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演出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演出场所
分类号: J891.3
页数: 2
页码: 1094-1095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后,双林剧场兴起,最早室内剧场是林园剧场。坐落在下横街光郎桥堍(今双林中百商店)近处,进门为茶室,后进是剧场,设有300个座位。该场曾演过各类戏剧,经常有外埠剧团演出,也放映过无声电影。1931年,剧场遭火毁尽,一直烧到光郎桥。抗战胜利后,塘桥弄中段,原潘老大房子内,室内剧场可容纳100多人左右,主要演出越剧。著名演员余艳秋、金月楼、邢燕娇等人曾到此演出。
关键词: 演出场所 戏剧组织

内容

双林剧场
  20世纪20年代后,双林剧场兴起,最早室内剧场是林园剧场。坐落在下横街光郎桥堍(今双林中百商店)近处,进门为茶室,后进是剧场,设有300个座位。该场曾演过各类戏剧,经常有外埠剧团演出,也放映过无声电影。1931年,剧场遭火毁尽,一直烧到光郎桥。
  抗战胜利后,塘桥弄中段,原潘老大房子内,室内剧场可容纳100多人左右,主要演出越剧。著名演员余艳秋、金月楼、邢燕娇等人曾到此演出。
  双林书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书场多为茶店(楼)兼营,镇上有大观楼、永庆楼、财源楼、凤凰楼等茶肆业。以演唱苏州评弹为多数,间或演唱湖州地方曲艺和滩簧小戏。
  在抗日战争前专门书场有曹荷生开的“春柳书场”,镇东有张宝奎开的“奎记”书场,位于财源弄由郑和清开的“财源书场”,镇中下横街由尹春生开设的“同乐”书场。汪伪时期,在塘桥弄内潘老大房子内的戏馆,除主要演出越剧外,也同时接纳评弹演出。以上规模均在100人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茶楼兼营书场外,还有两家清书场(即专门营业说书,书票内包含茶费)(具体名称无考)。1962年,双林4所书场被定为一类集镇书场,业务归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双林书场改为国营文化企业,另外的书场仍由供销社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演出先后停止。
  1976年后,双林工人俱乐部办起双林书场,地址在现工人路,80年代初开设,因业务下滑,后关闭。农村家里也有不少地方开书场。
   境内戏台
  西阳戏台
  位于西阳村,戏台台址尚存。
  七总管庙戏台
  位于东双林村,建于清康熙年(1687),民国期间戏台损毁。1994年,当地民众捐资重建戏台。
   塘桥(化城)堍戏台
  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戏台与六总管庙同时毁于火,后各丝行捐款重修。咸丰庚申、辛酉年(1860一1861)之乱,戏台及庙内神像俱毁。后又有广州、福州丝绢商人在路西重修戏台,戏台石柱上有联:“吹徹玉箫三桥凤舞,擫来铁笛双漾龙吟。”是乡贤姚镜塘所撰联。极典切,不能移至他处。在这近百年中戏台为双林镇形成的特有戏文化做出贡献,此后经历清末、民国,至1957年,拆建改造成双林招待所。1995年,招待所被拆,成为旷地。该地被占用屯货。
   花桥戏台
  位于镇西双花桥北堍,清光绪元年(1875)建,戏台规格较大,东西15米,南北20米,台顶有一镜面,管12社,每社15户。每年阴历二月十二日至二十八日,有日夜社戏。
   广陵庙戏台
  位于镇西土山广陵庙处,建台时间与建庙同。
   丝绢公馆戏台位于新绢巷内,建于清雍正末年,1958年拆建成双林人民剧场。
   双林人民剧场
  1958年,建在长板桥堍。有座位1102个,均为长靠木椅,每椅坐五人。舞台与后台均及简陋,后门与丝绢公馆相通,剧团老宿室就设在丝绢公馆关帝庙中。该剧场后因双林横街向东延伸而拆毁。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林园剧场
相关作品
西阳戏台
相关作品
七总管庙戏台
相关作品
花桥戏台
相关作品
广陵庙戏台
相关作品
丝绢公馆戏台
相关作品
双林人民剧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