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第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遗韵》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22
颗粒名称: 宅第篇
分类号: TU241
页数: 71
页码: 20-90
摘要: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立体的图画,建筑更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建筑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及内容,折射出一个时代人们的居住理念与思想情操。
关键词: 南浔区 住宅建筑

内容

概论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立体的图画,建筑更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建筑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及内容,折射出一个时代人们的居住理念与思想情操。
   自从人类出现,就同时产生了人类最初自己栖身的巢穴,并将自己的居住要求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旧石器时代的渔猎采集、逐水而居的迁徙生活,逐步转向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的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和改善自己南浔大宅及宅后河埠生存和居住的条件(如开始选择避风、向阳、亲水而居的居住环境),并形成了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居住形式与内容。即使是在同一个时代而处于不同地区的建筑,其建筑形式与特征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式与特征,能够反映出各个时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利用与经营中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居住思想与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通过不同时代的建筑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历史的、社会的、地理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懿德堂·中式墙面上的欧式阳台变化,及其与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内容的密切关系。
   从我们先人的穴居、巢居发展到茅屋、瓦房,从简单的栖身之处发展到恢宏富丽、功能完美的宅第建筑,人们都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安乐窝。这个安乐窝的构筑形式就是住宅建筑。人们最初考虑的是生活的功能性与居住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才渐渐地把这个安乐窝融入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使其更能够适应一个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对居住文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兼容多种思想、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从远古时代走来,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遗址承载着人类的居住生活形式与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群体的分化,阶级的产生,人们权力、地位、身份高低的等级划分,财富拥有的多寡,产生了不同阶级人群在生活居住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住宅及其居住环境也慢慢地演变为人们身份与财富的标志、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同时住宅建筑的称谓、建筑制式与建筑规模也因此有了区别:有富丽豪华的皇家贵族宫殿建筑,有达官富贾气势恢弘的巨宅大院,也有民间百姓营造的多姿多彩的大小民居。
   在秦汉以前,无论帝王的居处还是民间的房屋,都通称“宫”或“官室”。在文献记载中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以官室”。所以古时不论贵贱,住宅都可以称为“宫”。不仅一般人家的房屋可以称为“宫”,居室中的房也叫做“宫廷”或“宫庭”。
   但从秦汉起,“宫室”就专指帝王的居所,而“宅第”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就规定:列侯公卿在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为“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这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皇室以外的达官贵人们的府第园宅。现代建筑史上是将宫殿、府邸、寺观、陵寝称为“宫式建筑”,将其他的建筑称为“民间建筑”,民间建筑中的住宅便称为“民居”,而民居中的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成的一个建筑群被称为“院落”或“宅第”。
   自秦汉后,历代统治者对住宅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严格的规定。他们按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制定住宅的形制,这种按等级的建宅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典章。据先秦的史料记载,当时住宅的照壁、屋顶的形式、柱子的颜色都有规定。如帝王宫室的影壁可以建在门外,而诸侯官室的影壁只能建在门内。大夫及士则不能设照壁,只能用篇帷。帝王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到了唐代,对于住宅更有严格的规定,如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厅宽度不得超过五开间,进深不能超过九架,但可以建成工字厅,屋顶可以建歇山顶,并可加以简单的装饰。六品以下的官吏及平民的住宅,正厅只能宽三开间,进深梁架四至五架,屋顶只可用悬山顶,并不准加装饰。到了宋代,连庑殿顶、歇山顶也成为宫殿寺庙专用,民居只能用悬山顶。木结构的殿堂构筑只能用于宫殿、寺庙,官民住宅只能用硬山顶的厅堂构筑。到了明代,公、大宅内的厅堂与门楼对景与两边厢房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视觉空间和艺术侯、亲王的正厅为七开间,五品官以上的正厅为五至七开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正厅只能是三开间。在房顶的材料和色彩上,宫殿可以用黄色琉璃瓦,亲王府第允许用绿色琉璃瓦,一般官员及百姓只能用灰瓦。这些规定非常严格,如有违者则遭强行拆改,并被指控模仿宫殿,招来杀身之祸。历史上以建筑一条治罪的官员就屡见不鲜。这种严格的建筑形制规定,直至清代以后才逐渐地淡化和自然地消失。
   但是就建筑本身而言,不管其营造规模、营造格式、营造材料和结构的繁复或简洁,首先必须符合人最基本的起居需求与使用功能。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居住宅第的建造上,都会适应其时其地的自然环境、自然气候、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性。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建筑形式在每一时期、每
  一地域都必定带有其特定的文化、宗教、习俗、风水观念的符号,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辉煌的建筑文化。
   在这些建筑形式中,流传至今较有影响的有被称为“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徽派民居,以庭院为中心的北京四合院,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汇的武陵山区的干栏吊脚楼,用木头相互交叠、层层向上的侗族木楼,用夯土墙承重的福建群体土楼建筑,西北一带冬暖夏凉的下沉式窑洞建筑,肃穆、古朴、单坡顶、高围墙的山西民居,粉墙黛瓦、傍水而筑、借天让地的水乡骑楼建筑,庭院深深、恢宏大气、富丽典雅的多进式江南厅堂建筑,等等。
   江南厅堂宅第和水乡民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南水乡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河流纵横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一直是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之地。历代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对江南情有独钟,“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舫听雨眠。”这些脍炙人口的华丽诗篇寄托了多少人对江南的赞美与眷恋。
   特别是南宋以来,朝廷迁都临安,江南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活跃的地方。其时,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种地域文化逐渐渗透和融合到江南吴越文化中去,于是这一时期的江南达到了最为繁华昌盛的阶段,经济商贸繁荣,科举入仕众多,因此随之而来的适应各种人群的生活内容与环境的江南大宅便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特别到了明清两代,以苏、扬、湖、杭为代表的达官贵人、商贾巨富,营建了规模宏大、环境幽雅的多进式厅堂宅第,而水乡市镇百姓傍水而筑、粉墙黛瓦的商铺与民居建筑也愈发丰富多彩。这些恢宏的宅第和多姿的民居集中体现了江南人的居住文化,展示出江南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居住理念与习俗,反映了江南各阶层人群的思想情操和对生活的追求,充溢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凝结着江南人的聪慧与才艺。
   江南厅堂宅第建筑因时代、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如明代崇尚质朴自然,清代崇尚富丽华贵等。但在建造时各地又有各自的设计理念,所以在构筑的形制和格式上就有本质的区别,如苏州的宅第藏而不露,徽州商人的宅第喜展家门,而扬州盐商的宅第则显示出炫耀其财的喜好。
   自南宋建镇以来,地处江南水乡的南浔由于蚕桑与生丝生产以及贸易的发展,镇市的建筑与街市已十分繁荣与完善,其建筑格局与市政设施既有同属江南水乡的共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形制和格局。南浔地处江南苏、杭、嘉、湖四府之间,周边又有许多镇区,保持着与各地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河道成为当时交通的主要通道。因此,其建筑及市镇设施的主要特点,就是傍水筑宇,沿河成街。一些史中曾有“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浔商贾舟中市”的描述。
   因此,南浔民居在江南居住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共性中又有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居住理念,即以中华大文化为主线,包含其他地域乃至海外的建筑文化。多种思想、多种文化、多种建筑形式、多种装饰艺术,被南浔宅第的主人接受过来,融合
  一起,形成了这一江南古镇与其他江南古镇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特色:在传统中又兼容时尚与进步;在富有中又具备良好的修养与品格;在传统文化积淀浓厚中又能广纳世界文明精华,博采五洲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丝市和商贸的迅猛发展,经济文化日趋发达,一些经营辑里丝的商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许多人由科举小莲庄·桂花厅入仕,成为朝廷大臣。这些由经营蚕丝致富的商贾和在朝大员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就在故里营造了表现自己身份地位和财力的宅第、园林和宗祠。其时颇具规模、较有影响的大宅第,就有礼部尚书董份在镇上东大街建造的“大宗伯第”。该宅第前临运河后依藕河,形制为多进式庭园建筑,构筑宏伟,气势不凡。
  宅第内厅、堂、楼、厢达数百余间。宅内建有爱莲池,池中周植荷莲,池旁筑有楼阁,名“爱莲居”。并设有榴龛、古香斋、益斋、太清楼、密斋等庭园式的厅堂建筑。同时,在旧城壕河两侧,还建有百余间颇具江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形式的辅房及其他用房,得名“百间楼,。在镇东栅的马家港,有明少师东阁大学士朱国桢建造的大宅,名“少师第”。该宅第建筑也颇精湛和大气。董载昌在《浔溪竹枝词》中这样凭吊这座少师第:“满园桑拓十分青,中有前朝阁老厅,一带沙堤就省识,寒烟漠漠雨冥冥。”在百间楼后的“洗粉兜”,有明工部朗中华士尊建造的“水部第”;在丝行埭上府伊张鸣钧建有“京兆第”,东大街上有工部侍郎范璨致退隐故里后建造的“九老第”,因宅内大厅上悬挂着钦赐的“香山九老”匾额而得名;在泰安桥西堍有编修夏开衡建造的“太史第”;镇南栅知州徐德元建有“大夫第”;西栅纪家坝刑部员外郎纪濂建有“秋卿第”;还有本镇进士陆士渭、陆嵩高、殷维藩、温鹤立、温文禾等分别在镇南栅、西栅和马家港等地都建有气势不凡的“进士第”;以及当时寓贤孙淳所筑的别业“梅绾居”等宅第。到清时有陈辅亭故宅,陈可升、庄廷钺、刘桐、董汉第、董熜、俞云楼等达官儒商都建有庞大的厅堂宅第。
   道光二十年(1840)后,上海开埠,南浔辑里丝大振,南浔丝商纷纷抢滩而上,直接与外商和国内丝商经营辑里丝。众多丝商在经营中获利丰厚,其时被誉为“四象、八牛、懿德堂·芭蕉厅
  七十二条金黄狗”的南浔丝商,纷纷在家乡营造了规模庞大的宅第、园林和宗祠。它们无论是在建筑总量上、体量规模上、形式结构及建筑材料上,还是在工艺文化内涵上,都是江南其他市镇所不可企及的。这时期,南浔大宅第的建筑面积在五六千平方米左右,房间近百余间以上的大宅第约有四五十座之多。
  较有影响的有张石铭的“懿德堂”、刘锦藻的“贻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庞元济的“承朴堂”、刘锵的“通德堂”、邱仙槎的“淳仁堂”、梅履中的“承五堂”、金焘的“承德堂”、张颂贤的“尊德堂”、刘承干的“求恕里”、周庆云的“嘉德堂”、刘涵湖的“景德堂”等。
   厅堂建筑在中国南方以规模较小、淡雅朴素而精致灵秀之江南宅园厅堂为代表。这些居住者善于把中国独步于世的木结构建筑的精致细密和空间的隔与透这两个相反相成的长处结合起来,把心中的情感、追求与憧憬物化成为一座座完美的宅第建筑。
   江南厅堂宅第形式丰富,功能多样。这些名目众多的厅堂建筑又根据其各自的特色和功能,分别建造在宅第、园林及宗祠中。它们有其共性又各有个性,可谓多姿多彩。由于时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在其宅院所处的地位及使用性质的不同,这些厅堂的结构与形式又显示出不同的风格。
   从设置上,江南的厅堂宅第一般设大厅、二厅、照厅、东厅、西厅、透厅、女厅以及倒坐厅等。
   从形状看,有一字厅、工字厅、之字厅、丁字厅、十字厅等。同时,又以所用材料不同区分为楠木厅、柏木厅、桫椤厅、水磨厅等,如张石铭“适园”中“净碧堂”的整个结构及门窗全由楠木制成,厚重高贵,足见主人财力之丰厚。也有以厅堂
  四周环境设置或庭园所栽不同花木分别命名为梅花厅、荷花厅、桂花厅、牡丹厅、玉兰厅、芭蕉厅等的,如刘镛的“小莲庄”、庞元济“宜园”内的桂花厅,厅前都植有金桂,秋风送爽,桂子飘香,人居厅中,馨香扑鼻,心旷神怡;“宜园”内的牡丹厅,懿德堂花厅厅前还植有各色牡丹,花开时节国色天香姹紫千红,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色;而张石铭旧宅内的芭蕉厅,则以厅外廊中设有木雕芭蕉叶而命名,廊中漏窗和落地罩以及走廊护栏都设置有雕刻精细、色泽逼真、动态可人的木雕芭蕉图案,外面涂上天然矿物质的颜色,整个厅堂前芭蕉环绕,翠绿清新,雨打芭蕉,水珠翻动,惟妙惟肖,身处厅堂中,尤入芭蕉园,满目清新。还有以厅堂形式来称呼其名的,如厅堂四周不安窗者为凉厅,四面环合者称为四面厅。在南浔的园林中都有四面厅这种构筑,一般都设在荷花池旁,借用荷池景色,如小莲庄内的“净香诗堀”,适园中的“酣春馆”,宜园中的“半画阁”等。
  另外,如鱼贯而入者称为连厅,加抱厦的称抱厦厅,四面加廊飞檐翘角者称为蝴蝶厅,屋脊弯卷如弧的称卷厅,等等。
   江南厅堂宅第都为厅堂建筑,形式大多是前厅后堂,有两进、三进、四进、五进不等。这与各家的地位身份和财力相关,其形制一般从大门起,沿中轴线依次为大墙门、门厅、轿厅、正厅、茶厅与二厅。二厅大都为楼厅,两边连厢楼,也称女厅。二厅后由天井相隔,建一进或几进堂屋内宅。大厅旁侧设有花厅、书厅及其他辅房,其间还设有小庭院。这些建筑多由天井加以连接。
   为了方便进出,宅第内还设有一条主通道,贯通各厅堂楼厢,该通道称为“备弄”,是连接整个大宅的安全通道,又是家仆通行的主要走道。这一设置一则是为了行动方便,二则是家仆不能随意穿堂入室。由此可以看出,宅第功能和设置多和我国的传统礼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长幼之分、男尊女卑、主仆之别,所以在宅第大墙门的左侧一般都有一个边门,即是备弄的入口。
   一些大型的宅第有两三条平行的轴线,在这些轴线上依次建有厅、堂、楼、厢。这是传统的聚族而居、倡导亲九族的宗族观念,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福族绵延的标志,但整个宅第的大门对外只有一个。宅内居住者以祖堂居中,其余则按长幼辈分之序各居两侧之房。
   南浔宅第厅堂是典型的江南厅堂建筑,地理环境、居住理念、传统文化及传统礼制,决定其性质与功能。宅第大多选择在河道两边傍水而筑,大门前临主河道,后门紧贴小河流。从我国传统的风水学角度来讲,南浔宅第的主人大都以较为科学的风水观、依据自然生态和生活需求来选址。风水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含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工程学、伦理学和美学,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方法,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律性,但也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荒谬的成分。若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简单地诠释“风水”二字,“风”就是指风向、气流,“水”就是指水源、水质,它们是一种环境的含义。人的生存,与风、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用这一自然的风水观选择建宅的方位是必然的。但如果从迷信和荒谬的角度去谈风水,则离奇玄异,实不足取。南浔宅第的主人大多选择了自然科学的风水观和居住理念。因为河道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命脉,沿河而筑,流水清澈,气流通畅,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因此,在纵横贯穿古镇的南承朴堂内的彩色玻璃北市河和东西运河两侧,就建有数十家南浔最大最有特色的大宅。宅第朝向各有东西南北,互不计较,惟以取其自然、顺流而筑、沿河而居为要,它们与其他民宅相连相接串成一体,形成了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江南水乡沿河建筑群。
   同时,南浔宅第主人选址的理念还以文化渊源作为一个主要内容,不少大宅都选择在南浔历史文化名人的旧址上建宅,如张石铭的“懿德堂”就选在明末文学家董说的旧址上,“八牛之一”金焘的“承德堂”选在清代大藏书家刘桐的旧址上,“四象之一”刘镛三子刘梯青的“崇德堂”就选在清儒生庄廷龙的藏书地“百尺楼”的旧址上。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南浔儒商的文化素养与文化传承的思想。
  当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宅第内的构筑中也带有一些民俗风水观念的成分,如厅堂中方砖的铺设,采用整块方砖压在中轴线上向两边延伸铺设,使厅堂中间不出现砖缝,以示家族和睦相处,永不分裂。宅第内的大门与仪门的中轴线,应稍有偏斜,不能直对,以防家中财富外泄。大门入厅、堂、楼、房,台阶一进比一进高,以表示步步高升等。
   南浔宅第的建筑外形,大多由高高的天井围墙、房屋的墙体及风火墙连结在一起,高低错落,起伏有致。
   南浔民居的宅第都置有风火墙,主要用于防风防火,与安徽民居的风火墙有相似之处,但在造型上却有区别:安徽宅第民居风火墙的墙叠间距较短,墙头瓦脊平直,显得端庄方正,与
  四周围墙相接,使整个宅第犹如一个封闭的堡垒。南浔民居的风火墙在造型上显得大气和灵动,墙叠上间距较长,墙头瓦脊呈弧线状,而且在形式上,除了马头墙式的风火墙,还有云头、观云兜等多种造型,更显得丰富多彩。
   南浔宅第的门面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宅第的立面,立面大都是一字形的墙体建筑,高大厚实,大门就设在墙体上,右侧是边门。宅第墙体两边筑有略低于墙体的罩墙,罩墙无装饰,只当宅第界墙而立,直至河边。罩墙上开有券洞门,以供路人行走。二是宅前路面,前从河岸,后至宅第墙体,左右至两边罩墙,路面全由长方形的青石板铺设,显得平坦工整。三是河埠,河埠直对大门,河埠与宅第驳岸由规则的条石筑成,驳岸和河埠上都置有系船的大铁环。特别是河埠上面的那块青石板,由一块约有15平方米见方的完整石块铺设。
   大宅第的门面没有装饰,显得端庄、坚实、淡雅、整洁。其门面设置充分体现宅第主人殷实的财力与恬淡的气质。这是南浔宅第的一种藏而不露、露而不耀的个性。大宅的大门设置严实,大门亦称石库门,门框由上等石料做成。两边竖立两条直立的、长方形的条石,左右对称。上面横加一个两边角做成弧形的石门楣,石门楣上方左右各置有两个如意头花纹的铁钉,用以加固上方的石门楣,铁钉前面作扣住门楣石之用,又做成如意头以作为装饰,寓意家门万事如意,可谓独具匠心。门框下面铺设一块长条石做门槛。两扇大门是由坚实的木材做成,厚重、古朴、坚固。
   进大门首先是门厅,也称茶厅和轿厅,是停轿备茶之所、迎送宾客之地。门厅置有屏门,以遮挡宅外路人的视线。门厅中间一对屏门平时不开,都由两边耳门出入,凡有重大礼仪或贵宾来访才开中间懿德堂·欧式建筑颖园玉香阁中西合璧落地长窗屏门。进仪门后为大厅,也称为正厅,是接待宾朋和家中举行婚丧礼仪之场所。大厅是宅第内空间最大的厅,大厅构造高大宽敞宏伟,工艺精湛,前置敞轩或回廊,是整个宅第最庄严最重要的地方。大厅一般为硬山顶,间阔三开,中为明间,两边称次间。而明间的宽度大于次间,三间合一组成大厅。明间前设置落地长窗,次间前面下置花纹木雕栏杆,上置地坪窗。
  厅前有天井,与仪门砖雕门楼对景。厅后设屏门,后面为退堂间。大厅明亮通透,厅上方悬挂有名人书写的堂匾,铁划银钩,显得端庄大气。厅内布置端庄高雅,大厅内檩梁柱枋以及厅前落地长窗和地坪窗上都刻有精美的木雕,内容大抵为与礼仪道德、忠孝节义及企盼家族兴盛相关联的传统人物、戏文、花卉和吉祥图案。明间中央的屏门上挂有松鹤长春、福禄寿禧等内容的中堂画,两边挂有楹联。大厅中间柱子上挂着出自名人之手的传统治家之方、做人之道的泥金木制抱柱联。明间中安放天然几,前置八仙桌,两边分别设有太师椅,天然几上搁花瓶、帽筒及奇石或大理石画屏。次间设有八仙桌或半圆桌,墙边设太师椅。两侧设有落地镜与落地钟,意喻岁岁长命,时时平安。
  墙壁上置有名人书画,整个大厅显得端庄、严谨,呈现出中国传统家庭的儒家风范和传世理念。如张石铭旧宅大厅,厅高十余米,檩梁上的包袱锦是鎏金的“平升三级”图案,金光熠熠、光彩照人,天井两侧置有四方福、禄、寿、禧图案的精美石雕,整个厅堂大气不凡。而刘梯青的“崇德堂”大厅,厅高数丈,厅内柱子须两人合抱,足见该厅建筑宏大。南浔大宅的厅堂与尊德堂·风火墙安徽大宅的厅堂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而在形制上有所不同。
  安徽厅堂被隔为三间,中间称堂屋且不设门窗,直连天井,作为厅堂使用,如婚丧喜事、接待亲朋、祭祀祝寿、议事饮宴之用。堂屋两边为主人卧室。卧室的门不直通堂屋,前面设有小窗,因此这样的厅堂形制与江南宅第厅堂有诸多差异。
   宅第厅堂建筑的正厅之后为女厅,是家中女眷所居之地。
  女厅的设置一般为一厅两厢,自成天井院落,墙门上也设有精美的砖雕门楼。与厅对景,女厅大多以楼厅居多。楼下作女眷应酬女宾客之场所,楼上为眷属所居之地。厅内也设有轩廊,中间置有牡丹花或月季花的木雕花篮挂柱。厅内的梁枋、落地长窗和地坪窗上的木雕、厅外天井内的砖雕、门楼上面的砖雕、石雕,大都雕刻着以家丁兴旺、四季平安、吉祥富贵、家有灵气、
  五福捧寿、竹苞松茂、玉堂富贵为题材的人物花卉图案,以及渔、樵、耕、读等生活场景图案。陈设以桌椅、花架、家具为主,家具材质贵重,造型工细灵巧,加之画屏、古瓷花瓶、景泰蓝、刺绣、插屏等精美摆件,四壁的书画及挂屏,愈发使厅内显得柔和、高贵,而体现出传统女性的生性与德性。
   旧时由于受封建传统之约束,妇女恪守礼节,足不出户,深居闺阁楼厢。百般无聊,只依楼上凭栏眺望,但传统厅堂建筑中的天井四周高墙耸立,空间颇小,甚为乏味。而南浔的厅堂宅第大都在围墙上设置了漏窗。漏窗由瓦、石、陶瓷、泥塑等不同材料做成各种镂空图案,有花鸟图案、博古图案、回纹花格等,工艺精湛,设计高雅。这些漏窗设置于高高的围墙上方,打破了传统天井的高深沉闷感觉,美化了前面单调的围墙。漏窗通透,似隔非隔,将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给深居楼阁中的女眷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与想象空间。
   这些漏窗不仅仅是设置在女厅内的围墙上,除了正厅天井的围墙以外,其他厅堂天井内的围墙上基本上都有。在一些大宅第内,连通道墙上也都有精美的漏窗,如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庞元济旧宅、陈熙元旧宅、梅履中旧宅等,这些宅第通道懿德堂蓝田毓秀砖雕门楼内的漏窗,不但美化了环境,还给人行通道起到了透风、采光的作用,打破了传统江南宅第环境封闭、沉闷、单调、灰暗的风格。漏窗与砖雕门楼在南浔宅第中应用广泛,是南浔宅第环境设计一个完美的作品,增加了空间感,使平直的宅第建筑产生了凸透与变化,美化了环境,给宅第增添了些许艺术氛围。
   大厅旁侧设有花厅。花厅在宅第内是一个仅次于大厅的厅堂,是男主人平时活动的主要场所,亦是接待亲朋好友、商议内外大事的地方。花厅前设天井与书房相联。花厅前置敞轩,内置以牡丹或荷花木雕为内容的垂柱,尊德堂书房云头式木雕梁架构成了完美的空间组合。四周梁枋、落地长窗、地坪窗的木雕十分精美,构图高雅文静,以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与文化素养。其内容大都为钟鼎古舜、琴棋书画、古篆文字、八宝博古等,显露出主人的一派儒雅之风。
   花厅内陈设精美高雅,十分讲究。正中屏门前设置天然几,案几上摆放珍贵古玩,有古瓷器、玉器、景泰蓝、奇石。在传统习惯天然几上的三大件,都是主人引以自豪的珍稀之物,因此都十分珍贵。中间屏门上方,悬挂着与主人思想与爱好相关的匾额,均为当代名流题写,正、草、隶、篆、行,各具风韵,内容大都为写景或言志。厅内柱上分别挂有泥金木制的抱柱联,
  四壁有玉石或大理石镶嵌红木制成的挂屏,及名人书画与古碑拓片。花厅外的天井中置有花台和盆景,种植名木佳卉,设置奇石盆景,营造成一种相互呼应、融洽、幽雅的内外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花厅对面大都为书厅,是主人吟诗作画、读书养性的地方,也是主人邀集挚友品茗论经、操琴弈棋之处。因此,书房内的设置及装饰颇为典雅,除桌椅外还陈设文房四宝,精致高雅的书柜、琴桌、棋桌、条几、花几、博古架以及供主人休息的香妃榻。上方悬挂着书房的雅号匾额,梁枋门窗的雕刻大都以寒窗苦读、平步青云、仕途通达为题材,渲染读而优则仕的思想内容。如张颂贤“尊德堂”内书房的梁架采用云头式图形,上面通幅刻着梅花图案,中间置冰花纹木格,意喻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勤奋苦读才能青云直上。
   懿德堂鸟瞰图宅第中的厅堂都各有各的功能,在环境、装饰上也各有各的特点与内容。
   江南宅第建筑多用天井作为厅、堂、楼、厢相互连接的主要空间,天井能起到通风、采光、下水、安全的作用,由于它的设置,使大宅的每个建筑都得到了较为完备的自然采光、交通便捷等居住条件。苏南浙北的宅第天井与安徽民居的天井在设计上和理念上有共同之处,却又有不同。如南浔宅第的天井,在厅堂楼屋间的建筑区域里都设有,天井十分宽敞,使人感到明亮、通透、大气。张石铭旧宅内就设有大小不同的天井达41个之多,而且设置各不相同,使6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处处都显得明亮通透、生机勃勃。天井中又置石盆景与花坛,种植名木佳卉,以美化宅内环境,增添宅内的高雅与生气,并借花木寄情,喻花木言志。如植桂花、玉兰象征“金玉满堂”、“兰堂宝贵”,植芭蕉可以听雨,植果树赏秋实,植丛竹取高洁等。
   江南宅第的厅堂都与厅前所设门楼为对景,门楼在江南一带宅第厅堂中使用也较为普遍,而这些门楼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它的作用与功能性。门楼设置在厅堂前高墙的墙门上,墙门向内八字打开,这样门的宽度就超过了墙体的厚度。为了使墙门不受雨淋日晒,故在墙壁门上设置了一个门罩加以保护。
  墙门正是大厅出入的主要位置,与大厅隔天井对望,是一个主要的视觉中心。于是聪明的江南人就在这门罩上又设置了重瓦飞檐加斗拱屋檐的门楼,既可遮住上方的烈日和雨水,又可以增加宅内的美观与气势。同时借用门楼这一块小天地,用石雕砖雕,给予精雕细琢的艺术加工,设置人物、花卉图景来美化门楼,渲染传统思想理念。门楼上设置一方匾额,在上面可雕上寄托主人思想追求的格言,作为家族处世的座右铭,字要请当代名流题写,由手艺高超的匠师精心制作,使这个功能性的砖雕门楼不但成为遮雨蔽日、保护大门的防护罩,又成为装点门厅、传承家风、反映主人思想品格与儒雅风度的精美构筑。所以,南浔宅第的砖雕门楼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十分讲究,显得精美和高雅。而那匾额上的铭言,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理念、追求与个性。
   南浔的这些大宅第融合了江南厅堂宅第建筑的各种形式。
  由于南浔宅第主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及殷实的财力,对各地的文化艺术有一种包容性,因此他们在建造宅第时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建筑形式,如苏南民居、北京四合院、安徽民居等,又结合了南浔的地理环境、风情习俗、人文背景。同时在宅内装饰中聚集并兼容各地、各派的装饰雕刻艺术,它们构图明快,刻制精美,主题深邃,形态逼真,成为江南宅第装饰中难得的精美之作,一种独具个性的江南厅堂宅第建筑就此形成了。
   那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更是别具一格。由于西风东渐,南浔商人大多在沪上经商,长期与外商接触,耳染目濡,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此时的上海,直接受到西欧经济、文化的全面冲击,不少欧洲的经典建筑样式落户沪上。在这种状况下,南浔儒商大胆而又谨慎地把这种西方建筑的形式带回故里,于是,一座座巴罗克和罗马式的建筑,一件件西欧建筑的装饰材料,悄悄地出现在这些传统的江南宅第里。水泥替代了泥灰,铸铁扶栏替代了传统的木质扶栏,晶亮的玻璃取代了棉纸和蜊壳,色彩鲜明的花纹瓷面地砖取代了青灰色的方砖——灰色的传统江南厅堂宅第顿时泛起了五彩斑斓的异国光彩,并且在这个古镇上慢慢渗透。在南浔的宅第建筑中,如张石铭的“懿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庞元济的“承朴堂”、刘锵的“通德堂”、邱仙槎的“淳仁堂”、梅氏的“承五堂”等传统的厅堂宅第内,都融入了西欧的建筑形式,并且与江南传统的宅第厅堂建筑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浔宅第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成为近代江南宅第建筑中的一道奇观。
   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交活动与西化的时尚生活,这些中西合璧宅第里的主人还在宅中建造了充溢着西洋风情的私家舞厅,设置了欧陆风格的会客厅与可供体育活动的网球场。他们在宅第内装制了供取暖的壁炉并建造了发电房,从国外购进发电机,室内都装上了明亮的电灯。宅内还辟有水泵房,在室内装置了铸铁水管,用水泵把井里的水抽上来,用沙石过滤的方法制作生活及饮用自来水。在传统宅第高高的围墙里萌动的是一派时尚的西方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隐藏在灰色大宅里的西欧建筑,不管其懿德堂宅内额枋及垂柱上的木雕形式有多美,规模有多大,其建筑位置都不在整个宅第的主要中轴线上。显然,按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它并不属于整个大宅的主体建筑。
  然而,在这些精美的西欧建筑物上往往又都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记,如建筑物上的雕刻,都以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作主要内容来替代西欧的装饰图案。由此可见,这些宅第的主人在运用西方的建筑形式时,仍然保留了自己传统中国文化的居住生活方式与精神内容。他们在建造这些欧式建筑时没有盲目追求、盲目崇拜和全盘照搬,而只是吸收他们优秀的建筑形式和艺术精华。
   中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中达到交融和完美,产生了像刘梯青旧宅和张石铭旧宅中那些中中有西、西中有中的建筑形式和内容。因为建造这些宅第的南浔儒商,本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紧跟时代潮流与崇尚西方文化艺术的同时,他们始终把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始终是他们生存和延续的主旋律。他们既传统又开明,既坚守自我又能包容异己。正是本着有这种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和豁达的思想理念,才使这些清末民初江南厅堂宅第的建筑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前瞻性的变革。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它们在我国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少中外学者专家来到南浔,见到这些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厅堂,都深深地感受到中西建筑文化艺术结合的魅力。时至今日,这些宅第建筑,已成为近代江南宅第厅堂建筑中的绝唱。
   懿德堂——张石铭旧宅懿德堂,即“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亦称“张石铭旧宅”。
  这座大宅以典型的江南传统厅堂建筑风格为主体,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形式。宅内厅、堂、楼、厢、轩各具特色,欧式建筑精典雅致,数以千计的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整座大宅构筑精美,气势恢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宅主人张石铭(1871—1927),名钧衡,字石铭,南浔“四象”之一、巨富张颂贤的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
  一位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这位“甲午举人”曾结识康有为等一批改良派人士,参与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后,张石铭回到家乡继承祖业,走上了从商之路。除继承了在江、浙、沪等地的盐务、典当、酱园、丝业及在安徽徽州、江苏常熟等地购置大量田产和地产外,还继续拓展其他产业。其时上海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他在上海开设钱庄和信托公司,参与新兴的标金、股票、公债等金融业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湖州南浔富商集股发起成立了浙江兴业银行(我国最早的商办银行之一),该行以振兴民族工商企业为目的,与当时国内一些较有影响的民族工商企业有密切联系,不少民族工商企业都得到该行的扶持而摆脱困境,得以发展壮大。张石铭参与了该银行的筹办,是该行的大股东之一。同时,他还在上海经营码头,并拥有相当可观的房地产。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中长大的张石铭,又潜心研习西方经济与文化,在商业贸易中大胆开拓,稳健操作,在与国人和洋人的贸易活动中以礼老宅内的备弄相待,恪守信义,深得商界赞誉,他在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产业也因而得到了很大发展,资产日益丰腴。据他后人提供的资料,上世纪20年代初,他的资产“以外商洋行挂单数为准,以道契立即押款兑现之值为四千万银,不包括全国的地产及商业资本,位哈同、陈伯昭之后列第
  三”,可见此时张石铭在上海的资产之巨。
   懿德堂建于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是张家购入明代文学家董说和南浔“四象”之一顾丰盛的旧宅,经整修、改建组合而成的。懿德堂位于南浔镇南西街华家桥北侧,前临南市河,后贴鹧鸪溪。大宅坐西面东,占地5153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各类建筑风格房间达244间。其中中式传统建筑面积为4340平方米,西式建筑面积约1258平方米。
   懿德堂的正立面是由两座大宅的门厅楼房连接而成的,因此显得十分宽大,长约50余米。在两座宅第立面墙体的偏西处,分别设有大石库墙门和边门,大宅的正门仍利用原顾宅的大石库墙门。大宅两侧分别置有设券门的骑街照壁,门前青石板铺地,两个石库门的正前方,分别设有马鞍式的河埠,整个宅第立面大气开阔,显露出主人的殷实富有。
   进入懿德堂大门,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芭蕉厅。在门厅和大厅的南侧,分别是书厅(择是居)和花厅,各厅堂之间分别由穿堂和轩廊相连接。厅堂的北侧辟有一条长约百余米由青石板铺设的走道,称为“备弄”,与门厅、大厅、内厅、芭蕉厅相贯穿,以供下人日常出入,也作宅第安全通道之用。
   朴实无华、端庄大气的懿德堂正立面门厅面宽三间,为二层楼房,楼上为佣人卧室,楼下为门厅及门房,中间为门厅,两边为门房,门厅中间置有屏门,可开启,屏门后为轿厅,轿厅后设仪门,有穿堂与大厅相接。穿堂为木结构,顶为弧形,下设条板可供人休息,穿堂通过天井,直通大厅。
   天井两旁粉墙上镶嵌着四块青石浮雕,上刻福、禄、寿、禧及八仙花卉图案,墙下石裙板上刻有暗八仙及灵芝、如意结图懿德堂芭蕉厅及鹰石案,构图简洁,雕刻精湛。隔墙仪门设砖雕门楼,与大厅对景,门楼额枋上有著名书画金石大师吴昌硕的篆书“世德作求”砖雕。门楼上雕刻着一幅兼具透雕、镂雕、浮雕的人物、风景通景图。门楼的石础上雕刻着吉祥花卉图案。整个砖雕门楼工艺精细,装饰繁复,惟妙惟肖。
   大厅也称正厅。该大厅高约十余米,高敞空阔,面宽三间,通面宽10.8米,通进深13.6米。厅前设轩廊,檐下置斗拱,轩廊两侧设门,北侧通备弄,南侧通花厅,大厅内门窗、梁架、额枋、抱头梁、雀替等木构件上都刻有“松鹤长青”、“吉祥如意”之类的图案,构图精美,造型生动,刀法圆浑,为典型的晚清东阳木雕精品。这些木雕与天井内的砖雕、石雕相映生辉。大厅的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所书的“懿德堂”堂匾,正中上方檩子饰有一幅意喻“步步高升”、“平升三级”的花瓶插戟鎏金图案的包袱锦,金光熠熠,光彩如初。厅内金柱上悬挂着名人书写的抱柱联,墙壁上挂有名家字画屏条。
  厅内家具陈设富贵、典雅。大厅作为家中议事以及婚丧喜庆、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场所,显得恢宏大气,端庄稳重。
   此大厅名“懿德堂”,因张石铭幼年丧父,家中事务全由母亲操持,在母亲的抚育教诲下长大,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故立此名。“懿”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德”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大厅前砖雕门楼刻着“世德作求”,以示“德”是他们家族世代所追求的做人规范和准则。
   大厅后有一条构筑精美的穿堂,也作茶厅间之用。穿堂上方筑有一长方形藻井,藻井四周设轩,十分美观。藻井下方设有四个花篮垂柱,造型优美,雕刻精湛,这种精美的藻井在江南宅第中是不多见的。穿堂两边分别设有回纹护栏板,上置地坪窗,窗格雕刻精细。
   穿堂后,隔墙设仪门,仪门通内厅。仪门筑有砖雕门楼,额枋上刻有晚清书法家吴淦的“竹苞松茂”,四周有精美的人物及花卉砖雕和石雕。门楼前为内厅,内厅又称女厅,俗称“小姐楼”。该楼是一座完美精致的二层建筑,面宽三间,边带两厢,楼上为张母卧室,楼下为接待女宾之处。该楼从建筑到装饰都十分精美,楼裙板边装饰繁复,雕刻十分细腻。明间四根金柱直通楼顶,落地长窗、地懿德堂·舞厅壁炉前法国风景油画地砖懿德堂·法国手绘刻花玻璃坪窗上都有“渔樵耕读”及意喻平安富贵的四时花卉图案等内容的木雕。厅前敞轩、厅内木构件上有众多雕刻,梁枋下置花团锦簇的花篮垂柱,两侧厢楼的石裙板上刻有意喻家有灵气的暗八仙石雕图案,构图精美,线条流畅,刀法浑圆,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楼上卧室由槅扇相隔,槅扇上都置有红木雕刻的名人书画。窗户窗格上镶嵌着在法国定制的菱形蓝晶手绘刻花玻璃,这种玻璃产自法国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采用药水腐蚀,再用吹砂、磨砂等工艺,使蓝色玻璃上花卉图案产生银白色似透明非透明的效果,在光线的照射下图案边沿产生奇特的色彩。整个花卉图案鲜艳夺目,玻璃上的图案采用中国传统国画手法,一块玻璃一种图案(每
  一块图案均不相同,现存有72块),因此每一块都是“孤品”:据说这些玻璃在当时的价值是一两黄金;更为奇妙的是经百年风雨,仍一尘不染,实为罕见之艺术珍品。楼的顶部都安装着白色卷棚天花顶,整座楼房色彩明快,雍雅华丽,令人回味无穷。
   内厅后为芭蕉厅芭蕉厅为生活用厅,是家人用膳的地方。
  这座独具风格的建筑,融合运用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和材料。
  楼房为中式结构,前设轩廊,轩廊地面铺设法国印花彩色釉面地砖,室内楼层及底层顶部都设有白色棋盘格式的天花顶,楼层顶为卷棚式。厅内的长窗和半窗窗格采用西欧形式,都安装有进口花纹玻璃。厅前设天井,天井中置有一石盘,内陈列着一块英德石,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故名“鹰石”。该石皱、透、瘦、漏四形俱全,实为石中之上品。惜鹰头懿德堂·荷叶石雕门额之一现已残损。天井两侧廊壁上设有四个木雕芭蕉叶漏窗,厅前走廊置有芭蕉叶落地罩,四周均是芭蕉叶状木雕扶栏,芭蕉栩栩如生,动态可人。该厅因此称为“芭蕉厅”。芭蕉叶上的水珠原是用宝石镶嵌而成,现已缺失。
   大厅和门厅南侧为花厅和书房“择是居”。花厅是二层楼房建筑,楼上为眷属卧室,楼下厅堂为平时主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接待宾朋的地方,如有挚友和至交懿德堂·账房内景来访,主人还会在花厅设宴招待。
   花厅前的天井中置一雕刻精美的大石盆,盆内陈列奇石,山石、盆景、花木点缀环境。花厅面宽三间,厅前轩廊梁枋下置有木雕花篮垂柱,厅内梁枋、斗拱、门窗裙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花卉、文博、戏文等图案的木雕,结构紧凑,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线条流畅,花鸟走兽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透雕、漏雕、浮雕兼具,是江南大宅民居中不可多得的晚清雕刻艺术品。
   花厅上方悬挂着南海康有为所书的“以适其志”匾额,潇洒飘逸,气度不凡。下面陈列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酒德颂”银杏雕刻字屏,疏秀古淡,气息清远。被誉为晚清“一代贤相”的诗人、书法家祁寯藻所书的“经济博通言达于行”、“家庭和乐质有其文”的贴金抱柱联,悬挂在金柱上,体现出主人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境界。厅前南北侧分别摆设着落地屏风、落地自鸣钟,南屏北钟,意喻时时平安。两侧墙壁上挂有以天懿德堂·华盖式门楼及二楼阳台圆地方格式内嵌天然大理石画面的红木挂屏,与室内陈设的奇石相互衬映。端庄、得体的花厅,充分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品格与爱好,展示了一代儒商的殷实富有和大气风雅。
   “择是居”是张石铭的书房,与花厅隔天井相望,呈对照厅形式。书房也是两层楼建筑,面宽三间,楼上为卧室,楼下为书房。“择是居”匾额由吴昌硕题写,厅内柱上悬挂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书写的贴金抱柱联,太师壁上悬挂吴昌硕临“石鼓文”条屏,显得古朴、典雅,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书房的地面铺设独具匠心,用19世纪末叶西欧流行的花纹釉面地砖代替传统的青灰方砖,这种铺设打破了传统中式建筑内灰暗色调,使典雅的书斋变得色调明亮、华丽,既具传统东方艺术,又散发出西欧文化艺术色彩。
   大宅的南部建筑(即原董氏旧宅)为晚清中期建筑,其结构形式基本与北部建筑相类似。门厅前设石库门,入门有槅扇窗,设计别具一格。仪门置有砖雕门楼,前为天井,天井中置穿堂与楼厅“春晖楼”相连。春晖楼为二层楼房,楼下为客厅,楼上建筑有如明代“楼上厅”的形式,檩子上饰有意喻“平升
  三级”的鎏金包袱锦。楼下厅前落地长窗、地坪窗做工精细,木构件都饰有大量木雕,雕刻工艺精美,构图题材丰富。春晖楼后的砖雕门楼与韫玉楼隔天井对景,门楼砖雕精美,字匾额上题有“蓝田毓秀”,虽表面破损,遗迹尚可辨认,字迹清逸洒脱,但谁人书写已无法看清。
   韫玉楼为二层楼房,上为家庭成员卧室,下作餐厅。楼的懿德堂·欧式舞厅内景懿德堂·蕴辉斋及两棵百年广玉兰前后门窗采用槅扇门和传统蛎壳窗,窗棂做工极为精细。
   原董宅和顾宅的中间,因地制宜建造了佛堂、厨房、库房、发电房、水泵房等辅房,顺势将两宅连接在一起。
   懿德堂的西南部建有三座欧式洋楼,分别为舞厅、账房和韫辉斋。账房位于韫玉楼的西面,坐北面南,为一中西合璧建筑。周围筑有马头墙,屋面施小青瓦,立面为典型的巴罗克建筑风格,其柱及门券上饰有装饰性的图案与边线,室内均为石膏天花顶,欧式大玻璃门窗,颇具西欧风情。墙面饰有大量砖雕。账房会客室地面铺设着八边形中式素砖,中间镶法国红色
  四边形地砖。壁炉前地面上镶嵌法国花卉瓷画砖。账房内地面铺设进口釉面花纹地砖,质地厚实,色彩淡雅,图案清晰,坚固防滑。室内东侧墙面夹层设置了一个防盗、防火的秘密银库,以保存贵重财物。账房对面中式墙面上有一座红色的欧式门楼,券形的饰板上雕刻着葡萄图案。中式的墙门,欧式的门楼,别具风味。
   账房后面有一条走廊,两侧建有两个洞门,西侧通舞厅,东侧通前楼。砖雕门框采用竹子图案,竹干挺拔秀气,竹叶飘逸懿德堂吴昌硕篆书世德作求砖雕门楼灵动。门框上方置有荷叶状石雕门额,造型独特,雕刻逼真,并富有寓意。荷叶合着墙壁,意喻“和合二仙”,荷叶上雕刻着青蛙等图案。
   舞厅可说是懿德堂最令人惊叹的一部分。舞厅位于账房西面,坐北朝南,是一座西欧建筑形式的楼房。该建筑的外形结构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折衷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形式美而又不拘一格,采用了多种风格式样,立面以巴罗克建筑形式为主体,上面置有十分典型的巴罗克建筑常采用的牛眼窗。
  而檐部和券形门窗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柱式较为独特,门廊外为两个八角形的多立克柱子,柱头部模仿克林斯柱式,外面门楼由罗马券柱式构成。二楼阳台出挑大门,形成
  一个弧形的华盖式门楼,阳台上采用了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扶栏。其中墙面浮雕图案综合欧式忍冬草叶和中国葡萄叶、牡丹花作装饰。墙体和柱头饰有大量中国传统花卉图案作装饰。舞厅宽敞大气,富丽堂皇,中间置有两根克林斯铁柱,这种铁柱的形式在西欧也较为少见。舞厅地面铺设法国地砖。舞池两侧置有壁炉,壁炉前地面铺设着三块法国风景油画地砖,砖面上的画是由法国十九世纪风景画家绘制的法国乡村风光,这是当时欧州十分流行的一种高档艺术釉面砖。地砖画面清晰,色彩鲜艳。舞厅内设有休息室和化妆室。在清末男人梳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年代,这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私家舞厅,在国内民居中当属独一无二吧。
   舞厅两侧是传统的风火墙。舞厅前为天井,栽有两株百年广玉兰,树高约20余米。一棵直干,雄姿挺拔,一棵分枝,丰姿玉韵。人们戏称这两棵玉兰树为“一雌一雄”,倒也颇有意思。
   舞厅的对面,是一座呈“凹”字形的欧式建筑楼房,名“蕴辉斋”,面宽三间,建筑墙体用红、灰砖间隔砌筑,组成花纹图案。门窗都置有精美的门饰和拱券,墙体和门饰采用中式花卉图案的砖雕作装饰,别有一番风韵。
   懿德堂这一中西合璧的大宅,处处都显露出中中有西、西懿德堂·中式厅堂铺设的法国地砖中有中的气韵,相互交融,相互穿插,融合贯通,浑然一体。传统的江南厅堂与浪漫的欧式建筑一起蕴藏在高高的风火墙内,中式厅堂安装着西式天花顶、铺设着法国地砖,巴罗克式的建筑物上却又雕刻着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体现出宅第主人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宅”。
   由于历史的原因,懿德堂几经变迁,已有损坏。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开始对懿德堂进行修复。经缜密考证,查阅资料,走访咨询,历经数年,现已修复完成整个大宅的三分之二左右,基本恢复了大宅的原有风貌,将懿德堂独特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人文内涵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崇德堂——刘梯青旧宅崇德堂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三子刘梯青的住宅,也称“刘梯号”。由于宅内建有两幢红色立面的中西合璧建筑,故当地百姓也俗称它为“红房子”。
   刘梯青,字渊叔,名安泩,梯青是他的号。生于光绪二年(1876),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被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是一位实业家,承先业经营辑里丝。上世纪20年代,辑里湖丝受到了国际上机制丝的冲击,为了重振辑里湖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1927年,他与同乡庞赞臣集银28万两,在浙江塘栖创办了崇裕丝厂,引进意大利式五绪坐缫丝机492台,年产白厂丝十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该厂当时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大型缫丝厂之一,建国后更名为杭州新华丝厂。其时,他在上海和杭州还经营房地产业,
  1928年4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了当时上海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崇德堂”刘梯青便位列其中。他在杭州的房产也令人瞩目,建有颇具规模的“小方壶”欧式别墅,其中在西湖边依山傍水处所筑的一座罗马式的别墅,名为“孤云草舍”,建筑精美,装饰豪华。他曾将该别墅借给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湖州同乡朱家骅居住。
   崇德堂是刘梯青建在故里的一座大宅。该宅基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曾是承事郎华宏纲居住的地方,里面建有一座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意境的园林,名为“小桃源”。宅第和园林北侧有一条幽长的小弄,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花园弄”,此名一直流传至今。至明朝,该处由富商庄允城所居,并重新修葺。其子庄廷钺在园内建了一座楼,名为“百尺楼”,是他藏书、读书处。“庄氏文字狱”案发后,该宅由钱姓人氏购得,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梯青从钱氏处购得此地,于同年冬季开始在此建造住宅崇德堂,费时三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德堂·欧式建筑(红房子)的立面告竣。
   崇德堂坐落在南东街兴福桥北侧,坐东面西,前临南市河,后依义仓河。整座大宅由南、北、中三部分建筑及后园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居住理念而设计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部和北部的建筑是在传统的中式建筑中融入了西欧罗马式和巴罗克式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北部的欧式建筑,显得恢宏壮观,而后园的网球场和钟楼更是江南厅堂建筑中的绝唱。大宅建筑高敞宏伟,雕刻艺术精美高雅,是一座不多见的中西合璧形式的江南厅堂建筑。
   崇德堂大宅的正立面为高大的墙体,上置瓦脊,下设青石墙裙板,墙体偏南处设有石库门形式的大门和边门,墙体两侧分别建有略低于正立面墙体的骑街照壁,直抵河边。照壁设有开敞式券门,以供行人通行。宅前路面整体铺设着大块青石板,河边直对大门处,建有一座马鞍式的河埠。整个大宅的立面呈“凹”字形,显得端庄、厚重、朴实、大气。
   进了大门,是该宅的主体建筑,也是该宅的中轴线,它是按照中国传统居住理念而设置的,前部为厅,后部为内宅,祖辈居中,各房按辈分居两侧。中部建筑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二厅、楼厅。这种布局的形式与其他江南宅第的厅堂建筑分布基本相同,但它的特点是建筑体量高大,构筑十分精美。
   崇德堂的大厅高大雄伟、装饰精美。厅高十余米,厅内柱子须两人抱合,梁枋、雀替、长窗、地坪窗上都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吉祥图案。厅堂明间上方悬挂着出自名家之手的“崇德堂”匾额。柱子上挂着贴金的抱柱联,两壁悬有名人字画。厅内家具陈设华贵高雅,端庄富丽,充分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崇德堂二厅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厅堂宅第的二厅不同。一般江南厅堂宅第的二厅建筑形式大都为楼厅,楼上作眷属起居的卧室,楼下为应酬女宾的地方,故楼厅也俗称“女厅”。但是崇德堂的二厅建筑形式不是楼厅,而是与大厅相似,硬山顶,七崇德堂·欧式建筑北侧墙体盲窗架梁,内部结构采用扁作,厅高十余米,前设敞轩,厅前设砖雕门楼,与厅对景。二厅的上方悬挂着“抱悫庵”匾额,所以
  二厅也称“抱悫庵”。“抱悫”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悫。这也许是崇德堂刘氏家族坚守的处世哲理。该厅高敞开阔,梁枋、门窗雕刻精美,厅内陈设传统而又高雅。“抱悫庵”的边厅与北部建筑花厅由轩廊相连通。
   崇德堂的第四进是楼厅,楼厅建筑十分宽阔,是生活起居之处。该楼厅设置非常巧妙,楼厅脊柱落地,楼上作眷属起居卧室,楼下在中间脊柱处用屏门相隔分为两个厅,前厅作女厅,后厅作生活用厅,前后两厅各带有左右两厢,厅前都置有大天井。楼厅虽分两半,却又有两厅合一之感觉。两厅前部设有轩廊,顶部都装置天花平顶,厅内门窗制作精细,梁枋、雀替、垂花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整个厅堂显得多姿多彩,典雅大方。女厅前方建有一座砖雕门楼,门楼高大,砖雕精细,与女厅形成对景。两个厅的厢房也各有特色,特别是后厅两边的厢房更引人瞩目,厢房内两边的窗户,一边为中式地坪窗,窗格上的图案都由木雕的古篆文字组成,有“花好、月圆、人寿”、“大富贵、宜子孙”等吉祥的词语,古朴典雅,犹如一方方金石印章,耐人寻味,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韵味。而另一边窗户是欧式拱券形的大窗,窗格上安装着晶莹剔透、色彩绮丽的进口玻璃,鲜艳夺目,富丽堂皇,充溢着浓浓的西欧浪漫气息。两种不同的窗户形式,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而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面对面地融合在这个厢楼里,显得那样的和谐与统一,达到了一种东西方文化艺术互映互衬的效果,令人久久回味。
   崇德堂的北部以一幢传统的中式楼厅和一幢规模较大的欧式楼房为主体建筑。中式楼厅坐北面南,面宽五间,中间三间为厅,左右分别为边厅和书房,厅后带有两厢,楼上为起居卧室,楼下作花厅使用。楼厅上下前部设有走廊,廊上方置有精美的木雕额枋和挂落。该楼厅构造精致,木雕、砖雕、石雕遍布,犹如一座雕出来的建筑。特别是花厅前的门窗,窗格全部由木雕的古篆字印章图案组成,颇有一种高雅古朴的格调。走廊转角处分别设置两个雕着荷花图案的木雕垂柱,造型优美,引人瞩目,不但起到了结构上的支撑和连接作用,又是一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为整个楼厅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花厅是主人平时活动的地方。厅内装饰精美,陈设琴棋书画、古瓷奇石。厅上方悬挂着“清醒书屋”匾额,体现出主人对诗书、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主人似乎提示自己也同时告诫族人:只有“知书”才能“达理”,“书中自有黄金屋”,崇德堂·欧式建筑底楼走廊罗马柱及法国地砖铺地崇德堂·花厅,落地长窗上的古篆字图案只有读书才能让人清醒地处世。可见主人的良苦用心。
   花厅后面是一幢二层欧式“回”字形的洋楼,洋楼坐西面东,前部为主楼,显得宽敞大气,豪华富丽。后部为辅楼,体量略小,前后两楼由走廊相连。该楼高二层,楼上置夹层,歇山顶,红墙体,主楼正立面下部是由罗马柱组成的三个券门,罗马柱头上雕有精湛的牡丹花图案。
  罗马式券门下部各有三个意大利柱式的青石扶栏台阶,扶栏柱座设计典雅,两侧雕刻着传统的中国花卉静物图案。楼前上方由罗马式的拱券与路易时期盛行的铸铁围栏,组成一个宽大的开敞式阳台,与下面的罗马式券门相呼应,组成了较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洋楼的窗户,都为外面装着百叶窗的券形彩色玻璃窗,红色的墙体上,应用巴罗克风格的装饰艺术,繁复的饰线,相互叠重,分布有序,勾勒出规则分明结构明快的轮廓。特别是那醒目的由牡丹花叶组成的叶状饰带,造型优美,委宛流畅。由于采用了浮雕的手法,使那些枝叶起伏有致,质感强烈,颇有灵动飘逸之姿态,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洋楼正立面的南侧,为中部建筑第四进楼厅的厢房,北侧是与“花园弄”接壤的围墙,为了体现洋楼立面的整体效果,就把南北侧的墙体作了技术处理。南侧的墙体上装置了与洋楼上相同的券形彩色玻璃窗,而在北侧的围墙墙体上设置了券形的盲窗,两侧墙体都砌入红色墙砖,这样的处理,使洋楼两侧的墙体风格和色彩与洋楼达到统一和谐,浑然一体,使洋楼的正立面形成了一个大“凹”字形,大大增加了这座红色大楼在视觉上的整体效果与恢宏气势。
   洋楼的内部装饰和摆设极为华丽时尚。底楼客厅地面,由进口彩色马赛克镶拼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几何花纹图案,历经百年仍色泽如新。屋顶置有石膏镶板组合的天花顶,进口的水晶吊灯,欧式的彩色玻璃大门,把整个客厅装扮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洋楼的每个居室内都建有雕刻精美的取暖壁炉,地板上铺设着织有古典图案的波斯地毯,陈设着典雅的西式家具,
  四壁悬挂着欧陆风情的油画,整个大楼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西洋格调。
   但是,这座恢宏大气的洋楼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整个大楼上的雕刻装饰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像罗马柱头上的石雕牡丹、砖雕的牡丹叶饰带、意大利扶栏两侧的花瓶牡丹图案等,都体现了主人构筑这座洋楼的设计理念:在崇尚西洋建筑形式的同时,他们在内心的、精神上的追求,还是中国的、传统的——只有借助这些传统的中国装饰图案,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他们传统思想中追求富贵平安的精神寄托。
   崇德堂的南部建筑也有四进,但分布较随意,大多为生活辅房,如厨房、库房、发电房、碾米房以及下人住房等。在二进处也建有一座精致的欧式红墙体小楼,这座小楼的形式与北部的那座楼房相似,但在体量上较为小一些。
   崇德堂大宅的后部,刘梯青原准备建造一个花园,但觉得此处面积偏小,不足以布置,就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在当时十分时尚的网球场,以供家人、朋友健身娱乐。精美宏伟的红色洋楼,时尚的网球场,静静地隐藏在崇德堂大宅那高高的风火墙里,仿佛“金屋藏娇”一样,与传统江南厅堂建筑厮守一处。而在河边则建了两座中西合璧的小楼,从上海购入进口的大自鸣钟,效仿上海海关钟楼,安放在一座弧形的小洋楼上。每当正点,大自鸣钟就会准确地发出清脆悦耳的钟声,在小镇的上空回荡,给这个本来就比较开明的小镇增添了时尚的气氛。这在当时江南市镇上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中部的主体建筑之外,崇德堂的建筑处处可以让人体味到西欧的文化与艺术。而在中式与西式建筑的连接处,则可以崇德堂·第四进楼厅看到一块墙体上有两种装饰,一面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另一面是欧式建筑的装饰形式,“中西合璧”在此真可谓名至实归了。
   从整个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崇德堂主人在西风东渐的年代里的开明思想:既继承传统,又有一种追求文明的时尚。
   由于历史的原因,崇德堂损坏较大。大厅在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被焚,二厅在80年代初因新建住宅楼被拆除。保存的建筑住房,长期居住着数十户人家,使该宅内部的结构、附件损坏较大。2002年该宅在重新修复中对已被毁及拆除的大厅、
  二厅进行清理,拆除了建在该遗址上的那幢新建住宅楼,重新恢复了石库门、正立面围墙、门厅、轿厅等建筑,对大厅、二厅及附带建筑也进行了遗址清理保护,对保存的建筑加以全面修复,使厅、堂、楼、厢、屋面、墙面、门窗等形式与结构修旧如旧,恢复到了与原貌相似,让人们重新找回崇德堂的原貌,去领略这座中西合璧江南厅堂建筑的风采。
   尊德堂——张静江故居尊德堂是南浔“四象”之
  一张颂贤的宅第。
   张颂贤,字竹斋(1817—
  1892),祖籍安徽休宁。清康熙年间(1662—1723)其先祖来浔定居。初为开设小酱盐店维持家庭生活,后生意日渐扩大,至张颂贤时已颇有积累,遂投资丝业。张颂贤经商能力强,乘着上海开埠那一阵“西风”,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聘丝通事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获利颇丰,成为以丝业致富的大富商。随后又着眼于盐务,把握机遇,大量购进盐引票,因盐引票猛涨近十倍而获巨额利润,占有浙西大部分盐权引及苏州、常州、无锡、镇江、太仓等府属盐引权的大部分盐引票,成为盐业巨头。而后便在家乡建大宅、造园林、修宗祠,在安徽、江苏等地购置田产,在浙江、上海投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至光绪尊德堂·原庭院中百年银杏树尊德堂·“有容乃大”砖雕门楼(1875—1909)中期已成为南浔富豪中“四象”之一。张颂贤生有二子,长子张宝庆为张石铭之父,次子张宝善为张静江之父。
  张颂贤于光绪十八年(1892)病卒,被清帝光绪封资政大夫及户部贵州司郎中。
   尊德堂坐落在南浔东大街东吊桥东侧,建于清同治晚年(约1872)。大宅坐北面南,前临东大街,后至自家园林“东园”,尊德堂·“世守西铭”砖雕门楼占地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
   尊德堂为典型的晚清多进式厅堂建筑,四周建有高低错落的风火墙,组成灵动起伏的宅第外形天际线,极具特色。宅第内的建筑严格按照传统儒家文化居住理念及宗族聚居的形式设置,主要分布在东、中、西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结构序列严谨;西轴线由书房、花厅及一座带有欧式立面的中式楼房和厨房等生活用房组成,建筑形式较为活泼随意;东轴线由四进楼厅组成,大都为族中眷属居住房,建筑形式规范有序。各楼、厅、房、厢由备弄和走廊连接贯通。厅、堂、楼、厢前后都置有天井,以利于通风采光。
   尊德堂大厅为硬山顶,高约十余米,面阔三间。堂匾“尊德堂”三字由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大厅高敞明亮,前置轩廊,轩廊两端分别连接东、西轴线上的建筑。厅后设屏门,后为退堂间。明间前置玻璃窗格落地长窗,两面次间前为玻璃窗格半窗。内厅陈设古朴高雅,大厅与内厅东侧各设边厅,楼厅及厢房建筑也颇为高大,结构严实,装饰典雅,前设天井,厅堂内的门窗裙板均无繁复雕刻,朴实端庄。宅内楼上卧室大都置有西欧风格的白色天花顶。西侧书房构筑较为讲究,面阔三间,云头式梁架,设计独特,十分引人注目。三个弧形组成的云头图形,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图形中间镶嵌着木雕镂空冰纹格,精致灵透。梁架上通体雕刻的连枝梅花图,干老花俏,质感强烈,犹如一幅精美的木雕工艺品。书房门窗都装置玻璃,显得十分明亮与幽雅。书房与花厅对景,由廊相连。花厅内装饰精美,花篮垂柱和梁枋上雕刻着精湛细腻的吉祥花卉图案。花厅后有一座中式小楼,面阔三间,前面设走廊,置有欧式木扶栏。立面优美的弧券形彩色玻璃门窗,鲜艳夺目,十分精美,颇具西欧风情。楼前有小庭院,植以名木花卉,地铺卵石,小楼与花厅由半廊相连,环境十分幽雅。
   宅第的大厅与二厅前仪门都置有高大精美的砖雕门楼,大厅前门楼上的砖雕、石雕大都为吉祥花卉和戏文典故图案,雕刻工艺精湛。额枋砖雕题字为“世守西铭”。“西铭”两字出自宋代理学家张载授徒典故,张载在一次讲学中将《乾称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砭愚”,一为“订顽”,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置于室内东窗和西窗讲述。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内容分别用“东铭”和“西铭”来表示。“西铭”即主张天人一体,君乃天地之宗子,民为同胞,物则吾兴。张颂贤把“世守西铭”镌于大厅门楼之前,也就把他所崇尚的思想理念归结到西铭的意思之中了。内厅前的砖雕门楼,上面砖雕以暗八仙及吉祥花卉为主要内容,额枋题字为“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的“海纳百尊德堂大厅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丈,无欲则刚”之句。两个门楼额枋上的题字均由南浔近代实业家周梦坡题写。
  1899年以后,张颂贤次子张宝善在尊德堂原宅后东北侧拓地扩建宅第建筑至“东园”,扩建的部分大都为庭院式传统建筑,极为精致。庭院内置有走廊,植以花木,垒叠湖石,以点缀环境。惜因年长日久,破损严重,这些建筑已被拆除改建,现只剩两棵百年银杏树仍挺立在原址上。
   尊德堂历经百年沧桑,几经变迁,于1994年起经三期工程重新修复,基本恢复了中轴线上建筑的原貌,辟为张静江(张颂贤的孙子)故居。故居题字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故居内现陈列着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张氏家族的资料,以及有关张静江与孙中山的亲密友谊、竭尽全力支持辛亥革命以及在民国初期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珍贵图文资料。
  1998年3月,张静江故居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求恕里——刘承干别业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孙子)在南浔的别业。坐落在南西街兴福桥南侧,坐西面东,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求恕里始建于清光绪末叶的1908年,后经刘承干于上世纪
  20年代再次扩建,因而其建筑形制较为随意。1910年刘承干举家移居上海,并开始潜心收藏古籍,只是偶尔来浔小住。由于他又在南浔小莲庄边修建了嘉业堂藏书楼,便将求恕里修缮之后作为他的书楼管理处。因刘承干在上海的储书之所名“求恕斋”,于是,便把南浔的别业称为“求恕里”。“求恕”二字乃出于《诗经》中“推己及人”一语,意为自己做事同时顾及别人。
   求恕里由三个建筑群体组成:一为里弄式的市房,二为中西合璧庭园式楼厅建筑,三是西侧传统中式平厅和楼房。这三部分的建筑,因地制宜,自然组合。求恕里既具江南厅堂建筑形式,又有上海石库门里弄风格,还掺有西欧格调的装饰。大门前临南西街,为石库门墙门。入门有一条酷似上海里弄的青石板甬道。两侧建有相对而立的楼房。甬道中建有一座欧式门楼,造型独特,门楼额枋上雕有“鹧鸪小隐”四字。门楼顶上置有几只活泼可爱的雕塑小兽,造型生动,姿态各异,使端庄的门楼显得富有生气和灵气。甬道通至西侧拐角处,有一个样式简朴的欧式大券门,进入券门,是求恕里的主体建筑部分。
   主体建筑是一幢五楼五底带两厢的中西合璧的楼厅。楼厅坐北面南,前设围墙,围墙与两楼厢墙体相连,组成一个宽大的墙体立面。正门为一石库墙门,位于中间。两边楼厢墙体高出围墙,顶部置有圆弧形的护脊墙头,造型流畅美观。两厢楼分别在墙体上设置两个欧式窗户,与圆弧形墙头形成呼应。整个立面宽阔、大气又富有变化。正门门后设素面细磨青砖门楼,朴实简洁。门楼额枋上雕刻着“光辉贻后”四字,体现主人希望藉祖余荫,以永其传。门楼隔天井与楼厅对景,楼厅宽敞明亮,构造考究。楼前有天井,天井上方采用当时极为时尚的扁铁花纹支架,上覆进口白铁皮,呈篷状,以作楼前遮阳避雨之用。楼厅高敞,楼下三间为客厅,二间各为边厅与厢房相连。客厅门窗雕刻颇精,特别是厅中有二方厚实的承重梁,梁上雕刻着四幅大型浮雕“文王求贤”,其浩浩荡荡之场景、栩栩如生之人物、细腻精美之工艺,令人叫绝,实为江南宅第厅堂梁坊雕刻中不多见的工艺精品。厅内原陈设的匾、联、屏、条和几、椅、桌、台由于几经变迁,早已荡然无存。
   楼上作房,内有一个设计巧妙、不易为人发现的藏书阁楼。
  日军侵华时,刘承干曾将藏书楼中珍藏的稀有孤本的首尾两册抽出藏于此阁(因求恕里·“光辉贻后”素面砖雕门楼为日本人不喜缺首缺尾的书),从而保住了这些珍贵书籍。楼的东西两厢南侧墙面分别开设大窗户,进厢楼可近观庭园
  四时景色,远眺小莲庄与藏书楼之风光。
   楼厅前为一大庭园,园内种植名木异卉,绿阴蔽天,花香鸟语,园路曲折,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园西侧有平厅及楼屋数间,房屋布局较随意。朝南的围墙上设有石库墙门,门后设有砖雕门楼,直通新开河刘氏私家河埠。这求恕里·甬道、门楼及相对而立的楼房些建筑因年久失修而陈旧不堪几近倒塌,有的已被拆除。
  2001年,有关部门对求恕里主体建筑楼厅、庭园及里弄式市房进行整理修葺,并对客厅内的家具陈设、厅中匾额、抱柱联重新予以布置,让人们能够从中品味过去年代江南宅第厅堂的风貌。
  2003年,求恕里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求恕里·“鹧溪小隐”门楼上的小兽求恕里·厅堂梁上“凤穿牡丹”木雕图承朴堂——庞元济旧宅承朴堂,坐落在南浔东大街洪济桥西侧,坐北面南,前临运河,后依栲栳湾河,是庞元济父亲庞云鏳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的宅第。
   庞云鏳,字芸皋,南浔“四象”之一。早年从事丝业,在南浔丝行埭开设“庞怡泰丝行”,后去上海泰康里设“庞怡泰丝号”。与外商经营辑里丝,因能把握机遇,经营有方,不数年家资积厚。其时左宗棠西征新疆,委派胡雪岩在沪采办军火,胡得知庞在丝业贸易中结识外商较多,便委托庞与外商进行军火交易,庞从中获利颇丰。后效仿开设“胡庆余堂”的胡雪岩在故乡南浔开设“庞滋德”国药号,同时又开设庞怡泰酱园等。曾捐款十万白银被慈禧赐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其子庞元济也被赏举人。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近代实业家。其承父业在浔经营“庞滋德”国药号和“庞怡泰”酱园,后欲扩大经营,于光绪二十年(1894)去日本考察承朴堂·“世泽遗安”砖雕门楼承朴堂·四进门楼实业,得知辑里丝因粗细不匀在法国里昂丝绸市场被日本生产的机械细丝所取代、在国际市场销售中受到冲击,遂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杭州富商丁丙合资开办世经缫丝厂,以增强辑里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振兴民族工业,次年又在塘栖开办大纶丝厂,并与丁丙、王震先集银
  40万两,在杭州创办通益公纱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龙华创办龙章造纸厂(这是上海最早的一家造纸厂),同时还收购了外商在沪开办的正广和汽水公司大量股票,并投资商办中国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在苏州投资纱厂和印染厂。1928年集资创办南浔汽机缫丝厂。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大量房地产。
   庞元济从事实业之余,还醉心于收藏书画,是我国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定家,自称“嗜画入骨”。郑孝胥曾说:“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每遇名迹,他不惜重资求购,所藏名画甚多甚精,不少名画由于他的收藏和鉴定而不至于流失国外。庞元济著有《虚斋名画》17卷、《续虚斋名画录》4卷。1914年,他从所藏名画中选出一批精品运往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展出,并刊印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华历代名画志》一册,在展出期间发行,其间展出的名画深受欧美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赞赏,对我国书画收藏和鉴赏艺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庞元济热心慈善事业及公益事业,曾捐款资助育婴堂。
  1923年,他捐资重修湖州至南浔荻塘,为修塘董事会的董事。他还在南浔和上海分别创办了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国学讲习社”、“国学讲习馆”,一些颇有声望的学者均在该馆任教,如南社社员王文濡、沈伯经等。
   承朴堂宅第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
   东轴线上的几进建筑都为楼厅,前后共四进,楼厅高大开阔。二厅与三厅由厢楼连成“走马楼”形式。楼上门窗制作精美,特别是半窗下的可装卸裙板,上面都雕刻着不同字体的“福、禄、寿”字样,四周用吉祥花卉图案环绕,图案连成一体,十分精美雅致。由于该建筑时间跨度近十年,因此在后期的建筑中,就有一些当时极为时尚的装饰风格,如走马楼的廊顶都为欧式的天花顶,一些门窗上都安装着欧式风格的窗格,上面镶嵌着色彩鲜艳的进口彩色玻璃。楼下走廊都为中式轩廊,额枋、牛腿和廊边的墙面及石裙板上都置有众多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在一些建筑的转角处,采用抹角梁,造型美观,雕刻精美,既减轻和替代了柱的承重,又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整个走马楼上下形成了一种中西文化艺术交融的氛围。
   西轴线上为传统多进式厅堂建筑,厅前仪门置砖雕门楼,门楼上刻有古篆百“寿”字,极为精致。大厅高敞,上方悬挂着“承朴堂”匾额。厅内陈设古朴高雅。里面数进楼厅均带厢,构造精细,梁枋门窗雕刻繁多且不失精致。厅堂明亮,厅堂之间的天井中置湖石,栽花木,极为优雅。西侧有一庭园,园中有一座小巧的西洋建筑,十分精美。园中老树古藤,秀木奇花,湖石叠嶂,奇石成峰。
   承朴堂在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分别作为医院和供销社之用。现大部分建筑尚存,外形结构保存尚好,还能找到该宅第昔日的气派和韵味,但局部结构变更移位较多,建筑原件破损较为严重。
   承朴堂·二进楼上“福、禄、寿”窗栏板承德堂——金绍城故居承德堂是著名画家、金石家金绍城的故居,坐落在南浔东大街通津桥东侧前临运河,后依拷栳湾河,坐北面南,占地
  5000余平方米。
   金绍城的祖父金桐,为南浔“八牛”之一,早年在沪经营辑里丝,并开设协隆丝栈,与洋人直接贸易,为沪上有名丝通事(翻译)。他恪守信誉,名以日噪,业以日隆,成为经营辑里丝而发家的富商。发迹后他在南浔西栅原大宅旧地重建宅第,并安顿族人,致力公益及慈善事业。他常说:“苟富贵,毋相忘。”金桐长子金焘,字沁园,清同治十年(1871)秀才,继承父业,在上海阜安里开设“金嘉记”丝经行,经营辑里丝,又开设当承德堂·风火围墙及西部房屋遗迹铺,买田地经营房产,资产日益丰厚,便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在故乡购得清乾嘉年间(1736—1821)著名藏书家、“眠琴山馆”主人刘桐旧宅,建造了承德堂。
   金绍城(1879—1928)为金焘长子,又名金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早年去英国铿司大学承德堂·大厅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中西会审公堂会审官,曾因主持正义,为民断案,不畏英领事专横,大闹会审堂,迫使英领事撤消错判而轰动全上海。民国初任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金绍城自幼奇慧,酷爱绘画,主张“师古而创新,师造化而创新”。他任议员时,尽览名邸所藏名画(大多为世所罕见),坐卧其侧,累年成月,临摹名迹,画益大进,终于成为京城著名画家和鉴赏家,所绘山水、人物、花鸟皆精,致使其时画坛有“南张(大千)北金(拱北兄妹)”之说。1919年,金绍城创办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亲自授课,并发行《艺林月刊》以供交流。其时研究会有会员200余人,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书画社团,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一时间,京城名家陈师曾、齐白石、胡佩衡、陈半丁、陈可梅等都参与其社团活动,日本画家也先后来访,购其画而归。为加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他筹建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每隔一年去日本交流一次,为弘扬中国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金绍城著有《北楼论画》、《吴兴承德堂·慎乃俭德砖雕门楼金北楼画册》、《藕庐印存》、《藕湖诗草》等。1928年,金绍城赴日参加画展,回沪后因患伤寒而英年早逝,年仅49岁。
   承德堂建筑恢宏高敞,气势轩昂,厅堂建筑体量之大为南浔之首。大宅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共
  四进;东西两轴线建筑为其族人居住,分别为五进。东轴线建筑,由一条长弄作为通道,弄长达90余米,青石板铺地,直通大门,各进楼厅都独立成单元,各自设有墙门,与备弄相连。西轴线建筑大多为三开间楼厅,体量与建筑工艺较东轴线建筑显得大而精致,设有两个墙门,与德懋弄相通。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厅、二厅、楼厅及生活用厅和辅房。仪门内外分别置有砖雕门楼,雕刻工细,向外门楼额枋上雕有“慎乃俭德”,向内门楼额枋上字迹已模糊不清。大厅面宽三间,硬山顶,顶高十余米,厅前置轩廊,大厅宽14米,进深11米。厅内梁枋构架考究,且雕刻精湛。大厅上方悬挂着“承德堂”堂匾。厅内陈设古朴高雅,正厅后的茶厅构筑精美,中间为船篷轩,两边加轩廊,很有特色。茶厅宽达6米左右,实不多见。大厅隔天井与仪门砖雕门楼对景。天井地面由大块的青石板铺设。二进与三进分别为楼厅,建筑十分高大。二进后带两厢楼。三进前带两厢楼,后带两披屋。二进、三进楼厅分别与隔墙仪门砖雕门楼隔天井相望。四进为生活辅房,均为平房。平房后有一个大庭园,直抵栲栳湾河。园内树木葱茏,湖石垒叠,花藤萦绕,有数枝百年广玉兰,繁茂挺拔。
   上世纪50年代之后,承德堂中轴线及西轴线前两进宅第作为南浔粮管所用房,西轴线部分建筑及东轴线建筑为居民用房,其庭园旧址现为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及多次火灾,现三条轴线原建筑均不完整,大门围墙被拆除,中轴线仅大厅犹存,东、西两轴线上尚存部分建筑,但结构与装饰部分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断垣残壁,却仍能让人体味到承德堂昔日的辉煌。
   嘉德堂——周庆云故居嘉德堂(又称“周申泰”)坐落在南东街南安桥南首,坐东面西,是周庆云的父亲周昌炽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的宅第。
   周昌炽为南浔“八牛”之一,早年从商于沪上,曾为上海丝业公会董事,为丝业界的巨擘,与其兄周昌大开设周申昌丝号于南浔丝行埭及周申泰丝行于上海集贤里,后因改良辑里丝为出口洋经,深受外商欢迎,从而发家致富。
   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显,号湘舲,别号梦坡,光绪
  七年(1881)秀才,近代著名民族资本家。周庆云其家经营丝业,于光绪十年(1884)因囤丝面临破产,便转向盐业,成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在盐务上的得力助手。光绪十八年(1892)在杭州办理余姚、岱山两场收盐事宜,收销并通筹全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被选为嘉兴所甲商,成为浙盐统领人物。同年,支持并投资由汤寿潜和刘锦藻发起创办的浙江铁路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赞助并投资浙江兴业银行。
  1914年开始投资民族工业,
  一生共创办了杭州“天章”与“虎林”、湖州“模范”与“改良”、嘉兴“秀纶”与“厚生”等六家丝厂。同年,任苏五属(苏州、松江、太仓、常州、镇江)盐商公会会长。
   嘉德堂·支架窗和横风窗
  1918年投资创办由张静江和虞洽卿发起的上海物品交易所。1921年在杭州成立两浙盐业协会,任会长。1928年为抵制日本精盐倾销我国市场,在上海浦东开设五和精盐局。著有《盐法通志》100卷及《岱盐纪略》1卷。
   周庆云不但是一个实业家,还是一个学者、藏书家。
   嘉德堂·南安东里门楼嘉德堂·南安西里门楼他著有《节本秦西新史揽要》8卷、《历代两浙词人小传》16卷、《浔溪诗征》40卷、《浔溪词征》2卷、《金玉印痕拓本》7卷、《梦坡室丛书》45种469卷。他还主持修编南浔地方志,于1922年刻印了《南浔志》60卷,是继清咸丰年间(1851—1862)汪曰桢编著《南浔镇志》以来又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志。章太炎在“吴兴周君舲墓志铭”中写道:“家既给足,藏书至十余万卷,性善别铜器,获古舜亦至多,以是工篆隶。” 嘉德堂前临南市河,是
  一座典型的多进式江南宅第厅堂建筑,前后达五进。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正厅、
  二厅、楼厅及生活辅房,其间由天井相连,厅前都置有砖雕门楼,门楼的石础造型优美,雕刻工细,门楼额枋上分别镌刻着“竹苞松茂”、“花好月圆”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词句。大厅上方曾悬挂着由同治壬戌科(1862)状元、嘉定徐郙题写的“嘉德堂”堂匾,字体端庄饱满。大厅高敞明亮,厅内陈设典雅,呈现
  一派书香门第景象。二厅为楼厅,面宽五间,带两厢,两厢特别宽大,窗户上装置着支架窗和横风窗,图案优美,雕刻细致。房内置有雕花槅扇,槅扇上置有名人书画,房顶上置有天花顶。厅上方匾额“南润嘉德堂·西式窗草堂”,由湖南左宗棠题写。厅内梁、枋、雀替、门窗上有众多木雕,构图生动,雕刻精湛。厅前设轩廊,廊前置挂落。三进楼厅宽阔,两侧各设有小客厅,北边为中式,南边为西式,各具风格。客厅两旁分别有两个小院,院内花木扶疏,湖石点缀。
  后进是后院和生活辅房,宅内天井和各过道的上方架设宽窄合宜的廊棚,用以遮阳、挡风、避雨,行走亦舒适方便。大宅庭院深深,宁静幽雅,宅第生辉。
   宅第的西侧临南安弄,分别设有“南安西里”和“南安东里”两个欧式门楼,里面数间市房的分布,类似上海里弄建筑的形式。这些房屋专供亲朋来宾居住。
   嘉德堂的大厅及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剩下的部分建筑历尽沧桑,破损严重,但豪宅余韵犹存。
   陈熊旧宅陈熊旧宅坐落在南浔皇御河畔,始建于同治元年(1862),于光绪元年(1875)落成,费时13年。陈宅坐南面北,占地736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晚清江南宅第庭园建筑。
   宅主陈煦元(1822—1889),原名熊,字竹坪,吴兴人。世居南浔,祖辈在南浔开设裕昌丝经行,以经营蚕丝起家。
   陈煦元,生有至性,天资开敏,曾在沪上数十年,经营辑里湖丝。因能通译英语,是上海最早的丝通事(翻译)之一。他恪守家训“俾尔昌大”,经商中兢兢业业,以诚信为本,故深得国内丝业同行的敬重,也得到外商的信任。
   其时中外丝商都依托他的声望与影响,进行频繁互利的丝业贸易。而他在这些贸易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已成为上海丝业界的领袖人物。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陈煦元不仅是炙手可热的大丝商和茶商,同时还是美国旗昌洋行的总买办,拥有该行轮船公司的“苏格兰”号、“竞赛”号、“山东”号、“查理·福士爵”号四艘轮船,并拥有租界中大量的房地产,因而得到外商的敬重。
  据传他在沪上逝世时,外商所在国驻沪领事馆曾下半旗志哀。
   陈煦元在经商中至诚至信,苦心经营,拥有巨额资产,且生性慷慨,乐善好施,是个热心社会事业和慈善事业的人物。光绪七年(1881),陈煦元为防潮汛,创建川沙县新塘20余里,翌年夏又筑新塘,保护农田五万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又修筑江苏陈熊旧宅·俾尔昌大砖雕门楼省塘桥自青浦、昆山、新阳至元和境公路,计170余里,建桥47座,继而又修筑浙江海塘。因晋(山西)、粤(广东)、奉(辽宁)、直(直隶)、豫(河南)、鲁(山东)、皖(安徽)、浙(浙江)先后告灾,时越五年,他集银
  21万两赈灾。一生屡蒙清廷嘉奖,名播海内外。被赐予“存世济物”金匾,经光绪皇帝批准,其业绩亦被列入府县志。据《上海县续志》载:“陈卒之日,川沙农民相约诣庐拜奠,不下数百人”。
   陈宅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多进式前宅后园的晚清传统宅第建筑群,宅第轴线分明,均衡对称,厅、堂、楼、厢布局严谨,按照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与居住理念来设计。
   宅第的大门面北,为石库墙门。
  宅内大厅高敞宽阔,设置精美。明间上方堂匾高悬,金柱上垂挂着渲染儒家传统思想的抱柱联。厅内家具豪华,壁间中堂条屏高雅,气势不凡。
  仪门外均设有砖雕门楼,门楼上的斗拱、垂柱、楼脊都设置得十分精细,陈熊旧宅·皇御河畔遗址陈熊旧宅·八角洞门和石雕漏窗陈熊旧宅·石雕墙裙板和石雕漏窗门楼上的砖雕通景图古朴典雅。额枋上刻有“俾尔昌大”四个阳文砖雕,字体雍雅端庄,当出自名家之手。此四个字也是陈家处世行事的座右铭。
   由于宅第的地理位置,陈宅前后都不临河,为了日常生活和出行方便,便在东侧临皇御河畔建起了一排骑楼式的建筑,临河筑河埠。由于家族群居,宅第内的建筑分布在多条轴线上,由内弄和天井连接、贯通着宅内200多间房间。
   陈家是当地望族,又是巨富,因此他的宅第建筑体量较大,用材讲究,装饰繁华,门楼上及左右墙面贴满水磨细砖砖雕,分布在石础、石裙板上的石雕,梁枋、雀替、门窗上的木雕,天井围墙上的泥塑琳琅满目,数以千计,且雕刻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多彩,整个宅第显得精美、大气、高贵、优雅。
   宅内的楼厅由于大多为五开间带厢楼,楼前天井便显得十分宽大。对天井的设计采用墙体隔离,在作为楼厅三开间的天井两侧,分别设置了有八角形洞门和石雕漏窗的隔墙,将两侧的边厅及厢楼与中间三间厅堂分别按用途隔开。隔墙上陈设的石雕漏窗为双面浮雕,结构严谨,造型稳重,图案优美,中间图案大多为戏文题材,边饰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吉祥如意图案,多为意喻家有灵气的“暗八仙”和灵芝、家丁兴旺的松鼠葡萄、延年益寿的松鹤同春等。石雕雕刻精美,经百年风雨,虽有风化,但神韵犹存,不愧为晚清石刻漏窗中之上品。八角门的上方都置有字额,石裙板上都雕刻着吉祥如意的花卉图案。
  由于采用了庭园中常用的洞门和漏窗形式的隔墙,营造了似隔非隔、别有洞天的宅内环境,使一个宽大的天井分为三个空间,各得一天,相互呼应。中间楼厅隔天井与仪门砖雕门楼对景,两侧由八角形洞门与石雕漏窗的庭园式隔墙相互映衬,使楼厅前的天井形成了一个端庄、幽雅的艺术文化环境。而两侧厢楼前的小天井中栽花置石,清雅随意,别有一番情趣。这种天井的设置形式在当时南浔宅第中是独具个性的。
   陈宅不但面积较大,构筑精美,设计别致,同时在宅第的后部又建起了一座庭园,成为一座集住宅、园林于一体的江南庭园民居。
   陈宅在20世纪50年代改作南浔招待所,现为颖园饭店。经
  1984年和1991年两次改造,陈宅建筑原貌所存无几,只余宅后的园林仍风光依旧。
   世德堂·寿俊堂——董氏旧宅世德堂·寿俊堂位于南浔南西街董家弄内,坐北面南。
   相传董氏前人董仁寿,元末梅林里人,赘于浔溪沈氏,居于南浔沈氏宅第之西,即今董家弄。世德堂·寿俊堂系董氏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6)建造。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幼年曾居于该宅。后为其堂兄董儒、董俊所居。
   董份(1510—1595),字用均,一字体化,号浔阳山人、环子。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二十年(154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会修《承天大志》。因参与典武会试及主试北闱,任总裁南官,为朝廷举荐人才有功,多次受嘉靖帝嘉奖。后被弹劾,削职为民,回世德堂·寿俊堂宅内门楼遗址世德堂·寿俊堂遗留下的明代石库门归故里。回南浔后创义田、筑义宅、办义塾、建义仓。著有《史记评钞》
  40卷、《汉书评钞》40卷、《后汉书评钞》20卷、序《万历湖州府志》
  10卷及《沁园集》37卷。
   世德堂·寿俊堂曾售给明末南浔富户朱祐明。朱将世德堂改作“正明堂”,寿俊堂改为“尊乐堂”。
   康熙二年(1663),朱因受清初第一大案“庄氏史案”牵累,而被籍没家产。后董氏又以官价将该宅赎回,仍为世德堂·寿俊堂。
   世德堂·寿俊堂皆为楼厅建筑,两楼仅一墙之隔。正厅为世德堂,左厅为寿俊堂。两楼厅均为面宽三间、带两厢、硬山顶、七架梁,楼底地面均方砖铺设。墙基和石础为明时故物。大门分别为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的石库门式墙门,高大、宽阔、简洁。门后置有细磨青砖门楼,门楼简朴,无繁复雕凿之痕,现门楼破损严重,但石础完好,体现出明代建筑的特点。
   楼厅造型古朴典雅,梁架用材较大,楼板十分厚实,屏门较宽,很有特色。门窗装饰简洁明快。其墙体砖块较大,长度、宽度和厚度都远远超过当时普通的建筑用砖。
   世德堂·寿俊堂历经百年沧桑,形制尚保存完好,虽有改动和破损,但从整个楼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上,还可寻觅到明代建筑风格的影踪。为南浔遗存下的惟一一处明代建筑物。
   世德堂·寿俊堂于1989年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间楼百间楼景观是一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位于南浔镇北部百间楼河东、西两侧,东起东吊桥,西至莲界桥,全长400余米。
   百间楼的形成距今已有400多年。相传,明万历年礼部尚书董份(南浔人)娶孙媳,架长板桥沿河东、西两岸建楼百余间,为其孙媳陪嫁的100个、丫环作住房。初称“百间楼屋”、“百间楼下”,现称“百间楼”。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据史料记载,百间楼的形成确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诗人张镇的《浔溪渔唱》如此描述:“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芙花船。”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百间楼现存的大多为清末民初建造的多进式厅堂建筑,及随意性的几进式民居,楼上作房,楼下作室。建筑形式大多由骑楼、石库墙门组合而成,而不同于前店后宅式的沿河街市平房建筑。因为清末民初时期百间楼的居住者大多是中小商人和书香门第人家,他们的“店、行、栈”大多设在镇上街市,百间楼的建筑只是他们的住宅。这些住宅都带有
  一种儒家文化的色彩,由于受周围环境的界限,厅、堂、楼、厢的形制设置较为随意,由天井、备弄相连接。宅内的分隔墙上都置有砖雕门楼,砖雕、石雕十分精美,额枋题字内涵深邃,正厅内陈列也很雅致。
   春波影泛百间楼(沈嘉允画)百间楼的建筑形式各异,以骑楼为主,其中有全骑楼,有半骑楼,有廊,有棚,加之一些石库门形式的建筑,形成了多变的楼体形式。因为这里的人家在建房时都按自家的身份、居住理念与财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互不攀比,各展风姿,和谐共存,融会贯通。所以,房屋的形制与大小、风火墙的形式与叠法、骑楼的进深与开间、券门的大小、界墙的设置、石库门的规模、门额的装饰、门窗的格式、路面的铺设、宅第地面的高低、河埠的格式等都各不相同,独具个性的民居镶拼、联结起来,组成了多姿多彩的百间楼。这些建筑的形式和格式,向人们传递着那个年代的历史和人文背景的信息。
   百间楼建筑的特色之一是高挑屋面的风火墙,形式有马头、云头、观音兜等。风火墙高于屋顶,建造非常讲究,其中马头墙雀尾式马头的雀尾下,用薄砖作“金花板”护墙,又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其上密叠竖瓦作脊,下方覆盖蝴蝶瓦,以防雨水冲漏墙面。马头墙昂首挺立,有三叠和五叠式,屋脊呈弧线形,高低错落。云头墙线条流畅,形态活泼。观音兜造型优美,端庄稳重。这些高低起伏、花色繁多的风火墙,不但起着防风隔火的作用,还形成了百间楼民居群飘逸灵动的天际轮廊线,富有韵律之美。
   百间楼·骑楼百间楼的骑楼宽敞高大,形式多样,各有特点,但又互通
  一脉,疏密有致,轩然大气,体现了“让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气质。所谓的“借天让地”,既把楼建在路面的上方作居室,而把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成人达己,达己成人”,真是既淳厚又精明。这里的骑楼还极富人情味,有的地方设有栏杆椅,左邻右舍聚于骑楼下,时可交流感情,谈谈家常,一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淳厚生活习俗和水乡民风。
   券门是百间楼的又一特色。
  券门设在骑楼风火墙下部,是为让道而开设的拱形洞门。洞百间楼·观音兜风火墙(左)、马头式风火墙(右)门可方可圆,方形洞门要加梁,费工又费料,而利用力学原理,以砖砌起的拱形券门,既省工又省料,并且在不经意间产生了空间层次的变化,一座座设有券门的骑楼彼此相连,组成一条遮阳蔽雨的长长走廊,产生了一种富有艺术效果的水乡街景。
   百间楼河面宽阔,一个大大的河弯,形成了秀美、幽雅的环境。这里的建筑大气、活泼。一个个券洞门把百间楼连成一个整体,水晶晶,水灵灵。清晨,阳光下水光波影映在廊屋下、粉墙上、桥拱中,流动的光波为它们抹上了绮丽的色彩。岸上河面,五光十色,阳光明亮,水影清澈,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夜晚,皓月当空,渔歌晚唱,月光水色,宁静而富于诗意,让人们似乎听到了遥远年代悠悠的琴声……此时,百间楼如同一幅淡雅清丽的国画。晚清诗人方熊的《浔溪竹枝词》写道:“参差阛阓压溪流,长板桥连洗粉兜。夹岸珠帘风岩漾,清波影泛百间楼。” 百间楼民居门前临河。河是当时水乡的主要交通要道,因而河边都筑有形式不同的河埠。河埠代替码头,又为取水、洗涤及日常生活之用。河埠有马鞍式,有靴形,或横卧水面,或直挑水中;河岸、河埠、驳岸两边嵌砌着系舟石,有用铁环、有用石质作舟船停泊系绳之用。河埠、驳岸、系舟石沿着河道点缀成一道水上风景。那一座座河埠,又犹如一架架古琴,伴着流淌的河水,弹奏着一曲曲悠扬的水乡清音。
   百间楼两岸由横跨河面的东吊桥、长板桥、莲界桥三座桥相连。迤东河东、河西各有朱家板桥和闻涛桥,分别纵向跨越与百间楼河交汇的洗粉兜河与藕河。当年,桥下舟楫相摩,桥上绿衣红衫,天光水色相映,拱门连影成圆,透出一片空明,闪出一派灵动。
   数百年来,百间楼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沿袭着传统儒家思想关于建筑和居住的理念,但也不是没有任何探索、追求、进取与变革。五口通商后,由于辑里丝在国际市场的畅销,闯荡海外而开阔了眼界的南浔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就逐渐接受了西欧建筑的形式与材料,并融入到传统的建筑中去。因此,那时的百间楼就出现了用玻璃代替格子蛎壳窗作为采光材料,出现了拱形的窗户、欧式的窗饰、白色的天花顶格、水门汀的天井和门前路面。在传统建筑局部处理上,渐渐打破了清一色砖木结构的传统模式。
   南浔的先人或许早已熟知,民居建筑不是艺术加技术的大型雕塑,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自己的生活内容。百百间楼·券门·门廊·“美人靠”间楼民居群没有统一规划的痕迹与刻意雕凿的匠气,只有各成规矩,自然得趣,互衬互托,相映成景,从中可看到岁月的烙印,聆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更可体味到淳朴淡雅的民风民俗。百间楼不但集中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青石,更显现出一种大气、灵气及生气。
   时代在变,百间楼的面貌也在变化,以前各家门前高低起伏、铺设各异、被人们称为“走在上面有韵有味”的路面已经消失,而被模式化、规范化的平整、整齐的石板路所替代;不同形式的建筑的门窗设置格式,被随心所欲的装修艺术百间楼·云头式风火墙化、统一化了;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的灵透空间,正在被一些牵强附会的建筑所填塞;往日各具时代风格的建筑立面,被统
  一的、规范的、不属于原来百间楼建筑的形式所替代,这些不能不说是百间楼的遗憾。
   这些千百年来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富于生活情趣和历史价值的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予以认真研究和保护。而对于当代兴建的新建筑,则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形式上的照搬照抄的模仿与仿古。
   百间楼是江南民居建筑艺术中光彩夺目的瑰宝,由于受到当地历届政府的重视和居民百姓的呵护,目前它还是一个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保存较为完整的水乡民居群,人们从中仍能品味到古镇南浔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轨迹。
  2001年,百间楼民居群作为古镇南浔的形象代表被印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水乡古镇》成套邮票之中。
   老宅拾遗清末民初时期,南浔的大宅第在建筑面积上达数千平方米的就有近百座,这些大宅第不但构筑极为精美,装饰华贵典雅,雕刻遍布宅内的墙体、门楼、梁枋和门窗,而且或多或少都渗透着一些西欧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内容。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历史原因,不少大宅都毁于一旦,如刘镛的“尊德堂”、刘锦藻的“贻德堂”、邢庚星的“晚翠堂”等。
  除上世纪90年代已修复的张石铭的“懿德堂”、刘梯青的“崇德堂”、张颂贤的“尊德堂”、刘承干的“求恕里”外,还有一部分大宅则属于历尽沧桑,整体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但还遗存至今的。这里分述如下。
   淳仁堂“笺园”遗址徐世兴宅内花厅承五堂,梅履中(南浔“八牛”之一)旧宅。坐落在南东街便民桥南侧,坐东面西,与邢宅“晚翠堂”隔南市河相望。该宅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建筑庞大。宅后原为朱瑞莹的“述园”,后被梅家购入作后花园(“述园”自此也称“梅家花园”)。
  梅宅里面的几进楼厅毁于战火,现只剩第一进五开间楼厅、厢房和仪门砖雕门楼。仪门前后都设砖雕门楼,其雕刻很有特色。上世纪50年代该宅曾作为南浔镇人民政府办公之处。
   淳仁堂,邱仙槎(南浔“八牛”之一)旧宅。坐落在运河下塘皇御河东侧,坐南面北,建于清末。该宅建筑庞大,前后共五进,内有发电房。现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改造,只剩下第
  四、第五两进楼厅。楼厅高大宽敞,构筑精细。宅后曾建有中西合璧的园林,名“笺园”。园中辟有果园、荷池,树木葱茏,河石点缀,沿河设水阁,并有停泊汽船的船库。还建有三座欧式洋楼,带草坪及抛球场,颇为时尚。由于历史原因,笺园现已荡然无存。
   敬恕堂,张佩绅(南浔“八牛”之一)旧宅。坐落在唐家南浔丝业会馆欧式门楼兜内,坐北面南,建于清末民国初。
  其建筑主要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现在建筑结构保存较为完整,但已相当陈旧。
   通德堂,刘锵(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二哥)旧宅(又称“刘二房”)。坐落在运河下塘通津桥东侧,坐南面北,建于光绪年间(约
  1890年),为多进式中西合璧建筑群。沿街大门正面设砖雕门楼,雕刻十分精细,门罩风格独特。中间几进楼厅被战火焚毁,现只剩门埭楼房及后两进内的中西合璧建筑。
   景德堂,刘安溥(刘镛四子)旧宅。建于清末民初,坐落在南东街南新桥北侧,坐东面西,为晚清多进式建筑。该宅大部分厅、堂被毁,现只剩下大门、两厢及一些辅房。
   “张丰泰”,张博文(南浔“七梅宅仪门双面门楼(后)十二金黄狗”之一)旧宅。坐落在宝善街庄家弄内,后至唐家兜河,坐北面南,建于清末,为多进式宅第。该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其建筑用材非常讲究,墙门的石门坎上包着铁皮,楼上木地板上铺设细磨青灰方砖,上铺地毯。大门的砖雕门楼额枋上镌有“莼鲈遗韵”四字。
   密韵楼,藏书家蒋汝藻旧宅。坐落在唐家兜蒋家弄西侧,为
  三开间四进深楼厅,密韵楼为蒋氏藏书之处。该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保存尚完整。
   吴筠青旧宅,坐落在下塘东街,坐南面北,建于清末民初,石库墙门,楼厅面宽三开间两进深,建筑呈“走马楼”形式,造型美观,前后两进落差数十厘米,由两侧厢楼自然过渡予以连通。“走马楼”外观精美,雕刻精细,东侧建有廊式披屋,前置落地长窗,颇具特色。该宅现保存尚完整。
   “徐世兴”,富商徐眉泉旧宅。坐落在宝善街,建于清末。为多进式建筑。由于宅第分三次修建,故建筑风格包含着晚清和民国的特色。建筑分布在南北两条轴线上,在两轴线后有一座坐北面南的五开间带两厢的楼厅,宽敞高大,构筑精美,落地长窗,雕刻细腻。厅前辟小庭院,植金桂数枝,故该厅称为“桂花厅”。该宅第建造因地制宜,故建筑较随意。现保存尚完整。
   庄杏苑旧宅(南浔丝公所发起人)坐落在栲栳湾煤矢弄内,坐北面南,为多进式传统厅堂建筑,主要分布在两条轴线上,楼、厅、房、厢连接有序,结构明快。现保存尚完整。
   张泰来旧宅,坐落在运河下塘,坐南面北,与吴筠青宅前后相邻。建于民国期间,为一幢带有欧式风格的洋楼,主楼高
  三层,上置两层有意大利柱式围栏的阳台,出挑四周众楼之上,非常醒目,颇为张扬。楼前临河,后门为一欧式小门楼,墙体上置有欧式装饰图案。该宅上世纪50年代曾作为南浔人民广播站。现保存尚完整。
   南浔还有一些清末民初的社会公共设施建筑,也是十分瞩目的,如:建于宣统年间(1909—1911)的南浔丝业会馆其前身为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的丝业公所,就是一座规模颇大的中西合璧建筑,坐落在南东街广惠桥北侧,坐东面西。其大门是一座欧式门楼,为迎合当时外贸需要,门额上镌有英文字母的标记。馆内大厅“端义堂”是一座传统的大型厅堂建筑,歇山顶,顶高15米。面宽三间,厅内金柱非常粗大,须两人抱合。厅前设廊,廊前的四根石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连同楹联
  一起雕凿而成。厅内梁、枋和落地长窗上、厅内外的墙壁和石础上有众多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厅前两侧分别建有两座欧式的耳房,室内置有白色的天花顶和造型优美的券形大玻璃门窗。大厅前庭院地面由大块青石板铺设而成,园内植有四棵广玉兰,至今已百年有余。进大门有一幢中式两层楼厅,上世纪30年代被焚毁。其他建筑保存尚完整。丝业会馆于1989年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6年的商会,坐落在南西街广惠桥南侧,坐西面东,两侧骑街照墙,欧式的大门门楼显得端庄、时尚。
  商会为三进建筑,一进为五开间的中式门厅,
  二进为一个高大的中西合璧的议事大厅,三进为传统的楼厅,由一条中西合璧形式的长廊相连接。厅前庭院栽有四棵广玉兰。商会从外形结构到厅堂建筑,既有晚清建筑的痕迹,又有西洋的建筑风格,显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与欧式建筑的融会贯通,巧妙结合。1998年南浔商会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许多百年老宅遗存在这古老的小镇上,继续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知识出处

南浔遗韵

《南浔遗韵》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遗韵》是一部以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为背景的纪录片,全片以南浔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为核心内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