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5
页码: 1140-1144
摘要: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双林本地人历来以大米为主食,以小麦面为辅食。大米分籼米、粳米、糯米。籼米、粳米烧粥烧饭;糯米除直接烧饭吃外,一般都加工成圆子、糕点作为副食。区域内旧时许多农家因粮食不够吃,就将大米制成蒸谷米、黄米和冬春米。其共同特点是贮藏时间长,烧饭有胀性,所有农家均自制这三种米以补粮食不足。
关键词: 生活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一民风
  明朝隆兴(年号)以前,士大夫居住乡里,一年四季衣着简朴,粗茶淡饭,不蓄养僮仆,相传为美谈。 清乾隆时代衣着服饰崇尚俭朴,夏天纱衫、冬天裘皮、小孩子穿绫罗、妇女所带金银珠宝也不是家家都有,人人具备。先前蓄养僮仆仅供在家中使唤,没有跟随着一起出门,只有官宦在乡里走动时才有,后逐渐讲究官派。先前乡绅很少有包揽公事,武断处理乡里是非曲直之事,偶尔有一两人出入巡司衙门调停争讼事件,人人都要鄙视。如今却倚仗声势竞相诉讼,凭借公事从中渔利。 先前人们穿着服饰致力于崇尚简约,近来人们不只追求华美而且崇尚新奇,妇女首饰打扮有如梨园戏子一般,各种事情都讲究奢华没有底线。 前辈宴饮宾客不过八菜、十二菜,如今却是十六、二十四或三十二菜。冬暖锅,夏瓜盘,名为“十样锦”,同时罗列各种珍馐,一席花费高达数千文,更有甚者还加以优伶陪酒,通宵达旦,到达无所不至。 先前妇女首饰银器只有殷富人家才有,现在缕金点翠,竞夸新巧,不惜工费。旧时衣饰只有绸绫质地衣服才在领口和袖襟处镶嵌花纹,如今则是湖绉杭线镶嵌点缀视作平常,各种金绣色彩各不相同,衣服沿边数寸皆是,一边的修饰费就相当于一件衣服的材料费。奢靡暴殄连贫苦人家也都如此。 旧时过年到亲戚家拜年吃饭,鱼肉果品至多不过八样,喝酒言欢也接近古代风俗雅致。清道光初期,虽然是择日备酒席彼此招待,菜肴果品之类也不过是大盘六样,小盘八样。用来度岁庆贺,各种食品也是杂凑而成不十分讲究,花费不多。后来则有逐年铺张势头,大摆筵席,广招亲友就如庆典一样。 又过四五十年后,各种风俗沿袭且逐渐奢华。屈指概括,前后新旧变化更替相差悬殊,经历时代稍久变化就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百姓经济条件好转,各种风俗更是讲究。结婚须到上海买结婚用的衣服。大人小孩过年都买新衣服、新鞋子,羽绒衣人人皆有,条件好一点人家的妇女穿上万元裘皮衣也为数不少。
  吃喝更是讲究,年夜饭许多人家包在饭店里,新年饭亲朋好友一起叫上也在饭店里吃。农村里也一样,叫上所有亲戚,请厨师烧上几桌,很方便。
  现在有些人贪图安逸,老板花钱大手大脚,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男子留长发,扎单辫于后脑,始于1987年城镇无业好闲青年。尔后,书画界多效仿,今则见怪不怪。
  1990年后,佩玉成为时尚,大多为廉价之品。中老年妇女戴珍珠项链也为数不少。
  1998年开始,先富户男子风行戴金项链,有重达200克者。后来,城镇时髦男青年左耳穿戴白金耳环,穿花衣服成为一种时尚。从1992年开始,城镇始有染黄头发之举,今则染发不管男女老少均盛行,颜色也有多种。
  二居住
  旧时镇区农村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建房均选择高爽向阳之地,大多坐北朝南,少数坐西朝东。纵向一般以前平房、天井、灶间、楼房、后屋(厕所、饲养牲畜),俗称一埭四进深。也有二埭三进深,三埭三进深,此为极少数户,可谓乡绅矣。一般贫者两间平房,更有甚者仅草棚安身。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均租房而居,只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有私家住房。
  1980年年初起,人们已解决温饱,住宅建设占据消费主位。农村新建房屋均为砖墙,钢筋水泥楼板结构。大多两开间,前置阳台,中间厨房间,后平房或楼房,供年长者居住。建房得先打墙脚,叫“动土”。先看“风水”,后看日脚。上梁是建房高潮,亲友要送“上梁”利市,其中有肉、鱼、糕、粽等,也有送电风扇、沙发椅的。一般亲友送“份子”。主人要摆上梁酒。镇区也开始建造三层或四层新套房,分别由大套三室一厅、小套二室一厅,加厨房间、卫生间、阳台组成。一般六户或四户共用一楼梯。
  1990年开始,农村出现三层楼房,均独门独户,并重视外观装饰,讲究舒适美观。
  镇区也有少量别墅建造,以后逐年增建。
  进入2000年,居住条件更是讲究,富裕农村家庭子女结婚,或者为子女能到镇上读书,纷纷到双林镇区购商品房。工作在镇区职工为子女能享受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贷款到湖州城里去购商品房也为数不少。乔迁新居,都要摆搬家酒,亲戚备礼品或给予礼节祝贺。新屋安顿毕,客人放爆竹,主人煮顺风圆,然后设宴款待来宾。酒席大多设在酒楼饭店。农村酒席一般设在家中。原镇区农村家家有灶头。居民砌灶一般为“三眼”,大家庭“五眼”(现在已经很少见)。锅与锅中间里面嵌入一只尺四锅,灶外沿嵌一只铜汤罐,是利用余热取温水用。
  灶有灶君神龛。灶墙上画花、山水、万年青。在外锅侧面常写“米中用水”四字,中间一竖从米字到水字贯穿其中。灶洞口写“火烛小心”四字,但“火”字一定要颠倒写。今已普遍使用煤气灶。
  三家庭
  家庭传统观念向以孝悌为正宗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观念逐渐法律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相当稳定。
   一般家庭为祖孙三代,现四世同堂也不少,甚至有个别家庭五世同堂。20世纪六
  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现独生子女已成家,其子女大多也为独生,与老一辈不居住在一起,往往成为三口之家。
  男子结婚叫“成家”。弟兄全部成家后,就要分家。分家是弟兄平分父母财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娘舅、姑夫是俗定公证人,具有很高权威。分家要摆分家酒,一般放在“二月、八月,两中平”,取双方都公平发达之意。分家后,父母或自立,或一家一个,或吃轮家饭。农村还延续此俗,居民已无此俗。解放后,分家已淡化。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一夫一妻只生育一子女,也不存在分家。吃轮家饭,大多半个月一轮,或一个月一轮。轮到的儿子,要备一些较好的菜肴,表示孝顺。但也有媳妇尖刻,不愿赡养,发生矛盾的。
  一般习俗是重男轻女,特别是农村。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男子有劳动力,承担养家活口之责。城镇已有转为喜欢女儿趋势,因为女儿体贴父母。儿子鲠犟,娶媳妇又要负担,所以有“三个儿子寻死路,三个女儿荡马路”之说。现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长辈有抚养下辈的责任,下辈有赡养长辈的义务。
  有女无子者,招男子进门成婚叫作招女婿。解放前,被招女婿要改姓女家。解放后,入赘女婿一般不改姓,但生下子女要姓女家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家子女多不出嫁(不招女婿),称两头“香火”。新房购置及结婚费用各承担一半,至于小孩姓谁家,均于婚前商妥,或姓男方,或姓女方,或两姓均放,或无姓,等子女长大后再作定论。
  自己没有子女,将兄或弟儿子中承继一个,或从出嫁姐妹儿子中承继一个。承继儿子与亲生一样,有继承权利,也有赡养义务。
  “过房亲”一直较为流行,城乡都有。孩子可以过房给未婚男女,叫“亲爸”“亲母”,孩子父母要将孩子过房给自己要好朋友或同事,一般不会遭拒绝。双方讲好以后,要做礼节形式。孩子要把大肉、大鱼、烟酒和果品送给过房父母,孩子登门拜见过房父母,从此改变称呼。过房父母要送衣服、鞋帽给孩子,还要送“长命铜钱”(银元或钞票)。每逢年过节一定要礼尚往来,特别是过年,过房儿子(女儿)要送酥糖、猪蹄给过房父母。过房父母要送开口果子(各种茶食用粗纸包好)、状元灯笼、压岁钱给过房儿子(女儿)。连续吃三年年夜饭,第三年叫“满年”,从此保持过房亲关系。现在过房亲很少有这种“满年”礼节。到过房儿子(女儿)结婚,过房父母送份子(礼金)要比一般亲戚丰厚。过房父母称寄父母,也称干爸或干妈;过房子女称寄子女,也称干儿子或干女儿。
   现在过房礼节已简化。
  四饮食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双林本地人历来以大米为主食,以小麦面为辅食。大米分籼米、粳米、糯米。籼米、粳米烧粥烧饭;糯米除直接烧饭吃外,一般都加工成圆子、糕点作为副食。区域内旧时许多农家因粮食不够吃,就将大米制成蒸谷米、黄米和冬春米。
  其共同特点是贮藏时间长,烧饭有胀性,所有农家均自制这三种米以补粮食不足。
  本地平时一日三餐外,还有吃点心的习惯。镇上有些居民以吃早点代替早餐。点心品种有圆子、汤圆、软糕、粢米饭、大饼、油条、包子、馒头、馄饨、面条、豆浆、粽子等。农忙时农民每天吃四餐,即在下午3时左右增加一餐,俗称“小点心”。其品种有圆子、年糕(新年过后)、糯米饭、面条、番薯、芋艿、南瓜等,旧时因生活困难,大多数农家吃稀饭(粥),佐餐用咸菜、盐炒蚕豆、黄豆或者豆瓣。
  本地菜肴以杜(土)蔬菜为主。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兔肉、鸡鸭鹅和禽蛋;鱼类有“四大家鱼”及鲫鱼、鲤鱼、带鱼、蟹、虾、甲鱼、鳝鱼、泥鳅、螺蛳、蚌等;干货类有咸肉、咸鱼、咸蛋、皮蛋。素菜主要有青菜、黄芽菜、菠菜、芹菜、榨菜、花菜、雪里蕻菜、芥菜、包心菜、韭菜、大蒜、荠菜、马兰头、萝卜、莴苣、茄子、豇豆、蚕豆、豌豆、黄豆、芋艿、茭白、竹笋、南瓜、丝瓜、地蒲、西红柿、黄瓜、马铃薯、蘑菇、咸菜、酱菜等数十种。加工类蔬菜有豆腐、豆干、千张、油豆腐、粉皮、丝粉等。
  富有双林特色饮食品有双林板羊肉、烩草鱼、全家福、葱椒盐白宰鸡、各色交面(尤为羊肉面、虾腰面)、馄饨、年糕、镬糍汤、熏豆茶、杜搭酒(特色菜肴详见商业编)。茶馆起始年代不详,清末民初时位于下横街光郎弄内的“青莲阁”茶楼很热闹,每天早上有许多茶客,喝茶聊天谈生意。其他还有大观楼、永庆楼、财源楼、凤凰楼及长乐茶馆、宏福苑茶馆、清风巷茶馆等,当时茶馆基本上兼设书场,请苏州评弹、湖州曲艺、本地评书等艺人说唱。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后期,这些茶馆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都停业,只有极少数茶馆营业。1982年庆苑公园建成后,公园内建有茶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茶馆发展迅速,大多茶馆兼营棋牌室。茶馆店及茶馆兼营棋牌室共有60余家,甚至镇郊(原三乡)集镇也开设多爿茶店,供农民喝早茶、自产自销农副产品、打牌娱乐之便。
   茶馆按营业时间可分为早茶与午茶两类。
  镇人有吃早茶习惯。茶店凌晨三四点钟就开门营业。吃早茶顾客大部分是附近农民,以壮年、老年居多。如今交通工具便捷,较远老农也摸黑骑上三轮车上茶店吃早茶,兼卖小宗农副产品。天亮后店内茶客盈座,谈天说地。有些店主还播放录像或电视,无其他形式活动,价钱便宜,大多1元钱一杯茶(红茶只须5角),好一点绿茶收2元。尔后,茶客搓麻将,一杯茶2一3元,自动麻将一杯茶5元。此时,吃早茶客人已大多散去。
  午茶不分时间,大多在下午,分两种形式:一是棋牌室,以打牌为主。茶资也贵,少者5元,多者15元。营业一直延至晚间。二是高档茶室、茶楼,以会客、会友、品茗、叙旧、洽商为主。气氛高雅,以名茶为主,也有咖啡、奶茶、饮料,还有茶食,茶资也高,几十元、几百元不等。营业一直延至半夜甚至凌晨。
  2010年,镇区高档茶楼有蓝波湾休闲中心、蓝岛咖啡(后改蓝岛歌厅)、东方明珠、双龙阁茶室、任和茶室、至尊会所等六处。
  熏豆茶是双林农家特有茶饮,其色葱绿,香气清逸,原汁鲜味,口感独特。是本地农家常年储备、享用、待客风情茶。熏豆茶主要由细芽茶叶、熏豆、芝麻(用炒熟白芝麻)、橘子皮(去膜鲜橘皮切碎后腌渍)、野卜子(炒熟)、丁香萝卜干(用丁香萝卜切丝腌渍晒干)等组成,也有个别地方放上咸豆干粒、桂花等。农家将熏豆和丁香萝卜干放入石灰甏里储藏,也有放在灶摸洞里(灶墙里砌砖藏物洞),现在也有人家放在冰箱里储藏。
  双林人好客,有客人来,或同村串户,女主人总是捧出一碗清香扑鼻熏豆茶,熏豆与芽茶之绿;芝麻之白;卜子之黑;橘子皮之黄;丁香萝卜丝之红,五彩缤纷,香溢诱人。喝薰豆茶不光止咳,还是一种超级享受。
   现已将熏豆茶作为一种天然绿色食品饮料产品开发。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