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颖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颖园
分类号: TU986
页数: 8
页码: 064-071
摘要: 颖园从始建至今已有将近150年的时间。是南浔现存四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而且目前仍然保存完好。作为一座精致的小型庭园,其格局布置、营造手法和造园理念都很有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建筑与假山隔池相对是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国山水画里最常见的构图,园林东部壁山的布置颇具巧思,园林南部中西合璧的玉香阁则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并能使西洋影响比较妥帖地与中国传统园林相融合,这些都值得令人加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园林建筑 颖园

内容

颖园从始建至今已有将近150年的时间。是南浔现存四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而且目前仍然保存完好。作为一座精致的小型庭园,其格局布置、营造手法和造园理念都很有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建筑与假山隔池相对是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国山水画里最常见的构图,园林东部壁山的布置颇具巧思,园林南部中西合璧的玉香阁则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并能使西洋影响比较妥帖地与中国传统园林相融合,这些都值得令人加以研究和借鉴。
  一、概况
  颖园位于南浔镇东栅皇御河(又名黄泥河)岸,是晚清丝商陈煦元(1821-1889年)的宅第附园。
  据周庆云《南浔志·人物》记载:“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乌程人。世居南浔镇,先代以丝起家。煦元生有至性,天资开敏。我国出品以丝为人宗,而洋商来华贸丝实繁有徒。煦元侨沪数卜年,为丝业领袖,能通译西语而出以诚笃,中西丝商倚之如长城。性好施与,如恤嫠保节,助衣施粥,救捞覆溺,掩埋暴露,诸义举尤不为,为之无不力。”①陈氏家族早年在南浔开设裕昌丝经行,是镇上的名门望族。传到陈煦元手中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当时上海开埠不久,他只身前往创业,最终成为沪上丝业的领袖,并跻身南浔“四象八牛”中的“八牛”行列。致富后陈氏热心于公益事业,除了《南浔志》中提到的救助孤寡之外,还做了几桩特别大的义举:光绪七年(1881年)独资修筑钱塘江海塘40余里,光绪十四年(1888
  ①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21
  图3-3-1 1970年代颖园平面图 (颖园饭店提供)
  图3-3-2颖园屋顶平面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年)又山资修筑江苏苏塘桥170余里,建桥47座。从中可见陈氏财力之雄厚和对公益事业之热忱。
  《南浔志·园林》对于颖园的记载比较简略:“颖园,在东栅皇御河,同治季年陈熊所筑。其子诗与海宁管鸿词、郡城邱含章、嘉定许鴹、石门沈焜、里人蒋锡纶、蒋锡仍、徐麟年、屠维屏、蒋文勋辈先后结江村吟社于园中。”①由此可知颖园建于同治晚期(1874年左右),当时陈煦元已在上海立定根基,回家乡在祖宅旁修建了这座精致的小花园。不过陈煦元的事业重心在上海,在南浔居住之日很少,平时管理使用颖园的主要是他的长子陈诗。
  陈诗(1857—1916年)又名应培,字桂题,晚号“海天茫茫愁思客”。一般商人子弟多会走上仕途,而陈诗虽博学能文却不喜科举,而以其思致才情驰名于诗坛,秉性好诗又好客,父亲建造的颖园为其提供了一处理想的雅集之所。陈诗两度与诗友们在园中结成“江村诗社”,徜徉于青山绿水问,作画吟诗,抚琴弈棋,和于唱喁,一时称盛,前后编成《江村吟社诗集》共八集。
  辛亥革命后,陈诗旅居上海,但陈家人丁兴旺,仍有后人继续居住在南浔老宅和颖园中(图3-3-1)。新中国成立后,颖园收归国有,其西半部分的陈氏故居如今已改建为颖园饭店;颖园园林部分则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于2003年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景观
  颖园是一座宅第附属花园,位于陈氏住宅东侧。宅东临近皇御河,将花园布置在此,便于引水入园。园林规模不大,只设一进庭
  图3-3-3 颖园首层平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①周庆云.南浔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卷11
  院,南北长40多米,东西宽30多米,总面积约1400多平方米,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两侧安排楼榭建筑,池南为假山,山顶建有方亭。东部隔着小路是一组靠墙堆叠的壁山。南区较为空旷,以平地为主,仅在西部建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玉香阁(图3-3-2、图3-3-3)。
  据颖园管理人员介绍,陈宅主主入口旧时在宅第的北侧。颖园东南角围墙上现有残留的门窗痕迹,考虑到园林东面临河,而南浔又以水路较为发达。推测原来此处应有一处辅助出入口与城镇相通;而园西和园北则均有门洞与住宅院落相通。
  从东面入园,穿过兰桂掩映的小径便到达北部主园区。这里以水池和假山为主景。水池位于中部,平面接近方形,西、北两边界以一楼一榭,岸线方整,东、南两边则采用较为自由的石砌驳岸。水池东北角有数级台阶通向水面,形如小码头(图3-3-4)
  水池北岸的养心榭坐北朝南,三开间,单层硬山顶,窒内正中悬“江村吟社”横匾,是陈诗与好友雅集吟诗的主要场所。室内南北仪设三排柱,将空间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北部为实墙,木柱嵌入墙内,中央主体空间顶部为造型优美的船篷轩,其南项部则足典雅小巧的鹤颈轩,临水一面为18扇槅窗,正对池南的假山。赏月楼一层临近水面,下部为夔纹木栏杆,也安装了18扇槅扇窗,较为通透;二层相对封闭,槛墙部位采用实木栏板,但上部仍是便于开启的槅扇窗(图3-3-5~图3-3-8)。
  水池东南角架有一座三折石桥,既有连接东、南两岸的作用,又对水池进行了划分。池南是一座用普通湖石堆成的假山(图3-3-9),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为主山,东为辅山,主山上建有一座方形的梅石亭(图3-3-10)。亭子下部采用石柱、石栏板,上为木架攒尖顶。东、北、西三而下部以栏板围
  图 3-3-4 颖园水池东北角通向池面的台阶(黄晓摄)
  图3-3-5 养心榭室内(邬东璠摄)
  图 3-3-6 颖园养心榭平面、立面、剖面极大样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1绘)
  图3-3-7 颖园北部水池,池西为二层的赏月楼,池北为单层的养心榭(单瑾摄)
  图3-3-9 颖园水池南岸的假山(贾珺摄)
  图3-3-10 颖园池南假山上的梅石亭(单瑾摄)
  图3-3-8 赏月楼平面、立面、剖面及大样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合,板上雕刻吉祥图样,南面正中立梅石碑,碑两侧留有入口。此碑高138厘米,宽79厘米,碑上刻有清代书法家王礼(1813-1879年)的梅石图,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雪居上笔法,乙亥立秋前三日白蕉研立王礼作”。乙亥为光绪元年(1875年),是年颖园刚刚落成,因此该图很可能是王礼为祝贺园林建成而作。假山西北是一片相对低矮的平地,贴近水面,形成由水池向假山的自然过渡。
  由池南假山向东,隔着小路还有一座紧靠园墙堆叠的壁山,东西宽仅3米多,南北长达15米。此山南北皆有入口,在狭长的空间里经营出两条供人攀登的山径(图3-3-11 ),
  颖园南部较为空旷,以平地为主,其中的主要建筑是院西的玉香阁。这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砖砌墙身上开有巨大的拱窗,上为木构歇山屋顶。阁东种有几棵高大的广玉兰,因此得名玉香阁(图3-3-12、图3-3-13)。
  除了山、水和建筑,园内还有苍翠蓊郁的树木,如黄杨、金桂和紫藤等,其中的广玉兰和香樟都是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木。
  三、造景立意
  颖园园林部分只设有一进庭院,占地面积不过两亩多,属于小型园林的规模。它的格局基本符合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对“園”字的解析:“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今将‘園'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前似石似树。”①颖园便是在一座由院墙围成的矩形庭园内,居中开池,池北建造屋宇,池南堆筑假山、种植花木,形成建筑与假山隔池相赏的布局。
  ①童寯.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图3-3-11 颖园东部靠墙堆叠的壁山(贾珺摄)
  图3-3-12 颖园南部的玉香阁(贾珺摄)
  首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图
  东立面图
  图3-3-13颖园玉香阁平面、立面及剖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3-14 颖园横向剖面图(养心榭作为园子北部的主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园西靠近住宅,因此建筑主要布置在西部和北部,以与住宅衔接;池西的赏月楼体最较大,界于园宅之问,既是住宅的延续,又有良好的区隔效果,保证了园区的宁静。向东、向南是位于中部的水池和假山,高度有所降低。南部最低,以平地为主,有留自效果。整座庭园形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北部紧凑,南部旷朗,疏密得宜。
  处于园林中心的水池平面按近方形,被东南角的石桥划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水面不大但有主有次。桥后水面略向东南突出,隐入假山之中,有余脉不绝之感;西、北两岸的建筑悬挑在水上,西北角也向后退入,扩大了也面,给人以弥漫无尽的遐想。
  池南的假山,西部主山土石相间,山脚用石头砌出花坛,种植卉木,山间有数条路径供人登临游览;东部辅山全部用石砌成,下部留空,砌成石洞。但洞内空问比较狭窄,仅供人穿行,并不适宜停留休憩。山南也有一条小路可攀登,与西山相接,使整座假山虽分东西,却显得脉络相连、浑然一体。
  欣赏水池和假山的最佳位置是池北的养心榭。水榭内外有许多木雕,刻工精良。临池长窗的束腰板是刻有《西厢记》的黄杨木,东西两侧门窗的裙板则是刻有《耕织图》的红木,线条细腻,造型生动。此榭体鼠不大,却处处透出一种细心经营的精致感,是园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图3-3-14)。养心榭、水池和假山的关系有似于苏州艺圃内的水院:都是在北部布置开敞的水榭,中部开凿水池,南岸堆叠逶迤起伏的假山,建筑和假山互为对景。
  水池西岸的赏月楼坐西朝东,一层比较通透,入夜时分,可以坐在室内观看天空初上的新月,或扶着栏杆欣赏倒映入池的月影。二层则提供了一处较高的立足点,可以站在楼中临眺,将园中风景尽收眼底。水池、假山、养心榭和赏月楼共同构成布局紧凑的北部园区。
  庭园东部紧靠园墙是一座壁山,这座壁山倚墙而筑,山上种植低矮的卉木,柔化了园林与墙体的边界。高墙南部有一门一窗,避免了墙面过于单调(图3-3-15)。这些与苏州网师园水池东岸通过布置敞亭,“饰以假窗,
  图3-3-15颖园纵向剖面图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3-16颖园纵向剖面图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附以藤萝,以分割偌大墙面”①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为了削弱墙、园搭接处的鲁莽生硬之感。
  颖园南部以平地为主,种植矮草,仅有一两株高大的树木点缀其间,与北部的曲折幽深相比,颇乏园林意趣。在院西建有玉香阁,也与住宅区毗邻,并通过两层的游廊与赏月楼相连,共同构成园东的屏障。在清末民初的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这类中西合璧式建筑,如狮子林中的石舫和20世纪30年代寄畅园中建造的西式楼阁,由于建在历史悠久的古园中,风格不易协调,人们对这些西式建筑往往好评无多。但颖园的设计和建造是一气呵成的,玉香阁当初便是设计的一部分,考虑比较周全,加上此楼体量适中,拱窗的造型优美,上部又是中式屋顶,并且位于空旷的园林南部,有假山作为遮挡,因此与北部精美的中式园林非但不冲突,反而相映成趣(图3-3-16)。
  园中的两座假山所用石料都比较普通,堆叠也较为随意,池南假山还多处使用横置的条石作为山洞窗口和顶部的过梁。两山并不重视山体造型,也没有特置的名贵奇石,但却特意堆叠出多条曲折繁复的游山路径——池南假山有四处路口可以登山,并与底部的山洞衔接,东部壁山也有三处路口。同时在山间种植树木花卉,营造出幽深阴翳的山林气象。显然,比起对奇石的静赏,颖园的两座小山更注重勾起人们的游兴。
  整体而言,从颖园的规模到石料的选用,从山间的铺地到建筑上的木雕,都能感受到造园者的节制。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南浔园林中,小莲庄和嘉业堂都有大量优质的湖石。连规模最小的述园也有三块造型优美的奇石,但颖园的用石却都很普通。木雕主要集中在养心榭上,赏月楼和玉香阁的雕饰都很少。山间铺地多用卵石,只沿山径在节点处用瓦片砌出一些生动的图样,仅有七八处而已。计成《园冶》讲到造园的原则,其中一条是“须求得人,当要节用”②。对于富商园林来说,“节用”的意识尤其重要,造园而不知节制,最易流于炫奇斗富、庸俗堆砌,愈是豪华繁富离园林的意境也愈远。以陈煦元当时的财力,本不难广聚奇石,大起楼阁,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并不住在家中,不需要太大、太华丽的园林;同时可能也因陈氏“性好施与”,更愿意将财富用于兼济天下,至于个人独善其身的游赏之所,足用即可,因此对颖园的投入并不算多,却恰到好处,正如陈从周先生评价的那样:“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③人们在颖园中体验到的,是一种节制的精雅之美。
  (黄晓、贾珺文)
  ①刘敦祯,苏州的园林,见:刘敦祯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②[明]计成,园冶·兴造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③陈从周,水乡南浔,见:陈从周,书带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作品

颖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