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镇述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镇述要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016-018
摘要: 南浔地处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4′,北纬30°53′,海拔3.5米。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公里,至上海120公里,距杭州124公里,离苏州市97公里,依太湖9公里。
关键词: 古镇 南浔区

内容

要第一节 自然环境
  南浔地处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4′,北纬30°53′,海拔3.5米。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公里,至上海120公里,距杭州124公里,离苏州市97公里,依太湖9公里。南浔历来是江苏与浙江边贸城镇,又系湖州至上海水陆路主要通道(图1-l-1)。镇内河网纵横,流水清澈,来自天目山的东苕溪水与通向太湖的市河成十字状贯穿全镇,长湖申航道及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及318国道穿镇而过(图1-1-2、图1-1-3)。
  南浔镇境平畴沃野,主要由太湖和苕溪冲积而成,属水网地带,水土坏境优异,土壤以青紫泥和小粉土科为主,酸碱度为6.0~6.5。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日照为41.4%,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年平均湿度为78%左右。雨水充沛,植被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图1-1-4)。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五千年),南浔是太湖流域苇获丛生的湖泊。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地菰城所属的低涟水乡。西晋时(公元265—310年)吴兴太守殷康率众开挖荻塘河,途经南浔,成了苏州、湖州之问水陆交通之要道。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有吕氏筑守墓庐屋于浔之西,始有人居住于此(图1-2-1)。唐代贞观六年(公元627年)建祇园寺以后,渐成村落。北宋晚年建浔溪土桥,以桥名为附近村名,成为往来舟船停泊集市。镇之南已有一个以古刹为村名的丝米贸易集市南林村。据端平元年(1234年)李心传《报国寺记》记载:“南林一聚落,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阜,行商坐贾之所萃,而官末尝讥征焉”。至嘉熙年间 ( 1237—1245年),南林村的市集北扩,已初具江南水乡小镇之规模。此时市井繁阜、商贾辐辏。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南宋淳祐季年(公元1252年),浔溪与南林二村落合并建镇,取二村名首字为镇名,故称南浔,并设镇官。
  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南下,市集渐移至北。元代,镇北居民尚少,独盛于南。元末张士诚起兵反元,定都苏州,南浔便成为重要的后方囤粮之地。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浔筑城墙,至元二十七年重修。城墙周长1066.5丈,高3丈,宽1丈。明洪武二年(1372年)为修苏州城,拆除南浔城墙、城基约三里。拆城后,镇市中心由南向北再次延伸。明嘉庆、降庆后由于丝市及织业的发展,镇市日趋兴盛。据文献载“蚕丝入市,客商云集,四民各司其业,彬彬然一大镇会矣”。明嘉靖晚年至万历初(1540—1590年)更是南浔经济人文和市镇较为繁华的时期,由于丝业的兴起,带来了经济繁荣景象,文化昌盛,书楼、园林、大宅如雨后春笋,镇区面积也不断扩大。据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载:“市厘去屯栉比,周遭四张,
  图1-1-1南浔镇区域位置图(孙光享基于Google地图绘制)
  图 1-1-2古镇运河(钱江摄)
  图1-1-3南市河风光(钱江摄)
  图1-1-4百间楼民居(钱江摄)自东栅至西栅,三里而遥,水则运河,陆则荻塘也,距运河而南至栅,五甲而遥。白荻塘北至栅,二里而遥。”
  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南浔辑里湖丝声蜚国际市场,因而丝市商贸繁荣,“水市千家聚,商渔舟结邻”。南浔进入了全盛时期,镇区范围不断向南北延仲,东西达三里,南北长七里,人口最多之时达4万有余。清末民初时期,战火频发,国力衰败,汀南不少富庶的市镇大多逐渐衰落,南浔亦不例外,人口最少时只有万余人。在此情况下,南浔依赖丝业的发展与国外的贸易,很快得以恢复,仍是江南最大的丝市、农产品集散中心和文化巾心(图1-2-2)。
  第三节蚕 丝兴镇
  南浔历史上经济发展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优越,更得益于蚕丝生产及贸易。建镇前,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宋王室南迁后,北方人批官商巨贾及手工业者、商贩纷纷迁至南浔,市场上的丝织品销路大增,促进了南浔的蚕丝生产,而后南浔丝业迅速发展。至明代万历年问,改良后的辑里湖丝脱颖而出,经南浔籍京官力荐,成为帝后嫔妃服饰之用料,于是辑里丝声名鹊起,各地客商争相采购,南浔已是“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明万历《湖州府志》载:“湖丝披天下”,“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明末潘尔夔《南浔义献》载“圜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南之雄镇。”(图1-3-1、图1-3-2)
  蚕桑及生丝生产、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推动了市井建设,大兴上木,建宅造园风气尤盛,镇市繁华。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问,仍将南浔辑里湖丝作为宫廷服饰用料。至道光、咸丰后,南浔丝业更趋繁荣,清政府在苏、宁、杭等地专设织造局,指名收购南浔辑里丝,为朝廷纺织绫罗绸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上海开埠,辑里丝成了上海口岸出门的大宗物品。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844—1847年)南浔经上海口岸出口的生丝量占全部出口总最的55%。
  1851年,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辑里湖丝运往英国伦敦参加首届世博会获得高度评价,并荣获参展奖牌和维多利亚女干颁发的证照及赞誉(图1-3-3)。
  此后南浔辑里湖丝享誉世界。南浔成了江南最大的生丝集散中心,产生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也就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流传在江浙民间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象”指资产在白银一百万两以上,“牛”为50万两以上,“狗”为30万两以上)。而共实当时的“四象”每户资产已超千万。据史料载,南浔这个丝商群休在当时的总资产达六千万两至八千万两左右,而此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自
  图1-2-1 晋出土墓砖拓片(周子美提供)
  图1-2-2 历史上南浔商贸中心通津桥及运河两岸(钱江摄)
  图1-3-3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荣记湖丝(南浔辑里湖丝)获得的奖牌
  图1-3-1 辑里村一带水网密布,水质清澈,是辑里湖丝的发源地(谭进摄)
  图1-3-2 辑里村至今延续着蚕桑产业(沈钰浩摄)银七千万两左右。这些丝商遂又将资产投入到民族工业、金融、房地产、铁路、矿山等产业,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图1-3-4)与此同时,南浔被誉为了“江南名镇”。丝商们在故乡南浔建起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中西合璧的豪宅(图1-3-5),和被誉为“江南巨构”的园林(图1-3-6)。刘大钧先生1934年在《吴兴农村经济》一文中对“象、牛、狗”的资产判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巷议街谈,原系得诸风闻,其人借以测断者,厥为各户煊赫之程度,而各户最易争奇斗胜者唯有修建园林一途而已。然富室资财多寡,使用之途不一,或斥资以购产,或作投机经营,实数若干,非个中人不能道其洋,若凭园林精粗广狭,骤加判断,其能与事实相符者鲜矣。”
  第四节 人文历史
  南浔处于吴越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受马家浜义化、良渚文化的影响,1127年宋王朝南迁之后,又与中原文化相交融,产生了植根于蚕桑经济中的南浔地域文化,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民众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俗和道德伦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南浔的文化昌盛,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有利于崇文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自南宋至清末历代进士41人,明时有“九甲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嘉靖至万历年时有18位进士、举人,仕至大学上、尚书,及府、县官,他们为南浔辑里湖丝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末文人董恂、董蠡舟分别写下了颇有影响的第一部描述江南养蚕缫丝过程的《蚕桑乐府》。近代有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的创办者徐一冰,有中国近代延续时间最长、得奖人数最多的“叔蘋奖学金”的创办人顾乾麟(图1-4-1),有倾家产带动一方儒商全力支持辛亥革命、被孙中山称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图1-4-2),有《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当代报告义学家、诗人徐迟……可谓名人辈出。
  著书立说,兴办教育之风盛行,捐资办学,以商养文,以商助教,形成了经济与文化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明代时官学与私学并存,清末民初南浔儒商在戊戌维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办起了浔溪书院、明理学塾、浔溪公学、正蒙学社、浔溪女校,鉴湖女侠秋瑾经蔡元培举荐曾在浔溪女校任教。
  建园藏书,编史修志亦蔚然成风。明时庄廷钺所建的“百尺楼”、清中期刘桐的“眠琴
  图1-3-4张石铭旧宅(钱江摄)
  图1-3-5刘梯青旧宅(钱江摄)
  图1-3-6小莲庄(钱江摄)
  图1-4-1顾乾麟奖学金纪念馆(钱江摄)
  图1-4-2张静江故居(钱江摄)
  山馆”、严元熙的“芳芷堂”等私家藏书楼曾称名于世。清末名扬江南吴兴四大藏书楼——陆心源的“皕宋楼”、蒋汝藻的“密韵楼”、张钧衡的“六宜阁”、刘承幹的“嘉业藏书楼”,共中南浔就占了三个。刘承幹的嘉业藏书楼不但收藏丰富,而且还刻版印书,为传承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是当时国内所有私家藏书楼无可比及的。另有周梦坡的“梦坡室”也颇有影响。
  园林的兴建更令人瞩目,自南宋至清末民初园林达26座之多。童寯《江南园林志》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杭州湖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萃于南浔”。
  南浔白南宋建镇至今已有760年,这期间兴衰迭变不计其数,战争更使南浔的经济、文化、市镇建设、园林、宅第遭到灭顶之灾。清咸丰十年(1960年)太平天国的战火蔓延至南浔,农历七月十二至十四,大火持续烧了三昼夜,镇上被焚房屋70%。1937年日军侵华,是年农历十月十六至二十二日,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镇上被焚房屋4900余间,占全镇房屋的36%左右,一些名园大宅也在其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一些幸存的园林、大宅、民居才得以逐步修缮和保护(图I-4-3) 。
  1991年,南浔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0年联合国教科义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来南浔考察,充分肯定了南浔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的历史遗迹,他们说:“南浔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果把江南六镇(南浔、乌镇、西塘、同里、周庄、用直)申遗比作一辆汽车,南浔就是这部汽车的发动机”。
  2005年10月南浔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20005你那11月南浔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图1-4-3 1968年南浔镇全景卫星影像图(Corona-4b卫星)

知识出处

南浔近代园林

《南浔近代园林》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近代园林,对南浔园林的置石掇山等设计手法加以分析,对园林风格和园林文化加以阐述,提供了测绘图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殷康
相关人物
李心传
相关人物
刘大钧
相关人物
董恂
相关人物
董蠡舟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庄廷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吴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