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绫绢,如运河浪花灿烂绽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83
颗粒名称: 双林绫绢,如运河浪花灿烂绽放
分类号: TS146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双林在桑蚕业的发展中,除了丝绸之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丝绸业瑰宝,即双林绫绢。这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在距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湖州钱山漾就有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织绢片。绢片的原料是家蚕丝,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和现在的绢织物基本相同,这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
关键词: 大运河 双林 绫绢

内容

双林在桑蚕业的发展中,除了丝绸之外,还创造了另一种丝绸业瑰宝,即双林绫绢。这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在距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湖州钱山漾就有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织绢片。绢片的原料是家蚕丝,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8根,和现在的绢织物基本相同,这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三国时,双林地属东吴,有“吴绫蜀锦”之称。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东晋太元六年(381),王献之当吴兴太守时,就用双林生产的绢书写。当时,绢称为练(洁白的熟绢)。双林镇志载“按香祖笔记,梁武帝小名阿练,固改练为绢”。南朝时,双林绫绢生产粗具规模,大批绫绢由广州销往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
  从唐代起,双林绫绢被列为贡品,并销往日本等地。唐时,双林织绫技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能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编织使花型如隐似现。南宋时,双 双林绫绢林的纱绢闻名于世,双林镇“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门每晨入市,肩相摩也”。染绢的皂坊集中在耕坞桥一带,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湖”由此得名。双林镇因而有了“浪墨”这一雅号。
  明代,朝廷奏本专用双林倪绫。关于倪绫,双林还流传着《倪家滩与倪绫》的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镇西乡倪家滩村的倪梅英,精织出的“双龙”绫被称为“倪绫”。这种绫轻如朝雾,薄如蝉翼,绫面双龙突起,光彩夺目。传说皇帝曾用它写过圣旨,因而倪绫风靡
  一时,世擅其名。
   倪家祖居双林镇东栅,织双龙绫是倪家祖传绝技。以其织绫秘诀,立下家规:传媳不传女。清末,倪家只生女梅英,她姿容清秀,聪明伶俐。幼时,母织绫,她总在旁问这问那。父母极为宠爱她,他们见无子嗣后,无媳织绫,恐倪家一手绝技就此失传,便苦心传授于她。女儿勤奋好学,几年后,便“雏凤清于老凤声”了。梅英成年后,嫁到西栅倪家滩。这村人多田少,家家养蚕,户户织绫。可他们所织之绫粗糙,卖不起价钿,费工费本,生产艰辛。梅英耳闻目睹这一切,心想,应该让大家织出好绫来多赚钱,过舒坦的日子。
  于是她毅然违背家训,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大家。这样,倪绫的织技便在倪家滩传开了,并很快遍及里庄、雉头村等村庄。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在倪家滩村已没有人家织绫了,但作为倪绫的初产地,还在人们心目中留有较深的印象。
   《双林镇志》记载:“按镇之绫,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品,为倪绫。盖奏本面用绫有二龙,唯倪姓所织龙晴突起有光,他姓不及也。”明隆庆万历以来,“机声雅轧, 今双林东庄湾口倪宅(引自《双林人文史话》)晓夜不休,古风可溯”,“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地方,四时来往不绝”。清时,双林已成为江南丝织品的主要集散中心。绫绢以双林包头绢最有名,号称“通行天下”。1919年至1921年,单双林一带就有织绫机2000多台,年产绫绢40多万米,时有《双溪棹歌》咏其盛况:“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光似昏黄。吴舟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通四方。” 而今的绫绢生产,早已结束了手工作坊,走向机械化,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绫绢的品种有花绫、锦绫、矾绢、古香锦等近百种。它以轻如朝霞,薄如晨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H1926汉贡牌(原名云鹤牌)花绫,H1925矾绢被评为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优质产品,B6001锦绫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H1926花绫更是声誉卓著,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等全国著名书画单位赞扬它是“我国最理想的传统装订裱用绫”,“最适宜装裱历史文物”,“有立体感,色泽沉着耐晒”。目前,双林绫绢畅销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0多家文化书画工艺美术、外贸旅游、民用装饰单位,并出口东南亚等地,誉满中外。
   双林绫绢还促进了我国的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双林的御服“鸟眼服”为我国的服饰文化写下了灿烂的一笔。现在,绫绢还被广泛用来作风筝、绢扇、绢花、宫灯、屏风等工艺美术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对绫绢作为服饰和装饰材料有很细致的描写。直至现在,双林和我国其他一些地区还在喜庆、婚嫁时用红绫、彩绢,以渲染喜庆、吉祥、和谐的气氛,使之在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中起最佳媒介作用,绫绢文化已深深地积淀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中。
   农业社会中的市镇最发达的便是手工业和商业。丝绸业型的市镇的特征也正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丝绸生产与交易的中心。
   绸行、丝行、桑叶行构成丝绸市镇的基本特色。在丝绸市镇上,经营丝绸贸易的牙行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雄厚。双林镇上招接各地丝商的牙行,称为广行或客行,遍布于镇的四栅。“丝业牙行聚四方商旅,饶富立致”,“在本镇经纪者,以丝、绵、绸、绢为盛,有资设店获利固易,而精其业者,即空手入市,亦可日有所获”,“客商赍银来者动以千万计,供应奢华,同行争胜,投客所好,以为迎客,无所不至”(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小满后,福建、广东的大商巨贾没行收购新丝,头蚕、二蚕是大市,往往“日出万金”。中秋后客商大多返回,此时镇上丝市被称为“冷丝市”,陆续零星买卖,可与来年新丝市衔接,故当时人云:“湖丝买不尽。”碰到客商多货物少时,“行家雇船下乡收买,谓之出乡”。
  有代行家收买的“抄庄”,有既买也卖的、“掇庄”(或称贩子),有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出卖的“撑旱船”,还有平时零卖于机户的“拆丝庄”(民国《双林镇志》卷十六《物产》)。
   双林镇附近四乡织绢为业的农家甚多,生产的包头绢质地精良,运销各地。明代隆庆、万历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所织的绫罗、花纱、绉纱、斗绸,为湖州丝绸之精品。“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地方,四时往来不绝。”由万历至乾隆,久盛不衰。镇上大宗出产,首推包头绢,由“本镇及近村乡人为之”,“通行天下”(乾隆《湖州府志》卷四十一《物产》、民国《双林镇志》卷十六《物产》)。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因外国人造丝织品的倾销,加上自身育蚕制丝技术陈旧落后,传统丝织业一落千丈。曾显赫一时的丝绸业市镇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就这样急剧衰落了。对此,茅盾在其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多角关系》以及散文《桑树》《香市》《陌生人》《人造丝》等作品中都作了极为形象的描述。
   出生于双林镇的莫觞清,还成了《子夜》主人公的原型。传统丝绸业显然受到了现代工业的冲击,但双林绫绢毕竟如耐旱耐寒的格桑花,依旧顽强地开放在大运河畔这丝绸之路的源头。

知识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行吟南浔大运河》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行吟南浔大运河》是一本关于南浔大运河的书籍,由张加强著。该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南浔大运河的沿线风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南浔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者张加强通过对南浔大运河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走访,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他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浔大运河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运河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该书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文化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浔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同时也能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