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4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组织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2
页码: 1069-1090
摘要: 双林文化站前身为双林镇民办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8月1日。馆址在双林镇棋杆石前,平房8间,有工作人员3人,工友1人。经费由县拨给稻谷2500公斤,工商界捐赠图书1635册,实用物品也由各界捐赠。与双林镇中苏友好协会在同一处办公。1981年以来,文化站连续被评为县级、郊区级、市级、省级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湖州市特级文化站和浙江省特级文化站。1990年,双林文化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荣誉称号,站长虞积宠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关键词: 文化机构 文化组织

内容

第一节机构
  一双林文化站
  前身为双林镇民办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8月1日。馆址在双林镇棋杆石前,平房8间,有工作人员3人,工友1人。经费由县拨给稻谷2500公斤,工商界捐赠图书1635册,实用物品也由各界捐赠。与双林镇中苏友好协会在同一处办公。
  1954年,改称双林镇文化站(是全市12个文化站之一),站址迁至九思弄。1956年迁沈家桥谢宅,1960年迁双林镇工会,借一小房间办公。
  1960年,文化站撤销,人员另行安排,群众文化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1年起,群众文化工作逐步恢复。建立双林镇民办公助文化站。其间(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创办农村俱乐部25个。
  1964年后,分设区、镇2个文化站,镇为民办文化站。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工作,经费由县文化馆在国家经费中列支,实行人员工资补助办法,标准为15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作人员调动频繁。
  1969年9月,民办文化站撤销。
  1980年12月,开始以文补文工作,办起录像放映队、美术工艺社。
  1981年12月,创办不定期刊物《墨浪》,双林籍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题写刊名。
  刊名源于双林古有墨浪河,借喻“双林墨花”之意,旨在活跃本地业余文化生活,交流文学习作,探讨写作经验,便于互助互学,共同进步。至2002年,共出刊43期。
  1982年,国家拨款7000元和社会支持在贾家弄建造100平方米站舍,设置图书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和摄影室等。
  1985年1月,恢复镇文化站,与区文化站同处办公开展工作。
  1986年,双林籍香港爱国同胞沈善成捐资50万元,由镇政府牵头,发动各单位税前集资27万元,又从城镇建设费中挤出30万元,总投资107万元,在和睦路建造双林镇文化中心,其中综合性文化活动大楼1875平方米,附属设施524.45平方米。同年,文化站组成27人演出队排演11个节目,参加湖州市郊区第一届文艺调演,获15个奖。
  1987年9月,搜集和汇编双林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出刊《双林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汇编》。其中,民歌30首,民谚60条,故事24篇。同年中秋节,举办“谜语一条街”迎中秋有奖猜谜活动,4000多人参加。同年10月,区、镇两站合并,成立双林镇中心文化站。新建文化中心于1989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至此,文化站与文化中心合并开展工作。内设7厅、1馆、3部、4室、1厂、1个公司,内部设施、器材总价值36万元。共有工作人员32人。活动经费每年国拨8500元,镇拨1500元,其他均在以文补文工作收入中解决。1991年,又在文化中心西侧新建4楼4底,开展以文补文工作,设广告社两个、印刷厂一个及湖笔加工服务等,以每年承包额定数上交。 文化站建立初期,主要活动阵地有书报阅览、黑板报宣传,自制幻灯,进行图片展览,创办职工业余学校,有8个班380名学员。居民夜校19个班322名学员,进行扫盲工作。
  文化中心成立后,创办开林图书馆,2010年有藏书20000余册,杂志145种、报纸47种。辟有成人、少儿2个阅览室。经常召开读者座谈会,举办书评活动,出刊《读者园地》,并在乡镇企业、镇敬老院设立借阅网点。文化中心有文艺创作、书画篆刻、集邮、摄影、越剧、歌舞、民乐、武术等业余文体组织。有凤凰歌舞团、凤凰越剧团、京剧俱乐部、凤城书画社、读者协会、集邮协会等,有业余文艺骨干320多人。以文补文和多种经营项目有电影、电视录像、台球、电子游戏、卡拉OK、舞厅、儿童乐园、音乐茶座以及小卖部、湖笔厂、广告公司等。文化站还负责对双林区5个乡文化站进行辅导。1984年,5个民办乡文化站干部根据国务院规定,经省文化厅组织理论和实绩考核,全部转为国家干部(事业编制)。
  1981年以来,文化站连续被评为县级、郊区级、市级、省级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89年,被评为湖州市特级文化站和浙江省特级文化站。1990年,双林文化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荣誉称号,站长虞积宠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同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到双林文化中心视察,同年省政协主席商景才到文化中心视察。1991年6月,举办双林商品交易会文化艺术节。虞积宠被评为1992一1993年度浙江省群众文化先进个人。1993年,接待华东地区六省二市领导参观学习。1995年,出版《古镇双林》和《双林简介(企业介绍)》两本(各印5000册)册子。1995年,文化站制作凤凰船参加首届含山蚕花节。1996年,参加浙江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介绍。编排辅导的舞蹈《风筝图》《球缘》获市丝绸系统调演二等奖,《球缘》还获市第四届戏剧节文艺调演第一名、省第二届戏剧小品邀请赛表演创作二等奖。1997年,制作凤凰船参加第二届含山蚕花节。同年6月30日,组织腰鼓队、扇子舞队、秧歌队等500余人进行庆祝踩街活动并举行烟花晚会,观众达一万余人。1997年,站长倪连坤被评为浙江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虞积宠、倪连坤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群众文化》《浙江文化报》上刊登,在省级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199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处领导一行到双林文化站考察。1999年,举办大型庆祝国庆50周年文艺晚会。同年,举办大型中国民间艺术游湖州南太湖艺术游活动,组织十辆彩车沿镇区主街道踩街,观众达一万余人,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明生等领导观看活动。同年,由倪连坤、程祖荣创作的《水乡双林好风光》金铃塔节目赴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厅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节目百分钟现场直播。1996一2002年,连续组织节目参加“湖州春晓”文化广场活动。2002年双林镇迎新春文艺晚会上,有300名业余演员上台演出,浙江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报道。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文明》栏目拍摄双林三桥专题,并在该栏目中播出。2004年7月,该栏目组再次到双林拍摄绫绢传统制作工艺,也在该栏目中播出。2001一2010年,分别组织7场新春团拜会暨文艺联欢,近千名业余演员上台演出;邀请杭州市小百花越剧团到双林演出,国家一级演员谢群英等为双林戏迷表演精湛剧目《五女拜寿》《碧玉簪》等;组织80多人腰鼓队、扇子舞队参加南浔区首届经贸科技洽谈会民间艺术踩街活动。 双林文化站根据群众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仅据1991年上半年资料统计:(1)群众性文娱活动。跨市区大型活动22次;全镇综合性活动6次;单项活动7次。(2)培训活动。音乐、舞蹈、书画、器乐等9次,结业267人。(3)展览活动。书画、摄影、花草盆景、集邮等展出9次,作品170件,观众20多万人次。(4)群众活动。越野赛跑、风筝比赛等4次。(5)阵地活动。宣传窗出刊12期、墙报7期。(6)图书阅览活动。共有图书12172册,发出借书卡1112张,半年接纳读者97366人次。(7)队伍活动。共建立业余队伍10支,骨干448人,天天按计划进行活动。2005一2010年,全镇为丰富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实施“十百千”工程,农村电影放映每年达到396场。
  1989年10月,双林籍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为文化中心大厦落成题词“景仰南薰”及“文风开景运,化雨滋深谋。画栋连云起,墨河共长流。”著名书法家谭建丞题词:“善于创始,成于持恒。文运昌隆,泽流于纪。”
  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文司领导,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副厅长沈晖和沈敏等领导多次到文化中心视察指导,钱法成还为文化中心题词:
  美哉双林,高度重文。
   造福乡里,兴建中心。
   求知求乐,万民同喜。
   文明义举,首推善成。
   以上墨迹存放在双林文化中心。
  2010年,政府投入116万元全面完成双林镇文化中心设施、硬件提升一期改造工程。
   附:历任站长、主任名录
  历任站长、主任名录
  表15-1
  二镇西乡(镇)文化站
  1979年前,由谈晓芬(知青)负责镇西公社群众文化工作。
  1979年建站,金建宝任文化站站长。
  1988年,建造双西影剧院,由原乡政府大礼堂改建而成,资金由各企业单位资助。
  1990年4月20日,成立镇西文化中心。
  1988一1992年间,参加各类活动25000多人次;举办企业职工上岗培训、书法培训班15期,受训人员500余人;出刊宣传窗、黑板报48期、展览16期、广播讲座54期;图书室接待读者37000多人次,台球室、乒乓球室活动39000人次,电视、电影放映13万人次观看。承担1987年民间文学普查工作,搜集整理民间故事10篇、民间歌曲9首。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欢迎和上级有关部门好评。1982年,获嘉兴地区群众文化系统先进集体。1988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合格文化站。1989年,自编自演的《阿拉服装好》参加湖州市郊区首届乡镇企业职工文化调演大会,荣获演出三等奖。金建宝撰写《试论民俗在新时期文化工作中的作用》一文,在1992年浙江省群众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并获交流证书。1988—1992年,分别被省文化厅、市文化局授予群众文化先进集体和群众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99年行政区划调整,镇西乡并入双林镇,文化站也相继合并。
   附:站长名单
  谈晓芬(负责人)金建宝1979—1999年任站长。
  三苕南乡文化站
  苕南公社(乡)文化站成立于1972年11月,地点在公社(乡)政府,首任站长吴伟良。主要负责创建各基层图书室,创办文化夜校,开辟黑板报宣传阵地,组织文艺宣传队等工作。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创作文艺作品和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剧目有《养猪新路》《路口风云》等,多次参加县文艺调演。
  1975年10月,吴伟良回双林镇,由张锦方接管公社(乡)文化站工作。根据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分别开展农业学大寨墙头标语宣传、黑板报、宣传窗宣传;开展创作培训、故事培训;组织文艺宣传等活动;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县、市创作节目调演、故事演讲;组织文艺小分队经常下生产队为群众演出。
  1976年,苕南乡队队办起文艺宣传队,主要排演样板戏。三田漾大队排演《沙家浜》、坞塍大队排演《智取威虎山》、邢窑大队排演《红灯记》等,经常为老百姓演出,拥有一支文艺骨干队伍。每次县、市调演都有苕南文化站节目参加,并都能获奖或者被选拔参加汇报演出,如三田漾文宣队演出样板戏《沙家浜》》,在全嘉兴地区10个业余队中,唯一获得参加汇报演出节目的资格。另外,三田漾文艺宣传队排演《夸三宝》《县委书记来蹲点》等节目获奖并参加汇报演出。
  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文化站也相应合并。
  附:站长名单
  吴伟良1972年11月至1975年10月
  张锦方1975年10月至1979年8月
  倪连坤1979年9月至1993年
  四莫蓉乡文化站
  莫蓉乡文化站建于1979年,地点在乡政府内。沈玲珠任文化站干部。
  1979一1986年间,组建一支农民业余爱好者参加的“业余越剧团”。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越剧,为本乡及周边农民群众巡回演出。1983年,建立馆、站、村三级图书流动站网,遍及全乡16个行政村。同年,沈玲珠被郊区文化局授予“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文化站被市文化局授予“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85年3月,沈玲珠被录用为乡文化站专职干部(全民编制)。
  1991年7月,沈玲珠被任命为莫蓉乡文化站站长。
  1999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莫蓉乡并入双林镇,文化站也相应合并。
   五双林有线广播、电视(无线电台)
  1932年1月,双林人黄叔仁、汪访荪等人筹建双林第一台民间业余广播电台,地点设在“三姓里”3号黄家。当年2月播音,主要为当时镇上“久丰”绸布店做宣传广告。设备是三瓦小型哈特来式无线广播电台。
  1934年10月,扩建更新为十瓦主振式,定名为“双林虹隐广播电台”,并加入由上海亚美广播台发起的民间组织一一广播协会。以呼号XGSL和1320千周率编入广播电台表(该表刊于当时出版无线电杂志)。纯属民营性质,无政治背景。播放内容主要是戏曲、音乐唱片和商业广告。
  1937年秋,抗战爆发。“虹隐广播电台”除日常播音外,还转播上海、杭州、南京等电台各种战况。至11月,因抗战形势严峻,历时6年“虹隐电台”被迫停止播音。
   说明:双林虹隐电台被收入1936年版上海《中报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中央农业纲要发展40条要求,兴办有线广播,村村户户通广播。从1955年至1956年年初,由蒋家林(南浔)帮助指导双林镇筹建有线广播,地点设在当时陆府前弄镇政府内。人员除蒋家林外还有毕惠林(女)和二名线务员。其设备只有美多300瓦扩音机一台、电唱机一台、话筒一只。全镇约有30只5寸动圈喇叭。线路借用邮电、电力杆线进行安装有线广播。所以白天通电话,无广播,晚上转播吴兴县广播站新闻节目。时镇上只有宁香宝一户安装私有有线广播,初装费为13元,月租费1元。
  1958年后,有线广播线路开始向农村架设,深入每个村,杆子起初是毛竹,后改杉木。机房输出线改为16号铜丝线,终端为5一10瓦高音喇叭。广播站体制,业务上由吴兴县广播站指导、受理,在行政上由双林镇政府管理,为全民事业单位。
  进入七十年代,各线路杆子全部改为水泥方杆,独立架设线路,不再借用邮电线路。苕南、莫蓉、镇西各公社均与乡邮电共存的情况下设立公社广播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电视机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境内最早拥有电视机的是苕南机电站职工吴学泉,他用半导体和电子管等配件组装成一台黑白电视机,1976年夏天正式收看到电视画面。
   改革开放后,电视机逐步由单位拥有,并转向广大家庭购买,广播站开始筹建有线电视网络。
  1992年7月,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集资56万元,开始组建双林广播电视站(网络)。
  1992年10月,开通有线电视信号,至年底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100多户。网络传输十套电视节目,一套调频广播节目。有线电视初装费为115元,月租费4.5元。办公地点在双林镇陆府前13号。
  1993年7月,双林镇广播电视站正式成立,单位性质为集体事业,在编人员7名。
  1996年,原苕南广播站并入双林广播电视站。
  1997年10月,广播电视站新办公楼竣工落成启用。镇广电站整体搬迁至和睦东路123号。
  1999年,根据湖广电通〔1999〕79号文件精神,镇西、莫蓉二乡镇广播电视站并入双林镇广播电视站。合并后双林广播电视站按照中共湖州市委〔1999〕23号文件精神纳入南浔区广播电视管理站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党支部与镇工会、电影院建立联合支部。
  2004年4月,湖州市广电局党委批准建立双林广电、旧馆广电联合支部,薛永清为党支部副书记。
  2007年,根据上级主管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解聘部分临时人员,充实新的线务人员,并有两位通过初级职称申报职称考评。广电站获市级文明单位殊荣,被双林镇人民政府命名为“满意单位”,2008年继续被评为“满意单位”。2009年,根据湖州总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双林广电站划归湖州市网络传输中心统一管理。
  双林广播电视站成立时,以办有线广播节目为主。自办对农广播,面向“三农”,服务“三农”。自有线电视网络建成后,开办《双林新闻》、商业性广告、礼仪点歌、播放电视连续剧等业务。1999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自办节目停办,站内新闻人员利用设备配合政府各项重大工作,做好通联串项,如对1999年“6·30”特大洪灾、区镇两会活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年底百年一遇特大雪灾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进行及时报道。近年来,每年向上级台送稿近100篇,得到相关部门好评。
   在设施方面,建站初期机房加播音室只有近10平方米,节目输送只覆盖双林镇区。
  在建立电视传输网时,在双林中学租房设立前端设施,采用德国保利通隔频传输系统。
  先后购置松下M9000摄像机、宝励字幕机、JVC、BR一S368录像机2台、三星LD机1台、松下J27录像机。2009年,在镇政府支持下购置松下高清摄像机1台。办公用房和机房建设工程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
  网络和线路改造不断提升,由全电缆网逐步向光缆化发展。至2008年,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18418户。网改65个自然村,新立电杆267根,安装光接收机28台,同时完成农村调频广播“村村响”试点工作,安装调频广播558只。
  2009年,按照最新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模式,采用EPON方式光缆直接到自然村,并分配至用户进行改造。同时,新立电杆554根,施放光缆55公里,新增光接收点100户。同年7月,启动全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至年底整体转用户达9908户。10月,启用扩容装修后数字电视客服中心,站内经济侧重点开始发生转变,由单一以视听维护费、初装费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其他经营创收方面改变。
   历任站长名录表15-2
  有线广播、电视经济择年概览表表153单位:万元
  第二节文化单位与团体
  一文化单位
  双林墨河画苑
  1979年1月,镇委决定由李仲健负责组建画苑,借用镇上其他单位二人,又聘请两位退休工人当顾问,组成筹建班子,制订筹建计划。同年,费新我根据双林“河水为之成墨”典故,题匾“墨河画苑”。同年6月10日,借助双林财税所外庙兜房屋挂牌运营。画苑为自负盈亏镇集体所有制文化企业单位,其宗旨是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解决劳动就业。经营书画仿古产品,书画装裱加工,文房四宝和工艺礼品等,从业人员20余人。谭建丞、费新我、沈祖仪为画苑作艺术指导。
  1980年春,吴兴县书画篆刻界茶话会在双林召开,会上,吴兴县委书记董淑铎到会讲话,充分肯定双林创办画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茶话会上全县艺术同仁谭建丞、吴迪庵、吴个钝、陈石波、商晋卿、傅浩正等挥毫泼墨、共磋技艺,画苑沈祖仪、李仲健代表双林参加会议。会后,正式聘请谭建丞为画苑名誉主任,兼艺术指导老师。画苑组织由双林镇委书记陈正兼任主任,钱树年任副主任(法定代表人),沈祖仪任中国画指导老师,王炳松书画装裱指导老师,葛心涵财务会计,韩文颜、费畏三、韦宝林负责业务指导及专职业务人员,陈阿芝任画苑综合服务部主任。下设装裱部和绘画部,装裱部有沈林江、傅国、范美华和马建国等人,绘画部有李仲健、蔡忍冬、蔡德泉、吕松浩和俞兴祥等人。
  1981年春,香港爱国侨胞沈季安偕子女沈善询、沈善成回家乡,看到家乡注重文明建设,甚是欣慰,慷慨捐资赞助画苑。同年秋天,全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到苑参观,对利用裱绫画绢创办墨河画苑给予高度评价,并赠画题辞。
  1983年,新苑落成,陆俨少、费新我、陆伯龙、沈本千、王秋野、吴寿谷、郭仲选、陈振濂、闵学林、姚耕云、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岳石尘、王伯敏等亲临指导,并留下珍贵墨宝。同时,举办“费新我、谭建丞书画展”,以后又陆续举办“傅伯星、周文清书法绘画展”“双林镇书画收藏展”“双林中青年书画汇报展”“古今字画展卖”等。
  1984年,画苑被列为湖州市首批对外开放单位,先后接待加拿大蒙达拉州政府代表团、日本中华观光团和中国台湾、香港旅游团。1985年,谭建丞丞九十大寿祝寿活动在画苑举行,前来祝寿领导和朋友30多人欢聚一堂祝贺谭老健康长寿。
  1985—1998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与市场接轨,建立自负盈亏经营体系。
  成为湖州市首家集书画装裱、收藏和营销为一体及文人墨客雅集之所,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建苑三十多年,造就不少书画工作者和装裱艺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展览,也有不少作品远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如李仲健、傅国、胡韵、蔡兴强、沈林江等分别成为全国、省市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装裱协会会员。
   费新我艺术馆
  2013年12月21日是双林籍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诞辰110周年。是日,费新我艺术馆开馆仪式和纪念活动在费新我家乡双林镇隆重举行,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湖州市南浔区委、南浔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双林镇委、双林镇人民政府承办,苏州市档案馆、湖州市费新我书画艺术发展基金协会协办。
  费新我艺术馆于2010年筹备,2012年夏破土动工,2013年年底落成。艺术馆坐落在双林凤凰文化广场,由中国美术院总体规划设计,与双林镇政府一河之隔。一道斜坡,从文化广场缓缓通向二楼大型露天平台,将广场和艺术馆融为一体,可供游人休闲和观赏。
  艺术馆工程占地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90平方米,财政核定工程总概算3565.58万元。分上下两层。一层以“新我之路一一费新我生平与艺术陈列”为主体,集中展示费新我艺术生涯和书画作品,分墨河孕珠、沪上谋生、姑苏创业、逆境奋博、左笔旋风5个单元,展出费新我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并以早期美术活动、国画风采、新我书法3个方面展现费新我的艺术作品。馆藏230余件,其中费新我真迹近100件,名人字画100余件;印章11枚。二层有费新我书画院、双林镇文史馆、书画名家工作室,供全国名家切磋交流,将不定期邀请国内书协成员、社会名家前来参观、创作和指导,为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集鉴定、展览、拍卖、评估和销售为一体的书画作品交易市场。另外,还设有临时展厅,将不定期展出全国名家作品和双林书画者代表作品。
  艺术馆开馆时,一楼举办“全国名家邀请展”。首次收藏作品49件,其中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作品1幅、中国书协副主席及顾问作品16幅、浙江籍书法名家19幅。藏品丰富,艺术水准极高。费新我艺术馆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长期免费对外开放。
   “费新我艺术馆”馆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题写。
   双林新华书店门市部
  1951年,成立湖州市新华书店双林定点供应处(又称“分销处”)。
  1956年1月开始,双林供销社开展图书经营业务。
  1958年建立公社书店,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大量图书积压损失。1962年前后,公社书店相继撤销,1963年通过整顿,恢复健全双林供销社书店,增加图书出租业务。
  1985年1月中旬,双林供销社书店建立代销业务,代销各类教育有声读物、歌曲、戏曲、乐曲等磁带。
  1987年,书店在省级农村图书发行评比中被评为省级农村图书发行先进集体。
  1993年10月,在建德路小区新设双林门市部,与之后在埭溪镇设立的埭溪门市部被省新华书店称为“梅花”布点,在全省加以推行。
  2000年10月,湖州市新华书店改制为浙江湖州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6月,因教材发行业务需要成立湖州南浔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湖州市新华书店双林门市部随之变更为湖州南浔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双林门市部,地址在双林镇爱国路23号。2006年年底,南浔新华书店改为分公司,同时湖州南浔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注销,随后湖州南浔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双林门市部变更为湖州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双林门市部。2009年12月,搬迁至富强路268、270、272号。营业面积120平方米,经营品种3000多种。
  二文化团体
  境内团体除列举外,还有越剧、评弹、信鸽、盆景等团体。
  双林石湖书画社创立于民国13年(1924)10月,吴兴双林之东(石漾)有石湖,因名。该社由镇人汪仰真、费友石、高念慈、施子韵、谢冠群、马淑六、黄敦良、费醒吾(新我)等组成。时有雅集,开双林文会之风,青年研求者纷纷要求加入。抗日战争爆发,成员大多散居他处,而社址亦被日本侵略军夷为平地。
  凤城书画社创建于1991年8月15日,当晚19时整,在双林文化中心会议厅举行凤城书画社成立大会。首批会员20多人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首届社领导,通过书画社章程。
  书画社下设书法、美术、篆刻、理论四个组。同时,在文化中心展览厅举行首届凤城书画社社员作品展。其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双林书画艺术事业。其主要成员有李仲健、傅国、胡韵、金国梁、李清等。聘李英为名誉社长。分书法、美术、篆刻、教育理论等组。
   双林钢笔书法协会
  1988年筹划,1991年3月30日成立。并通过《章程》(共六章12条)。王玉华任会长,王跃祥和项法元任副会长,富建林、潘东健、方正、徐敬龙、沈世明等8人为首届理事,会员60多人,年龄最大者50多岁,最小12岁。
   墨河七友会
  2005年成立,由傅国、莫梅根、陆燕青、蔡兴强、胡韵、李仲健、沈晓龙七位书画人员组成,胡韵负责。
   蓉湖印社
  1990年成立,主要组成人员是双林中学教师和学生。由胡小龙负责,陈三士等美术老师作指导,聘请金国梁为名誉社长,并为印社篆刻“蓉湖印社”不规形印社章。
  社员有30多名。
  双林镇书画爱好者协会
  成立于2005年秋天。有会员90余人。艺术顾问有周文清、费之雄、傅伯星、朱元更、刘祖鹏、慎召民、王利坚。主席胡韵,副主席傅国、沈金华、蔡兴强,秘书长莫梅根。在会员中有众多爱好书画收藏以及关心双林的书画人士加入,基本汇集外地双林籍和本地人士。成立后,先后举办“双林菱湖书画交流展”“双林镇书画爱好者协会会员作品展”,至2010年先后举办名人、名家书画交流展,并出版《墨河笔韵》画册。2013年,胡韵作品《天地大美》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协会成员中(至2010年)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名:慎召民、王礼贤;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6名:沈金华、楼泽民、傅国、胡韵、江新华、莫梅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3年)1名胡韵;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9名:李仲健、陆燕青、陈兴江、陈海林、沈晓龙、金建宝、章国忠、蔡兴强、姚誓禹,其中傅国为协会理事;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4名:胡韵、蔡兴强、李仲健、陆燕青,其中胡韵为协会主席团成员。
  集邮协会集邮之家
  民国16年(1927),继湖州湖光集邮社成立后,双林镇由费山农(即费畏山)与张弘弼(善琏人)合作创办“双林蒐罗邮票社”,且两人参加“湖光集邮社”“甲戍邮票会”等组织,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活动。民国35年(1946),重新开展活动,除自己集邮外,还重价征求“邮谈文华报”,纪念邮戳等活动。一直至解放初才停止活动。1983年,原“蒐罗社”费山农与郑吾山又发起成立“双林集邮协会”,于同年5月1日成立。
  初期有会员30多名,1998年会员达264名,2010年仍有56名会员在开展各种活动。
  双林京剧
  双林业余京剧活动,始于民国初。曾多次捐款资助《双星》刊物出版发行的魏公甫,业余爱好唱京剧,在上海期间,是上海滩上名噪一时的京剧票友,在双林养病期间,组织双林京剧票友研习剧情、唱腔、做功,沉醉其间,从而带动双林民间业余戏剧文化。20世纪30一40年代,比较有名的票友有老生陈召平、红生王荣堂、大面“豆腐德宝”、麒派老生吴奎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业余活动更趋活跃。20世纪50一60年代,双林镇工人业余京剧团已颇具规模。
  “文化大革命”期间,镇上京剧样板戏也演得十分红火,往往一出戏有多个业余剧团演出,形成唱“对台戏”的热烈场面,如邢窑大队《红灯记》、坞塍大队《智取威虎山》、三田漾大队《沙家浜》。改革开放以来,双林镇上京剧清唱、彩唱活动如火如荼,在文化职能部门组织下,成立京剧协会,参与人数众多,老中青济济一堂,经常外出交流,在杭嘉湖一带甚至沪苏都颇具影响。1986年,邀请嘉兴、平湖、湖州等地京剧票友到双林联谊活动,之后双林京剧票友活动开始在文化站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
  1991年,京剧俱乐部发展到30多人,演唱水平也得到提高,曾被邀请到嘉兴、平湖、湖州、安吉、长兴等地演出。同年,成立湖州京剧票友协会,协会总部设在双林镇,吴伟良首任会长。
  1994年,京剧俱乐部举办“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周年”大型京剧演唱会,邀请浙江京剧团专业演员联合演出,省京剧协会会长魏克玉亲自登台,来自三县二区和嘉兴、平湖、苏州、塘栖的票友也参加这次活动。
  2005年,湖州双林高林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水根慷慨捐资,支持票房活动。同年,俱乐部名称定为“高林京剧社”。至2010年,该社共举办四届在湖京剧票友演唱会,除湖州地区(三县二区)票友外,还有来自江苏、上海、杭州、东北、洛阳、平湖、嘉兴的票友,浙江省戏曲协会会长、省京剧团著名演员魏克玉也多次应邀演出,高林京剧社主任沈丽华1999年参加省京剧票友大赛获得银奖。2002年,高林京剧社代表湖州市参加杭嘉湖京剧擂台赛获团体第一名。2005年,参加省中老年戏曲大赛获得金奖。200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京剧票友大赛,进入复赛,演出录像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出。
   双林小京班
  1967年,全国流行京剧样板戏。京剧爱好者陈孔元和李阿兴夫妇召集有戏曲天赋的沈丽华、李勤明、李小康、陈莉金、金晓星等几个孩子,成立小京班,最大11岁,最小8岁。经陈孔元夫妇组织精心排练,不久后小京班第一次在双林老剧场演出京剧毛主席语录和京剧清唱《沙家浜》中“智斗”一场,令观众赞叹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各地纷纷发来邀请书,双林周边乡村以及湖州、南浔、菱湖、练市、红旗水库、杨家埠化肥厂等地都留下他们的身影。
  小京班先后排演《红灯记》刑场斗争一场,《沙家浜》智斗一场,《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场和发动群众一场,当时嘉兴地区京剧团演员仲君亮也前来辅导。其中,一次在练市的演出,闻名而来的观众近万人,热闹场景令人难忘。可见当年小京班名气之大,影响之广。
  第三节私家藏书与图书馆(室)
  一私家藏书
  双林是江南水乡大镇,人们历来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藏书文化,自然也极为提倡。较为小型的藏书之所甚多,大凡读书人家都有书斋、书屋,如倪思的“东庄别业”、沈梦麟的“花溪别业”、茅坤的“赛双林”、董份的“公余庄”;严我斯(诚庵)位于凌家湾的“状元楼”;姚麐(葭客)位于沈家园的“凤藻堂”;乾隆五十八年(1793)有镇人沈青者,在耕坞桥北(今双林丝厂所在)构筑别业,刊有《四库全书提要》及《广雅》诸书;诗人沈澜(泊村)在菩提弄西的“双清草堂”与“餐霞书屋”,藏书万卷,可惜毁于祝融;郑梦白的“宝书堂”藏书有2万多册;还有许多诗人、文人的居处,均有规模不一的藏书之所。镇区的乡村中,也有不少耕读之家藏有图书。如土山村的莫山京,字驾山(一作稼山),号云溪,好蓄书,并隐居不仕。此外,还有履塔的袁士达(履村);丁泾的吴麟(泾村)等人家中也有不少藏书。
  近现代,双林私家藏书也代不乏人。据高事恒在《公共图书馆之组织与情形》文首载云:“吾镇自昔为文化之区,先贤辈出;刻苦励学之士,代有闻人。而私家藏书也复不少,最著者为郑氏,其次徐氏,收藏之富为全县冠。”由此可见,在20世纪20年代,双林私家藏书仍十分兴业。
  二公共图书馆
  双林公共图书馆
  双林公共图书馆于1924年筹办。主席高事恒,筹备组织人员有郑定享、陈醒箴、王惠民、石敬民、徐庚荪、汪治斋、莫良夫、梁泽兰、李德明、郭正华、高事恒、郑农友、曹舜臣、陈一浩、黄兰生、吴佩仁、郑务观、郑一帆、郑瞬翔、汤勤初、吴钦臣、魏功甫、魏壬生等,还有双林籍在上海“湖社”人员沈舒安、俞青萍、黄春庭、顾泉生等人。选举其中9人为筹备执行委员。地点在双林东栅义殡公所第一进5间房充作馆址。
  “性质与历史:书毋深浅,兼收并蓄。最大目的是能活用图书,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社会智识。收罗群籍,整理排比,使之成为有系统之组织,供有志者之搜讨,弥补教育之不逮也。以涵养性情,增进学文,陶冶品格。” 经济来源与分配:来源分公款、捐助金。公款年有定额,请愿于地方当局,已蒙许可。捐助金总数定为3000元,以2000元为基金,1000元充开办费。
  “书籍来源:购买上海中华、商务两书局书籍,双林李之书籍已承李次九、李仿周许可,由李德明自北京回双后整理移交捐赠公共图书馆。” 阅览与借贷:分阅览室券和借书券两种,实行借阅押金(书值之半),并限期归还,办理返还押金等手续。
  书目之分类:有经书、百科全书、丛书、杂志、社会丛刊、日刊、新闻、古书精本、哲学、子书、心理学等。
  组楫管理:凡纳捐人及赞助者均为会员。选举执行委员会,负责一切事宜(包括保管基金)。另聘一人常驻图书馆。图书馆有阅览、借贷、酬赠募捐人等规则。
  1925年开馆,由赞助人组成委员会,计划馆务和保管基金。该年秋,聘请武进丁绅为馆主任。
  藏书大多由各界捐赠,以李荫德堂捐赠最多,共计2841册。1926年7月,刊印《双林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1册。但图书馆开办不到两年,因经费困难,图书散失而停办。
   吴兴县第六区区立双林民众教育馆图书馆
  1933年11月成立,馆舍借用万元桥北堍济生会房屋,约100平方米。日常经费由地方筹款,有图书及连环画300余册,全天开放,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双林大众图书馆
  1949年8月成立,由张安之、张善涌等发起筹建。馆舍及设备均由发起人借用和捐款置办。图书除发起人捐赠外,发动社会各界捐献或寄存,最多时有2000余册。工作人员(都是义务服务青年)20余人。馆址在虹桥弄2号张家大厅(原双林人民医院住院部),面积约100平方米。1950年2月与大众俱乐部合并,1952年5月并入双林文化馆图书室。
   双林文化中心开林图书馆
  1951年9月,双林镇成立人民文化馆,设图书室,有图书1635册。1959年,改为双林公社文化站图书室,以开展图书流通,组织读书小组为重点。1966年下半年以后,活动停顿。1982年重建,更名为双林文化中心图书室。藏书仅有717册,即采取与双林几家大工厂联办解决购书经费。再是双林地方人士向图书室捐献,其中有早年双林公共图书馆创办人高事恒遗嘱捐赠的全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蔡承镛、费畏三赠送的《纲鉴合编》《明鉴》《清鉴》以及20世纪20年代双林地方刊物《双星》《双林公共图书馆馆藏书目》等。
  1989年,香港开林公司董事长沈善恂捐献人民币2万元,作为图书馆基金,因此命名为开林图书馆,沈善恂任名誉馆长。有工作人员3名,面积207平方米。其中,书库外借室84.66平方米,阅览室73.98平方米,少儿阅览室48.86平方米。购置标准图书设备,总投资3.43万元。除沈善投资外,还得到高事恒赠《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套和《辞海》《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五史补编》等2000余册,上海退休职工李竹亭珍藏多年的《双林镇志》一套,费新我捐资1000余元购书款,还有省文化厅图书处、市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图书馆、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镇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费畏山、郑吾三、蔡承镛等的赠书,使藏书量达到22000册,并订阅报纸45种,期刊147种。馆址设在文化中心内。1989年,发放借书证699张,全年外借1879人(册)次,阅览6265人(册)次。
  开林图书馆配备工作人员3名,除原有一位专职管理外,还聘用一位退休人员和兄弟单位调入一名高中毕业青工。筹备阶段,湖州市图书馆专业人员先后5次到来馆辅导协助,又派周惠斐到市图书馆学习业务,同时还举办辅导培训班,使3位管理者逐步掌握图书管理中的编目、上架、借阅等业务知识。
  开林图书馆从成立时开始,以“读者至上”为服务宗旨,实行“天天开放,全年服务”,采用开架、半开架、闭架三种并存的借阅方法。少儿阅览室除规定每星期六、日下午对青少年儿童开放外,还允许镇区近郊农村中小学生有组织地到图书馆阅览。开放近两年,接待读者51897人次,其中开架阅览34450人次,闭架借阅17447人次。
  同时,还开展读书辅导、书评、讲座、征文比赛、书画展出等多项活动。1986年被评为市“红旗图书室”,1988年评为市“文明图书室”。2013年,镇政府投资20万元,更新软件和硬件,成为南浔区图书馆双林分馆。
  莫蓉乡文化站图书室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3月藏书达5000册,全乡各村总藏书8000册左右。1991年,被市文化局授予“文明图书室”称号。乡文化站图书室扶助朱新妹建立家庭图书室,曾在全乡传为佳话,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江日报》、《湖州日报》作过报道,还建立过“馆(市图书馆)、站(乡文化站)、村”三级图书流动站网。流动站遍及全乡16个村。1986年,图书室与乡科协合作,联办出刊油印资料《莫蓉科协》。1987年以来,图书室又先后协助6个乡办企业办起图书室。1992年,借书人数约14400多人次,涉及176000多册,阅览人数15460人次。
   三单位图书馆(室)
  双林丝厂图书室
  1969年成立,馆舍面积24平方米,藏图书5500册,发放借书证600余张,至20世纪90年代停止。
  双林房管所图书室建于1977年,馆舍面积18平方米,藏书5640册,对单位职工发放借书证50张。
   双林中学图书馆
  创办于1956年,地点建在校内,馆舍面积300平方米,藏书13000册,发放借书证400本。
  1986年,地点迁至蓉湖科学馆二楼,藏书50000余册,颇具规模,并对师生开放。之后又临时搬迁至教室或办公室。由于条件限制,只对教师开放。
  2003年,乔迁至图书信息楼。拥有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室等多间,总面积600平方米。藏书80000余册,并每年都有大幅度递增。2010年,经整理后藏书40944册。
  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图书室
  创建于1996年9月。至2010年藏书5000册,包括政史、文学、科技、教学等方面。室内有书架6个,书桌6只,椅子36只,面积200平方米。对学生进行定期开放,并同时对社会成人学历教育学员开放。
  双林二中图书室
  创建于1984年苕南中小学分设之后。学校购置图书1500余册,学生捐赠800余册,无阅览室。2007年,镇西中学撤并后随带图书充入图书室。至2010年,藏书73000余册,生均拥有图书57.11册。图书室设在庆恩楼,面积510平方米,学校配备具有中级职称教师专职管理。莫蓉中学图书室
  创建于1995年。至2010年,藏书20101册,电子图书15册,建筑面积60平方米。
  双林庆同小学图书馆
  创建于1962年年初,当时只是为教师教研提供课外书籍,书籍数百册,一间教室。
  1971年9月,馆舍面积48平方米,藏书5380册,借书证发放400本。
  1997年,南浔区图书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庆同小学召开,会上学校领导和图书管理人员分别介绍管理工作经验。同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
  1999年,图书馆迁至恩美楼三楼,馆舍面积126平方米,有书柜、书架30多个,分别设藏书室、师生阅览室。藏书32000册,各类报纸杂志70多种,有专职图书管理员1人。
  2008年,迁至“信恩楼”一楼新馆区,面积256平方米。管理实行现代化,各种装备设施齐全,藏书45000多册,电子音像出版物1000盘。学校还引入全新数字化图书管理设备,满足师生上网查阅资料需求。还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学生阅览室分馆内阅览区和专用阅览室,共设座位240席,学生阅览室座位与人数比例达到1:9。教师专用阅览室座位24席,与人数比例达到1:5。
  2009年,获“浙江省书香校园示范性图书馆”称号,并连续两次获南浔区示范性图书馆达标先进集体。2010年,荣获“全国图书馆(室)先进集体”称号。
   莫蓉小学图书室
  创建于1999年9月,藏书面积30平方米,师生阅览室约55平方米,座位50个。
  有1米×2米木质单面书架8只,书橱4只,藏书17500余册,兼职图书管理员1人。
  2010年,有各类图书26700册,电子音像资料若干,报纸杂志60余种。设藏书室、师生阅览室等,面积116.7平方米。配有50座位课桌椅一套,钢质双面书架6只,木质单面书架10只,单面杂志架3只,每班建有图书角,配有15个图书橱,供班级藏书。
  专用电脑一台,对所有图书采用“天艺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进行编目。
   镇西小学图书室
  有图书15083册,藏书面积50平方米,师生阅览室191平方米,专职图书管理员1人。
  第四节水路戏班及文艺圈
  一水路戏班
  杭嘉湖水路戏班演剧,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境内祠庙、会馆都有吹台、歌台,经常有江南徽班、绍兴班和昆戈班等地方戏班演出,双林成为江浙一带著名戏码头。水路班子又叫“擂船班”,湖州称为“十八顶半网巾”(一顶网巾即一个演员,烧水师傅为半个),演员吃、住、行、演戏都在一条船上。演出以折子戏、小武戏为主,如《小放牛》《三叉口》《杀庙》《汾河湾》等。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杭嘉湖地区有南方京剧、徽昆戏班、梆子班和南词滩簧班等。由于京剧艺人加入,擂船班发展为有“堂”名或“舞台”名戏班。清末民初,杭嘉湖一带较有名气的水路京班有大鸿寿堂、大福鸿堂、双鸿寿堂等班。这些水路京班以演武戏为主,或兼演文戏和文武并重戏。
  常演剧目有《嘉兴府》《刀劈三关》《长坂坡》《斩黄袍》《铁公鸡》《乌龙院》等。水路戏班演员很多是湖州、嘉兴人,他们大都是农民,或是落魄武秀才、武举人。双林镇是出武生之地,由于他们都有一些武功,只要学会几句唱,即可上台演出。双林人酷爱看戏,门道也精,来演出大小戏班众多,有唱红,也有唱砸。好多水路京班艺人说:在杭嘉湖演戏要数湖州四个台口难唱,即南浔张家庙、菱湖百升堂、新市刘王堂、双林塘桥头。有湖谚为证:“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 据1928年11月《梨园公报》统计,当时已加入梨园公报的水路京班达60余个之多。其中,被称为田记、嘉兴、龙凤、中央、长胜、三星、庆升、中山、群英、东方、国民、齐天、天然等舞台的诸多班社,都先后到过双林演出。其中,孙佰林、穆汉文、王全芳、荆剑鹏、小毛豹、小小毛豹、达子红、张俊臣等演员,深受观众欢迎。双林人由于爱戏、懂戏、票友多,对于戏班在演出上格外较真。因此,戏班在演出前一天,班主往往会向演员们“打招呼”:“明天要到双林了,诸位辛苦一点,演出卖力些,多多留神,拜托拜托!”尽管如此,演出时矛盾还是常有发生。稍不留意,观众就会把草鞋、砖头、石块、甘蔗梢等物扔上戏台,以示抗议。此时班主会出来打躬作揖,讲好话,戏再从头演起。据《双林人文史话》记载,有一次,水路京班著名老生王一奎在《斩郑文》中饰演孔明一角,其中有四句“西皮摇板”:“当小郑文上阵去一场厮杀,未到那二三合就把敌杀;看起来这其中定有奸诈,回帐去必须要仔细盘查。”那天唱完后,台下的“徐老夫子”就把王找来,对他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但是其中有两句唱词得改两个字。”王忙问:“是哪两个字?”徐道:“郑文此时年龄已经不小,是三十岁左右的大将,所以不能唱‘小郑文’,应改作‘那郑文’才对,这是一;还有郑文使用的是枪,交战时是刺死对方,割下首级,去见孔明。因此,不能唱‘就把头杀’,应改做‘就把敌杀’才妥帖。”王一奎心服口服。
  双林演戏活动十分频繁,尤其是一年之中“酬神戏”特别多,城乡民众无不热衷于此。每年正月初至清明前,乡镇各地都要搭台演“春戏”,趁此机会,亲友互访、请客吃饭、看戏,以维系亲谊,相沿成习。其演戏所需经费,一般由村中头人按各农户田亩多少派收。其中,镇南盛林山演戏在桥西社坛基,俗称须弥地,广三亩。每年春社演戏,必要延至农历二月廿四方止。
  20世纪20年代,水路戏班进入全盛时期。抗日战争初期,水路戏班萧条,有些大堂明班相继解散。解放后,杭嘉湖水路京班都改为江、浙两省各城市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京剧团。
  双林素有“农隙习武”传统,青年农民或渔民,在闲暇季节,由老拳师带领,舞棒弄枪,练拳习武,蔚然成风。吴家漾、莫蓉儒林、镇西土山等村庄,都有各具特色的武术表演队。镇上,也素有“丝绢帮”“武拳帮”“渔船帮”等。拳帮中领军人物,有诨名“豹子头林冲”的俞巧生,有号称“杨七郎”的金家生,有绰号为“时迁”的鲁金夫,还有既懂拳术、又懂戏曲的“大聋朋”(京剧红生演员仲俊卿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钱阿四、张毛毛等擅长拳术人士,他们或演戏开打,或授徒教艺,可谓人才济济,代不乏人。有时,在水路京班刚到那一天,就有拳船活跃在塘河之中,耍刀弄枪,跌扑滚翻,这不能不使戏班感到一定压力。如果在演出中戏班没有拿出看家本领,或是技艺平平,便会遭到哄场和石子、草鞋满台飞的遭遇。再不服贴,本地人会上台来个“全武行”,或与戏班唱“对台戏”,演给他们看,让他们心服口服。
  为此,一般武功水平较差的戏班不敢到双林演出,可见“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并非虚言。
   二文艺圈
  1999年春末,湖州市文联主办的《南太湖》杂志第二期,赫然出现一个“双林文艺圈”专栏,刊出双林文艺圈文学、绘画、书法三个小组共11位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这是全市唯一一个乡镇级文艺圈进入《南太湖》,是双林文艺界整体实力在社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和集中展示,引起较大反响。可见,此举走在全市各乡镇的前面。此前,《南太湖》杂志陆续刊出的各县(区)文学圈专辑,引起双林文艺界有关人士关注。著名作家、时任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太湖》杂志常务副主编(法定代表人)马雪枫提供版面,并对双林文艺界作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双林文艺界很快组稿完毕并上送到《南太湖》。《南太湖》编辑部主任顾忿,副主任朱辉,编辑朱新华对稿子进行调整、剪裁和审核,保证稿子质量,最终与“安吉文学圈”同期推出。其人员和作品分别是:徐成荣的小说,陈春新、楼晓的散文,沈晓龙的随笔,汤作民、毛振中、吴玉宇的诗歌,郑忆南的歌词,蔡新强、胡韵的绘画,金国梁的篆刻。
  双林文艺圈作品见刊后,《南太湖》常务副主编马雪枫亲率编辑部副主任朱辉、编辑朱新华以及发行员李民赴双林,同圈内全体人员进行座谈。马雪枫就有关创作问题作辅导,朱辉则对双林文艺圈作品作具体的点评,分析得失,帮助很大。
  1999年11月,双林文艺圈徐成荣等9人(后增补沈银法)的文学作品入选《南太湖新世纪文学之星》一书,这是双林文艺史上一大盛事。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