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114周年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75
颗粒名称: 红房子114周年记
分类号: K878.2
页数: 4
页码: 22—25
摘要: 崇德堂,又称刘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居处,由三幢中式楼与两幢通体红色的西式楼组成。精美的砖雕、古雕、木雕随处可见,具有线条简洁、布局通畅、西风渐进之特点。
关键词: 大运河 红房子 周年记

内容

崇德堂,又称刘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居处,由三幢中式楼与两幢通体红色的西式楼组成。精美的砖雕、古雕、木雕随处可见,具有线条简洁、布局通畅、西风渐进之特点。
   我第一次见到红房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当年时兴学工学农学军,相当于现在如火如荼的研学旅游,我被分派红房子到南浔轴承厂学车工,借宿在红房子的楼上。
   记得从红房子到轴承厂,有一条近路,其中一河一桥一宅成为这三点一线,那就是皇御河、广惠桥和张静江故居。那时对红房子建筑和历史的认知感不足,尽管在红房子住了两个多月,而记忆中,仅仅是一座漂亮而坚实的红房子而已。当然,也在师傅口中听说过,红房子发生过红卫兵两派间的枪战,还兴致勃勃地在房前的空地上,拣到一颗子弹头,藏于口袋,视为珍宝。前段时间,读陆树藩《留园记》,其中一段叙述留园四时风景的文字极佳:春之日,惠风和畅,花月木茂,好鸟时鸣;及乎夏季,池上荷花盛开,红白相间,妙香扑鼻;秋则筱烟蕉露,爽气宜人;冬则风雪之中,斋落横枝,梅花索笑,四时乐赏于此。俱具清明幽雅之娱,无繁华绮靡之留。
   有这样一个好去处,又在南浔的何处藏匿呢?问津老人,才知留园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红房子。
   原来红房子的宅基地即留园。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年间,承事郎华宏纲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源”,旁有一巷,名“花园弄”。
  后为明代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钺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之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刘梯青购得此地筑宅,因他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故迹之心”,沿袭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取名“留园”,正好留、刘又是同音。
   中西合璧,是南浔古镇文化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又借助于建筑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古镇的精华所在。红房子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现在的红房了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体现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建筑在中式结构的框架下,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其中靠近后院的那幢红房子,立面高敞,尤为壮观,大气恢宏,西风浓烈,充满了异国情调。透过木制的百叶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欧式建筑而已,而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与交融,是中国民族资本茁壮成长的标志,是西风东渐后砖雕木雕中国热血青年与古老传统文化抗争的胜利结晶。
   从刘梯青1905年购地筑宅到今天,整整114周年。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可谓沧海桑田。我登上红房子的二楼,凝目后花园,
  一幅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情图又真实地展现在眼前:网球场、奶牛场、白皮松、自鸣钟与假山、荷池、回廊、美人靠,参差其间,遥相呼应。我深深地感叹着,一百多年前,当你站在这个位置,看到眼前的风情,你能相信,这不是在巴黎,不是在罗马,而是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由京杭大运河孕育出来的一个小镇吗?

知识出处

行吟南浔大运河

《行吟南浔大运河》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行吟南浔大运河》是一本关于南浔大运河的书籍,由张加强著。该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游历南浔大运河的沿线风光,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南浔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者张加强通过对南浔大运河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走访,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他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南浔大运河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运河的热爱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该书不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本文化读物,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浔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运河之美,同时也能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