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76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5
摘要: 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浙江省北部,东南毗邻嘉兴桐乡,东北与江苏吴江接壤,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历史上的南浔,地域隶属关系变化较大,先秦时期分属扬州之域和春秋战国的菰城县,秦汉以后属乌程;及自赵宋至晚清,今南浔区域分属乌程和归安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二为一置吴兴县。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浔及诸乡镇的行政区划也多有分合。2003年,国务院批准南浔区为市辖区,辖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旧馆、千金、石淙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
关键词: 概述 描述

内容

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浙江省北部,东南毗邻嘉兴桐乡,东北与江苏吴江接壤,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历史上的南浔,地域隶属关系变化较大,先秦时期分属扬州之域和春秋战国的菰城县,秦汉以后属乌程;及自赵宋至晚清,今南浔区域分属乌程和归安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二为一置吴兴县。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浔及诸乡镇的行政区划也多有分合。2003年,国务院批准南浔区为市辖区,辖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旧馆、千金、石淙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为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南浔辖区内发现的洪城遗址、花城遗址、塔地遗址等诸多遗存,其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史前聚落形态特征。宋以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浔得蚕桑之利“甲于浙右”;明清时期菱湖、练市、双林等地皆凭丝业崛起,成为新兴商业集镇。至近代,南浔丝商成浙江商界翘楚,“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民谣即是佐证。
  南浔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经济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南浔镇与和孚镇荻港村先后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江南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和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荣膺世界文化遗产;历经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南浔区登录不可移动文物865处,其中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有137处。如果说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已成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那么,出自地下遗存中的文物或许更能反映当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浔辖区的古遗址、古窖藏、古墓葬时有不同类别文物出土,大多收藏于省、市国有博物馆。其中不乏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承办的“1949—1999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特别展览的菱湖镇下昂村出土的南宋瓷器;参加台北故宫博物院“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的双林镇儒林村出土的南宋窖藏青铜器,南浔文物之精粹可见一斑。
  因篇幅所限,我们遴选价值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1处,并精选馆藏文物30件套,编录成册,以飨读者。
  南浔区丰富的文物资源,不仅见证了其久远的历史,也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其一,史前遗址数量多,分布广,文物价值高。
  经“三普”调查证实,南浔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48处,遗址总面积247.5万平方米,遍及菱湖、千金、善琏等8个镇。如此高比例的遗址覆盖率,足以证明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优越,是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这些遗址文化内涵与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序列相一致,对于全面认知和确立长江下游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收藏在湖州市博物馆的重兆、千金、花林等地遗址出土的石器、象牙器、陶器等文物,娴熟而精湛的技艺,带给今人的除了感官享受外,更增加了一份对古人的原始艺术和审美情趣的遐想。
  其二,桥梁类型丰富,时代跨度大,体现水乡特色。
  南浔区位于江南水网地带,河湖港汊密布,除借助舟楫与外界交通,桥梁是沟通村落或市镇的重要设施。在“三普”实地调查中,南浔区登录古桥梁349座,近现代桥梁159座,合计508座。
  从形制上看,可分梁桥和拱桥两大类,拱桥有单孔和三孔之分,梁桥有单孔、三孔、五孔、七孔四种类型。从材质上看,以石材为主,还使用砖、木、钢筋水泥等材料,出现了薄壁墩木梁砖面桥(如严家桥)、薄壁墩木梁石板桥(如道仁桥)、水泥梁桥(如博成桥)等。从建造年代上看,宋、明、清、民国、现代等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桥梁。古桥梁的始建年代一般都比较早,历经各代重修、重建,在一座桥梁上会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题款(如宝蓄桥),我们把最后一次重建年代确定为该桥梁的建造年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款的安丰桥,是为南浔区保存至今最早的古桥;“顺治乙未(1655年)”款马鸣桥和“康熙庚午(1690年)”款广济桥所载信息之丰富,可作清代早期石拱桥断代和研究的物证;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的最晚的桥梁是建于1971年7月1日的“红专桥”,该桥以记录特殊年代的信息入列。
  在众多桥梁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三桥当为魁首。双林三桥分别名为“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均为大型三孔石拱桥,坐落在双林镇北的双林塘上。在不到350米的河道上,三桥鼎峙,虹影相迭,为水乡胜景,也是我国古代建桥史上的罕见巨制。
   其三,民居类建筑不乏精品,传统古典民居和近现代民居各具特色。
  南区范围内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民居类建筑较多,共232处。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木构建筑在江南多水湿热气候的影响下,其保存时间存在一定的极限。现存的这些民居类建筑绝大多数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南浔民居类建筑大致可分为传统古典民居和近现代民居两大类。传统古典民居以其清丽典雅、别致内蕴的布局和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筑形制多为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建筑色彩为粉墙黛瓦,建筑装饰是利用当地材料,因材施用。董氏世德堂寿俊堂、庞氏承朴堂、金氏承德堂、刘氏通德堂、吴氏礼耕堂、孙氏世德堂、周庆云旧宅、姚学塽旧宅、蒋氏密韵楼、百间楼民居群等古宅,或恢弘雄浑,或幽深曲径,或随意雅致,展现了南浔传统古典民居丰富的个性特色。
  南浔近代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中融汇西方传统和近现代文化,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懿德堂)、刘氏梯号、刘氏求恕里、袁家汇钟氏旧宅、章氏三省堂等堪称代表作。从建筑结构上看,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多为中式传统建筑构架体系,西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装修上,具体表现为柱式、门窗、吊顶、铺地、护栏、建筑立面等。从平面布局上看,在几进几落的建筑群中,西洋风格的建筑立面多处于内进院落之中,并偏离主轴线,建筑群的外立面和主体建筑立面保持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可见,近代南浔人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充分尊重传统的本土文化;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中表现为中式传统建筑形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其四,南浔近代园林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的一笔重彩。
  清朝同光年间至民国初,浔人业丝富甲一方,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一时间,南浔一隅有园林20多处,令人叹为观止。近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专家童隽在《江南园林志》中云:“然吴兴园林,今实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庞氏宜园,其邻即张氏东园。刘氏小莲庄,与张氏适园相去不远。觉园已就荒废,前四园则完整。吴门之外,此当首推矣。”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园林在逐渐消失。“五园”之中刘氏小莲庄保存较好,张氏适园尚存石塔,庞氏宜园和张氏东园仅存遗址、遗迹。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住宅庭园,现存颖园和述园。南浔近代园林从文化意境、造园手法、建筑形态上看,与中国汀南古典园林一脉相承,同时植入西方建筑艺术和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刘氏小莲庄较为典型。融藏书和雅集文化于园林之中,是南浔近代园林的又一特征,嘉业藏书楼和颖园便是实证。
  其五,以工业遗产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遗产,值得珍视。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近现代工业遗产(工业建筑及附属物)被列入重要的普查对象。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是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经“三普”,南浔区登录近现代工业遗产17处,包括厂房、工场、粮仓、码头、茧站等。
  南浔现存的与丝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业遗产,弥足珍贵。纵观中国近代丝业的发展,无论起源、革新、传承、兴衰,亦无论生产、流通、贸易及经营模式的变革,均与南浔密不可分,可以说南浔丝业是中国近代丝业发展的
  一个缩影。南浔辑里丝在明代已名闻天下,清中叶以来伴随着辑里生丝的出口,涌现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其中以全部资本世代致力于辑里丝改良、经营的也只有一家,那就是梅家的“梅恒裕”。现存的梅恒裕丝厂旧址,作为南浔丝业从传统贸易模式转向实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见证,是留存在南浔本土的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此外,南浔粮站总粮仓、练市粮仓群、善琏湖笔厂制笔工场旧址等建筑,都是在传统农业、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早期工业化建筑。这些工业遗产虽然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合理的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文物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精髓,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保护文物其实就是保护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基。同时,文物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我们备加珍惜和呵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给予文物保护事业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把传承至今的文物保护好、利用好,为后人留下一份美好的南浔记忆。
   李彦
  2014年6月30日于南浔

知识出处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文物集萃》

南浔区是汀南地区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义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湖丝之源、院士故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勤劳的南浔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近代,随着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中国最大丝商群体的崛起,南浔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南浔因此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