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3
页数: 19
页码: 991-1009
摘要: 前身系双林卫生所(民办),建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租用民房3间,由5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所长1人(高友仁)。1953年5月1日,双林民办卫生所转为公办,改称双林区卫生所,迁双林镇河界桥堍,房屋系公产,建筑面积639.75平方米。共10人,其中医护人员8人,管理人员2人。创建时医疗设备简陋,条件落后,治疗方法简单,其基本任务是治疗一些常见病,不分科室,无住院病房。1955年设观察病床5张。
关键词: 双林镇 医疗机构

内容

第一节双林人民医院
  一院部 前身系双林卫生所(民办),建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租用民房3间,由5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所长1人(高友仁)。1953年5月1日,双林民办卫生所转为公办,改称双林区卫生所,迁双林镇河界桥堍,房屋系公产,建筑面积639.75平方米。共10人,其中医护人员8人,管理人员2人。创建时医疗设备简陋,条件落后,治疗方法简单,其基本任务是治疗一些常见病,不分科室,无住院病房。1955年设观察病床5张。
  1960年1月,与双林镇联合会医院合并,改称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有工作人员43名,设床位26张。1961年,与双林区5个公社联合医院及5个公社联合诊所脱钩。
  1962年11月,吴兴县〔62〕卫字第050号文件,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更名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系县级综合性人民医院,负责所在地区卫生行政业务指导。院址迁至双林镇虹桥路31号,租用双林房管所部分房子,作为医疗、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共计1769.02平方米。有职工31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名(中医1名、西医师3名、医士7名、护士3名、助产士2名、药剂师1名、其他技师1名、护理员2名、妇幼保健员、助产员2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名),行政管理人员5名,工勤人员1名。门诊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三个病区,床位30张。院务管理组织,基本上由医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医院各项重大决策、管理和指导医院各项工作,并建立一系列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
  1970年10月,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改称双林防治医院。1975年,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各一幢,建筑面积1276.66平方米。
  1976年9月,医院首次将A型超声波诊断仪应用于临床。同年,第一台心电图机应用于临床。1980年,新建三层门诊大楼一幢,建筑面积945.46平方米。1981年2月,双林镇卫生院并入双林防治医院,是年5月,改名湖州市(县级)第四人民医院。
  1983年,改称湖州市双林人民医院。其间,为扩大医疗、后勤用房,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新建电工间、传达室、中药房、急诊观察室、生化室、制剂室、锅炉房、职工浴室等596.34平方米。1985年,新建单身宿舍929.74平方米。1986年8月,在双林镇虹桥北村购置土地3.83亩,集资建造930平方米职工住宅16套。同年8月,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捐资合建五层住院部“德恩楼”,并于1987年11月竣工,面积为3527平方米,总造价84.6003万元(其中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拨款27万元,沈炳麟资助30.6180万元,自筹资金26.9823万元)。老百姓住院难问题得以缓解。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四个病区,130张床位,病床使用率86.3%。1989年,沈炳麟捐助一台SJN2031型线性电子扫描超声波诊断仪(国产B超),开始应用于临床。
  1985年开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在管理和分配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一是对员工采用“双聘制”(劳动合同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二是开展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医院有10名医务人员由于业绩突出被低职高聘,并与经济待遇配套。三是实施中层干部聘任制。1987年6月,医院聘任27名科主任、护士长。
  四是对新参加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代理。1987年10月,医院首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院内重大问题由职代会讨论,做出决定。1991年4月,在二届一次职代会上通过《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同时,逐步完善中层干部聘任制、职工聘用制及院科两级责任制。
  1989年10月,湖州市人事局(湖人字〔1989〕67号)、市卫生局(湖卫〔1989〕281号)、市财政局(湖财税〔1989〕679号)联合发文关于贯彻提高护士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自1988年10月起医院护士现行工资标准提高10%。
  1991年,医院与苕南、镇西、莫蓉、重兆、旧馆、善琏6个乡卫生院共同组建“医疗联合体”,在医院业务管理方面,从组织、制度、职责上进一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医院提供发展基金17.83万元。
  1993年6月中旬,医院在双林镇南车站开设医疗门诊部。1996年下半年,建镇东门诊部。
  1998年,医院首次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著名外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林擎天教授及浙江省消化内科专家张继荣主任来院开展疑难病诊治及带教工作。是年,医院投资118万元新增添一台进口彩色B超,应用于临床。1999年5月,双林镇卫生院(原苕南卫生院)并入,并在原址设镇北门诊部。2000年1月,莫蓉乡卫生院、镇西乡卫生院并入。原卫生院成为双林人民医院镇西分院和莫蓉分院。
  2002年5月29日,医院整体搬迁至富强路172号。新医院占地34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439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4700平方米,绿化面积14000平方米。主楼住院部六层,门诊部五层,医技楼三层。同年,湖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湖劳社〔2002〕28号)下发文件,将双林人民医院作为湖州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第三批定点医疗机构。
  2008年9月17日,按照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对婴幼儿使用奶粉情况紧急调查的通知》,对“三鹿奶粉”事件,医院进行筛查、摸底,排查出本地区食用污染奶粉儿童1126人(其中本地儿童1022人,流动儿童104人),查处患肾结石儿童15人,这些儿童得到医院及时救治。
  2010年12月,医院在编职工19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1名,副高职称5名,中级职称84名。核定病床130张,开放床位15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传染病6个病区。门诊临床、医技、辅助等科室20余个。2010年业务总收入5624.39万元,年门诊量293445人次,住院病人7354人次。拥有固定资产4178.79万元。全年新增医疗器具40件,总计98.2万元。现有设备螺旋CT、CR机、遥控X线电视系统、美国惠普彩色B超、心脏多普勒、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多功能监护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口电子胃镜及录像系统、C臂X射线机、腹腔镜等高精医疗仪器设备。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外科肝胆胰手术、胸外科、泌尿外科手术、肛肠科手术、妇产科子宫切除手术、骨科全髋置换术、心内科、消化内科、小儿科、危重病人抢救等在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无痛胃镜、腹腔镜、疼痛科、肛肠科形成特色专科。医院还拥有一支操作娴熟、训练有素的优秀护理队伍。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等医技科室在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1966年,由医院3名医务人员合著《介绍一种输精管结扎法——钩挑法》一文,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刊登。1988年,《湖州日报》刊登题为《十五个日日夜夜》的文章,赞扬双林人民医院抢救一例由破宫产后羊水栓塞伴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事例。1991年,医院儿科医务人员成功抢救一名被遗弃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在湖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并在《湖州日报》进行报道。2006年,题为《群众信任是我们的心愿——双林人民医院骨科是专科特色为民服务侧记》的文章刊登在《湖州日报》上。据1966—2010年档案资料统计,在省级及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31篇。其中,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22篇,省级专业杂志发表109篇。
  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双林籍人员有:章乃桢、程祖伟、孙金莲、杨彩琴、李建新、程建敏、王士英、钱美华、姚文英、吕建蓉、吴根才、唐至隆、蔡求圣、邱发根、周士芳、侯山新、吴根才、董根荣、林宝生、梁丽娟、杨丽萍、葛成辉、储兰、夏同伟、金彩娥、杨学时、朱益分。
  医院荣誉
  197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先进集体”。
  1993年,经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后,被定为“二级丙类”综合性县级医院。
  1996年,被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1999年,被浙江省卫生厅、省卫生政研会评定为“全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被中共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2006年1月,被省卫生厅评定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同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医院。
  2007年,被浙江省卫生厅、省环保局评定为省级“绿色医院”(花园式医院)。
  2008年,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定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同年12月,被省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评为省级“平安医院”。
  外设机构有镇北门诊部(1999年5月设立)、镇南门诊部(1981年设立)、镇西分院(2000年1月设立)、莫蓉分院(2000年1月设立)。
  科室设置 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和职能科室。门诊部下设急诊室、门诊室(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妇产科门诊、儿科门诊、骨科门诊、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针灸理疗科、肠道传染科、肛肠科、犬伤科、体检中心)、医技科室(检验室包括门诊检验室和生化室、病理科、放射科——CT室、心电图室、B超室、胃镜室、供应室、中西药房)。住院部包括内科病区、外科病区、妇产科病区、儿科病区、骨科病区、传染科病区和手术室。职能科室有医务科、护理部、防保中心、预防保健科、财务室、办公室、院感科、人事科和总务科。历年机构名称更迭、领导人任职名录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名录表二各科医疗
  1952年年初建立时,未建立科室。当时人员少,设备差,医疗水平低。临床各科进展,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医疗设备逐年增加,医疗质量逐年提高。
  内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建立时,治疗一般常见病,如支气管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普通型肺炎等。
  1961年11月,设床位15张。收治败血症、脑血管病变、肺结核大咯血,开展气腹、胸腔穿刺等技术。1963年,收治乙型脑炎病人94例,治愈85例。同时,开展结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治疗。
  1976年,设立心电图室。开展心电图常规及运动试验等检查。1976年9月,配备“A”超。同年,开展心包穿刺、骨髓穿刺等操作。能收治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休克型肺炎及各型重度农药中毒病人。
  1998年,引进新型胃镜并配备电子显像系统、胃镜工作站,对常见的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出血等疾病诊断正确率高,治愈率达90%以上。
  2004年以来,引进无创呼吸机、肺功能仪等设备,提高治愈水平。2006年,开设糖尿病专科,近几年来成功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数十列患者。同年,专设高血压门诊、心电工作站,配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开展高频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及经食道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及心率失常治疗,开设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危重病人实行全程监护,每年成功抢救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数百人次。
  2008年,开设“无痛胃镜”新项目。外科 初建时无单独设科,门诊处理常见病及单纯性创伤,进行扩创缝合止血、骨折固定、脓肿切排等处理。1961年1月,设立外科门诊,设观察床位,无固定床位。1961年11月,改名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后,单独设立外科,开设门诊与病房,设床位10张。1962年,建立手术室,面积14平方米,分设洗手与卫生间,有简易手术床一张及四孔无影灯一台。同年10月,作首例阑尾炎切除术及疝修补术。后逐步开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痔核切除术。1964年,开展胃穿孔修补、肠切除等。1966年,开展硬脊髓膜外麻醉及气管内插管麻醉。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除、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开展输精管结扎术。1972年,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1973年,开展全胃切除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1974年,使用老病房二楼手术室。具有二室、一个准备间和办公室,面积为112.9平方米。备有麻醉机、九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台等设施。1978年,开展肝破裂修补术及肠套叠空气复位术。1991年,开展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开展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1993年,开展右肝段切除。1996年,开展腹膜后肿瘤切除。1998年,开展颈淋巴结清除术。2001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2002年,开展脑内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2003年,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硬模下血肿清除术、颅骨骨瘤切除术、脑瘤血肿清除术等脑外科手术。2004年,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阴道内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2005年,开展肠代膀胱术。2006年开展泌尿系结石、前列腺摘除术、尿道修补术等泌尿外科手术。是年,开展肛肠外科,手术及治疗各类痔疮、肛裂、肛瘘、肛乳头瘤、尖锐湿疣、大肠息肉、大肠肿瘤等。
  妇产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以妇幼卫生宣教工作和改造旧接生员为主,兼顾外出接生。
  难产中能做产钳术及穿颅术。
  1961年11月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后,单独设立妇产科。设有病床6张,以住院接生为主,兼顾普通妇女病诊治。1963年,开展对中期妊娠施行小型剖腹取胎术加扎管及宫外孕、黄体破裂等手术。1964年秋,对一例因三足月分娩婴儿夭折产妇腹内,施行古典式剖宫术,后陆续开展剖宫产。1965年,应用胎头吸引器,提高胎儿成活率。
  1973年,开展子宫下段剖宫产。
  1983年,在外科配合下,成功进行首例子宫切除手术。1987年11月27日,在内、外科合作下,第一例因破宫产羊水栓塞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抢救成功,受到湖州市卫生局、郊区卫生局通报表扬和嘉奖。1988年以后,分设妇科与产科。产科在2003年开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2005年3月,开展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同年10月,开展阴式子宫全切除术。2006年3月,对卵巢癌Ⅲ期患者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2007年,开展对新生儿听力测试项目。2008年,对孕妇开展产前筛查项目。
  1998年,妇产科被市卫生局评为先进集体。产科现为南浔区重点学科,在计划生育方面,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药物流产术等,保障妇女的生育健康。
  五官科
  1962年年初,设五官科,以诊疗常见眼病与耳、鼻、咽、喉疾病为主要工作。
  1983年年初,开展插片与检影验光,上颌窦穿刺术、扁桃体摘除术。1986年春,开展白内障囊内冷冻摘除术、抗青光眼小梁咬切术。1987年,实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1988年,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等,对黄斑出血、重症视网膜周炎和肿瘤压迫视神经萎缩,采用中西结合疗法取得疗效,并在1987年、1988年全国第五、六届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及1987年12月浙江省首届中西医眼科研讨会上,先后进行学术论文交流。2000年,眼科开展显微镜下胬内切除术。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较好诊治各类角膜炎、干眼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2002年,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内窥镜下鼻窦检查及鼻窦炎手术。
  中医科
  1962年,仅有中医内科医师1人,开设中医室。1977—1978年,由省中医学院、嘉兴卫校分配中医师2人,中医士1人。1978年,设立针灸理疗科,在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拔罐、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腰椎病、面神经麻醉等有较好疗效。1979年,开设中西结合病房,设病床12张,收治肾炎、尿毒症、支气管扩张咯血、肝脓疡等病种。
  1981年2月,建立中医科,以门诊为主,开设中医内、儿、伤、针灸理疗科。1988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急、慢性肝炎、子宫功能性出血、疮疡久溃不敛等取得疗效。针灸理疗科,除手术、电针外,还开展耳部药丸埋穴法,对肝、胆结石、遗尿、颈椎病、面瘫等取得疗效。伤科能用传统医学治疗关节脱位、各种瘸伤、跌打损伤。该科运用中西医辩证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胃病、老年性疾病等杂症,有较好疗效。
  2005年,在南浔区首先开设冬令膏方专门门诊。
  2010年,开设中医康复理疗门诊,治疗小儿脑瘫、中风症偏瘫等,取得一定疗效。检验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成立时,有检验员1人,开展大、小便及血三大常规检查,丝虫病普查及血吸虫病三粪三检等工作。
  1962年年初,设立检验科。1963年,开展血尿淀粉酶测定,开展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成立输血组织。1965年,进行大便、尿培养检验。1966年,开展血培养及肝功能四项检查。1972年,开展K+、Na+、C1﹣测定。1978年,开展co2cp、NpN测定。1976年,开展完善肝功能配套检验项目,如:蛋白测定、血脂测定、r—GT、AKP等功能性配套项目。
  20世纪80年代,开展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检测。90年代初,生化、临床检验开始相对分工。检验项目得到较大扩展。引进全自动生化仪、酶标仪、奥林巴斯显微镜、电解质分析仪等仪器。2002年5月,开设生化室、门诊急诊室、细菌室、骨髓室、血库、艾滋病实验室等。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白血球升降仪、尿液分析仪、细菌鉴定软件、全自动血凝仪等先进设备。开展乙肝三系定量分析、甲状腺功能检查、性激素检测、艾滋病检测、肝功能检验、性病检测、细胞功能鉴定等新项目。2009年始,与杭州艾迪康公司项目合作,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项目涵盖整个检验领域。
  放射科
  1968年建立,初建时仅技师1人,50mA旧机器一台,机房为20平方米。开展透视检查,1971年增加医师1人。
  1976年,改用FX200—I型、200MaX光机器开展摄片、胃结肠、食道造影。1977年开展口服法胆囊造影、静脉肾盂造影。
  1978年,F30—ⅡC型200MA机器安装使用。
  1994年,500MAKB—500型配C30型珍视床OT—2断层机器安装使用。开展遥控电视透视、实时点片及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2002年,300MAFY31—3型X光机投入使用,在开展原有项目基础上,增加下肢静脉造影。同年5月,引进进口日立螺旋CT,开展头颅、胸腹部、脊柱、四肢等脏器CT检查,诊疗范围扩大。淘汰洗片机湿片洗片,改用干式激光胶片打印,保证每一张胶片影像质量一致性。2004年,FCR5000系统投入安装使用,由原来的普通摄片改为数字化摄片。由CR系统随带放射RIS系统同时使用,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2009年
  4月,630MA高频X射机投入使用,减少散射线,图像清晰度更高,同月,F108—V医用遥控透视X射线机安装使用,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药剂科
  1953—1972年,药房门诊配药及一般常用调剂。
  1972年,组建制剂室,生产片、丸及煎剂等中草药制剂,后因建房而停顿。1976年,重新开设制剂室,并配备专职人员。
  1980年,新建灭菌制剂室80平方米,总面积231平方米。试剂胚胎注射液针剂,在省《科技简报》上介绍。1982年,药剂科分设门诊药房、住院部药房、普通制剂室、灭菌制剂室、质检室、药库。同年12月9日,经省卫生厅验收与评审,核发普通制剂、灭菌制剂许可证。添置20万毫升/小时塔式蒸馏水器、分析天平、多功能培养箱、旋光仪、pH计、压菌剂、干燥箱、30万毫升不锈钢配料桶。能制备大输液、针剂、片剂、膜剂、膠束剂、外用液体及霜剂,进行定性定量检查。
  1994年,医院药剂科、中药房通过湖州市卫生局合格药剂科验收。1995年,通过省卫生厅验收,达标。
  骨科 建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病房与外科分开,独立设骨科病区。是年,被列为南浔区重点学科。开展四肢骨折手术,处理常见开放性创伤、股骨头置换术、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摘除术、哈氏棒固定术等。
  2001年以来,由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高业主)主治医师轮流门诊坐诊。开展四肢骨折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手外科显微手术;全髋置换术、腰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症等手术;断指再植等显微外科手术;对肩周关节病采用在麻醉下无疼痛手法黏连分解、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治疗取得独特疗效。
  儿科
  1987年11月,开设儿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有病床16张。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败血症、心肌炎、各种感染及婴幼儿腹泻等。
  2007年始,开展小儿吸痰技术。对儿科危重病人及呼吸道疾病的气道技术,并开展小儿留置针、静脉穿刺术及真空管采血技术。2008年,在同级医院中率先开展支气管和哮喘规范化诊疗。
  口腔科
  1981年2月,设立口腔科开展龋齿充填,根管治疗病牙,龋齿拔除术,可摘义齿、固定桥、全口义齿修复。1982年,开展单发性下颌骨骨折结扎固定术、黏液囊肿、牙龈瘤切除术、牙槽骨修正等手术。开展对青少年错位牙活动正畸项目。1988年3月,开展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固位螺纹钉新技术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1989年始,开展唇颊系带成形术、颌骨囊肿摘除术等手术。
  2010年,开展青少年错位牙固定正畸项目。
  急诊科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救医疗工作前哨岗位,担负着抢救急、危、重病人重要科室,是医院整体应急能力的体现。建院初期,无单独设科,急诊抢救主要由内科、外科承担。抢救设备比较简陋,病人洗胃仅靠漏斗和量杯。
  1984年11月27日,设立急诊室,建筑面积86平方米,内分抢救室、诊察室、观察室。附有急诊观察床位4张简易加床4张。建立护士长负责制,24小时应诊。有两套急救传呼装置(急救传呼电铃和内线自动电话)与院内各有关科室相接,并配有单线发电装置。备有给氧设施、同步呼吸器、吸引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及各种输液设备,配备各种急救常用药品。
  1993年2月,成立急诊科。添置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监护仪及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并成立急诊抢救小组。
  2002年,制定医疗救援、急诊处置程序,公布24小时医疗应急电话。是年1—11月,抢救危重病人262例,抢救成功249例,成功率92.97%。2003年,开展急诊质量控制。2004年,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充实急诊医生力量,出台《关于加强急诊值班制度的几项规定》2005年,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医院救护车纳入南浔区急救系统,急救号码向社会公开。制定《双林人民医院急救预案》,添置监护仪、推车等设施。全年抢救危重病人140余例,成功率93.4%。2008年,安排急诊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书。自8月开始,有1名医务人员24小时留院,随救护车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安排。2010年,新增救护车1辆,8月1日起实施《院前急救登记表》制度。
  部分年代医务人员和病床配备情况表三附:医院前身简介
  双林人民公社医院
  1959年1月由双林区卫生所(公办)与双林镇联合医院合并,改名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杨惠民任医院负责人。1960年,所辖五个公社(苕南、莫蓉、镇西、塘南、重兆)联合诊所并入双林人民公社医院,实行人事、经济、管理三统一。各公社联合诊所改名为苕南保健站、莫蓉保健站、镇西保健站、塘南保健站、重兆保健站。1961年10月,卫生系统体制调整,双林人民公社医院解体,双林区卫生所同双林镇联合医院及五个公社诊所分开。
  双林区西医诊所(双林民办卫生所) 双林人民医院前身,1952年11月成立,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所长高友仁。
  第二节乡镇卫生院
  一双林镇卫生院
  1952年9月12日,吴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科,分管全县医疗生及疾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将分散在当地中医各科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是年年底,双林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河界桥北堍,后迁至凌家湾,诊所总造价1.8万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至1957年下半年,着手建立新址,选在西港口一空地,基建至1958年完工投入使用,为二层楼砖混(木)结构,楼下为门诊,楼上设病房。1961年11月11日,改名为双林镇联合医院。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办〔65〕字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于12月1日更名双林镇卫生院。
  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中医儿科,以及西医内科、牙科、化验室、防疫科、西药房、注射室、会计、挂号等科室,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中医近10人,中医学徒7人。病房有床位20只。1981年2月,湖州市卫生局下文并入双林防治医院。时有医务人员44人,其中卫技人员37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5人。
  二苕南乡卫生院 前身是双林第二联合诊所,1952年创办。所址设在马腰前潘宁红乡。1953年,搬迁到苕南乡荣家兜村银光兜自然村,改名苕南联合诊所。1956年,搬迁至苕南乡西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苕南公社医院。是年,又将院址迁至苕南丁泾村。初创时,仅有5名卫生技术人员,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3个,以中医为主,兼配中、西药,无病床,固定资产不超过万元。1958年年底,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变化,将苕南公社分为苕南、苕北两个管理区,因此苕南公社医院亦分为苕南、苕北两个医院。苕南医院院址在戴方兜村,苕北医院院址设在西阳村。1961年,苕南、苕北两所医院又重新合并,改称苕南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双林镇塘北金陵公馆,并下设荣家兜、丁泾、三田漾三个分诊所。1970年,又重新组建苕南公社卫生院,人员从各生产大队医疗站抽调,院址设在履塔村。1971年,该卫生院整体搬迁至谈家兜村新建院址,1973年10月始,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984年,农村行政区域撤社建乡,改名苕南乡卫生院。至1988年,人员增至2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名,科室增设妇产科、针灸科、化验室、中、西药房等15个,有固定床位25张,固定资产增至64908元,医疗用房800平方米,日平均门诊人次从初创时30人次增至153人次。主要医疗设备有30mAx光机、“阿洛卡”进口B超、显微镜等。医疗技术以中医为特色。1996年,又改名双林镇卫生院。1999年1月,为适应行政建制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市卫生局决定将该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时有职工23名,卫技人员21名中有主治中医师3名、西医师5名、护士2名、中药师1名、中医士1名、西医士4名、西药剂士3名,检验技士2名。管理人员2名。
  1985年,该院被湖州市郊区卫生局评为“文明单位”,同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称号。1988年12月,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1998年,院长吴建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普及阶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历任院(所)长:沈四伦、杨汉权、邢阿三、徐强明、吴建华。
  苕南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三莫蓉乡卫生院 前身是莫蓉乡联合诊所,创办于1952年5月,地点设在儒林环桥。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等,由黄梅清任所长,黄侯贤任副所长,以中医为主,少量西医,医务人员有戴金奎、沈佐璜、毛树生等7—8人。属吴兴县卫生局集体编制,并由吴兴县卫生局管理,行政还受当地公社领导。
  1953年5月,和公乡白华桥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白华桥,由吕晋臣任所长,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
  1958年,随双林人民公社成立,所属五个乡联合诊所集资创建双林联合诊所,原乡诊所称为分诊所,人员、财务均由双林联合诊所管理,统一调配,名中医黄梅清调入双林联合诊所工作。同时,按行政区域划分,原莫蓉公社划分为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以管理区为单位,设立三个卫生保健站,莫蓉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管理区所在地丝绵兜,由黄候贤任站长(1961年后由沈宏琦任站长);儒林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兴隆桥东庄湾,由沈佐璜任站长;和公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沈家兜天主堂,由杨河山任站长。同时,实行医药合并,松鹤堂药店并入莫蓉卫生保健站,李怀德堂药店并入儒林卫生保健站,乌吉生药店并入和公卫生保健站。
  1959—1961年,受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影响,由于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人日益增多,各管理区设立浮肿病小医院,进行治疗。
  1961年,双林人民公社又划分为莫蓉、镇西、苕南、重兆和塘南五个人民公社。
  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成立莫蓉人民公社。原莫蓉卫生保健站由丝绵兜迁至公社所在地儒林庙内,更名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同时撤销儒林卫生保健站,并入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增设金家庄分诊所,地点设在金家庄庙内。和公卫生保健站改称和公分诊所,均为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下属单位,由沈宏琦任所长,黄候贤任副所长。
  1962年,徐强明医师调入莫蓉联合诊所,任西医内、外科医生,并开始设立住院观察病床,设护理注射室。经过县卫生局专门培训防疫人员分配到所,专门负责地方病和流行病预防工作,此时莫蓉联合诊所规模有所扩大,职能有所增加。同年,莫蓉公社疟疾大流行,有患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县卫生局发出在数年内消灭疟疾、丝虫病和钩虫病号召,开展地方病和流行病全面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体医务人员划片包干投入该项工作,各大队配备1—2名卫生员或保健员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工作,主要是白天挨家挨户收集全民粪便,晚上采血、涂片,经过集中检验,对查出病人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对在血液涂片上仍能查到疟原虫、血丝虫病人,进行再治疗。这样反复检查,反复治疗,至1965年,莫蓉公社经过上级抽样检查,基本达到消灭疟原虫,血丝虫病。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改称莫蓉人民公社卫生所。对原培训过赤脚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创办合作医疗。卫生院财务收支、人员配备,合作医疗统一管理,此时,县卫生局对公社诊所、卫生所均保留集体编制,行政管理放权于当地公社。
  1970年,莫蓉公社卫生所随着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地址由儒林庙迁至儒林环桥,新建平房24间,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检验室、护理注射室、中、西药房、收费室等,住院部设病床30多张。并改名莫蓉公社卫生院。1972年,设立手术室,开展下腹部手术。1974年,增设30毫安X光机一台。卫生院院长由莫蓉公社任命,原龙古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永清担任。各生产大队都建立医疗站,分别由2—4名赤脚医生担任本大队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同时撤销金家庄、和公两个分诊所,加强公社卫生院力量。
  1978年,湖州市卫生局派工作组到莫蓉公社卫生院,对医院工作进行整顿,调整领导班子,任命杨八宝、杨敏华为副院长(正院长暂缺),清退部分工作人员。从此,乡卫生院仍归湖州市卫生局统一编制管理,卫生院财务收支与合作医疗收支彻底分开。
  后卫生局又任命张永清担任院长。
  1981年,为扩大业务范围,在爱国南路板桥港开设镇南分院。内设中、西药配方室,聘请退休名老中医黄梅清坐堂门诊,杨金元辅助,方伟良为中、西药配方员。1986年建造楼房3间,1989年又新建楼房4间,增设化验室、护理注射室,设立观察病床、输液观察室等。
  1984年3月,湖州市卫生局人事科对卫生院领导班子进行考察,任命凌发荣为院长。同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89年10月,卫生院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荣誉称号。1990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卫生院。
  1990—1996年期间,医疗设施设备逐步添置,增加血液分化仪、尿分仪、心电图、B超和200毫安X光机,达到乡卫生院等级装备。1996年,在华桥村建造华桥分院,设中医科、西医内、外科、化验室、注射室、西药配方室、输液观察室等,方便老百姓就医。
  1999年,随行政区域调整,原莫蓉乡、镇西镇并入双林镇,2000年1月湖州市卫生局发文将莫蓉乡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莫蓉分院,凌发荣任分院院长,同时撤销莫蓉乡卫生院党支部。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与管理。
  1990年年底莫蓉卫生院基本情况年报表
  四镇西乡卫生院 前身系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成立于1952年,有医务人员14人,所址设在土山雉头村,租用民房,性质集体,自负盈亏。同时,在土山先生兜、倪家滩两地设分点,担负镇西乡防病治病任务。初创时仅有听诊器等少量医疗仪器,无住院床位,医生上午门诊,下午出诊。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改称镇西人民公社卫生所,地点设在长生桥,初建平房9间。吴兴县人民医院派驻医生在卫生所坐诊,同时吸收部分赤脚医生充实医生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叫“掺沙子”或“新生力量”)。开设病房,收治住院病人,增添化验等小型医疗器械及仪器。
  1967—1969年,各村先后培养赤脚医生1—2名,并建立村级医疗站,负责看小病和防疫任务。1970年,卫生所改卫生院。
  1974—1976年,先后吸收8名赤脚医生进院,并分批培训。1975年,卫生院又扩建楼房7间,增添X光机及检验设备,开设手术室,首次开展下腹部手术,妇产科开展分娩和人流等业务,有住院床位20张。
  1984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91年,新建门诊住院楼9间,购置B超机,心电图机、尿液生化仪等医疗器械仪器,扩大医疗业务范围,担负全镇西乡防病及医疗任务。
  至2000年,卫生院有门诊住院楼一幢,配套用房14间。有200毫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尿分析仪等,病房安装空调、彩电等。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1名,大、中专毕业医生10名。
  2000年1月,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镇西分院,吕子才任分院院长,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和管理。
  历任院(所)长:蔡阿三、吕子才、王文华。
  镇西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
  第三节其他医疗机构
  一麻风病防治站、康复医院
  吴兴县麻风病防治站
  1957年3月创建,在双林镇东栅东庄湾,站长马嘉汉。同年4月1日,对外开放麻风病专科定期门诊。建站初期工作人员6名,其中医士1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该站是吴兴县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建站开办经费400元,每年包干经费9600元。
  1962年9月,该站并入吴兴县卫生防疫站,成为下属麻风病防治组,仍在双林原址办公,并执行县防疫站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工作陷于停滞。
  1979年后,该防治组仍在双林维持门诊,主要承担皮肤病防治工作。双林麻风病康复院
  1958年12月23日,为加强对麻风病人治疗,双林人民公社在苕南亭子桥田云里自然村成立麻风病康复院,为浙江省首创。
  麻风病康复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医疗工作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病员安心疗养,遵守院规,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该院是一个涉及民政、财政、粮食、商业、公安、卫生等部门配合协调、隔离治疗和病人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民办公助社会医疗福利单位。开办时由吴兴县卫生局拨给700元作为公助,以后不定期补助。
  1961年,贯彻人民公社管理条例,关于退赔占用农民房屋等政策,加上吴兴县周边几个麻风病康复院合并,双林麻风病康复院搬迁至苕南树港大队曹公堂。至1982年,双林地区尚有麻风病现症病人17人,其中去云巢麻风病院隔离治疗6人,留本地上门治疗11人。曾在双林顾家桥堍陈克勤房子内办麻风病医院。
  二双林区中医联合诊所
  双林中医联合诊所(莫蓉乡北岩联合诊所) 莫蓉卫生院前身,1952年5月1日在莫蓉乡北岩村成立。1954年,改名为双林区中医联合医院第三联合诊所。
  莫蓉乡和公村白华桥联合诊所
  1953年5月1日成立,所址在和公村白华桥。1954年,改名为双林区中医联合医院第四联合诊所。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