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8
页码: 115-162
摘要: 金锁桥位于双林镇新街社区米行埭北,毗邻双林塘。系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6.8米,宽2.8米,高4.4米。金锁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上覆券睑石。桥身置系梁2对,系梁端首雕刻“吞水兽”纹饰。金刚墙采用靴钉式砌筑,桥台置吴王靠,桥心石饰团花图案,桥两坡设素面栏板,间置望柱6对,望柱头造型各异,当为不同时期修缮所为,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桥额镌阳文楷书“金锁桥”,南侧桥栏署“康熙乙卯(1675年)建,乾隆癸巳(1773年)修”款;北侧桥栏署“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重修”款。间壁石上刻桥联,南面为:“离水启文明之象”,下联因风化无法辨识;北面为:“金锁乍朔通仕路,玉梁重建发财源。”
关键词: 南浔区 代表性建筑

内容

金锁桥 金锁桥位于双林镇新街社区米行埭北,毗邻双林塘。系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6.8米,宽2.8米,高4.4米。金锁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上覆券睑石。桥身置系梁2对,系梁端首雕刻“吞水兽”纹饰。金刚墙采用靴钉式砌筑,桥台置吴王靠,桥心石饰团花图案,桥两坡设素面栏板,间置望柱6对,望柱头造型各异,当为不同时期修缮所为,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桥额镌阳文楷书“金锁桥”,南侧桥栏署“康熙乙卯(1675年)建,乾隆癸巳(1773年)修”款;北侧桥栏署“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重修”款。间壁石上刻桥联,南面为:“离水启文明之象”,下联因风化无法辨识;北面为:“金锁乍朔通仕路,玉梁重建发财源。”
  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金锁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乾修建额 民国十九年重修额 金锁桥安澜桥 安澜桥位于菱湖镇北栅。东西向三孔石拱桥,横跨西河港,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重建,现桥为民国初期重建。花岗岩材质,全长58米,宽4.4米,高7.6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上覆券睑石,桥台及两坡置吴王靠式桥栏,桥栏末端设望柱,望柱以伏狮状抱鼓石锁定(伏狮局部受损)。金刚墙采用靴钉式砌筑,置系梁6对,其中3对系梁端首雕成吞水兽。桥额为阳文楷书“安澜桥”,两侧阴刻“民国十年(1921年)辛酉重建,甲子年(1924年)工竣”款。
  安澜桥是湖州现存最大石拱桥之一,用料考究,建造规整,是水乡古镇菱湖的标志性建筑,除部分石雕构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外,其余保存完整。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安澜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硕大的素面桥心石 安澜桥桥额 安澜桥博成桥 博成桥为三孔水泥梁桥,位于南浔镇沈庄漾村博成桥村,桥南为灯塔村。
  长39.6米,宽3.6米,高4.3米,桥身由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堍金刚墙利用原址老桥的基础,系花岗岩条石错缝平砌而成。桥两侧设水泥模制桥栏,中孔桥墩作分水墩状,以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中孔桥墩刻桥联,东面为:“地当吴越之冲,看去马来牛暗消浮世;水则霅苕分注,对潜渔飞鸟别有会心。”西面为:“苕水分流,到此穿珠湾一曲;荻塘利济,问谁题柱石重摩。”桥额为阳文楷书“博成桥”,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建”款,书额者为国学大师黄孝纾。黄氏与嘉业堂主人刘承干为友,居其藏书楼多年,遍读所藏图书。
  博成桥两堍西侧竖水泥经幢,顶部饰仰覆莲纹,经幢共七面,篆刻佛家吉语,落“民国二十四年立”款。
  博成桥为湖州地区少有的有民国时期款识的水泥梁桥,对研究湖州及江南地区的桥梁建筑史有较高价值。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博成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堍水泥质地经幢 黄孝纾题桥额红专桥 红专桥位于千金镇原轮船码头旁,是一座东西向钢筋混凝土拱桥。红专桥全长38米(含引桥),桥面宽3.5米,主孔横跨小河两岸,跨径18.5米。主孔两侧各有三个拱洞,用于分解桥体重量;引桥下各有一个大拱洞,用于路人通行,桥墩为花岗岩块石砌筑。红专桥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桥中心两侧的水泥预制栏杆有模印的牌匾“毛主席万岁”;主拱上方嵌花岗岩桥额,桥额铭文为阳文隶书“红专桥”,署“一九七一年,七月一 桥拱日建”款。
  桥名“红专”,意为”又红又专”,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当时学校的教育宗旨。红专桥西堍为原千金镇中学所在地,取其名,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
  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将红专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专桥徐林普济塘桥 徐林普济塘桥位于练市镇凌家堰村西,东西向三孔石拱桥。该桥长42米,宽约4米,横跨大虹桥港,中孔跨度12米,边孔跨度6.2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上覆券睑石。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设系梁4对。桥台两侧设吴王靠供行人小憩,桥心石饰浮雕漩涡纹,吴王靠两边置蹲狮造型望柱,桥两坡设素面桥栏,间置方形亚字开光望柱六对。
  间壁石上阳刻楹联,为地理环境的简述,南面中孔联为:“徐林花盛儒林,横过双林双港;溪汇苕霅秀水,流到分水分流”,其余楹联因石质风化无法辨识。桥额为阳文楷书“徐林普济塘桥”,署“民国八年(1919年),里人重修”款。
   徐林普济塘桥体量大,保存较好。
  2003年8月,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其为文物保护点。
   座狮(雄) 座狮(雌) 桥额 徐林普济塘桥通济塘桥 通济塘桥位于石淙镇石淙村,南北向五孔石梁桥,全长39米,主体桥面宽2.4米,中孔跨度6.7米,次孔跨度6米,边孔跨度5.6米。桥墩由条石竖向并列组成,上架系梁三对,端首为素面抹角,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采用梁板结合做法,以三道条石为梁,间置铺设纵向石板,桥中心置漩涡纹桥心石。桥两侧设桥栏,有方形亚字开光望柱6对,两端以抱鼓石锁定。桥额为阳文楷书“通济塘桥”,署“民国三年(1914年),里人重建”。
  桥南堍竖有太湖石质的“重建通济塘桥”碑,记述民国三年重建之事及捐助人姓名。2003年8月,湖州市文物局公布通济塘桥为文物保护点。
   重建通济塘桥碑 通济塘桥厚兴塘桥 厚兴塘桥位于双林镇花盘兜村木五圩,系南北走向五孔石梁桥,花岗岩建造,全长29.8米,宽2.1米,高3.8米。桥墩上置系梁3对,桥面为板梁结构,金刚墙采用靴钉式砌筑。桥额为阳文楷书“厚兴塘桥”,署“民国廿六年(1937年)立,里人重建”款。
  厚兴塘桥两堍建有凉亭,供行人小憩。北堍凉亭为重建,南堍凉亭原貌依旧;凉亭四柱为花岗岩石材,歇山顶,小青瓦覆盖。凉亭石柱曾镌刻捐助建亭人姓名,因风雨侵蚀字迹多已模糊不清。桥两堍河边,还建有花岗岩条石河埠。
  江南地区古桥旁常建有凉亭,供行人休憩或避雨之用,现多数亭子已被拆除。厚兴塘桥及其附属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江南水乡本土建筑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南堍四柱式凉亭 厚兴塘桥民居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名“懿德堂”,位于南浔古镇南西街,坐西朝东,临南市河,总占地面积约5135平方米,是南浔巨富张颂贤长孙张钧衡(字石铭)的私家宅院,主体建筑建于清光绪时期。整座宅院大致呈东西向分布,由中式传统建筑、西洋式建筑和后花园组成。
   中式建筑位于宅院东部,按三条轴线分布;西式建筑位于中部,由三座巴洛克风格的红砖楼房组成;花园位于西面,植名树佳木,并建有碑廊等。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正厅西洋舞厅内部西洋舞厅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体量大、规格高,建筑群的砖、木、石构件精雕细刻;巴洛克建筑别具一格,中西文化交相辉映。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宅内木雕 “世德作求”砖雕门楼张宅“三绝“之一石雕张宅内法式蓝晶刻花玻璃 “竹苞松茂”门楼尊德堂 尊德堂,又名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古镇东大街108号,坐北朝南,由南浔巨富张颂贤于清光绪年间所建,张静江青少年时代生活居住的地方。
   尊德堂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保存较好。故居建筑分三条轴线布置,四周建有高低错落的封火墙。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庭院宽敞、用材硕大、结构严谨;西轴线由书房、花厅及一座带有欧式立面的中式楼房和厨房等组成;东轴线为族中眷属居住房。故居内建筑由备弄和走廊连接贯通,厅、堂、楼、厢前后都置有天井,以利于通风采光。该宅高大幽深,用料讲究, “世守西铭”门楼 张静江故居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张静江(1877—1950年),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早年曾以商务参赞身份出使法国,后加入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民国期间,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代主席、中央政治会议浙江分会主席、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后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尊德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容乃大”门楼 雕梁画栋的尊德堂梁架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位于南浔古镇南东街,建于清末民初,坐东朝西,由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为5370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崇德堂正厅已毁,遗址尚存,现存第四进楹楼,面阔五间。崇德堂北侧有偏院一座,中式楼厅建筑,坐北朝南,面阔5间;偏院东接西式楼厅,厅前有宽敞的廊,建筑用红砖砌成,并用砖砌拱券及石柱承重。
  崇德堂南侧有建筑数进,其中一幢西式小洋楼比较醒目。刘宅内原有网球场和一处饲养奶牛的场所,宅后隔河原有私家花园,惜均已废。
   窗棂装饰 西式红砖建筑刘氏梯号是南浔首富刘镛三子刘安泩的私宅,因刘安泩号梯青,故称“梯号”,原正厅堂号为“崇德堂”。
  2013年3月,刘氏梯号作为大运河的子项目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部民国风格楼房 北侧偏院刘氏求恕里 刘氏求恕里位于南浔古镇南西街109号,是嘉业堂藏书楼楼主刘承干的
  一处别业,建于清光绪末年,总占地面积约为2055平方米。求恕里大门临街,甬道中间设有一座西式门楼,题额“鹧溪小隐”。现存主体建筑为五开间带两厢的楼厅,坐北朝南,楼厅前有砖雕门楼,书“光辉贻后”额。另有部分附房。
  楼厅高大宽敞,木雕精美,保存完整。楼前有宽敞的庭院,景致宜人。
  刘承干长年居住上海,每年祭祖或打点藏书楼事宜时小住求恕里,求恕里平时用作刘氏账房及藏书楼管理处。
  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刘氏求恕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式门楼 楼厅内景 求恕里俯瞰北玉渊堂邱宅 北玉渊堂邱宅位于南浔古镇西大街23号,主体为三开二进楼厅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约12米,通进深近33米,东侧建有一进附房,邱宅总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楼厅前设砖雕门楼。邱宅建筑用材考究,营造精良,砖、木、石雕工艺精美。
   新中国成立后,邱宅曾一度为南浔镇邮政局办公场所。
   邱宅砖雕门楼 邱宅木雕 北玉渊堂邱宅下塘东街张宅 下塘东街张宅位于南浔古镇下塘东街,坐南朝北,建筑分东西两列。西侧为三开三进楼厅建筑,为张雪庄所建,内部雕刻精美,用料粗大。
  张宅最具特色的是后部由张雪庄之子张泰来所建的三层西洋小楼,面阔7.9米,进深7米,楼边设小弄,筑西式门楼。楼内装饰为典型民国风格,石膏吊顶,楼梯踏步以铜条包边,阳台处设西式铸铁栏杆。
  下塘东街张宅保留较完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张泰来的西式小楼曾是南浔镇的最高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南浔镇广播站使用。
   下塘东街张宅南侧 下塘东街张宅西式铸铁栏杆杨树弄沈宅 杨树弄沈宅位于双林镇和睦社区杨树弄,坐东朝西,建筑分列南北两条轴线,占地约680平方米。两轴线均为三开间二进楼厅,建造规整,建筑间可互通。
  北轴线旁傍建有一开间三层楼屋,南侧则开有备弄。
   沈宅内的部分木雕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毁坏,北轴线一进楼厅仍存有完整的雕刻,工艺精美,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后部仪门上方嵌砖雕匾额,书“维新气象”铭文,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民众对变革之风的推崇与追求。
   沈宅轩廊的木雕装饰 仪门上“维新气象”铭文 杨树弄沈宅俯瞰徐有壬旧宅 徐有壬旧宅位于双林镇爱国路社区雨花庵弄,为清晚期风格的建筑,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条轴线,占地面积约1830平方米。东轴线现存二进五开间建筑,西轴线共四进,各进建筑间以宽敞的天井相隔,保证了采光需要;西轴线东西两侧设备弄,入内可直通私家河埠。
   徐有壬(1800—1860年),双林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出任广东盐运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出任江苏巡抚,死于与太平军的巷战,后晋封荣禄大夫。徐有壬精于算学,著有《测圆周率》、《弧三角拾遗》等,为清代著名数学家,对中国古代几何学的总结和发展曾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8月,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徐有壬旧宅为文物保护点。
   大门装饰组合纹砖雕 徐有壬旧宅高耸的山墙 徐有壬旧宅后部立面及私家河埠“缉熙纯嘏”门楼 章鸿钊故居内的铸铁栏杆 章鸿钊故居 章鸿钊故居位于和孚镇荻港村,是章氏家族在荻港的最大建筑群。建筑群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故居由三条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保存较好,由正厅“三瑞堂”及三进楼厅组成,东轴线建筑现存轿厅与书房,西轴线现存偏房铭“缉熙纯嘏”的砖雕门楼及楹楼一栋。房屋始建年代失考,从故居不同建筑风格分析,应为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陆续建成。中轴线建筑体量大,用材考究,正厅“三瑞堂”建筑风格古朴,木构件雕刻精美;后部楼厅则隐约显现西化风格,第三进楼厅二层使用缠枝纹铸铁栏杆。
   章鸿钊(1877—1951年),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章鸿钊故居为荻港村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章鸿钊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袁家汇钟氏旧宅 袁家汇钟氏旧宅位于和孚镇袁家汇,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现存主轴线和东轴线两部分建筑。主轴线为三开三进楼厅建筑,前有影壁,砖细作,施装饰性斗拱。楼厅东侧另建有楼屋二进,前为园圃,后设露台、园圃。露台所设花池、篷架、圆窗、扶栏均为水磨石作。楼厅东侧设有备弄,与私家河埠相通,河埠用花岗岩条石作靴钉式砌筑,选料考究,建造规整。
  东轴线位于主轴线东南,现存三开三进。主轴线西面原是私家花园,现不存。
   钟飞滨(1881—1925年),和孚人,实业家。18岁随表兄朱五楼(荻港人,上海钱庄业巨头)进入上海学生意。在上海钱庄业开创外汇业务的同时,钟 钟宅后部私家河埠氏致力于创办实业,如在苏州开办碾米厂、发电厂、织布厂和仓储运输业,及在长兴发起开办煤矿公司及旅游业等。他还从事慈善事业,资助上海进德女中等。袁家汇钟氏旧宅是钟氏家族最大房产,又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对研究其家族史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湖州市文物局公布袁家汇钟氏旧宅为文物保护点。
   西式水泥楼梯 钟宅外墙杨光泩祖居 杨光泩祖居位于菱湖镇北栅社区北桥浜路6号,为三开三进坐北朝南建筑,分东西两条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约520平方米。杨光泩,湖州菱湖人。抗战爆发后,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宣传抗日,募集捐款。1942年1月,马尼拉沦陷,遭日本宪兵逮捕,宁死不屈,遭秘密杀害,1989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光泩祖居又为菱湖最大丝行——杨万丰丝行旧址,保护该建筑,对于研究菱湖蚕桑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杨光泩祖居为清晚期风格建筑,保存尚好,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居内的长窗 杨光泩祖居内楼厅一角及木雕装饰 杨光泩祖居俯视文瑞斋 文瑞斋位于菱湖镇西栅社区王家门前26号,为三开二进坐北朝南建筑,民国时期风格。大门为花岗岩砌石库门,门额为水磨方砖细作,题额遭后人灰浆涂抹覆盖,文字不详,外墙窗户饰西洋风格的半圆形浮雕花卉窗框。
  主体建筑为二层三开间楼厅及东西两厢,楼层过道设车木围栏,屋内以花格纹水泥铺地,天井一侧保留水井一口。
   民国四年(1915年),邑人沈凤池在文瑞斋内开办印刷所,为 西洋风格的窗饰 楼层过道上的车木围栏菱湖镇最早的印刷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创刊的《菱湖日报》由其承印,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菱湖沦陷。民国三十年(1941年),沈凤池次子沈良元接办文瑞斋印刷所,改店名为新瑞斋印刷所。1953年公私合营后,产业并入菱湖印刷厂。文瑞斋的发现,为菱湖近代印刷业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文瑞斋外立面任鸿隽祖居 任鸿隽祖居位于菱湖镇北栅社区人民北路241号,为三开三进楼厅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368平方米。依材质及建筑特征判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
  正门设砖雕门楼,部分雕刻“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但仍能依稀辨别出“经传旧德”四字。任宅建造规整,用料考究,砖、木雕刻工艺精湛。
   任鸿隽(1886—1961年),字叔永,祖籍菱湖,化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1年武昌首义后归国,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曾任四川大学校长、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为全国政协委员。
   任鸿隽祖居楼厅 “经传旧德”门楼章氏三省堂 章氏三省堂位于菱湖镇西栅社区,系菱湖籍民族资本家章荣初的私宅,现仅存一幢二层钢筋砖混结构的仿西式楼房,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西洋楼面阔与进深相当,大门上方为露台,呈半圆形突兀于立面外,室内施灰墁天花板,用石膏板吊顶,马赛克铺地。楼前两棵雪松为同时期栽种。
   章荣初(1901—1972年),又名增华,祖籍和孚荻港。民国时期先后创办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湖丰绸厂和湖州丝厂等,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1946年,在上海“湖社”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并组建了自己的建工队,章氏三省堂即为该建工队建造。
   西式外墙及窗饰 三省堂外观工业遗产 南浔粮站总粮仓 南浔粮站总粮仓位于南浔古镇洪济桥南堍。为1955年前苏联援建项目,原有同等规模的粮仓14座,现仅存2座。粮仓为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其立面由砖砌方柱加固墙体并支撑仓顶。屋面覆板瓦,顶部由人字梁架构,上设气窗通风。粮仓内部直径达12米,顶高17米;内仓顶以通长的圆木、钢筋等组成放射状梁架,支撑并分解顶部重量。粮仓檐口下方开有多个气窗,以通风驱潮。每个粮仓容积约1900立方米。
  南浔粮站总粮仓为典型苏式风格,体型硕大,风格与江南地区的粮仓迥异,内部构造独特,有一定的建筑参考价值;此粮仓也是中苏友好时期互助援建的重要物证。
   粮仓内部梁架 粮仓全貌练市镇粮仓群 练市镇粮仓群位于练市镇区东大街市河南岸,属练市镇粮管所,始建于220世纪60年代。由10座圆锥形的单体粮仓东西向一字排列构成。粮仓顶部为小青瓦覆盖,作四面坡处理,以便散水,仓体上方有气窗,利于仓内空气流通,仓体下部设有一门洞便于工作人员搬运稻谷,墙体加厚以防水防潮每座粮仓容积约250立方米。
  粮仓北侧即为练溪,河道沿粮仓一侧建有约180米长的码头,可以想见当时收粮时运粮船队挤满码头的壮观景象。随着大型储备粮库的建设,此类乡镇的小型粮仓已被逐步取代,练市镇粮管所锥形粮仓群现在成为了反映当地鱼米之乡盛况的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
   粮仓顶部结构 练市镇粮仓群双林粮管所粮仓 双林粮管所粮仓位于双林塘北岸的双林粮管所内,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共有粮仓7座,分2列呈南北向排列,用于储藏稻谷。粮仓高15米,仓内直径为9.7米,基础为块石垒砌,砖砌墙体,墙体内外刷白灰。粮仓设有上下两道门,稻谷通过机械传送带由上方进入粮仓,底部之门则为出粮或工作人员所用。粮仓屋面为毡包式四重檐,檐口上方四周开有排水孔,内部为灰墁穹窿顶。粮仓通风设施良好,顶部设气窗,底部设排风扇通风换气。
  计划经济年代,粮仓是储备国家、集体粮食的主要载体,双林镇是中心城镇,粮管所的粮仓规模非同一般,能保留至今,也是鱼米之乡的一个实物例证。
   粮仓巨大的穹窿顶 双林粮管所粮仓全貌梅恒裕丝厂旧址 梅恒裕丝厂旧址位于南浔古镇南东街100号。梅恒裕丝厂创办于民国十五年,由丝商梅履正及梅丹若共同投资27万两白银,时购意大利缫丝车(一说为日式缫丝车)240台,年产厂丝200包,是南浔最早的机器缫丝厂。现存厂房是缫丝厂的管理用房和生产用房,均坐东朝西。西侧为管理用房,传统中式楼厅建筑,东侧为砖混结构的生产用房,有南北两进,底层车间用水泥方柱承重,外墙用青砖砌筑,并以红砖装饰。屋面人字梁结构,覆盖赭色平板瓦,为典型民国风格建筑。
  梅家系晚清南浔丝商巨贾之一,从贩丝到创办机器缫丝厂,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与必然。梅履正生产的厂丝,多次在国际上获奖。作为湖州地区仅存的近代私家缫丝厂旧址,对于研究梅氏家族品牌产业及湖州近代民族工业史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缫丝车间内部结构 梅恒裕丝厂旧址全貌金城茧站 金城茧站位于千金镇,占地面积约7400平方米。茧站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体建筑为“凹”字形茧库,由三幢南北向的二层茧库和一幢东西向的二层茧库组成,库房间可以相互贯通,茧库楼板多用10厘米宽的竹板铺设,以利于干茧通风储存。与茧库对应的是宽敞、高大的人字梁结构穿堂,设12门烘茧灶。茧站东边有食堂、水塔、宿舍等辅助用房。茧站设有三处大门,两侧临河,一侧为公路,便于蚕农水陆运输鲜茧。
  茧站建筑多为人字梁架构,上铺机制平瓦,墙体多青砖平砌,外抹水泥灰浆,金城茧站每年向国家提供干茧上万担(每担50公斤),为湖州市现存规模较大的茧站之一。
   丰收的喜悦 金城茧站烘茧房 金城茧站俯瞰善琏湖笔厂制笔工场旧址 善琏湖笔厂制笔工场旧址位于善琏镇湖笔厂区右侧,始建于1962年,建筑面积208平方米。由当时善琏湖笔合作社、善琏湖笔厂、善琏公社湖笔厂三家合并为“大集体所有制”的善琏湖笔厂,该工场建筑即为新成立的湖笔厂主体建筑,时有制笔工人400多人。
  该建筑为青砖洋瓦平房,共11开间,坐北朝南,外墙清水做法,“文化大 制作车间革命”时局部粉刷搞宣传标语,少数标语现存。内梁架均为圆木人字梁,保存尚好,工场仍在使用中,原构无甚变动。该建筑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对研究湖笔发展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私有到合作社,再到集体所有制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制作车间 善琏湖笔厂制笔工场旧址其他 南浔天主堂 南浔天主堂位于南浔镇浔东村孙家坝40号。天主教传入南浔在晚清时期,信徒以渔民为主,随着信众人数增加,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爱尔兰教徒莫尔斐资助,在英国神父马安德主持下,建造了此南浔天主堂,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存教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用红砖砌筑,外观呈欧陆风格的会堂建筑,教堂正门上方装饰有罗马式壁龛,内置圣母玛利亚的造像;顶部两侧各有钟楼式样装饰;教堂门洞及窗户均作拱形,建筑内部用混凝土模制罗马柱承重,上架方料人字梁,屋面盖板瓦。教堂北端三个拱形门洞,穹窿顶,是神父布道之处。
   天主堂内部晚清民国时期,南浔因丝业贸易与外界交往频繁,文化上受西方影响较大,镇域范围内有多处欧陆风格建筑保留,南浔天主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南浔天主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堂正门上方塑圣母玛利亚造像 天主堂后部南浔商会旧址 南浔商会旧址位于南浔古镇南西街79号。建筑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约2580平方米,大门面河临街,石库门上方做西式风格装饰。主体建筑由门厅、正厅、楼厅三进组成,正厅基座用花岗岩石筑成,前檐装修落地长窗,厅前天井宽大,植有四株广玉兰。天井北侧有廊连通三进建筑。
  1916年,南浔商界组建商会,曾借用丝业会馆房屋办公。1921年8月,经农商部批准正式挂牌。1926年,商会购得广惠桥西堍某宅基地建造南浔商会。新中国成立后,南浔商会曾为南浔镇政府办公场所,现作“南浔辑里湖丝馆”对外展示开放。1998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南浔商会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会正厅,当时的议事大厅 南浔商会旧址外立面中共吴兴县委机关旧址 中共吴兴县委机关旧址位于菱湖镇北栅社区酱园弄1号,坐北朝南,为三开二进建筑,通面阔约9米,通进深近17米,占地面积约155平方米。清晚期砖木结构建筑,一二进间有厢楼相连。
  据新版《菱湖镇志》记载,在1927至1929年间酱园弄1号为中共吴兴县委的机关驻地。该机关驻地的确认有助于湖州地区早期中共党史的研究。
   楼厅 外貌同仁医院旧址 同仁医院旧址位于南浔镇适园社区秤锤潭7号,坐北朝南,为三开二进建筑,通进深约27米,通面阔约12米,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前为灰塑门楼,书“光辉贻后”四字,大门上方仍存“仁医院”三字,并有红十字标志,但因长年风吹日晒而剥落。
   据南浔镇志的记载,同仁医院在民国年间南浔私人诊所中位列三甲。
   “光辉贻后”门楼 大门上方仍残留着“仁医院”三字 同仁医院旧址外貌刘锦藻墓 刘锦藻墓位于南浔镇丁家桥村,墓区占地面积约16900平方米,现仅存三座空墓冢,呈“品”字形布局。正中为主墓,共五穴,是刘锦藻及其妻室合葬墓,墓碑已失,仅留刻有“福寿”纹饰的基座。墓地南侧有双穴墓,系刘锦藻次子刘承业之墓。墓地北侧亦为双穴墓,墓前有花岗岩石碑,上篆“清授通议大夫笃初刘公之墓”铭文,刘笃初即刘锦藻三子刘承材。
   刘锦藻(1862—1934年),原名安江,字澄如,南浔富商刘镛次子,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承父业经营蚕丝生意,另置房地产、盐务、垦牧公司等实业。
  1905年浙江铁路公司成立时任董事和副理,以个人及家族名义为商办沪杭铁路认购股票100万元;1907年著名的浙江兴业银行成立时,刘锦藻是主要股东之一。
  刘锦藻父子墓地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但保留墓冢遗存,对于研究南浔丝商家族丧葬制度具有一定价值。
   刘笃初墓碑 刘锦藻墓及墓前供桌遗迹谢子楠墓 谢子楠墓位于南浔镇迎春村,墓冢坐东朝西,为混凝土四穴墓。长方体造型,长7.8米,宽4.2米,高2.9米,墓穴顶部为拱形,穴内均砌筑高10厘米的棺床。墓冢镶嵌方形汉白玉,刻有“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孟冬建造”铭文。
   谢子楠(1843—1920年)为清末南浔丝商,清末在上海开设“森元”记丝栈,并创办中华第一针织厂。生前捐资政大夫、二品封典候选郎中等衔。1920年在上海去世。逝后,朱祖谋、郑孝胥为其撰书墓志。
   镶嵌在墓壁的汉白玉 谢子楠墓善琏轮船码头 善琏四面环水,改革开放前,船是进出善琏镇唯一的交通工具,善琏镇轮船码头则成为善琏镇与外界交通的重要设施。
  码头位于善琏镇西南的蒙溪河边,占地面积约为450平方米,1971年重建,码头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开口朝南面向蒙溪,中有八字形花岗岩船埠,以供坐船的旅客上下,沿岸有花岗岩条石围栏以方便乘客或百姓休息之用。
  船埠入口处竖立两块大型碑石,其框架为花岗岩材质,中间为青石,左边碑文为阳文楷书“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右侧碑文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落款为“一九七一年十月”。
  南浔为水乡泽国,轮船码头曾遍布各个乡镇,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建成,多数码头已不复存在。善琏轮船码头保存较好,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石碑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石碑 善琏轮船码头全貌西林村大礼堂 西林村大礼堂位于南浔镇南林村西林自然村中,坐北朝南,进深九间,占地面积约690平方米。
  大礼堂具有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建筑风格。前为门厅,为二层楼房,一层为礼堂入口,二层做放映室用。大门两侧书:“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为大会堂,设有舞台,舞台上方浇筑有“五角星”。建筑用人字梁与砖砌方柱。
  在特殊的时代,大礼堂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随着时代变迁,保存完整的大礼堂已为数不多,西林村大礼堂的保留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西林村大礼堂内部西高桥村蚕房 西高桥村蚕房位于双林镇镇南村,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蚕房坐西朝东,由9个六边形呈蜂窝状建筑连体排列,内部用六边形混凝土柱子支撑屋面,屋面作穹窿顶,系水泥整体浇注而成。大门正上方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标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蚕房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集体养蚕的场所,当时每个自然村均建有蚕房,多为普通的砖木结构房屋,诸如西高桥村这种采用穹窿顶蜂窝状结构的砖混建筑却十分罕见。湖州自古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西高桥村蚕房这一实物例证表明了蚕桑经济在当时的突出地位,它是湖州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特色鲜明的时代印记——蚕房大门上方“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标语 粮仓内部结构 西高桥村蚕房俯视照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旧址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旧址位于菱湖镇西栅社区河西墩5—1号,由科研楼、办公楼、仓库三幢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1666平方米。旧址建筑均为砖混结构,人字形梁架,上覆平板瓦;西侧为平房,呈“工”字形布局。195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菱湖鱼病工作站在此成立,负责推广菱湖池塘人工养鱼经验并研究鱼病及防治。
  1956年,浙汀省淡水水产试验所迁入,在原址东侧新建科研楼和仓库。
  1959年3月5日,试验所更名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87年8月,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迁至湖州夹山漾。
  菱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保留该研究所旧址,对于研究菱湖地区淡水鱼养殖历史及现代科研发展历史有积极的意义。
   水产研究所科研楼 水产研究所办公室(原鱼病工作站用房)立新一号井 立新一号井位于和孚镇荻港村东北。此井开凿于1966年秋,是吴兴县防疫站在湖州农村推广卫生饮用水的试点水井,井壁由花岗岩条石垒筑,最大直径约2.6米,并逐渐向上收分;井圈为砖块水泥筑成,外壁刻有铭文“保持井台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井台用水泥铺筑。井台东侧有水泥碑
  一座,纪念开凿水井之事,上有铭文“立新一号井公元一九六六年九月立荻港大队廿三廿四队建”。
  该水井系在“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开凿,又是全县卫生饮用水的试点水井,当年曾开挖多口水井,仅“立新一号”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条石砌筑的井壁 水泥井台 “立新一号”标志碑“丰子恺避难起始点”纪念碑 “丰子恺避难起始点”纪念碑是
  一通纪念性的石碑,位于练市镇悦新村悦鸿自然村东南的总管桥堍,嵌于小河之阳的河埠旁。石碑为花岗岩质地,正面经打磨抛光,碑高14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立碑时间为
  2004年。
  碑文主要记述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为避战乱,率全家离开桐乡石门老家逗留悦鸿村,并于悦鸿村的总管桥下开始艰难流亡生活的往事。碑文语句不多,却为真情表露,对于研究那段国破家难全的历史及丰子恺先生颠沛流离的逃亡经历具有重要的佐证意义。
   碑文由丰子恺先生小女——上海文史馆馆员、画家、翻译家丰一吟所撰。碑文为丰一吟女士手迹,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花岗岩石碑 石碑镶嵌于总管桥下河埠旁

知识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区是汀南地区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义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湖丝之源、院士故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勤劳的南浔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近代,随着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中国最大丝商群体的崛起,南浔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浔因此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