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近代园林的置石掇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近代园林的置石掇山
分类号: TU986
页数: 10
页码: 092-101
摘要: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山水之乐,置石、掇山有着很高的技艺水平。其历史可追溯到周。《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说明从周文王的三灵园开始,已经有了人工堆土造山的活动。《庄子·知北游》中有“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表达了对自然的一种逍遥无欲、自愉适志的心境。对后世造园有很大影响。掇石造山始于汉,汉初孝王刘武造兔园,《西京杂记》中有:“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等。
关键词: 南浔区 园林置石掇山

内容

在“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的家乡,在韵味淡雅清悠的南浔水乡,园林掇山、置石,别具风格,闲暇舒适,悠然自得,
  确有“同为城郭里,此地绝尘埃”之感。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山水之乐,置石、掇山有着很高的技艺水平。其历史可追溯到周。《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说明从周文王的三灵园开始,已经有了人工堆土造山的活动。《庄子·知北游》中有“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表达了对自然的一种逍遥无欲、自愉适志的心境。对后世造园有很大影响。掇石造山始于汉,汉初孝王刘武造兔园,《西京杂记》中有:“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说明当时已有用石叠山,并用人工构筑了假山洞。到唐、宋以来,士大夫对假山的爱好多集中于奇峰怪石。白居易的“聚拳石为山,围斗水为池”和他在《太湖石记》中记述:“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以闲适的姿态,悦性、怡情,自适其意……闲适自在,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守。”宋画家米芾爱石如痴,见怪石拜之,言:“吾欲见兄二十年矣”,并提出以“透”、“漏”、“瘦”为品湖石之标准。南宋吴兴是达官贵族退居之地,在该地大兴园林,最早普遍用石叠山始于吴兴。宋《吴风杂录》载:“今吴中发展,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暗洞,凿峭嵌空为绝……”。又据《癸辛杂识》中记载:“工人特出吴兴,谓之山匠”,可见南宋假山已很发达,井产生了专门叠石的工匠。明、清我国画坛出现了以王履为代表的走向大自然的画家,他提出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出现了石涛(苦瓜和尚),他提出了“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水也”,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技法,并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他还亲自叠山,扬州片石山房被认为是石涛叠山的人间孤品。在假山技艺中,人们认为:“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用也,而那奇峰绝障累累于墙外”。假山技艺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其造园的特点是叠石盛行,峰峦洞壑,峭壁危径,比比皆是,造就了像张涟父子、戈裕良、石涛、仇好石等名手辈出。以赏石、玩石为风雅的历代文人相与蹈袭,江南园林几乎无园不石。石头更以它自身的敦厚、坚实、朴拙、沉稳的质地,以它“石性坚贞不以柔媚悦人,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等品德为人们所喜爱。
  在“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的家乡,在韵味淡雅清悠的南浔水乡,园林掇山、置石,别具风格,闲暇舒适,悠然自得,确有“同为城郭里,此地绝尘埃”之感。
  图4-1-1清周棠《石谱》中的啸石
  图4-1-2现置于嘉业藏书楼园林中的啸石(单瑾摄)
  图4-1-3啸石上的阮元题字
  图4-1-4 对着啸石中上部的小孔吹起,可发出如呼啸般的声音(钱小燕摄)
  图4-1-5 鹰石
  图4-1-6 美女照镜子石(已残破)(单瑾摄)
  第一节 名石
  中国人品石文化由来已久,很多有文化内涵的奇石,经犬地造化,蕴含着自然的生命力,具鬼斧神工之形,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体态奇异,或造型优美,形象惟妙惟肖,为人们所喜爱,因此也伴生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如长江三峡的仙女峰,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等。这一现象也被用于园林,人们把奇石置于山上、厅前、院内、水边,它们可单独成景,亦可组合使用。其中特别是置于局部构图巾心的孤赏石,尤为突出。这些石头不仅具有自然天成的形体美,而工上“气韵生动”,有一种“浩然之气”,使山石充满活力。把石头的气质和灵性表现出来,带给人们很多联想和在创作的空问,从而丰富了园林的意境;如北京故宫的“懒梳妆”,苏州留园的“济公石”。南浔园址多地势平坦,园林构图多以水为中心,园林置石,特别是置峰石更为园主所偏爱。
  一、啸石
  啸,是指自然界发出的某种拉长的声音。清代周棠的《石谱》中看到啸石,画面题名“啸岩”(图4-1-1)。南浔可看到啸石可见图4-1-2。它原为晚清相国阮元的故物,对其吹气时能发出音响而得名,石的左上部有阮元的题名“啸石”(图4-1-3)。此峰石为太湖石,高2米多,下而有约1米的仍为湖石构成的基座,前有石级可登上石峰,并与石峰浑然一体,整体形似虎踞之态。在石峰的中上部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小孔,当人对着小孔吹气时,能发出如老虎叫啸般嘹喨的吼声(图4-1-4)。该石是刘翰怡以500银元购得,立于藏书楼花园。
  啸石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当对着小孔吹气时,声波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声场空间、声波强度和速度均不断的发生变化,使声波产生折射、反射、衍射、叠加等复合效应,又因为声线总是向着声速小的方向发生弯曲,因此能发出高而拉长的、似虎吼般的声音。峰石和周边围合着的树木相依,有芳香的草木为伴,更渲染了清、奇、苍、古的气氛。这“啸石”实为园林中罕见之景物。《周易·乾·文言》中有“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这诗,这呼啸风声是否也使人联想到要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发挥巨大影响呢!也许今人看来,这“啸石”的魅力更在于其妙趣天成吧。
  二、鹰石
  在张氏旧宅建筑群芭蕉厅前,一只巨大水石盆中,屹立着一块鹰石,鹰石石材为英德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而得名,属石灰岩。其形态瘦骨铮铮、多褶皱,清奇俏丽、坚而脆,叩之有声,因此,亦称音石。在园林中多作台景,尤以岭南园林中应用较多。在岭南园林置
  石中,有其特有的石谱,如“狮子上楼台”、“黄罗伞遮太子”、“仙女散花”等。此鹰石俨若雄鹰昂首,体态飞舞,展勇猛威武之势(图4-4-5)。
  三、美女照镜
  此石立于适园,是块太湖石,因其石犹如美女执镜晨妆、仪态端庄而得名(图4-1-6)
  四、蛤蟆石
  立于藏书园林中的一块奇石,如一只灵动的青蛙,神韵兼备。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它是一只久居月宫的金蟾,蟾宫折桂、金蟾送宝。传说中它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图4-1-7)。
  第二节 驳岸理石
  驳岸是在水体边修建的防止岸壁坍塌的水工构筑物。石头是“天地之骨、大海之围”,所以在中国园林中,多以自然山石做驳岸,它既是护岸又是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在处理手法上,多取简洁、平淡,适当点缀些人的石块、石矶,以求平远、丰富、自然。
  驳岸理石根据水体的使用功能和池址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决定,这里以嘉业堂水池为例进行分析(图4-2-1)。
  一、荷花池
  嘉业藏书楼园林中的水池是一个荷花池,因此水池的结构必须满足荷花生长、栽培管理和人们观赏的要求(图4-2-2)
  荷花是古老的物种,距今约有一亿三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473年吴王夫差为赏荷花,就在他的离宫建了“玩花池”。荷花以它的姿、韵、色、香独具一格,并以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世让人喜爱,在园林中广为应用。
  图4-1-7蛤蟆石(单瑾摄)
  图4-2-1嘉业堂水池平面示意图(毛培琳绘制)
  图4-2-2嘉业堂荷花池
  荷花属宿根挺水植物,茎生于水下泥土中,要求水深为0.9米,最深不得超过1.5米,其叶柄长1~2米,叶面高出水面数十厘米,花梗则更高些,所以荷花以俯视景观最佳。又因为近岸水深,为使赏花者安全,岸边应有保护设施。嘉业堂水池作法如图4-2-3所示。
  在江南荷花花期从五月至十月,站在池边,看那皎洁清丽的荷花,闻淡雅的荷香,好一派“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的景象。仔细观察岸边还有几处踏步到水下的矶石,这是管理的需要。
  二、十二生肖石
  在嘉业堂驳岸理石中,有十二生肖石(图4-2-4)。
  十二生肖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以十二种动物为纪年法。记述人们出生的年分,后又与地支相搭配,成为人生年属相。大体从东汉时开始流传至今,并广泛地影响着民间习俗,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更早的图腾崇拜。看起来它与护岸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偶然用一点可以调节一下游赏的情趣吧。将十二生肖石用于园林掇山、置石,多见于清末、民国初年金华帮山匠作品。
  三、钓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以垂钓为乐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嘉业堂花园、小莲庄挂瓢池均看到钓鱼台,甚至在溪水边也多次看到钓鱼的人。唐代杜荀鹤在《溪兴》中写“山雨溪风卷钓丝,洼瓯蓬底独斟时。醉来醒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写出了垂钓者的闲情逸致。置身白然、神情专一、享受精神上的快慰与乐趣。我国民间有“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的谚语,说明垂钓与季节、温度等有关,所以在园林中钓台的位置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钓台最好是附近不要有高大建筑物或大树,使其有较好的阳光和通风的环境为宜。
  第三节 石墙
  石墙是用自然山石叠造成的,有像峭壁一样的墙。在南浔园林中,看到几处用湖石叠造的墙,很有特色。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山峭壁山,但做成石墙的景并不多见。用太湖石掇造成石墙,难度较大,因为它既不能像自然峭壁那样自由地伸展,又不能像砌墙那样平直、单一,它要拼出太湖石那样涡洞相套的模样,有所谓玲珑剔透的自然的皱纹,并浑然一体。
  图4-2-3 嘉业堂荷花池剖面示意图(毛培琳绘制)
  图4-2-4嘉业堂水池十二生肖之一
  没有人工斧凿之痕。墙体上有岫,有透空的洞,能令人产生月的联想。墙前鹧鸪河边,有船、有水鸟,这客体造景也为石墙平添了生机。这石壁既能起到墙的功能,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图4-3-1~图4-3-3)。
  第四节 粉壁理石
  粉壁理石亦称壁山,《园冶》中有“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在小莲庄挂瓢池瓢把之东,有一块长约13米,东北南三面有高墙围着的小空间,沿白粉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叠石,其间配植着女贞、红枫等植物,为石景增添了明丽的色彩。前面的石桌、石凳可供休息、对弈,好一幅立体的画。如走近南部的叠石,就会突然发现石山有洞,引人探幽,实则山洞很短,但却把人带入另一天地。这种粉壁理石除追求艺术境界外,叠石要掌握好重心,不可欺墙,以保证安全。要注意排水,以防蚊虫滋生(图4-4-1、图4-4-2)。
  图4-3-1小莲庄入口处石墙
  图4-3-2 小莲庄入口处石墙平面示意图(毛培琳绘制)
  图 4-4-1小莲庄粉壁理石
  图4-4-2 小莲庄粉壁理石平面示意图(毛培琳绘制)
  图4-3-3位于小莲庄内园西侧的石墙,高低起伏、自然变化,湖石自然的透、漏纹理和洞使空间隔而不断(单瑾摄)
  图4-5-3藏书楼假山洞平面及立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4-5-1颖园假山叠梁式洞
  图4-5-2小莲庄假山拱券式洞第五节 假山洞
  洞是大自然的奇观,各种岩石地貌有不同类型的岩洞。南浔园林中看到的假山洞多为湖石堆叠。湖石属石灰岩,其溶洞景观尤为精彩。南浔地处平坦的水乡田野,景色多为开阔疏朗的风格。叠石掇山可以丰富景色,提高视点,扩大视野,享登高之乐。南浔假山多叠成假山洞,这些假山洞从形式上看有曲折幽深的长洞,如小莲庄内园的山洞、颖园的假山洞;从构造上看可分为:梁式洞和拱券式洞,如图4-5-1、图4-5-2所示。
  假山洞的堆叠技术正如《园冶》理洞法中所述:“起脚如造屋,立几柱着实,掇玲珑如门窗透光……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巧也。”在传统叠山造洞时,还多暗用铁过梁、铁扁担、铁链等辅助结构,以确保洞的稳定、坚固,以求万无一失。在叠山洞时特别追求洞口的造型,以求自然、真实、美观。如嘉业堂花园的假山洞,它由山洞(亦可称石室)和顶上的观景台组成。通过洞口和洞壁上的孔采光。洞内有石凳可供休憩,两侧各有盘山小路,可登临洞顶上的平台,这里春天可享受紫藤的甜香,夏天可享受微风送来的荷的清香,远眺视野开阔,明瑟亭、浣碧亭、障红亭尽收眼底。整个山体向东延伸,很有动势(图4-5-3~图4-5-6)。
  第六节 小莲庄内园假山
  内园位于小莲庄西南角,面积约为1425平方米,是一处只供家人休憩赏景的场所,因之称内园。
  内园东西向宽、南北向窄,全园以人工建造的土石山为主体,西北有一湾深潭,山高距地面约5-6米、距水面约7 - 8米。山脉清晰,峰峦起伏,有洞壑、幽谷、飞桥、磴道。山体平面面积约为680多平方来,约占全园面积的48%。全山蕴含群山奔注的气势。山体按湖石皴纹巧妙拼接,外观凝重、厚实,盘山道路沿山体长轴盘旋而上,随景赋形,相互联通,曲折变化。在两面峭壁处设飞桥,形成耸壑凌霄的峡谷,漏出天光,更增加了景深。沿山道上下盘旋前进,突然路到尽头,却发现面前有个山洞,这出其不意的洞,成为盘山道的转形,它打破了空问的闭锁,使人游兴备增。洞室、洞道借自然光照明,那昏暗明灭的状态,创虚无缥缈的气氛,丰富了景观。全园道路长约200米,占小园面积的13%。山的西北部的幽谷深潭,其水面面积约280平方米,占全园面积的20%。做在轿亭内,“山峙渊淳”,那山的耸立、渊的深沉,不正是启迪做人要品德端庄、才德深厚吗?山巅筑“放鹤亭”,登亭俯视,近山叠翠、山势葱郁,几株红枫使人想起杜牧《山行》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诗一般的境界。想那枫叶在秋霜的搏击中表现出的极富顽强生命力的风采。几株青松(可惜已死了)伴着潭中的明月,使人想起唐李世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的诗句。
  内园的花窗露出了外园多姿的亭榭和盛开的芙蓉花。极目远眺,正像唐杨公汉的诗“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小莲庄内园测绘图详见第三章图3-1-37~图3-1-39。
  注:本文插图未注明者均为毛培琳摄。
  图4-5-4 藏书楼假山洞实景
  图4-5-5 小莲庄外园西北角山洞主洞景观
  图4-5-6 小莲庄外园西北角山洞辅洞景观,其平面示意见图4-3-2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米芾
相关人物
王刘武
相关人物
张涟
相关人物
戈裕良
相关人物
石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英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诗经·大雅》
相关作品
《癸辛杂识》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长江三峡
相关实物
仙女峰
相关实物
云南石林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