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栖息于大运河上的凤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80
颗粒名称: 双林,栖息于大运河上的凤凰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5
页码: 43—47
摘要: 美丽而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一个个江南古镇如一颗颗水乡明珠,星罗棋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这块在全中国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平原上,有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富庶的水乡古镇,如一只凤凰栖息在古老而年轻的大运河畔,这就是双林。这就是被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石拱桥典范地的双林,是专门为皇室织造绫绢的双林,是随着大运河流淌着“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民谚的双林;也就是清末大臣、数学家徐有壬的双林,是产生茅盾《子夜》主人公原型的双林,是左笔书画家费新我笔下的双林,是重走红军长征路、被誉为中国斯诺的罗开富家乡的双林;还是拥有中国十万分之一土地和二万分之一人口的双林。
关键词: 南浔镇 大运河 双林

内容

美丽而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一个个江南古镇如一颗颗水乡明珠,星罗棋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这块在全中国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平原上,有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富庶的水乡古镇,如一只凤凰栖息在古老而年轻的大运河畔,这就是双林。
  这就是被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石拱桥典范地的双林,是专门为皇室织造绫绢的双林,是随着大运河流淌着“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民谚的双林;也就是清末大臣、数学家徐有壬的双林,是产生茅盾《子夜》主人公原型的双林,是左笔书画家费新我笔下的双林,是重走红军长征路、被誉为中国斯诺的罗开富家乡的双林;还是拥有中国十万分之一土地和二万分之一人口的双林。
   明陈所志《双林赋》云:“按双溪之巨镇,实归安之沃区,东连槜李,北枕姑苏,南峙含山,西带菱湖,系嘉杭之捷径,通吴淞之往来。”可见,双林不仅物产丰饶,景色优美,而且交通便捷,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如今双林的区位优势更是令人羡慕,中国当今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近在咫尺,经济最有活力的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环绕四周,距上海港口岸的浦东国际机场不到180千米,318国道紧邻双林,更有“东方莱茵河”之称的长湖申航线穿镇而过。
   双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即有东林村。南宋时,聚商于东林村,故该村又称为商林。西面约二里有个叫西林的村落。明永乐三年(1405),合东西二林之名,称为双林镇。正式建镇有600多年的历史。
   双林物产丰富。双林绫绢“轻如晨雾,薄如蝉翼”,它以“轻、薄、亮、雅”著称,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绫绢即为贡品。明时,双林倪家滩村倪家所织的龙绫,龙晴突出,有光泽,世称“倪绫”,为朝廷专用。嘉靖年间,双林已成为拥有上千家以织绫为业的商户的大集镇。如果说,聚商如林,始有双林之名的话,那么真正兴镇的是绫绢织造交易的繁荣,称双林为绫绢之镇实不为过。
   双林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镇南花城是古文化遗址,属良渚文化时期;镇北谢村,相传为谢灵运故土。明代刘伯温也曾寓居双林花城,与隐居于乡的武康令沈梦麟交往密切。刘伯温曾赠沈梦麟诗:“杜陵老去诗千首,陶令归来酒一樽。” 造化独钟爱双林,水乡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据史记载,明清二代双林中举者116人,进士及第者23人。著名科学家徐有壬,曾著有《务民义斋算子》《测圆密率》等书,官至江苏巡抚。清代学者姚学塽,嘉庆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为人耿直,以清廉著称。值得一提的还有林学家梁希,15岁中秀才,后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参加革命,后又留学双林墨河德、日钻研林业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出自双林的实业家更是不胜枚举,莫觞清、沈子槎、汤祖兴、蔡声白、高事恒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近现代企业家。沈子槎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这里还要提到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近代中医学家叶桔泉,现代工人运动领袖闵一帆,香港大业织造公司董事长、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沈炳麟,革命烈士傅人杰、徐浩,等等。
   小桥流水是双林的特点,古镇以水多桥多闻名,旧镇区四周环水,内河港汊似网,津梁相连。历史上曾有152座石桥。小镇沿河而建,居民临水而居,素有“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之说。古镇之桥虽形态各异,但大多别致古朴,绝少雷同。秀美雅致者,当数虹桥、望月桥、还金亭之组合。大气磅礴,堪称一绝者,乃万元、万魁、化成三座石拱大桥。三座石拱大桥皆明清建筑,虽经数百年风霜激流,仍鼎峙挺拔,气势雄伟。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时,雄伟的拱桥、绚丽的阳光以及水中之桥清晰的倒影,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面。
   双林,古时亦称凤凰镇,曾经与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同样清秀而美丽,所不同的是,双林这只凤凰其凤头凤尾都是由石拱桥所组成的。双林才子罗开富先生所著《湖州人文甲天下》对双林的凤凰墨河有这样精彩的描述: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的石桥能像湖州那样围绕着一个美好或向往的主题,群桥组合,各展风姿。在湖州双林镇有句民谚:“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过桥有何难的?难在识它的桥文化和湖州人独特超群的市民文化。塘桥,指的就是双桥塘上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
  其实,当地上年纪的人都晓得,这三座高拱桥,是近6平方千米内的以凤凰展翅为主题的凤尾。而塘桥头的头——凤凰头是正前方约3千米的阳道桥,此桥是单孔拱桥,桥形似鸟头,紧挨桥边的两口水井是凤凰的眼睛,在凤头与凤尾中间的两边各建有对称的东虹桥、西角桥,形如凤凰翅膀。中间的凤体就是古镇双林。在凤头与凤尾直线上建有章家弄、塘桥弄等连接作为脊椎骨,其他密布的桥为肋,形态各异的民居中插建的许多小花园或凉亭或池塘为凤身上的羽花。为了使凤尾不至单调,在三姐妹桥两边按自然形态辟有水上风景区,西边的为风光漾,东边的为风水墩。所谓墩,就是水上小岛,岛上有亭、台、榭等。此群桥组合,历经800年,凤尾、凤翅、凤骨尚存…… 可惜这凤凰镇的建筑及古镇风貌,终究逃脱不掉现代文明的前进步伐给予的践踏……凤凰在现代文明的熊熊烈火中涅槃而飞。
   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优秀的人类是善于建设城市的动物。”我们在惊叹人类的建设成就之余,却常常对现实充满疑惑。特别是20世纪以来,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增长,达到了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自身生存环境的地步。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活环境——城市,必将面临深刻的变化。
   杭嘉湖平原富足的社会经济和水乡特有的灵气孕育了双林的人文昌盛。民国六年(1917)编撰的《双林镇志》就是一个明证。
   在双林的镇域内,已发现了几处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洪城遗址和属良渚文化的花城遗址等。
   有关双林的赞咏诗句、山歌民谚和民间传说很多。明人陈所志著有千余字的《双林赋》。清人凌一飞著有八首“双林名胜题咏”,且每首都附有和诗,并有《东林十二景绝句》流传下来。其在《东林春晓》中描写的“春入东林气郁葱,无边野绿晓暾红。弄晴啼鸟和风里,含润朝烟远树中”这样一种意象,更是深深地浸透在双林的灵魂之中,写到此,我的眼前忽然飞来一只凤凰,那只凤凰在阳光的投影下,在空中折射出以下一段精彩文字:镇南的阳道桥为凤首;桥堍双井为目;镇东的虹桥与镇西的大通桥相对,喻为凤翼;镇北三桥为凤尾。所以,双林镇又称凤凰镇。这虽然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却说明了双林居民对城镇形态的重视,以及对居住地的美好期许。
   双林梧桐茂密,引得凤凰栖息。

知识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行吟南浔大运河》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行吟南浔大运河》是一本关于南浔大运河的书籍,由张加强著。该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南浔大运河的沿线风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南浔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者张加强通过对南浔大运河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走访,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他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浔大运河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运河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该书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文化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浔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同时也能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