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遗址、古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6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遗址、古墓葬
分类号: K878.3
页数: 13
页码: 13-25
摘要: 洪城遗址位于南浔镇前洪行政村,北至洪城村北,东至东港,南至双林塘北岸,西至原轮船码头,遗址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地表以桑地和稻田为主。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现 洪城遗址标本(湖州市博物馆提供)场采集到的主要标本有陶器、石器等。
关键词: 古遗址 古墓葬

内容

洪城遗址位于南浔镇前洪行政村,北至洪城村北,东至东港,南至双林塘北岸,西至原轮船码头,遗址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地表以桑地和稻田为主。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现 洪城遗址标本(湖州市博物馆提供)场采集到的主要标本有陶器、石器等。陶器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主要器型有釜、鼎、豆、罐、鬶、杯等。石器为有段石锛等,器形完整。
  遗址时间跨度大,大致从马家浜文化至马桥文化时期。
  洪城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1989年12月,浙汀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城遗址磨心里遗址 磨心里遗址位于和孚镇双福桥村。遗址范围东起总管桥自然村,南至白鱼圩,北至孟兜埭,西至新石里自然村,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现地表为桑地和鱼塘,桑地多有印纹陶片分布,鱼塘断面下堆积泥质陶、夹沙陶片较多。
  现场采集标本的主要器型为鼎、豆、罐、盘等;残断石器可辨识石锛、钺、犁、刀等。遗址中心地带的鱼塘岸滩遗存最为丰富,可采集到各式鼎足,以及鼎、罐等器型的口沿残片、豆盘、豆把、陶网坠、牛鼻形器耳等。
  磨心里遗址时间跨度较长,根据采集标本判断,自马家浜文化时期,经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直至马桥文化时期的标本均有留存。磨心里遗址面积大、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处具有较高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大型聚落遗址。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将磨心里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磨心里遗址标本 遗址中部鱼塘剖面暴露的文化层台子汇遗址 台子汇遗址位于练市镇朱家埭村。遗址东临村级公路,北、南、西三面至河港,分布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地表以桑地、稻田为主,现场标本多为泥质陶、夹砂陶和印纹陶,器型有豆、盆等。印纹陶纹饰以叶脉纹、方格纹为主。2007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小面积调查试掘,出土标本主要为崧泽文化时期及钱山漾文化类型遗物。
  遗址原为一较高的土台,后经取土,文化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扰乱,局部地段散落较多陶片。台子汇遗址是练市境内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马桥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台子汇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崧泽文化中早期陶器鼎足台子汇遗址考古发掘的地层剖面 台子汇遗址西半部汲水桥遗址 汲水桥遗址位于菱湖镇思溪村汲水桥自然村,东至西横街村西侧,南至汲水桥港,西、北临菱湖塘,遗址分布面积大约为3万平方米。现遗址地表多为桑地和水田,西北有新开挖鱼塘,鱼塘断面有文化层暴露,干涸的鱼塘内有大量陶片分布。该遗址文物标本较丰富,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型有豆、罐、钵等,夹砂陶和印纹陶片数量少于泥质陶片。另采集有诸如石锛等小件石器。
  汲水桥遗址发现较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遗址除西北部开挖鱼塘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汲水桥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场采集的部分标本 汲水桥遗址现场采集的原始瓷钵 汲水桥遗址塔后遗址 塔后遗址位于菱湖镇思溪村塔后自然村,东至塔后村,南至塔后村公路,西至小星库,北至新开河,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地表以水田、桑地为主,有鱼塘多处。现场采集标本较丰富,石器有石刀、石锛、箭镞、砺石等;陶片以夹砂红陶和印纹硬陶为多,标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在平整上地及开挖鱼塘时,遗址遭到局部破坏,以桑地为主的上墩保存较为完整。
  塔后遗址分布范围大,现场标本丰富,时代跨度大,且与和孚镇磨心里遗址直线距离仅1公里,二者应有一定的关联。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后遗址现场采集的石器 印纹陶片 塔后遗址东马干遗址 东马干遗址位于千金镇东马干村西侧,遗址范围南至板桥港,西北为田湾里村,北部为大片桑地,面积共3万平方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石器和陶片,其中一件长达17厘米的石凿完整无缺,已由湖州市博物馆收藏。陶器类别可分为夹砂陶、泥质陶和印纹硬陶等;采集的陶器残片可辨器型有鼎、豆、罐、釜等,印纹陶的主要纹饰有绳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云雷纹等。
  经过实地调查和局部剖面比较,东马干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现桑地1尺以下仍有良渚文化时期的完整陶器出土。该遗址属良渚文化时期或更早期的史前聚落遗址,一直延续到马桥文化时期,对于汀南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将东马干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马干遗址采集的石凿,长17厘米 东马干遗址现场采集的标本 东马干遗址局部庙头角遗址 庙头角遗址位于千金镇东驿达村,遗址南至漾溪港,西达排塘港,北边到西村头自然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时期。现遗址地貌为桑地,中部有两个鱼塘。地表可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可辨器型有石锛、石斧、砺石;陶器类别有夹砂陶、印纹硬陶等,可辨器型有鼎足、圈足罐、三足盘等;印纹陶纹饰有回纹、席纹、云雷纹、叶脉纹和绳纹等。
  庙头角遗址分布面积广,年代跨度长,地表遗物丰富,为千金镇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庙头角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场采集的标本 庙头角遗址中心区域花城遗址 花城遗址位于双林镇花城村毛家兜,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时代跨度从新时期时代晚期至商周。花城遗址曾于1975年进行过小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5平方米,揭示遗址上层为商周时期文化,主要器物为印纹陶和原始瓷;下层为良渚文化晚期,主要器物为泥质黑陶,器型有釜、鼎、豆、罐、尊、双鼻壶、贯耳壶等,另有斧、锛、犁、镞等少量石器。考古发掘中,清理了一座木构窖藏和一座良渚墓葬,木构窖藏内有陶器35件,除一件为泥质灰陶外,其余均为泥质黑陶和夹砂黑陶,胎壁较薄,陶质坚硬,器形规整,大部分器物表面经过打磨,色黑而有光泽。
  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花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湖州市博物馆提供照片)丁泾遗址 丁泾遗址位于双林镇西阳行政村丁泾自然村,丁泾塘自北而南穿过遗址,遗址北端为丁泾大桥,南面为丁泾新桥,遗址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
  据1985年文物普查记录,丁泾塘西岸发现马家浜文化层堆积,深约1.5米。
  开挖河道时曾在河底发现麋鹿角。现场采集标本有腰沿釜、牛鼻形器耳、圆锥形鼎足、鱼鳍形鼎足等,石器有穿孔石斧等,亦见以叶脉纹为主要纹饰的印纹硬陶残片及青瓷壶残片。该遗址上限为马家浜文化时期,下限可至唐宋时期。
  2003年1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丁泾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泾遗址标本(湖州市博物馆提供) 丁泾遗址邢窑遗址 邢窑遗址位于双林镇邢窑村木桥埭北,其范围东至邢窑村村委(原苕南中学),南至水泥路,两至邢窑塘,北至北塘河,面积约4力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0.9至1.6米,陶器以印纹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灰、黑陶中有豆、圈足罐等器型,属良渚文化晚期。印纹陶中分硬陶、软陶两种,软陶胎质较松软,色橘黄,饰叶脉纹;硬陶饰叶脉纹、回纹、重菱纹、云雷纹和折线纹等,印纹陶器型多为罐类,带有马桥文化的特征。也有春秋时期的原始瓷钵、碗等。石器多为残件,器型有石刀、半圆形带孔石刀、石戈、石钺等。
  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时代跨度长,对研究良渚文化及其后续发展具有一定价值。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邢窑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邢窑遗址标本(湖州市博物馆提供)圣堂墩遗址 圣堂墩遗址位于千金镇商墓村圣堂墩,遗址分布范围南以沙浦渡为界,北至姚家兜自然村,西到店兜自然村,东邻圣堂墩村,遗址范围内主要地貌为桑地,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现地表可采集到的遗物以陶片为主,其中印纹陶片居多,纹饰有细麻布纹、叶脉纹、回纹、方格纹、曲折纹等;另有少量夹砂陶鼎足和石器残件。从采集到的标本分析,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
  20世纪80年代,遗址曾出土玉器、石器等,均收藏于市博物馆,其中带木柄石斧为二级文物。2003年,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其为文物保护点。
   遗址现场采集的部分标本 圣堂墩遗址长超山古墓群 长超山位于和孚镇东北面,是突兀于湖州东部平原的一座小山,海拔不足百米,原本与野山坞、龙头山等山头连为一体,蜿蜒至和孚漾边,湖盐公路修筑时将山体截断。古墓群集中分布于长超山北一带的山脊线上。长超山古墓群年代从西周延续至汉代,有土墩墓和上墩石室墓之分,因山体植被茂盛无法统计出完整数量,现可确认并登记在案的共有27处。现存古墓葬的封土墩体量较大,直径在15至20米不等,是南浔区范围内唯一发现的古墓葬群。
  长超山距湖州城较近,且临和孚漾,成为古代湖州郊外重要墓葬区之一。
  20世纪末,因湖盐公路建设,湖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曾在此地段发掘清理汉代土墩墓四座,出土一批汉代陶瓷器;湖州市博物馆藏品中也包含有从野山坞宋墓中出土的精致龙泉窑瓷器。2011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长超山古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从长超山古墓群一座有孙吴纪年的砖室墓中出土的铜镜和瓷臼
  长超山古墓群远眺

知识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区是汀南地区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义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湖丝之源、院士故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勤劳的南浔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近代,随着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中国最大丝商群体的崛起,南浔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浔因此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