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蚕丝兴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蚕丝兴镇
分类号: TS146
页数: 2
页码: 017-018
摘要: 南浔历史上经济发展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优越,更得益于蚕丝生产及贸易。建镇前,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宋王室南迁后,北方人批官商巨贾及手工业者、商贩纷纷迁至南浔,市场上的丝织品销路大增,促进了南浔的蚕丝生产,而后南浔丝业迅速发展。
关键词: 南浔区 蚕丝经济发展

内容

南浔历史上经济发展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优越,更得益于蚕丝生产及贸易。建镇前,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宋王室南迁后,北方人批官商巨贾及手工业者、商贩纷纷迁至南浔,市场上的丝织品销路大增,促进了南浔的蚕丝生产,而后南浔丝业迅速发展。至明代万历年问,改良后的辑里湖丝脱颖而出,经南浔籍京官力荐,成为帝后嫔妃服饰之用料,于是辑里丝声名鹊起,各地客商争相采购,南浔已是“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明万历《湖州府志》载:“湖丝披天下”,“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明末潘尔夔《南浔义献》载“圜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南之雄镇。”(图1-3-1、图1-3-2)
  蚕桑及生丝生产、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推动了市井建设,大兴上木,建宅造园风气尤盛,镇市繁华。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问,仍将南浔辑里湖丝作为宫廷服饰用料。至道光、咸丰后,南浔丝业更趋繁荣,清政府在苏、宁、杭等地专设织造局,指名收购南浔辑里丝,为朝廷纺织绫罗绸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上海开埠,辑里丝成了上海口岸出门的大宗物品。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844—1847年)南浔经上海口岸出口的生丝量占全部出口总最的55%。
  1851年,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辑里湖丝运往英国伦敦参加首届世博会获得高度评价,并荣获参展奖牌和维多利亚女干颁发的证照及赞誉(图1-3-3)。
  此后南浔辑里湖丝享誉世界。南浔成了江南最大的生丝集散中心,产生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也就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流传在江浙民间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象”指资产在白银一百万两以上,“牛”为50万两以上,“狗”为30万两以上)。而共实当时的“四象”每户资产已超千万。据史料载,南浔这个丝商群休在当时的总资产达六千万两至八千万两左右,而此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自
  图1-2-1 晋出土墓砖拓片(周子美提供)
  图1-2-2 历史上南浔商贸中心通津桥及运河两岸(钱江摄)
  图1-3-3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荣记湖丝(南浔辑里湖丝)获得的奖牌
  图1-3-1 辑里村一带水网密布,水质清澈,是辑里湖丝的发源地(谭进摄)
  图1-3-2 辑里村至今延续着蚕桑产业(沈钰浩摄)银七千万两左右。这些丝商遂又将资产投入到民族工业、金融、房地产、铁路、矿山等产业,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图1-3-4)与此同时,南浔被誉为了“江南名镇”。丝商们在故乡南浔建起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合璧的豪宅(图1-3-5),和被誉为“江南巨构”的园林(图1-3-6)。刘大钧先生1934年在《吴兴农村经济》一文中对“象、牛、狗”的资产判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巷议街谈,原系得诸风闻,其人借以测断者,厥为各户煊赫之程度,而各户最易争奇斗胜者唯有修建园林一途而已。然富室资财多寡,使用之途不一,或斥资以购产,或作投机经营,实数若干,非个中人不能道其洋,若凭园林精粗广狭,骤加判断,其能与事实相符者鲜矣。”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