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音乐
分类号: J607
页数: 5
页码: 1115-1119
摘要: 本文介绍双林镇民歌、器乐等相关民间音乐。
关键词: 民间音乐 双林镇

内容

一民歌
  《蚕娘苦》
  春季里来养蚕忙,蚕娘个个到蚕房,日夜勿睏多辛苦,廿四分收成喜洋洋。
   夏季荷花透水长,蚕娘个个做丝忙,木头丝车笨又重,做得蚕娘手脚痛。
   秋季里来菊花黄,蚕娘卖丝到街坊,雪白丝绸卖不起,东讨西逼两手光。
   冬季里来过年忙,蚕娘外出做相帮,清早做到黄昏后,仍旧一身破衣裳。
  这是20世纪30一40年代人们在田间地头农桑劳作时,随口哼唱的民歌,内容大都与生产、生活有关。这首民歌主要是讲蚕妇四季劳碌,但还是没有过上好生活。
  近千年来,双林是典型的农桑文化起源地,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而养蚕是十分辛苦的,蚕娘半夜也要起床哺蚕给叶。蚕娘在长期的养蚕生活中,结合双林的地理环境和岁时节气,逐渐形成了这首民歌《蚕娘苦》。每年养蚕时节,蚕娘们都会唱着这首歌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现在,农村里70岁以上的老农妇一般还会唱此民歌。
  (笔述:吴奎林提供人:顾振声)
  《苕南央娜唱词》
  男女打扮红红绿,放生桥头闹盈盈;
  陶家花园会船飘,隔河对港土地庙;
  地戏扎得真真巧,挨家挨户挂灯彩;
  卖丝响声无其数,倒灶吃得醉醺醺;
  土地神像都起出,满竹改做一只床;
  地藏王菩萨真叫灵,处处方方来烧香;
  赢了铜钿身也藏,输了铜钿打散场;
  三叉角前万魁桥,石家漾里浪滔滔;
  南庵里和尚勿脱骨,北庵里师姑绝奇珍;
  此地没有一爿好店面,排一排二开烟盘;
  分水墩前人来往,水镜寺和尚把渡船摇;
  关帝庙里无人看,鱼浦桥庙里更冷清。
   古时,当地民间庙会众多,活动频繁。在长期的庙会活动中,形成赶庙会的唱词。
  一般在庙会活动时,民间艺人搭台表演。夏天在纳凉时也会演唱山歌,故流传至今。
  (提供人:徐再春)
  《双林商号歌》
  “恒盛米行”心机大,“潘宅肉店”刀锋快,
  “恒升酱园”一长春,衣庄要算“大有达”,
  油饼粮食“陆丰源”,丸散膏丹“贝泰来”,
  绸缎布匹“郑元记”,参燕银耳“方养元”,
  油漆名茶“方顺来”,湖笔徽墨“沈正山”,
  金银首饰“汤涌盛”,包头绉纱“沈合兴”,
  “元泰木行”名气响,染坊色彩“孙万盛”,
  “三风楼酒席”称包办,梅家粽子可当饭,
  “费子祥圆子”还算好,“潘麻子馄饨”勿推板,
  酥油贡饼“马大房”,“洪钧酱棕”有名望,
  南货茶食“三阳斋”,“马聚成”南货销乡庄,红芯坚烛“蔡永源”,线槽名香“孙跃天”,
  “彭家乐人”带灯彩,“袁家茶担”赚得好铜钿。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商贩和店铺经营,并涌现出一批有名的老字号商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歌谣的形式把双林镇上的商号串联在一起说唱,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曲调。
  (提供人:徐永泰)
  郑忆南所作歌词
  郑忆南,1962年12月生于西安,祖籍双林。业余爱好文学,现在南浔农业银行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歌词创作,为广东、深圳唱片公司填写歌词,有《异乡人》等多首作品被谱曲灌带发行,《湖州日报》于1995年3月发表专版报道:《湖州黑马“杀”入歌坛作词领地》。广东省浙江湖州商会会歌歌词由郑忆南创作。附《异乡人》《你是我的姐妹兄弟》。
  异乡人
  带着许多的梦
  在苦旅中彷徨
  找不到意想的事
  遇不上随心的人
  从陌生的城市
  到异乡的村庄
  我忘了回家的路
  在星空下流浪
  尝尽了漂泊的风霜
  听见乡音却不敢回望
  青春缀成了伤感故事
  梦也浸透了几许沧桑
  头上依旧是昨夜的星光
  脚下却不知前程何方有谁能解异乡人的忧伤
  给他一丝暖暖的目光
  秋风冷冷吹动我单薄的衣裳
  落叶无情打在我疲惫的身上
  你是我的兄弟姐妹 一一广东省浙江湖州商会会歌
  作词:郑忆南
  作曲:高翔
  从太湖之滨,到珠江两岸;
  我们为梦想而奔波;
  从江南水乡,来到南粤大地;
  我们带着梦想和期望;努力拼搏。
   二器乐
  《敲锣鼓》(根据方阿和口述整理)
  清末民初时,每当过年或村上唱大戏时,有锣鼓班子在村口或戏台前敲锣鼓。村民用敲锣鼓的形式以示喜庆和欢乐。敲锣鼓由五人组合,敲起来节奏感很强,在远处听起来十分悦耳。
  敲时,每人认定一件乐器,大锣、称锣、小罄、大罄及一面鼓。如果要调换人,一定要经过训练,不然就不好听了。
   现在,一些村里做庙会时,还有敲锣鼓表演。
  (口述人:方阿和)
  说明:此锣鼓调以双林地方言注音
  丧事音乐
  古代丧葬时必须要吹奏丧事音乐,表示悲伤,哀悼。镇区千亩山村等地农村做丧事一向有请和尚或道士拜忏念经超度亡灵的习俗,同时请当地乐手演奏丧事音乐。“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废止。1975年以后,陆续恢复。现民间有专门的丧事乐队。
  其表演形式及特点:人死了以后,办丧事邀请和尚、道士念经,有客人来吊唁时,乐队奏音乐。乐队一般由4一6人组成,男女成员都有。乐器有唢呐、大钹、小钹、小铜鼓等。晚上,在主人家的空地上,乐队会表演越剧、歌曲等。
   代表曲目有《尼姑庵中卖草囤》《拔兰花》《十打铺》《卖花》等。
  (提供人:沈水连)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