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时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8
页码: 1153-1160
摘要: 本文介绍每年正月至十二月,双林镇的时令习俗。
关键词: 时令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正月
  元旦(初一)黎明时,设置糕果或者煮细粉圆子,叫“顺风”。接灶,拜土地叫“开门土地”。悬挂先人画像,像前供糕果。开门放爆竹,自子夜到天明响声不绝,相传是用来祛除病疫。家中拜完各神和先人画像后,出门到宗祠和各庙烧香。回家后,男女长幼依次递拜,称作“拜年”。从年初到上元有敲铜鼓,叫“年节鼓”。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和顺风圆,中午和黄昏都不开锅,吃除夕备下食物,叫作“年饭”。整天不能扫地(年初三相同)。妇女不动针黹(女子特别勤劳者不十分拘泥)。薄暮时分,在土地堂前,灶前燃烧香烛,拜祖像(初二、三日相同)。初二日早晨起来后就拜神像和祖先像,长幼相率出门庆贺节日,门房或厅堂安设红本子,客人到来就自己署名或送上帖子,往往是只求知道来过而并不相见,只有女亲眷应见者必定进内堂拜贺,至亲还要拜祖先像。有丧事人家不受拜贺,门上贴“在制”二字。过年初三才出门答拜。
  年初三是为小年朝,天没亮就起床拜土地,安灶(元旦接灶神模供奉在灶龛外,初三才放到里面,安灶神必须极早,不能听到鸟叫声,那么安灶才会安,灶安全家才会安)。
  年初四夜四五更时准备牲礼,祭祀财神,叫“接路头”。爆竹声不停,比除夕夜还要厉害。太平桥庙里塑着五路财神像,商家结社赛会,先在初四晚上鼓乐娱神,夜半时分用仪仗迎神像,走遍四栅。
   年初六祭祖,收先人像(也有至初八日收)。
   年初七、初八,儿童到东岳庙斋王,到十六岁止。
   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家每户都在屋檐下供奉香烛。
  十一是太君神诞,渔船、射船等都竞相往“协顺庙”和放生桥太君庙祭赛。这一天从早到晚都演戏。由包头业和黑坊中人主办这些事,其他商贾也互相结社祝献,来往之人纷纷不绝,士女如云,庙旁、湖中船只停得密密麻麻。
  十三是上灯节,旧例街衢两边悬挂灯笼,好事少年制造龙马各种形状灯笼,锣鼓开道,沿着整条街道行走,也有被人邀至家中,作滚龙走马各戏,主人给予蜡烛或赏钱,这种活动直到十八落灯节时才停止(后来由于物力维艰,这种风俗逐渐停止)。乡村中于岁末用竹木缚稻草至三四丈高,然后把它竖立在田边,末端用丝帛系上九聊灯,灯节那天连夜点灯,金鼓喧阗,同时伴有赞词,集中在一起焚烧,叫“烧田蚕”,是祈求年成丰收意思。
   十五日是上元节,是天官赐福时辰。当天每家都要煮年糕汤,祭祀土地和祭灶。
  到这一天,灶上供奉之糕果才撤去。儿童都到华严庵拜三官(华严庵就是三官殿)。民间有三官会,每家都在门前立高灯,从元旦开始全家持斋,甚至河中不洗荤腥各物,到上元节有醮事,或者演戏酬神才各自停止持斋。一切费用由三官会规定,不敢有所侵吞。
  东岳庙和露印庵从初一开始设茶场,茶场左右两边设糖果、杂货、洋片、灯彩等摊子,结束后,准备骰子赌场和唱盲词等,三教九流错杂其间,游人摩肩接踵,到初十左右才逐渐稀少。
  正月里自拜年后到元宵前后,亲朋间必邀饮年节酒,其余节日也这样。有俗谚说道:“鸡豚秋社,芋粟园收,张三李四,来而便留。”新婿新妇到外家拜年必须先预定日期。除享宴外,还要馈赠新人细粉圆子,称之为“灯圆”。亲友家男女仆人到来必定要给些年糕、馒头之类食物。
  乡间各圩堡唱戏自正月初始到清明前止。盛林山确切日期是二月二十四,自此乡间就没戏可看。乡间按照田亩派钱搭戏台演春戏,看戏之人络绎不绝,贫穷人家留客招待只有向亲友借贷甚至典当。乡村总管社重新塑造庙貌叫“开光”。本村和邻村准备快船,有少年在船头耍拳头舞弄刀棍,数十成群,叫“哨船”,从乡村到镇上,来往于各市河叫“开码头”。清明后一天,也有结对到含山(清明后一天俗名二忙,又叫二明日)。
   二月
  二月初二煮年糕拜土地灶(镇上习俗过年土地模有供奉到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二)。
  到三墩土地庙和松亭乡禹王宫等处烧香。村妇老妪准备糕点圆子各种物品到庙里礼忏,称之为“上庙堂”。妇女摘蓬叶插在头上,说是避头风。有谚语说:“蓬开春日草,戴了春不老。” 二月初三是文昌生日,读书人集中在奎文阁、南询庵和碑亭三处拜忏,祈求功名路上一帆风顺(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兵燹都在奎文阁一处祭拜)。间或有读书人不注重文昌之祀以表示和别人不同,那只是极个别而已。
   十二是百花娘娘生日,播下百花种子,用红绸红纸系在花木上。十九日是观音娘娘诞日,妇女到各庙烧香,新庵、旧庵都很热闹。
  春日里儿童有放风筝(也叫鹞子,有俗谚说“杨柳春,放风筝”)、踢毽子、抛绣球等各种游戏。后来,在街边常可看到投钱比赛,很明显是受到赌博恶习影响。
   春分后有笋档船到镇上售卖。笋出自郡城西南山区,春分之后用船载来卖,叫“笋档船”。
  三月
  三月初三日是上巳日。乡里儿童卖荠菜花,男女都要插戴。有谚语说:“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要吃年糕汤,称“撑腰糕”,能使人不腰痛。祭贞节祠,当时菜花盛开,在田边祈福,还有游观,颇具野趣。 清明节祭祖,都要往乡间扫墓。家里有灵位,要哭奠三天,用角黍祭祀土地和灶,馈赠亲戚家人一起食用,取寒食之意。门上插杨柳,小孩子有戴杨柳在头上。有谚语说:“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乡农结伴摇快船到含山游玩。清明第二日为二忙日,前往之人很多,其实是从事赌博,兵燹后经过官府禁止,这种风习逐渐停止。士女乘着空闲游玩,相邀外出踏青。有俗语说:“寒食过了无时节,娘养蚕花郎种田。”前一晚吃螺蛳,称为“挑食”,并把螺蛳壳扔撒在屋瓦上。乡农在大门上换贴门神。这一天举行祭赛,很忙。用米粉做老虎形状后蒸熟,送在门外,叫“退白虎”。或者在门外用石灰画上弓弩等形状用来祛除鬼祟。这些都是为养蚕缘故,镇上就没有这种风俗。 乡间禁忌很多,凡有修整坟墓或埋葬提柩等事情,必须是在清明夜或者之前数天进行,过此日期就有忌讳,过谷雨连同扫墓也有忌讳(谓纸钱气对蚕事有损)。二十八日是东岳神诞,庆典非常隆重,士民在庙中祝献,几天前就鼓乐喧阗,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镇人结社可达数十起,大小各业在庙中都有职司。二十六日昼夜演戏(后改在二十七日白天)。二更时分把神像抬到大殿,庙中偏僻处挂灯,陈列仪仗寝殿,设置古玩花卉。新街、横街及各巷子都张灯结彩,有多达五层,繁华程度与苏昌灯市没有两样。 二十八日起到四月初五六天,每天午后升神像出巡四栅,曲折辗转到各社地演戏(俗名“故事”),前后扈从,乡民早早前来许愿,扮演罪犯就荷枷拖链行走一整天,还有扎臂香,肉身灯,儿童拜香等,凡是神像路过之处,商店都会设立香案,新绢巷还设下马饭(后不行)。看会之人以坞桥港为盛,还有水运秋千戏,在船上架起彩棚,粉白黛绿往来杂沓,士女靓妆踩舟鳞次。坞桥港天刚亮时就停满船只,在庙前看回殿,观者如堵。黄昏点灯,街上如同白昼一般,酒肆茶坊欢呼喧闹,二更开始已有读书人制灯谜张贴在灯棚下面,其中露印庵周围各摊场几乎没有空地,又有在绳索上舞缸瓮,吞刀吐火等杂耍戏,以及异禽奇兽,洋片洋景屯聚在沿街空地,往来游观之人摩肩接踵。
  二三月间有外乡妇女来镇,一男人手中敲着小锣鼓沿门歌唱乞讨,播弄扫帚秤杆等物,叫“扫蚕花地”。
   四月
  立夏用芽谷饼祀灶和拜土地,饮火酒,啜新茶,食樱桃、青蚕豆。
   十四日是吕祖诞辰,群集斗姥阁拈香礼忏,扶鸾请仙,问病求方,剪万年青叶子丢弃在街心。
   小满动三车(油车、水车、丝车)。
  五月
  初一日悬挂关帝或张天师像。僧尼送符,用五色纸作虎头和五毒等物像,总称之为“符”,乡人用钱米酬谢。等到初一或端午日粘贴在门上。
  初五日是天中节(也叫端午节)。喝雄黄菖蒲酒,吃角黍,在门上插菖蒲、艾虎、桃叶,妇女剪蚕茧做老虎,用缯做人形跨在老虎身上,叫“健人虎”,用绸布做五毒和雄黄袋等,用丝线穿赤小豆挂在儿童衣襟上,或用雄黄涂在小孩头项和手足心,妇女插戴艾虎,在床前系菖蒲、艾草、桃李枝、蒜头等。接近午时焚烧苍术、白芷、云香等,叫“打蚊烟”。用雄黄火酒喷洒墙壁,拜利市吃酒(叫做过端午)。亲友间用角黍、绿豆糕、灰鸭蛋等物品相赠(俭素之人不这么做),或者制痧药太乙丹等施送给人家。新妇过第一个端午节,节前几天,娘家必定准备角黍、巾扇、彩绣、艾虎馈赠,叫“致端节”(各家贫富不一,事情而定)。 十三日是武帝诞辰,绅士到碑亭武圣宫祝献,屠户收钱演戏。根据清嘉道年间习俗,商家大都富有,端午日后升神像并巡行三天称之为“祛祟”。到晚上出灯会,龙马、狮象、盆花、人物、禽鱼各式各样灯彩斗艳争新,无所不备。又有用五色绸绫扎采莲舟,舟身遍悬小琉璃灯,一位清俊小童装扮成驾娘。又有五色纸凉伞灯,用细针刺孔做时新花样,比如湖绉、漳绒、孔雀毛样子,各种颜色几乎可以乱真(有位张氏所制尤其巧妙)。锣鼓喧阗连宵不歇。远近前来观看之人很多,和东岳庙会相当。灯会结束后,庙祝遍送“驱邪降幅”四个字。
   二十日是分龙日,选择临河广场演水龙人,摘葱放上龙爪,小葱再分种。
   夏至祀祖后半月,凡是三时头时,就禁洗衣服。
  六月
  初四日祀灶,十四、二十四日相同(有俗谚“六月三通灶,赛过打坛醮”)。
  初六日是天贶节,吃馄饨,洗器具,在河里浴猫狗。谚云:“六月六,猫狗牲畜洗洗浴。”时在倪家壖东面静室观赏荷花之人很多,所以又称“观莲节”。
   十九日是大士成道日,妇女相率到尼庵烧香。
  二十三日是炎烈大帝诞辰。岳庙道士建醮一天(由绅富出资)。第二天是雷祖醮,径自向商店敛钱,分送“风清焰熄,合镇平安”八字。又有雷祖诞辰日,斗姥阁烧香礼忏。
   小暑后三伏每逢火日造酱酒腌麯。 初六日太阳没出来之前汲井水放入瓷罐,后放入黄瓜一条,用黄蜡封口一直过四十九天,黄瓜化尽,水清如故,这种水可以用来解毒。
   七月
  立秋当天吃菱藕瓜果,用井水吞服赤小豆七颗,说可以免得疟疾。
   初六日是化成桥总管神诞。庙前搭厂挂灯,演戏升神像,巡行四栅。
  初七日是东林总管神诞。乡民酬钱演戏,祝献,升神像巡行各村并到达镇上。自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开始赛会,乡镇百姓宰鸡杀猪,敲锣打鼓,在集市用幔帐迎神,晚上回去大吃大喝,比化成桥庙会更加隆重。按照俗例,化成桥总管是六总管,东林庙会是七总管,两地赛会彼此有往来有如酬酢。当天吃茄饼或者揉面做成花果鸟兽,如意方胜等形状,用油炸或者火烤,叫“巧果”。当晚,闺中女子捣凤仙花染指甲,或者在庭中摆设瓜果七巧。
  十五日是中元节。和尚送节关祀祖,用素馔,磨绿豆杂以米粉做成银币一样大小之饼,叫“豆灼饼”。有丧之家先在十三日寅卯时在灵座设置瓜果,孝子披麻执香在门外迎接,妇女在帷帐内哭泣,称作“接亡人”,请僧人礼忏,设焰口。僧院建孟兰盆会,到夜间沿河放灯,称作“照冥”。后来改在三十夜,僧人坐在船中放焰口,船头烧纸,沿路放灯。
  三十日是地藏王诞辰。岳庙从二十五日起开始礼忏,到三十日停止。士女杂沓,香火旺盛。露印庵、茅蓬庵也礼忏数日。黄昏时在庭中点香烛,或者用油和木屑遍地焚照,叫“地香”(小月则在二十九日进行,俗称地藏不开眼)。
   这个月,街衢里巷都筹钱请僧人设放焰口,焚化纸钱,或请道士敲鼓喧阗,更添热闹,每个晚上是如此。
   中元节前僧道女尼上门募米叫“施食米”。
   八月
  秋分时举行秋社,在石街漾和风光漾泛舟。
   初三日是灶神诞辰,祀灶,东岳庙有道士礼忏。
  十五日是中秋节。祭祀利市神和土地。邀请亲友赏月,吃月饼、熟菱。亲戚朋友用月饼相赠,还配以其他礼物。新妇娘家必备果品粉圆(谓之“团圆”)馈赠给夫家。
  当天,斗姥阁道士礼斗姥忏。各庵堂寺庙烧斗香者很多,所谓斗香就是用红纸糊成斗形,两斗相合,中间用檀香、桂花叶和金银箔锭装满,外面用丝帛绊住,也有做成旗杆斗形(习俗以小孩初次烧斗香就用这种),准备香烛到庙里焚烧(庙中设高台,从中庭传上后焚化)。总持和万善两座庵堂烧香妇女很多,黄昏时,尼姑五六人铺设礼斗台,高声念诵,观看者摩肩接踵,围得水泄不通。如这夜天气晴明,男女都出门踏月,或乘机偷取人家瓜豆作为吉兆。
  九月
  霜降日,汛官在大通桥汛所祭旗纛神。至清道光年间汛所营房坍废,汛官住在城中,次举逐年淡化直至自生自灭。
  初九是重阳节,祭土地和祭灶,吃栗子糕,插茱萸,或者携带壶榼到盛林山登高,祀贞节祠,斗姥阁礼斗忏,扶鸾请仙,如果是乡试年就更加隆重。
   十月
  初一日是十月朝。祭祀祖先,扫墓,和清明礼节一样。
   十五日是下元水官解厄之辰,乡人多持斋举会。
   小雪后蓄菜,叫“腌菜”。味道好,意来年家口吉利。
  十一月
  冬至日是亚岁,做粉团,叫“冬节圆子”(祭送在灵座上是生粉圆子,其余是蒸熟),馈送亲朋,祭祀祖先、土地,祭灶。有丧之家前后三晚在灵座前哭奠,与清明节相同。
  习俗以清明前一天为清明夜,冬至前一天为冬节夜,祭祀先人多在节前。
  十二月
  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或说大寒后逢戌日入腊)。
  初八日是王后腊,有人用白米和百果做粥名“腊八粥”。藏腊水因为它耐久,炊糕做各种粉圆用腊水调制就不会变质。储藏腊雪水可解热毒。腊时多葬造、修筑之事。
  十五日后乞丐用粉墨涂面做各种丑容,傩于市集叫“跳灶王”。二十日傍晚时才开始乞讨,击梆敲锣,凡所到之地就喊“谨防火烛”多次,等到半夜祀灶后,挨门挨户讨米,叫“派火烛米”。
   自十二月上旬起,僧道尼都到人家募米,叫“香米”。
   二十三日晚上祀灶,送灶神,用米粉和以南瓜调成黄色做成核桃大小团子、元宝,
  一起装扮成聚宝盆形状,叫“送灶圆子”(按俗例,出嫁女不吃母家送灶圆子)。佐以饴糖饼,叫“灶糖”,把它们放入纸糊轿子中(旧用善富,后用轿,兼有饰物,做事时买者居多),用青松焚化。
   二十四日掸扫室尘,洗涤器具。
  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诸神下降之日,人人持斋,有吃豆腐渣。磨米粉炊成糕,叫“年糕”(家家如此)。祭祀利市诸神,用三牲福物,比端午、中秋还要重视,叫“年夜利市”。煮糯米饭和糖盛在盘子里,用熟粉裹住,叫“满笼”(又名馒头)。祭祀土地叫“年土地”。亲友互相馈赠食物。新婚妇女则要备好果盒馈赠各尊长及亲友。双林镇上新婚女子所赠之物,是用白米炒熟磨成细粉,和以糖,用模子印出,叫“茶饼糕”,或杂以芝麻,叫“麻酥糕”。祭祀祖先后家人团圆宴聚,叫“吃年夜饭”。商店或因除夕事忙向前移一两日也有。
  三十日是除夕,悬挂先人遗像,设糕果,在堂上供财神、家堂、土地。黄昏时祭祀土地,叫“开门土地”,盛饭于箩叫“年饭”,年饭上面插节节高(用五色绸纸糊在芦竿上,再在绸纸上粘上人物、花色、元宝、柏果等物,或在芝麻梗上粘柏子果物,叫“节节高”),签插橘子、柏子枝在上面,叫“百事大吉”。在炉中留火过夜,叫“年火”(俗例岁朝不敲石取火)。停灯于房叫“守岁”(也叫照岁灯)。枕边放吉果,用于初一早晨食用,叫“开口果”。给儿童幼辈钱叫“压岁”。子弟向尊长辞岁(据记载,这种礼节不是家家都流行,只有第一年新妇必定要盛装出拜尊长)。长幼无事就敲锣鼓取乐,叫“年宵鼓”,一直到灯节才停止。三更后每家都要扫地,因为岁朝按例不能打扫,垃圾不能倒在门外,即是通俗所说满载如意在室内之意。
  岁末及新年,妇女无事,有迎请庙神庐姑之游戏(即卜紫姑之遗意)。当晚人静时分,在灶前虔诚祷告,出门听响声,占卜以判断来年吉凶,这就是所说古镜听法。远近爆竹声整夜不绝,大小人家没有睡觉之人,典当铺大门通宵不闭。清咸丰以来,时势艰难,人心不古,到四更时就关门,等到清晨再开。饭馆自二十日后就不再出售食物,只是分账收钱。当然有些小饭店为生计生意照做。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