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美食:一杯运河水沏泡的清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84
颗粒名称: 双林美食:一杯运河水沏泡的清茶
分类号: TS971.1
页数: 3
页码: 59—61
摘要: 自古以来,杭嘉湖平原就是美食家的天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宋代苏轼的“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等诗句,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仰慕江南美味的真情流露。位于杭嘉湖平原中心的双林,历来是美食家十分向往的地方。古时,鳞次栉比的酒楼饭馆,街头巷尾高高悬挂的酒旗,以及酒旗下猜拳喝酒的游人和方士,一天天品尝的是烂糊鳝丝、滑炒三鲜、清炒十锦、羊浇头面、水晶羊肉以及千张包子丝粉头等美食。此外,还有双林子孙糕、双林姑嫂饼等传统糕点,和与这些糕点有关的美食文化。
关键词: 大运河 双林 美食

内容

自古以来,杭嘉湖平原就是美食家的天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宋代苏轼的“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等诗句,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仰慕江南美味的真情流露。位于杭嘉湖平原中心的双林,历来是美食家十分向往的地方。古时,鳞次栉比的酒楼饭馆,街头巷尾高高悬挂的酒旗,以及酒旗下猜拳喝酒的游人和方士,一天天品尝的是烂糊鳝丝、滑炒三鲜、清炒十锦、羊浇头面、水晶羊肉以及千张包子丝粉头等美食。此外,还有双林子孙糕、双林姑嫂饼等传统糕点,和与这些糕点有关的美食文化。
   双林美食,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存在,必然与其他事物一样,有着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及渊源。当然,这种美食
  一定与双林的历史有关,青圆子,或称”青白茧圆” 子孙糕与双林的物产有关,与双林的文化有关。任何一种物质的承载,最终都归结于文化,而文化则又反过来影响着其发展和变化。
   那么,双林美食文化的根基又在哪里呢?早在20世纪中叶,国家曾对双林的洪成遗址、花城遗址做过多次发掘,发现这两个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多年历史。当时的生活器皿以红陶为主,有石斧、石锛,还发现以牛、鹿、猪、鱼类为主的动物遗骸,有人类居住建筑遗迹。这一切说明了在6000多年前的南太湖流域一带的先民,已能够使用陶制品烹煮食物,已经进入了“陶烹阶段”。
  并不像有些古籍上所说的那样,当时这里还是“茹毛饮血”的荒蛮之地。太湖地区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摇篮。
   几千年来,双林地区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出丰富的物质品类:鲜活鱼虾,四季瓜菜,五谷丰硕,六畜肥壮,为烹饪美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块土地上,名厨高手辈出,饮食文化璀璨夺目,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吃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与民歌民谣,以及生活习俗,都说明了双林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那么,历史文化对双林美食的影响又在哪里呢?不妨以下厨的人和厨房的物来加以简要证明。吴越之地,自古以来,主中馈的是女人。《易·家人》:“无攸遂,贞吉。”意思是:“妇人之道,巽顺为常,无所必遂,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古时绝大多数女人被禁锢在厨房里,而男人不参与。所谓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指的也是女性。后来,男人慢慢也进了厨房。从女人下厨到男人掌勺,用料、火候,男女当然有别,此为太湖菜人文之变迁。吴越之地古时用土石垒砌了第一口固定炉灶,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出现连眼灶、一面灶、柴草灶、子母灶、风箱灶,直到近代的老虎灶、煤炉灶,现代的煤气灶、柴草汽化灶、微波炉等,灶之不同,味之有异,此为变迁之一。其实,目前双林镇的农家菜,就是村妇用土灶烧就的一道道怀旧菜肴,更符合都市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口味。江南的菜没有北方菜那样酸辣浓重,而具有鲜美清爽之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太湖流域的人具有温顺谦和的性格,所谓性之不同,味之有异,也历来如此。比如双林的粽子、洗沙圆子、子孙糕等特色小吃,都将精华部分包裹起来让人享用,这与双林人本分和不善张扬的性格是相一致的。当然,美食文化也同样反过来推动着吴越之地的文化发展,所以才有了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正月鳑,二月鲫,卖田卖地也要尝”的民谚和钱选《鱼乐图》的画卷。

知识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行吟南浔大运河》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行吟南浔大运河》是一本关于南浔大运河的书籍,由张加强著。该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南浔大运河的沿线风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南浔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者张加强通过对南浔大运河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走访,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他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浔大运河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运河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该书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文化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浔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同时也能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