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图书馆
南浔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浔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近代园林文化的双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0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近代园林文化的双璧
分类号:
TU986
页数:
18
页码:
118-135
摘要:
在南浔较大的园林中,必建有藏书的楼阁,而在专门的藏书楼阁范围内,也必有园林。诗文雅集更成为传统文人私家园林活动的重要内容,即使社会上组织的雅集活动,也多利用园林举行。因而藏书与雅集就必然 成为南浔近代园林文化的双璧。
关键词:
南浔区
园林文化
内容
在南浔较大的园林中,必建有藏书的楼阁,而在专门的藏书楼阁范围内,也必有园林。诗文雅集更成为传统文人私家园林活动的重要内容,
即使社会上组织的雅集活动,也多利用园林举行。因而藏书与雅集就必然 成为南浔近代园林文化的双璧。
南浔镇自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建镇以来,就一贯秉承湖州市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经过750余年的建设,它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凸显出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园林文化上表现出与一般城镇建设迥异的特色。它既足全国惟一拥有园林最多的城镇,又随之并行着兴学、奖学、修志、藏书、雅集等崇文重教的活动优势,而其中的藏书与雅集更是和园林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在南浔较大的园林中,必建有藏书的楼阁,而在专门的藏书楼阁范围内,也必有园林。诗文雅集更成为传统文人私家园林活动的重内容,即使社会上组织的雅集活动,也多利用园林举行。因而藏书与雅集就必然成为南浔近代园林文化的双璧。南浔的园林既反映出中国文人园林的传统特色,又带有南浔中西合璧风格的象征,因为其中多多少少渗透着近代民主与科学含义的成分而成为南浔近代园林文化的独特景观。
第一节 藏书文化与园林
一、藏书楼概述
藏书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的一种文化活动,早在西周至战国时代,已有官府藏书的记载,并设有专职藏书的管理官员,是谓“官藏”,春秋战国时,学术下移民间,诸了百家争鸣,如惠施、墨子、苏秦等大家都成为早期私人藏书的代表,是谓“私藏”。但这个时期的藏书数量少,或借山林之地的石洞、石仓,或就房屋之墙壁、地窖,或以车、箧等器物藏之。由于这种地点及方式易招至书籍的损坏,逐渐地就有修建专门为藏书而用的殿堂楼阁而有藏书楼的出现。
除了官藏、私藏之外,随着汉唐盛世的出现,佛教由曲方传入中国,社会上僧、俗两界的诵经、抄经、刻经以及“西天取经”后的译经等的迅速发展,逐渐就形成寺观藏书的另一种类型,从而也才有建塔藏经的开始。
而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我国古代教育机构——书院,更是与藏传楼有着必然的联系。据宋代学者王应麟所著《玉海》一书中的解释:“院者,垣也”。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则书院本身也就是由有围墙建筑物封闭成藏书、读书的地方了。因此,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藏书的类型。而其藏书的地点与方式则由山林之地的石洞、石室,或由车箧等器物而发展到专门的藏书建筑物了。
当然,藏书楼建筑必然是随着四藏书类型而有不同的发展。藏书的主权、归属不同,性质各异,自然会使藏书楼的规模大小、性质内容、建筑形式与规格以及管理制度等有很大差异,何况中国藏书的历史悠久,地域差别大,数千年的政治、历史、社会等变化十分巨大而繁复,到目前为止,除了藏经书的塔之外,在明清时代以前的藏书建筑物,已极少见到了。
中国私家藏书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汉唐盛世社会安定,民间藏书楼较为广泛,皇帝还常以赐书奖励臣属,如文学家蔡邕就曾获得朝廷赠书四千卷。自此以后,皇帝赐书奖励的制度就一直延续到清。
唐代科举制度兴起后,读书、藏书之风更盛,宋代雕版印刷术问世,加速了刻书、藏书的风气,又逐渐形成一种编目藏书的制度,尤其是宋室南迁之后,文化南移,使江浙文化更为发达,仅在明清两代所产生的状元人数就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0%~60%,这就折射出江浙一带藏书文化的发达已接近顶峰。
清代康乾盛世时,乾降皇帝尤致力于藏书事业,他既为皇家修《四库全书》,又号召私人献书,并在18世纪的40~80年代的40年时间内,修建了7座规模巨大的皇家藏书楼(表6-1-1),同时还给献书与朝廷者以巨大的回报,包括回赠书籍及名誉上御赐、嘉奖等,使私人藏书家享受到“饮定鸿儒”的荣誉而垂运史册。
南浔嘉业藏书楼的名称就是以清帝溥仪赐匾“钦若嘉业”而名。而乾隆照搬宁波范钦所建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形式,也为天一阁树立了钦定的“第一藏书楼”的光荣称号。这些都影响到清代后期四大私人藏书楼的兴建(表6-4-2)。这一时期藏书楼规模日益壮大,学术研究更为活跃,名家辈出,成绩斐然。故私人藏书也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立即终止,反而遵循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出现了一种短期的繁荣,一个小小的南浔镇共计就有五处不小的藏书楼(表6-1-3)。这或许又是因缘时会,在黑暗的逆流中随着南浔这一颗在经济上闪亮的星星而出现的一片文化的祥云,而这片祥云却总是在园林的上空逐渐地降落为藏书园林文化的一种融合。
二、藏书楼与园林
如上所述,清代中晚期江南一带私家藏书楼的兴盛就是在园林上空形成的藏书文化的一片祥云(表6-4-4),表现出藏书楼与园林文化的巧妙融合。这种融合正如马力先生描写的那样“……书窗可纳东园之美,犹裁取姑苏城内拙政园一角,高轩低廊,肥叶瘦枝……仿佛范东明自笔书画,田村湖庄风味可与相近。望景,是一桩赏心乐事……我踏石桥,身过‘明池’的一汪碧水,流连于镌满诗句的壁前,抬眼一扫,四外都是花竹……或许会吟起秦少游的词‘莺咀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绉’……总之是感到眼前之景,值得拈几句好诗为配。”
其实,这种情景的交融,原本就是营造园林的一种意境修养,拙政园也好,天一阁也好,都需要有这样一种园林的实景与意境。作
①马力文,中国旅游报,1995.11.21
表 6-1-1 清代藏书一览(皇家)
序号 藏书楼名称 建造年代 地点位置 建筑形式 简况
1 文津阁 1744年秋—1745年夏 河北省 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 仿天一阁外二层内三层 园林以水石取胜,假山占地800㎡,山体达3300余㎡,土黄石造价占总体的4/5,千姿百态,有“光天沉月” 景。有月台、石碑、月亮门、趣亭,四周白粉石墙。平台上有占松4株,池边垂柳
2 文源阁 1774 年 北京圆明园北部四达亭基址 重簷三层 周围景色以石取胜,阁前有方池(15丈×7丈),深5~6尺,养金鱼,池周叠云片石,中心为巨形太湖(石玲峰)宽丈余,高出水而三丈余。其音如铜,池周筑洞形回廊,东南有月台,池三面杭树种竹,摆花盆。1860年毁于八国联军之役
3 文渊阁 1775—1776 年 北京 紫禁城 文华殿后 仿天一阁 上下两层 阁为黑色琉璃瓦顶,银绿色镶边,白色线条为边,冷色为主,掩于绿色树木之中,阁后西侧有太湖石假山,庭院中一方水池,池中架石桥,遍植松柏,还有碑亭,立高宗御制《文渊阁记》碑
4 文宗阁 1779 年 江苏镇江金山寺行宫左侧 大体防大一阁 原处于大江的王浮山金山寺侧,金山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丹辉碧碧映,环境壮丽优美。藏有《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及《简明目录》等。历次火毁,今不存
5 文汇阁 1780 年 江苏扬州 大宁寺行宫内 藏书同上。阁分三层,建于扬州原名大观堂内,无专有的园林、与上述文宗阁皆毁与1853年太平军的战火。故此:阁寿命仪数十年
6 文溯阁 1781 — 1782 年 辽宁沈阳 (盛京西) 盛京皇宫西 仿提议阁 重檐硬山式(外二内三) 东有碑亭,内设乾隆御制《文溯阁记》碑。每年6月晒书一次,两年重糊饰窗纸一次
7 文澜阁 1782年 浙江杭州孤山南麓圣因寺内 硬山式外二层内三层 阁前有水池,“仙人峰”石立其中,东建碑亭,四接游廊,围墙环绕,中开垂花门,乾隆题《敷文观海》匾,亦有趣亭,月台并题诗,1861年毁于兵火,1880年年重建,疏池叠山,建亭植花,建台与洞壑,玲珑奇巧
表6-1-2近代(清末)四大藏书楼简况(私家)
序号 藏书楼名称 建造年代 地点及位置 主简况 藏书规模 藏书特色及园林
1 海源阁 1840年 创建 山东聊城万寿观街路北杨宅东跨院内 杨以增(1787—1822年)字益之,号至堂、东樵。初任贵州知县,至江南河道总督。传与子,两代经营 藏书总量 3236种 善本464种 共计 3700种 藏书经历四代九十年,其保存实体延续时间之长,为我国私家藏书史上少见。一度成为清末北方私家藏书的中心,也冲破了江浙藏书中心的格局,其特色是三代努力搜求,勤于整理,缜密保存藏。前后劫难三次,终于1944年杨敬夫运北京公开出售后由山东省图书馆购回,于1947年入山东省图立图书馆
2 王氏八千卷楼 太平大国战 乱之后为上要收藏时间 浙江杭州梅东里建楼,因其北宋先人有书八千卷命名 丁炳(1832—1899年)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钱圹人。其兄丁申,兄弟二人嗜书、收藏、治学,时人称“双丁” 积30年之搜求,总量达8千余种,20万卷 藏书特色:(1)收明人著作及浙江先人著作甚多(明初至清末达500年);(2)图书版本种类多,教齐备;(3)藏书来源清晰,为念祖上藏书心志,丁氏藏书楼总名嘉惠堂,五楹,其中各楼又分为“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和“后八千卷楼”,以保名称久远
3 铁琴铜剑楼 (恬裕斋) 取“引养引恬”“重裕后昆”而名 始建于道光年间 江苏常熟县城宾汤门外十里的罟里 瞿绍基(1772—1836年)其子瞿镛好收藏,有名贵铁琴及古铜剑各一把,将楼又更名为《铁琴铜剑楼》 共收善本秘1242种,初十年中藏书达10万卷 瞿氏四代藏书达150年,历朝代变更而不散,最后完整地移交了新中国。翁同龢曾为《虹月归来图》题跋:“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乾嘉以来,通人学士多未得见,龢尝戏谓镜之昆弟,假我二十年日力,当老于君家书库中矣。”是见其保存极好。其后人遗言:“书勿散,不能守则归之公”。
4 皕宋楼 光绪年间建 浙江归安(湖州) 城东莲花庄北建庄园月潜园(藏书,校书) 陆心源(1834—1894)浙江归安人,官至福建盐运使,晚年归故里建潜园藏书 总计藏书量约15万卷 收藏特点:(1)不遗余力,收藏宏富(薄富贵而厚于书)。清代中期前,没有哪家超过此楼;(2)收藏珍善秘本——如宋元刊本及名人手抄手校珍本,仅善本有2300多种,极少有;(3)开放意识,将私藏11.5万卷由私藏转为公藏,可借阅。遗憾的是1907年皕宋楼出了大事,其后人陆树藩以10万元,将书全部出售给日本人为专为藏书的阅读与欣赏的藏书楼场所来说, 就更需要这种围绕着“书”的意境以其特殊的 园林艺术手法来经营了。
1.藏书楼的选址
古代藏书楼的选址和书院选址相似。有 位于山川名胜之区的,有依存于大园林一隅的, 有以园林来包围书楼的,更有为藏书而建楼 或因楼而建园的,藏书与同林结合,比比皆是。
追溯园林藏书之始,则为魏晋时的梁武 帝。这位皇帝笃信佛教,好读经藏书,还经常在他的华林园内的重云殿讲经说法,这是那时官藏园林的一种常态。清代乾隆所造的皇家七 大藏书阁中,就有文津阁建于承德避暑山庄、 文源阁建于北京圆明园内,而文渊阁则建于杭州四湖北岸的孤山南麓,文宗阁建于镇江的大
江中玉浮山的金山寺侧,文汇阁建于扬州的御 花园内等。
私人藏书与园林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早在宋代司马光于洛阳修建的独乐园,其面积不过二十亩,就在其中央的一块高地上,建了一座读书堂,堂内藏书五千卷,堂之南有弄水轩,轩内有一水池,将水由暗渠引入,分五股注入池内,名曰“虎爪泉”读书堂的北面还有一个大水池,池中央有岛,岛上种竹一圈,周长二丈,有庐舍,曰“钓龟庵”、“种竹斋”,大水池之东还有一百多个草药畦……极具园林读书的田园意境,这种藏书、读书与园林的结合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清末四大苦名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所在的潜园,就是为藏书而建,并靠近湖州名园莲花庄,南浔张右铭的适园,也是为藏书而建,
以适其藏书之志,园中专设六宜阁、藏书十万卷。庞元济的宜园,也是藏苗与花园相结合的 园林,其中的琼缀楼(半画阁重楼)就是专为 收藏书画的楼阁。而刘承幹的嘉业藏书楼,不仅选择建于自己的花园小莲庄之旁,而且还紧临藏书楼专门修建了一个面积为1公顷左右的花园,足见藏书楼与园林常常是浑然一体的,它们共同追求的是精态、美感与大自然的结合,而园林本身就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故藏书与园林的结合就成为藏书楼选址的一种必然的规范了。
2.藏书楼与园林理水
中国古代园林的基本形式是山水园,水在园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园林的灵魂,而藏书楼与水则是具有更为特殊
表6-1-3湖州南浔近代五所私家藏书楼
序号 藏书楼名称 建造年代 地点位置 主人简况 藏书规模 藏书特色及园林
1 眠琴山馆 清中期 (1792—1793年) 南浔镇东大街 刘桐(?—1803年) 字舜辉、疏雨、贡生。南浔人,家富有,淡于功名 藏书数万卷 主人年未30岁弃举业,游遍天下,激发藏书兴趣,四处搜寻,不数年,乃“堂构间旷”,故设馆藏队“每春夏之交,设长筵广坐,名花异卉, 骈列左右主人命门者延若辈(书贩),呼俸啸倡,至则十余辈。”珍本大增,每有知名人士过南浔,必延接来家相尝或题咏,或鉴定惜后散失,仅留账册云
2 宜园琼缀楼 1899年 南浔镇东栅 庞元济(1864—1949年) 号虚斋字莱臣。近代江南最大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园林面积 达20亩 1890年建宜园,为藏书与花园相结合的构筑。宜园前半部,画阁重楼, 回廊曲折花木参差,假山玲珑。琼缀楼、半画阁为庞氏作画、藏书画 之楼阁。建园之始,亦不假匠师,而“一树一石,白饶画趣”园内 有荷花池10亩,亦因该园“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 而名其园
3 嘉业堂 1902—1924年 南浔镇 刘氏故居 小莲庄西侧 刘承幹(1882—1963年) 南浔人,字贞一, 号翰怡、求恕居士。 近代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 1925—1932年 藏书盛期达60万卷 占地面积达20亩 藏书楼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藏书16万册(今存13余万册)其藏 书以宋元版本、私抄校本和地方志书三种藏书为特色其园林以水池 (3~4亩)为中心,周环假山,中垒石岛,旁有三亭鼎立,树木葱郁, 叠石玲珑,尤以啸石著名。花园不设围墙,以河道环绕、书楼设计宜于藏书,并具中西合璧风格
4 适园 1907年 南浔镇 鹧鸪溪畔 张钧衡(1871—1928年) 字石铭,吴兴县人, 家世以盐业致富,乡试巾举, 后往上海经商,定居 藏书万卷。后 六宜阁藏10万卷 张酷爱读书、藏书,著有《适园藏书志》13卷,藏书印有“择是居”、 “希古右文”、“不薄今人爱占人”等套印。适园专为藏书而建,意渭“以藏书适其志”,面积二三十亩,土山高达30m,中有长生塔以 贺母寿,塔上名人题刻其多有“造金刚经塔记”,后有金蓉镜《张氏适园十二景诗》记述园最甚详
5 密韵楼 (原名传书堂) 约任 1910年左右 南浔镇唐家兜蒋家弄蒋蒋宅内 蒋汝藻(1877—1954年) 字元采,号孟苹、 别署乐庵。1903年中举人。辛亥革命时任浙军军盐局长。 收藏家 计2667部, 多宋元善本 蒋氏将自己兴建藏书室定名为“传书堂”1916年秋,以高价收购得末代周密《草窗韵语》6卷,此书被称为“稀有珍奇”,为志喜,改传书堂为“密韵楼”。存有宋高宗1134年序刊的《吴郡图经续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1919年王国维应聘来密韵楼研校群书达4年,撰有《密韵楼藏书志》后全归北京图书馆收藏表6-1-4 江南私家藏书楼园林散录
序号 名称 建造年代 地点 主人 园林简要说明
1 聚芝堂 宋 湖州市沈尚书园内 堂前有池10亩,中有较高的蓬莱山、太湖山
2 桐柏宫 宋 浙江天台山 宋太宗帝 为道教藏书的佼佼者,约藏书数千卷,以植物命名书楼
3 栎斋 宋 浙江吴郡(苏州) 卫湜 主人官至直谟阁学士,性淡泊,酷嗜书.以栎树命名书楼
4 读书堂 宋 洛阳独乐园中央 司马光 独乐园20亩,堂位于园中央,南北皆水,池中有岛,藏书5千卷
5 青萝山房 元 浙江浦江 宋濂 书楼建于山川秀丽的青萝山,故名,隐居读书,藏书8万卷
6 松雪斋 元 浙江湖州 赵孟頫 主人号松雪,藏书楼以人名之,爱书至极
7 曝书亭 1696 浙江嘉兴秀洲区王店镇 朱尊彝 园林10亩,有“水乡明珠”之称,建亭方形,藏书约8万卷
8 紫芝堂 明 江苏吴县 俞弁 藏书多善本,乐于借书、抄书,尤多中医书,以植物命书堂
9 清远楼 明 江苏吴县 柳佥 书楼远离红尘,清静自逸,极幽雅,楼外修竹摇风,楼前池水印月,有诗
10 因树屋 明 江苏江宁(今南京) 周亮工 主人别号“栎下生”、“栎园”,以树木命名
11 松寿堂 明 江苏吴县 杨循志 结庐于石刑山南峰,以松枝为筹,不精塾不止
12 玉兰堂 明 江苏苏州 文微明 筑园栽众花木,更突出玉兰花。名其藏书楼并有长诗记之
13 学圃堂 明 江苏吴县 唐寅 建于闹市中的藏书鉴赏之所,有诗一首
14 七桧山房 明 江苏常熟 杨仪 以读书著述为乐事,书楼以七株桧柏命名
15 青藤书屋 明 浙江绍兴 徐渭 在庭院池边种青藤一株,枝叶覆盖全池
16 枳园 明 朱谋玮 叠架连屋,所藏皆手缮,枳(枸橘)春华秋实,观赏价值高
17 涉园 清顺治时 浙江海盐 张元济 书楼在祖先所建的林泉胜地之内 18 知止斋 清 江苏常熟 翁之熹 善本均藏于樟木箱内,承祖业已第五代藏书者
19 所好轩 清乾隆时 江苏南京 袁枚 建于随园中,有花木竹石,幽深静丽,器具等均极精好
20 五桂楼 清 浙江余姚 黄澄量 传子黄联镳,藏书6万卷,书楼以桂花命名
21 芳椒堂 清 江苏归安(湖州) 严元煦 藏书数万卷,以花椒植物为名
22 可园 清 江苏苏州沧浪亭 蒋吟秋 园以水池为主,有方亭,梅竹相映,藏善本、孤本书
23 五柳居 清 江苏苏州吴门桥 陶正祥 藏书兼售书,后又在北京也有五柳居藏售,均以五柳命名
24 木樨轩 清 江西九江 李盛泽 主人号木斋,以木樨(桂花)命名藏书楼
25 瓶花斋 清 浙江杭州 吴焯 于古藤旁建绣谷亭藏书,藤花柔条下垂如流苏璎络
26 寿松堂 清 浙将杭州 孙宗濂 因书楼旁有乔松而名
27 红豆山房 清 江苏吴县 惠栋 因移植有红豆树而名。有诗
28 红椒山馆 清 江苏吴县 黄不烈 主人嗜书至笃,堪称“书魔”,其藏书楼中多有称“红椒”之名者 29 愚斋 清 江苏吴进 盛宣怀 于住宅东部以10亩地建楼及园,设小池小丘
30 烟屿楼 清 浙江宁波月湖 徐时栋 面向月湖,“凭栏远眺,湖光一碧……玲珑四映”,藏书4万余卷,其后又迁入城西草堂,及水北阁,藏书有所增加
31 兰陔别墅 民国时 浙江杭州 马浮 原为花港观鱼一隅的蒋庄,马一浮居此时作藏书用
的密切关系。
首先从藏书楼的命名来看,清代乾降所建的七大皇家藏书楼其命名中,先以“文”字为首,取意于“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他认为社会如果没有天理,就不能成为社会,而天理是通过书籍传播的,故其藏书之处均以“文”字为首,在“文”字以后紧接着就是以水命名了。其中的北四阁命名曰文津、文源、文渊、文溯。认为:“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朔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因为源是水之始处,渊是水之深积处,津是引渡之径,溯则溯流而上,追根求源之意。他并以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寓意“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流也,支也,派也,皆自经而生,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水喻之,愿溯其源。”
其南三阁则命名曰文宗、文汇、与文斓,文宗立意于“不忘祖宗创业之艰,亦子孙守文之模”,汇者众水汇合之意。澜者波涛壮阔之意,要使藏书事业成功,则要既不忘祖德之恩,又能继承、发扬以济子孙万代,足见乾隆藏书之命名可谓深矣。
而乾隆藏书七阁的建筑命名,除上述者外,还源于明代中后期16世纪的官僚范钦(1506-1585年)在浙江宁波月湖之西所建的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61-1566年)距今已有四个半世纪了,虽经多次患难,屡经修葺,但一直延续屹立至今,藏书及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除了在其家规上执行“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制度以外,还在于范钦对书楼的命名有一个十分科学和特殊的构筑造型。范钦总结了历代藏书多毁于火患的教训,从《易经》中找到了一个如何克火的哲理,易经中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可以克火,故打破常规以单数构筑房间的规定而建了一座六间(双数)的重楼,名曰天一阁。其总的寓意就是以水制火,这是保护藏书的要害,故择高地,建水池乃藏书楼必需首先考虑的
藏书楼多选择郊野临水之地而建,即使在市区也尽量争取和园林一样挖池堆山。如天一阁,总面积不大,仍没有一个小水池——天一池于楼前 (图6-1-1、图6-1-2),此小池与附近的月湖相通,可急用于藏书楼的消防而位于月湖上的徐氏烟屿楼,其藏书仅六万卷,临湖而建,凭栏远眺,湖光一碧如万顷琉璃,玲珑四映,极具园林之胜。
在皇家七大藏书阁中,如文源阁建于以水取胜的圆明园中,其水池面积近100丈(15丈×7丈),水深达5~6尺,池中养有金角;文澜阁面向具有560公顷的杭州西湖北岸;文宗阁则建于大江中的岛上,远望楼台倒影掩映于江中,大大地增加了书楼的风景之美。特别是文津阁的水而虽小(图6-1-3),却以巧取胜,挖空心思营造一处利用白天的阳光照射到一处月形的叠石上,反射于小水面,形成一种“日月同辉”的妙景,是为水景的精华所在(图6-1-4、图6-1-5)。此可谓引自然之象于园林,反映近代造园者理水的睿智,受到了游人的热情欢迎与赞誉。
3.藏书楼与园林植物
植物是一种具有时空变化的生物,尤其足落叶的花木在一年四季中所展示的色相形态,都能表现出那种春华、夏荫、秋叶、冬实的生态美,构成季相转换的生命美感,这是诗人、文人最敏感的园林意境,它与藏书的静态内涵形成鲜明的对比。藏书、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增加对社会与人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优美的园林环境以促进和启发人们的思考与联想,二者的结合就自然地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必然融合。
首先表现出来的仍然是藏书楼的植物命名,它往往可以看出藏书主人的个性与爱好,或者是由于客观环境中已有的植物现状而得名,如明代江宁的因树堂、清代宁波的得树楼而吴县的红豆山房藏书楼则是因主人惠栋移植了一株红豆树于书楼旁而得名,并因而引发他的朋友叶昌炽(文学家)为之写了一首诗,曰:“红豆新移选佛场,葑田北去有书庄。一廛负郭三分水,四世传经百岁堂。”更加强调了移栽红豆与书斋的相应关系。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为自已庭园中的藏书楼取名为《玉兰堂》,则因他偏爱玉兰花,并为玉兰花专门写了一篇长达140字的赋,以表示藏书楼的芳洁高雅。
丰富多彩的各类观赏植物,不仅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的姿态不同,更有干、叶、花、果的色相变化,历来都是园林及建筑命名的常用题材,而藏书楼的植物命名,更会因藏书楼的特性而展示主人藏书的目的与旨趣,成为引人思索的一种诱导。这在我国近代以前千年以上藏书楼的命名中,还是常见的。以下所列,说明了藏书楼与园林的关系:因树堂,得树楼,寒柯堂,和松庵,红椒山馆,红药山房,红豆山房,槐厅,椒花吟舫,栎斋,木樨轩,七桧山房,梅屋,松寿堂,松雪斋,悟竹居,枳园,五桂楼,五柳居,丹枫阁,冬青草堂,汗竹巢,青藤书屋,花影庵,瓶蕴斋,桃花洞,苇萧草堂,梧竹居,紫芝堂,紫薇宫,青萝山房,桐柏宫,野竹斋,玉兰堂,紫芝堂,蕉堂,幽芳阁,玉笥仙馆,野竹斋,小草斋,小檀栾室,味萝轩,清森阁,兰台……
其次,许多观赏植物都是兼有防灾功能的,在江南一带一般以叶子肥厚,无松脂、油脂,耐荫的常绿小乔木或高灌木成带或成群栽植,可以阻止火灾蔓延的速度,常见的有珊瑚树(俗称法国冬青)、海桐、大叶黄杨、八角金盘等,银杏本身也比较耐火。
古代书籍的用纸及装订方式常常易遭虫害,故早已有书籍防蠹的方法。如宋代大学问家沈括就说过:“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故天一阁有时就将芸草直接夹入书中,以具特殊的香味驱虫。
图6-1-1 天一阁平面图
图6-1-2 天一池旁的半亭
图6-1-3 文津阁总平面(转引子《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P63.陈宝森编著)
有些含碱的植物也可以杀虫。如黄檗(亦称黄柏、黄波罗、学名Phellodendronamurense)是一种开黄色花的秋色树种,其果实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其树皮中的木栓层含有小柏碱,可防虫。又如花椒(Zanthexylumbungeanum)的果实中散发一种柠檬香叶醇挥发油,也含有生物碱,其辛辣味,都可用以防虫。还有常用的观赏植物如皂角(Gleditsiasinensis)的果荚煮水可以杀死红蜘蛛,云实(Caesalpinia sepiaria)是一种攀缘灌木,其根、茎也具杀虫作用。而香樟提制的樟脑,更是普遍采用的防虫药物。
此外,古式书籍的装订与装璜如书夹、书板所用木材,也多采用观赏树木如香樟、紫檀、楠木、黄杨木、杉木、红木等,因此,藏书楼的园林树木选择必须采用那些既好看又实惠的观赏树木,在树种规划之初,就要考虑树木的间伐或疏伐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
同时,更要注意藏书楼园林环境的空间
图6-1-4文津阁假山中的“月洞”
图6-l-5文津阁假山“月洞”及射出来的“池中月影”
图6-1-6文津阁前的假山
图6-1-8 文津阁的“十八学士登瀛洲”
图6-1-7 文津阁假山上的趣亭
图6-l-9 天一阁假山石之一
图6-1-10 嘉业堂大门内匾额意境,它和一般的城市游憩园林有很大的不同,首要的要求是“静美”。乔木的成林栽植,可以创造一种静态的自然美。所谓“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了林就可引来大蝉与雀鸟,蝉噪与鸟鸣创造的是一种大自然的美学规律。更何况林间树下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一片寂静而浓荫、疏朗而舒服的常绿纯林中会产生怎样一种潜心读书的空间意境呢!在这里,纯林的气氛要比杂木林为好,因为我们注重的是简洁、有个性、有特色。如一片樟木林、楠木林、桂花林等,如果林中设亭榭等小品建筑,则可在亭榭旁栽1~2株标志性的异木,如松树、桂花,或蜡梅等。如清代曹寅的藏书楼纪事诗曰:
绿树芳秾小草齐,楝花亭下一尊携。
金风亭长耒游日,宋椠传钞满竹西。
他在亭旁种的是几株楝树,而藏书或位于竹林的西边,除了常绿纯林外,当然也可以选用落叶纯林如银杏林、梧桐林、枫林、玉兰林或在落叶纯林中的亭榭旁另种常绿树数株,突出林巾读书的位置与敢点:“一榭五松相对峙,名山占尽积书岩”,也是不错的植物配植手法。
藏书楼园林如果面积较大,并不排斥季相林的设置,如春以玉兰、红梅,夏以香樟、广玉兰、紫薇,秋以银杏、枫类,冬以腊梅、山茶成片栽植,形成一块不断变化的季相林,当然是颇有吸引力的。但如果面积不大,树木之间搭配不当,则这种季相就可能“不成气候”,而杂乱无章,甚至又由于养护不善,生长势衰,则不能产生优美的季相效果。
总之,藏书楼园林的植物景观,重点在于“林”的配置,一般情况下,除附属于建筑物的少量草花坛外,可以与石结合种植花木、竹丛。室内外也可设置幽雅的盆景,增加静雅的空间意境,建筑物的庭院则要保留一年中数次晒书的需要,以及不能妨碍书楼室内通风的要求,故总体上应以开花或不开花的乔木为主。
4.藏书楼的山石之趣
白古以来的藏书楼园林,几乎都有假山石的堆叠,或作为一定空间的围合与分隔,或为赏石之趣。如皇家文津阁藏书楼的假山面积,约占其园林面积的一半,平地为800平方米,而假山体积达3300立方米(图6-1-6),山上有趣亭(图6-1-7)、月台与古木相配,小山径曲折其间。乾隆有时连年来此阅读、观赏,专为趣亭写的诗就有12首,咏月台的诗9首,还有咏文津阁园林的御碑诗也有4首,足见乾隆对此园林是备加赞赏的。其中一首全面描述这座园林的概貌:
天一阁前原有池,池南更列假山峙。
文津之阁率仿为,故亦叠石成隈儡。
有峰有壑有溪涧,涧水琴音泻池泚。
东则月台西西山,林泉引兴诚佳矣。
贮书四库其趣多,餍饫优意在此。
而对山上的趣亭诗曰:
阁外假山堆碧螺,山亭名趣意如何?
泉声树影则权置,静对诗书趣味多。
文津阁的园林及假山。作为皇室独家的使用来看的确是“很有趣”的,读书的雅兴与园林的妙趣结成一体,唯其中的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就难以达到“古松低头听读书”之雅,却反而有“牵强附会”之感而成为败笔(图6-1-8)。如稍加精选相宜的石形,似可改观成景。而从整体的假山看,如此小面积,如此大假山,终难免局促之弊。
天一阁的假山是以象形石体现“福”、“禄”、“寿”三字形及“九狮嬉戏”为题材的,假山上有小径曲折,参天古树,奇石秀竹,亦有寻幽之处,游赏之情(图6-l-9),但是,整个园林,似乎更宜多增添一点疏林淡月、简洁静雅的园林意境为最适。
三、南浔嘉业藏书楼园林
位于太湖之滨东南一隅的南浔嘉业藏书楼是我国近代兴建成的(1920—1924年)最后一座私人藏书楼。它的规模大,总面积约2O亩,其中建筑面积达1936平方米;藏书数量最多,高峰期达16万册。60万卷以上;管理制度开明,至今仍自刻自印藏书,刻印质量精细,保护藏书的质最高,堪称我国近代藏书楼的绝唱。而藏书楼建筑及其园林,又都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更成为近代藏书楼园林的一个特例。
藏书楼建筑约占总用地的五分之二,其余园林部分约占总而积的五分之三,两部分泾渭分明,各司其职,便于管理,但书楼前后均为树木所掩,与园林浑然一体。书楼位于北部,园林则在南剖。而园林部分则以一个宝瓶形的水池为中心,四周均为树木环抱,使水池中心成为整个园林区外掩内扬的一块宽敞而明亮的空间。中心有一岛二桥,布置精细,外围树林
图6-1-11进入藏书楼前的曲折小径
图6-1-12嘉业藏书楼庭院
图6-1-13 嘉业藏书楼的栏杆(“嘉业”铸字)
图6-1-14由明瑟亭直望藏书楼全景
图6-1-15由藏书楼直望明瑟亭全景
布置较粗放,形成园林精粗的对比。
藏书楼作为全园的主体建筑,共出入的大门却是面南直对宝瓶池中的小岛,而不是面东的全园的入口,由总大门(图6-1-10)入园,需经过修剪绿篱的三折小径才可进楼门(图6-1-11),小径是在自然式的高达20米的樟树林中成三折直线而通行的,这就给人以中西合璧风格的第一印象。入门后,立见这座回字形书楼中心庭院的一片毫无树木点缀的空旷的青砖铺地(图6-1-12、图6-1-13),明显的这是为书楼晒书防潮之所需,表现出藏书楼设计的特点标志。而藏书楼建筑本身的中西合璧风格已详见于本书第五章,现不赘述。
宝瓶形水池及池中和池边瓶颈的三亭与桥、石为园林的精华所在,宝瓶也意味着瓶中有书藏之宝物,瓶口面向书楼,中心岛上的明瑟亭正对楼门,自然形成一条断续的中轴,中心明瑟亭与瓶颈东西二面,各有一座临池的六角亭,东边的曰障红亭,距明瑟亭稍远,西边的曰浣碧亭,距明瑟亭较近。坐在中心的明瑟亭内,远望东北边的障红亭被一个高大的由常绿的香樟、桂花、罗汉松及落叶的三角枫、紫藤等形成的高约20米的绿色屏障所掩蔽,只见亭顶不见亭身(图6-1-17)。而由明瑟亭西北看,浣碧亭清晰晰地出现于一片由落叶的喜树、朴树及三角枫树组成的杂木林之前,拉近了与明瑟亭的距离。这种亭亭相望的布置就产生了一种有虚有实、有近有远的三角均衡关系,丰富了居中明瑟亭近实而远虚的空间感。而池面的效果则因季节而不同,七八月间荷叶满池,秋冬季节则倒影如画,秋色与冬姿尽显池中,又是一片虚实相换的园林空间。
作为主亭的明瑟亭,体量稍大,屋檐下有精致的挂落,周围有舒适的美人靠,特别是其入口旁立了一对西式的圆球顶短石柱,中心处则有一自然式石桌面,又是一种中西合璧风
图6-1-18 浣碧亭以喜树林为背景的秋色季相
图6-I-16 明瑟亭入口的西式小门柱
图6-1-19 嘉业藏书楼的南界水景
图6-1-17 障红亭淹没于绿色屏障中(只见亭顶不见亭)
图6-1-20 嘉业藏书楼的西界水景
格的表现。其他亭则比较简洁。中心岛的位置略偏于水池的西南,使与池边陆地沟通二桥有所区分。东北部的一座略长,成三曲桥,桥上有钢柱紫藤架,开花时节,丰满而淡紫色藤花分外妖娆地垂落如花障,而西南的小桥,长不过3米,平桥数步,石板一跨,都打破了亭、桥的雷同形式,而富于变化,这又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的体现(图6-1-14~图6-1-18) 。
中心岛上及水池岸边的石作是全园石景集中的地方,大致上这种湖石驳岸自然而坚固。仔细观察,则比较零乱,尤其是“十二生肖”石组,只观察到三五个比较形似的动物,其余的即使引用“模糊”、“意象”的揣摩,仍难以产生“在似与不似之问”的形象(也许是如人所讲动乱年代原石被破坏掉了吧)。而孤立的“啸石”,则自然成为全园最耀眼夺目和趣味横生的“一石独秀”,甚至堪称南浔园林石景之首。有打油诗曰:“述园奇石①似虎头,一孔吹入有声音,搬来书楼成宝物,傲啸一声振书声”,因而成为藏书楼一名景。
园林还有共他孤立的石峰,虽亦有其精妙之处,但在其位置选择、命名、植物配置等都未能细致考究,就好像白然成长的村女,还在等待着造园者的发现和梳妆打扮,才能表现出亭亭玉立的石趣之姿,看来还有待时日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是藏书楼园林的命脉,嘉业藏书楼园林中,除设有中心水池外,更巧妙地利用了浔溪河的鹧鸪溪水,开辟了一条宽约2m左右的小河,环绕整个园林,即以河为界,而不是以墙为界(图6-1-19、图6-1-20)。河旁栽植水杉、香樟、垂柳等树木,形成一个简洁而优美的外部环境,与四周的水乡田园取得十分和谐而自然的共融,并为书楼的防火取水,提供了最安全有效的保证,使嘉业藏书楼成为全国极少见的园林环境的一个特例。
第二节 雅集文化与园林
什么叫雅集: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种自不待言的认知,而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来说,则需要有一定的解说。可是,在我国带有权威性的《辞源》和首部《大百科全书》卷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中,却找不到“雅集”这个词条。现仅从字面的含义来看,所谓“雅”是指高尚不俗、美好不鄙之意;所谓“集”,则为汇集一处集思广益之义,故“雅集”一词,就是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进行高雅的作诗填词活动,然后汇集成册以共享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以文会友,吟诗作画,相互切磋、观摩、游乐唱和的一种文化活动。
仅有诗社的建立而不在园林中活动,则是一种纯粹的义化社团。据《湖州文学史》载:中国诗社起源于唐代白居易的“洛阳九老会”,兴盛于宋代,当时各种以文会友的会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在北宋时期湖州安定门外,就有一个“南园六老会”,成员都是70岁以上至97岁的退隐人官僚。苏轼也发起组织过前、后“六客会”,文豪周密也组织过“西湖吟社”。到了明代则更为兴旺,各种诗社林立,这种风气一直延到清代,后来由于清代实行蛮横无理的文字狱,使这种文学社团有所衰败,清亡之后,中国走向民主科学思潮的近代,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思想解放,隐逸之风在义人巾泛起,因而又导致雅集文化活动的复甦。
如按今日我们对雅集文化活动的理解,就是有一定的名称和机构,有固定参加的成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时间,并出版相应的文化活动内容结集而成的刊物,并有相对固定的社址。如果基本上都在园林巾进行,或是以风景园林创作为主的题材,这样的社团,就属于雅集形式的园林义化的范畴。
①此石是由述园搬来此处的。
图6-2-1养心榭内景
图6-2-2养心榭悬挂的诗句条幅
图6-2-3 颖园的古樟树已覆盖整个水面
图6-2-4 周梦坡南浔故居复原平面示意图(梦坡室底院)(赵纪军绘制)
这种活动与园林的结缘,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的是魏晋时期石崇(249—300年)的金谷园,石崇是西晋的官僚,为官仅二十五年,但他善于理财,生活奢华,50岁时就归隐,在洛阳郊区的金谷涧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大庄园,名曰金谷园,又称“河阳别业”。这座园林,“前临清渠,柏木几近万株,江水流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伎,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由于他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他在生活上豪华奢侈,又想附庸风雅,故有一次在他上任为官之前,请了一些名流约30余人,在金谷园里举行了一次宴集,持续了好几天,大家饮宴做诗为文,最后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一本《金谷诗序》,由石崇本人执笔为序。
总之,文人园林自魏晋时代兴起之后,以文会友于私园是常有的事,或因家有喜庆如婚娶、添丁、祝寿、乔迁、升官等,则宴集于园。特别是有邀约或鉴定家藏诗画、文物之类的雅事,都可谓早期的宴集或雅集,这时并非有一定的机构、一定的时问或固定的人数,也没有结集出版刊物的要求,严格地说,和我们今日涵义的园林雅集文化是有所不同的。
至于魏晋早期的竹林七贤与后期的王羲之的兰亭修禊,则是利用大自然山水风景进行雅集之所,乃曲水流觞之举,而曲水流觞又沿自西周时的河边“修禊”——即三月初三于水边洗涤身体的不祥之物的一种民俗活动,由此上溯以此活动而成为今日雅集活动的起源。
从在白然山水巾洗涤身体上的不祥之物,演变到在秀丽的山川名胜中曲水流觞,再进入不受气候影响的园林流杯亭内,这时的曲水流觞就变为一种范围小、人数少的流杯饮酒赋诗的园林文化行为。又由于雅集尚需要创造写诗作画的客观条件,如铺展纸笔和书桌、笔砚等设备,故私园中的厅堂自然就成雅集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而宅园的花园中的树木花草也自然地以其花开花落,叶色变化等物候色相去启迪文人们的诗情与画意,故雅集文化实际上也是将诗情画意写入到园林创作的一种媒介,也是自魏晋以来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萌发时的一种特色。这种特色在近代的江南园林中最为发达,而江南地区又以湖州比较出色,而湖州的雅集活动中又以南浔人最活跃,所以当我们在调研南浔近代园林时,就不能不将近代最发达的一种园林文化纳入其中,它的意义绝不只是对园林文化历史的总结,而是要探索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雅集文化景观如何延续、发展的问题。
南浔人自己最早创立的江村吟社是在1908年,社址为首创人陈诗的私园——颖园,至今还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将江村吟社的概况,照录如下:
江村吟社的发起人陈诗(1857-1916年),为颖园园主陈煦元之子,字桂题,晚号海天茫茫愁思客,县学生。他少年多识,幼慧能文,二十左右,不喜科学而驰骋于诗,与蒋锡礽、蒋锡纶、许雪僧、徐麟年、沈醉愚、丘也迟、蔡翰题、管轩棠、屠辅清、蒋殿襄等志趣相投的浔上诸子,分别于光绪晚年和宣统元年,两次结《江村吟社》于颖园养心榭(图6-2-1)。
江村吟社月集一次,轮值命题,每次社集狂饮赋诗以骋豪迈之气,或写南浔田园之景,或抒人生悲欢之情,或寄忧时报国之怀,和于唱喁,一时称盛。江村吟社前后共出诗5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养心榭。惟有散落的几阙诗文,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风雅……(图6-2-2)
从以上的记述,说明江村吟社雅集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忧国忧民之志,又有人
表6-2-1近代江南文人社团雅集园林一览
1 前冶春诗社 1662-1727年 扬州瘦西湖 王士祯 虹桥一带孔尚任、王渔洋等在此修禊,今在倚虹园内存修禊楼,有茶社名冶春社,并入倚虹园,取名冶春诗社、此为前冶春诗社
2 后冶春诗社 1736-1795年 扬州瘦西湖 卢雅雨 乾隆时卢雅雨(两淮盐运使)在此修禊,吸和者,先后达7千余人,编有诗集300余卷,并绘《虹桥揽胜图》纪胜,曰后冶春诗社
3 半亩园 1795-1820年 常熟城北报慈桥 以藏书丰富著称,园内花木扶疏,淡雅秀丽
4 颖园 11+亩 1862年 浙江南浔 陈诗(1857-1916年) 一山一池一榭一楼一亭一桥精湛为园,古树葱茏,工人成立江村吟社,于此园雅集
5 枕湖诗社 1864年前 宁波 姚燮 浙江镇海人,举人,一生不仕,以教授著述终身,博学多才,善诗词、曲、画、骈文
6 徐园(双清别墅) 0.2公顷 三亩地 1866年 上海闸北唐家弄 徐鸿逵(棣山) 有堂、榭、阁、斋、长廊、土二景,原为友人聚会,后收门票,可在此定期结社、游赏
7唐庄(金溪别业) 0.7公顷 1875年后 杭州金沙港 在唐氏祠堂北,引水为园,亭桥花木、假山廊榭一应俱全
8 张园(味莼园) 21亩 1882年 上海泰兴路 张叔和 以洋楼、草坪、绿树、花卉、水池成西式花园,可供社团集会之用
9 愚园 2.0公顷 1890年 上海静安寺附近 张姓宁波人 南社雅集主要地点,因有珍珠泉设茶楼,有中、西园林建筑,供百人集会
10 西泠印社 2.0公顷 1904年 杭州西湖孤山 金石印学社集体同人 利用自然山形地势,构成精巧山水意趣庭院,组织金石书画社活动
11 徐(宝山)园 1915年 扬州瘦西湖西曲 徐宝山 平地为一大荷池,环植桃柳。有“吟榭”为冶春诗社址,廊壁上有《绵春诗社》碑记
12 星社 1917年 苏州金闾门外寒碧山庄 郑逸梅 取“双星渡河”之七夕之名,每周集一次,全部都汇于苏州园林共16处
13 半淞园 4.0公顷 1918年 上海老城厢区 沈志贤、张伯鸿 以水面为主,几乎占全园面积之半、可泛舟,园内亭桥花木俱盛
14 邻雅小筑 同治时期 苏州温家巷17号 范烟桥 老榆参大,池塘一泓,苔痕绿,草色青,图书香,南社、星社均常来此园雅集
15 西园(小) 明代 浙江嘉善西塘镇 原为明代古园,亭台楼阁,池石嶙峋,有白皮松本寿字照八景,为南社雅集地(1920年)
16 倚(饮)虹园 扬州瘐西湖 乾隆赐名,原为洪征治之别业称“大洪园” 赐景“虹桥修禊”,顺治时,王士祯于暮春,集大江南北名士于此,赋治春诗
17 北京中山公园 1921年 来今雨轩 已由皇家园林为公园 为清代社稷坛园林中的雅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借用
18 胥社 1925年 苏州西园怡园 蔡绍声等为 南社分支,初次集于西园,后集于孙家草堂,杨氏义庄之怡园
19 闲闲山庄 10亩 上世纪20年代后期 上海金山县张堰秦山 高吹万(—1958年) 取诗经《桑者闲闲》之意,联曰:“苟全性于乱世,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八景图藏书30万卷
20 松风草堂 上海松江西门外大街 高君藩 传为明代旧筑,有数百年白皮松
21 梅花草堂 1945年后 上海太仓浏河镇上海南市 种梅数百株,及松梅有齐百石诗画
22 铭园 上海海格路(今华山路) 徐棣山 (上海巨贾) 又称小西湖,园内有“六桥”“三潭”之设,取其意匠而已
23 水云乡,桃李园 上海曹家渡 徐棣山 有兰亭,曲涧举办“曲水流觞”,行修禊韵事,又为花会,曲会、灯谜会等。抗战时毁
生悲欢离合之情,既赏家乡秀美之景,又能舒展兴奋豪迈之气,这正是在那动乱、衰败年代里雅集文化的典型。最后的慨叹是人去楼空,散落的诗义却留住了这往日的情怀。作为后人,我们该怎样去对待中华文明占国的这一份雅集园林文化的宝贵遗产呢?
江村吟社联曰:结社惟诗诗有味
品茗悟道道尤痕
或曰:幸得诗集集犹在
自有今人人拾承
雅集为园林增添了一份光彩夺目的文化内涵,而园林则为雅集活动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详见第三章颖园一节)。
颖园是陈诗的父亲留下来的宅园,总面积仅7388平方米,花园部分仅占地1426平方米,为整个住宅用地面积的1/5左右。花园紧连住宅但又独立成园,既非庭院深深的传统封闭式,也非住宅群的后花园,而是在进入住宅群之前的一个过渡的自然空间,给人以一种轻松、优美、舒畅的序曲感怀,但它又是一个由建筑物与围墙构成的围合空间,与住宅的日常生活空间是明显分隔的。
花园的布局是遵循了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定厅堂为主”的原则。赏月楼与养心榭成直角一高一低,临池而建,仍以水池为花园的中心,池的东南一角,一桥横渡,居高临下,整体来看,面积虽然少,但也有山有水,一楼一阁,一亭一榭,一桥一洞,样样具备,颇为精巧。
颖园之成为雅集之所的特色,还在于其植物景观可产生季候感,因植物有四时变化的季相,可以启发人们的诗情画意。
颖园的主要树种约有17种左右,其中有三四十株较大的乔灌木,还有爬蔓的藤本——紫藤,古老的3株常绿香樟树,几乎笼罩着全园空间的3/4,使园子浓荫如盖(图6-2-3),而在浓荫之中又散植着体现春夏秋冬四季的美色与幽香的各种植物。如在冬季开放的红色山茶与初春开放的白绿色木本绣球花互相辉映,
表6-2-2与湖州有关的历代雅集社团一览
序号 社团名称 创立年代 社址 创办人 人数 雅集活动简况(说明)
1 前六客会 1074年 湖州,碧澜堂 吴江,垂虹亭 苏轼(李常接待) 6 苏轼过湖州,与杨绘、张先等五友相遇,饮宴作诗,又移吴江雅集
2 后六客会 1091年 湖州,碧澜堂 苏轼(张仲谋做东) 6 苏轼在前六客五人亡后,又组织五友(张仲谋、苏坚、张弼、曹子方等)再集于旧地
3 南园六老会 湖州安定门马公桥 周密 6 周密会朗简、范锐、张维、刘余庆、周守中等70~90岁老人,雅集,未风集作
4 西湖吟社 1264年 溯州东溪三汇苏湾 周密 有《草窗韵语》,多写景及感怀南宋之衰、雅游超然之作
5 苕溪社 1465—1487年 砚山 汪翁善 10人以上 一月雅集一次,各赋诗一首,未见集作
6 湖南崇雅社 1506—1521年 长兴吕山 孙一元等 5 多为写景及感叹时事之作,有社员个人专辑,未见雅社集作
7 砚山会 1543年 砚山或城内园林 唐枢、蒋瑶 7 每年春秋两季雅集,人数不等。蒋瑶有《砚山雅社集》2卷
8 逸老社 1547年秋 砚山 刘麟 15 每年两次雅集会,规模扩人,有《砚山十五老图》
9 逸老续社 1602年 茅坤、董份等 40余人 由府学教授许孚召集成地方官续办,并置田若干亩,供雅集之需
10 复社 1633年 苏州虎丘 张溥、张采(东林堂) 数十人 兼政治团体性质,文学上主张复古,湖州人参加者达30余人
11 九秋诗社 1881-1911年 汪曰桢 9 以南浔人为主,诗作丰富多彩,写情写景,亦写民间疾苦,国家大事
12 江村吟社 1908—1909年 南浔颖园 陈诗 8~20人 全部为南浔人,每月一次雅集,有《江村吟社诗集》5卷
13 南社 1909年 苏州张公祠 柳亚子,陈去病 数人至千人 为反封建专制的文学社团,南浔参加的约卅余人,至1923年终止
14 消寒会 1911—1912年 上海双清别墅 周梦坡 29 南浔刘承幹、张石铭等参加,旨在极一时之欢,忘身外之事,有诗集
15 淞滨吟社(淞社) 1912—1917年 上海双清别墅 周梦坡 22 旨在“托诸吟咏,抒其怀抱”,月集一次,集必以诗,有《淞滨吟社集)2册
16 晨风庐 1913年 上海周家 周梦坡 92 1914年、1918年均有《晨风庐唱和诗集》出版,9~12卷1923年出版
17 花诗社 湖州 全部为湖州组织.有《上海古迹》四首等集
18 文学研究会 1921年 北京中山公园 沈雁冰、叶圣陶 12 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参加者多吴江人,有《小说月刊》、《文学周报》出版
19 沤社词会 1930年 周梦坡、朱祖谋
古老的广玉兰在夏季展示出它硕大而白净、稀疏又肥厚的花姿,忽然间又可看到散植于人树下的三、两株粉红色的紫薇花从夏到秋,花开不断,延续达百日。秋天里,甜美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一到冬天,颖园里则尽显园林建筑、假山池桥的精巧本色,常绿的树木就成为全园景致的陪衬了。
推动南浔园林雅集文化的另一位代表者,则应是南浔人周梦坡了。虽然他并没有在家乡南浔设立雅集社团,更没有什么园林的社址,但他的许多雅集活动,却充分地表现了南浔人那种崇文重教的激情、气质与修养,其实,他应是一位推动南浔园林雅集义化活动的出色代表人物。
周梦坡(1864-1934年)名庆云,字景星,号湘舲,梦坡是其别号。乌程县(即今南浔)人,先祖原居浙江余姚县西乡水阁村,清乾降时迁居南浔(图6-2-4~图6-2-7)。
从有限的资料中获知,周梦坡的一生从总休看是一位颇有文人风度的实业家,他承继祖业,经营农桑、盐铁,颇富资产,但是富而不仕,却沉湎于名山风景之游,好营园林修缮之筑,致力于修志、修禊的事功,又喜收藏琴谱、诗画、金石之属,他广交朋友、廉洁自重,深得政界、学界、实业界的推崇与器重,在他身上极具南浔人那种崇文重教的儒学传统修养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并具有心胸宽广、兼容并蓄的气质。他身为南浔人,但大半时间蛰居上海,而其事功又无不与南浔相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从1911-1930年的二十多年间,亲自创立了四个雅集社团,首先是“消寒会”,南浔“四象”名士刘承幹、张石铭等近30人参加,处于混乱不安的近代,此会有极一时之欢,忘身外之事的雅兴而集诗于消寒之中。紧接着他又组织“淞滨吟社”(简称淞社)有二十余人参加,每月集会一次,集必以诗,旨在“托诸吟咏,抒其怀抱”,也出版了两册《淞滨吟社》集,以上两处雅集,均以上海富商徐鸿逵的私园双清别墅(即徐园)为社址,累计前后有200余人次参加,得诗120余首(图6-2-8~图6-2-11)。在他的晚年(1930年)又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沤社词会”,因为湖州自宋以来。就以词名于世,和他结伴组织的朱祖谋就曾校辑过数十卷的《湖州词微》4册,足见他们对词的研究也是颇有功夫的。
周梦坡还是“江南第一”的古琴收藏家,在古琴和琴谱、琴书为多,尤好接待琴客雅集,如1919年在他上海的家里,就以“晨风庐”雅集的名义,举办了一个近百人的古琴雅集盛会(图6-2-12),并在会上散发他主编的《琴史续》、《琴史存目》等书,他还收集了历代名琴曲子约八百余首,为我国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周梦坡除了在园林里修楔、雅集之外,由于“好作名山游”,还作了一些园林建设。如在他39岁时,在杭州艮山门外辟地200亩,栽了数万株栎树,作为试验林场,在场内修建了一个“观云草舍”,作为招待朋友的憩息之所。46岁游杭州灵峰时,观赏了山寺的住持莲溪上人拿出的《灵峰探梅图卷》,这幅图是清咸丰年间阳湖人杨蕉隐所绘,当他发现图上所绘的一万株梅花,在现实中经过太平军之役,已被摧毁殆尽,而题图的钱塘人杨雪渔太史就感慨系之曰:“种梅绘咏更何年,山灵日日望吾辈。”自此后不久,周梦坡乃在灵峰山寺西边原种梅处补栽了300本梅花,还在这里盖了3间房,取名曰“补梅庵”,筑了一个“掬月亭”,命景曰“来鹤疏泉”,泉水之旁,更筑了一个旱船曰“掬月艇”,同时修葺了罗汉廊、度经室,使游息之所完善起来,故从那年冬天开始,经过一年的努力,这里的园林就焕然一新了。事后,周梦坡对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梅林,深有感触地说:“凡吾所营,但当舍诸寺中,吾至且主,吾去,则游者尽主人也。是葺是保,则人赖于后之好事者耳,它又何望也。”以后,
6-2-5故居北楼二层就是周梦坡的截书雅集室
图6-2-6故居门楼上的砖雕
图6-2-7周梦坡南浔故居大门
图 6-2-8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一:探梅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9 周梦坡雅集社团杜员画幅之二:留园放鹤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10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三:沤社填词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有沈君墨先生为之记述于秦散叟所绘灵峰补梅图,微题纪事。足见周梦坡补梅建园之〓事及其豁达、宽厚之思想品格,诚可嘉也。
1891年,由于战乱,周梦坡移居杭州,一住就是21年,在这期间,由于他好游名胜,被杭州西溪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吸引,又开展了许多关于西溪的园林文化活动。他像一粒“金珠”,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他不仅对西溪的历史义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西溪秋雪庵志》,出资重建了被破坏不堪的秋雪庵,并为之作碑记,写《重建秋雪庵附设历代词人词堂启》一义,而在碑文中并不提自己的功绩,只是表明:“……是役也,发愿始于十载之前,成功庶为百年之计,固知天下事,时会相乘,耍有数存乎其中也。……”
此外,早在民国四年(1905年),41岁时周梦坡还在杭州西湖的南山理安寺为其太夫人建了一个藏经塔,5面9层,每层嵌石5块,塔高4丈2尺,周3丈8尺,砖砌,位于理安寺山门下的鹤涧亭上面,未及半年,塔成。
周梦坡60岁那年,在莫干山以7亩山地修建了一座蘧庐和一个“应虚亭”,以后数年又创设了一个莫干山肺病疗养院。他在杭州超山仍不忘记观赏古梅又建了座“宋梅亭”。他还为自己的家乡编纂了一部《南浔镇志》。他
图6-2-11 周梦坡雅集社团社员画幅之四:淞滨结社引自《周梦坡年谱》(沈嘉允着色)
图6-2-12 周梦坡组织的上海晨风庐的琴会(赵福莲,钱明锵《西溪》P120)更是我国首部《莫干山志》的编纂者。
总之,周梦坡一生无沦是实业、政治、义学、园林及建筑诸多方面贡献良多,周逝世后,赢得当时各方面的赞誉,尤其是政界、文化界高层人士如林森、蒋介石、孙科、于佑任、马相白、叶楚伦、蔡元培、叶恭绰、褚民谊等的题诗、匾额,如叶楚伦题的诔辞云:
儒不乱,侠不犯,
缅怀遗行,君子哉,君子哉。
于佑任题的诔辞曰:
桓宽盐铁,贾勰农桑,邱樊小隐,畏垒大穰;
龙蛇之花,人琴俱亡,遗交炳炳,名山可藏。
还有谭延闿、章炳麟等题写的墓志铭三块石刻碑,都给予这位为民创业立功、并具有超然君子之风的南浔人以高度的评价与怀念。
在此,我们作为祖国园林事业的后来人,在编写《南浔近代园林》一书时,深感周梦坡先生对风景园林文化的热情建设与巨大贡献,特记其点滴事迹于上,以励于后来者。
注:本文插图未注明者均为朱钧珍摄。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应麟
相关人物
蔡邕
相关人物
范钦
相关人物
范东明
相关人物
丁炳
相关人物
瞿绍基
相关人物
陆树藩
相关人物
刘桐
相关人物
刘承幹
相关人物
张钧衡
相关人物
王国维
相关人物
朱尊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玉海》
相关作品
《四库全书》
相关作品
南浔嘉业藏书楼
相关作品
《四库全书》
相关作品
《简明目录》
相关作品
《敷文观海》
相关作品
皕宋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