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园林及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80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园林及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
分类号: TU986
页数: 16
页码: 102-117
摘要: 近代南浔丝商巨贾在与外界通商的过程中,接触、吸纳了西方的某些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他们又通常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根基。这种文化特质使他们的私家园林与宅邸建筑在建筑构成、立面组织、小品营造等各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风格。另外,百间楼这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也为南浔镇“中西合壁”的总体风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南浔园林及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的核心是中国 传统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品质,各种来自西方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各种外在的 物质形态。
关键词: 南浔区 园林建筑风格

内容

近代南浔丝商巨贾在与外界通商的过程中,接触、吸纳了西方的某些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他们又通常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
  根基。这种文化特质使他们的私家园林与宅邸建筑在建筑构成、立面组织、小品营造等各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风格。另外,百间楼这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也为南浔镇“中西合壁”的总体风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南浔园林及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的核心是中国 传统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品质,各种来自西方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各种外在的 物质形态。
  南浔园林及建筑在近代“西风东渐”的影响下,融汇西方传统与近现代义化,同时保有本土传统特色,表现出中西交融互摄的鲜明特点,在江南“四州”(苏州、杭州、扬州、湖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南浔之园林在营造理念、空间组织、掇山理水等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很多优秀传统,而所谓“中西合璧”风格主要体现于园林建筑;南浔之建筑在此主要指各园林主人在南浔的私家宅邸,由于各园主多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和西方文化影响,其私宅也常常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例如刘承榦(1882-1963年)修建了嘉业藏书楼园林,也经营了南浔别业求恕里;刘梯青(1876-1950年)修筑了留园(觉园),也构建了居所崇德堂。因此,本章一并将南浔园林建筑与私家宅邸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期窥得南浔园林及建筑“中西合璧”风格之全貌。
  第一节 “中西合璧”风格的形成
  南浔园林及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的成因自然有“中”、“西”两个方面。
  19世纪中叶爆发的鸦片战争叩开国门之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开始了广泛的渗透。同期,南浔依托地利跃升为中国最大的生丝集散中心,雄强的经济和频繁的商贸往来成为西方文化在南浔传播的契机。例如南浔丝商的事业及至上海、杭州、青岛等开埠城市,他们在与外商的经济交往中、在城市生活的所见所闻中,接触、认识了西方的义化、艺术,甚至生活方式。
  南浔丝商盘活经济、思想开明,在政局多变的近代,善于吸纳西方的新思潮,但是他们又通常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根基。例如以南浔“四象”之一刘墉 (1825-1899年)为首的刘氏家族,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社会影响其实远甚于在经济活动方面的影响,刘镛认为“后代不读书事业就没有后劲”①,其孙刘承榦藏书一生,而南浔则素有“诗书之邦”的美誉。
  南浔丝商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异国文化的开放心态,在园林建筑及私家宅邸中、在各式建筑小品与装饰装修中,物化为多彩斑斓的“中西合璧”风格。
  第二节 园林及建筑的“中西合璧”意匠
  根据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建筑要素组合、而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可将南浔园林及建筑的“中西合璧”意匠分为五类:(1)“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2)“中外西内”的立面组织;(3)以中式为主体的单体建筑;(4)中西相反相成的门楼建筑;(5)以西式为主体的门楼建筑。
  一、“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
  “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主要表现在建筑单体的营造中,是将中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上下组合。主要有刘承幹的嘉业藏书楼、求恕里别业中部的庭园式楼厅建筑,陈煦元(1821-1889年)私家宅园颖园中的玉香阁,以及主要由刘锦藻 (1862-1934年)经营而成的小莲庄东升阁等。“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与梁思成先生(1911-1972年)著名的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构想图不谋而合(图5-2-1),也正是近代以来我国传统建筑“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上述建筑的前三者,造型简约、
  ①惠民,史玉华,李章程,浙江丝绸名商巨子——南浔“四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图5-2-1梁思成先生的中国现代建筑构想图(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图5-2-2 嘉业藏书楼内庭院
  图5-2-3 求恕里别业平面(单瑾提供)摈弃繁饰、色调淡雅,与东升阁以及南浔其他融汇西方占典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造型要素的建筑大异其趣。
  嘉业藏书楼于1920年11月破土动工,历时5年建成。它坐北面南,是一幢两层的“口”字形回廊式建筑(见图3-2-8)。其外立面几乎与檐口骑缝对接,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立面退于屋檐之下的做法。立面是典型的“三段式”:墙基高约5~6尺,花岗石砌筑,坚实而稳重;一、二层为光洁的白色墙面,楼层之间设水平线脚,没有更多装饰,极具现代感,纵向长方形的窗口设有窗套,其水平与垂直线条简洁、分明,有似简化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窗口处理;屋顶覆小青瓦,传统歇山制式。立面的整体构图强调垂直划分——宽大的白色方柱突出墙面,贯通一、二层,打破了“三段式”和楼层问线脚的水平划分,又像是简化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巨柱式立面处理,使整个立面显得雄强有力。在白色方柱内大多设有连通屋顶的下水管道,在解决屋面排水功能的同时,维护了简洁的立面风格。一层立面的正中是藏书楼入口,饰有江南民居传统样式的门楼,但其中的细节诸如飞檐翘角、屋面覆瓦等都做了简化处理,并由素面细磨青砖砌筑,并无多少装饰(见图3-2-7)。
  藏书楼内庭院回廊四环,回廊的白色列柱清晰地表现了藏书楼的结构逻辑,也与正立面的垂直划分、窗洞布局里外呼应,浑然一体,与西方现代建筑的诸多设计理念如出一辙,如建造手段与表现手法的统一、建筑形体与内部功能的配合、简洁的处理手法与纯净的体型等。与正立面一样,列柱也采用简化装饰的手法:柱础是单一的青灰色,雀替、檐枋是单纯的白色,并均以简洁、明快的直线线条构成(图5-2-2)。内庭院青砖铺地的处理则显示了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青砖铺地以掺有细沙的瓦钵承垫,使架空1尺有余,以阻隔地下潮气,有利于保持干燥的藏书环境。可以说,内庭院的设计在完善使用功能的同时,吻合了该建筑“中上西下”的整体构成逻辑。
  除了嘉业藏书楼,刘承幹在南浔经营的建筑还有他的别业“求恕里”。求恕里始建于1908年,后于20世纪20年代扩建,可见它与嘉业藏书楼在建造时问上有所重合。整幢建筑坐西面东,由三部分组成:东部的里弄式市房、中部的庭园式楼厅建筑、西部的传统中式楼房(图5-2-3)。其中,中部的庭园式楼厅建筑或为20世纪20年代所扩建,它与嘉业藏
  图5-2-4求恕里庭园式楼厅建筑南立面
  图5-2-5颖园玉香阁室内屋架梁枋结构
  图5-2-6小莲庄东升阁二层立面
  图5-2-8懿德堂平面(单瑾提供)图5-2-7 小莲庄东升阁二层室内
  图5-2-9 懿德堂主立面
  图5-2-10 懿德堂西侧掩干山墙之下的西式立面书楼的设计有不少类同之处,诸如传统的中式屋顶,简洁的白色墙面,轮廓鲜明、带有窗套、仿文艺复兴式的纵向长方形窗口,简化处理的传统石库门入口等。不同的是,该楼厅南侧不是以建筑体量形成围合,而是以围墙构成内庭的边界,于是高出围墙的东西两侧楼厢以山墙收束。山墙顶部是“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式观音兜的做法:半圆形顶部,下半部呈网兜状,但两者断开,正是追求不规则跳跃式、求新求变的巴洛克风格(图5-2-4);而观音兜本身又是我国民间带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含义的建筑形式,亦见于南浔百间楼的一些山墙造型。楼厅东、西立面的山墙造型有着类似的处理,在建筑整体“中上西下”的构成中,于局部又有“中”、“西”的交融互生。
  颖园玉香阁的建筑构成呈现出与嘉业藏书楼、求恕里中部楼厅相似的特点,包括居上的巾式歇山屋顶,居下的西式白色墙而、摒弃繁复装饰的窗洞等(见第三章图3-3-12),但中式元素与西式元素的“复占”意味更浓。歇山顶的两侧山墙上镶有泥塑山花,屋脊饰有传统的镂空纹样,四边是带脊兽的飞檐翘角,其楼内屋架梁枋结构采川精巧的抹角梁,使该歇山顶较同类屋顶更显优美飘逸(图5-2-5)。立而上的窗洞虽非砖砌,但亦采用拱券形,并嵌有落地玻璃长窗,这些都借鉴了西式建筑特有的做法,而长窗玻璃材料也是舶来品,两面均如镜而,不可透视。
  小莲庄东升阁位于小莲庄园林的西南角。高10余米,坐西向东,面向园林。为获得开阔的视野,建筑的整个东立面呈半圆形,顶部攒尖,外形酷似传统的塔式建筑。东升阁共两层,檐部和一、二层之间横向设有西洋古典裙边线脚(见图3-1-21)。二层立面做了重点处理。外墙局部用红砖砌筑,沿半圆立面在三个方向开设落地玻璃长窗,窗口上侧是弧形红砖拱券,两侧是西洋古典样式壁柱,形成典雅的窗洞、窗套组合构图。落地长窗窗台设铸铁花扶栏,栏杆上的曲线纹样婉转流畅,似有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复兴风格的影子,但更应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工业背景下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①——新艺术运动即主张采用现代工业材料,如铸铁和玻璃,在自然界的花卉或草木形态巾抽象出富有动感的曲线用以装饰(图5-2-6)。一层立面主要由灰砖砌筑,整体风格较二层立面简约,其窗口上方仅用砖砌拱券片段修饰,且窗口较二层窗口窄,因而增加了实墙在立面中的比例。从立面的整体来看,一层“简”、二层“繁”,一层“实”、二层“虚”,疏密有致,典雅稳
  图5-2-11 懿德堂账房一层立面
  ①陆宇澄.环太湖地区建筑的中西合璧——以苏州、南浔两地园林、私宅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0(2):126-130
  重。东升阁室内陈设及装饰也模仿西洋样式,内立罗马柱,双柱并立,运用了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常用手法;双柱之间设拱形门券,分隔了室内的不同使用空间;室内铺红色地毯,配以红色与褐色搭配的西式家具,与白色立柱、白色内墙、自色天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恰成上虚下实的空间构成,端庄和谐(图5-2-7)。
  二、“中外西内”的立面组织
  南浔的园林建筑或私家宅邸在建筑群体构成上,一般都延续了传统的院落组合形式。此类合院式建筑融汇西方建筑元素的途径,是在内进院落中营造西洋风格的立面,而外立面、主立面保持本土风格。因此,非入宅内,不得窥见西洋风格之面貌。典型的建筑有懿德堂、崇德堂、求恕里等。这种“中外西内”的立面处理与经营这些建筑的南浔儒商之修养、品格不无关联。他们一方面有着传统的、基于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蕴,一方面通过与外界的商贸活动发家致富。如果联系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不难看出,在近代的时局条件下,这些南浔儒商正是两个矛盾方面——传统上作为本业的“农”和作为末作的“商”——的综合体。如果说扎根本土的“农”具内向稳定性。受近代西风东渐影响而激发的“商”具外向拓展性,那么建筑营造的“中外西内”手法似乎与此有悖。其实这显示了主人心系本土,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思想,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内敛、含蓄、不张扬的文化品格。可以说,“中外西内”的建筑立面处理正是这种儒商品格的物化表现之一。
  懿德堂为张石铭(1871-1928年)旧宅,建于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间(1899-1906年),坐西面东,前临南市河(图5-2-8)。由于宅邸由明代文学家董说和南浔“四象”之一顾家旧宅组合、改建而成,因此宅邸有两条东西轴线,其正立面由两座大宅的立面拼接而成,长约50余米,相应则有两座大石库墙门,正对石库门设有马鞍式的河埠,门前青石板铺地,两侧分设带券门的骑街照壁。整体立而简洁、大气,本土建筑元素触目皆是,没有丝毫
  图5-2-12 懿德堂账房立面的巴洛克式山花
  图5-2-13董氏旧宅墙面上的欧式门楼
  图5-2-14 懿堂账房天井西侧山墙上的门窗
  “西风东渐”的气息(图5-2-9)。
  懿德堂西洋风格的建构主要是位于西南端的账房、舞厅和韫辉斋。三者均为南北轴线,与宅邸东西主轴垂直,主立面南向或北向,表现出“不以正面示人”的姿态,它们极尽繁饰、精巧的西洋风格,却掩于高高的观音兜山墙、或马头山墙之下(图5-2-10),加之宅邸西部设有宽阔的后院,使从西侧院外也未可见这些西式立面的一鳞半爪。
  账房主(南)立面由红砖、青砖砌筑,横向三跨,每跨的门窗上沿都由红砖砌成拱券状,窗扇和门扇采用西式比例划分、镶嵌进口彩色玻璃。为强调立面中轴对称,底层中跨拱券设券心石(图5-2-11),中跨上部的曲线、断裂的巴洛克式山花高出两层屋面,尽显高贵、华丽之态(图5-2-12)。账房南侧与一内天井相接,正对原董氏旧宅,天井东、西两侧为山墙。旧宅、山墙的主体是本土传统式样,但也融入些许西式元素与账房上立面呼应。与账房主立面中轴相对,董氏旧宅墙面上设有红砖砌筑的欧式门楼,由带额枋的方形壁柱、带券心石的拱券、圆弧形的山花组成,壁柱与拱券没有结构功能,两者在形式上脱开,更强调了门楼的装饰效果(图5-2-13);又如西侧山墙实为舞厅的外墙,墙上开有两个开口,一层是窗口,上沿装饰砖砌拱券片段,二层是门洞,上沿饰有三角形山花,悬挑的阳台由铸铁栏杆围护,栏杆上的曲线纹样婉转流畅,也是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和装饰风格(图5-2-14)。
  舞厅位于账房西侧,其主(南)立面与账房主立面有诸多类似,如门窗上沿的红砖拱券、中跨拱券的券心石、高出屋项的巴洛克式山花等,但通过在巾跨增设华盖式门楼、二层出挑的阳台,而更富立休感与虚实、动态的层次,与该建筑所容纳的舞会功能存在些许契合(图5-2-15)。
  韫辉斋与舞厅南北相对,立面中轴对称,横向三跨。在立面处理上与舞厅立面相呼应,两个边跨各自再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窗洞。其余做法也多有类同前两者之处,诸如窗口上沿的红砖拱券、方形壁柱、圆弧形山花等(图5-2-16-)。
  图5-2-15 懿德堂舞厅外立面
  图5-2-16 懿德堂韫辉斋外立面
  图5-2-18 崇德堂传统样式的主立面 图5-2-19 崇德堂洋楼主立面
  图5-2-17崇德堂目前开放部分平面(单瑾提供)
  图5-2-20崇德堂祥楼三合院南立面(单瑾摄)
  图5-2-21崇德堂祥楼三合院北立面
  图5-2-22小莲庄听雨亭刘梯青旧宅崇德堂在建筑立面组织上也采用了“中外西内”做法。宅邸建于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间(1905-1908年),坐东面西,前临南市河,后濒义仓河。整座宅邸山南、中、北三部分建筑及后园组成。中部是传统的中式建筑,南、北部融入西式建筑元素。但与懿德堂一样,西式建筑立面隐于宅后,不直接示与外人(图5-2-17)。
  宅邸正(西)立面是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样式:宽大的白色墙体,上沿置瓦脊,下有青石墙裙,石库门形式的大门与边门,旁设开有券洞门的骑街照壁,大门前有马鞍式的河埠(图5-2-18)。
  融汇西式元素的建筑立面以宅邸北部的“回”字形二层洋楼最为突出。洋楼坐西面东,与住宅整体朝向相反,显示出退避二舍的姿态。该楼马头墙挺立,将西式立面隐于其下。洋楼南侧是中部建筑第四进楼厅的厢房,北侧是与“花园弄”相隔的围墙。三者共同围合形成东向开口的三合院。
  三合院西立面,即二层洋楼主(东)立面,充斥着各种西洋建筑元素。它中轴对称,横向七跨。中间三跨将立面退后,下层做门廊,上层为阳台,形成“虚”的立面效果;两边各两跨采用实墙体开窗洞的做法,是为“实”的立面效果——体现了西洋建筑强调体量与体积的形式特征。下层门廊和上层阳台均设连续的三个带券心石的红砖拱券,拱券落在四颗白色古典柱式上,红白对比鲜明,加之立面的虚实对比,而显得悦目、明快。与下层门廊相连的青石扶栏台阶模仿了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似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的扶栏台阶。上层阳台的铸铁栏杆则模拟了新艺术运动的自然曲线的装饰风格。两侧实墙面上的窗洞均为砖砌的圆拱券造型,窗扇采用西式线条分割,嵌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图5-2-19)。
  三合院南立面横向三跨,为形成三合院立面的连续、统一,墙体上装置了与西立面类同的拱券形彩色玻璃窗。所不同的是,跨间在上下两层设方形壁柱,加强了立面的垂直划分;二层安装落地窗,也显示了不尽相同的建筑内部空问与功能(图5-2-20)。
  三合院北立而,与南立面对应,也采用横向三跨、方形壁柱。但由于只是住宅用地的围墙,其另一面没有对于室内功能的考量,无须设置窗口,因而与南立面的处理还是存在不少差异。横向每跨被一分为二,以浮雕的形式做成两个连续的拱券,券脚落在三个小些的壁柱上,居中的小壁柱形态完整,左右两个被分割整休立面的大壁柱部分遮蔽,强化了立面壁柱的土次之别,同时也使立面的横向划分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图5-2-21)。洋楼东侧三合院的南、北立面在形态上有合有分,却有着相同的西洋建筑内涵。
  三、以中式为主体的单体建筑
  南浔园林建筑中,有的在外形上全然中式造型,而在局部构件采用进口材料,实为又一类表现中西对话、交融的手法。典型的如小莲庄荷池东南角的听雨亭,为中国传统园亭样式,其六角攒尖顶以自铁皮制作,檐口也用白铁皮做成类似瓦当刍的图案(图5-2-22)。不难看出,其材料的特殊性颇能增益“听雨亭”之命名所蕴含的园林意境。
  另外的例子如小莲庄碑廊南端的扇亭,造型上类似中国传统的半亭,圆弧形态是碑廊空间收束和空间转换之处恰如其分的选择,其白铁皮扇形屋顶与不加修饰的白色山墙相接,形成简洁、大方的过渡空间(图5-2-23)。
  四、中西相反相成的门楼建筑
  “中西相反相成”即门楼建筑造型面以西式为主,一面以中式为主,中西相生,似一硬币之两面。嘉业藏书楼园林入口门楼是此类典型。
  图5-2-23 小莲庄碑廊南端扇亭
  图5-2-24 嘉业藏书楼园林入口门楼正立面(单瑾摄)
  门楼整体敦实厚重,有似西方凯旋门制式。其正立面正中置拱形门券,装置铁门。门券两旁各设两柱,贯通整个门楼立面,但被水平线脚打断。柱顶端是西洋望柱样式,与园内“抗昔居”前甬道两侧的望柱形成呼应。门楼顶部圆弧形,以线脚勾边,与下边两侧的斜向线脚在线型上断开,和求恕里庭园式楼厅山墙的巴洛克式观音兜的做法如出一辙。门楼正立面唯一的中式元素是拱形门券正中上方刻有“藏书楼”三个大字的匾额(图5-2-24)
  门楼背立面是朴实无华的中式青砖素而门楼,正立面的圆弧顶、西洋望柱退于其后。门楼额枋上刻“苑囿经籍”四字,表达了藏书楼及其园林的文化精神。中式立面面向园内,也与藏书楼园林的传统文化品格相呼应(图5-2-25)。
  五、以西式为主体的门楼建筑
  小莲庄西北入口的欧式庄门和东北侧柳堤尽端的欧式门楼。均以西洋风格为主体。
  欧式庄门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山花、强调垂直线条的叠柱式,拱形门券与券心石则是西式建筑的惯用手法。但庄门整体青石素面,略去繁饰,似意图与近旁的藏书楼入口门楼取得协调 (图5-2-26)。
  园内的欧式门楼与入口庄门一样,有着鲜明的巴洛克风格:曲折的山花,重复的券心石,水平线脚被强调乖直线条的叠柱式所打断。而柱顶造型又与藏书楼入口门楼中的西洋望柱样式相仿。同样地,门楼中唯一的中式元素是门洞正中上方山郑孝胥题写的“小莲庄”匾额(见图3-1-47)。可见,在西式建筑中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字、文学、书法等,是表现“中西合璧”风格的又一途径,而本土元素在形式构图、意境蕴含方面),居于核心地位。
  第三节 小品与装饰的“中西合璧”意匠
  一、中国文化内容与西式装修
  南浔园林建筑和私家宅邸在其小品与装饰等细节的形式处理中,广泛应用西式装修,主要体现在柱式、线脚、栏杆、漏窗、彩玻等,但在内容上无不含有中国文化的渗透,而呈现出“中西合璧”、“中西交融”之态。
  柱式在南浔“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中非常普遍。懿德堂舞厅的外立面上、崇德堂洋楼的东立面上、小莲庄东升阁的室内装修中,都采用了类似西洋的爱奥尼、科林斯等柱式,但这些柱式的柱头一般均采用精致、繁丽的牡丹花造型,而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长期以来被视作我国国花,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因此,这些柱式远观俨然西洋之物,近察则得本上文化之妙,恐怕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精微细巧,妙夺天工”等东方意蕴的绝好诠释(图5-3-1~图5-3-3)。
  这类采用西洋建筑或装饰外形、融入中国传统花卉纹样的做法,不仅用于柱式,也用于线脚。例如在崇德堂洋楼檐口和一、二层之间的线脚中,用浮雕的手法加入牡丹花叶组成砖雕饰带,为西式的平直线脚平添层次(图5-2-19)。在懿德堂中,有的线脚处理更为大胆——增加线脚的纵向尺度,并嵌入砖雕,而形成水平的砖雕饰带。例如账房北侧天井中的线脚,其中的砖雕幅面有宽有窄,一字排开,宛如横向展开的国画长卷。砖雕表现的主题各异,但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四季平安、竹苞松茂、五福捧寿等(图5-3-4、图5-3-5)。
  除融汇西洋古典建筑的形式要素外,南浔“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还受到西方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建筑的栏杆借鉴新艺术运动
  图5-2-25嘉业藏书楼园林入口门楼背立面(单瑾摄)
  图5-2-26 小莲庄欧式庄门
  图5-3-l 懿德堂舞厅主立面上的柱式
  图5-3-4 懿德堂天井中的线脚
  图5-3-6 嘉业藏书楼内院一层回廊铸铁扶栏
  图5-3-7 嘉业藏书楼内院二层回廊铸铁扶栏
  图5-3-2 崇德堂洋楼主立面上的柱式
  图5-3-3 小莲庄东升阁室内的柱式
  图5-3-5 懿德堂中镌“竹苞松茂”匾额的门楼
  图5-3-8 小莲庄内、外园隔墙上的铁艺漏窗
  的设计特点,采用铸铁打造的自然流转的曲线,如前述懿德堂、崇德堂、小莲庄东升阁等。另有沿用西方铸铁工艺,在栏杆纹样中表现中国文化的。典型的如嘉业藏书楼内院回廊的铸铁扶栏:一层扶栏上铸有“嘉业”二字(图5-3-6),对应“嘉业厅”(由溥仪赐匾“钦若嘉业”得名);二层扶栏上是“希古”二字(图5-3-7),对应“希占楼”(由溥仪赐匾“抗心希古”得名)。铸铁扶栏上的字体为小篆,它们与落地长窗窗棂上的小篆“嘉业藏书楼”、“希古”木雕窗格一起,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金石篆刻气息,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中国书法神韵。
  应用舶来的铸铁材料表现本土文化内容还表现在漏窗的设计中。例如小莲庄内园、外园水源交汇处的隔墙上,有一铸铁花纹漏窗。铸铁材质使漏窗纹样的线形纤细、轻巧,烘托了园林愉悦的气氛,与南浔宅邸中常见的石雕漏窗的风格截然不同。纹样正中的异体“寿”字表达了儒家的理想,正如孔子曰:“仁者,爱人”,且“仁者寿”(图5-3-8)。
  从西方引进的建筑材料还有彩玻,在南浔“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窗棂划分也多沿用西式做法与比例,如懿德堂芭蕉厅、崇德堂洋楼、庞元济旧宅承朴堂等。在彩玻纹样中体现本上义化旨趣的典例,当属懿德堂内厅(女厅、小姐楼)。懿德堂内厅二层为张石铭母亲的卧房,其窗扇上镶嵌着产自法国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的菱形蓝晶手绘刻花玻璃。这些刻花玻璃采用特殊制作工艺,无需人工擦拭而一尘不染,历经百余年、时至今日也是如此。同时,因为张母喜素食,刻花玻璃上所绘纹样为各式本土素食作物,如莲藕、竹笋、葫芦等,可见主人发家致富之后,仍恪守儒家孝道。各式纹样采用中国传统国画手法,各不相同,极尽手工工艺之巧,也使这舶来的西洋产品蕴含着醇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图5-3-9)。
  二、本土建筑情境与西式装修
  南浔“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纯西式装修很多,如地砖、天花、壁炉等。与前述柱式、栏杆等不同,这些主要表现为一些建筑界面的表层饰物。它们依托南浔本土的江南宅居体系、与南浔本土的社会生活相融。因而从大的建筑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考察,这类小品与装饰无不成为南浔园林与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浔园林建筑或宅邸的厅堂常满铺进口地砖,如懿德堂芭蕉厅轩廊 (图 5-3-10) 、账房(图5-3-11)、张石铭书房“择是居”,均铺设印花彩色釉面地砖。舞厅中铺没的法国地砖有所不同,似有防滑的考量,且以八角形地砖为主体,与舞厅入口门楼的八角形西洋柱式相呼应,另辅以方形、长方形等小块地砖拼合成连续的图案(图5-3-12)。
  崇德堂洋楼底层客厅和门廊的地砖纹样又是另一番景象,以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马赛克为主,以长条形马赛克为辅,分划细腻,构成复杂、斑驳的肌理。因客厅与门廊相连,两者的地砖拼花虽有颜色和细节的不同,但在整体构图上保持连续和一致,都是以方格网为骨架,在每个格网内再做扭转45度的变化(图5-3-13、图5-3-14)。这些西洋样式的地砖与西式的室内陈设、建筑立面融为和谐的一体。
  南浔建筑厅堂中的西式天花装修,一般都是白色的石膏镶板组合的棋盘格式天花顶,如懿德堂芭焦厅、账房,崇德堂洋楼底层客厅,庞元济旧宅承朴堂走马楼,张静江故居尊德堂厅堂等。百间楼这一传统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的风潮影响下,有的也采用了类似的白色天花顶格。
  如果说西式的地砖与天花表现出对特定建筑视觉效果的追求,那么“中西合璧”风格建筑中的取暖壁炉则见证了近代时期所引入的
  图5-3-9 懿德堂内厅二层的蓝晶刻花玻璃
  图5-3-12 懿德堂舞厅内的地砖
  图5-3-14 崇德堂洋楼门廊地砖
  图5-3-10 懿德堂芭蕉厅轩廊的地砖
  图5-3-15 懿德堂账房会客室的壁炉
  图5-3-11 懿德堂账房内的地砖
  图5-3-13 崇德堂洋楼客厅地砖
  图5-3-16 懿德堂舞池两侧的壁炉
  西式生活方式。如懿德堂账房会客室、舞池两侧,以及崇德堂每个居室内部,均设有雕刻精美的壁炉。其中,懿德堂账房会客室壁炉前的地面上,还镶有法国花卉瓷画砖(图5-3-15),舞池两侧壁炉前地面则铺有描绘法国乡村风光的油画地砖(图5-3-16)。高高的马头山墙之下,厅堂之内一派西洋景象,置身其中,恍然如渡异邦。
  第四节 百间楼之于南浔镇的“中西合璧”意匠
  百间楼位于南浔镇北部百间楼河的南、北两侧,东起东吊桥,西至莲界桥,全长400余米,相传为明万历年礼部尚书董份娶孙媳时,为其孙媳陪嫁的100个丫鬟所建的住房。从现存建筑来看,大多为多进式厅堂建筑,建筑的朝向、布局、空间组织均依循河道走向,极尽自然之态,没有任何刻意人工的痕迹,而形成一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图5-4-1)。它与南浔镇南部融汇大量西式建筑元素的小莲庄、嘉业藏书楼、懿德堂、崇德堂、求恕里等园林建筑或私家宅邸,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相映成趣,同时为南浔镇“中西合璧”的总体风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间楼建筑群沿河的造型以骑楼为主,骑楼之下自然形成面向河道的步行空间,私人宅居的内部空问与公共活动的外部空间交错互生,而非非此即彼,似乎蕴含着“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生活哲学。骑楼风火墙下部开设券形门洞,联系前后或两侧空问的同时,也划分空间,与懿德堂等宅邸带有券门的骑街照壁的做法类似。但百间楼骑楼的门洞间距随住宅而宽的不同而不同,外部空间在纵向上时宽时
  图5-4-1百间楼平面(阮仪三《水乡名镇南浔) )
  图5-4-2 百间楼骑楼建筑造型
  图5-4-3 百间楼中的生活场景窄、时密时疏,有着多样的形式变化与节奏。有的骑楼在门洞之间设栏杆靠椅,沿河道有的地方设马鞍、靴形等各式河埠,代替码头,又有取水、洗衣等日常生活之用,这些都在横向上丰富了骑楼外部空间的生活内容(图5-4-2)。
  百间楼建筑群在外形上,其风火墙形成的高低起伏、层层叠叠的天际轮廓线别具一格。与其他江南民居不同,风火墙形式各异,有马头、云头、观音兜等,或许正休现了近代南浔人思想开明、多元并蓄开放心态。马头墙有三叠式和五叠式,屋脊呈弧线形,且墙叠上的间距较宽,比一般江南民居的马头墙显得阔绰、大气;云头墙形态活泼,令人耳口一新;观音兜造型则线条流畅、端庄稳重,与求恕里别业等建筑中的巴洛克式观音兜恰成“中”与“西”的对话(图5-4-3)。
  南浔园林与建筑的“中西合璧”风格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在“中”与“西”的对话中,无论是“中上西下”的建筑构成、还是“中外西内”的立面组织,无论是中西相反相成的门楼建筑、还是以西式为主体的门楼建筑,无论是结合中国文化内容的西式装修、还是相对纯粹的西式装修,“中”——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和义化品质——都居于核心地位,“西”的因素基本表现为各种外在的物质形态。一定程度上,“中”与“西”的对话,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话,是“道”与“器”的对话,中国本土的传统则是“中西合璧”风格的精神内核,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终不能为西方“坚船利炮”等器物层面的物质诉求所割裂。也许,清末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是对南浔园林与建筑“中西合壁”风格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注:本文插图未注明者均为赵纪军摄。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承榦
相关人物
刘梯青
相关人物
陈煦元
相关人物
刘锦藻
相关人物
梁思成
相关人物
张石铭
相关人物
张静江
相关人物
董份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崇德堂
相关作品
懿德堂
相关作品
尊德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