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希望沃野》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48
颗粒名称: 传统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8
页码: 41-68
摘要: 传统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在对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认识中积累而成的,包含农桑技术、气象观察、民风民俗、生活技巧、伦理道德、信仰礼节等,具有实用性、教化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地域性,通常表现为民谣、谚语、典故、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件件珍贵的民间瑰宝。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传统文化

内容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在对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认识中积累而成的,包含农桑技术、气象观察、民风民俗、生活技巧、伦理道德、信仰礼节等,具有实用性、教化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地域性,通常表现为民谣、谚语、典故、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件件珍贵的民间瑰宝。
  民间传说故事
  七层卧塔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南浔籍的地方官为了吸引乾隆皇帝到南浔游玩,曾这样对他介绍南浔的风景:南浔的古溇港里不仅有一座七层卧塔,还有“金鸡弄贴对凤凰桥”和“走过桥勿(不)见桥”等风景。
  实际上,李家河村东侧,确有一条宽阔的河,名叫“古溇港”,向北流入太湖。在古溇港中央,有7个水塘,南面的最大,向北逐个变小。旱季水位浅时,7个水塘全部露出水面,极似一座倒在水里的卧塔。
  白米塘
  白米塘石柱上对联的故事
  白米塘十字港口南角,有4根石柱,其中正面的2根上要请人写副对联。当时碰巧有一个秀才路过,便写下对联: 上联:野渡横舟一片清凉可当祥;下联:水抱田村十字通行之跋涉。
  炮震安南国 清朝时,李家河村的吴家有一位男子,因排行老二,人们便称他为“吴老二”。那时安南国(即现在的越南)屡次侵扰我国的边境,清政府派兵前去抗击,吴老二也在军队中。因为长途行军,一路劳累,安营扎寨后,士兵们倒地便睡。安南国的士兵乘机发起了冲锋,清朝士兵因正在熟睡而未察觉。这时吴老二刚好起来解手,看见安南国士兵冲了过来,情况十分危急,情急之下,他急忙用打火石点燃了军中火炮的火药线。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炮弹打中了敌营,敌人被突然打来的炮弹吓到了,本能地后退。这时,熟睡中的清兵也被惊醒了,急忙投入战斗,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不过,吴老二的耳朵却被炮弹震聋了。战争结束后,因为吴老二点炮有功,清政府授予他大红顶戴花翎。因此他家墙门东、西各装有一个兽头,这是一般老百姓家无法拥有的,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还能见到。据说他在苏州建有一座府邸,20世纪70年代有人曾见过。
  人心不正遭报应 相传,李家河村有水田40多亩(约26667平方米),属于一位姓金的阁老。金阁老为人十分小气,处处精打细算。他叫了一些长工为他耕作,又担心长工们偷懒,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每一个长工耕作的小圩四周砌上围墙,又在工具上都绑上铃铛。这样长工在干活的时候铃铛就会发出声音,而且由于围上了围墙,长工的工作进度一目了然。管家就是靠这种方法监管长工的。
  谁知道这下可惹了大祸,长工们一起干活时铃铛发出很大的响声,有人与金阁老积怨很深,就趁这个机会上奏朝廷,说金阁老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准备谋权篡位。皇帝听了之后龙颜大怒,下旨将金阁老斩首,而且暴尸数日,他人不得收尸。远在南方的金阁老的家人,无奈之下只好用金子做了金阁老的头,埋葬于江苏省八都乡曹村。
  蚕丝品质不同的原因
  当时方丈港村有两家出产蚕丝的大户人家,一家在港西,一家在港东,港西这家出产的蚕丝没有港东这家的好。据说是因为方丈港河水水质不同,港东的水清,港西的水浊,故一条河两岸出产的蚕丝有好有坏。
  造房子时要在主梁包红布的原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很顽皮,他的舅舅要造房子,他跑去帮忙。但是舅舅嫌他顽皮,碍手碍脚的,就让他出去玩。于是朱元璋只好跑到田间玩耍,百无聊赖下,他拿泥捏了条子当梁玩:舅舅家上梁,朱元璋也用泥条子上梁;舅舅家上主梁的时候,朱元璋也拿了泥条子当主梁。一不小心,朱元璋把泥条子弄断了,这个时候,舅舅家的主梁也突然断了,这惹得他很生气。后来朱元璋回到舅舅家,说:“把梁压压直,外面包块红布就行了。”自此之后,造房子的时候主梁上都要包上红布。
  民谣
  孟姜女哭长城(十二个月)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团聚,孟姜女丈夫(去)造长城。
  二月里来暖洋洋,双双燕子到南墙;修窝修得端端正,对对(那么)燕子绕高梁。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真倒青;家家坟上飘白纸,孟家坟上冷清清。
  四月里来养蚕忙,姑娘嫂嫂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枝上,捋一把泪水采把桑。
  五月里来是黄梅,黄梅水发去秧田;家家户户田中去,孟姜女田中稗草青。
  六月里来热难当,蚊子飞来叮手上;宁可叮奴千口血,莫叮丈夫万喜良。
  七月里来天气凉,家家都有裁衣裳;人家都有衣裳做,孟姜女家里是空箱。
  八月里来雁门开,鸿雁脚上把书带;闲人只说闲人话,哪有闲人带闲信。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那个)米酒菊花香;奶奶洒酒奴不吃,同时雄酒不成双。十月里来稻上场,牵砻做米还官粮;家家都有官粮还,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十一月里来雪花飞,孟姜女出外送寒衣;南边孔雀来领路,孟姜女哭到长城边。
  十二月里来过年忙,杀猪杀羊闹哄哄;人家都有猪羊杀,孟姜女家里空荡荡。
  摇啊摇二则 摇啊摇,摇到阿婆桥。阿婆否有啦,阿公买个鱼来烧。头否熟,尾巴焦。吃得宝宝哈哈笑,阿婆见了哈哈笑,阿公见了划火跳,外孙吃下去狠狠[1]摇,扑嗒嗒,扑嗒嗒……哎哟! 摇啊摇,摇到南浔大桥头,拾到个菜蒲头[2],挂在羊棚头,羊不吃,挂在猪棚头,猪不吃,挂在阿三家后门头。啊呜!啊呜!吃两口,吃得一嘴一鼻头。
  拜年接龙 你姓啥?我姓黄。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青草。什么青?碧绿青。什么笔[3]?毛笔。什么毛?羊毛。什么羊?山羊。什么山?高山。什么高?年糕(高)。什么年?新年。我向大家拜个年。
  数星星
  吃粥星,扁担星,铜油毡,花油瓶,念得七遍为聪明。
  娃娃歌谣 墙皮花,朵朵开,开墙门,姐夫来,叫你姐姐明天早点来。风大落雨怎么来?右手撑把黄阳伞,左手抱个小弯弯(娃娃),弯里弯,山里山,山里娘娘挑扁担。
  采桑歌谣
  日出东方红堂堂,女儿在房正梳妆。两耳金环分左右,棉衣紧身十分俏。一身打扮毕清爽,娘叫女儿来厅堂。轻脚细微出门房,女儿容颜好风光。老
  [1]狠狠,当地方言音bábá。
  [2]菜蒲头,当地方言指菜根。
  [3]当地方言中,“笔”“”二字同音。蚕旺食正需叶,娘叫女儿去采桑。女儿直向桑园跑,左采桑来右采桑。贴面碰到小情郎,女儿跑出桑园地。郎叫小妹慢采桑,青天白日好时光,想与小妹配成双,此事本人难相许,日到黄昏来家堂。
  十地名歌谣 月(一)家浜,宁(二)家坝,三家村,四塘上(指东迁),五舍兜,陆(六)梁桥,辑(七)里村,八里店,九里桥,十字港撑一篙到马腰,马腰店里吃酥糖。
  一至九月月份歌
  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风筝,三月里淘米裹粽子,四月里养蚕做茧子,
  五月里卖丝得银子,六月里买只馄饨落一落(煮一煮),七月里买个西瓜切一切,八月里买只红菱剥一剥,九月九蚊子叮石臼。
  登云
  谁登云节节高?蜘蛛网登云节节高。谁登云去龙朝?李城洋登云去龙朝。谁登云东海里?观音师登云东海里。谁登云太湖梢?老龙王登云太湖梢。
  十只台子
  头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
  武松手托千斤石,太公八十遇文王。
  第二只台子凑成双,侯门斩子杨六郎。诸葛亮摇卦东风借,三气周瑜芦花荡。
  第三只台子桃花红,百万军中赵子龙。
  文武全才关夫子,连环巧计是庞统。
  第四只台子四角平,吕蒙正落难破窑里蹲。
  朱买臣上山担柴卖,吴文寿落难唱道情。
  第五只台子是端阳,莺莺小姐烧夜香。
  鱼肉极香推入水,贵人张生跳粉墙。
  第六只台子荷花芳,阎婆惜活捉张三郎。
  宋公明头子上梁山,沙滩板子小秦王。
  第七只台子是七巧,蔡庄园造起洛阳桥。
  观音龙女来做法,四海龙王免三潮。
  第八只台子只只好,昆仑八下过元宵。
  开台阴阳包文正,张飞吓断八林桥。
  第九只台子酒里蹲,鲁肃吃酒讨荆州。
  关平手拿无情剑,周仓单刀绕一圈。
  第十只台子唱完成,唐僧和尚去取经。
  孙行者带路前面走,山中遇到怪妖精。
  儿歌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只钉,丁零当啷挂得高,刀无柄,换杆秤,秤无砣,换面锣,锣无槌,换条被,被无四只角,换张八仙桌,八仙桌没有脚,换只鸭,鸭没头,调只牛,牛没有尾巴,换条领褂,领褂没有襻,换把伞,伞无梢子,换只篙子,篙子没有头,换个橹宁头[1],嗷咕嗷咕,摇到南浔小桥头,捡到一个菜蒲头,烧了六杯头,吃出鱼骨头,哽在喉咙头,跑到阎罗王后门头,阎罗王大喊触霉头,放你到南浔百间楼,钳出鱼骨头,告诫人们勿要去做贱骨头。
  信天游
  吾唱山歌乱说多,蚌壳当船行太湖。太湖当中挖野菜,下山顶上捉田螺。
  [1]橹宁头,当地指橹。一个田螺三斤多,挑出肉来四斤多。摇篮(外)外婆哇哇哭,吾扔掉田螺抱外婆。
  英雄开篇 一人一马一根枪,二国争斗反西凉,桃园结义三兄弟,杨四郎盗铃出关见亲娘,伍子胥一夜忧白头,杨六郎镇守三关白虎堂,七擒孟获孔明计,八锤大闹朱仙岳家将,九进中原金兀术,十面埋伏楚霸王,十一郎大战青面虎,甘罗十二为丞相,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黄泥岗智取生辰纲,十五大战金钱豹,十六霍定金小姐大盘洛阳,十七佘太君平定黄花国,十八秦琼打擂见姑娘,十九王莽赶刘秀,二十(八)宿闹昆阳。
  端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谚语俗语盲子公公活了八百,勿见黄梅水不发。
  邻舍好,三分宝。
  漂过来的东西不要捞,路过的人不要留。
  前桦后朴,打船造屋。
  灰鸭蛋劈劈,稗草剔剔;灰鸭蛋否劈,稗草否剔。
  九月十三落[1],皮匠老婆要吃肉;九月十三晴,皮匠老婆要嫁人。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若是不种,样样脱空。
  [1]落,当地方言指下雨。上欠皇粮下欠债,无处极想做长工。
  甜馒头,苦粽子。
  冬节团子年节糕,清明粽子稳牢牢。
  夏雨隔田埂,黄牛湿半只。
  上蚕撒谷,米里拣谷,水里种竹。
  舂米 做到老,学到老,十月南风要收稻。
  天勿怕,地勿怕,只怕头蚕出丝车。
  端午夏至连,无车好种田。
  夏至是五六,不卖田地就卖屋。
  朝看东,晚看西。
  朝看头顶穿,夜看四边圆。
  早霞勿出门,晚霞行千里。
  (鸭)早叫风,夜叫雨,中午嘎嘎晴到底。
  处暑三朝苗有孕,白露白微微,秋分稻透齐,霜降割早稻,立冬一齐倒。
  春霜不露白,露白要赤脚;春雾不隔宿,隔宿落塌屋。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虫,冬雾雪。
  三朝雾露发西风。
  夏至(风向)西南,没小桥、小庙;夏至(风向)东北,腊月下雪;夏至(风向)东南,鲤鱼搅潭;夏至(风向)西北,鲤鱼上屋。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燥松松;七八月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空。
  一分春雪一寸水。
  冬雪致熟,春雪致水。
  春雪盖腊雪,种田不缺吃。阴到冬至晴到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春打五九末,蚕豆小麦无一粒。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小麦不吃芒种雨,不然变红头麦。
  六月初三打个阵,上午耕田下午困。
  上看青山,下看日落。上看初三,下看十六。
  四月初四落神仙雨,早卖新丝籴市米。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
  立冬有雨,冬有雨;立冬无雨,一冬晴。
  鱼跳水,要落雨。泥鳅翻泡,大水要到。蚯蚓滚沙,天要下雨。蚂蟥上田岸,风雨即来临。燕低飞,披蓑衣。
  西南阵,带过二三村;东南阵,空心阵。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出东方红,无雨必有风;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有。
  十二生肖俗语: 鼠:老鼠欠的塔饼债。意指还不清的债。
  牛:老牛身上拔根毛。意指只是小事。
  虎:老虎头上拍苍蝇。意指不要命,做危险的事。
  兔:兔子不吃窝边草。意指不要在家门口干坏事。
  龙:二十分龙二一雨。意指此时下的雨是瑞雨。
  蛇:打蛇打的七寸里。意指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
  马:好马不吃回头草。意指不走回头路。
  羊:羊毛出在羊身上。意指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猴:抱了猴生[1]不上树。意指某人是扶不起的阿斗。
  鸡:金鸡叫来天明亮。意指金鸡报晓。
  狗:人心不得狗心好。讽刺某些人的虚伪。
  [1]猴生,当地方言指猴子。猪:不要当我猪头三。希望别人能重视自己。
  农家产品制作技艺
  大头菜的腌制 腌制的大头菜是南浔的一大特产。起先,它只是南浔老百姓的一种家常菜,后来南浔人将它销售于各地,特别是杭嘉湖地区及上海,由此声名远播。
  它既可作为小菜食用,也可当零嘴。
  其腌制流程如下:
  1.洗净晾干:收割已成熟的大头菜,将其根部洗净,然后放在桑树或蚕檀(当地的一种植物)上晾晒到软、瘪为止。
  2.切片腌制:把软、瘪的大头菜用菜叶子绕成团,并切成相连的薄片放入缸中,以10斤大头菜1斤盐的比例进行腌制。为使腌制更均匀,一层大头菜上要撒一层盐,并用脚踩踏结实,重复其过程,一直到腌制完毕,然后用石块等重物压紧。3天后,将大头菜取出,重复上一过程。又2天后,再次将大头菜取出,并一层一层放入腌制大头菜专用的甏中,然后将其压紧。
  3.封口:用粽叶将甏口覆满,再用绳扎紧,然后用糙泥(泥、水和砻糠拌匀而成)封口。
  4.取食:3个月后开封即可取食。
  灰鸭蛋的腌制
  其腌制流程如下:
  1.洗净晾干:将鸭蛋逐个洗净晾干。
  2.调稻草灰:按鸭蛋:白酒(60度)∶盐=25∶5∶4的比例,先加白酒、盐,再加适量的水把稻草灰调成糊状。
  3.腌制鸭蛋:将鸭蛋逐个浸入已调成糊状的稻草灰中,并将甏口封住,然后放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
  4.取食:过1个月即可取食。
  汤团的制作
  汤团是南浔人喜欢的一种食品,吃汤团的习俗在本地流传已久,一般多在过年时吃。其制作流程如下:
  1.将糯米和粳米混合,浸泡1—2天,磨细后放入布袋内悬空吊起,沥干水分以制成米粉。
  2.在锅中倒入少许油,七成热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在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取一小块捏扁,包馅后揉圆。
  4.将汤团下锅,见汤团浮上水面即捞出。
  5.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猪油、葱花等,加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团放入碗中即可食用。
  做杜酱
  杜酱即黄豆酱,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酱料,既可食用,也可作调料。
  其制作流程如下:
  1.煮黄豆:将黄豆放入锅中加水煮酥,然后捣成糊状。
  2.蒸黄子:加入适量面粉(按3斤黄豆1斤面粉的比例)继续揉,捏成扁圆的块状,放在匾内(匾下垫稻草)稻草上,上面再覆盖一层稻草,放在封闭性好的房内约7天(根据气温而定,一般30℃左右只需2.5—3.5天),使其发酵,待块状物上长出青毛。
  3.晒黄子:取出块状物,将其掰成小块并晒干。
  4.晒酱:按照1斤黄子2.5两盐的比例泡好盐水,待盐水冷却后,将其与黄子分别放入酱缸中,以淹没黄子为标准。为防苍蝇等虫子,在酱缸口上绷一层丝绵,放在阳光下晒。水分蒸发后,其变稠成为糊状,酱便做好了。
  注意事项:晒酱时应在早上对其进行搅拌,这样可以避免做出来的酱发臭。用蚕豆(要去壳,即豆瓣)做酱的过程与用黄豆做酱的过程一样。酿甜酒 甜酒即米酒,一年四季均可饮用,夏季因气温高,易发酵,因而产量较高,是消渴解暑的家庭饮品,深受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用米酒煮荷包蛋,有的地方还会加一些红糖,是一道适合产妇和老年人的滋补佳品。乡下一般冬至后开始酿酒以准备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工艺一般不外传,但各家之间会相互学习,因而大致流程为人所知,如下:
  1.将糙米浸泡24小时后捞起,冲洗干净。
  2加适量水,放进蒸笼蒸熟。
  3.适度把糙米饭冲凉,放入缸内,拌上酒药。
  4.缸上加盖,进行发酵。
  5.过7—10天加入凉开水。
  6.过20天左右即可饮用。
  酿桑果酒 古时,桑果就是皇帝御用的补品。它有助于解决女性手脚冰冷的问题,更有补血、强身、益肝、补肾、明目、降血脂等功效。古人不仅自己食用, 还经常用它来招待客人。桑果酒就是一种以桑果为原料制成的农家特产。
  其制作流程如下:
  1.选取新鲜且成熟的桑果适量。
  2.选取容器一个,玻璃瓶或酒坛、塑料瓶皆可,洗干净备用。
  3.根据自己所需选取上好的35度到52度的白酒若干。
  4.把桑果放进容器中,慢慢注入白酒,以盖过桑果为宜。
  5.用盖盖好,最好在盖和瓶身之间加一层薄膜,以利于密封。
  6.亦可在酒里加白糖、枸杞、天麻等,按需选择。
  7.放于阴凉处贮藏。
  8.15—30天后即可饮用。
  土制烧酒 民间流传已久,具体起始年代无法考证。米酒喝完后,剩下的米糟,称为“酒糟”,酒糟可用来制烧酒,即杜酒,既可自己饮用,又可用来招待客人,还可以用来浸杨梅、青梅或者腌蛋等。
  其制作流程如下:
  1.锅里放入适量清水。
  2.将酒糟拌上砻糠放入蒸笼里。
  3.加热锅灶至蒸笼里有蒸汽逸出。
  4.蒸汽即为烧酒。
  自制丝绵 民间流传已久,具体起始年代无法考证。制作好的丝绵可用于翻棉袄、拉被絮,也可出售。
  其制作流程如下:
  1.将茧子摘下后,挑个头大的(一般是双蛹的)留下。
  2.将茧子放入水中煮熟,用灰过滤,准备好水缸等工具。
  3.从茧子最薄的地方入手将其剥开。
  4.将茧子撑开后套在手指上。
  5.撑开手指。6.按上面的步骤套上10个左右的茧子后,用力将其撑开。
  7.几个不同的方向要均匀用力,一个棉兜便这样诞生了。
  8.挤掉水分,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即可。
  柴龙的制作
  民间流传已久,具体起始年代无法考证。柴龙是供蚕做茧的场所,是用稻草建成的。
  其制作流程如下:
  1.选择空旷的场地,准备好所需的工具(稻草或麦梗、草绳、钩子、木棍等)。
  2.将木棍绑在一根电线杆上,将用来确定柴龙长度的草绳套在上面。
  3.将绳子的另一端打结,套在钩子上。
  4.一人将切好的稻草放入草绳之间,一人转动钩子,一人递稻草。
  5.一条柴龙完成。
  民风民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民风民俗迥异,为文化花园的百花齐放增添了许多亮色。南浔的民风民俗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兼收并蓄,多姿多彩,至今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节庆习俗
  春节 春节又叫“新春”,为每年的农历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南浔人民的庆祝活动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除夕时,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一起吃年夜饭,然后一起守岁、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新年来临时,人们还会燃放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南浔人民有大年初一黎明时燃放爆竹的习惯,谓之“开门炮”。这天的早餐一般是年糕、汤团,象征生活步步高,全家团团圆圆。还要于中堂设香案,陈果品,众人须行礼拜,此为“谢天地”。大家都穿上新衣服,长辈给儿孙“拜岁钱”。出门见熟人,皆须拱手拜岁,全日不汲水、不扫地。
  正月十二游蚕花堂 现东上林村村后有一座小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当地人民都会在此举办集会。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售卖各种东西的小贩在庙前摆起小摊,其中最多的是从含山赶来的卖纸制蚕花的,“蚕花堂”之名由此而来。庙里此时也会举办各种活动,村民会自发地准备斋饭、斋菜、水果等以祈求一年太平和风调雨顺。
  这一活动据说起源于清末,意在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没有固定的日期,后来固定于正月十二。随着含山蚕花节的兴盛,其热度逐渐消退,但仍是东上林村村民每年新年之后最大的商贸集会。
  二月初二吃撑腰糕 撑腰糕就是过年时打的年糕。人们总会留一些放到农历二月初二种田时吃,据说这时吃了撑腰糕,以后种起田来腰就不会酸。通常的做法是,将年糕放入油里炸一下,再在上面放一些糖。
  立春日种野菜 立春这天,人们会在家门后种上外面挖来的野菜,再浇上粪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今年家里能有收成,因为人们觉得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发“粪”图强就一定会有收获。
  三月三烧野火饭 江浙农村一带,流行在三月初三这天烧野火饭,南浔也不例外。这一天,未成年的孩子们三五成群结伴去野外,自己带米、菜,用石头、砖瓦临时搭一个灶,自己捡柴起火、烧菜煮饭,在一起聚餐取乐。这一习俗与人们在三月初三上巳节在野外进行祭祀的古老习俗有一定的渊源。老人们常说,吃了野火饭,孩子们就能身体健康。
  农历三月初的乡间,蚕豆、豌豆越长越鼓,竹园里的笋一天天蹿高,地里的大蒜也茎粗叶绿。野火饭所需的材料完全可就地取材。可以说,野火饭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
  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烧野火饭的地点要选择在看不到自家烟囱的空地上。一般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地里挖一个小坑,搭几块砖当灶台,在锅里放上糯米,去小河里淘干净。几个人分头行动,相互配合——有人挖笋,有人采蚕豆、豌豆,有人捡柴。等一切材料准备齐全,把笋和咸肉切成丁,和剥好的豆子一起倒进锅里,再放些蒜苗,滴上菜油,加盐和鸡精。水要没过所有的材料。野火饭的特色就是杂,满满一锅,看着就诱人。饭熟以后,大家都围着锅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有地方坐就围坐在一起吃,没有地方坐就站着吃,特别香!
  清明习俗 清明节前夜,南浔人都要吃螺蛳。因为过了清明,螺蛳要产卵了,再吃的话是造孽的。吃螺蛳时,一般都不用剪刀剪尾,而是煮熟后,用针挑出里面的肉,这就叫作“挑清”,当地人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清目明眼。南浔人还习惯在清明时吃粽子和团子。
  端午节习俗 屈原原为楚国大夫,是一位爱国诗人。后来楚国被攻破,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遗体被鱼虾等吃掉,就用粽叶包了糯米扔到河里给鱼虾吃。这一习俗演变至今,人们已不再将粽子投入河中,而是改为吃粽子。
  端午还有一些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的习俗,例如:
  1.每年的端午节,家里有小孩的,都会拿个青壳鸭蛋,在上面打个小洞,放进一只小蜘蛛,煮熟后让小孩吃下去。据说小孩吃了这种蛋,夏天蚊虫便不会咬他。
  2.大人会用雄黄在小孩子的肚子上写个“王”字,用来辟邪。
  3.端午前后小孩子都会穿虎头衣服,戴虎头帽。
  4.家家户户门前会放一个大蒜、一把艾草和一把菖蒲,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吓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5.养殖户会在端午当天点燃干草,用烟熏养殖场,据说这样蚊虫就不会再来。
  6.端午当天,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会贴用来辟邪的符。
  7.小孩子在端午当天吃过癞蛤蟆就不容易生病。
  8.传说白娘子喝了雄黄酒会现身,因而端午节民间盛行喝雄黄酒的习俗,大人们还会把雄黄涂在小孩子的头、额、耳、鼻及手心、脚心,以驱虫解五毒。吃大蒜、雄黄豆腐、豆腐饭等,也被人们认为有辟邪驱毒的作用,因此作为端午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立夏习俗
  1.南浔人立夏有吃蛋的习俗。一般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人们还会相互馈赠。据说,立夏这天吃了蛋,夏天便不会生疮疖。
  2.立夏时,南浔人还有吃蚕豆饭的习俗。俗语说:“立夏见三鲜。”“三鲜”还可分为好几类,比如:田里三鲜——苋菜、蚕豆、麦穗;树上三鲜——樱桃、青梅、香椿。蚕豆饭便是用田里三鲜之一的蚕豆制成的,是立夏时的时令食品。
  3.吃立夏团子也是南浔人在立夏时的习俗。团子的外皮由糯米、紫龙头草制成,馅则由咸菜和笋制成。
  六月六吃馄饨,猫狗畜生[1]洗[2]个浴 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这个节日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贶,意为赐予。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声称上天于六月初六赐天书于泰山。为了感谢上天,他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湖州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六月六”。这天虽不是什么节气,但有着晒衣物、给猫狗洗澡等习俗,正如《湖州府志》载:“初六为天贶节,曝书画、衣服,农家则晒蓑
  [1]畜生在当地方言中音“宗桑”。
  [2]洗在当地方言中音“曹”。笠、褟、裤,洗头发,涤梳具,食馄饨,浴猫狗。” 农历六月初六,一般来说黄梅季节已过,进入伏天,阳光照射强烈,翻晒东西可以防蛀,也许这就是这习俗的由来。这天,读书人家晒书画,寺庙里的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民间还有这天是土地菩萨晒银日的传说,百姓为图吉利,往往倾家而晒。
  湖州民谚有“六月六,猫狗浴”之说,这天人们会将水放在阳光下晒热,大人、小孩都要用这水洗澡。家中有养猫、狗等家畜的,也要将它们放进河中冲洗,据说这样可以避免长跳蚤和虱子。自此日起到立秋,大人允许小孩下河洗浴或游泳。
  湖州当地在这一天还有吃馄饨的习俗,以示伏夏避瘟。如南浔人就有“六月六,买碗馄饨落一落(煮一煮)”之说,居民们会在这天赶早市买皮子和肉以包馄饨,让全家吃碗美味可口的馄饨应应景,那场面甚是热闹。
  青苗会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初二这两天,李家河村11组的白果坟上都会举办青苗会。会前几天,由“圩头阿爹”(召集人)负责筹款,通知各家各户出资,一般总花费折成大米为30石。这些筹集来的钱主要用来请戏班子,而且通常会请两个戏班子唱对台戏。
  这两天四邻八乡的老百姓都赶来看戏,许许多多的商人来摆摊卖东西。街上有各种吃喝玩乐的项目,吃的有鸡蛋糕、梅花饺、凉粉等,玩的有各种玩具。
  戏班子在表演之前,根据剧目的不同也有一些不同的讲究。比如,在演《关公走麦城》这出戏之前,要杀一只大公鸡,倒拎公鸡绕戏台一圈,让鸡血滴在戏台四周,以示对关公的敬意。
  立秋吃泥鳅
  立秋这天,人们会去抓泥鳅。据说,这天抓了泥鳅炖汤吃能延年益寿。
  立冬吃老母鸡
  俗语有“立冬吃鸡补一冬”一说,意思是立冬这天,人们宰杀家养的老母鸡炖汤吃,这个冬天不进补也能保持身体强健。过冬节 冬至前的三天,南浔人习惯称其为“冬节”。这时农忙基本结束,进入农闲时期,家家户户都会吃冬节团子和年糕,烧8个小菜,点上香烛,跪拜祭祖。过了冬至,大家都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到来。
  16岁生日酒
  和湖州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南浔人民也十分重视16岁生日。说是16岁,其实是16虚岁,即15周岁。这一天,男孩子和女孩子都要做寿,俗称“满岁汉”,相当于孩子的成人礼。这一习俗与古人“女子十五及笄,男子二十而加冠”的习俗相近。
  在这一天,按例,外婆家要送来用米粉做的寿桃、寿糕和寿面,娘舅、姑妈、叔叔、阿姨等也要赠送衣料、新鞋(在马腰地区,外婆家往往是送一床丝绵被,以此寄托长辈的厚爱;而娘舅、舅妈则送份子钱)。除此之外,外婆还会私底下送一份金饰给小寿星——女孩子一般为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中的一种,男孩子则是清一色的金项链。奶奶家则会准备好团子和粽子——团子包括青团子和白团子两种,寓意“清清白白做人”;粽子里有两颗红枣,寓意“高中状元,早生贵子”。
  当天,家长会在家里为孩子办生日酒宴以宴请宾客,一般会招待客人享用中餐和晚餐,大家一起热闹地庆祝小寿星成人;也有些人家在酒店里办的,且只招待晚餐。亲朋好友前来庆贺时,切蛋糕、吃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宴席后,家长会分发发糕、寿桃等给亲朋好友。在这之后,农村人家还有个“拜阿太”的仪式。
  办过16岁生日酒,就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家长们期望孩子从此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少男少女也就告别了童年时代,自此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承担起社会责任。
  其他习俗
  三道茶 逢年过节或者有事走访亲朋好友时,主人一般会泡上三杯茶:如果客人是第一次去做客,主人会先泡甜茶(锅糍茶、风枵茶),里面要放糖。如果客人是小孩子,主人还要给见面红包。之后上第二杯茶——熏豆茶,里面放的是熏豆、胡萝卜、芝麻等。最后上第三杯茶——茶叶茶(一般是绿茶),显示主人的好客及对客人的尊重。
  其中极具湖州特色的当数熏豆茶(亦称“烘青豆茶”),古称“金枝玉叶翡翠茶”。当地人常将熏豆茶作为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颇具唐代遗风。古诗《烘豆》云:“乍收豆荚已齐檐,熏豆初添火一杯。生怕点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盐。”熏豆茶中其实只有几片嫩绿的茶叶(一般选取当年的新茶,家境好一点的人家会买上等的嫩茶),更多的是被称为“茶里果”的作料,比如青熏豆(烘青豆)、橘子皮、萝卜干、白芝麻、卜子等。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在茶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干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作料。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茶里果”的做法:熏豆常以“十家香”稻熟毛豆熏制而成。“十家香”毛豆鲜嫩饱满,粒大、形扁、色青,又叫“踏扁青”,一般于农历九月晚稻还未收割之际成熟。采摘毛豆时,人们往往会邀请亲朋好友帮忙。众人围在八仙桌边,将毛豆倒在桌上,边说边笑边剥毛豆。剥出豆粒后,在河边漂洗去豆衣、边膜。用水煮沸毛豆至半熟时,加适量盐,滤干,然后将其薄薄地、均匀地铺在铁丝网筛(旧时也用竹筛)上,用桑钉柴(桑树上剪下来的枝条)烧成的炭火慢慢地焙烤,民间称这种方法为“熏”。反复翻动青豆,使其干燥至发出“嗦嗦”之声,这时,熏豆的清香扑鼻而来。熏好的青豆放在事先缝制的布袋里,或搁在干石灰甏里,或贮藏于罐内,以避免受潮。客人来的时候随时取出冲泡,平时也可作粥菜,或用来佐酒。
  腌制橘子皮时要先刮掉橘络,再将橘子皮切成长丝状用盐腌渍,放入瓶内备用(也可拌入少许炒熟的白芝麻)。
  萝卜干的原料一般为丁香萝卜,将其切成丝状或粒状,用盐腌渍,放在太阳下晒干即可。
  卜子学名为紫苏,因其果实咬在嘴里会发出“卜子”声而得名。野生卜子秋后结果,果实很小,半毫米左右,圆形,黑色,炒过才香。
  熏豆茶可谓色香味俱全:绿色的青豆,红色的萝卜干,鹅黄的嫩茶叶,黑色的卜子和白色的芝麻浮在上层,金黄色的橘皮躺在杯底(或碗底)。除了茶叶散发的缕缕清香,还有芝麻的诱人香味。品尝一口,淡淡的咸味中夹着丝丝甜味,令人回味无穷。
  饮用完熏豆茶后,人们常会取食杯底(或碗底)的诸多“茶里果”。一般的做法是左手举茶杯(碗)至胸前,杯(碗)口朝里作45度倾斜,右手掌底轻轻拍击杯(碗)口,拍一下,杯(碗)底部的“茶里果”便会往上一点。如此重复,直至其上到杯口,这样做比用筷子或匙子取食更有一番情趣。由于熏豆茶广受大众的欢迎,以熏豆茶待客便成为马腰的习俗。每逢春节,人们还会在茶中加一颗橄榄,因其形如元宝,故寓意“招财进宝”。按照习俗,如客人不把碗中的“茶里果”吃尽,便表示其还要喝茶,主人就会一次次添水。不了解此风俗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农村建房习俗
  1.斋土:即请土地菩萨。盖新房的人家必须在晚上进行这一仪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竹匾放在地上,匾内放上土地菩萨的牌位,点起香烛。周围放上土园(用米粉做成)、土鱼(未煮的小白丝鱼)、肉(未煮的肋条肉)、粉丝(未煮)、油豆腐(未煮),然后敲击铜勺,请土地菩萨来享用。这一仪式结束后,一般主人会将土园分给邻舍,据说吃了可辟邪。
  2.破土:斋土结束后,在新建房地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离房屋不少于10米的地方要各钉一个木桩,桩上端包一张红纸,这就是破土。
  3.谢土:新房建好后,还必须要谢土,流程与斋土一样。
  4.“闷心椽”钉不得:木匠中一直沿袭的风俗,指的是建尖顶屋时,主梁中间用红布包裹的3枚铜钱中最中间的一枚上不能有东西,即不能将钉子敲在这枚铜币上。这一位置被叫作“闷心椽”,传说这里被钉,住宅便不安宁,甚至会有主人死亡的事情发生。这一习俗目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仍在流传。
  有关人工车水的习俗 利用圩子[1]和草绳来控制水车车水的时间及速度的方法广泛流传于江浙地区,在本地也流传日久,起始年代无法考证。具体方法如下: 比如有10部水车一起车水,可定中间一部为平车,其他水车的时间、速度都由它掌控。在这部水车的轴上钉上一枚钉子,再套上一根竹管子。随着车轴的转动,圩子的线被绕到竹管子上,等到线全部绕完,平车上的人就敲一下锣,意思是时间到了,可以换班了,就用这种方法计时。控制速度则靠水车尾部小轴上连接的一根可转向的草绳,正常情况下,草绳会向平车方向转,如果没有,说明速度慢了。这种方法较为科学,因此流传很广。
  [1]圩子,当地方言指带有纺线的纺锤一类的东西。之所以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是因为圩子上的线的长度是固定的。只要水车踏得快,线就绕得快,反之则慢。等到线全部绕完,就算是踏了1个圩子的车。一般情况下,农忙时节每人每天要踏一车,即15—18个圩子。
  有关插秧的习俗
  主要工具有玉秧箍等,主要步骤为拔秧、抛秧等。
  1.抛秧时,不可抛在别人身上。因为稻田里一棵秧苗可以移栽的面积较大,抛秧时若把秧苗抛在别人身上不合适。如果这样,按当地习俗,长到一定程度时,移栽范围内拔下的秧苗就都要扔在那个人身上,他就会受不了。
  2.移栽秧苗时,会用稻草把秧苗扎起来,稻草扎秧时形成的圈称为“秧箍”。移栽时,一般会把“秧箍”往前扔或往插好秧的方向扔。据说在插秧时,如果正好将秧苗插在“秧箍”里,会导致手抽筋,这便是俗称的“曲秧筋”。
  3.结束耕种的那天叫作“取秧田”。这天一般都要吃面,因为面是长条状的,吃面寓意以后长出来的稻穗也能长,为的是取一个好兆头。
  门东不种桃树,门西不种山薯
  这是当地代代相传的习俗,因谐音为“东逃西散”的意思,不吉利。
  养蚕禁忌
  起源已不可考。
  1.所有相关的动作所用的动词只能用“长”字,不可用其他的字,否则会不吉利,导致蚕的大量死亡,比如:把蚕放在匾里,不可讲“放匾”,要讲“长匾”;把蚕放在地上,不可讲“放地”,要讲“长地”;把蚕按一定的标准分隔开,不可讲“分蚕”,要讲“长蚕”……
  2.经过“头眠”“二眠”“出火”“大眠”“上山”“回山”几个过程,之后把茧子放在胸口焐一焐,两天后就可以收了。此时要注意,不能把茧子拍扁,不然会破坏蚕的结茧过程。
  3.蚕上山后,要把挂帘挂好,外人不可以进来,里面的人遇到有人在外面叫喊,也不能出声,只能去外面说话,否则会打扰到蚕结茧。外人还得说吉利话,这样蚕农能有更好的收成。卖虾的人路过不能叫卖,因为人们认为虾是蚕的克星,蚕听到叫卖声会害怕,影响发育,导致蚕农收成减少。
  渔业信仰与禁忌
  1.说话时,不能说“翻”“落”这些不吉利的词。
  2.跳到船里的鱼是不可以吃的,一定要放生。
  3.过去木船一般分为三个隔间,因此盛饭时不能隔着盛。
  缝补衣服的习俗 流传的年代已久,具体起始时间无从考证。衣服破了,找人帮忙缝补时,必须把衣服脱下来;不脱下来也可以,但在缝补过程中,两人均不可以开口讲话,否则以后会产生口角。
  民间秘方
  丝瓜藤液治多年咳喘症 秋后,剪断丝瓜藤,在藤断处套上一个瓶子,收集流出的汁液。每日饮用该汁液数次,每次一小调羹,有清火解毒、止咳平喘、去痰的功效。
  土方治蛇疸 蛇疸,即带状疱疹,一般长于腰际,为红色颗粒状,伴随发炎、痒、疼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全身疼痛、发烧等。乡间有传说,如果疱疹长满腰际会致人死亡。在南浔,每当有人得了蛇疸,家人会将陈年的墨磨出墨汁,用毛笔将墨汁涂在患处及周围,隔日一次,这样重复2—3次,病情就会痊愈。
  治消化不良 用鸡肫皮消食是一种土方法,流传于民间已久。鸡肫皮即鸡胃里的一层皮,剥离后洗净、晒干,然后放于瓦片上(不可用铁器),用火烘干成灰备用。
  一般饭前用白糖水冲服,一日两次(量约为一张鸡肫皮),连续服用1—
  2天即可治愈。此法较有效,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
  治腹泻或因腹泻引起的肚痛
  1.把米放在锅里炒到焦为止,盛起来后泡茶喝,能够治疗腹泻。
  2.用烧酒浸杨梅(须将杨梅完全浸于烧酒中,并将容器口封严),2—3个月即可食用,浸得越久越有效。取食杨梅1—2枚,一天服用2—3次即可。
  以上是南浔地区自古流传的治疗腹泻的两个秘方,患者可任选一个,不需同时用。

附注

[1]狠狠,当地方言音bábá。 [2]菜蒲头,当地方言指菜根。 [3]当地方言中,“笔”“”二字同音。 [1]橹宁头,当地指橹。 [1]落,当地方言指下雨。 [1]猴生,当地方言指猴子。 [1]畜生在当地方言中音“宗桑”。 [2]洗在当地方言中音“曹”。 [1]圩子,当地方言指带有纺线的纺锤一类的东西。

知识出处

希望沃野

《希望沃野》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希望沃野》不仅是对南浔地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展示南浔独特魅力、讲好南浔故事的现世书卷。南浔区不断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力求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扎实贯彻相关精神、把脉相关文化政策,启动“一镇一品”工程,挖掘南浔各镇各村本土文化资源,出版当地文化著作,传承发扬南浔各村镇的文化魅力。“浔迹丛书”应运而生,该作品由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南浔区图书馆联合出版,涉及南浔各地历史、人物、“非遗”、诗歌、方言等文化记忆,系统展示了南浔长时间沉淀的文明成果和拥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