横之上。” 日寇侵华,适园内的所有建筑被焚毁,原貌荡然无存。园内太湖石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运抵杭州作园林点缀,现只存荷池与长生宝塔。
   长生宝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适园遗址现为儿童公园。
   留园留园内中式建筑(老照片)留园,坐落在南浔镇南栅义仓河东岸,与崇德堂后门隔河相对。留园是南浔
  五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刘梯青的私家园林。
   其时刘梯青购得钱氏宅地,建造了一座豪华精美的大宅崇德堂。此地原系元代承事郎华宏纲修建的园林名“小桃源”,刘梯青思慕当年华庄诸老泉石之幽,觞游之乐,故思建园怀旧。但该宅地面积偏小,不足以布景,所以就在宅第隔河拓地20余亩,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放进之心”之意,故该园落成后取名为“留园”。
   留园布景疏朗有致,以两大荷池为主景,园内迁其阡陌,辟其草芜,内栽花木、果树、翠竹,取田园自然之趣。园设围墙,园内土山以湖石勒脚,千姿百态,山道盘桓曲折,坡上栽植白皮松和红枫。凿地蓄水为池,池岸矶滩,有皱、透、漏、瘦之状。池中栽有红白莲,池边曲径蜿蜒,小畦错浇,湖石可倚,亭、榭、楼、阁依池而筑,流畅、轻盈、随意、大方,无造作之匠气。临池筑有崇台,台上有一楼阁,楼虽不高,但登楼凭栏远眺,仍有不尽风光。园内建筑和布景无繁华绮靡之习,而取清明幽雅之娱。建筑较为随意,园无曲折,各抱地势。春之日,惠风和畅,花明木茂,桃花盛开,好鸟时鸣,一派春意盎然;每当夏日,池中荷花争相绽放,红白相间,微风阵阵,净香扑鼻,沁人心肺,秋日,筱烟蕉露,丹桂飘香,霜染红枫,爽气迎人;冬日,雪裹寒松,挺拔秀美,篱落横枝,梅红索笑。因此,尽管留园布景淡雅,但四季景色各得其间。一入此园之中,亲朋皆乐,鸡犬有训,吐秀吸清,悠悠自得,几不知今为何世,颇得世外桃源之意境。诚足为知者道,不屑与俗人言。陆树蕾在《留园记》中云“溯自国体变更以来,世事沧桑甚矣,观察(指刘梯青)性本恬淡,有清未适,已有退归林下之意,盖有隐居之致……”因此,留园在置景上采用朴实无华的手法,营造出清淡、自然的意境和情趣。但世事变迁,西风东渐,刘梯青奈不住寂寞,兴办工业,搏击商海,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弄潮儿。
  1915年,他重新修筑留园,并在园内建了一座红色的欧式洋楼,楼前铺绿色草坪,使恬淡的园林泛起了一缕缕西欧风情,“更恢廓而增益之,园之规模大备,留园之风景,且日就胜美。”
  1924年,刘梯青将园之北侧一半赠于其外甥徐麟石,称为“觉园”,也称“徐家花园”。
   日军侵华时,留园和觉园内的建筑大多被焚毁,园已荒废。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留园、觉园遗址曾先后作农场、工厂、学校,尚存荷池两个,今划入浔溪中学校内。
   留园内欧式建筑(老照片)东园东园,又名“绿绕山庄”,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子张宝善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为南浔五大名园之一。东园坐落在南浔东大街尊德堂宅第后,原明嘉靖初年(1522)张氏修筑的“东墅”旧址上,北临洗粉兜,南与庞元济宜园相邻,与宜园一墙之隔。东园之名袭承“东墅”而得。
   东园占地20余亩,由内园和外园组成。外园长廊曲折,引人入胜,廊外湖石垒山,花木成障,楼馆精致,繁华绮丽。内园则有一大荷池,形态优美,沿池四周湖石镶嵌,空灵通透,池中建有一座六角攒尖的湖心亭,高挑玲珑,亭内四周设有美人靠供人小憩。由一座青石板三曲桥与池岸相连,桥两侧置有铸铁扶栏。池中遍栽荷茭,盛夏雨后,荷盘托珠,清香诱人。园内置多个钓鱼台,出挑池面,亭、台、楼、阁大多沿池而筑,精巧雅致。园内古木参天,老藤盘桓,湖石兀立,翠竹丛中,小径蜿蜒,穿洞入穴。特别是荷池南侧筑有一座两层楼阁,面水而筑,楼为歇山顶,四角飞檐,构筑精美,四周门窗工艺精湛,明亮洁净。阁内联句书画布置典雅,家具摆设厚重豪华。楼前设崇台,周围设石雕护栏。四周奇石兀立,古樟秀木,绿阴萦绕,故该阁名“绿绕山庄”,是园中主要的精典建筑之一。
   园中辟有小溪,以黄石垒岸,岸边山石横卧,杂树丛生,取山间林溪之景。溪上架有精致小巧的石拱桥,桥两侧置有石板护栏,造型美观。桥下溪水涓涓,穿过小桥汇入荷池。
   园的南端有一幢造型优美的欧式建筑,坐南面北,与园对景,楼高两层,面宽五间,楼前设走廊,罗马拱形券,构筑豪华,装饰富丽。
   园北翠竹丛丛,不设围墙,有一小河与外界相隔,河水与荷池之水相通。
   东园建园较早,但设计手法也较有个性,集山石之神韵,取林溪之清澈,融荷池之秀气,借田园之野趣,纳中西之风韵,形成了清末民初南浔所特有的江南园林风格。
   惜园内部分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被侵华日军焚毁,湖心亭及一些古木在50年代末被龙卷风所毁,西式洋楼在70年代初因白蚁侵蚀濒临倒塌而被拆除。现尚有荷池依旧,每当夏日,红裳翠盖,景色怡人。
   东园遗址

知识出处

南浔遗韵

《南浔遗韵》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遗韵》是一部以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为背景的纪录片,全片以南浔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为核心内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