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卫生(机构及日常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卫生(机构及日常工作)
分类号: R12
页数: 7
页码: 1055-1061
摘要: 1952年,吴兴县成立县卫生委员会,下设13个区分会,成立双林区卫生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同年,镇民相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号召,开展以大灭蚊、蝇、鼠、蚤、虱等为中心爱国运动。 1954年5月7日,吴兴县农村卫生工作组在苕南乡大石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谭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无蝇区试点。
关键词: 双林镇 环境卫生

内容

一双林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机构沿革
  1952年,吴兴县成立县卫生委员会,下设13个区分会,成立双林区卫生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同年,镇民相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号召,开展以大灭蚊、蝇、鼠、蚤、虱等为中心爱国运动。
  1954年5月7日,吴兴县农村卫生工作组在苕南乡大石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谭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无蝇区试点。
  1958年,成立双林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镇爱卫会),设正副主任和委员11名,由镇政府、居委会以及居民义务卫生员共同组成。主要掌握和宣传双林镇各卫生死角状况,并提出解决办法。配合医院卫生专业人员经常检查饮水和饮食卫生状况,完成国家下达各种防治疾病预防药发放工作和除“四害”(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防“鼠疫”、根除“麻风病”等各种工作,发动居民、职工、学生开展铲除屋边杂草,拆除残垣断壁,清除瓦砾场地,同时消灭露天粪坑。
  1958年6月10日,为响应嘉兴地委、专署发出《关于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血吸虫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指示,为消灭“四害”(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之一的麻雀,根据麻雀胆小习性,双林镇人民政府组织全镇人民统一在当天凌晨4时,一起敲锣敲鼓、放鞭炮、敲家中面盆、畚箕等,参加围歼麻雀突击行动。
  1960年,设立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抽调医院和环卫所各一名专业人员办公。
  1977年,恢复镇爱卫会。爱卫会办公室将全镇划分地段,由各单位和居民小组指定人员包干清扫,并定期检查评比,初步建立卫生工作长效管理机制。1993年调整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由李伟民、汪永裕、顾新根、周洪声、程祖伟、吴荣林、郑於道、虞成煜、秦琪、沈振英、童顺根、刘新泉、丁建伟、潘阿九、慎召良、张富章、顾建华、沈友才等18人组成。李伟民任主任,汪永裕、程祖伟任副主任。爱卫会下设办公室(童顺根任主任)。1996年调整后,由胡根法任主任,李伟民、韦明芳任副主任,童顺根任办公室主任。2008年调整后,由18人组成,李学明任主任,朱文伟、张学良、邱建忠、严振华任副主任。
  主要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进行卫生常识和除害防病知识普及宣传。
  近10年,年平均活动近50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参加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上。
  开展科学除“四害”、有效防控病媒生物病。在灭鼠工作中,方法更加科学,以摧毁雄鼠生育功能和用鼠药直接杀灭老鼠同时进行,效果较好。
  改善饮用水卫生,现农村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厕所改造全面推进,改造率95%以上。
  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结核、艾滋病、肝炎等。同时开展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和“全面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社区和行政村均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近三分之一村的农民在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和广场式集体健康活动。
  对农民工及子女健康教育,促使他们提高良好卫生习惯,重点行业农民工及其子女卫生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
  努力开展控烟工作,争创无烟单位,现双林各公共场所都已实行禁烟。
  2005年,双林镇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镇。
  2007年,33个行政村,558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镇、村两级投入资金280多万元,投入人工16200多工,共清除卫生死角1750多处,清理河道83公里,清运垃圾1730多吨,新建自然村垃圾箱(桶)2543只,新增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千亩山村、华桥村、双林合作银行、双林人民医院、双林庆同小学、双林农业银行等6家被评为区级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
  2008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镇以行政村为单位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是“两边和一线”(河边、村边、乡村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组织对全镇33个行政村558个自然村进行四次集中整治,清理卫生死角350处;清理露天茅坑170只;清理露天垃圾6504吨;清理河道78000平方米;硬化道路79250平方米;种植绿化5320平方米;新建行政村公厕9个,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增设垃圾收集房68个,新增垃圾箱1210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80人,收益率达98%以上;安装路灯381只。全镇共有保洁员219人,清运员72人,绿化养护员37人,监督员33人,经常性进行监督检查,使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组织开展科学除“四害”,有效防控病媒生物疾病。建立健全以村、社区为单位除“四害”环境消杀队伍。据统计,全镇春秋灭鼠活动共投放灭饵20公斤,用去稻米2000公斤,出动灭鼠人员1100余人,投放农田54000多亩,灭鼠户19870户(其中居民5000户),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省级卫生镇”和“市级文明镇”复评,投入180万元使97%左右村民饮上自来水;全镇自来水覆盖率达95%。全镇农村卫生户14044户,占总户数的95.2%,基本无露天粪坑。镇区主要干道18小时保洁制,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100%。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中转收集点52个,新增塑料垃圾桶70只。建成区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以上。全镇食品经营户175户,发放卫生许可证175户,发放率100%。从业人员788名,体检、培训、换证率达100%。全镇公共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131户,从业人员305人,体检、培训发证率均为100%。同年,双林人民医院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2010年年底,境内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2个,区级卫生村3个。双林幼儿园是区级卫生先进单位,千亩山村为健康示范村。
  双林镇镇民“十不”
  不乱倒垃圾不损坏公物不挤占楼道不乱停车辆
  不乱窜马路不乱搭乱建不乱设摊位不污染水源
  不乱涂乱贴不破坏绿地
  二双林环境卫生管理所
  机构沿革 自开镇至清宣统三年(1911),街道清理、大粪处置、河道清淤等卫生工作均无组织,完全处于自由化状态。自1911年开始,道路由各门店、大户人家自行清扫。大粪倾倒由大缸囤之,农民上街取之,当做肥料。河道清淤工作,清同治至民国初期有三次。
  清宣统三年(1911),镇区始成立肥料行,以经营大粪为业。各居民倒马桶,肥料行收集,并发放粗糙手纸为代价,再把肥料大粪卖给农民。并有河道法令:“无论要道官河,不准填塞铺排树木等类。即在旷野河荡,若有愿纳税银,在河面营业,如种菱芡筑鱼之类,须俟三月后。果无人民控告不便,方准入册。否则立即撤销。”虽有河道法令,在双林塘上还是发生木排塞河,影响居民饮水问题。
  民国6年(1917)由蔡蒙发起倡议成立清洁所(公司),即把肥料行合并成公益组织——清洁所。同时负责清道、浚河、维修路灯。并由镇自治公所招人承办,另立章程,永远维持公益,即定名公益清洁所。同时,购置粪船三条,以改变大缸囤粪现象。
  2004年,双林民间篆刻、碑石爱好者金国梁发现一通民国8年(1919)“环保碑”,涉及虹桥港一带禁止泊粪船、洗涤污秽等内容。此碑现存。
  民国10年(1921),双林公共卫生会成立,由蔡原青担任会长。
  民国19年(1930),改造双林镇上露天茅坑为室内厕所。
  民国20—33年(1931—1944)前后,由一个叫刘才雄(俗称刘大哥)经营清洁所。
  其间,更名“环卫所”。并由双林人汪湘涛资助,扩大贮粪设备和人员。逐步进入稳定状态。对镇上主要厕所进行改建。
  民国34年(1945)至双林镇解放,由汪湘涛担任环卫所主任。另有倪某某负责日常事务。
  1950年,改变双林镇以私人经营粪行历史。建立并取名革命军属肥料行,实行生产自救。
  1952年,由吴兴县卫生科(后改卫生局)隶属,把解放初期革命军属肥料行接管改造成双林镇清洁卫生所,简称“双林清卫所”。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职工40余人。
  1958—1959年,在镇区先后改造和新建公厕7座。此时清卫所由坝桥西北处逐步向西坟滩和刘家■搬迁。
  1963年体制改变下放,成为双林地方领导(集体事业单位),重新改名为双林镇环境管理卫生所,有职工45人,负责全镇居民马桶清倒,各单位内厕所粪便管理,街道清扫。大粪实行分配至各乡、村销售,单位仅此一项收入。设备也就相当简单,粪桶、扁担、扫帚等,粪船增至13条。
  1966年开始,在西栅老绢巷2号位置建造无害化粪池。可存粪3000担(1担=50公斤),以此配合消灭血吸虫病。并从西坟滩和刘家■两处,逐步搬迁至老绢巷。1969年,搬迁完成。
  1970年,无害化粪池开始使用,马桶清倒、道路清扫也开始使用人力手拉车。
  1980年开始,随着国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提高。人粪和垃圾用作农业肥料,成为影响环境生态和污染源。镇政府决定,在不影响生态和节约用地原则上,征用水塘、滩地,将垃圾、大粪填埋焚烧处理。这方法沿用长达10年之久。1990年,镇区内大量建造新建筑,办公用房及单元区域内污水和粪便处理进入一个新方法——密封、发酵自溢。但还存在少数居民擅自倾倒马桶和自溢不畅、发酵不够等问题,少部分大粪仍沿用填埋处理方法。
  1998年,在庆祝浙江省第三个“环卫工人节”之际,单位从西栅老绢巷2号搬迁到东栅虹凤桥堍。占地1400平方米,新建办公用房500平方米,草坪绿化,环境清洁,从此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规范管理。
  2007年,湖州市政府在长超山下建立南太湖旺能焚烧厂。双林环卫所根据南浔区有关规定和期限,对垃圾和粪便,处理进入科学环保管理。
  2010年,有在编职工30人,退休人员30人,劳动合同工4名,其他临时人员46人。主要设备有垃圾中转站1座,坐落在镇南板桥西侧,占地4200多平方米;有垃圾清运、吊装、压缩设备各1套;环卫专用汽车6辆;停车库6间;人力手拉车45辆;马路清扫三轮车3辆;停车间200平方米;市河打捞小船4条;换水泵1套;洗冲车辆设备2套;其他生产辅助用房也相继建立。全镇水冲式公厕11座,沿街主干道环保型垃圾桶150余只。
  环卫所日常主要事务 清捞市河4条,面积15000平方米。
  各居民区、物业小区、市场、街道等区域内垃圾做到日日清。
  对镇区境内33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属农村垃圾收集房内垃圾划片定期清运。日清垃圾30吨(压缩处理)。
  镇区内人行道、树木和城乡结合部镇公路段二侧树木进行整枝、除虫、除草等工作。
  春、夏、秋三季对所有垃圾桶进行灭蝇、消毒喷药。
  镇区各厕所清扫、清除粪便等工作。
  市河清捞保洁 一、西栅范围:永丰桥(长桥)—斜桥—爱国桥—镇安桥(小鸡桥)—坝桥(太平桥)。
  二、东栅范围:建德路大桥(水闸)北至外环路—吴家庄—平桥水闸。
  原长板桥进水口—金锁桥塘口 三、市河调水:坞桥(耕坞桥)—墨浪桥—河界桥—沈家桥(沈河坊)—来龙桥(顾家桥)—长板桥进水口。
  每7天换水一次,并每天有专人负责清捞,以利市河清洁。双林肥料行、清洁所、环卫所历届领导(列表) 历年负责人
  双林公共厕所所在地段三污水与固体废物处理 污水处理 双林镇双华污水处理管网有限公司为专门处理污水企业,位于跳家■北跳兜自然村。2004年开始施工,一期于2009年6月运转,并开始对进网管内单位和居民收费。
  总投资8362万元,其中政府财政1800万元,项目法人、银行投资3109万元。占地26400平方米。可服务19平方公里,人口9万人。2010年,有提升泵站3座,污水收集管网DN300—1200共48公里,涉及双林镇区、原镇西、莫蓉以及双林重点工业功能区。至2010年年底已完成16公里工程建设,6个小区和7家企业污水纳管进网。尚有2/3老镇区、原苕南大部分居民和工业功能区尚未进入污水处理管网,日污水处理量在3000吨左右。大部分行政村建立自己符合环保要求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超过50%。
  固体废物处理 医院和工业区有害固体废弃物(包括农村医疗废物),统一纳入危害和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做到“户集、村集、镇运、区域集中处理”。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