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乡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希望沃野》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49
颗粒名称: 名人乡贤
分类号: K828
页数: 18
页码: 68-85
摘要: “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南浔经济开发区所属地域历史上名人辈出,乡贤众多。其中马腰沈氏是明代当地第一大望族,族中出了沈㴶、沈演兄弟,分别官至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南京刑部尚书。其他名人还有唐朝时离奇失踪的睿真皇后沈珍珠、清代书画家沈宗骞、沪剧女皇丁是娥、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等。
关键词: 沈氏望族 名人乡贤

内容

名人乡贤
  “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南浔经济开发区所属地域历史上名人辈出,乡贤众多。其中马腰沈氏是明代当地第一大望族,族中出了沈■、沈演兄弟,分别官至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南京刑部尚书。其他名人还有唐朝时离奇失踪的睿真皇后沈珍珠、清代书画家沈宗骞、沪剧女皇丁是娥、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等。
  沈珍珠 沈珍珠,唐德宗生母,唐代宗为皇长孙及广平郡王时的妾室,后被其曾孙追封为睿真皇后,姓沈,名字不详(相传为沈珍珠),吴兴(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氏,一说是东迁人,一说是菱湖竹墩人,官宦出身。
  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身份被选进东宫成为当时的皇长孙李俶(后改为李豫)的妾侍。唐天宝元年(742),沈氏在长安皇宫大内的东宫生下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
  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室成员仓皇出逃,沈氏不知何故没有跟从。根据《资治通鉴》“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的记载,后人推测沈珍珠当时可能不在宫廷中,因而未被及时带走。
  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唐至德二年(757),李豫收复洛阳,在掖庭中找到了沈氏。唐乾元元年(758),李豫被立为太子,由于种种原因,沈氏一直住在洛阳的宫中(据考证,沈氏族人于北周时由吴兴北迁至洛阳,故沈氏之前极有可能随家族定居于洛阳)。第二年,即唐乾元二年(759),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此时的洛阳是一座空城,沈氏从此失踪。唐宝应元年(762),唐代宗即位,两年后立皇长子李适为太子,并下旨寻找太子之母沈氏,虽声势浩大,却始终一无所获。唐永泰元年(765),曾有寿州(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崇善寺尼姑广澄诈称自己是沈氏,经过检验,证实其只是少阳院中的一名乳母。
  唐大历十四年(779),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他于次年遥尊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在含元殿举办封册之礼。李适亲奉册宝,伏地长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
  唐建中二年(781),消息传来,沈太后在洛阳被找到,长安城中一片欢腾。然而,很快就证实所谓“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养女,因为年纪、相貌酷似沈氏而行冒充之举。思母心切的德宗不但对其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母亲,我受骗一百次也没关系。” 唐德宗驾崩后,长子顺宗即位,但也很快驾崩,由其长子宪宗即位。此时,沈氏仍无音讯。宪宗下诏,在肃章内殿为其发丧,上谥号为睿真皇后,并建衣冠冢于代宗陵,神位袝于代宗庙。
  董贞元 宋金紫光禄大夫董贞元平素喜种梅树,人称“梅花先生”。董氏一族原籍海州,宋徽宗政和年间才迁徙至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董贞元是他们的先祖。董熜《董氏诗萃》卷一对董贞元有这样的描述:“始祖讳贞元,淮南海州人,宋政和间官金紫光禄大夫,忤蔡京去官,挈家居乌程梅林里。”海州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宋代属淮南路。董贞元因性格刚正、直言敢谏而与奸臣蔡京政见不合,其遂弃官不做,携家人归隐于南浔。董贞元非常喜欢梅花,《董氏诗萃》录有其《梅》诗一首:“谀佞盈廷不可闻,那堪世事日侵寻。三槐九棘浮云外,一树寒梅寄我心。”诗歌借咏梅花,一方面表达了对奸佞满朝、政事日下的担忧,另一方面抒发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的居所附近也种有很多梅花,其中有异梅一株,天矫独立,长相奇古,有龙虎鸾凤之相,树干如铁,敲击能发出锵锵金石之声,树冠如绿云垂天,其“下可坐三百人”,或曰其荫“可覆小渔村”。董贞元经常和好友在梅树下饮酒吟咏。董氏因名其地曰“梅林里。董贞元卒后,人们尊称他为“梅花董公”,其后人则私谥其曰“梅林先生”。后来,宋高宗赵构南渡,路过吴兴郡,听说异梅,便来游赏。天中节(端午节)这天,在梅林中设酒宴。高宗坐在帝座,随驾大臣28人按品级和二十八星宿位置的排列分坐28桌,随驾的其他100多人亦按星宿位置入席。高宗对此很满意,赋诗作歌于梅树下。当地人将此传为佳话,并改梅林村为上临村(后改为上林村),将董氏称为“梅林董氏”。
  后来,高宗定都杭州后筑御花园,派人在梅林挖掘了两棵大梅树,可惜都枯死了。人们都说梅树是因为离开了故土被气死的,梅树原来生长的泥潭,从此便被称为“眼泪潭”。南宋晚年,每逢梅花盛开的季节,游人便慕名而来,村人因接待大量游客而感到厌烦,就把梅树全部挖掉而改栽桑树,从此梅林村没有梅树,仅存其名。
  沈煓 《乌程县志》《湖录经籍考》记载,沈煓,字光伯,号雨川,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四上春官不第,遂无心仕宦,专意穷经,曾说:“六十四卦断也,二十一史案也。”有人劝其重新准备考试,他不予回应。他平日里待人和善,不工于心计,人有过错便友善地指出,从不矫揉造作,四邻八乡的人皆称他品性高洁。年六十卒,葬于熟一圩,著有《易衍义》1卷。
  沈熺
  《乌程县志》《湖录经籍考》记载,沈熺,字明仲,号少溪,明嘉靖二年(1523)礼部试中,明嘉靖五年(1526)始廷对,授丰城知县,历刑部、兵部。后出守饶州,饶州境内有两地名为乐平、浮梁。乐平人善于制陶,浮梁人想要他们为自己制陶,乐平人不肯,于是两地人民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沈熺下令命浮梁人自学制陶技艺,由乐平人传授,这才平息了这一风波。后卒于任上。
  沈塾
  《乌程县志》《湖录经籍考》记载,沈塾,字子居,号巽川,沈煓子,壮年高蹈。一天因家中筑屋翻垦土地,获得了金子,仆人说:“这是您的土地,金子自然归您。”沈塾说:“土地现在确实是我的,但藏金子时,土地非我所有。”于是将金子交给了官府。
  子节甫、之崟、之唫,诸孙淙、㴶、演,次第登科。沈塾每每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真心,并跟他们嘱咐不必立门户、树颊颏。年八十二,身赝三命,封尚宝卿,无疾而卒,累赠大学士,祀乌程乡贤祠。
  沈之崟 《乌程县志》《汀州府志》记载,沈之崟,字谦甫,节甫弟,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知武平县,精明厚道,善政,在人民中有口碑,
  有《武平政略》。
  沈之唫 《乌程县志》记载,沈之唫,字性甫,号惺予,明万历十一年(1583)朱国祚榜进士,授永平推官,后任南京工科给事中,改礼部主事,升员外郎。曾上疏,言:“国体不重,向上始之。若上立于无疑之地,而后能止人之疑。
  若上立于无议之地,而后能止人之议。” 沈节甫 沈㴶的父亲,字以安,号锦宇,别号太仆主人,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礼部仪制主事,后任祠祭郎中。
  当时的嘉靖皇帝诏令在禁宫中建祠堂,让道士在里边祭祀祈福,沈节甫坚决反对此事,因而受到高拱的排挤,于是他称病归乡。后起用为光禄寺丞,恰逢此时高拱负责吏部,于是沈节甫又称病回避。万历初年,出补尚宝司丞,移任尚宝司少卿,旋即转任南京尚宝卿。张居正之母入都,取道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众人皆倾力送迎,独节甫置若罔闻,竟致仕归。张居正卒后,诏起为南京通政司右参议,进为光禄卿,升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明神宗召见并委任他为工部左侍郎,负责工部事务。御史高举因此进言,称沈节甫一向有缓进的节操,不应该一年三次升迁。吏部因为沈节甫素有众望,否定了高举的进言。沈节甫接连上奏请求减少浮费、核查虚空、阻止兴作、停止江西瓷器的制造,神宗虽为此稍稍有所改进,但对沈节甫心生厌恶,因而贬其为江浙织造。当时有些官吏没有经过选拔、廷议等选官的过程,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对此现象,沈节甫坚决不认同,并且上奏劝谏。他还曾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案,意见切准要害,可惜也未被采用。他在父亲去世后回乡,至此在乡间生活至去世,赠封右副都御史。天启初年,被赐予谥号端清。
  沈节甫无他嗜,唯爱读书、藏书,在马腰建有著名藏书楼玩易楼,该楼与归安茅坤的白华楼、嘉兴项元汴的天籁阁、宁波范钦的天一阁齐名于世。因“顾力不足,不能多致,又不能得善本,往往取其廉者而已”,遇有残缺不全之书,他亲自订补,故藏书楼名“玩易楼”。
  沈节甫编有《玩易楼藏书目录》,该目录分为12类,依次为:制类、谟类、经类、史类、子类、集类、别类、志类、类书、韵字、医学、杂类。有人说他“首中王言,较前数家,特为简略”。万历中,孙能传、张萱编纂的《内阁书目》,即仿其体例略加变通而成。又辑有杂记体丛书《纪录汇编》,内含丛书216卷,收书123种,均为明初至嘉靖年间的野史杂记。分卷编次,以同一史实为标准集中收录,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比如,其中包含记载明英宗被瓦刺所俘、景泰帝监国、明中叶边防事务等的著作,都有其特殊价值。另著有《沈节甫文集》。
  沈节甫常说,人须辨得真伪,要有为国为家之心,“毁誉恩怨不入于胸而后可以论天下事”。
  沈㴶 南浔谚语“九里三阁老”中的一位,字铭镇,乌程(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沈㴶与弟弟沈演同时考取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沈㴶为庶吉士,被授检讨一职。后任南京礼部侍郎,负责礼部事务。西洋人利玛窦入京朝贡,居住在南京,与他的门徒王丰肃等人倡导天主教,士大夫中有很多人信奉它。沈㴶以崇正学、黜异端、严华夷之禁为根据,连续上三道奏疏,力主排斥天主教,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西方教士散布于中国,时有窥伺之嫌;天主教劝人不可祭祀祖宗,是教人不孝;教士们违背律例私习天文历法,恐创邪说,混乱听闻;西教擦圣油、洒圣水,聚男女于一室,易败风俗、乱纲纪;宣教士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其财路不明,应早做防范,以免姑息养奸。
  沈㴶与大学士方从哲是同乡,互相推崇。神宗末年,方从哲执政时奏请补充内阁大臣,令公众推举。亓诗教等人皆推举沈㴶,皇帝就任用了他。第二年,神宗逝世,光宗继位,召见沈㴶,并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㴶还没有到任,光宗就驾崩。直至明天启元年(1621)六月,沈㴶才到任。
  按例,大臣在内书堂讲授,所教的宦官要行弟子之礼,因而李进忠、刘朝都算是沈㴶的弟子,李进忠就是后来的魏忠贤。沈㴶到任后,上奏称:“辽左的战事急迫,我在东阳、义乌等城邑以及扬州、淮安等地已招募材官和勇士200多人,请将勇士编入锦衣卫,将材官依照才干授予官职。”李进忠、刘朝正好负责内宫事务,得到沈㴶的奏疏,很是高兴,立即诏令锦衣卫训练所招募的兵士,授予材官王应斗等人游击以下不同级别的官职。沈㴶又上奏招募了200多名兵士,请求拨发到辽东、四川的军队中,奏疏均获得批准。
  不久,获封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又晋升为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禁官练兵之事一天天兴盛,驸马都尉王昺也奉诏招募兵丁,他希望能有朝廷重臣来主持这件事。此事引发朝中大臣的不满,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人弹劾沈㴶借口招募兵丁,实则暗中与宦官勾结。沈㴶上奏辩解,请求因病辞职。皇帝抚慰、挽留。惠世扬等人便详尽讲述沈㴶与宫内太监交往的情况,刑部尚书王纪又上奏弹劾,将沈㴶与蔡京并论,沈㴶也弹劾王纪保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谳等人。皇帝两度颁诏化解此事。不久,王纪因为佟卜年的狱案被削夺官籍。大学士叶向高上奏称:“王纪、沈㴶互相攻击,有失大臣的体统。现在因为佟卜年的小案子就贬谪王纪,此后谈何公论?”沈㴶自感不安,于是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令他乘驿车归乡。一年后,于家中去世,赠封为太保,谥号文定。
  沈演
  沈演(?—1638),字书敷,号何山,沈节甫第三子,居东迁(西寿星桥北堍)。明万历十九年(1591),和二兄沈㴶一起在北京顺天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沈㴶则获得第三名。明万历二十年(1592),考取翁正春榜进士,授工部主事,历任礼部主事及员外郎等。因为母亲去世,退职回家守孝。后转任福建右参政、佥事,随后调任江西,又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及顺天府府尹。明天启五年(1625),升任刑部左侍郎。崇祯年间,任南京刑部尚书。
  沈演在官场多年,熟悉典制和掌故,了解地方风俗习惯,他将任职之地的典型案件汇总,编写了专著。当时的刑部无节制地受理诉讼,乱发公文和传票,沈演上任后规定禁绝一切不合适的诉讼,京城百姓十分高兴。他精通国家的法律条文,任职期间,所有平反复审的案件,每次向皇帝上奏时都能陈述其法律依据,因而受到称赞。
  军事方面,他认为对待敌人,关键不在于调兵镇压,而应当发动百姓,压制敌人的气焰,即征剿不如督抚,督抚不如让郡县官员去做工作,不如团结当地百姓自己去守卫。他还认为江南受地势所限,没有力量拱卫京城,而江北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应该在安徽的合肥、江苏的徐州等地驻扎重兵,并且效仿三国时的屯田制,以充军饷。另外,他还认为要注意保护漕米的顺利运输,因而要在安庆驻兵戍守。
  沈演致仕时,皇帝赏赐给他一品官服。他告老还乡后,建招贤馆以为国家招揽人才,当地凡有一技之长的人,无不慕名前来。
  明崇祯十一年(1638),沈演去世,葬在洪城南村祐字五圩双林塘河畔。
  沈演著有《正止斋选集》10卷、《直隐轩稿》25卷、《山章》10卷、《何山集》64卷。
  沈荣(沈简讨) 沈荣,即沈简讨,字仁叔,号尘外,因在化石墩有别院,因而别号石墩。本姓严,归安石淙(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广信知府严正邦之孙。严正邦任太常卿时,沈演兄弟两人曾拜他为师。为了感谢老师的恩情,沈简讨出生不到一个月,沈演就把他抱来当义子。沈简讨长大后,有才气也有志气,能扶危济困,侠义之名为人所熟知,一时间有名望的人都和他结交。后参加了复社。
  沈演的小儿子沈冠卿16岁病故,沈演痛哭不止,直至一病不起,此时沈简讨正在外成亲,得知噩耗后急忙回家,才知道沈演的侄子,即沈淙的儿子沈楘已经成为沈演的嗣子。沈演过世后,家产由侄儿沈楘继承,沈简讨也分到一份。因沈简讨早有美名在外,沈楘很是忌惮他。
  崇祯末年,明朝危如累卵,沈简讨一心匡扶社稷,于是散尽家财以结交义士。当时的四方豪杰之士,无人不知上林沈石墩。不料事情刚有点眉目,北京就失守了。不到一年,南京也被攻破。明朝廷的支持者们招兵买马与清军对抗,沈简讨便尽力支持:黄蜚、吴易的军队来了,沈简讨为他们运筹帷幄;韩绎祖、费宝矶攻占湖州,沈简讨也尽心帮助他们。这些举动让沈楘更加心存疑虑,他放火烧掉自家庄院,伪装成夜里被强盗抢掠的假象。隔了几天,沈简讨来安慰他,凡是他需要的,没有一样不替他安排妥当,沈楘感动得哭了。这时,太湖有号称“安王”的人,窥伺沈楘家的财产,数次想要他出资垫付军饷,沈楘和沈简讨商量后写了一封信给太湖军的头领婉拒了此事,之后他们便不再来骚扰。沈楘见沈简讨有才干又侠义,所以每有要事,便听沈简讨的意见从事,对他就如亲兄长一样。
  之后,沈简讨还辅助鲁王朱以海监国,倾尽家财输送军饷。朱以海封他为翰林院检讨,并授沈楘的儿子沈重熙御史一职。后鲁王逃到海外岛屿,沈简讨无可奈何。不久后,爆发了李元旦御史之狱。
  李元旦,江苏如皋人,侍郎李之椿之子,鲁王监国时任御史之职,常到浙中打探消息,与沈简讨相识。李元旦的小妾和仆人谢庭兰私通,他愤怒之下杀了小妾,谢庭兰逃到北京,被卖到清廷内务府当银匠,因技艺高超,得到皇帝的召见。谢庭兰趁机告密:天下不太平,是因为有人在反清复明,我是当地人,知道潜伏着造反的人因有接应在四处联络,所以不能彻底根除。
  比如,扬州就有前朝的李之椿、李元旦父子,二人常出没于海外岛屿。清廷立即下令逮捕李之椿,并将其押送到南京。李之椿在监狱里绝食七天而亡,李元旦等共48人被诛杀。
  因被这件案子牵连,沈简讨、沈重熙被捕。清顺治十六年(1659),沈简讨被杀于西市。临刑时,他口授绝命词,神色不变,凛然就义。
  沈淙
  《乌程县志》《潮阳县志》记载,沈淙,字伯声,号祖洲,沈节甫长子。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知潮阳县。他为人豁达明敏,在任期间多次剿灭了寇贼。后升漳州同知,移苏州,署太仓知州。卒后被祀为乡贤,潮阳地区的人民也将他视作好官来祭祀。
  沈棨 《乌程县志》《湖州府志》记载,沈棨,字彦威,沈淙子。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由济南教授迁国子监博士,后升工部主事、兵部职方司阁部。孙承宗巡视边疆时,赞画于军前。当时有人建议开易州矿,沈棨极力制止。后迁佥都御史,因与监军内监有龃龉,被贬谪至粤东,不久后获赦归还。
  沈楘 字次斌,号文五,沈淙次子,沈演嗣子,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授山东副使。
  沈果 号揆之,沈㴶子,中书舍人。
  沈重熙 号岸止,沈楘子,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
  沈始然 号茗士,沈楘次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以科场事流徙。
  沈颖 沈节甫曾孙,荫封中书舍人。
  沈尔爆 字冀昭,号凤宇,沈节甫曾孙,清康熙二年(1663)顺天乡试中试,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公安知县。工小令,作品入《瑶华集》,常与陈维崧、王士桢以诗文赠答,其风趣为常人所不可及也。妻亦能诗,世人有诗赞曰:“君才似虞嘉,闺中有徐淑。闭吟赠妇篇,或歌起由来。”
  沈修若 “庄氏史狱案”发,庄氏之友朋、亲族、奴仆之为孤者有数人。沈修若将庄廷铣的一子藏于家中,家人恐惹祸上身,沈修若却说:“急难相救,正在此时,若学他人畏避,安赖亲戚为?”他所藏匿的,是他的外孙。
  沈宗骞
  据《两浙輶轩录》《香居画识》《墨林今话》和林极民的《湖州籍画家沈宗骞》,沈宗骞(1736—1820),字熙远,号芥舟,因居研山湾(即愿字三圩),又号研湾老圃,乌程(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清代画家、鉴赏家,博辨识,善书画,以诗书画为生。世代居住在马腰,他的房屋周围桑树、梅树环绕,夏季又有荷叶亭亭,十分美丽,他在其中怡然自得,常常吟咏赋诗。书宗二王法度,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得古人神韵。所作山水,秀润华滋,在黄公望与董其昌之间,深有功力。他擅长写真,晚年则纯用焦墨。代表作有《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为计光圻之旧藏,世为赏鉴家所重,有“神品”之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作《源头活水》图卷,现藏于苏州博物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作《山林幽趣》图轴,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另有《访友苕溪》图卷,现藏于四川博物院。著有画论著作《芥舟学画编》,是其潜心学画30年之成果:该书的自序作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卷一、卷二为《山水》,有16篇;卷三为《传神》,有10篇;卷四为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计3篇。书中论述山水、肖像等画法,以及笔墨、绢素颜色等的用法,其中对肖像的画法有较为详备的介绍。书中,沈宗骞主张“痛斥俗学,评论正法”。原书散失,今据日本翻印的冰壶阁刊本再版。
  僧慧澄
  慧澄,本姓朱,名璇,方丈港人,清道光年间任东迁民心禅寺(寺址为20世纪90年代东迁乡人民政府办公处所在地)住持。他自幼吃素,18岁起在镇江金山寺削发为僧3年,回乡时见宋代所造的民心寺屋破无人修理,就定居于此寺,并在此修造佛像。不到10年时间,民心寺僧侣云集,香火鼎盛。
  寺旁筑有望晖楼,四周种植梅树。梅花盛开时,其便邀文人赏梅,吟诵其间。
  慧澄善诗喜琴,所著《望晖楼诗集》,在太平军来时与寺庙一起被焚毁。
  丁是娥
  丁是娥(1923—1988),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马腰村人,原名潘咏华,沪剧女演员,工花旦、正旦、老旦。唱腔婉转绮丽,善于抒发人物内在感情,自成一家,擅演剧目有《罗汉钱》《鸡毛飞上天》《芦荡火种》《雷雨》等,著有《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是一位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戏剧大师。
  丁是娥自幼喜欢唱戏,6岁就能够演戏,嬉笑抹泪,举手投足间,活像一个跑江湖的老艺人,因此赢得“6岁的老江湖”的绰号。9岁那年,她失去了母亲,在居住在南浔的姑妈的帮助下,她摆脱了卖身葬母做童养媳的命运。一年后,她拜丁婉娥为师学唱申曲(1941年初改称“沪剧”),取艺名为“丁是娥”,开始了长达55年的梨园生涯。
  热爱、勤奋和聪慧使丁是娥在学艺道路上突飞猛进,经过3年的勤学苦练,她既能唱花旦,又能唱正旦,还能演老旦,成为丁婉娥小囡班的台柱,被人们称为“小小婉娥”。18岁满师后,丁是娥相继在鸣英、施春轩、文滨、上艺等沪剧团演出,以主演根据美国同名电影《风流女窃》改编的沪剧而享誉上海滩,赢得“东方的玛丽·蒙丹”的殊荣,成为十里洋场大红大紫的明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丁是娥响应党和政府“改人、改戏、改制”运动的号召,她的艺术人生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52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三周年,文化部决定举办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贯彻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4月3日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写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的精神。上海沪剧团改编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推出剧目《罗汉钱》,由丁是娥主演,获得巨大成功。
  赵树理观看表演后高兴地说,他写的小飞蛾,就是舞台上丁是娥扮演的这个人物,丁是娥演出了他书中人物的神韵。这次进京演出,将丁是娥的艺术事业推向高峰,她不仅荣获演出一等奖,还被邀请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演出,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3年,丁是娥加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
  1958年,丁是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沪剧名角中的第一批党员。
  丁是娥入党的消息甚至受到周总理的关注,他专门将她领到毛主席身边,把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勉励她好好工作。
  1960年,丁是娥登上演艺生涯的又一个高峰。这一年,她成功主演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文化大革命”中著名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为了给京剧《沙家浜》示范,沪剧《芦荡火种》剧组先后4次进京演出。刘少奇充分肯定了丁是娥扮演的阿庆嫂的形象,认为沪剧的阿庆嫂周旋于胡、刁之间,利用敌人矛盾这一点比京剧中塑造得好。周扬也对京剧团的同志说,沪剧演出得很成功,不要修改。在同年演出的《鸡毛飞上天》中,她在唱腔设计上独辟蹊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丁派唱腔”。刘少奇和周恩来都充分肯定丁是娥在《鸡毛飞上天》中的表演,周恩来还称赞她演得“呱呱叫”。
  除了上面介绍的,丁是娥的代表剧目还有《金黛莱》《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等。
  丁是娥曾说:“有爱的地方才有事业。演员热爱艺术,要像爱情人那样去爱,倾其一生之爱,这艺术才能化为事业,这事业才会有辉煌。”
  1978年,丁是娥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她就像涅槃的凤凰,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
  1981年,她推出了5集电视连续剧《璇子》,开了拍摄沪剧电视连续剧的先河,她还在剧中大胆启用了沪剧新秀茅善玉。后来,茅善玉与越剧青年演员茅威涛并称为“江南二茅”。
  1982年9月,出任上海沪剧院第一任院长。
  1985年,退居二线,仍然操心工作。一直到1988年因肾癌晚期住进医院,仍以评委会主任的身份关心沪剧中年演员声屏大奖赛的举行,当年6月28日病逝。朱丽兰 朱丽兰(1935一),祖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东迁乡方丈港村,生于上海。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动力学、高分子材料剖析、性能结构形态关系的研究。直接参与和领导国家“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火炬计划的制订,并负责组织实施。其研究项目曾多次获国家部委级奖励。1993年获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译有《有机化合物光谱鉴定》,著有《当代高技术和发展战略》,并发表几十篇论文。曾任科学技术部部长,现为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
  曾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1955年高中毕业后,赴苏联奥德萨大学攻读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
  1961年毕业回国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室副主任、副研究主任、副研究员、所长,兼任教授。
  1979—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弗拉堡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进修。
  1986年起,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1991年1月起,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副书记。
  1993年5月起,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
  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6年3月,成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1996年5月,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1997年8月,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8年3月—2001年2月,任科学技术部部长。
  2001年2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丽兰还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科学家出身的朱丽兰不仅敬业还慧眼识才。后来的科学技术部的部长万钢就是在她的邀请下回国的。1999年,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邀请万钢带领中国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及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考察。这次回国,万钢发现了一个十分严峻的事实:中国汽车工业对国外的依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那一年国内盛行“汽车引进论”:中国没必要生产自己的汽车。对此,万钢忧心忡忡,他撰文向国务院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跨越式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个切入口。虽然我国在传统能源汽车技术方面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多年,但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差距没有那么大。研究新能源汽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退一步说,以后有能源危机了,我们也不怕。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巧,时任科学技术部部长的朱丽兰访问德国,在周家伦的引荐下,万钢与她见面了。她正式邀请万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回国,主持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
  朱丽兰退休之后,依然关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情系家乡。2012年9月28日,在新兴的工程机械之都长沙,世界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喜迎20周年华诞。朱丽兰在庆典上表示,中联是传统科研院所改制的成功典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今天,中联的经验弥足珍贵。2016年4月25日,朱丽兰前往长兴天能集团考察企业的科技研发及市场运作的情况。考察过程中,她对天能集团的发展十分赞赏,同时鼓励其提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为推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贡献正能量。2017年11月,朱丽兰出席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同月,回湖州参加以“凝聚湖商力量加快赶超发展”为主题的2017湖商发展大会。其间,参观湖州影视城,了解湖州影视城的前世今生,对湖州影视城“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创业思维十分赞许,并寄予厚望。沈烈夫 沈烈夫(1899—1950),马腰人,毕业于浙江省第三师范学校,曾任马腰乡乡长。抗日战争时,任吴兴县立简师分部主任。后避居上海,在爱国女中任教多年。
  费洁心
  据《湖州市文化术志》,费洁心(1904—1969),民俗学者,马腰人。父母早逝,毕业于松江的一所教会中学,曾在桐乡市石门镇当小学教师。1929年起,在湖州三余社的培本小学任教,与诗人朱渭深相识。1930年,朱渭深加入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吴兴分会,费洁心自此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他利用假期回乡时与亲友往来的机会积累资料,访问老人,认真记录。
  1932年,他与张之编的《湖州歌谣》出版,随即再版并编印第二辑。因朗朗上口、趣味盎然,夏夜的街头巷尾,老人与小孩争着诵读。接着,他又广泛收集农业方面的谚语、俗语,辑成《中国农谚》一书,钟敬之等都为之作序,该书后被收入《民国丛书》。他还出版过《民国隐语》《歇后语》等书。
  湖州沦陷后,费洁心全家逃难到乌镇,他于此时加入朱希的部队支持抗日。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和朱青深、丁虎生在湖州合办《救亡三月刊》,宣传抗日。
  1939年,回到马腰,开办战时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当过乡长,后到湖州三一小学任教,半年后,又回马腰小学任校长。
  1949年后,任马腰小学副校长、南浔浔东小学教导。
  1969年,在家中病逝。
  费洁心还编撰过不少学生读物,如《小朋友字辨》《儿童书局》《爱国诗歌选》等。1932—1933年,他在《新湖声》任主编,编写了约50期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报纸《小学生》。他还撰写了许多以“写给小学生”为主题的散文。
  朱从亮
  朱从亮(1913—2003),当代南浔民间修史第一人。青年时代的朱从亮曾在裕群蚕种场和浔溪缫丝厂当过学徒,抗日战争时期在纽扣厂工作。他于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1月入党。
  1953年3月,调至吴兴县人民法院,后任副院长。
  1957年,调至环渚乡任乡长。
  1959年,调至南浔农技站任站长。此时,他参与了《南浔区农业史》的编写,由此踏上漫长的修志之路。
  离休后,他更是一头扎进志史的浩渺海洋,乐此不疲。他收集、编写了《常用天气谚话200条》和《吴兴六百年旱涝史》两本具有南浔特色的气象资料。在和张和孚、周子美先生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南浔镇志人才断层的缺憾——自明崇祯年间直至民国,先后续修镇志达16次之多的“志史之镇”南浔,此时却无人关心此事。他因此萌生出以一己之力为南浔续修史志的宏愿,自此无怨无悔地行走在这条路上。
  1980年以来,年近古稀的朱从亮编写了12部志史,计37册350万字,其中包括《退休工人见闻录》12册,《南浔镇新志·民国部分》1册,《湖州备志》1册,《湖州史话·四象八牛专辑》1册,《吴兴旧事闲录》1册,《吴兴县志试编》6册,《马腰镇志》1册,《东迁镇志》1册等。当最后一册志史完成时,朱从亮已77岁高龄。另外,他还编写了《南浔文献新志》《南浔氏族寻源》《南浔辑里丝》《南浔方言俗语》《湖州丝绸志(初稿)》《湖州史话初编》《折纸大全》等书。

知识出处

希望沃野

《希望沃野》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希望沃野》不仅是对南浔地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展示南浔独特魅力、讲好南浔故事的现世书卷。南浔区不断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力求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扎实贯彻相关精神、把脉相关文化政策,启动“一镇一品”工程,挖掘南浔各镇各村本土文化资源,出版当地文化著作,传承发扬南浔各村镇的文化魅力。“浔迹丛书”应运而生,该作品由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南浔区图书馆联合出版,涉及南浔各地历史、人物、“非遗”、诗歌、方言等文化记忆,系统展示了南浔长时间沉淀的文明成果和拥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沈珍珠
相关人物
吴兴
相关人物
董贞元
相关人物
沈煓
相关人物
沈熺
相关人物
沈塾
相关人物
沈之鉴
相关人物
沈节甫
相关人物
沈㴶
相关人物
沈荣
相关人物
沈淙
相关人物
沈楘
相关人物
沈果
相关人物
沈重熙
相关人物
沈始然
相关人物
沈颖
相关人物
沈尔爆
相关人物
沈修若
相关人物
沈宗骞
相关人物
僧慧澄
相关人物
丁是娥
相关人物
朱丽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吴兴县人民法院
相关机构
浔溪缫丝厂
相关机构
马腰小学
相关机构
长兴天能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寿县
相关地名
洛阳
相关地名
乌程县
相关地名
海州区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