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桥上走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85
颗粒名称: 我从桥上走过
分类号: U448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江南多水,自然多桥。河将两岸隔断,桥却不鄙下躬将两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美德,而从这桥上跨越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脚印,更多的则是岁月、历史、风雨沧桑以及一个又一个与这桥有关的故事。
关键词: 大运河 双林

内容

江南多水,自然多桥。
   河将两岸隔断,桥却不鄙下躬将两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美德,而从这桥上跨越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脚印,更多的则是岁月、历史、风雨沧桑以及一个又一个与这桥有关的故事。
   我曾对水乡的桥产生过浓郁的兴趣。在练市中学读书时,校园后门有一座石拱桥,名曰凤凰,惜已老态龙钟,满目黥裂,上面挂满藤蔓,如同长发纷披,凤凰老矣,不知何时涅槃,但也是我学生 双林三桥时代的一方乐土。毕业后,响应祖国征兵的号召,到双林接受身体检查,见到双林三桥后,方知山外有山,桥外有桥。
   双林塘横亘镇北,贯穿东西,上接余杭,下注太湖,通达嘉湖、苏杭、上海等城市,在汽车的鸣笛还未打破水乡宁静的时代,双林是水运要道,而横跨双林塘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却像三位长者,日日夜夜守护着东来西去的航船,迎送南来北往的行人。
   或许是出于对桥文化的兴致,我遇桥必记楹联,而双林三桥的楹联除了常规的记录地理方位外,铭刻在石柱上的则是风景、哲理和追求。“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波平似镜,万年甲第耀奎文”,此联风景与哲理并存。“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地灵人杰,高骞凤尾焕文明”,此联哲理与追求相呼应。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一条相距不到400米的河上却连跨三桥,实为少见,的确让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也叹为观止。从此,双林三桥又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中国桥梁史的一块基石。从此,双林三桥得到了诗化。乘船临近双林,随着船的波动,可见三桥层叠上下,吞吐沉浮,极为壮观;每逢旭日东升,云蒸霞蔚,在船上眺望三桥,波光闪烁,宛若“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游龙,上下腾舞。从此,双林三桥开始影响过桥者或看桥者的心情,从三桥走过的人们似乎也变得风雅起来,诗意起来,艺术起来。于是,桥的原始价值也开始提升,成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这祝福的背景,成了艺术家取之不尽、常看常新的素材,我曾经无数次跨过的三桥,开始蜕变,成为文字,成为画框,成为影像,成为时尚时代的一件古老饰品。
   其实,在我的意念之中,双林三桥也仅仅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而已,没有人生阅历,没有身临其境,也就无法读懂这三桥对于双林人的启迪。去年冬天,双林镇为左笔书法家费新我先生诞辰10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让我前去策划方案,才有机会再度亲近双林三桥。
   那是一个初冬的傍晚,行人稀少,我独自一人坐在万元桥的吴王靠上,用手抚摸着那镶嵌于桥栏杆中的石狮子,品味着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耐心,感受着双林古镇与这桥一样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戏曲文化以及从这桥走向远方的人物。“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不知是否与双林的戏曲文化有关,但双林曾经风靡过的戏台,却是远近闻名的。“若使秋胡今驻马,黄金原向绢机看。”据说从明代起,从这桥下运走的,还有皇上题写圣旨用的双林绫绢。近百年来,从这桥上走过的,还有林业专家梁希、戏剧家丁是娥、出版家沈本瑛以及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等。

知识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行吟南浔大运河》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行吟南浔大运河》是一本关于南浔大运河的书籍,由张加强著。该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南浔大运河的沿线风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南浔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者张加强通过对南浔大运河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走访,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他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浔大运河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运河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该书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文化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浔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同时也能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