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现当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现当代人物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29
页码: 1249-1277
摘要: 本文介绍双林镇现当代著名人物。
关键词: 双林镇 现代人物

内容

汪访庐
  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民国6年(1917)。祖籍安徽黔县黄陂人。清初随父迁来双林定居。继承父业后曾避居上海租界。
  同治元年(1862),受聘经营绸庄,将“汪永亨”牌号绸庄拆一为二。其弟聘庐主持“隆记”,专营福建、长江帮客商。访庐自己主持“昌记”,专营广东帮客商。二行均在上海设分庄。与外商和各地客帮直接见面经营。访庐因胞弟众多,另设信记、成记、正记等下庄。分别由诸弟独立经营。至此,“汪永亨”业务已扩展多地,放弃双林绸业,专营“湖丝”和执盛泽丝绸业之牛耳,特别是真丝绸缎向全国及海外行销声势不小。在浓厚经济实力后,捐四品顶戴。每当新春开庄之日,访庐红缨蓝顶,全副袍褂,率全镇诸商执礼于庄面,俨然似绸界领袖模样。五十大寿后(1898),自以为基业已定,而将“昌记”业务交托长子汪鞠如掌管。自己遂退居双林,筑园自娱。现双林丝厂东部分位置均为汪氏宅第,称“尚德堂”,其私家花园称“访园”。
   郑同赓
  双林人。生年不详,卒于1969年。清中期,其父在双林镇浮霞墩开设“郑元记”绸布庄,生意兴隆。同赓幼年跟随父亲学生意,继承父业,生性慈善,对双林镇上社会慈善事业颇为热忱。当“澄心庵”香火不旺,僧尼不能维持生计时,同赓以“郑元记”绸布庄名义捐款资助,颇得双林各界好评。后来双林人称澄心庵为“家庵”,即郑家庙宇。同赓更有爱国之心,早在1927年4月,双林人中共地下党员金鼎就在郑同赓帮助下,在“郑元记”绸布庄二楼召开主题为“国民党注意对象座谈会”,这是双林镇上最早一次中共地下党活动。同赓先后出任双林商会会长、农会副会长和办理商益小学、双林镇救济院(在留婴堂内)、双林禁烟委员会(临时戒烟所)。
   王汝言
  字英甫,双林人俗称“王大团”,原籍安徽定县,后入吴兴籍。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卒于民国21年(1933)。王英甫十六岁从戎,入淮军庆字营,因功赏戴蓝翎,又因平定“捻军”有功,由蒙王僧格林沁奏以守备拔用,赏换花翎。清光绪八年(1882)驻朝鲜,两次“平匪”,保用都司,旋调奉天旅顺。光绪十一年(1885)赴浙江任新右军中营哨军。授宣威将军四品,赏戴花花翎。光绪二十六年(1900)带常备中营,驻双林镇。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双林众绅商请求府宪兼领双林团防。民国2年(1913)改任双林镇乡保卫团总(始称王大团)。民国18年(1929)退老。
  王英甫在双林前后逾三十年,政声卓著。退老后热心慈善公益,为此在其殁后,镇人感其遗德,召开追悼大会,隆重祭奠,复又在织旋漾分水墩上建立纪念塔。塔为钢筋水泥结构,呈上小下大四方锥形体,高数公尺,上有铭文“双林保卫团团总王英甫先生纪念塔”,塔基镌刻里人沈鹏所作碑文。
  沈鹏《题双林王英甫先生纪念塔》文:“功业无大小,其成就则同;各位有尊卑,其操则一,如王英甫先生者。蓬矢桑弧,天生英武。少壮之时,列名行伍。从征朝鲜,立功异域。平匪叙奖,荣归祖国。节麾所经,京奉江浙。寓彼双林,果行育德。不卑小官,任团总职。抚绥有众,保卫一方。垂三十年,始终不渝。其成就焉既如彼,其操守焉复若此。宜式其闾,昭示来世。纪念之顿,千秋长峙。” 英甫有二子:长子王惠民,曾在上海某钱庄工作。次子王石民,东吴大学毕业,后在国民党励志社工作。孙辈分布在中国台湾及美国等地。
   程静山
  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湖州双林镇一个读书人家。程静山毕生从事基督教布道工作,是晚清湖州基督教监理会最早华人教士之一。
  道光二十七年(1847),从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分裂出来的监理会传入上海。同治年间(1862一1874),由英、美、瑞士基督教各宗派传教士组成,到中国内地布道的内地会教士卫斯美,首先将基督教传入湖州。程静山早年信仰耶稣基督,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有了多年信仰经历后,他接受了神学教育。
  当时,监理会为了有效地扩大布道工作,在基督教教会学校设传道班。光绪十年(1884),监理会将苏州“存养书院”扩展为“博习书院”(东吴大学前身),培训华人布道员、教师、医生等。程静山经培训后,任监理会“出门传道”,即接受调派的“传道”(也称“教士”,神职人员的统称)。
  那时,美籍神职人员和华人教士一起,把监理会布道工作从上海、苏州,发展到长江三角洲的松江、昆山、太仓、南翔、七宝、川沙,还有湖州、南浔、双林、无锡、常州、宜兴、南京(金陵神学院)等地。程静山受监理会年会议和教区调派,在太湖流域一些地方设堂布道,筹建教会。《无锡市志》记载:“基督教最早传入无锡的是监理公会(后称卫理公会),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美籍牧师毕立文和华人教士程静山来锡筹建。此后圣公会、浸信会等相继开始在无锡传教。” 光绪二十六年(1900)湖州成为监理会苏州教区之牧区,光绪二十七年(1901)升为教区。湖州海岛堂《监理会湖州布道纪略》碑文(宣统元年,1909年)记载:“时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年会议,细查本循环(牧区,下同)所统之支会(南浔、双林、乌镇、三桥埠、埭头、洞庭山、盛泽等处)及其效果,堪升连环(教区)。以南浔、双林、湖州为三循环,韩君明德(美国人)为长老司,同工者为衡君特立(美国人)、程君静山、吴君桐轩、王君子怀、陈君凤笙、沈君香庄。”从同工者排名,及程静山从事布道年份和经历来看,他在湖州监理会华人教士中名居前位。 双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化成桥北堍建“耶稣堂”,规模不大。民国8年(1919),监理会“总布道会”将“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筹集的捐款,给予双林教会建造新教堂。民国9年(1920)在双林塘桥北堍,“耶稣堂”原址,扩建成“圣特耐堂”。南浔于民国16年(1927)升为教区,辖管吴江的震泽、严墓、铜罗,南浔以西的钟家墩、双林,以南的乌镇。 程静山一生,除在教区任职,大部分时间离家外出,在苏州、松江、湖州、上海地区的城镇、农村布道,曾与宋庆龄父亲宋嘉树一起在松江、上海一带巡回传道和开展布道工作。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宋嘉树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最早基督教自立会一一中国基督徒会。经监理会年会议同意,程静山成为不受调派的“本处传道”,在上海教会工作。
   民国9年(1920),程静山过六十大寿,几年后去世。
  李玉祥
  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卒于1941年,字琴轩,双林人,父亲李宗莲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陆润痒榜进士。在湖南长沙任知县,后佐浙江衢州军营积功保五品,后回乡办民团。母汪讳娥,也是双林人士。李玉祥幼小由族人和奶娘抚养长大,随奶娘迁往菱湖,始经商于菱湖,设立德泰祥丝绸行,至民国时期创办菱湖电灯厂,并与双林汪氏、张氏、沈氏合办双林电灯公司,抗战开始后去上海,后病亡于上海。李次九
  原名李鹏。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卒于1953年,吴兴双林镇人,故居尚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州军政分府正式成立,由双林人俞寰澄担任主任,李次九担任吴兴县知事。另外,还曾担任过双林自治公所总董事。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中国同盟会。至民国9年(1919)受聘于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积极推行校长经亨颐教育改革方针,与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并称为第一师范学校之“四大金刚”,竭力抵制旧势力,改革教育,使《国文教授法大纲》得以推行。由于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非孝》文章,校长经亨颐及李次九等四教员受到查处,引起广大师生不满,形成浙江历史上有名“一师风潮”,一年后离校。1937年年初,任浙江省贫儿院院长,省通志馆编纂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次九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次九善诗词,辑有《诗词选校读》《续词选校读》《历代名人传略》等,出版过诗词。
  蔡蒙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卒于1947年,字原青,是蔡召成次子。清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举人,任江西大挑知县。1897年,进入杭州武备学堂。民国初,曾在湖州府中学堂教国文,谭建丞等人为其学生。据谭建丞、张基本等人回忆,蔡原青身怀深厚拳功,引得在杭州武备学堂时结识之张芝南、张晓林垂拜,并跟随蔡来双林,张晓林成为随从马夫兼保镖。民国6年(1917),《双林镇志》由蔡原青担任编次,完成出版后去沪经商,后北上,定居北京。
  附:蔡原青马夫张晓林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卒于1940年,小名阿虎,原名小林,后更名寅,慈溪庄桥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居杭州,进武备学堂求学,后张晓林成为蔡家马夫。
  不久随蔡蒙赴上海经营丝绢生意,结识上海英租界流氓季云卿,随季拜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与黄金荣、杜月笙结拜兄弟,称“上海三大亨”。1920年,三人合股开设“三鑫公司”,贩卖鸦片。1927年组织“中华共进会”,率敢死队冒充工人,袭击工人纠察队,旋被蒋介石委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1932年,经杜月笙推荐,充任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监事。抗战爆发后,指使众徒组织“新亚和平促进会”,收购军货物资资敌,大发国财。1939年附逆投敌,担任伪浙江省政府省长,遭国民党军统暗杀(未成)作罢。次年1月,被军统收买的贴身保镖林怀部刺毙于上海。
  汪鞠如
  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1949年。祖籍安徽黔县,出身双林,读私塾数年后,在盛泽店中充当学徒,学习看庄。20岁时接掌绸行。由于刻苦、自励,很快熟悉业务,严把质量关,所出售的绸货质量均高于其他店家。并精于看庄喝价。而且改进加浆工艺,倡导清水货,深受客户赞赏。所以“汪永亨”绸庄的产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如意大利都灵赛会、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南京南洋劝业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等盛会上均获有奖项。
  甲午战争后,鞠如悉心筹划,锐意进取,经过二三十年苦心经营,“昌记”业务突飞猛进。其品种除原有的纺、濮、罗、绫外,新创花纺、线条纺、彩条纺、缎条纺等,直接远销南洋群岛、暹罗(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法国等。仅纺一种每年销量达数百箱(每箱六十匹),年盈利逾万。当其鼎盛之时,坐拥资金60余万两。
  “汪永亨”进入20世纪30年代,其下“昌记”已归汪鞠如二弟如掌管,加记“昌和”,鞠如设“敬记”,由此财力分散,周转不灵,导致市场渐失,国外产品主导市场。“敬记”遂由其子钦巨继承,改称“敬寅记”,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初,“敬寅记”绸庄停业。
  鞠如在业务衰落、店铺倒闭后,仍思想开朗,气度豁达,把其所剩资金投至于地方公益事业,如盛泽早期的电灯、电话、广场、河埠的修建等。他交游甚广,与郑式如、邵力子、俞粟庐、吴昌硕、陆廉夫、倪墨耕等交往甚深。并创设学校,致力教育;两次出任盛泽商会会长;喜丹青,集藏颇丰,柳亚子为其题字长卷一通。
  沈子槎
  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卒于1969年。双林镇人。幼年家境贫困,15岁时进入上海久成绸庄当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南镇平县久成分庄收购府绸。1912年,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大丰府绸庄。由于经营得道,积累大量资金,从1930年开始大量收购山东、河南、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府绸,并出口国外。1948年,与印度人合资开设永祥洋行。在香港开设永大洋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31家厂商联营出口业务。并任上海市国际贸易联合会董事长。
   沈子槎不仅业务上兴旺,而且思想激进,多次掩护营救中共地下党。在民国36年(1947)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曾在上海受到周恩来接见,为上海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1949年,以中国民主建国会12名代表之一的身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同年10月1日,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
  沈子槎还是一位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收集历代钱币4000多枚。1961年后在夫人支持下,将钱币分送给北京、上海、浙江和湖州市的博物馆,以及宁波天一阁珍藏。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把一批农村急需的化肥送给故乡农村,支援故乡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和迫害,于1969年郁郁而终。
  俞寰澄
  生于光绪七年(1881),卒于1967年。原名凤韶,号任庐。因排行第七,乡人称之为“七先生”,祖籍吴兴双林镇人,出生于新市镇,幼在双林读私塾,16岁中秀才。
  18岁到南浔求学,与张静江、张澹如、梁希为好友。20岁中举,后与张静江、张澹如兄弟经营珠宝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法国巴黎经营珠宝业时结识孙中山,并参加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11月参加陈英士领导的上海光复起义活动。第二年受陈英士指派任湖州军政分府主任,其间,铲除号称“陈四皇帝”重兆恶霸陈云轩的恶势力。1912年,任浙江省议会议员,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3年4月8日,当选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与沈钧儒、柳亚子、黄郛、杨永泰等成为好友。1916年,任浙江财政司参议,浙江银行监理。9月,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第二年8月,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参与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自办恒大金号,先后任上海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招商局营业科长、上海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通易银行董事、上海市商会监事、江南造纸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董事等职,并历任“湖社”第四、五、十一届委员及第十一届救灾与就业指导委员。1930年,任华安商业银行董事长、开元电化厂董事、大中华公司监察及国民政府制币研究委员。1936年,迁居武汉,任禁烟督察处副处长,其间,购得莫干山511号别墅。抗战开始后迁徙广州、廉江,后避居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回上海,并避居温州、青田等地,任浙江通志编辑,整理200余卷地方文献。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并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当选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1948年去香港。1949年3月抵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南造纸公司董事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等职。1955年冬,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团到家乡湖州地区视察,提出疏浚苕溪,治疗血吸虫病等建议。1960年,当选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67年,病逝于北京,著有《管子之统治经济》》。祖居位于双林镇章家弄(现爱国路90号、92号、94号、96号),出生地新市新北路也有其故居。
  汤祖兴
  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卒于1939年,字也钦。幼时在双林读私塾。经人介绍到上海瑞纶丝厂工作。受到双林人莫觞清器重,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聘入久成丝厂。后升任久成丝厂所属之宝泰丝厂任经理。管理624部缫丝车,并盈利十万银两。
  民国18年(1929),汤祖兴投资十万两银子,更新缫丝设备,定制日式缫缫丝车322台,并添置煮茧机、复摇机、选茧机、剥茧机等先进辅助设备,取消打盆工,竭力与日商抗衡。此时市场丝价由每担1180两银子,跌至600两。众丝厂纷纷倒闭,唯汤祖兴宝泰丝厂鹤立鸡群。1931—1935年在蚕丝价格波动风浪中,汤祖兴审时度势,与方秀杨合作在上海新加坡路(今余姚路290号)又建缫丝厂,有缫丝车240台,复摇车120台。1939年,日本人曾重金聘汤祖兴开设中华蚕丝公司,并与宝泰合作,遭汤祖兴严正拒绝。日本人强拆宝泰丝厂。后在宁波收购蚕茧罹患急性肺炎暴卒。年仅56岁。可谓中国丝业之一员干将。
  梁希
  梁希原名爔,留日后改名希,早年字素五,后改字叔五或叔伍,笔名凡僧、一丁、阿五等。出生于清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883年12月28日)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人,故居在镇上钟秀桥东堂支湾畔(现为板桥东路7号,后门为道士弄4号),幼年就学于双林蓉湖书院。
  1905年,报考浙江省武备学堂,学习西方军事。毕业后以成绩优异被资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同年,比梁希长5岁的陈其美(英士)亦从吴兴到东京学习军事,和梁希相继加入同盟会;后改入东京帝国大学林科学习。
  1916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初受北京政府选派,前往奉天安东(今辽宁丹东)中日合办的鸭绿江采木公司任技师。同年,应聘在北京农业专科学校林科任教。
  1923年,自费前往德国德累斯登,在萨克逊森林学院研究林化学和木材防腐学,历时四年。1927年从德国返回北京时,北京农专已改名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受聘任教授兼森林系主任。
  1928年南下杭州,受聘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主任,就带领助教王相骥进行松脂采集试验,研究马尾松林木在不同直径、不同方向、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流出松脂的差异等内容。
  1929年,受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程振钧之请,兼任该厅技正,负责调查全省山林概况。
  1934—1948年,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发表10多篇名著和论文。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梁希等8人为监事,在重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
  1950年8月18日,当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2月在北京成立中国林学会,梁希当选为理事长。
  同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1年11月改为林业部)部长。上任后提出“彻底消灭荒山,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有森林才有水利,有水利才有农田”的主张。
  1955年,被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
  1956年2月,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梁希还先后于1949年和1954年两次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常务委员,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过全国一届人大历次会议。
  1958年12月10日清晨5时与世长辞,享年75岁,遗体移送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莫觞清
  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1932年,吴兴双林镇人,丝绸实业家。幼年于双林某私塾就学,后进湖州新式教会学堂致力学习英语。家境清寒,后业丝起家,直执上海丝业牛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苏州延昌永丝厂。在厂期间,莫觞清因聪慧能干,且懂英语,深得经理杨信之赏识,做翻译兼管车。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上海勤昌丝厂任总管车,掌管全厂600部缫丝车生产。两年后,见国外厂丝需求殷切,有利可图,便与湖州王笙甫、杨芝生等人合伙,在上海新闸路租一小烟囱丝厂,有缫丝车208部,名为久成丝厂,莫觞清自任经理。这年蚕茧转旺,丝价每担从860两银涨到1100两银,故第一年即获利颇丰。第二年改租沪西药水弄缫丝厂,有丝车240部,创《金刚钻牌》《玫瑰牌》生丝赢得市场。宣统元年中国厂丝和土丝大为畅销,丝价上涨,久成丝厂获利颇丰。次年(1910),莫在沪南区卢家湾购地建造久成丝厂新厂房,购置意式直缫车512部,又租进沈联芳的恒丰缫丝厂320部丝车。至民国3年(1914),久成丝厂已发展到5个厂(其中4个租赁),共有缫丝车1448部,雇工3700人,年产丝2000担,形成缫丝集团。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起,销欧生丝运输困难,洋行纷纷毁约赖账,久成丝厂难逃厄运。不久,生丝需求大增,中国生丝出口转旺,缫丝业出现转机。期间美国丝商罗勃脱·蓝到上海开办蓝乐璧洋行,请莫做买办,应允任职,凡洋行对国外客户的往来交易都经莫觞清之手。久成丝厂集团在销售方面得到优惠,且避开丝事通剥削,获利更厚。民国7年(1918),在日晖港肇家浜路南边又建久成第二丝厂,置意大利式直缫车416部。至次年(1919),久成丝厂已扩至7个厂,缫丝车增至2588部,增长速度为上海缫丝工业所仅有。这一年欧战结束,生丝外销骤增,丝价每担从6月的700两银涨到12月的1150两银,存丝销尽。9年(1920),又因丝价下跌遭困。次年3月,苏州河莫觞清存放茧、丝的仓库大火,焚毁干茧120万公斤,生丝3000包。后生丝外销转旺,茧价、丝价上涨,普通牌子的厂丝售到1150两,辑里丝经亦告售罄。久成集团不但转危为安,所有烧毁的茧、丝,都是银钱业的茧贷抵押品,经过保险,均得保险赔款,故损失不大。
  莫觞清兼做买办后常说:“与其以原丝出口,远不若以制成品出口之有裨国计民生。”早在民国9年(1920)春,置织机12台(到年底已有27台),在上海创办美亚织绸厂。次年春,聘留美回国的蔡声白任经理,主持美亚织绸厂工作;又委同乡汤也钦、莫镜清、汤秉乾三个得力助手以经理重任,分别主持宝泰、广源、隆记三家丝厂。
  民国17年(1928),久成丝厂集团已发展到10个厂,共有缫丝车2856部,工人7000余人,全年产厂丝25万公斤以上。莫觞清被称为“丝业大王”,显赫一时。民国21年(1932),病逝于上海。
  徐恩元
  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1925年,字容光,吴兴双林人,徐恩曾、徐恩培兄,银行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肄业于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科,毕业后在伦敦斯密斯氏联合银行实习两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汪大燮考察英国宪政。宣统三年(1911),代表清政府参加伦敦币制会议。民国成立后任财政部公债司司长,审计处总办,财政部借款稽核处总稽核,审计院副院长,代院长币制局副总裁等职。1916年6月,兼任中国银行总裁,遭遇上海分行拒绝执行“停兑令”事件,因措置不当,一年后被免职,并辞去中行总裁职务任国务院参议。1919年,奉令赴美国考察经济。次年,与美商合办“中华懋业银行”任协理,两年后升任总理,并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设立分行。民国14年(1925)6月8日去世。
   吴惠秋(女)
  原名吴珉,号希英,吴兴双林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系双林镇钟秀坊吴氏后裔。祖父吴莲洲,父吴善军,教书授徒为生。吴惠秋在9岁时,父母亡,由祖父抚养,并忍痛把惠秋卖做童养媳,丈夫小四岁。惠秋过着“鸡鸣入机房,夜夜不得息”的生活。五年后,夫家逼她完婚。惠秋寻机逃离夫家,到南浔寄母钱琴韵家暂居。
  钱琴韵是一位遗孀,知书达理,时任南浔浔溪女校校董。
  1906年春,秋瑾经嘉兴褚辅成介绍至浔溪女校任教,在钱的家中认识了惠秋,并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为吴赎身。赎身后入浔溪女校就读,成为秋瑾的学生,秋瑾还为其取号“希英”(希望成为英雄之意)。不久秋瑾因故去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吴惠秋也随秋瑾赴沪,入秋瑾创办的女子创业公司工作。
  同年冬,随同秋瑾返回故里绍兴,接替徐锡麟主持的大通体育师范学堂工作,并寄居在“和畅堂”的秋瑾家中,成为秋瑾的得力助手。
  1907年春,秋瑾积极筹组反清起义武装一一光复军。凡往来和通讯联络信件、函电以及秋瑾亲自起草的机密文件,均由吴惠秋代为誊写和负责保管,直到秋瑾就义时,大家还不知道惠秋竟然是秋瑾信赖的革命同志。 同年5月下旬,“大通之祸”迫近。秋瑾紧急疏散由王金发预先潜伏在绍兴城内的敢死队,另一方面与吴秋惠连夜销毁一批重要革命文件。第二天,秋瑾被捕,惠秋想起先前秋瑾的指示:万一局势恶化可走避孙端,孙德卿家,遂连夜雇船赶往。 同年7月15日清晨,秋瑾成仁。惠秋决定从此不再使用吴珉的名字,改名为吴惠秋,以示对秋瑾永志不忘。 同年10月底,吴惠秋与秋瑾兄嫂商议,决定赴上海联络徐自华。在徐的帮助下,与徐小淑、陈愁非一同入上海育贤女校求学,后转入南市董家渡医学院学看护。同时,不失时机与光复会的同志广泛联络,并成为光复会成员和一名出色联络员。
  1911年,上海光复战役打响,吴惠秋被派在救护队工作,负责救护伤员。在攻打江南制造局时,有一名叫阎畏三的英勇战士,不幸身负重伤。被吴惠秋发现并背下火线,经抢救和精心护理,挽回了生命,后来结为伉俪。
  辛亥革命后,秋瑾生前挚友徐自华等人在杭州成立“秋社”。并在王金发支持下,在上海成立竞雄女校。吴惠秋同年加入“秋社”并担任竞雄女校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有关部门在纪念秋瑾的各种活动中获知吴惠秋是秋瑾革命知己,对辛亥革命有功,便四处查访吴惠秋的下落。此时的惠秋已白发苍苍,隐名埋姓,在上海一个小菜场以卖蔬菜为生。其时,吴惠秋的儿孙都已在上海长大,但惠秋仍坚持走自力更生道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
   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签署聘书,请吴惠秋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晚年,吴惠秋写了不少回忆辛亥革命的历史史实,以及关于秋瑾女侠的文章。
  1977年病故,终年91岁。
   吴佩璜
  字承斋,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妻名尤遂初,浙江吴兴双林镇人,住章家弄。
  育有五女一子,吴恒珍、吴裕珍、吴湘珍、吴静珍、吴吉珍和独子吴榷言。从小就读双林蓉湖学堂。1900年,进入苏州电报学堂。毕业后在江苏电报局、长沙税务、海关工作。1911年11月,参加上海辛亥革命起义并加入同盟会,光复后第二年(1912)被陈其美派往上海电报局任局长。其间,在倒袁运动中,由佩璜破译袁世凯给上海党羽指使杀害宋教仁密电,为倒袁运动起到关键作用。二次革命失败后经商,创办电料公司。1915年,任江西电报局顾问、南京电报局局长、江西及浙江省公署顾问。1917年,护法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他南下广东,任政府外交部司长兼电政会计制度研究委员会委员长、交通次长。军政府改组后,1918年4月任交通部秘书,代理次长。
  1922年进京,担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调查会实行委员、电信事务调查会会长、北京电报局局长。同年9月,改任国务院秘书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到孙中山先生题额“至仁至义”四个字。1927年5月至1928年8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政司司长兼全国电政总局局长。1933年去世,后葬于双林苕南亭子桥邱家兜南塘祖坟。
  1983年,吴家因与梁希家族有世交,吴佩璜小女吴吉珍接到参加梁希百年诞生纪念活动邀请,前往北京参加活动,并与时任中央致公党主委吴觉农以弟相称,合影留念。
  刘冰心
  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1976年。祖籍贵州,于1918年到双林定居。二子二女,大儿子名刘沁,二儿子名刘祖耀,又名祥生。
  冰心从少聪慧,求学于杭州卫生学堂。对新事物反应敏锐。17岁开始学医,后去日本留学,学习产科。回国后时值双林镇各界筹办双林镇地方医院,由医生杨郁生去杭特邀刘冰心来双林医院开办妇产科。由于冰心医术高超,逐步为广大产妇接受,名声大振。使双林地区婴儿出生率、成活率大大提高,产妇死亡率大为降低。此时,杭州、湖州、苏州等地大医院、教会医院多次邀他开设妇产科,他都婉拒。因为他知道小镇乡村百姓大都相对贫困,不可能去大城市医院生产,其费用也负担不起。所以刘冰心一直在双林,几十年如一日,有时还为贫困家庭免费接生。一直至双林解放后,他还坚持以个人接生为业,不入当时的联合诊所。
   杨郁生
  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卒于1962年。双林镇西雉头村人,祖上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善琏花园湾转居镇西雉头村,现故居尚存三楼三底二进。世代行医,擅岐黄妙术。杨郁生幼年就读于双林蓉湖学堂,后到杭州之江学堂求学,毕业后又去日本学医,获医学博士。回国后致力于双林医疗卫生事业。1919年,创办双林地方医院(由地方商会负责日常开支),由于财力不济,仅1年时间就停办。后与南浔地方医院合并(称双浔医院)。1924年,在杭州里西湖(今陆军疗养院位置)创办“西湖医院”。当时,该院规模较大,较专业(以治疗肺结核病、喉科为主)。1930年郁达夫患病期间,曾从上海专程到杭住在该院“水明楼”治疗。
   抗战后,因与人房产之争败诉,而导致医院停办。
   解放后,在上海黄浦区地段医院(前身上海友助医院)工作,1962年病故于上海。
   李冈
  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1951年,字子云,曾用名岗,后改冈。双林镇人。父亲李琴轩(李玉祥)。李冈幼年在双林蓉湖学堂求学。1910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1914年毕业,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医,后成为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先后在美国纽约产科医院、华盛顿大学医院、华盛顿大学耳鼻口专科医院、哥伦比亚妇产科专门医院担任医生。1921年回国,应聘于北京协和医院,任耳鼻喉科医师,以及北京教会医院耳鼻喉科医师。1922年清华大学由曹云祥担任校长后,李冈应邀担任清华医院主任。1925年11月离开清华医院,1926年与曾任清华校长周贻春之女周丹凤完婚。1927年,又赴美国纽约杂症医科研究学院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深造。1928年秋回国后,赴南京任南京中央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从1929年起至抗日战争前后,先后任上海国立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上海中国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留美大学同学会、上海医学院、中华医学会等组织会员。在上海静安寺路1205号开办诊所,专治耳鼻喉科,曾给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各界名流治病。1947年,再赴美国学习新技术,并购回大量新技术所需器械设备。1949年,又应聘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任教授,上海第六医院任耳鼻喉科主任。1951年6月去世。 李冈夫人周丹凤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周贻春的女儿,周贻春曾任国民党时期农林部部长、卫生部部长,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吴祖惠
  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1979年。双林镇人。字松麟,号佩仁。祖惠有四子一女:德潜、德彝、德梵、德凯、慧珠。在双林区境内以教书为生,从事教育工作。曾是中国国民党双林区分部执委、民国政府吴兴县文局双林区指导员、中国童子军双林区队教导员、双林蓉湖完全小学校长、双林抗日民主政府文化委员。抗战前后,在双林被称之谓双林教育界著名人物、镇民代表。1947年后,曾一度担任双林镇副镇长一职。解放后,为双林庆同小学校董之一,后任南浔新浔小学、白马乡小学等校校长、双林镇副镇长等职。
  俞云从
  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卒于1969年。从小随父从业“俞广隆”丝庄。后合伙经营。1938年,在双林姚家弄开设“建农”手摇木车缫丝厂和“聚富”丝庄。抗战胜利后,到苏州开设华伦布店。1946一1949年,与苏州“元元”缫丝厂老板周元新、双林人陈召平、叶滋新、沈凤石合伙在双林开办茧站四处,实行收、烘、储、运。这四处茧站,以“祥征”“祥和”“祥新”“祥林”等名,分别位于练市茅家桥(八门灶)、莫蓉花城、乌镇西(十二门灶)、双林塘北(今油厂)。1949年年底,与菱湖章荣初、双林陈召平、叶滋新、秦重熙等五人合作投资开办苕南亭子桥茧站。1951年,茧站全部被国家接收运行。
   叶橘泉
  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卒于1989年,双林镇西叶家兜人,一说吴兴善琏人。1914年,从师双林名医张克明,4年后在镇上(今金锁南路5号)开业行医。1924年,参加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学习。1931年,兼任双林镇救济医院医师,在镇上有“神医”“神仙郎中”之誉。1935年,到苏州国医研究院任教并行医。抗战爆发后避居双林二年,后回苏州行医课徒。1954年后,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系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及研究。1989年7月7日病逝于南京。后葬于苏州东山杨湾公墓。著有《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临床实用药物学》《本草钩沉》等。苏州市政府将其生前捐赠的故居“承济医庐”建设成叶橘泉纪念馆。
  蔡声白
  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卒于1977年,名雄,字声白。出身双林蔡氏望族。父亲蔡松,字旬宣,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举人。任萧山县学教谕。双林商会总理。
   蔡声白在双林求学,后去国外。回国后逐步成为中国丝绸业的实业家。
  1900年,入双林蓉湖书院读书。
  1905年,在杭州安定中学求学。
  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
   民国5年(1916),被保送赴美国费城理海大学学习,攻习地质。
  民国8年(1919)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南浔富商周湘舲办的矿务局工作。后被双林同乡、上海丝业巨擘莫觞清看中。与其长女莫怀珠成亲,招为东床快婿。
  民国10年(1921),担任莫觞清所属的上海美亚织绸厂总经理之职。其间,蔡声白向美国订购一批新型设备,有阿脱喔特洛丝车、并丝车、打线车和克老姆登全铁织机,可生产阔幅双绉、乔其纱、绉缎、碧绉等新型产品。
  民国11年(1922),又创出丝织新品一一华丝葛。此品在上海风靡一时,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使美亚绸厂声誉鹊起。
  民国22年(1933)组建成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时,已拥有绸机一千二百台,资本金二百八十万法币,下属十六家丝绸工厂和公司、职工三千余人,成为上海一大丝绸织纺集团。
  民国26年(1937)至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声白把四家分厂分别迁至汉口、广州、重庆、香港。
  民国33年(1944),蔡声白组建中国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还担任光华百货公司总经理、铸亚铁工厂总经理、美兴地产公司经理、上海劝业银行董事等职。
  民国34年(1945)抗战结束后,蔡声白曾去美国考察,回来后自感“中国丝织业太落后了,很难与之抗衡”。此后,便到香港定居,大部分精力放在地产生意上。
  1951年与上海天厨味精厂吴蕴初一同回到上海后,又去东北,拟在丹东建立绢纺厂,但因朝鲜战争爆发,香港政府禁运而受阻。
  1977年4月,与二女婿去国外旅游,14日后到香港九龙寓所,入寝到15日中午未起身,才发现已与世长辞。
   徐恩曾
  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卒于1985年。字可均,吴兴双林镇人。
  徐恩曾是双林望族徐氏之旁系后裔,其父早年曾在双林教书为生,后在上海经营丝业,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经营有方逐年发达,置地造屋于双林南石瑾东40米处,并有田地多处,经济甚厚。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全家迁往上海高昌庙江边码头109号。
   民国2年(1913),毕业于双林某小学。
  民国6年(1917),毕业于省立湖州中学。并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前身)上院电机科,与邹韬奋同学。
   民国10年(1921),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
   民国11年(1922),到美国学习,并进入乃奇工学院攻读工厂管理专业。
  民国14年(1925),获硕士学位,并结识了陈立夫、曾养甫等国民党要人。从而打下日后加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政治基础。同年回国,在上海自来水厂任工程师。
   民国16年(1927),由时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张静江,以及陈果夫、李范
  一共同提名,经国民党中央第九十五次常会批准,成为筹建中央广播电台的三名干事之一。并兼任建设委员会无线电工程处营业科长。同年,参加中央俱乐部(即CC)。
   民国17年(1928),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无线广播电台成立,委任徐恩曾为第
  一任电台主任。 当时陈果夫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陈立夫兼任国民党中央部秘书处长和调查科主任。因徐恩曾与“二陈”有表亲关系,并与陈立夫在美国有旧交,便要求“二陈”,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科长,同时由“二陈”介绍加入国民党。
   民国18年(1929),深得“二陈”器重,而“二陈”又与叶秀峰出现矛盾。徐即被委以兼任调查科工作。
  民国29年(1930),卸任总务科长之职,正式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国民党第五任)。从此开始了徐恩曾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中统”生涯。
  民国20年(1931)4月,中共中央特科成员顾顺章被捕叛党,虽有钱壮飞力挽,仍给中国共产党带来巨大损失。徐恩曾“利用内线,扩大成果,“使中国共产党上海临时中央机关遭受重创”。
  民国21一22年(1932一193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两次遭打击。中共浙江省委、江苏政府、贵州省委、四川省委等高级机关屡遭破坏,区、县一级机关破坏的就更多,被“中统”所杀害的共产党人士数以百计,曾经的同学邹韬奋也在其中,从而徐恩曾被国民党吹嘘为“共产党问题专家”。
   民国24年(1935),升任国民党党务调查处处长。
  民国27年(1938),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员,国民党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副局长、局长。成为实际掌控该局的实力派人物。
  徐恩曾曾由此得意忘形,企图“猎官”入阁,引起蒋介石猜忌。蒋终以“伪钞案”和“王书青走私案”为借口,于1945年1月下达“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手谕,并在国民党六中全会上,撤销徐恩曾“中央执委”职务。
  民国35年(1946)年初,徐恩曾举家迁回上海,住霞飞路逸园新村7号,过着寓公生活。11月,贿选“国大代表”成为中国工程师的九代表之一。在这期间,先后创办“中国机械农垦公司”“中国打捞公司”“台安轮船公司”,并担任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长等职。
  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3月,与第三任妻子费侠前往台湾。继续经商,积蓄颇丰。有子女四人。
  1985年,因晚年得脑健忘症,病死台湾。2000年,曾有二男二女的70多岁老人,自称是徐家后人,到双林老屋地方寻根问祖,并向原邻居打听有关情况,但不肯透露是何人。
  徐望之
  又名昭俨,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卒于1956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1年,任青岛中国银行副行长,烟台中国银行行长。1931一1937年,历任张裕葡萄酒公司第二任创始人、厂长。1949年,创办天津飞马牌暖瓶厂并任第一任厂长。1934年,张裕公司因负债过多,抵押给中国银行。徐望之时任烟台支行经理,即出任公司总经理。当时张裕公司酿酒技术大权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洋酒师”每到发酵关键时,就将中国技术工支开,甚至将一些重要原料的商标都撕掉,对中国技工保密。因此徐望之即和张裕公司的朱宝镛等发起组织中国酿造界第一个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国酿造学社”,并创办《酿造杂志》,在杂志上撰文呼吁:“杯酒之饮何以不能自酿?生产之权何以操诸于人乎?”通过一系列努力,终于打破洋酿酒师的技术垄断,掌握中国葡萄酒自主生产的工艺技术,为中国酿造史留下可贵的学术资料,培养一批酿造大师和技术工人。
  徐望之身在异乡,却心系故乡,积极为故乡刊物《双星》撰写文章,其中刊登在《双星》第六期《公德与私德》和第七期《拟创立双林公共图书馆商权书》(均为民国
  11年出刊)十分精彩。
  魏公孚
  又名功甫,排行老三。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病殁于1931年。双林镇人,祖上住双林菩提弄,共九楼九底。经济殷实。公孚曾就读于双林蓉湖书院,后去上海求学,毕业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由于身患重病,逐还乡养病。在上海期间,业余爱好传唱京剧,是上海滩上名噪一时的早期京剧票友。除此以外,公孚关心故乡双林,在《双星》杂志上发表《盘剥重利与乡人》,曾多次捐款资助《双星》刊物出版发行,入股投资创办双林最早缫丝厂。
  在双林养病期间,组织双林京剧票友研习剧情、唱腔、做功,达到似痴似迷程度,为当时发展双林民间业余戏剧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沈少巽
  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于1987年。祖籍浙江绍兴,1925年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后即从军。先后任国民党第一军十四师少校参谋、中校团副、上校团长;陆军第五十军新七师副师长,黄佰韬兵团二十五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陆军二十八军六十二师政治部上校主任;第三野战区游击总指挥部政治部少将主任;军文工团团长、少将军衔。
  任陆军二十八军六十二师政治部上校主任时,正值抗战期间,部队驻扎在吴兴双林。少巽组建家庭于双林,主持抗日。1939年,日寇自旧馆向双林进发。动用迫击炮、小火炮、重机枪等重武器火力向驻守在双林的六十二师368团发动攻击。少巽动员六十二师广大官兵英勇奋战。坚守双林镇北渔婆桥、公余庄、岂山圩一带。由于日寇炮火猛烈,遂退守镇北三桥,继续与日寇交战,共三天两夜,双方伤亡重大。由于六十二师368团弹药补给不足,向南撤退出双林。
  1949年,在金华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获。后转入东北辽宁军区第五十七所(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197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战犯)特赦,由京返浙。1975年5月,浙江省统战部办理病退,遂安置在双林镇居住。
   高友仁
  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于1989年。祖籍余杭三墩人。
  青年时学医。抗战前从事军队医务工作。从193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在双林开设“友仁诊所”、双林留婴堂医师、双林红十字会主任医师、双林戒烟委员会戒烟医师、浙江省政工队双林工作组救护队医师等职。
  1952一1972年期间,历任双林民办卫生院、南浔卫生所、戴林卫生所负责人和医师、吴兴县人民医院医师、双林卫生院、双林区、公社医院、双林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
   高友仁一生从医,精通西医内科,为双林引进和推广使用西药做出一定贡献。
  高敬基
  生于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卒于1982年,字事恒,吴兴双林人。高氏族人在双林经营米业历史较长,颇有名望,多家米店坐落在双林米行埭、塘口等。敬基从小在双林蓉湖小学读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再考入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今南通大学)。1923年毕业后任物华绸厂技师,一年后调该厂发行所从事外洋贸易,着力研究南洋市场和印度文字,成为早期“丝事通”。1927年工厂倒闭后与同乡费秋屏合资经营生丝。次年春,应蔡声白之邀任美亚绸厂副总经理兼第八厂厂长,后又任副总经理兼总管理处营业处主任,负责调查和开拓南洋市场,成绩显著,被称为“南洋通”。其间,曾当选湖社第一届救灾会常务委员,以及振兴湖社蚕桑丝绸研究会会员。1936年,率由37家工厂代表组成的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到南洋各地举办国货展览。抗战爆发后负责将美亚在租界外的工厂西迁武汉、重庆。1939年离开美亚,任南洋企业公司协理,负责在南洋筹建分公司。南洋沦陷后拒绝接受伪外交部部长褚民谊任其为驻泰国“特使”职务,到重庆任光大瓷器公司总经理,在四川泸州和云南曲靖创办两家瓷器厂,同时兼任缅甸侨商王振宇的茂恒商号重庆分号经理。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日伪华东蚕丝公司,在上海开办大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又在天津、香港设分公司。1924一1926年,曾创办不定期刊物《双星》,以及筹办双林镇历史上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双林镇第一公共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民建中央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筹委会常委、国际贸易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任上海市国际贸易公私合营公司副董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劳动。改革开放后,把自己的藏书千余册,捐赠给双林文化中心“开林图书馆”,其中有《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十五史》等珍贵图书。
  1982年8月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其主要著作有《南洋论》《中国导游荟萃》《华侨史稿》《锦绣山河》《四十以后》等。
   费新我
  1903年12月21日,生于双林镇南竞后弄箓竹堂。1911年,在双林镇一家私塾上学,1917年毕业,1918年投考上海敬业书院,学名思恩,字省吾。1934年正式易名费新我,1944年取立千,号立斋。擅长中国画、书法。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也是最杰出的左笔书法家。1934年,在上海白鹅绘画学校学习。历任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作品有著名长卷《刺绣图》《草原图》。著有《怎样画毛笔画》《怎样学书法》《楷书初阶》《怎样画铅笔画》《怎样画图案》《毛主席诗词行书字帖》《鲁迅诗歌行书帖》《费新我书法集》等。久居苏州,供职于上海、南京。
  1924一1925年,在故乡双林镇虹桥弄购置一座老式房屋,取名为“行素堂”,后改为“行素簃”。1934年起,在上海白鹅画校及白鹅画会学习西洋画。1935年,辞去商店账房一职,自立画室,专事研习中、西画、书法与拳术。1938年,因避日寇进侵之乱,举家迁居苏州。先与人合作开设书铺,后又组织“微明画社”与东斋(今大公园内),授教太极拳与西洋画,1939年任上海万叶书店特约编辑,同时服务于上海童联书店等单位,从事图画范本、应用美术等书的编绘工作,1945年做广告设计,兼作漫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50年代初注重国画创作,在苏州市文联组织下,到吴县金山体验生活,从而打下了作人物画的基础,1954一1957年,是费新我一生中国画创作高峰期,共有300多幅作品问世。1957年9月,调任江苏省国画院为专职画师。
  1958年,经检查发现是结核陈旧性骨折,治疗恢复无望,功能逐渐丧失,但费新我并未因此而终止艺术生涯,而是开始改习左手执笔以书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了无数书画,多次与各地进行技艺交流;多次回故乡进行书法讲座,1962起,先后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书画展。
  1978年秋,邓小平访问日本,带去给日本天皇的礼品就是费新我的左笔书:《一衣带水,友好邻邦》。《人民日报》在发表题为《相邻一带水,有一万年春》的文章时特加按语:“谨此联句,祝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并注明这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用左手书写。”
  1982年,费新我关怀故乡旧物,决定捐资重建“还金亭”,并写出《重建还金亭记》和《还金亭》,所书的“还金亭”三字尚未刻石(现费新我捐资重建还金亭内的《重建还金亭记》是其手迹,但“还金亭”三字是旧物)。同年春,参加故乡“墨河画苑”新厦落成典礼,并举办故乡第五次书法讲座活动。
  1982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展并获成功,名声大振。1984年,应邀去美国观摩西方艺术并与华裔美术书法界人进行艺术交流。
  1985年6月,费新我将存放在双林“行素簃”故居内的家具、文房用品、图书、字画等全部捐献给双林镇人民政府。
  1988年11月24日赴故乡双林参加“新我亭”“费廊”落成揭幕式,1991年又应新加坡书协之邀,在中华总商会举行“费新我八八书展”并举办书法讲座,他的作品广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所收藏。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江苏分会顾问、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以及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1992年5月5日下午因突发心肺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黄西爽
  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1967年,双林镇人。曾名黄敦亮(良)、黄醒秋。三代习医,幼年父母双亡,自小就继承父业,聪慧好学,博览群书,艺术精湛。年少时曾住南京新街口,至抗战时全家离开南京,避难至浙江龙泉。抗战胜利后,携全家到杭州开始从医,并与画家潘天寿过往甚密。潘曾送黄西爽画多幅。解放后,黄西爽又带全家迁居上海从医为生,暇时创作许多字画,以山水为主,散于民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吴湖帆家有个类似艺术沙龙的交流场所,黄西爽是常客。黄西爽的画作被列为沪上十大山水画家。先后加入西泠印社、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但黄西爽的书画艺术被其医术所一时掩盖。在黄西爽百年诞辰时,人们又重新对其书画有了新的了解。在全国各大拍卖会上其作品和吴湖帆、沈尹默、朱屺瞻、刘海粟、陆俨少、唐云、应野平、谢稚柳等大家的作品连在一起,可见黄西爽在画界的地位。
   屠有为
  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卒于1979年。曾从事易卜业,吴兴双林人。先后任国民军陆军二十八军少校、谍报队队长、乡军管会双林区会会长、中国国民党双林区党部常委委员、双林区自卫大队副大队长。为促使双林区自卫大队策反缴械、收编,和平解放双林做出一定贡献。因而解放后未被镇压。
   费畏三
  原名费斯炤,又名费为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卒于1986年12月。
  1923—1932年间,在双林九昌钱庄工作。
  1932—1937年在双林商益小学、商会、茧行、米行等单位任职。
  抗日战争期间,在吴兴永康煤油号驻苏州办事处工作。抗战胜利后,在双林久大煤油号双林分销处工作。
  1948年,开始在“涌丰盛”五洋什货店工作。
   解放后,1951年组织14家打铁铺在钟秀坊成立“农具铁工坊”,被推为负责人。
  1953年赴沪,进入上海六合乒乓球厂当管理工作。后调入上海玩具二厂甡昌电镀厂工作。1975年退休回双林。
   黄笃初
  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卒于1990年,字敦朴,吴兴双林人,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的外甥,摄影家。出身丝商家庭,自幼习贾。1927年购置一架白朗尼相机后开始摄影创作,其处女作是摄于同年9月20日的“拜利市”。此后10年为其摄影创作高峰期。曾联络里人黄叔仁及费新我等摄影爱好者,在双林成立“黄鹄摄影研究社”,其作品可分为艺术、社会风情、新闻记录三大类,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故乡双林镇的风貌和风土人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1937年双林镇沦陷时惨遭被日寇蹂躏的场景。抗战爆发后迁居苏州,以会计谋生,留下摄影作品700多幅,大多数作品有摄影时间和地点,其中《风起云涌》《天真小猫》获上海柯达摄影月赛金奖。其子黄晓帆于2009年为其整理出版大型作品集《江南旧影》。
  刘沁
  生于1910年,卒于1999年。刘冰心长子。刘沁出生在杭州,从小随父转辗与杭州和双林之间。幼时在双念书,曾就读于东吴大学,与荻港朱五楼之女结为连理,成为陈果夫连襟。年轻时,好学多动,接受新事物快。因开汽车兜风,出车祸,时值有规定参军可免处分,即参军从戎。在军队中学习进步较快,得赏识,转入空军,被派往意大利学飞机制造专业,学成后,又被派往美国深造。抗日战争开始,政府召回抗战,在成都任航空电器厂、航空配件厂厂长。抗战胜利后,任南京飞机修造厂厂长。南京大校场军用机场被他定为试飞机场,当时各国政要贵宾的飞机均停在大校场。1949年去台湾前,刘沁乘坐军用飞机在故乡双林上空盘飞数圈,以表对父亲和双林的思念。改革开放后,已退出军界的刘沁,曾以美国在台湾umioncalide公司董事长身份,数次到大陆投资考察。1999年在台北去世。
   闵一帆
  生于1911年,卒于1996年,又名启律、廉,吴兴双林人。幼年在双林求学。1921年,在上海宜园路小学读书,次年毕业,入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下院。1927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班,任学生会主席,带领学生为学费减免和中国教师加薪,与上海市长兼同济大学校长张群谈判,取得胜利。1930年春,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和柏林大学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奉命到莱茵河地区宣传革命,被德国警方勒令出境,后经德共中央驻国会党团书记道格拉斯安排,接替廖承志负责国际海员工会西欧分会工作,出版《中国海员》杂志。1932年,受第三国际派遣赴荷兰领导海员工人罢工。1933年,因廖承志被捕奉调回国,到上海恢复全国海员总工会工作,主持出版《海总报》,直至抗战爆发。1934年春,受第三国际派遣赴新加坡组织万人大罢工。抗战爆发后任《新华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随国民党在滇缅公络上采访两个月,写出310万字新闻稿。1941年,经周恩来安排调回上海,负责“海总”“铁总”和职工教育委员会工作。1943年7月,应谭震林之邀主持中共淮南区委党校,并任区委组织部长。1945年,任中共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长。抗战胜利后率200名干部赴东北,任中共鹤岗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东北解放后,任东北财经委员会综合处长兼工业处长,协助陈云编制东北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运输部长。1953年,任国家计委委员兼综合局局长,参加编制国家“一五”计划。1954年年底,应越南胡志明主席邀请,中共中央派他率计划工作组,赴越南协助制定越南年度计划。次年再次帮助越南制定三年计划。1958年,调中华协作区任专职副主任,兼中南协作区常委,协助陶铸工作。1962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人狱蒙冤长达六年半之久。1975年5月,出狱并获平反。却因身心遭受重创,体质极差,而无奈离休。离休后不忘家乡文化教育建设,1984年个人捐资五万元为双林幼儿园建设新园舍。2002年,其家属姚珍根据闵一凡遗嘱将其哥哥闵伟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查抄物资落实政策的41万余元捐赠给双林二中建设“体艺馆”。1996年12月病逝。
   程国树
  生于民国2年(1913),卒于1995年,字振乾,吴兴双林人。1927一1931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3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工中医内科,终成为上海著名中医。20世纪30年代至解放前,任上海中医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协理医院副院长,著有《伤寒食养疗法》《疾病饮食指南》《伤寒论注疏》等。
   沈炳麟
  生于1913年,卒于2009年7月,祖籍湖州双林,出身于宁波一商贾,早年丧父。
  9岁时曾奉父命孤身到双林“寻根”,其间就读于双林蓉湖小学,后父亲把他召回宁波,进宁波四明中学读书。
  1930年,赴上海当学徒。3年后,成为福来得洋行一名小职员,后很快晋升为草帽部主管。即把母亲接到上海,20岁那年,在叔叔穿针引线下,有缘与冯月娥在上海老西门大富贵饭店缔结良缘,住上海四川北路1515弄永丰坊。在这里许下心愿: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更多地扶贫济危。
  1947年春,第一次坐“德基堡”客轮去香港,在船上结识好友闵其祥。时年夏,在洛克道147号租一层楼面,开始经营草帽业务。
  1948年,与妻商定,有钱“扶贫帮困”。
  1948年春,在故乡双林镇捐建“庆同小学”。
  1949年,在香港成立“志记行”,住湾仔洛克道,并全家移居香港。
  1951年后,沈炳麟接收“大业织造厂”,出任“大业织造厂”董事长。
  1977年春,沈炳麟偕夫人冯月娥踏上日夜思念故乡双林。在故乡很快找到老同事闵其祥、表弟胡兆康。
  1978年夏,向双林镇政府提出捐资建园设想。1980年,与双林镇人民政府达成捐建“庆苑公园”协议,并于年底正式动工。1982年10月16日,“庆苑公园”竣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沈炳麟在大陆捐赠的第一个项目。同时,捐赠给公园有汉、唐、宋、明、清的30余件珍贵陶器,以及明嘉靖年间的一口青瓷大缸。日后,沈炳麟每次进园,必掏钱买票。
  在大陆中断20多年的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于1984年10月在上海宛平南路爱建大厦2号楼402室成立总部,20多年来,截至2001年4月30日,“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捐赠项目已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445个县(市、区、旗),达1117项,金额超过1.5亿元。1980一2010年间,在故乡双林建公园、安老院、桥、医院、学校等公益项目20多个,共捐资人民币达1000万余元。
   为表彰沈炳麟造福桑梓善举,1992年,湖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1995年10月16日在全国表彰颁奖大会上,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李鹏总理称赞其:“先生劳苦功在千秋。” 沈炳麟九十大寿时,儿女全部聚集在父母身边要大办筵席为老父亲做寿。沈炳麟告诫9个儿女:“把你们为我做寿的钱全部交过来,放入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我请你们吃顿便饭。”果然,从年近70岁的大儿子带头做起,儿女们乖乖地交上逾20万元“祝寿”费,纳入基金会。然后,全家共同享受一顿几百元的家庭寿筵。
   汪祖鼎
  生于1915年,卒于2010年。出生在双林镇汪家弄。汪氏家族祖籍安徽黟县黄陂,清初迁至双林镇,靠负贩双林丝绸为生,往来于南浔、王江泾、盛泽间,获利颇丰,改为坐商,并在王江泾创汪福昌绸庄,于清同治后在双林创建汪氏园林,宅第汪家弄。
  祖鼎从小在双林读私塾,1927年到上海“通惠”小学求学。1928年进入南洋模范中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后分别在南京和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0年,分配到浙江省财政厅税务处工作,任稽征主任、所长、财政科长、局长等职。1943年,调往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税务署任稽核副科长、督察。回迁至南京后任财政部国税署人事处第一科科长。汪祖鼎先后引荐多名双林人进入财政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市货物税局工作,任局秘书。1950一1958年,任上海市税务局办公室秘书。1958年后,被下放至宝山县月浦公社劳动改造。1972年平反,恢复工作,任上海市税务局秘书处顾问。1975年退休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会员。去世后,亲属遵照其遗嘱,将1000多册书刊赠给图书馆。
   朱兆衍
  1915年5月17日生于浙江吴兴双林镇,父亲是手工业者,母亲务农,兄弟姐妹三人,朱兆衍排行老三,经人介绍到上海当学徒。先到协昌厂学机器铜匠,满师后在上海沪西安泰机械厂、沪西铁厂等厂做工。1939年年初,接受进步思想参加革命工作,并于1940年4月在上海沪西铁厂当工人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地下党小组长、沪西五金行业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等职。这期间,他发展多名中共地下党员,领导过多家机器厂、棉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因身份暴露,1941年10月党组织安排他紧急撤离上海到苏州新四军工作。在军部他受到粟裕、谭震林等首长的热情接待,安排他到新四军六师十八旅负责军工生产工作,历任技术股长、十八旅军工科科长等职。朱兆衍在担任新四军十八旅军工科科长期间,研制武器时多次被炸伤。他主持研制的碰炸地雷、轻便手榴弹和“无名炮”等,在战斗中发挥威力,减轻战士的伤亡。朱兆衍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1946年,被渤海军工部紧急调去担任该部兵工一厂厂长,这家厂集中了当时从济南、德州等地缴获的国民党兵工厂全套进口设备,属当时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设备。他领导团结留用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提供了大批武器弹药,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1949年3月,他奉命在丹阳集训后南下参加接管上海工作。同年5月28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代表,任中央机器有限公司、沈阳机车车辆制造公司等12家大型机器厂的军代表。后任华东工业部上海制车厂厂长兼任上海工具厂厂长。在担任上海制车厂军代表期间,为支援抗美援朝,他领导研制的手推车因运送物资轻便灵活,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朝鲜政府的表彰。朱兆衍领导上海自行车厂期间,亲自主持研制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创了解放后中国自主研发的自行车品牌,并发展成国内外广受欢迎的著名品牌。
  1953年,朱兆衍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机械设计处主任,后升任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副局长、局长。此后他多次率团出国考察,并担任团长,临行前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长达一年多国外考察后,朱兆衍创办一机部第二设计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这是当时中国技术力量最强大工业设计院。该院有江泽民等大批优秀干部和技术人才。他领导的设计院是中国首批大庆式企业之一,是中国设计战线的一面红旗,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2年1月,他出席中共中央扩大二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会上他代表华东地区发言,介绍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与经验。1965年,他担任一机部设计总局副局长。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担任上海设计院党委的领导,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朱兆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迫害,1977年复出后,出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一机部设计总局副局长等职。1982年,任部属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任顾问。1983年离休后,应上海市政府之邀,出任上海市工程咨询中心常务副董事长。
  2005年12月5日朱兆衍因病逝世,江泽民、汪道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第一机械工业部等单位送来花圈,表示沉痛哀悼。
   说明:以上凡评价性的词语均摘自组织和单位的悼词及原单位史料、回忆录等。
   丁锡祉
  生于1916年4月,卒于2008年2月,双林镇人。丁锡祉从小在双林长大、求学。
  1938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专业。成为中国著名地理学家。
  1940一1942年,在浙江大学研究院以地貌专业研究生毕业。1945年,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贵州大学、西北大学讲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所长;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教务长、校长助理。长期从事对气候地貌学进行系统研究,参加中苏两国科学院联合进行的对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负责地貌队工作。担任长江三峡地貌组顾问。1985年5月退休。逝世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成都分院以及生前工作过单位和中科院党组秘书长柯岩送花圈、发唁电表示哀悼。对其一生为中国地理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
  主要著有《地貌学》、《冰缘地貌学》、《中国现代气候地貌营力》(英文)、《黑龙江流域地貌与农业》(俄文)、《中国气候地貌和山地灾害》(日文)等30余篇论文和著作。
   赵金城
  曾用名赵秉钧、赵钧城,生于1917年,卒于1999年。1937年前,随父在双林镇塘桥弄和新市场开设糖果店,后进入国民浙江省政府战时工作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双林区委书记、吴兴县委委员、太滆(指沪宁铁路线无锡至武进段以南、滆湖以东、太湖以西、宜兴以北地区,范围涉及江苏宜兴、武进、无锡等县市)地委浙西北特派员、江宁县委委员兼秘密工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茅山工委江宁武工队责任人、华东野战军北海总队南下干部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第七支队政治指导员及干部大队副队长、支部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杭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上海市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化学工业局党组成员、上海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
   吴仲伦
  生于1917年,卒于1990年,男,双林人,就学于上海,20岁毕业于上海英法学院。
  1937年,参加上海“8·13”抗日保卫战,在火线中参军。后调往南京参加保卫战。1939年,被调派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学习(14期)。毕业后升任国民军47师一团上校团长。1949一1950年,任双林蓉湖中学、上海欧中学校英语教师。1950年后,被劳改。1974年特赦后,在洛阳就业。198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任民革洛阳老城区支部主委,黄埔同学会洛阳组组长,洛阳市老城区政协副主席。
   吴德潜
  生于1919年,卒于2002年,号潜声。双林三姓里(黄、费、吴)吴祖惠长子。
  德潜从小在南浔读书,毕业于杭州一所高中。1937年,随校内迁江西,并在煤矿打工。
  第二年结伴西行,历时一年后到达重庆。1942年,参加印缅抗日军。1944年,经堂兄吴德修介绍(时在重庆中央电台工作),赴美国海军培训,在美国迈阿密海军通讯学校毕业。1947年随美国援华舰队回国,分配在“兴安舰”任舰长,少校军衔。1949年4月,在长江江心洲被解放军击沉。被俘后,留任修理工作。同年底,领取200银元回双林,又匆匆经广州、香港去台湾重操旧业。
  1958年,因技术全面,被台湾当局评为“战斗英雄”,晋升上校军衔。因在大陆被俘经历,又遭台情治部门秘密押捕。直到老上级(现任台湾海洋司令黎玉玺)一次视察中,询问吴德潜情况时,才得以保释,并调离军队,转入台湾中船公司基隆船厂任副厂长,以台湾第一人引进计算机于企业管理。
  1986年退休。1987年11月,作为第一批老兵返乡赴大陆探亲。1990年,受新加坡方委托,在大陆江西瑞昌造船厂建造集装箱船队,任外方总监理人。两年后离任休养晚年。
  蔡敬贤
  生于1920年,卒于2009年。双林镇人,原住汲水港(称十三间)。1938年,筹办双林战时小学,并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参加青年救国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奉令撤离双林镇,安排母亲在履泰村庙开设小店作为联络站,后被安排至镇西横港埭。1941年,任蓉东北乡乡公所事务员。1942一1943年期间,以公开身份进入蓉东南乡和晏公乡(今莫蓉乡),任乡公所民政干事,并参加国民党吴兴县农会,任指导员、区党部总干事等职。1943年6月,脱离国民政府所有关系。1944年4月29日,遭逮捕,后释放。1945年抗战胜利后,公开出来担任双林区抗日民主政府副区长,当年进入根据地。1946年曾化名明权,自强,北上进入新四军。1949年,南下进入杭州,谭震林市长聘蔡为驻杭州五丰绸厂军代表。解放后先后任浙江省工业厅计划处处长,省轻工业厅、省丝绸管理局领导,1985年在省丝绸公司离休。
   丁是娥(女)
  生于1923年,卒于1988年。原名潘咏华,小名银南,今南浔马腰潘家兜人。历史上潘家兜一带隶属乌程十都,双林镇东范围。故称双林人。
  丁是娥出生于上海虹口虬江桥畔外婆家。1932年母亡故,在姑母帮助下拜申曲艺人丁婉娥为师。两年后已小有名气。1939年,正式改名“丁是娥”为艺名。1942年,离开邵文斌剧团。次年,进入施春轩的“施家班”,以《女单邦》中扮演舒丽娟一角崭露头角。1947年,丁是娥与解洪元等演员共同组织成立“上艺沪剧团”。
  上海解放不久,上艺沪剧团在丁是娥领导下,排演《白毛女》《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等剧目。1950年,在《赤叶河》中扮演燕燕,获上海市戏曲竞赛演员一等奖;1951年,演出《好女儿》获上海市戏曲竞赛演员一等奖;1952年,在《罗汉钱》中扮演小飞娥,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在北京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演出,周恩来向丁是娥提出音乐改革问题,她一直铭记在心,并积极实践。1953年,丁是娥与上海人民沪剧团随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去朝鲜,历时三个月。1954年,在上海排演《金黛莱》,丁是娥扮演朝鲜女英雄金黛莱。同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后,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成功塑造出众多性格、身份、年龄、经历不同的人物形象,如《芦荡火种》里阿庆嫂、《鸡毛飞上天》里教师林佩芬、《雷雨》里繁漪、《蝴蝶夫人》中日本艺妓、《寄生草》中“软体动物”唐文锦、《朵朵红云》中共产党员陶真等。1977年,重回舞台。1978年,任上海沪剧团团长。1980年,又复演《芦荡火种》》。
  丁是娥先后拜音乐家恽慜、周小燕为师。在运用本嗓音和继承沪剧传统基础上,形成多变演唱特色。擅长以多变“反阴阳”曲调来抒发角色内心感情。又与乐师朱介生配合,创造“十字板”新腔,形成自成一家“丁是娥派”唱腔艺术。
  丁是娥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
   陆稼祥
  生于1927年,卒于2005年,又名陆石诚,吴兴双林人。语言修辞学家。早年在家乡一带任小学教员,下昂镇小学教导主任。1950年下半年,奉调到双林镇任镇文化馆馆长,系解放后第一任文化馆馆长(当时为民办性质),后因政策原因(即镇一级下设文化馆)而调离至织里镇小学任教导主任。1953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进行深造。1957年毕业后分配至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直至退休。1990年晋升教授,在教育之余,积极从事语言学、修辞学等方面科研工作,著有《词格的运用》《内外生成修辞学》,主编《修辞方式倒解辞典》和《中学语文情境意义例释辞典》,参与编纂《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通鉴》《大学修辞》《汉英交际文化辞典》等。先后当选为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修辞学会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员等职。其履历和事迹分别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和美国传记协会(ABI)等《世界名人录》。退休后关心家乡文化事业,曾以双林为背景撰写一部长篇小说,后因健康原因,未曾完稿。
   程松卿
  一名崧卿,吴兴双林镇人,生卒年月不详。早期在上海经营生丝之商人。初到上海时任外国生丝检验员亨德(W.E.Hunt)之助手,约五年后做生丝掮客,成为双林人氏早期“丝事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1918年,任法商永兴洋行买办。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人物

汪访庐
相关人物
郑同赓
相关人物
王汝言
相关人物
程静山
相关人物
李玉祥
相关人物
李次九
相关人物
蔡蒙
相关人物
张晓林
相关人物
汪鞠如
相关人物
沈子槎
相关人物
俞寰澄
相关人物
汤祖兴
相关人物
梁希
相关人物
莫觞清
相关人物
徐恩元
相关人物
吴惠秋
相关人物
吴佩璜
相关人物
刘冰心
相关人物
杨郁生
相关人物
李冈
相关人物
吴祖惠
相关人物
俞云从
相关人物
叶橘泉
相关人物
蔡声白
相关人物
徐恩曾
相关人物
徐望之
相关人物
魏公孚
相关人物
沈少巽
相关人物
高友仁
相关人物
高敬基
相关人物
费新我
相关人物
黄西爽
相关人物
屠有为
相关人物
费畏三
相关人物
黄笃初
相关人物
刘沁
相关人物
闵一帆
相关人物
程国树
相关人物
沈炳麟
相关人物
汪祖鼎
相关人物
朱兆衍
相关人物
丁锡祉
相关人物
赵金城
相关人物
吴仲伦
相关人物
吴德潜
相关人物
蔡敬贤
相关人物
丁是娥
相关人物
陆稼祥
相关人物
程松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