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莲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小莲庄
分类号: TU986
页数: 22
页码: 034-055
摘要: 小莲庄是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次子刘锦藻( 1862-1934年,原名安江,字澄如)精心营建的一处家庙园林,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占桥西,与南浔镇区南北向主运河——甲午塘基本垂直,北侧为通达甲午塘蒋家桥的鹧鸪溪,朝向约为北偏西22°。现状占地17165.80平方米,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最大距离约208米,南北最大距离约95米,自西向东平行布局了家塾、义庄、家庙和园林4个部分,对整个刘氏家族开放。小莲庄西侧溪边有古樟夹峙的甬道一条,是祭祀家庙的前导路线,于庄西北角设门楼;园林部分主入口则设于庄北侧偏西,毗邻鹧鸪溪码头,该入口也可通达义庄、家塾,是目前小莲庄的主入口。小莲庄以西与之隔河相邻的是嘉业藏书楼,同样也是刘家的产业。
关键词: 园林建筑 小莲庄

内容

一、概况
  小莲庄是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次子刘锦藻( 1862-1934年,原名安江,字澄如)精心营建的一处家庙园林,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占桥西,与南浔镇区南北向主运河——甲午塘基本垂直,北侧为通达甲午塘蒋家桥的鹧鸪溪,朝向约为北偏西22°①。现状占地17165.80平方米,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最大距离约208米,南北最大距离约95米,自西向东平行布局了家塾、义庄、家庙和园林4个部分,对整个刘氏家族开放。小莲庄西侧溪边有古樟夹峙的甬道一条,是祭祀家庙的前导路线,于庄西北角设门楼;园林部分主入口则设于庄北侧偏西,毗邻鹧鸪溪码头,该入口也可通达义庄、家塾,是目前小莲庄的主入口。小莲庄以西与之隔河相邻的是嘉业藏书楼,同样也是刘家的产业(图3-1-1)。
  根据载于周子美《南浔镇志稿》中由刘锦藻撰写的《小莲庄记略》以及《刘氏义庄记略》记载,小莲庄庄址原为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创建的长生寺属地,隔河有精舍名曰“挂瓢居”,前临荷池,俗名“鱼池泾”。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年),刘镛购得此地。起初,刘镛的两个儿子刘锦藻与刘安澜(1857-1885年,字观伯,号紫回)常常在此散步,因该地幽静宜人,萌发了构屋居住的想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年),刘安澜去世,为了停灵,刘锦藻在池畔新建房舍,慕赵孟頫莲花庄而名之“小莲庄”,童寯《江南园林志》中有“池之南岸,有屋曰小莲庄,人因以名园焉”的记载,可见当时的房舍应有匾额题名“小莲庄”。该房舍内的一问悬挂刘安澜遗像,取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诗意“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名曰“自在”。在营建“小莲庄”平屋的同时,刘锦藻还初步整理了挂瓢池的景观环境,沿池岸补植柳树花木、于池中重栽荷花,自此,揭开了小莲庄长达近40年的修建历程。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年),刘锦藻开始营建刘氏家庙,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年)建成。同期,在荷花池四周布置台榭,如净香诗堀、水阁、东升阁、养心德斋、退修小榭、亭、秋千架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刘锦藻将“小莲庄”平房局部改建为两层,楼北一间保持原貌,仍为一层。新改扩建的楼阁南向临池三间,名之“七十二鸳鸯楼”。1911年,按照1899年(己亥年)刘镛去世时的嘱咐,刘锦藻开始在家祠西边空地营建家塾义庄,并把场地上的丙舍②迁走。1922年(壬戌年),义庄建成,刘锦藻任庄正、刘安仁任庄副。1924年(甲子年),新修东南小园即内园。将1915年(图3-1-2)及1937年(图3-1-3)的“家庙暨小莲庄图”进行对比可知,在增建内园时,花圃的范围被北扩,同时其入口的位置和方向也随之调整。另外根据图3-1-2,郑孝胥题名的“小莲庄”西式砖牌坊至少在1915年之前已经建成,旁植木瓜和琼花。至此,小莲庄基本完工,园林部分成为刘氏夏季赏荷、迎客、游览休息以及春秋两祭活动的主要场所③。
  小莲庄的完整风貌历经40载始成,却仅
  ①参见湖州市南浔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申报国保单位材料》
  ②停放灵柩的房屋。出自乃贤《秋夜怀侄元童》诗:“墓田丙舍知何所,一夜令人白发长。”
  ③吴荣方.小莲庄.杭州:西泠印社,1999
  图3-1-1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总平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仅辉煌了十余年,便开始经历命运多舛的社会变迁。根据小莲庄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材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小莲庄部分建筑被焚毁;新中国成立后,小莲庄曾先后办过医院、工厂和学校等;“文革”期间,小莲庄一些建筑被拆除,许多亭台倾圮和消失,据现代文学家徐迟(南浔人)回忆,一幢五开问的黄杨木楼房以及内园和外园的围墙都是在这一时期被拆除的;1974年,小莲庄东南角花圃(约2000余平方米)被南浔镇人民医院无偿占用。直至20世纪80年代,小莲庄的命运才逐渐获得转机。1980年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发文迁移了长期占用小莲庄的吴兴县卫生学校,并于年底对外开放;其后,通过国家拨款、地方集资和文保所自筹等方式,对小莲庄逐年进行整修,目前,除七十二鸳鸯楼、秋千亭、秋千架尚未恢复以及东侧已被占的原花圃场地之外,已基本恢复了小莲庄的原有风貌。
  1981年,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以“吴兴嘉业堂”之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成立的湖州市南浔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坐落于小莲庄内,1989年12月,浙江省政府在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其定名为“嘉业堂藏书楼(含小莲庄)”。2001年6月25日,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作为两个独立单位分别向游客开放。
  二、建筑景观
  小莲庄的家庙、义庄和家塾是以建筑组群为主的功能区,用地占整个小莲庄的不到1/2, 3个建筑组群基本平行布置,由东向西依次为家庙、义庄、家塾(图3-1-4)。
  图3-1-2 退休老人见闻录中抄录的乙卯年(1915年)家庙暨小莲庄(南浔区档案馆藏,孙光享翻绘)
  图3-1-3 1937年测绘的家庙暨小莲庄图(南浔区文保所提供《刘氏支谱》 )
  图3-1-4 小莲庄屋顶平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家庙位于整个庄园的中央,南北布局,严整中不失灵动。为烘托肃穆的气氛,进入家庙前需自北而南经过家塾以西由两排百年古樟夹峙而成的甬道,折而向东则圆柏肃立于道旁,从现存的3株近150年树龄的古柏可窥当年夹道景观之一斑。经过仪式性的线性前导空间后即到达家庙正门,前有水磨方砖八字影壁,两侧A立5楼4柱的楼式花岗石牌楼各一座(图3-1-5),门前一对刻工精细的石狮朴拙传神。进入家庙,整组建筑共4进,第1、2进为面宽3间抬梁式结构的门厅、轿厅;第3进大厅,面宽3间,抬梁式硬山造,廊上施翻轩二卷,天井中青墁地,四周回廊,庄重肃穆(图3-1-6);第4进“馨德堂”,楼厅3楹,歇山顶,飞檐翘角,上下四周有廊,俗称走马楼(图3-1-7),门窗雕刻精美,南侧“凹”字形天井中,植有杜仲、金桂等名贵树木,绿荫匝地,地面彩色瓷片拼花,精美细致,据《刘氏义庄记略》记载,馨德堂“为祭毕均馂馀之所”,即祭祀后分吃祭品之所。家庙作为小莲庄中戏分最重的功能,其形制、工艺充分体现了刘家的财力与传统宗族观念,当代著名散文家黄裳曾将其与《红楼梦》里的贾氏宗祠相提并论,足见其规模在江南少有。
  义庄用于安置族内失养的孤寡,位于家塾与家庙之间,正门南向,2进,前平屋,后楼厅,主体建筑因院中的2株百年银桂而得名
  图3-1-5家庙石牌坊(邬东璠摄)
  图3-1-6刘氏家庙旧照(张宝明摄干1962年,刘以芳提供 )
  图3-1-7刘氏家庙走马楼一角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8 刘氏庄桂花厅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9 刘氏书塾一角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桂花厅”(图3-1-8)。义庄以北历史上曾为大片白场(空地),目前被作为花圃,内存百年榉树3株、百年枸骨1株。义庄东侧有廊通达北侧白场及小莲庄入口。
  家塾是族中子弟读书的地方(图3-1-9),位于小莲庄最西侧,隔水与藏书楼园林比邻,滨水设有两个小河埠。由3组4开间建筑组成,楼2进、平房1栋。正门南向,第2进天井东北角有门及廊与小莲庄入口相通达。初建时家塾以南为果园,目前为空场,沿院西侧植有国槐、女贞、朴、杜仲、枇杷、香樟等乔木。
  小莲庄的园林部分(图3-1-10)由一个较大规模的外园及一个较小规模的内园组成。外园围绕大荷池组织,沿池筑有净香诗堀、东升阁、养心德斋、退修小榭、七十二鸳鸯楼等姿态各异的楼阁建筑,还迤逦铺展着倚墙而建的碑刻长廊、双面透空的曲廊,加之点缀其间的水榭、钓台、圆亭、桥亭、铁皮亭,以及北岸的六角亭、砖牌坊、小假山,共同构成了一副疏密有致的园林图景(图3-1-11)。内园则以假山为主景,配以小池通达外园,掩醉轩面山而置,是内园的主体建筑,两个小亭则嵌于山间。
  由鹧鸪溪畔的北门进入小莲庄,向西行不数步即为角楼河埠(图3-1-12、图3-1-13 ),折而南行,依家庙东侧山墙形成碑刻长廊(图3-1-14、图3-1-15),内壁镶嵌着《紫藤花馆藏贴》、《梅花仙馆藏真》(见附录)及有关题跋等刻石45方;长廊以东滨荷池有临水平台一处,旧时三面精美的铁艺栏杆及木制坐
  图3-1-10 小莲庄平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1-11小莲庄外园剖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由西向东看
  由东向西看由南向北看
  由北向南看
  凳 (图3-1-16、图3-1-17),目前仅存一面栏杆;碑廊南端设进入家庙的侧门,其上建半圆亭1处。
  复前行,至“净香诗堀”,俗称“升斗厅”,是主人邀集文人雅士吟诗答对的所在。四面厅构造,单檐歇山顶,山墙置山花,垂脊与戗脊立有八仙吻兽。厅四周置花格玻璃支架窗,厅内“顶格”设置形如倒置的“升”和“斗”的两个不同藻井(图3-1-18、图3-1-19) ,被园林专家童寯先生誉为“轩”中的“最佳者”。厅南北分别植有桂树,南侧有水榭3间(现称水阁,曾被毁仅余基础条石,后修复)、白玉兰1株,以及已有百年历史的小花腊梅(俗称鸡脚腊梅)2丛。另外据说厅外原有两株古柳①,目前已无存。在一张旧照中确实显示水榭旁曾有几株高大乔木,但尚无法确认树种(图3-1-20)。
  再向南则至“东升阁”(图3-1-21、图3-1-22), 2层,坐西面东,是一处具有较好私密性的院落。主体建筑L形平面,平缓灰瓦坡屋面,外墙为红砖、灰砖与粉墙搭配,立面及室内采用西洋装饰,二层设铁艺阳台(按升斗厅旁临水平台的铁艺栏杆形式维修),落地玻璃长窗(原来为门),登临可俯瞰全池。罗马柱头雕花采用中国传统牡丹图案。从整体到局部均透显出中西合璧的思想。南北设院墙,东临挂瓢池,设临水平台及小型河埠,南院植三角械、广玉兰,均为百年以上的古树。
  ①《小莲庄记略》:“骊连水阁,老树扶疏,纳凉胜处。”许寅《谈小莲庄》:“厅外面有二株古柳复被方丈,是一个饮茶纳凉的好地方。”周庆云《南浔志》:“临水回廊亭榭布置秩然,有古杨三本,近百年物。”(古代常称柳为杨)综合推断,净香诗堀及水阁附近很可能原来植有古柳。
  图3-1-12小莲庄入庄河埠旧照张宝明摄干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14小莲庄碑廊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13小莲庄河埠今景(单瑾摄)
  图3-1-16小莲庄临池铁栏平台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15 小莲庄碑廊今景(单瑾摄)
  图3-1-17 小莲庄铁栏平台今景(单瑾摄)
  东升阁以南毗邻“养心德斋”(亦有称“养新德斋”或“养性德斋”)院落,二者之间以一条内廊相接。根据载于《刘氏支谱》中1937年(丁丑年)绘制的“家庙暨小莲庄图”及相关记载,养心德斋原为2座平屋,各3间,是主人在庄内的书房,又名“芭蕉厅”,庭院植芭蕉数株,满窗皆绿(图3-1-23)。向东与曲廊相接,旧时原为六折,修复时因未能复建养新德斋东侧平屋,而在空缺处增加了一折,从而变成现今的七折曲廊。曲廊以南的院中植有珍稀的朱砂丹桂1株,另有百年女贞与古槐并蒂而生、盘根错节(图3-1-24)。
  经曲廊向东则抵“退修小榭”(图3-1-25~图3-1-27),平面呈凹字形,中厅方正,两厢(耳房)伸入荷池,主立面向北,是夏季品茗纳凉、秋季赏荷观景的好场所;后厅有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门窗曾被毁,后按老照片修复。出暗廊有太湖石小假山1组(图3-1-28),穿过山洞可至东侧院落,旧时设有秋千架和四角方亭1个,供家人玩耍游息,现已无存;庭院东侧叠石为壁,即分隔内外园,又可互相透景;数组太湖石叠石沿南部园墙点缀性伸展,将庭院东西两侧假山叠石意向性的联系起来。出小榭东侧门进入另一段曲廊,廊中部设笠顶圆亭1个,向东延伸止于桥亭(图3-1-29 ), 靠近曲廊尽端有百年柞木1株;桥亭、曲廊及圆亭均仅余基础,后参照老照片等文献修复。
  出桥亭向东不远处,一株百年古樟枝叶扶疏探入水中,其东侧一座铁皮亭静立于水岸,今人名之“听雨亭”,该亭基本为原构,仅顶面铁皮因锈蚀而更换过(图3-1-30);古樟西侧一座五曲石桥凌空架于‘挂瓢池”的“池把儿”上,连接着北岸旧时的“七十二鸳鸯楼”,桥上石板为原物,紫藤架栏杆为后来修复(图3-1-31),根据“家庙暨小莲庄图”及《小莲庄记略》相关描述,结合老照片可知,七十二鸳鸯楼原为2层,平缓的坡屋面,西侧临池为3开间,南侧沿小池
  图3-1-18净香诗堀立面及剖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升”
  “斗”
  图3-1-19净香诗堀形如“升”、“斗”的藻井(邬东璠摄)
  图3-1-20《湖州月刊》中的小莲庄旧照(陆剑提供)
  图3-l-21 东升阁雪景(单瑾摄)
  图3-1-22东开阁东立面图 (清华大学建筑学2011年测绘)
  图3-1-23 小莲庄养心德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浙江民居》P191,陆剑提供)
  图3-1-24 并蒂而生的女贞与古槐(朱钧珍摄)
  图3-1-25 退修小榭(单瑾摄)
  图3-1-26 退修小榭一角旧照(张宝明摄于1962年,刘以芳提供)
  图3-1-27 退修小榭剖面及立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图3-1-28退修小榭东侧假山和曲廊(邬东潘摄)
  为“凹”字形平面,二层有出挑外廊,是在“小莲庄”初建时的平屋基础上改建的,“岁乙巳,始改平屋为楼,楼北一间,仍其旧椽。共南向三楹,面小池者,则为七十二鸳鸯楼”,可见,原平屋保留了最北的一间,其余改建为二层的楼厅(图3-1-32)。可惜的是,七十二鸳鸯楼早在抗战时就被烧毁了,现仅存部分走廊的水泥地面和柱基石,遗迹范围内还有百年三角槭2株。据文保所老所长刘以芳记录,楼南临水的紫藤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老照片显示(图3-1-3),楼西侧檐廊外临池设有紫藤架遮荫蔽日,砖砌驳岸,岸边设铁艺护栏,护栏上隐约有字,与其他照片相佐证,应为“坚匏”二字,“坚匏”是刘锦藻晚年的号,与七十二鸳鸯楼的建设时间相吻合。挂瓢池“池把儿”的东岸原有廊榭及伸出水面的平台(图3-1-34~图3-1-36),平台围以“坚匏”字样的铁艺栏杆,廊榭尽端隐约可见嵌有玻璃窗的隔墙,按照位置推断,这段墙或者属于内园围墙的一部分,或者是置于内园月洞门之外的照壁墙。根据林黎元《南浔史略》记述:“今七十二鸳鸯楼、掩醉轩、鹤笼、花圃均成为废墟……”①又《小莲庄记略》称“楼之东莳梅十余枝,编篱饲鹤”,两处记载相互印证,可推断七十二鸳鸯楼东南即挂瓢池小池东侧原为鹤笼,院中植梅数株。
  图3-1-29桥亭(单瑾摄)
  图3-1-30小莲庄外园铁批亭(听雨亭) (邬东璠摄)
  图3-1-31小莲庄五曲石桥 (单瑾摄)
  图3-1-32七十二鸳鸯楼旧照(约摄于1933年,刘以芳提供)
  图3-1-33小莲庄七十二鸳鸯楼西侧紫藤架旧照(湖社编《吴兴导游》,陆剑提供)
  ①刘以芳抄录。
  图3-1-34 小莲庄东岸旧照中可见远处水榭(《吴兴导游》,陆剑提供)
  图3-1-36 小莲庄水榭遗址今景(单瑾摄)
  图3-1-35 小莲庄水榭旧照(黄笃初摄影)
  图3-1-37小莲庄内园一层平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图3-1-38 小莲庄内园大假山北立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与七十二鸳鸯楼隔池相对的是粉墙围绕的内园(图3-1-37),粉墙曾毁于乱世,后根据史料及遗迹修复。《小莲庄记略》记载:“倚楼南望,隔墙小山,呼之欲出。楼之东……拳石玲珑,中藏一门,迤北为花圃,园丁于是播植杂卉;迤南修竹千竿,青葱峭茜,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则甲子年所新葺也。凿池栽芰,叠石成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其下为掩醉轩,其巅小亭,可以眺远。”可见,内园的入口应藏于叠石假山之中,过山洞向北有门通往花圃,向南穿过竹丛则“豁然开朗”,进入“别有一天”的内园。目前内园有两门可入,其一是东北角假山洞,其二是在其西侧不远的月洞门,这两个门的位置据刘以芳回忆是根据墙基断开的位置确定并修复的。短短7米内有两个入口,这种布局令人颇有疑惑,《家庙暨小莲庄图》在此处的描绘也语焉不详,似有两条路径均从山洞中穿过,其一直接联系了内园东墙北侧进入花圃的门,其二则似可更直接进入内园。园中主体为高约4米、长约43米、宽约27米的大假山(图3-1-38、图3-1-39),土石构造,山上有3条盘山r道以及飞梁石架(图3-1-40、图3-1-41),山下有蜿蜒横穿山腹的洞穴。假山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过大修,东侧山路两侧原植有马尾松数株,即所谓“松径一湾”,现巳无存;目前假山上主要植被为三角槭、五角枫、朴树和女贞,其中多株三角槭已有百年历史,古人所谓“枫林四匝”可能指的就是这些秋季红叶的三角槭。山顶置轻巧的铁皮方亭1座,因柱顶腐烂曾进行人修,亭内顶部彩绘
  由东向西看
  由西向东看
  图3-1-39小莲庄内园(大假山)剖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仙鹤,被今人称为“放鹤亭”(图3-l-42);山脚池边置攒尖四角方亭,今人称为“轿亭”(图3-1-43);东侧山腰有圆形平台遗迹,台边装有铁护栏;西侧深入水中的平台上有紫藤、卵石铺装遗迹及类似石凳的置石(图3-1-44),推测旧时应为临水休憩之所。内园中的主体建筑“掩醉轩”位于内园东北部,歇山顶,1进3开间,是主人醉酒后醒酒之所,原构于抗战期间被毁,仅存基础和石台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献修复(图3-1-45、图3-1-46)。轩南花街铺地,临笋石花池及大假山;轩西临池潭,池水由西北经外园桥亭与主荷池相连;轩北分隔内外园的围墙在桥亭及“听雨亭”处均设有铸铁漏窗,形成漏景。内园以东的花圃旧时建有花房,种植各种花卉,现已被占用,但仍存百年古树数株,与内园分隔的墙上尚可见门洞遗迹。
  出内园向北复经七十二鸳鸯楼至鹧鸪溪畔,一座高约4.6米的欧式砖牌楼赫然映入眼帘,门额题郑孝胥书写的“小莲庄”三字,以灰砖为主体,红砖作为线脚点缀其间,拱券门洞上的红砖券脸尤其醒目(图3-1-47)。座门楼虽无繁复的砖雕图案,但尺度合宜、线脚丰富,体现了近代建筑简约的特性。原物于20世纪70年代被破坏,80年代末按照片和现场基础予以修复,工艺精细圆润,虽为新物,也堪称佳品。牌坊东南临水植有木瓜2株,已有百年历史,是江南罕见的物种;牌坊西侧有百年三角槭1株。
  过牌楼沿较为平直的荷池北岸向西行,一条窄窄的石板路直通荷池西北角的假山出入口。旧时“沿堤而西棕榈夹道。几欲攫人”,近鹧鸪溪一侧则种植竹丛以起到一定的分隔遮挡作用;现状荷池边以柳为主,并设有多处湖石树他,内植海桐和罗汉松,鹧鸪溪畔则主要为朴、樟、三角械等树种。堤中部设六角攒尖亭一座(图3-1-48),探入园内荷池中,成为小莲庄北岸的视觉焦点,其与内园轿亭可通
  图3-1-40 内园大假山盘山蹬道(单瑾摄)
  图3-1-41 内园大假山的山涧石桥(邬东璠摄)
  图3-1-42 内园假山顶的“放鹤亭”(邬东璠摄)
  图3-1-43 内园池畔的“轿亭”(邬东璠摄)
  过桥亭后的铁艺漏窗互视。该六角亭曾被毁,80年代按仅存的基础及老照片予以修复。抵达堤岸的西端是一座以湖石堆叠的“门”(图3-1-49),与北岸东侧的西洋砖牌楼中西对比、相映成趣,“门”内两条路径,一可达荷池西北角的钓鱼台,另一可达河埠角楼旁的小院落,与荷池东岸的流线相衔接。
  三、造景立意
  园林作为一种精神需求的产物,往往反映了园主人的思想情志,正如计成《园冶》所言,造园靠“三分匠七分主人”。小莲庄的整个营建过程长达40年之久,其不同阶段的造园意匠恰恰透显了刘锦藻不同人生时期的思想变迁。刘锦藻出生于1862年,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其后子承父业,成为一代成功的商人,并倡导建立了浔溪书院、热心慈善事业。当刘镛于1873年购得小莲庄土地时,他才11岁,期问与兄长刘安澜一起生活的经历赋予了他很深的情怀。小莲庄第1期建造时(1885年),刘锦藻23岁,只是构筑平屋,栽种花木,比较朴素,但蕴含着对兄
  图3-1-44小莲庄内园假山西侧伸入水中的平台(单瑾摄)
  图3-1-45小莲庄内园掩醉轩(单瑾摄)
  图3-1-46小莲庄内园掩醉轩平面及立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1年测绘)
  平面图
  东立面
  南立面
  剖面
  图3-1-47 小莲庄砖牌坊(单瑾摄)
  图3-1-48 由南岸桥亭看北岸六角亭(单瑾摄)
  图3-1-49 外园北岸入口假山(邬东璠摄)长的怀念。第2期(1888-1897年),刘锦藻处于26~35岁之间,先后中了举人和进士,是人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也是刘家兄弟中的栋梁,因此他以服务于刘氏家庙为由,在荷花池四周建造了净香诗堀、水阁、东升阁、养心德斋、退修小榭、秋千亭等,把小莲庄建成了一处服务族人和邻里的公共园林。此时的园林舒展大气,水面十分开阔,园林建筑也相比于古典园林为大。突出体现了一个事业有成并接受了西方影响的儒商的情致取向,也表达了个人修身养性的意愿。当然。由于与宏伟的家庙直接相连,外园尺度较大也从客观上达到了与家庙协调的效果。第3期(1905年),刘锦藻43岁,已经写完400卷的《清续文献通考》(1901年)并正筹建刘氏义庄,人至中年,开始逐渐有内敛的倾向,他晚号“坚匏盦”,体现了隐忍内修、与世无争的情绪。这期问修建的七十二鸳鸯楼,将建筑主界而朝向小荷塘一侧布置,侧面兼顾人荷塘。此前(1900年),他还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了坚匏别墅①,可见其历经沧桑后对中国古典园林内向性空间的回归。第4期时(1924年),刘锦藻已62岁,修筑了东南小园,布局颇具传统园林意匠,透显了其留恋传统、退居一隅的意象。
  小莲庄的修建经历了中国近代重要的变迁时期,作为中国私家园林承上启下之作,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融入了西洋式的建构筑物和新材料,但在造景方面还是更多的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蕴,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浸润。譬如“净香诗堀”以桂花、腊梅作为配景,传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的意境;“东升阁”坐西向东,居高临下,园内荷池、园外平畴一览无余,视野十分开阔,命名中似乎以东观日出暗示了盼望乱世早日结束的意思;“养心德斋”芭蕉映窗,具读书听雨之雅;内园假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颇含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蕴;鹤笼庭院莳梅养鹤,恰合明代林逋(967—1028年)的“梅妻鹤子”情境,透显了园主
  ①俗称小莲庄,又称小刘庄,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庄园别墅,位于宝石山脚。《西湖新志》卷八述:“在弥勒院右,为吴兴刘锦藻别业,俗称小刘庄。”《杭州通》中载:“园内正屋数楹,偏厢几间,回廊曲折,花木扶疏。正屋楼台铁栏全用‘坚匏’篆文铸成,左进为无隐隐庐,壁间嵌有名人石碑。楼西有亭,配以石桌、石凳。依山面湖,风景俱佳,其西滨湖处,称东泠,与西泠遥对。”阮毅成在《三句不离本“杭”》中称:“小莲庄又称青莲精舍,山上多奇草,且植有‘何首乌’,叶如爬墙虎,幽香若兰蕙。”《新西湖游览志》记载:“墅在山麓,游人必蜿蜒而上,石级曲折,细草夹道,入室轩敞,而陈设均极简古。偶凭高闲眺,觉宝石山、蹬开岭,均若萦带左右,而湖风扑爽,尤有飘飘凌云之致,可以在湖庄夺一重席。”
  人大隐于市的情愫。
  四、空间结构
  分析小莲庄的空问结构特征,可以将其与经典的传统私家园林进行比照。将小莲庄与而积相仿的苏州留园(图3-1-50)加以对比,二者受到川地形状、园林功能以及园主人造园意匠的影响,园林空间与结构表现出诸多的同与不同。
  首先从用地布局的整体分区看,留园由外围4个功能区风车状围绕中间1个核心山水景区布置,而小莲庄则呈现出平行排布的态势(图3-1-51)。从用地比例的分配看,留园的住宅、家祠部分仅占全园约1/5,而小莲庄的家庙、义庄和家熟则占据了全园约1/3的面积。这一方面由于小莲庄东西狭长的用地所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莲庄园林为家庙等家族公共功能服务,家庙作为“礼”的空间,与园林“乐”的空间并重;而留园则更偏重于“乐”空问的营造。
  就园林部分而言,留园的园林建筑所占比重更大,建筑与山水庭院互相渗透穿插,组织关系更丰富,园林东部区域主要由建筑控制庭院园林空问,西部区域则主要由山水植被控制空间。而小莲庄则以山水植被为主,园林建筑量较小,主要围绕主体荷池铺展,荷池和假山分别作为外园与内园的主控要素。当然,小莲庄在七十二驾鸯楼及小荷池的局部处理手法上也趋近于留园的建筑主控空间的方式。
  从主景空间的构成看,留园主景空间由山水共同构成,水中设岛,空间的横向与纵向层次更多,边界更曲折;而小莲庄则以纯粹的开阔荷池作为主景核心,空间层次简单明了,边界也相对舒展。在园林建筑对心空间的围合角度,二者却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一个边界以大体量建筑控制全局,一个边界以小体量建筑组群相呼应,而另外两个边界则相对放松处理,采用亭廊或植被、地形加以围合。
  从整个园林的个性看,留园更多体现的是古代文人的婉转曲折、多愁善感;而小莲庄则体现了近代文人资本家的包容、直截和思想
  图3-1-50苏州留园平面图(孙光享绘制)
  图3-1-51小莲庄与留园整体布局结构比较(孙光享绘制)
  图3-1-52 小莲庄游线及其空间序列(孙光享绘制)激荡。小莲庄外园利用了原有驳岸比较平直的挂瓢池,对水池形态未做大规模修整,而园中随处可见的铁艺栏杆、西洋建筑符号与宏伟的家庙相匹配的大尺度的园林及其建筑,都体现了园主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开阔大气、不拘一格的个性;而后期小荷池和内园建设向传统园林模式回归,则体现了园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情绪。
  五、游览路线
  小莲庄原应有两条主要的使用路线,其一是穿过笔直甬道的祭祀路线,其二是直接进入园林的环游路线。小莲庄园林部分的环游路线一般采用逆时针方向,由入口东行至河埠,转向南行,经碑廊到达净香诗堀,可遥望七十二鸳鸯楼;过水阁到东升阁,可登楼一览全池之景;转而东行,见芭蕉满庭的养心德斋,穿越曲廊至退修小榭,透过玻璃槅窗可见对岸六角亭隐现于柳浪之间;继续向东穿越曲廊、圆亭至桥亭,驻足于此,向北可望北岸六角亭,向南透过铁艺漏窗,可窥内园山水、轿亭之景致;继续东行,经过铁皮“听雨亭”后从内园月洞门向南进入内园,假山在3个方向分别设有登山路,盘曲错杂,又有洞穴斜穿假山,也可沿小池假山外围环游;游毕内园原路返回外园,向北至七十二鸳鸯楼遗址,沿堤北行见小莲庄西式砖牌坊,折而西行,沿着笔直的柳堤到达北堤中部六角亭,向南可环顾全园主景,继续西行穿过中式假山“门洞”即回到河埠。整条游线简洁明了,景点分布疏密有致、抑扬相间,驻足之处均有对景,虽不攻于装饰,却也不失细节、清雅疏朗(图3-1-52)。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作品

小莲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