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宜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9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宜园
分类号: TU986
页数: 6
页码: 078-083
摘要: 宜园俗称庞家花园,位于南浔镇东栅吊桥外,是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实业家、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鏳之子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的私家园林,与庞家住宅——承朴堂同在南浔东大街上,但两者相隔数百米。宜园坐北朝南,与光禄庞公祠一起共占地19.78亩。
关键词: 园林建筑 宜园

内容

一、概况
  宜园俗称庞家花园,位于南浔镇东栅吊桥外,是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实业家、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鏳之子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的私家园林,与庞家住宅——承朴堂同在南浔东大街上,但两者相隔数百米。宜园坐北朝南,与光禄庞公祠一起共占地19.78亩。南临东人街;北至洗粉兜;西侧毗邻“东园”(又名“绿绕山庄”),仅一墙之隔,墙上设漏窗,图案精美,可以相互眺望②;东侧未见记载,但从光绪戊申年(1908年)绘制的南浔镇图推测,应与城镇水道相邻。北侧与东侧似均未设围墙
  该园始建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③,建在原鹿门旧址。1918年,庞元济在宜园入口东侧建光禄庞公祠,有门相连,使宜园成为族人祭祀之后的游憩场所。民国十三年(1924年)“晚清四大家”况周颐(1859-1926年)撰写的《宜园记》记载这一事件为:“岁在戊午,京卿元济,拓园址为公祠。每岁禋祀礼成,则子姓昆弟,璘璘玢玢,憩息游衍乎是,叙天伦之乐事焉,其盛概也”。当时,宜园主人并不常住南浔,当主人不在时宜园对镇上人是开放的,人家可以入园喝茶聊天,度过炎热的夏季。据《吴兴导游》记载“游客纳资四分,(聚此资捐充慈善书业)即可入园恣览”,另据徐迟回忆,“可以从庞家的账房弄到游览券,凭券进去游览”。
  据《宜园记》所述,“园主人善书画精鉴藏,构园之始,规画不经师匠,一树一石,自饶画趣”,可见,宜园的整体设计构思当出自庞元济之手,而其中的园林建筑则有说法认为是苏州“香山帮”匠师顾祥甫所设计建造④,顾祥甫所做的船舫建筑模型现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⑤。
  1937年11月20日,日军进入南浔镇之后,内园建筑被焚毁。20世纪70年代初,因建住宅楼,外园被拆除,园内太湖石被运往杭州做园林点缀。现仅存内园大荷池及其中荒岛一座(图3-5-1)。另外尚有一处单层建筑遗存,现已改造为民宅,梁架及屋面基本为原物,墙体则面目全非。根据住在该房中九旬老人的回忆,结合该建筑坐落的位置,推断其前身应为竞秀草堂,建筑旁现仍有百年罗汉松2株。
  二、建筑景观
  宜园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今人无法得见,幸有童寯先生的测稿、旧照,并有庞氏后人、乡贤故老保存的老照片及回忆文章,结合《宜园记》及镇志等文献记载,相互佐证,尚可窥见这座近代名园之一斑(图3-5-2)。
  进入刻有清末书法家杨岘隶书“宜园”二字的园门,穿过轿厅,映入眼帘的空旷院落是鹿门别墅 (图3-5-3)旧址,院落北侧的飞檐式门楼镶有砖刻题额“鹿门旧德”四字。沿东墙和北墙的半廊前行,廊壁上镶有况周颐撰文、郑孝胥所书的《宜园记》及赵孟頫楷书的湖州《妙严寺记》碑刻。
  穿过“鹿门旧德”门楼即进入外园,外园以假山、荷池为中心,碧阴轩(鹤守轩)、竞秀草堂、延秋处、绮霞仙馆、绾春廊等轩馆围绕池山主景布置,并以回廊相连。主荷池呈
  ①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②徐迟.废园.见: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故乡.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③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④姚承祖与《营造法原》.http://tieba.baidu.com/f?kz=293436614
  ⑤陈从周.水乡南浔.见:陈从周.园韵.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图3-5-1宜园遗址现状(邬东璠摄)
  图3-5-3宜园鹿门别墅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4宜园外园藤桥旧影(沈嘉允提供)
  葫芦形,叠石驳岸;三曲“藤桥”(图3-5-4)飞跨“葫芦腰”,上架铁管藤架,桥边植古藤。荷池北侧及东侧为假山所包围,北侧为大小两座湖石假山,内有幽洞,上设台阶通山顶,假山与建筑间置粉墙与邻浣相隔,墙上设有各式漏窗;东侧以湖石勒脚的土山上坐西向东建有半亭“夕佳亭”(图3-5-5、图3-5-6),顶设空花垂脊,亭内设大理石半桌。山池主景以南为鹤守轩,又称鹤守庐,在碧阴轩(图3-5-7)之内,形成轩中套轩的“回”字形建筑,周匝回廊设木雕扶栏,建筑设落地长窗与和合窗;南向题“鹤守庐”,北向题“碧阴”;轩东西两侧连接曲尺形空廊,廊上置挂落,下设坎墙;鹤守轩以南院落为鹤圃,沿院落南墙设禽栖,饲丹顶鹤,院中植梅数株。山池主景以东的主体建筑为竟秀草堂,堂前设轩廊,玻璃长窗,堂中置几椅、书画屏条及奇石;草堂以南庭中置形如坐狮的“狮峰”(图3-5-9),主植松竹,另有山茶、月季等,沿墙石笋壁立。义学家徐迟回忆中的豢养金丝猴的猴山可能就是这一处庭院;草堂以北庭中有紫藤,植丹桂,饲有孔雀、水禽(童寯平面图上的八角形疑为豢养水禽的水池,上有藤架庇荫),庭院西侧以云墙与主景相隔,墙上设方形漏窗及八角形月洞门(图 3-5-9)。山池主景以北为延秋处和绮霞仙馆,延秋处一开间,东酉与回廊相连,北侧有门及台阶与内园相通;绮霞仙馆又称枕山,楼下厅内侧装置着西洋式的大玻璃窗格,厅外侧为中式木雕落地长窗,楼前设有菱角轩廊,廊前设有木雕挂落和护栏。山池主景以东为绾春廊(图3-5-10),长约数十米,依墙而建,菱角轩顶,上有木雕花格挂落,下设铸铁围栏,梁枋上雕有精美花卉及戏文图案;廊壁镶嵌十多方名家墨迹碑刻;廊中凸出一段,名之“绾春”,下设铸铁美人靠。绾春廊、绮霞仙馆与假山所围合的庭院中以牡丹、芍药为主景,另有古槐、银杏、香樟等乔木,绿荫匝地。
  穿过延秋处可进入内园,内园以约为10
  图3-5-5 宜园夕佳亭旧影(童寯《江南园林志》P41)
  图3-5-2宜园平面图(以童寯图为基础根据镇志及乡贤文士的文章修订邬东璠绘制)
  亩的大荷池为中心,池中建岛,以九曲桥相连;沿池建有退修庵、绿净山庄、快雪时晴、仙露明珠、鱼戏亭等建筑;岛上建有半湖云锦万芙蓉、听雨小榭、凝翠阁等建筑。大荷池主植红荷,间有白荷数朵,从老照片中可见沿荷池设置有庭院灯。退修庵又称退修庐(图3-5-11),居荷池南岸偏东,是一处相对独立私密的院落,垂柳沿堤,院内树木颇多,为鸟雀喜欢栖息之所;院内有水阁称“自在香室”,水阁边停有小舟,可登船前往湖心岛。绿净山庄位于荷池南岸,四面厅形式,建于崇台之上,设干栏式月台,周边回廊,厅廊以槅扇分隔;周围植栀子;厅西为五彩鹅卵石铺地;厅东为竹丛,其中曲径通幽,林南隐现倚墙假山,山上建茅草亭称“可亭”,根据庞氏后人保存的旧照推断,“可亭”为圆形。快雪时睛(图3-5-12)又称琼缀楼,位于绿净山庄以西,为二层精舍,一层两端叠有假山,可拾级登楼,二层有小室突出于外,题曰“快雪时晴”,登临可俯瞰全园胜景;另有一说,认为此楼又称“半画阁重楼”,是主人收藏书画之所,该说法的原始依据尚未可考;楼北有广玉兰2株。闹红舸(图3-5-13)又称仙露明珠,位于大荷池西岸南端,是由水榭、轩廊及楼阁组成的船舫形建筑,水榭出挑于水面之上,题曰“仙露明珠”;以北设木香花棚架长约50米,沿湖堤植垂柳,花架中部位置的园墙上设圆形月洞门与东园相通,并置方形漏窗可与东园互视。鱼戏亭(图3-5-14)位于大荷池西岸的中部,为五角攒尖亭,空花垂脊,粉墙方窗,出挑于水中;西南与东侧开日,连接池岸与九曲桥;九曲桥被况周颐称为“晴虹九曲”,红色栏杆,白铁雨篷。
  半湖云锦万芙蓉(碧梧翠竹之庐)(图3-5-15)建于池巾小岛的南端,为鸳鸯厅形制,南、西两侧设廊,厅前置长窗,南北东三面设木雕和合窗;厅内设藤根几椅,四壁悬名人字画;南厅题“半湖云锦万芙蓉”,北厅题“碧梧翠竹之庐”;厅西沿阶有叠石;厅北院落为
  图3-5-6宜园夕佳亭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7宜园碧阴轩北向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8宜园狮峰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9从宜园延秋处向东看(沈嘉允提供)
  图3-5-10宜园绾春廊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11从荷池西南岸远眺退修庵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13宜园闹红舸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14 宜园鱼戏亭旧影(沈嘉允提供)
  图3-5-12 宜园快雪时晴旧影(童寯《江南园林志》P40)
  图3-5-15 宜园九曲桥与湖心岛“半湖云锦万芙蓉”旧影(阮仪三《水乡名镇南浔》,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2.P28 姚勉勉提供)
  图3-5-16 宜园笋香里旧影(童寯《江南园林志》P75)笋香里(图3-5-16),植竹数丛;从“碧梧翠竹之庐”的题额推测,原来庭中还应植有梧桐数株。听雨小榭又称且住为佳,位于小岛的东岸中部,坐西向东,一开间,出挑于水而之上,榭外植芭蕉。凝翠阁(图3-5-17)置于小岛北端的湖石假山之上,周围藤木环绕,登临北眺,可隐见太湖诸峰;其下假山中设石洞,题为“绉云窠”,从况周颐的描述看,绉云窠应在假山东西两侧均有出入口。
  三、造景立意
  宜园布局精巧,意境高远,被童寯先生推为南浔园林之首,毋庸置疑是与园工人“善书画精鉴藏”的才情直接相关,正如计成所言,造园靠“二分匠七分土人”。宜园主人深厚的传统义化底蕴渗透到园林造景中,突出体现在造景立意方面。童寯先生20世界30年代到南浔游历园林。最为赞赏的就是庞氏宜园,亲手绘制平面图(无光禄庞公祠和退修庵信息),并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
  从点景题名方而,宜园继承了古典园林的基因,建筑题名结合景观营造往往引经据典,意味悠长。如“鹤守轩”,四周植有数枝红梅,与鹤圃相配,正合明代林逋(967-1028年)的“梅妻鹤子”之意;再如“竞秀草堂”以“千岩竟秀”①为主题,营建了一个赏石为主的小庭院;另如“夕佳亭”,取北宋义学家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黄冈竹楼记》“送夕阳,迎素月”句意,坐东向西,观暮色最佳;义如“半湖云锦万芙蓉”而向大荷池,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谥文穆)《次韵马少伊、郁舜举寄示同游石湖诗卷七首》之“镜而波光倒碧峰,半湖云锦万芙蓉”句意;等等。晚清词学大师朱疆村(1857—1931年,原名孝藏,字祖谋,号疆村)作《宜园题词》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干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云:“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乎不宜,则名之曰宜园也亦宜。”况周颐《宜园记》也有云:“园以宜名,谓园中景物四时皆宜也。”宜园造景主题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具体如以“绾春”、“碧阴”、“延秋处”、“绿净山房”“和“快雪时晴”表达的四季主题;以“仙露明珠”、“夕佳亭”表达的晨昏主题;以“鹿门旧德”、“梅妻鹤子”、“退修庵”表达的隐逸主题等。
  四、空间结构
  与苏州古典园林相比,宜园位于相对地广人稀的小镇边缘,具有更为开阔的用地和适度开放的设计与管理理念;其与住宅分离,不同于苏州园林的宅园性质,代表了郊园的类型特征;它既承传了古典园林的空间手法和造园语汇,又具有不同于苏州园林的疏朗尺度,同时还引入了一定的近代西方材料和技术,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实例。
  宜园川地南狭北阔,由南部的外园和北部的内园组成,外园仅占全园面积的1/6左右,但“画阁重楼,回廊曲折”;内园则“荷池数亩,空旷宜人”②,以约10亩的长方形荷池为主体,池中设岛。
  整座园林从空间组织上可分为三大区:首先是从入口到鹿门别墅的线性前导空间,其后是外园紧凑精巧的院落空间,最后是内园疏朗野趣的自然空间。三个分区渐次增大,意趣各殊,本为用地所限,却更似有意为之。外园由建筑、假山、半廊、空廊以及带漏窗的云墙(图3-5-18)等分隔为6个小空间,中心主空间为一处人工山水庭院。联系着周围5个尺度、形态与主题各异的子空间,一条回廊将6个既隔亦通的小空间串联起来。内园则由自然尺度的水体控制了主体空间,沿岸形成退修庵、绿净山庄两个子空间,以及湖心岛中由建筑、假山和墙体围合的子空间(图3-5-19)。
  为了营造移步换景的空间休验,宜园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处理上均做到了对比与变化。首先在内外园的营造中,突出体现了空间尺度、个性、节奏等方面的对比,具体表现在:
  (1)外园奥而内聚,由墙体、建筑聚拢而为内向空间,有“枕山”制高点观览全园;内园旷而外放,其东、北融入郊野田畦而放眼无际,有“凝翠阁”制高点向外遥望太湖诸峰③。
  (2)外园以假山石景为主,山包水;内园以荷池为主,水包山。
  (3)外园突出院落空间,围而用其“空”;内园突出自然景观,绿树掩映而用其“实”内外园在面积上虽相差甚远,但可用的空间而积实则相仿。
  (4)外园空间紧凑,既用粉墙、假山分割,又以廊子相连,漏窗、山石既障景又得景,处处体现空间的流动与渗透;内园则疏朗开阔,仅以少量建筑点景,不强调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外园与内园各自内部空间的组织方面,也体现了丰富求变的造景手法,如外园各个空
  ①清代大诗人张船山(1764-1814年,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卷施阁集》的《七月七夕,吴待讲锡麒,招集澄怀园,酒半,移酌池上,与张同年问陶皆失足堕水,戏作一篇并呈》云:“……夕阳红退逊花色,秋雨绿净逾溪光。……”
  ②周庆云.南浔志.园林[DB].国家图书馆网站\特色资源\数字方志.引用时间:2011.7
  ③况周颐《宜园记》:曰笋香里,奇峰崛起,其上曰凝翠阁,凭栏北望太湖诸峰,隐隐如千百蠃髻。……西向日绮霞仙馆,楼曰枕山,偶一登览,则全园在目。
  图3-5-17宜园凝翠阁旧影(童寯《江南园林志》P77)
  图3-5-18宜园云墙漏窗旧影(童寯《江南园林志》P87)
  间虽相对带有更多人工的建筑意味,但丰富的边界介质组合方式,以及不同主题的植物配置选择,使得外园各个小空间也具有了或柔或刚、或幽或敞、或素雅或绚丽的不同个性;而内园的3个子空间则采取了全开敞(绿净山庄)、全封闭(退修庵)及半遮半掩(湖心岛)的不同空间组织方式。
  五、游览路线
  从平面图可知,宜园主入口位于南侧;荷池西岸鱼戏亭以北设后门;东西两侧分别与庞公祠及东园相通①。东侧与绿净山庄相通的退修庵,由于缺少图像资料,无法获知其是否有出入口与外界相通。在童寯的平面图中,湖心岛在北侧有直桥与北岸相连,在西南侧则由九曲桥与西岸相接。
  况周颐撰写《宜园记》之前,当是在主人引领下完整游览过宜园,其所描述的园林节点及记游路线,即从南门进入的逆时针大环游路线(图3-5-20),应为常用的游线。况氏游线穿过外园南部及东部回廊,进入内园取道向东,由退修庵乘小舟向北抵湖心岛,绕岛一周后由岛之西南角登九曲桥西行,至鱼戏亭折而向南,至延秋处返回外园并沿外园北侧、西侧回廊至“绾春”结束。沿线停留十余处节点,每一处都各有特色,无论山水建筑还是动植物,均不一而同,详细描述见上文“建筑与景观”部分。如在延秋处将大环游路线截开,还可形成内外园各自的小环游路线。
  图3-5-19 宜园空间分析(邬东璠绘制)
  图3-5-20 况周颐《宜园记》的记游路线(邬东璠绘制)
  ①张宝善之妻是庞云鏳的女儿。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作品

宜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