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王孙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王孙乐其人其艺》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623
颗粒名称: 怀念父亲王孙乐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0
页码: 93-102
摘要: 王孙乐生于1906年12月,太湖之滨江苏吴江县七都吴漤人,名堪、午年,又字晚芗,号苦田、三痴老人,系王氏28世书香门第。父亲一生清贫,有志耕耘艺海七十余载如一日,每当看到他那坚硬挺拔的墨迹,犹如见到他那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那真诚相待、谆谆诲人的品格,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关键词: 王孙乐 书法家

内容

我的父亲生于1906年12月,太湖之滨江苏吴江县七都吴漤人,名堪、午年,又字晚芗,号苦田、三痴老人,系王氏28世书香门第。父亲一生清贫,有志耕耘艺海七十余载如一日,每当看到他那坚硬挺拔的墨迹,犹如见到他那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那真诚相待、谆谆诲人的品格,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学商不近商痴于书画印 父亲幼年一贫如洗,童稚读私塾,14岁去沪郊罗店镇泰昌当铺为学徒,喜书法,又好学,见堂中金漆匾额,辄以食指书空效仿,其间通函问道于沪上书画家俞剑华、书家曾农髯弟子李肖白,得益良深。26岁,投帖从师金石、书画家朱其石,常至沪寓所问艺。听父亲讲,少时黎明即起,临池学书,工余潜心临摹刻记,书、画、印并进。平时节衣缩食,所用帖本先借阅,后积小款自购,分月偿还。
  卧室。床帐内遍布影印名迹,以便心摹手追。当铺杂活繁多,但父亲总是趁上工时间尚早,就打开墨砚抓紧习字,晚饭后余暇,同伴上街或闲玩,他却独自摊开帖本临习,直至夜阑人静。
  1937年,日寇入侵,典当被炸,父亲只身离沪返回老家吴溇小 王孙乐与八子王留青镇,失业后便携刻刀、印石迁居南浔,借以糊口。青年时期,父亲治学谨严,立“不忧其贫忧其道”名训,学古人志痴求精髓,为了学艺,常夜思不眠,趁兴又复起,伏案以书、画、印为乐,悄然持毫
  三更而不休,一度积劳成疾。
  70岁方才告老退休还家,仍孜孜不倦于艺事,醉心笔墨刀刻而不弃,更号“驽叟”。
  父亲志坚不移,反其苦而曰:王氏子孙快乐。小时候常听他讲治学的苦乐经,甚至头发长了而顾不得梳理,潜心学习,自谦为“驽马”。记得幼时放学回家,见坐在书桌前的父亲挥笔墨不止,傍晚,薄酒一杯,操起那把旧京胡还悠闲唱起一段“三国”。父亲曾自习“琵琶”,因无师而不成功,唯京剧曾入票房,对梅派尤为着迷,退休后还自编唱段,自娱自乐,参加退休工人演唱活动。对生活父亲充满乐趣,人又健谈。有一次,晚学弟子黄昏时来我家,两人清茶一杯促膝交谈,父亲天南地北无所不及,不知不觉过了几个时辰,母亲一觉醒来,揉着眼睛定神一看,时钟已过子夜二时,便唠叨起来:“你们有啥讲个没完,天快要发白了还不睡?”就这样,弟子不好意思起身告辞。
   晚年,父亲的右眼患有“白内瘴”,视力衰退,但仍坚持有规律的生活,早饭后收听新闻,读报,然后临帖一两小时。书桌上的几本苏、王字帖,翻了又翻,早已破旧不堪,父亲习字用的元书纸可用尺量。八十花甲他还学无止境,自曰:“学到老学不了。”更号“三 王孙乐行书横幅痴老人”,所谓“三痴”,就是痴心钻研于古文、书画和印。平日习字有个规矩,不希望有人打扰。一天,陈石波先生来访,他站在窗外张望,久等见不开门就此离去。事后,父亲深感内疚,直言歉意:“真对不起,我正在书写长卷《琵琶行》。”我不解地问:“为何不开门?”经解释后,才恍然大悟,书写长篇作品不宜中断气韵。父亲与书、画、印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缘,在其《手记》中留下了“吾恨不得年轻十年,再学些新东西”。数十载风风雨雨,严冬酷暑,坚持目不停观,手不停挥,他曾讲过:“学艺不进则退,须持之以恒才不退步。”了解我父亲个性的人,无不为他那种勤奋精神所感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学古人得其形易,求其神韵却艰难。积跬步可至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或许,这就是“驽马”好学不倦的缘由吧! 学习无止境大器终晚成 父亲生前说过:“知识无穷尽,关键靠自己。”20世纪60年代初,我还在湖师求学,父亲每次来信嘱我“要学点古文,还需勤扎笔记”,今天,我才后悔没有坚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父亲作画至80岁辍笔,刻印于78岁作“金石刻画”“河山壮丽”诸大印后封刀。看到他1992年《印存钤记》中记录着:“余毕生治印未到二千方,吾师朱其石一生刻印六七千余方。”父亲所存书物、画册、帖本及印谱图因典当被炸遭焚毁,七次家庭迁居又遭失落,现存百余方作集留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幼时家贫未能进学堂,全靠自身努力,刻苦钻研,晚年终获成就,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得到书画界前辈的赞赏。
   父亲学书法,早年从颜入手,后习苏、米、二王诸家,遒劲凝神,豪纵洒脱。他说:“书贵瘦硬方显神,宁刚多于柔,勿柔胜于刚。”言书法,父亲主张以选帖、执笔为两要,帖本有可临而不临之分;执笔,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龙眼之法,紧执笔干,指实掌虚,死指活腕,悬腕提肘,竖锋逆笔以中锋为尚。父亲善用狼毫、羊毫兼并之笔,不喜羊毫。细细观之,书法作品字里行间瘦硬而见其精神。当谈及书法之道时,他认为“书法作品须一气呵成。学书树骨,不知立骨之要,一以柔媚为能事,不足以力度为其中”“书贵瘦硬,瘦而不润为枯骨”。欣赏喜爱王孙乐作品的内行,称其字行间纵横洒脱而蕴藏力度,给人看了不厌其烦。这是父亲数十载“非人磨墨墨磨人”的成果。当代著名书法泰斗沙孟海生前与人交谈,有人问:“湖州书家何为善?”答曰:“为王孙乐也。”沙老称曰:“孙乐君之前在沪上为清远艺社社员,早就从事书画篆刻了。”从父亲的遗简中得证:1946年冬,41岁的父亲应先生之命,参加了上海清远艺社书画展。地点在北京路湖社楼上,展品中有庞虚斋、沈尹默、杨清馨等四十余名人作品,参展38件书、画,售出35件。其中“莫论今世事,多读古人书”三尺联是针对当时形势面作的,竟被人选中,复定8幅之多,可谓一扫暂时之贫。
   父亲作画,取法明朝诸家山水,钻研于石涛,作品自然出俗,简练富有生气,尤善写梅。青年时期,频繁往来沪上,跟随朱其石先生有幸与张大千大师认识。听其讲过,一次,在沪先生寓所临摹山水画,巧遇张大千等人来先生家,见堂中陌生人,问:“作画者何人也?”便伸出拇指夸弟子定有出山之日。从保存的《朱其石手札墨迹》看到,父亲十分敬仰先生,常有书信来往,受先生技艺的熏陶,曾写下“人亡书在,不胜人生如寄之感也”。
  父亲曾与先生两次合作举办展览,并参加沪上书画界名人一些聚会。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画展”。1960年,参加嘉兴县“中国共产党成立42周年当代名人杰作展”。1993年,我陪同父亲参加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建馆45周年庆典”,将携带的画作相册递与浙江美院朱恒教授,他阅后欣然点头赞不绝口:“意想不到孙乐兄书、画、篆刻样样精湛。” 我父治印,乃得其石先生之精髓,别具一格,为印林所珍,著有拓本《治印,集外》。记得在湖州参加的某次政协会议上,见他兴 王孙乐《冲寒》 王孙乐与岳石尘(左)、杨炳(右)合影(1993年摄于浙江省文史馆45周年庆典)致勃勃,便好奇地插话:“你一生刻了那么多印,为什么家中看不到那么多印石?”父亲心情有些沉重,呷了口茶,拉开了话题,说:“人生如梦,坎坷一生……”从交谈中,我了解到,那时家境贫困,无力购名石,刻后打成若干印花以保存,好些印章被磨掉后再刻。
  日寇入侵时典当被炸,加以多次搬家,损失惨重。这时,我才懂得了什么“鸡血苍花”“鱼冻”及“田黄”之类名贵印石,父亲哪能购存留世? “坚毅心,乃成事之根源。”父亲历尽艰难,寒窗数十年,无间寒暑,刻苦学习,百折不挠,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生前《手札墨迹》中留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光,他坚信“水滴石会穿”。1990年,父亲第
  一次参加省文史会议,坐在首排,受到沈祖伦省长等领导的接见。
  这一天回到房间,心情特别兴奋,躺在床上,点燃起香烟,对我讲起古人“有志者事竟成”的小故事,还告诫我:成名不是最终目的, 黄菊 花鸟关键是勤奋加苦功,只有真才实学,才能自立。聆听父亲的教诲,我内心敬佩。
   父亲求知欲望高,知识面也广,古文基础扎实,有时为了弄懂几个字的意思,使用多种版本大辞典,查阅后作比较得出结论。平时,他省吃俭用,却舍得花钱购买新版《辞海》等昂贵工具书,所用笔、墨、印泥十分讲究。他反对弄虚作假,痛恶歪门邪道,引用著名画家吴作人在鲁迅家乡参观“越砚”时的谈话“绘画不宜搞表演”,须懂得传神几笔的苦功。从数十载的实践中,探求走自己的路,撰写的《书法小说》《从园林到古画鉴藏家庞虚斋》等论著,发表在省文史馆的《古今谈》。他积累名贤人诗句、对联佳作编成小集,名曰《非痴集》,读书、读报常剪录有教育意义的精篇,编成《求知篇》。父亲好学上进,不知疲倦,坚信用实践探索艺术创新之路,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夕阳无限好书画写心田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为父亲书画会友、发挥余热增添了信心。暮年的他,精神焕发。
  1983年,应邀赴绍兴参加纪念王羲之《兰亭集序》1630周年全国书画盛会,切磋艺术又拓宽了眼界。回浔后,欣然创作了国画《云水图》,尔后又两次参加省文史研究馆活动,各地书信交往频繁,应征作品接连不断。晚年的父亲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鼓舞他为振兴南浔经济发展、繁荣祖国文化多作贡献。父亲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关心时事政治,连年参加市、镇政协和人代会。他兴奋地说:“中央决心大,要刹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赞颂毛泽东打天下有雄 王孙乐在省文史馆笔会上才,知书达理研究古今中外有文才,痛恨“四害”横行期间,冤假错案,苦了百姓。粉碎“四人帮”,他用红纸挥写“大快人心事”及有关的毛泽东诗词。现存于书画集中有1976年作的“得失个人身外事,放眼世界向荣心”等数幅偶句。夕阳下,父亲不忘发挥余热,以书画为社会进步、弘扬精神文明做出奉献。曾先后为四川朱德故居、广西民族英雄纪念碑寄送大件作品。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目睹全国遭受百年未有的洪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灾自救、恢复生产的情景,创作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数幅书法作品,参加义卖用以支援灾区,为中国参加亚运会体育盛会又捐赠了个人力作。
  年近九旬的父亲,为弘扬祖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投入,精心创作书法作品,曾引用题写了朱镕基关于“倡廉反腐”内容的字句,赠给南浔镇人民政府,以示共同勉励。
   父亲思念故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前两年,吴漤的亲戚办喜事,嘱咐我乘人还健在,同去乡下看看。故乡重游,分外亲切,他不顾年迈,手拄拐杖,边走边谈,当讲述他幼时“见山楼观太湖”的情景时,兴奋地告诉我:“多年不到吴漤,简直认不得路了。”坐在宽敞的沙发上,对大外孙说:“太好了!现在农村胜似城镇!” 生前参加镇人代会期间,关心市镇建设,建议对新辟开发区要矗立路牌,搞好市容,有些道路政府应修筑。父亲同情居委会里的
  五保户,并嘱我逢年过节时给五保户送点钱,拿去年菜。老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别忘了过去艰苦的日子,关照小辈平时生活要注意节俭。患病期间,他得知全镇正在为烈士陵园迁址捐款,嘱我也尽
  一份爱心,积极参加居委会的捐款活动。晚年的父亲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常教育儿辈要“知足常乐”。记得1993年参加市政协会议时构想作诗,寄托情意,诗文是:“笔底起云烟,回归大自然。
  风雷催短棹,龙风舞青天。文绣增光彩,山河改旧颜。痴人非说梦,书画写心田。” 洁身自好培老节,两袖烟水作清观。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喜梅爱菊,自比黄花傲寒霜,择其祖籍《见山楼诗 王孙乐(89岁摄于吴溇)钞》咏梅诗,书写咏志。余暇时,打扫庭院,栽梅赏菊,为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
   父亲书法作品三次东渡扶桑,入日本国《中国当代墨宝集》,作品与传略入选《中国美术馆年鉴》《中国现代书法人名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书画签名钤章艺术总览》《世界华人书画展》及《世界名人录》,获“炎黄子孙国际书法”二等奖,“国际银奖”艺术家,入编《国际现代书画家名家教授大画册》,获国际金奖。
   一生清贫皆知,闻众君赞扬愈增悼痛;九旬墨耕始终,思严父美德更加思念。
   在南浔镇党和政府关心下,您的遗愿现已实现;父亲呵,您放心地走吧! 《湖州文史》第十六辑
  1997年

知识出处

王孙乐其人其艺

《王孙乐其人其艺》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王孙乐其人其艺》收录了《墨缘》《怀念父亲王孙乐》《一位草根艺术家的人生归宿》《怀念王孙乐》《缅怀老友王孙乐先生》《德艺双馨王孙乐》《王孙乐的“关门弟子”与茶道》《对王孙乐艺术的评述》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留青
责任者
俞剑华
相关人物
李肖白
相关人物
朱其石
相关人物
王孙乐
相关人物
王留青
相关人物
庞虚斋
相关人物
沈尹默
相关人物
杨清馨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岳石尘
相关人物
杨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滨江苏吴江县
相关地名
罗店镇
相关地名
南浔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嘉兴县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广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