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路戏班及文艺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4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路戏班及文艺圈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1088-1090
摘要: 杭嘉湖水路戏班演剧,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境内祠庙、会馆都有吹台、歌台,经常有江南徽班、绍兴班和昆戈班等地方戏班演出,双林成为江浙一带著名戏码头。水路班子又叫“擂船班”,湖州称为“十八顶半网巾”(一顶网巾即一个演员,烧水师傅为半个),演员吃、住、行、演戏都在一条船上。演出以折子戏、小武戏为主,如《小放牛》《三叉口》《杀庙》《汾河湾》等。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杭嘉湖地区有南方京剧、徽昆戏班、梆子班和南词滩簧班等。由于京剧艺人加入,擂船班发展为有“堂”名或“舞台”名戏班。清末民初,杭嘉湖一带较有名气的水路京班有大鸿寿堂、大福鸿堂、双鸿寿堂等班。这些水路京班以演武戏为主,或兼演文戏和文武并重戏。
关键词: 水路戏班 文艺圈

内容

一水路戏班
  杭嘉湖水路戏班演剧,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境内祠庙、会馆都有吹台、歌台,经常有江南徽班、绍兴班和昆戈班等地方戏班演出,双林成为江浙一带著名戏码头。水路班子又叫“擂船班”,湖州称为“十八顶半网巾”(一顶网巾即一个演员,烧水师傅为半个),演员吃、住、行、演戏都在一条船上。演出以折子戏、小武戏为主,如《小放牛》《三叉口》《杀庙》《汾河湾》等。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杭嘉湖地区有南方京剧、徽昆戏班、梆子班和南词滩簧班等。由于京剧艺人加入,擂船班发展为有“堂”名或“舞台”名戏班。清末民初,杭嘉湖一带较有名气的水路京班有大鸿寿堂、大福鸿堂、双鸿寿堂等班。这些水路京班以演武戏为主,或兼演文戏和文武并重戏。
  常演剧目有《嘉兴府》《刀劈三关》《长坂坡》《斩黄袍》《铁公鸡》《乌龙院》等。水路戏班演员很多是湖州、嘉兴人,他们大都是农民,或是落魄武秀才、武举人。双林镇是出武生之地,由于他们都有一些武功,只要学会几句唱,即可上台演出。双林人酷爱看戏,门道也精,来演出大小戏班众多,有唱红,也有唱砸。好多水路京班艺人说:在杭嘉湖演戏要数湖州四个台口难唱,即南浔张家庙、菱湖百升堂、新市刘王堂、双林塘桥头。有湖谚为证:“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 据1928年11月《梨园公报》统计,当时已加入梨园公报的水路京班达60余个之多。其中,被称为田记、嘉兴、龙凤、中央、长胜、三星、庆升、中山、群英、东方、国民、齐天、天然等舞台的诸多班社,都先后到过双林演出。其中,孙佰林、穆汉文、王全芳、荆剑鹏、小毛豹、小小毛豹、达子红、张俊臣等演员,深受观众欢迎。双林人由于爱戏、懂戏、票友多,对于戏班在演出上格外较真。因此,戏班在演出前一天,班主往往会向演员们“打招呼”:“明天要到双林了,诸位辛苦一点,演出卖力些,多多留神,拜托拜托!”尽管如此,演出时矛盾还是常有发生。稍不留意,观众就会把草鞋、砖头、石块、甘蔗梢等物扔上戏台,以示抗议。此时班主会出来打躬作揖,讲好话,戏再从头演起。据《双林人文史话》记载,有一次,水路京班著名老生王一奎在《斩郑文》中饰演孔明一角,其中有四句“西皮摇板”:“当小郑文上阵去一场厮杀,未到那二三合就把敌杀;看起来这其中定有奸诈,回帐去必须要仔细盘查。”那天唱完后,台下的“徐老夫子”就把王找来,对他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但是其中有两句唱词得改两个字。”王忙问:“是哪两个字?”徐道:“郑文此时年龄已经不小,是三十岁左右的大将,所以不能唱‘小郑文’,应改作‘那郑文’才对,这是一;还有郑文使用的是枪,交战时是刺死对方,割下首级,去见孔明。因此,不能唱‘就把头杀’,应改做‘就把敌杀’才妥帖。”王一奎心服口服。
  双林演戏活动十分频繁,尤其是一年之中“酬神戏”特别多,城乡民众无不热衷于此。每年正月初至清明前,乡镇各地都要搭台演“春戏”,趁此机会,亲友互访、请客吃饭、看戏,以维系亲谊,相沿成习。其演戏所需经费,一般由村中头人按各农户田亩多少派收。其中,镇南盛林山演戏在桥西社坛基,俗称须弥地,广三亩。每年春社演戏,必要延至农历二月廿四方止。
  20世纪20年代,水路戏班进入全盛时期。抗日战争初期,水路戏班萧条,有些大堂明班相继解散。解放后,杭嘉湖水路京班都改为江、浙两省各城市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京剧团。
  双林素有“农隙习武”传统,青年农民或渔民,在闲暇季节,由老拳师带领,舞棒弄枪,练拳习武,蔚然成风。吴家漾、莫蓉儒林、镇西土山等村庄,都有各具特色的武术表演队。镇上,也素有“丝绢帮”“武拳帮”“渔船帮”等。拳帮中领军人物,有诨名“豹子头林冲”的俞巧生,有号称“杨七郎”的金家生,有绰号为“时迁”的鲁金夫,还有既懂拳术、又懂戏曲的“大聋朋”(京剧红生演员仲俊卿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钱阿四、张毛毛等擅长拳术人士,他们或演戏开打,或授徒教艺,可谓人才济济,代不乏人。有时,在水路京班刚到那一天,就有拳船活跃在塘河之中,耍刀弄枪,跌扑滚翻,这不能不使戏班感到一定压力。如果在演出中戏班没有拿出看家本领,或是技艺平平,便会遭到哄场和石子、草鞋满台飞的遭遇。再不服贴,本地人会上台来个“全武行”,或与戏班唱“对台戏”,演给他们看,让他们心服口服。
  为此,一般武功水平较差的戏班不敢到双林演出,可见“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并非虚言。
   二文艺圈
  1999年春末,湖州市文联主办的《南太湖》杂志第二期,赫然出现一个“双林文艺圈”专栏,刊出双林文艺圈文学、绘画、书法三个小组共11位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这是全市唯一一个乡镇级文艺圈进入《南太湖》,是双林文艺界整体实力在社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和集中展示,引起较大反响。可见,此举走在全市各乡镇的前面。此前,《南太湖》杂志陆续刊出的各县(区)文学圈专辑,引起双林文艺界有关人士关注。著名作家、时任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太湖》杂志常务副主编(法定代表人)马雪枫提供版面,并对双林文艺界作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双林文艺界很快组稿完毕并上送到《南太湖》。《南太湖》编辑部主任顾忿,副主任朱辉,编辑朱新华对稿子进行调整、剪裁和审核,保证稿子质量,最终与“安吉文学圈”同期推出。其人员和作品分别是:徐成荣的小说,陈春新、楼晓的散文,沈晓龙的随笔,汤作民、毛振中、吴玉宇的诗歌,郑忆南的歌词,蔡新强、胡韵的绘画,金国梁的篆刻。
  双林文艺圈作品见刊后,《南太湖》常务副主编马雪枫亲率编辑部副主任朱辉、编辑朱新华以及发行员李民赴双林,同圈内全体人员进行座谈。马雪枫就有关创作问题作辅导,朱辉则对双林文艺圈作品作具体的点评,分析得失,帮助很大。
  1999年11月,双林文艺圈徐成荣等9人(后增补沈银法)的文学作品入选《南太湖新世纪文学之星》一书,这是双林文艺史上一大盛事。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