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民间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61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民间美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3
页码: 1137-1139
摘要: 本文介绍双林镇民间美术,主要有:灶头画技艺、绣花工艺、面塑等。
关键词: 民间美术 工艺美术

内容

一灶头画技艺
  自古以来,镇区农民砌好灶头后,都要在粉白色灶头上描绘各种风俗画。
  其工艺流程是,用毛笔黑色线镶边,中间用黑线划长方格,先在烟囱底部画一个双喜,用尺和笔画出空心字。下面长方格内用红蓝绦等颜色画上各种花果,前面底万灶垄中间,有万年青、聚宝盆等。灶头外侧面上画福字,下面长方格内有“水中用米”“招财进宝”等字,灶后面斜写“火烛小心”,右面写上建灶年月。
  还有如仙桃笔架、八仙过海、观世音菩萨、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特别是画上万年青其寓意该人家万古长青,香火不断。
   (提供人:俞红方)二绣花工艺
  明清时期,镇区邢窑村等地的村姑、农妇在自织的衣服、被褥上都要绣花,此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工艺流程是:把毛竹蔑青削薄,做一个圆圈,称为竹弓;把布绷在竹弓内,先在布上描绘花朵、动物,如牡丹、荷花、天鹅、蝴蝶、松鼠、龙、虎、凤等,然后用绣花针穿上红、绿、黄、兰、紫、金等颜色的花金线进行刺绣。现还用于枕头套、床罩、电视机罩、肚兜等。
   代表性作品有帐沿头、荷包、肚兜、老虎头鞋、枕头等。
  寓意及用途:人们从日常的劳动生活中汲取灵感,出产的作品也主要用于对生活的装饰和点缀。也有民俗习惯的寓意,如肚兜、老虎头鞋等就有给小孩避邪之意。
  (提供人:於松珍)
  三面塑
  当代传承人孙兰花拥有60多年面塑制作经验,其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但因其制作面塑主要是以街头设摊小卖形式讨生计,故无艺术成绩。 孙兰花祖籍江苏盐城,其祖父和父亲均是民间从事面塑艺人。当时面塑工艺传男不传女。但是孙兰花从小就对面塑十分感兴趣,就偷着学,并且学会。后来到双林,便从事此项技艺,以此为生。
   工艺流程:
  1.配料:0.5公斤面粉加约2—3两糯米粉。
  2.蒸面:把材料用水和匀,捏成扁状,放在笼中蒸熟。
  3.上色:捞起来晾干分成小块,拌上各种颜色,用手捏匀。
  4.塑型:最后把各种颜色的面团(原色、白色、桃红、红、黄、绿、紫、黑等)经过揉塑,使其依附在竹签或者铁丝上,形成各种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动物或花草的造型。
  寓意及用途:面塑的题材一般以神话人物为主,比如《西游记》中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等。面塑可以当作小孩的玩具,也可放在家中欣赏。
   (提供人:孙兰花)四做蚕花
  过去,镇区村里人为祈求蚕茧丰收,蚕妇在养蚕前几天会扎一些用皱纸或绢纸的花,叫作“蚕花”。放在蚕房里,用来避邪,祈求蚕宝宝多做蚕茧。现在农村仍有不少会制作蚕花的妇女。 工艺流程:把黄、红、绿色皱纸重叠、对折,剪成约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用剪刀扎几下(为了让皱纸紧实、不散开),再正方对折成长条形,用剪刀修剪皱纸边缘。剪一撮金线在折叠好的皱纸上,用铁丝缠绕,扎紧。再掰开皱纸,掰成花的形状。金线为花心,黄色和红色为花瓣,绿色为叶子。
   寓意及用途:做蚕花:作为蚕花放在蚕室,祈求蚕茧丰收。
   做祭品:人死后做五七时插在死者排位上做祭品。
   做装饰品:老年妇女念佛时插在发间做装饰品。
   (提供人:章水娥)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灶头画技艺
相关专题
绣花工艺
相关专题
面塑
相关专题
做蚕花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