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百间楼之于南浔镇的“中西合璧”意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百间楼之于南浔镇的“中西合璧”意匠
分类号: TU986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南浔园林与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在“中”与“西”的对话中,无论是“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还是“中外西内”的立面组织,无论是中西相反相成的门楼建筑、还是以西式为主体的门楼建筑,无论是结合中国文化内容的西式装修、还是相对纯粹的西式装修,“中”——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和义化品质——都居于核心地位,“西”的因素基本表现为各种外在的物质形态。
关键词: 园林建筑 建筑风格

内容

百间楼位于南浔镇北部百间楼河的南、北两侧,东起东吊桥,西至莲界桥,全长400余米,相传为明万历年礼部尚书董份娶孙媳时,为其孙媳陪嫁的100个丫鬟所建的住房。从现存建筑来看,大多为多进式厅堂建筑,建筑的朝向、布局、空间组织均依循河道走向,极尽自然之态,没有任何刻意人工的痕迹,而形成一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图5-4-1)。它与南浔镇南部融汇大量西式建筑元素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懿德堂、崇德堂、求恕里等园林建筑或私家宅邸,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相映成趣,同时为南浔镇“中西合璧”的总体风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间楼建筑群沿河的造型以骑楼为主,骑楼之下自然形成面向河道的步行空间,私人宅居的内部空问与公共活动的外部空间交错互生,而非非此即彼,似乎蕴含着“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生活哲学。骑楼风火墙下部开设券形门洞,联系前后或两侧空问的同时,也划分空间,与懿德堂等宅邸带有券门的骑街照壁的做法类似。但百间楼骑楼的门洞间距随住宅而宽的不同而不同,外部空间在纵向上时宽时
  图5-4-1百间楼平面(阮仪三《水乡名镇南浔) )
  图5-4-2 百间楼骑楼建筑造型
  图5-4-3 百间楼中的生活场景窄、时密时疏,有着多样的形式变化与节奏。有的骑楼在门洞之间设栏杆靠椅,沿河道有的地方设马鞍、靴形等各式河埠,代替码头,又有取水、洗衣等日常生活之用,这些都在横向上丰富了骑楼外部空间的生活内容(图5-4-2)。
  百间楼建筑群在外形上,其风火墙形成的高低起伏、层层叠叠的天际轮廓线别具一格。与其他江南民居不同,风火墙形式各异,有马头、云头、观音兜等,或许正休现了近代南浔人思想开明、多元并蓄开放心态。马头墙有三叠式和五叠式,屋脊呈弧线形,且墙叠上的间距较宽,比一般江南民居的马头墙显得阔绰、大气;云头墙形态活泼,令人耳口一新;观音兜造型则线条流畅、端庄稳重,与求恕里别业等建筑中的巴洛克式观音兜恰成“中”与“西”的对话(图5-4-3)。
  南浔园林与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在“中”与“西”的对话中,无论是“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还是“中外西内”的立面组织,无论是中西相反相成的门楼建筑、还是以西式为主体的门楼建筑,无论是结合中国文化内容的西式装修、还是相对纯粹的西式装修,“中”——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和义化品质——都居于核心地位,“西”的因素基本表现为各种外在的物质形态。一定程度上,“中”与“西”的对话,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话,是“道”与“器”的对话,中国本土的传统则是“中西合璧”风格的精神内核,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终不能为西方“坚船利炮”等器物层面的物质诉求所割裂。也许,清末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是对南浔园林与建筑“中西合壁”风格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注:本文插图未注明者均为赵纪军摄。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