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编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512
颗粒名称: 第十四编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
页数: 77
页码: 989-1065
摘要: 前身系双林卫生所(民办),建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租用民房3间,由5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所长1人(高友仁)。1953年5月1日,双林民办卫生所转为公办,改称双林区卫生所,迁双林镇河界桥堍,房屋系公产,建筑面积639.75平方米。共10人,其中医护人员8人,管理人员2人。创建时医疗设备简陋,条件落后,治疗方法简单,其基本任务是治疗一些常见病,不分科室,无住院病房。1955年设观察病床5张。
关键词: 地方志 双林镇 医药卫生

内容

第一章医疗机构
  第一节双林人民医院
  一院部 前身系双林卫生所(民办),建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租用民房3间,由5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所长1人(高友仁)。1953年5月1日,双林民办卫生所转为公办,改称双林区卫生所,迁双林镇河界桥堍,房屋系公产,建筑面积639.75平方米。共10人,其中医护人员8人,管理人员2人。创建时医疗设备简陋,条件落后,治疗方法简单,其基本任务是治疗一些常见病,不分科室,无住院病房。1955年设观察病床5张。
  1960年1月,与双林镇联合会医院合并,改称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有工作人员43名,设床位26张。1961年,与双林区5个公社联合医院及5个公社联合诊所脱钩。
  1962年11月,吴兴县〔62〕卫字第050号文件,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更名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系县级综合性人民医院,负责所在地区卫生行政业务指导。院址迁至双林镇虹桥路31号,租用双林房管所部分房子,作为医疗、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共计1769.02平方米。有职工31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名(中医1名、西医师3名、医士7名、护士3名、助产士2名、药剂师1名、其他技师1名、护理员2名、妇幼保健员、助产员2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名),行政管理人员5名,工勤人员1名。门诊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三个病区,床位30张。院务管理组织,基本上由医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医院各项重大决策、管理和指导医院各项工作,并建立一系列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
  1970年10月,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改称双林防治医院。1975年,新建门诊、住院综合楼各一幢,建筑面积1276.66平方米。
  1976年9月,医院首次将A型超声波诊断仪应用于临床。同年,第一台心电图机应用于临床。1980年,新建三层门诊大楼一幢,建筑面积945.46平方米。1981年2月,双林镇卫生院并入双林防治医院,是年5月,改名湖州市(县级)第四人民医院。
  1983年,改称湖州市双林人民医院。其间,为扩大医疗、后勤用房,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新建电工间、传达室、中药房、急诊观察室、生化室、制剂室、锅炉房、职工浴室等596.34平方米。1985年,新建单身宿舍929.74平方米。1986年8月,在双林镇虹桥北村购置土地3.83亩,集资建造930平方米职工住宅16套。同年8月,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捐资合建五层住院部“德恩楼”,并于1987年11月竣工,面积为3527平方米,总造价84.6003万元(其中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拨款27万元,沈炳麟资助30.6180万元,自筹资金26.9823万元)。老百姓住院难问题得以缓解。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四个病区,130张床位,病床使用率86.3%。1989年,沈炳麟捐助一台SJN2031型线性电子扫描超声波诊断仪(国产B超),开始应用于临床。
  1985年开始,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在管理和分配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一是对员工采用“双聘制”(劳动合同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二是开展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医院有10名医务人员由于业绩突出被低职高聘,并与经济待遇配套。三是实施中层干部聘任制。1987年6月,医院聘任27名科主任、护士长。
  四是对新参加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代理。1987年10月,医院首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院内重大问题由职代会讨论,做出决定。1991年4月,在二届一次职代会上通过《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同时,逐步完善中层干部聘任制、职工聘用制及院科两级责任制。
  1989年10月,湖州市人事局(湖人字〔1989〕67号)、市卫生局(湖卫〔1989〕281号)、市财政局(湖财税〔1989〕679号)联合发文关于贯彻提高护士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自1988年10月起医院护士现行工资标准提高10%。
  1991年,医院与苕南、镇西、莫蓉、重兆、旧馆、善琏6个乡卫生院共同组建“医疗联合体”,在医院业务管理方面,从组织、制度、职责上进一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医院提供发展基金17.83万元。
  1993年6月中旬,医院在双林镇南车站开设医疗门诊部。1996年下半年,建镇东门诊部。
  1998年,医院首次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著名外科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林擎天教授及浙江省消化内科专家张继荣主任来院开展疑难病诊治及带教工作。是年,医院投资118万元新增添一台进口彩色B超,应用于临床。1999年5月,双林镇卫生院(原苕南卫生院)并入,并在原址设镇北门诊部。2000年1月,莫蓉乡卫生院、镇西乡卫生院并入。原卫生院成为双林人民医院镇西分院和莫蓉分院。
  2002年5月29日,医院整体搬迁至富强路172号。新医院占地34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439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4700平方米,绿化面积14000平方米。主楼住院部六层,门诊部五层,医技楼三层。同年,湖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湖劳社〔2002〕28号)下发文件,将双林人民医院作为湖州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第三批定点医疗机构。
  2008年9月17日,按照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对婴幼儿使用奶粉情况紧急调查的通知》,对“三鹿奶粉”事件,医院进行筛查、摸底,排查出本地区食用污染奶粉儿童1126人(其中本地儿童1022人,流动儿童104人),查处患肾结石儿童15人,这些儿童得到医院及时救治。
  2010年12月,医院在编职工19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1名,副高职称5名,中级职称84名。核定病床130张,开放床位15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传染病6个病区。门诊临床、医技、辅助等科室20余个。2010年业务总收入5624.39万元,年门诊量293445人次,住院病人7354人次。拥有固定资产4178.79万元。全年新增医疗器具40件,总计98.2万元。现有设备螺旋CT、CR机、遥控X线电视系统、美国惠普彩色B超、心脏多普勒、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多功能监护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口电子胃镜及录像系统、C臂X射线机、腹腔镜等高精医疗仪器设备。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外科肝胆胰手术、胸外科、泌尿外科手术、肛肠科手术、妇产科子宫切除手术、骨科全髋置换术、心内科、消化内科、小儿科、危重病人抢救等在本地区享有较高声誉。无痛胃镜、腹腔镜、疼痛科、肛肠科形成特色专科。医院还拥有一支操作娴熟、训练有素的优秀护理队伍。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等医技科室在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1966年,由医院3名医务人员合著《介绍一种输精管结扎法——钩挑法》一文,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刊登。1988年,《湖州日报》刊登题为《十五个日日夜夜》的文章,赞扬双林人民医院抢救一例由破宫产后羊水栓塞伴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事例。1991年,医院儿科医务人员成功抢救一名被遗弃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在湖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并在《湖州日报》进行报道。2006年,题为《群众信任是我们的心愿——双林人民医院骨科是专科特色为民服务侧记》的文章刊登在《湖州日报》上。据1966—2010年档案资料统计,在省级及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31篇。其中,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22篇,省级专业杂志发表109篇。
  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双林籍人员有:章乃桢、程祖伟、孙金莲、杨彩琴、李建新、程建敏、王士英、钱美华、姚文英、吕建蓉、吴根才、唐至隆、蔡求圣、邱发根、周士芳、侯山新、吴根才、董根荣、林宝生、梁丽娟、杨丽萍、葛成辉、储兰、夏同伟、金彩娥、杨学时、朱益分。
  医院荣誉
  197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先进集体”。
  1993年,经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后,被定为“二级丙类”综合性县级医院。
  1996年,被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1999年,被浙江省卫生厅、省卫生政研会评定为“全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5年,被中共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2006年1月,被省卫生厅评定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同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医院。
  2007年,被浙江省卫生厅、省环保局评定为省级“绿色医院”(花园式医院)。
  2008年,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定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同年12月,被省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评为省级“平安医院”。
  外设机构有镇北门诊部(1999年5月设立)、镇南门诊部(1981年设立)、镇西分院(2000年1月设立)、莫蓉分院(2000年1月设立)。
  科室设置 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和职能科室。门诊部下设急诊室、门诊室(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妇产科门诊、儿科门诊、骨科门诊、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针灸理疗科、肠道传染科、肛肠科、犬伤科、体检中心)、医技科室(检验室包括门诊检验室和生化室、病理科、放射科——CT室、心电图室、B超室、胃镜室、供应室、中西药房)。住院部包括内科病区、外科病区、妇产科病区、儿科病区、骨科病区、传染科病区和手术室。职能科室有医务科、护理部、防保中心、预防保健科、财务室、办公室、院感科、人事科和总务科。历年机构名称更迭、领导人任职名录
  历届党支部负责人名录表二各科医疗
  1952年年初建立时,未建立科室。当时人员少,设备差,医疗水平低。临床各科进展,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医疗设备逐年增加,医疗质量逐年提高。
  内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建立时,治疗一般常见病,如支气管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伤寒、普通型肺炎等。
  1961年11月,设床位15张。收治败血症、脑血管病变、肺结核大咯血,开展气腹、胸腔穿刺等技术。1963年,收治乙型脑炎病人94例,治愈85例。同时,开展结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治疗。
  1976年,设立心电图室。开展心电图常规及运动试验等检查。1976年9月,配备“A”超。同年,开展心包穿刺、骨髓穿刺等操作。能收治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休克型肺炎及各型重度农药中毒病人。
  1998年,引进新型胃镜并配备电子显像系统、胃镜工作站,对常见的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出血等疾病诊断正确率高,治愈率达90%以上。
  2004年以来,引进无创呼吸机、肺功能仪等设备,提高治愈水平。2006年,开设糖尿病专科,近几年来成功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数十列患者。同年,专设高血压门诊、心电工作站,配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开展高频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及经食道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及心率失常治疗,开设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危重病人实行全程监护,每年成功抢救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数百人次。
  2008年,开设“无痛胃镜”新项目。外科 初建时无单独设科,门诊处理常见病及单纯性创伤,进行扩创缝合止血、骨折固定、脓肿切排等处理。1961年1月,设立外科门诊,设观察床位,无固定床位。1961年11月,改名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后,单独设立外科,开设门诊与病房,设床位10张。1962年,建立手术室,面积14平方米,分设洗手与卫生间,有简易手术床一张及四孔无影灯一台。同年10月,作首例阑尾炎切除术及疝修补术。后逐步开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痔核切除术。1964年,开展胃穿孔修补、肠切除等。1966年,开展硬脊髓膜外麻醉及气管内插管麻醉。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切除、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开展输精管结扎术。1972年,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1973年,开展全胃切除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1974年,使用老病房二楼手术室。具有二室、一个准备间和办公室,面积为112.9平方米。备有麻醉机、九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台等设施。1978年,开展肝破裂修补术及肠套叠空气复位术。1991年,开展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开展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1993年,开展右肝段切除。1996年,开展腹膜后肿瘤切除。1998年,开展颈淋巴结清除术。2001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2002年,开展脑内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2003年,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硬模下血肿清除术、颅骨骨瘤切除术、脑瘤血肿清除术等脑外科手术。2004年,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阴道内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2005年,开展肠代膀胱术。2006年开展泌尿系结石、前列腺摘除术、尿道修补术等泌尿外科手术。是年,开展肛肠外科,手术及治疗各类痔疮、肛裂、肛瘘、肛乳头瘤、尖锐湿疣、大肠息肉、大肠肿瘤等。
  妇产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以妇幼卫生宣教工作和改造旧接生员为主,兼顾外出接生。
  难产中能做产钳术及穿颅术。
  1961年11月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后,单独设立妇产科。设有病床6张,以住院接生为主,兼顾普通妇女病诊治。1963年,开展对中期妊娠施行小型剖腹取胎术加扎管及宫外孕、黄体破裂等手术。1964年秋,对一例因三足月分娩婴儿夭折产妇腹内,施行古典式剖宫术,后陆续开展剖宫产。1965年,应用胎头吸引器,提高胎儿成活率。
  1973年,开展子宫下段剖宫产。
  1983年,在外科配合下,成功进行首例子宫切除手术。1987年11月27日,在内、外科合作下,第一例因破宫产羊水栓塞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抢救成功,受到湖州市卫生局、郊区卫生局通报表扬和嘉奖。1988年以后,分设妇科与产科。产科在2003年开展对新生儿疾病筛查。2005年3月,开展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同年10月,开展阴式子宫全切除术。2006年3月,对卵巢癌Ⅲ期患者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2007年,开展对新生儿听力测试项目。2008年,对孕妇开展产前筛查项目。
  1998年,妇产科被市卫生局评为先进集体。产科现为南浔区重点学科,在计划生育方面,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药物流产术等,保障妇女的生育健康。
  五官科
  1962年年初,设五官科,以诊疗常见眼病与耳、鼻、咽、喉疾病为主要工作。
  1983年年初,开展插片与检影验光,上颌窦穿刺术、扁桃体摘除术。1986年春,开展白内障囊内冷冻摘除术、抗青光眼小梁咬切术。1987年,实行鼻腔泪囊吻合术。
  1988年,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等,对黄斑出血、重症视网膜周炎和肿瘤压迫视神经萎缩,采用中西结合疗法取得疗效,并在1987年、1988年全国第五、六届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及1987年12月浙江省首届中西医眼科研讨会上,先后进行学术论文交流。2000年,眼科开展显微镜下胬内切除术。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较好诊治各类角膜炎、干眼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2002年,在上级医院支持下,开展内窥镜下鼻窦检查及鼻窦炎手术。
  中医科
  1962年,仅有中医内科医师1人,开设中医室。1977—1978年,由省中医学院、嘉兴卫校分配中医师2人,中医士1人。1978年,设立针灸理疗科,在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拔罐、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腰椎病、面神经麻醉等有较好疗效。1979年,开设中西结合病房,设病床12张,收治肾炎、尿毒症、支气管扩张咯血、肝脓疡等病种。
  1981年2月,建立中医科,以门诊为主,开设中医内、儿、伤、针灸理疗科。1988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急、慢性肝炎、子宫功能性出血、疮疡久溃不敛等取得疗效。针灸理疗科,除手术、电针外,还开展耳部药丸埋穴法,对肝、胆结石、遗尿、颈椎病、面瘫等取得疗效。伤科能用传统医学治疗关节脱位、各种瘸伤、跌打损伤。该科运用中西医辩证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胃病、老年性疾病等杂症,有较好疗效。
  2005年,在南浔区首先开设冬令膏方专门门诊。
  2010年,开设中医康复理疗门诊,治疗小儿脑瘫、中风症偏瘫等,取得一定疗效。检验科
  1953年双林区卫生所成立时,有检验员1人,开展大、小便及血三大常规检查,丝虫病普查及血吸虫病三粪三检等工作。
  1962年年初,设立检验科。1963年,开展血尿淀粉酶测定,开展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成立输血组织。1965年,进行大便、尿培养检验。1966年,开展血培养及肝功能四项检查。1972年,开展K+、Na+、C1﹣测定。1978年,开展co2cp、NpN测定。1976年,开展完善肝功能配套检验项目,如:蛋白测定、血脂测定、r—GT、AKP等功能性配套项目。
  20世纪80年代,开展肝功能、肾功能、血糖、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检测。90年代初,生化、临床检验开始相对分工。检验项目得到较大扩展。引进全自动生化仪、酶标仪、奥林巴斯显微镜、电解质分析仪等仪器。2002年5月,开设生化室、门诊急诊室、细菌室、骨髓室、血库、艾滋病实验室等。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白血球升降仪、尿液分析仪、细菌鉴定软件、全自动血凝仪等先进设备。开展乙肝三系定量分析、甲状腺功能检查、性激素检测、艾滋病检测、肝功能检验、性病检测、细胞功能鉴定等新项目。2009年始,与杭州艾迪康公司项目合作,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项目涵盖整个检验领域。
  放射科
  1968年建立,初建时仅技师1人,50mA旧机器一台,机房为20平方米。开展透视检查,1971年增加医师1人。
  1976年,改用FX200—I型、200MaX光机器开展摄片、胃结肠、食道造影。1977年开展口服法胆囊造影、静脉肾盂造影。
  1978年,F30—ⅡC型200MA机器安装使用。
  1994年,500MAKB—500型配C30型珍视床OT—2断层机器安装使用。开展遥控电视透视、实时点片及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2002年,300MAFY31—3型X光机投入使用,在开展原有项目基础上,增加下肢静脉造影。同年5月,引进进口日立螺旋CT,开展头颅、胸腹部、脊柱、四肢等脏器CT检查,诊疗范围扩大。淘汰洗片机湿片洗片,改用干式激光胶片打印,保证每一张胶片影像质量一致性。2004年,FCR5000系统投入安装使用,由原来的普通摄片改为数字化摄片。由CR系统随带放射RIS系统同时使用,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2009年
  4月,630MA高频X射机投入使用,减少散射线,图像清晰度更高,同月,F108—V医用遥控透视X射线机安装使用,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药剂科
  1953—1972年,药房门诊配药及一般常用调剂。
  1972年,组建制剂室,生产片、丸及煎剂等中草药制剂,后因建房而停顿。1976年,重新开设制剂室,并配备专职人员。
  1980年,新建灭菌制剂室80平方米,总面积231平方米。试剂胚胎注射液针剂,在省《科技简报》上介绍。1982年,药剂科分设门诊药房、住院部药房、普通制剂室、灭菌制剂室、质检室、药库。同年12月9日,经省卫生厅验收与评审,核发普通制剂、灭菌制剂许可证。添置20万毫升/小时塔式蒸馏水器、分析天平、多功能培养箱、旋光仪、pH计、压菌剂、干燥箱、30万毫升不锈钢配料桶。能制备大输液、针剂、片剂、膜剂、膠束剂、外用液体及霜剂,进行定性定量检查。
  1994年,医院药剂科、中药房通过湖州市卫生局合格药剂科验收。1995年,通过省卫生厅验收,达标。
  骨科 建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病房与外科分开,独立设骨科病区。是年,被列为南浔区重点学科。开展四肢骨折手术,处理常见开放性创伤、股骨头置换术、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摘除术、哈氏棒固定术等。
  2001年以来,由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高业主)主治医师轮流门诊坐诊。开展四肢骨折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手外科显微手术;全髋置换术、腰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症等手术;断指再植等显微外科手术;对肩周关节病采用在麻醉下无疼痛手法黏连分解、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治疗取得独特疗效。
  儿科
  1987年11月,开设儿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有病床16张。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败血症、心肌炎、各种感染及婴幼儿腹泻等。
  2007年始,开展小儿吸痰技术。对儿科危重病人及呼吸道疾病的气道技术,并开展小儿留置针、静脉穿刺术及真空管采血技术。2008年,在同级医院中率先开展支气管和哮喘规范化诊疗。
  口腔科
  1981年2月,设立口腔科开展龋齿充填,根管治疗病牙,龋齿拔除术,可摘义齿、固定桥、全口义齿修复。1982年,开展单发性下颌骨骨折结扎固定术、黏液囊肿、牙龈瘤切除术、牙槽骨修正等手术。开展对青少年错位牙活动正畸项目。1988年3月,开展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固位螺纹钉新技术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1989年始,开展唇颊系带成形术、颌骨囊肿摘除术等手术。
  2010年,开展青少年错位牙固定正畸项目。
  急诊科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救医疗工作前哨岗位,担负着抢救急、危、重病人重要科室,是医院整体应急能力的体现。建院初期,无单独设科,急诊抢救主要由内科、外科承担。抢救设备比较简陋,病人洗胃仅靠漏斗和量杯。
  1984年11月27日,设立急诊室,建筑面积86平方米,内分抢救室、诊察室、观察室。附有急诊观察床位4张简易加床4张。建立护士长负责制,24小时应诊。有两套急救传呼装置(急救传呼电铃和内线自动电话)与院内各有关科室相接,并配有单线发电装置。备有给氧设施、同步呼吸器、吸引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及各种输液设备,配备各种急救常用药品。
  1993年2月,成立急诊科。添置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监护仪及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并成立急诊抢救小组。
  2002年,制定医疗救援、急诊处置程序,公布24小时医疗应急电话。是年1—11月,抢救危重病人262例,抢救成功249例,成功率92.97%。2003年,开展急诊质量控制。2004年,选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充实急诊医生力量,出台《关于加强急诊值班制度的几项规定》2005年,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医院救护车纳入南浔区急救系统,急救号码向社会公开。制定《双林人民医院急救预案》,添置监护仪、推车等设施。全年抢救危重病人140余例,成功率93.4%。2008年,安排急诊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书。自8月开始,有1名医务人员24小时留院,随救护车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安排。2010年,新增救护车1辆,8月1日起实施《院前急救登记表》制度。
  部分年代医务人员和病床配备情况表三附:医院前身简介
  双林人民公社医院
  1959年1月由双林区卫生所(公办)与双林镇联合医院合并,改名双林人民公社医院。杨惠民任医院负责人。1960年,所辖五个公社(苕南、莫蓉、镇西、塘南、重兆)联合诊所并入双林人民公社医院,实行人事、经济、管理三统一。各公社联合诊所改名为苕南保健站、莫蓉保健站、镇西保健站、塘南保健站、重兆保健站。1961年10月,卫生系统体制调整,双林人民公社医院解体,双林区卫生所同双林镇联合医院及五个公社诊所分开。
  双林区西医诊所(双林民办卫生所) 双林人民医院前身,1952年11月成立,所址在双林镇清风巷,所长高友仁。
  第二节乡镇卫生院
  一双林镇卫生院
  1952年9月12日,吴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科,分管全县医疗生及疾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将分散在当地中医各科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合诊所。是年年底,双林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河界桥北堍,后迁至凌家湾,诊所总造价1.8万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至1957年下半年,着手建立新址,选在西港口一空地,基建至1958年完工投入使用,为二层楼砖混(木)结构,楼下为门诊,楼上设病房。1961年11月11日,改名为双林镇联合医院。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办〔65〕字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于12月1日更名双林镇卫生院。
  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中医儿科,以及西医内科、牙科、化验室、防疫科、西药房、注射室、会计、挂号等科室,有工作人员30余人,中医近10人,中医学徒7人。病房有床位20只。1981年2月,湖州市卫生局下文并入双林防治医院。时有医务人员44人,其中卫技人员37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5人。
  二苕南乡卫生院 前身是双林第二联合诊所,1952年创办。所址设在马腰前潘宁红乡。1953年,搬迁到苕南乡荣家兜村银光兜自然村,改名苕南联合诊所。1956年,搬迁至苕南乡西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苕南公社医院。是年,又将院址迁至苕南丁泾村。初创时,仅有5名卫生技术人员,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3个,以中医为主,兼配中、西药,无病床,固定资产不超过万元。1958年年底,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变化,将苕南公社分为苕南、苕北两个管理区,因此苕南公社医院亦分为苕南、苕北两个医院。苕南医院院址在戴方兜村,苕北医院院址设在西阳村。1961年,苕南、苕北两所医院又重新合并,改称苕南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双林镇塘北金陵公馆,并下设荣家兜、丁泾、三田漾三个分诊所。1970年,又重新组建苕南公社卫生院,人员从各生产大队医疗站抽调,院址设在履塔村。1971年,该卫生院整体搬迁至谈家兜村新建院址,1973年10月始,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984年,农村行政区域撤社建乡,改名苕南乡卫生院。至1988年,人员增至2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名,科室增设妇产科、针灸科、化验室、中、西药房等15个,有固定床位25张,固定资产增至64908元,医疗用房800平方米,日平均门诊人次从初创时30人次增至153人次。主要医疗设备有30mAx光机、“阿洛卡”进口B超、显微镜等。医疗技术以中医为特色。1996年,又改名双林镇卫生院。1999年1月,为适应行政建制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市卫生局决定将该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时有职工23名,卫技人员21名中有主治中医师3名、西医师5名、护士2名、中药师1名、中医士1名、西医士4名、西药剂士3名,检验技士2名。管理人员2名。
  1985年,该院被湖州市郊区卫生局评为“文明单位”,同年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称号。1988年12月,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1998年,院长吴建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普及阶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历任院(所)长:沈四伦、杨汉权、邢阿三、徐强明、吴建华。
  苕南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三莫蓉乡卫生院 前身是莫蓉乡联合诊所,创办于1952年5月,地点设在儒林环桥。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等,由黄梅清任所长,黄侯贤任副所长,以中医为主,少量西医,医务人员有戴金奎、沈佐璜、毛树生等7—8人。属吴兴县卫生局集体编制,并由吴兴县卫生局管理,行政还受当地公社领导。
  1953年5月,和公乡白华桥联合诊所成立,地址设在白华桥,由吕晋臣任所长,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
  1958年,随双林人民公社成立,所属五个乡联合诊所集资创建双林联合诊所,原乡诊所称为分诊所,人员、财务均由双林联合诊所管理,统一调配,名中医黄梅清调入双林联合诊所工作。同时,按行政区域划分,原莫蓉公社划分为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以管理区为单位,设立三个卫生保健站,莫蓉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管理区所在地丝绵兜,由黄候贤任站长(1961年后由沈宏琦任站长);儒林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兴隆桥东庄湾,由沈佐璜任站长;和公卫生保健站地点设在沈家兜天主堂,由杨河山任站长。同时,实行医药合并,松鹤堂药店并入莫蓉卫生保健站,李怀德堂药店并入儒林卫生保健站,乌吉生药店并入和公卫生保健站。
  1959—1961年,受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影响,由于营养不良,患浮肿病人日益增多,各管理区设立浮肿病小医院,进行治疗。
  1961年,双林人民公社又划分为莫蓉、镇西、苕南、重兆和塘南五个人民公社。
  莫蓉管理区、和公管理区和儒林管理区成立莫蓉人民公社。原莫蓉卫生保健站由丝绵兜迁至公社所在地儒林庙内,更名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同时撤销儒林卫生保健站,并入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增设金家庄分诊所,地点设在金家庄庙内。和公卫生保健站改称和公分诊所,均为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下属单位,由沈宏琦任所长,黄候贤任副所长。
  1962年,徐强明医师调入莫蓉联合诊所,任西医内、外科医生,并开始设立住院观察病床,设护理注射室。经过县卫生局专门培训防疫人员分配到所,专门负责地方病和流行病预防工作,此时莫蓉联合诊所规模有所扩大,职能有所增加。同年,莫蓉公社疟疾大流行,有患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县卫生局发出在数年内消灭疟疾、丝虫病和钩虫病号召,开展地方病和流行病全面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体医务人员划片包干投入该项工作,各大队配备1—2名卫生员或保健员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工作,主要是白天挨家挨户收集全民粪便,晚上采血、涂片,经过集中检验,对查出病人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对在血液涂片上仍能查到疟原虫、血丝虫病人,进行再治疗。这样反复检查,反复治疗,至1965年,莫蓉公社经过上级抽样检查,基本达到消灭疟原虫,血丝虫病。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莫蓉人民公社联合诊所改称莫蓉人民公社卫生所。对原培训过赤脚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创办合作医疗。卫生院财务收支、人员配备,合作医疗统一管理,此时,县卫生局对公社诊所、卫生所均保留集体编制,行政管理放权于当地公社。
  1970年,莫蓉公社卫生所随着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地址由儒林庙迁至儒林环桥,新建平房24间,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检验室、护理注射室、中、西药房、收费室等,住院部设病床30多张。并改名莫蓉公社卫生院。1972年,设立手术室,开展下腹部手术。1974年,增设30毫安X光机一台。卫生院院长由莫蓉公社任命,原龙古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永清担任。各生产大队都建立医疗站,分别由2—4名赤脚医生担任本大队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同时撤销金家庄、和公两个分诊所,加强公社卫生院力量。
  1978年,湖州市卫生局派工作组到莫蓉公社卫生院,对医院工作进行整顿,调整领导班子,任命杨八宝、杨敏华为副院长(正院长暂缺),清退部分工作人员。从此,乡卫生院仍归湖州市卫生局统一编制管理,卫生院财务收支与合作医疗收支彻底分开。
  后卫生局又任命张永清担任院长。
  1981年,为扩大业务范围,在爱国南路板桥港开设镇南分院。内设中、西药配方室,聘请退休名老中医黄梅清坐堂门诊,杨金元辅助,方伟良为中、西药配方员。1986年建造楼房3间,1989年又新建楼房4间,增设化验室、护理注射室,设立观察病床、输液观察室等。
  1984年3月,湖州市卫生局人事科对卫生院领导班子进行考察,任命凌发荣为院长。同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89年10月,卫生院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文明卫生院”荣誉称号。1990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卫生院。
  1990—1996年期间,医疗设施设备逐步添置,增加血液分化仪、尿分仪、心电图、B超和200毫安X光机,达到乡卫生院等级装备。1996年,在华桥村建造华桥分院,设中医科、西医内、外科、化验室、注射室、西药配方室、输液观察室等,方便老百姓就医。
  1999年,随行政区域调整,原莫蓉乡、镇西镇并入双林镇,2000年1月湖州市卫生局发文将莫蓉乡卫生院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莫蓉分院,凌发荣任分院院长,同时撤销莫蓉乡卫生院党支部。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与管理。
  1990年年底莫蓉卫生院基本情况年报表
  四镇西乡卫生院 前身系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成立于1952年,有医务人员14人,所址设在土山雉头村,租用民房,性质集体,自负盈亏。同时,在土山先生兜、倪家滩两地设分点,担负镇西乡防病治病任务。初创时仅有听诊器等少量医疗仪器,无住院床位,医生上午门诊,下午出诊。
  1965年11月9日,据吴兴县卫生局卫字〔65〕第240号《关于集体医疗机构改换名称的通知》精神,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改称镇西人民公社卫生所,地点设在长生桥,初建平房9间。吴兴县人民医院派驻医生在卫生所坐诊,同时吸收部分赤脚医生充实医生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叫“掺沙子”或“新生力量”)。开设病房,收治住院病人,增添化验等小型医疗器械及仪器。
  1967—1969年,各村先后培养赤脚医生1—2名,并建立村级医疗站,负责看小病和防疫任务。1970年,卫生所改卫生院。
  1974—1976年,先后吸收8名赤脚医生进院,并分批培训。1975年,卫生院又扩建楼房7间,增添X光机及检验设备,开设手术室,首次开展下腹部手术,妇产科开展分娩和人流等业务,有住院床位20张。
  1984年,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卫生院。
  1991年,新建门诊住院楼9间,购置B超机,心电图机、尿液生化仪等医疗器械仪器,扩大医疗业务范围,担负全镇西乡防病及医疗任务。
  至2000年,卫生院有门诊住院楼一幢,配套用房14间。有200毫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尿分析仪等,病房安装空调、彩电等。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1名,大、中专毕业医生10名。
  2000年1月,并入双林人民医院,改名为双林人民医院镇西分院,吕子才任分院院长,党员归属双林人民医院党支部领导和管理。
  历任院(所)长:蔡阿三、吕子才、王文华。
  镇西卫生院1990年年底基本情况年报表
  第三节其他医疗机构
  一麻风病防治站、康复医院
  吴兴县麻风病防治站
  1957年3月创建,在双林镇东栅东庄湾,站长马嘉汉。同年4月1日,对外开放麻风病专科定期门诊。建站初期工作人员6名,其中医士1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该站是吴兴县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建站开办经费400元,每年包干经费9600元。
  1962年9月,该站并入吴兴县卫生防疫站,成为下属麻风病防治组,仍在双林原址办公,并执行县防疫站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工作陷于停滞。
  1979年后,该防治组仍在双林维持门诊,主要承担皮肤病防治工作。双林麻风病康复院
  1958年12月23日,为加强对麻风病人治疗,双林人民公社在苕南亭子桥田云里自然村成立麻风病康复院,为浙江省首创。
  麻风病康复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医疗工作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病员安心疗养,遵守院规,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该院是一个涉及民政、财政、粮食、商业、公安、卫生等部门配合协调、隔离治疗和病人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民办公助社会医疗福利单位。开办时由吴兴县卫生局拨给700元作为公助,以后不定期补助。
  1961年,贯彻人民公社管理条例,关于退赔占用农民房屋等政策,加上吴兴县周边几个麻风病康复院合并,双林麻风病康复院搬迁至苕南树港大队曹公堂。至1982年,双林地区尚有麻风病现症病人17人,其中去云巢麻风病院隔离治疗6人,留本地上门治疗11人。曾在双林顾家桥堍陈克勤房子内办麻风病医院。
  二双林区中医联合诊所
  双林中医联合诊所(莫蓉乡北岩联合诊所) 莫蓉卫生院前身,1952年5月1日在莫蓉乡北岩村成立。1954年,改名为双林区中医联合医院第三联合诊所。
  莫蓉乡和公村白华桥联合诊所
  1953年5月1日成立,所址在和公村白华桥。1954年,改名为双林区中医联合医院第四联合诊所。第二章乡村社区医疗
  第一节合作医疗
  1967年7月始,镇域内各公社全面实施队办合作医疗。苕南公社实施较早,同年4月1日实行。五个人民公社合作医疗资金由群众个人和集体公益金共同负担,个人每年缴1.50—3.00元不等。报销范围分全报销和部分报销两种。1969年,开始队办。1970年,实行社办,一级管理一级核算。各公社新建和扩建公社卫生院,开设病床,配备一批常用医疗器械。形成公社有卫生院,大队有合作医疗站,生产队有卫生员和乡村医疗卫生网,基本上做到小伤小病不出队,常见疾病不出社,初步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为降低合作医疗成本,各社大队开展采、种、制中草药群众运动。1973年,吴兴县卫生局在塘南公社向阳大队召开“种植中草药、中草药治病现场会”,同年3月,嘉兴地区中草药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向阳大队召开,与会200余人。1976年春季,嘉兴地区卫生局在向阳大队召开“推广使用新针(指新的针灸疗法)中草药经验交流会”,与会200余人。同年,塘南公社种植中草药药材408.5亩,共有181个品种。全区五个公社共种植1060亩,五个公社卫生院均创办中草药配方部。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陆续解体。各公社合作医疗分别于1979年—1984年年底先后停办。
  1992年实施初保,各乡镇实施风险性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双林镇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在1992年起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通知》,实行风险性合作医疗,分段按比例报销。每人收2.5元,报销比例:100元以内自负,101—300元报30%,301—
  500元报50%,501—2000元报60%,2001元以上报40%。1994年,风险性合作医疗停办。1995年,每人收缴合作医疗费提高到6元,要求整户参加(除乡办单位),并实行逐级转院,按级报销制度。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者,医药费在20元以上报销50%;外院住院者,医药费在100元以上报销50%,报销范围参照国家公费。
  1997年,南浔区举办大病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湖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诚行),双林镇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正式实行。并不断趋于规范和完善。
  2008年4月1日至2010年,参加率达95%以上。2009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53523人,参加率98.27%。
  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缴费标准:成年人每人每年缴费200元,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大学生)每人每年缴费70元。低保家庭成员参保,实行“零”缴费,其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起付标准:成年人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为1000元,转外地就医起付标准为1500元;大学生从2009年9月1日起,其他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为300元,转外地就医起付标准为600元;若当年多次住院治疗,第二次起,起付标准减半。2009年,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9人,上缴金额221990元,报销105人次,报销金额264827元。
  2010年4月14日,南浔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上缴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镇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各级政府共需承担补助资金160元/人,其中中央、省、市共承担92.5元/人,区镇需补助资金67.5元/人,按照区镇1∶1分担机制,镇财政补助资金为33.5元/人。同年度个人上缴部分为每人80元。同年,门诊报销:国家基本药品西药30%、中药(包括中医门诊)36%,其他药品25%;住院报销比例提升,区内医院实行零起报,在扣除自负部分后分段报销。不断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全面推行参保农民刷卡报销,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封闭安全运行。2009年和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施行单病种报销。平产分娩:二级医院医疗费用最高限价1800元,合作医疗报销额720元。剖腹产分娩:二级医院医疗费用最高限价3500元,合作医疗报销1400元。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二级医院医疗费用最高限价2500元,合作医疗报销1000元。胆囊炎、胆石症腹腔镜手术,二级医院医疗费用最高限价4500元,合作医疗报销1800元。2010年,双林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53908人,上缴金额6118558元,报销143730人次,报销金额1122.96元,大病救助41人,救助金额40.56元。西药报销比例25%,中成药50%。2006—2010年双林镇合作医疗基本情况第二节村级医疗 解放前,农村缺医少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兴建、扩建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同时,相应建立村级基层卫生组织,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日趋健全,为促进农村生产、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1955年1月,吴兴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关于训练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的工作指示,首次在农闲季节为全县培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脱产保健员,每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选送一名参加培训。选送条件:有一定政治觉悟,劳动积极,乐意为群众服务,高小文化程度,年龄在18—25岁,有培养前途的男女社员。重点掌握常见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预防和简易治疗,急救处理和妇女保健卫生等,为建立农村基层保健网奠定基础。此后,部分农业合作社相继创办保健室,配备一批保健箱和常用药品。
  莫蓉公社成立莫蓉保健站和儒林保健站。
  1959年人民公社化后,把卫生工作普及到农村,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对各生产队(相当现在之自然村)保健员队伍进行整顿、提高。同时,公社医院在管理区设立医疗站,指导大队保健员开展工作。保健员报酬,实行评工记分与社员一起参加分配,农村基层保健网初步形成。
  1965年,贯彻毛泽东“六二六”(即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指示,谓“六二六”)指示后,基层保健网得到加强,大队保健员改名大队卫生员,并分期分批进行全面复训。
  1968年9月,在砸乱“老爷卫生院”口号声中,大队卫生人员改名为“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和农村基层干部开始进驻各公社卫生院,各卫生院又自行安排吸收赤脚医生进院工作,属非编制人员。1971年6月27日至9月23日,双林防治医院极大部分医务人员去苕南公社东方红大队举办所谓“斗、批、改”学习班,医院各科室由农村赤脚医生顶班应诊。
  1972年3月22日至4月6日,各大队赤脚医生在苕南公社举办以医疗业务为主要内容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五个公社一个集镇共104人参加。1975年12月5日,为加强农村妇幼卫生保健队伍建设,举办双林地区第二期女赤脚医生复训班,学员70人,时间一个半月。1976年6月,经吴兴县委批准,吴兴县赤脚医生大学双林分校成立,校长李文元,副校长吴新民,招收学员36名,学制一年,主要任务培训提高赤脚医生和基层卫生员技术水平。1978年,双林区各生产大队卫生室发展到79个,有赤脚医生314名,生产队保健员630名。时实行“三三轮换制”,赤脚医生分别参加大队卫生室门诊值班、巡回医疗和农业劳动。赤脚医生报酬参加大队分配,业务上受公社镇卫生院指导。
  1980年4月,湖州市郊区卫生局,对赤脚医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医学理论三个方面提出考核要求,事前组织考核班子,以《浙江省赤脚医生业务复习提纲》为业务考核范围,经各公社卫生院组织为期3个月复习辅导,然后参加业务理论统考。
  经过大面积大规模考核与整顿,赤脚医生大多数掌握中西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技能,有些还会输液和做一般小外科手术,部分女赤脚医生会接生技能,有些能运用显微镜对寄生虫(卵)和三大常规进行检查。1982年11月,按省发《乡村医生业务复习题解》内容要求,对原赤脚医生和从事赤脚医生工作满5年以上者,进行统一考试。经考核有203名合格,1983年对合格者颁发乡村医生证书。随后,“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医生”。对不合格和未参加考试者,但仍从事大队保健工作人员,到1985年一律改称“卫生员”,全区5个公社时有卫生员846名,接生员44名。大队保健室(医疗站)改称村卫生保健室,亦称村卫生室。至1988年,双林农村发展到47个村卫生保健室(医疗站),乡村医生117名。
  双林区境各乡合作医疗等情况表1990年双林农村村级卫生组织情况表
  1991年12月,苕南乡根据市政府关于“集体所有、合理布点、村办乡管、能防能治”十六字建室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布点,全乡13个村25270人口,设置村卫生室10个,服务覆盖全乡各村,具体分布如下:
  双林镇村卫生室设置、覆盖及分管防保人员
  1993年,双林镇与苕南乡合并后,对村卫生室进行整建。全镇15个村总人口36155人,设村卫生室7个,服务覆盖全镇各村,配有防保工作分管人员,具体如下:
  双林镇村卫生室设置、覆盖及分管防保人员情况表
  1998年1月8日,南浔区卫生管理站下文,公布南浔区第一批取得乡村医生执照名单,双林镇141人。2000年,南浔区卫生管理站进行首次乡村医生执业考试,双林镇报考165人,83人合格。2006年7月14日,根据省卫生厅《关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试行)的通知》,实施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并改名社区责任医生。同年10月13日,南浔区政府下发《南浔区农村卫生服务站一体化暂行办法》,为社区责任医生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并规定社区责任医生不分男女,65周岁退休。2003-2009年,5个社区责任医生先后参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至2010年12月,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责任医生67人,其中女性20人。第三节企事业单位医疗
  企事业单位医务室(诊疗室)
  解放前,双林区境内仅有双林蓉湖中学一家医务室。
  解放后,通过培训人员、加强领导、增置设备等措施,积极发展厂矿企业、学校等单位医疗保健事业。
  附:医务室
  双林中学医务室1952年建,卫技人员李忠方,有药柜等必要设施设备。配有常用药品。并负责学生体检。
  双林庆同小学医务室建于20世纪90年代,有卫技人员1名。
  双林农机厂在双林南競路5号。有卫技人员1名。
  双林针织厂在双林南競路7号。有卫技人员1名。
  双林丝厂在双林凌家湾1号。有卫技人员4名。
  双林绫绢厂在双林南競路3号。有卫技人员4名。
  湖州制锁二厂在双林贾家弄2号。有卫生人员1名。
  第四节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0年7月,根据湖州市政府《关于我市城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若干意见》精神,双林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6年9月15日,双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全镇所有村卫生室整合成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全面开展以“七统一”(统一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统一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统一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组织结算、统一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统一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管理、“六位一体”(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为主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站选址,根据服务半径步行1520分钟到站设定。服务人数,做到合理、便捷,各服务站总体面积均大于150平方米,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照明通风良好,功能完善,环境整洁。同时,乡村医生整体转型为社区责任医生,并进站实行统一管理。
  2007年12月,土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被湖州市卫生局评定为“2007年度社区卫生星级站”。三田漾、土山、西阳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服务站”。
  2009年,经浙江省专家评审,双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入省首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并成功创建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0年,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2010年,已建成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有67名社区责任医生,其中党员14名,完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15人,各站均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设备设施共计投入59.0133万元,政府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建设共计投入60余万元。开展社区卫生星级站创建工作,至同年10月底,有7个服务站获得“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称号,创建率为33.33%,其中“四星级”3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总服务人口约9万人,其中本地人口68624人,涉及20520户居民户,已建立健康档案64951人,建档率为94.64%,60岁以上老人建档率为94.42%。
  对健康人群每年体检一次、亚健康人群每季上门指导一次、患病人群每月上门服务一次,并将医疗保健情况记入健康档案,实行信息化联网动态管理。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结合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认真按操作规程要求,保质保量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程,并做好农民健康体检结果归档、管理和利用。
  按要求增加乙肝、艾滋病等相关检查项目,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率达60%以上。第三章防疫保健
  第一节防疫
  一防疫机构 解放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大规模预防接种,控制和消灭各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1952年,成立双林镇防疫委员会,开展防疫消毒、灭虫运动。1964年,吴兴县卫生防疫站在双林建立双林卫生防疫组。
  二地方病防治 解放前,镇域地方性疾病有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钩虫病、碘缺乏病和蛔虫病,长期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亦称臌胀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据近代人陈方之、李赋京民国19年(1930)所著《血蛭病之研究》及1937年12月12日,《东南日报》载徐锡藩《防治血吸虫病》记载,在吴兴城郊多处发现钉螺,阳性率为2%,属稀薄区(轻流行区)。。
  解放后,吴兴县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机构,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专业人员大力开展“血防”工作。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口号,至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19651966年,根据吴兴县除害灭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双林地区实行血吸虫病免费检验、治疗,对已经确诊为血吸虫病早、中、晚期患者(包括外省、外县)在进行血吸虫病治疗中一切医疗费用(如医药费、检验费、X光透视费、理疗费、住院费等)或以检查血吸虫病为目的检验费用,全部给予免除。
  血吸虫病,双林区属非流行区,大规模查治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共吴兴县委〔64〕037号转批文卫党组《关于积极开展血吸虫病和疟疾病防治工作意见》报告,要求各级党委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医务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
  1965年冬季,在苕南公社荣家兜大队朱家埭自然村,查出输入性(钉螺系在购买水草时从外地带入)有螺面积400平方米,占河港总面积16.67%。在非流行乡(镇)检查23683人,发现病人28人,并迅速开展灭螺工作,投工300天。1966年上半年,改良田地。1970年以来,对20例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复查复治,并建立档案。
  丝虫病 民间称“流火”“大脚疯”“象皮肿”,是双林地区流行较久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953年,莫蓉乡成为吴兴县血丝虫病严重区。1955年,吴兴县“血防”专业队培训保健员,抓血防工作,丝虫病防治。
  1976年,根据吴兴县委要求在两年内(19751976)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示,双林区组织一支由医院、双林各公社防疫人员、各生产大队赤脚医生共109人参加的丝虫病防治队,通过发动群众,利用广播、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在大力宣传发动基础上,进行四次普查普治。医务人员晚上挨家挨户采血,筛出阳性病人,阳性率占受检人数的40%,并组织服药送药到人。丝虫阳性病人从1974年的1.61%下降到1976年下半年的0.34%,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要求。受检率从1975年的81.1%上升到1976年下半年的96.5%。
  至20世纪70年代末,双林全区丝虫病人阳性率控制在0.3%以下。基本消灭象皮腿、发流火病人。
  1985年2月,浙卫防函〔85〕4号批文宣布基本消灭丝虫病,60岁以下人群中已基本消灭发病隐患。
  20世纪90年代,转入对残存传染源(晚期“象皮肿”病人)治疗和媒介蚊子监测。
  经10年监测,对照卫生部新颁《关于消灭丝虫病标准》,仍符合要求。1998年2月,省卫生厅再次考核评审,确认消灭丝虫病达标。
  疟疾
  解放前在湖州地区流行历史久,范围广,危害大。解放前处处有疟疾患者。
  解放初期,疟疾流行仍广。20世纪60年代,有几次暴发流行。1965年,吴兴县规划消灭疟疾。同年提出消灭疟疾意见,主要做法:一是积极治疗现症病人;二是抗复发治疗;三是预防服药;四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蚊灭蚊,消灭传染媒介;五是积极监测。
  1970年,莫蓉公社疟疾大流行,发病人数1182人,占总人口的7%。对这些病人立即送药上门给予正规治疗(如遇恶性疟疾实行病家内药物灭蚊处理、消灭传染源)。
  对该地区其他老百姓发放预防药,病源很快得到控制。
  1985年,针对云南等地区较多数量女青年嫁到湖州这一特殊情况,1986年按防疫站规定,对来往于云南等地人员调查摸底,造册登记,由乡镇卫生院采血膜和滤纸干血滴,送防疫站检验。
  经过38年防治,湖州市郊区疟疾年发病率从1963年的1229.6/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1/10万。经省市检查考核,1988年12月,基本消灭疟疾病。
  1989年开始,双林人民医院根据湖州市要求,开展对门诊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发热病人作疟原虫血检,并列入常规。
  麻风病
  麻风病在双林地区的流行,根据历史记载及卫生部关于流行区的划分标准,属“高流行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风病人受歧视、迫害,患者流落街头,致残致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依靠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开展防治,多次举办麻风病防治专业培训班。
  1957年,吴兴县成立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双林区卫生所(现今双林人民医院)亦相继建立麻风病防治专业小组,开展对该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在“积极防治、控制传染”原则下,采取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综合措施。双林全区普查97638人,发现病人263人,其中男性187人,女性76人。在普查总人数中发现有结核样型病人239人,瘤型病人24人,发病人数占16.5%,并建立档案。
  1958年,为加强对麻风病人治疗,双林人民公社为主创办麻风病康复院,并成立苕南乡田云村麻风病防治村,居全省首创,地址在苕南乡亭子桥田云村,现症治疗病员17人。
  1962年后,康复院两度搬至曹公堂、双林顾家桥堍陈克勤房子内办过麻风病医院。
  至1982年,尚有现症病人17人,其中去云巢麻风村隔离治疗6人,留本地上门治疗11人。
  1975年普查,受检93300人,受检率93.8%。查出新老病人190人。由于积极防治,新发现人数得到控制。
  1979年普查,受率97.98%。1990年,达卫生部颁“基本消灭麻风病”各项指标。
  1994年,麻风病人住康复院康复治疗尚存4人。1995年,达到全国性消灭麻风病标准。
  钩虫病蛔虫病 镇域内各村都存在。20世纪50年代,吴兴县在镇西公社红旗大队(现千亩山村)作试点调查,每克粪钩虫卵最高7077个,最低5个,平均439个。对9例每克粪卵在1000个以上者作治后淘虫,共检获成虫274条,其中十二指肠钩虫151条,占55.1%,美洲钩虫123条,占44.9%。1953年,镇区内在组织查找血吸虫病时,就着手此项工作,特别在20世纪70年代,钩虫病防治专业队伍建立后,对农村进行普查钩虫病情,对带有虫卵人员全部进行治疗。1978—1979年,吴兴县共粪检68.03万人,钩虫感染为23.09万人。双林区境感染率在31.4%—34.3%。吴兴县两年共治疗22.08万人,双林区境虫卵下降率每年在90%以上。
  蛔虫病患者,镇域内在20世纪50年代十分严重,在普查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同时,结合查治蛔虫病人,采取集中统一治疗和分散治疗办法,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三传染病防治 清代以前,湖州地区常有兵戈之乱,加上政令荒废,自然灾害严重,造成传染病流行猖獗。民国期间,连年发生疫情,死亡甚多。双林地区流行传染病主要有霍乱、天花、麻疹、白喉、乙脑、百日咳、肺结核等,还有群众最怕的“瘌痢头”。由于预防不力,缺医少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解放后,区境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采取各种措施,1955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发《传染病管理办法》,开始实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1960年,双林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在医院配合下,大搞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62年,重兆公社朱家湾大队万年兜自然村成为吴兴县卫生村典型。1963年5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颁发《浙江省传染病预防、管理实施细则》,共4章22条,对传染病预防、管理做出明确要求。把鼠疫、霍乱(副霍乱)、天花三种列为甲类传染病。
  把流行性乙型脑炎(大脑炎)、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痢疾(杆菌性痢与阿米巴痢)、伤寒(含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炭疽病、波状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姜虫病、流行性感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肠炎22种列为乙类传染病。严格实施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甲类传染病要立即报告,在城市最迟不超过6小时,在农村最迟不超过1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在城市应在24小时内报告,农村应在36小时内报告。按下列次序逐级上报: 图14-1传染病逐级上报流程图
  1978年,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医院农村卫生办公室人员经常深入公社、大队,发放各种疫苗和计划免疫工作。五个公社都健全儿童预防接种档案,1—16岁少年儿童建立接种档案卡。同年,各公社组织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对1—15岁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受检率90%以上,对查出病儿分别进行治疗。
  1979年,开展“三病”(头癣、疥疮、麻风)普查工作,受检率97.98%。
  霍乱
  民国21年(1932),吴兴县霍乱大流行,患者甚多,半数以上死亡。以后,吴兴县几乎年年有人发病,扩散蔓延,无法控制。
  解放后,境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预防接种,霍乱得到有效控制。
  1962年8月31日,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防止霍乱流行的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加强预防。双林区域25500人预防注射副霍乱。同年10月,吴兴县根据《浙江省交通检疫实施办法》,建立交通检疫站,全面开展交通检疫,确定双林等五大镇轮船码头和汽车站,由交通、卫生、商业、供销、公安、人武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交通检疫站,站长由镇长、社长担任。同时,设置留验所。对乘车坐船去外地和外地来湖州旅客,凭“有效预防注射证”,对没有“有效预防注射证”者,一律不准通行。1962年10月30日,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疫情报告工作的通知》,双林按要求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1966年,开始对传染病报告做到旬报、月报。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统计由资料1963年的15种,患病6911人,死亡90人,病死率1.3%降到1988年的8种,患病1637人,无死亡人数,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至1990年,所有病人无一人死亡。每次疫情均无第二代病人发生。
  1991—1993年,5—11月为易发季节,经检测区境内未发现病人。1994年8月12日,南浔镇发现介水传播爆发疫情,因及时控制无死亡。同年8月19日,双林镇人民政府为加强夏、秋季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成立防治急性肠道传染病工作协调小组,由12人组成,李伟明任组长,汪永裕、程祖伟任副组长。2005年9月,镇区内莫蓉华桥村散发1例(0139型),为轻型病例,后治愈。
  麻疹 解放前区境内经常爆发流行。民国36年(1947),吴兴县卫生院报告称:春季麻疹流行,几乎遍及全县各乡镇。解放后,1953年、1959年和1963年是吴兴县大流行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001.04/10万、4210.4/10万和1966.69/10万。经组织抢救,就地隔离等措施,大多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逐次下降。
  1962—1963年,镇西公社、重兆公社中片28个生产队发生麻疹大流行,由于发现及时,一月内就地扑灭。1962年后,开始使用麻疹疫苗,接种人数逐年增加,麻疹发病率逐年明显下降。1982年,纳入计划免疫。1983年开始,开展按月接种日工作以来,麻疹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1989年后,麻疹年发病率下降到符合国家规定的10/10万以下控制标准。
  2008年1—8月,双林辖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3例,疫情调查处置23例,医院对所有病例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共接种476人,并对全镇所有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进行麻疹防治工作指导。
  天花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免费接种牛痘疫苗,有效控制天花发病。吴兴县1952年全民种痘45万人。1953年,区境内天花绝迹。1962年,根据中央卫生部发布种痘办法,区境内除对新生儿实行初种或复种外,从1965年开始,对0—5岁儿童,每隔6年普种一次。双林镇1965年、1970年、1975年为轮种年。从1982年起,区境内不再接种牛痘疫苗。白喉
  解放前流行比较严重,20世纪50—60年代,年年有发生。双林镇从1951年开始,对7岁儿童进行白喉类毒素接种。1960—1967年,进行大范围预防接种,加上长期综合防治,使白喉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发病率50年代为16.89/10万,60年代下降到14.59/10万,70年代初下降到0.56/10万。1973年,白喉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1975年以后绝迹。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965年7月,塘南公社(原属双林地区)等地局部暴发流行。县卫生局召集湖州各医院内科等有关科室医师10余人,对乙脑病人实施抢救治疗。当时,湖州、菱湖、南浔等几个医院儿科病房住满乙脑病人。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串联和气候等不利因素,出现解放以来最严重“乙脑”暴发流行,也是双林地区发病数最多最广一年,发病总数在100例以上。苕南、莫蓉、塘南3个公社发病数各在20例以上。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现双林人民医院)调整病房,备足药品器械,组织抢救小组,全力投入抢救。从1976年起,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指导下,区境内连续5年开展应用5—3株“乙脑”弱毒活疫苗接种反应和效果观察,以及免疫持久性研究,同时用5—3株“乙脑”弱毒活疫苗对1—12岁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此后,年年进行计划免疫,“乙脑”发病率稳定在4/10万以下较低水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20世纪60年代前,湖州市区发病率最高年份为1959年的181.64/10万。20世纪70年代后,双林年发病率在1900/10万以上有1970年、1974年、1977年和1978年。
  1981年7—8月,双林镇流感暴发,7月中旬双林绫绢厂三车间工人发病,病情迅速向全厂其他车间蔓延扩散,仅8月1日一天,发病近百例,8月中旬共发病389例,发病率占全厂总人数68.4%。此次“流感”流行为甲型毒株病毒引起。湖州市卫生防疫站在该厂开展微小气候对流感发病影响调查,认为该厂发病率高,与厂房拥挤,厂区小、低、矮、人群密集,厂区无绿化地带等诱因有关。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
  1974年,镇西公社赵家兜大队钟家兜生产队甲型肝炎流行,患者38人,就地隔离治疗,无一人死亡。非典
  2003年4月,全国出现“非典型肺炎”疫情,全镇积极防治,召开有关会议,双林人民医院发放宣传资料23780份,举办培训班6期,受训人员871人,发放漂白粉108包、次氯酸钠消毒液71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58人,投入防治经费465486元。
  至5月底,疫情解除,全镇无一人感染。
  禽流感
  2004年4月下旬,禽流感疫情流行。双林人民医院组织8个行动小组,出动47人次,对全镇33个行政村有家禽的81个自然村137户家禽养殖户上门调查,并现场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指导。无一人感染。
  手足口病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疾病进行管理,卫生部门加强对手足口病监测和报告,同年年底,双林突发手足口疫情,患病243人。卫生部门做好传染病网上直报同时由医院院长带队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进行指导、治疗,应急接种疫苗423人,及时扑灭疫情。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4月下旬,甲型H1N1流感在本地区开始流行。双林人民医院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召开专题会议14次,制订应急预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H1N1流感疫苗接种,达2854人。医院防保中心及临床医生参与预防、共诊治300余人次。
  第二节妇幼保健 解放前,区境内无妇幼保健、儿童保健机构。据民国31年(1942)统计,湖州地区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5‰和200‰,超过当时欧美国家三四倍。
   一妇女保健
  1953年3月,吴兴县妇幼保健所在双林建立甲种妇幼保健站,站址附设在双林区卫生所,站长由卫生所负责人兼任。配备助产士(或保健员)2名,行政和业务分别受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领导,具体开展本地区外出接生和新法接生宣教、推广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各乡镇相继成立妇幼保健机构。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现双林人民医院)由专人负责分管妇女保健工作,主要做好妇女“五期保健”(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产期接受新法接生,哺乳期调近不调远,更年期做好宣传、稳定情绪)。1959年后,配合政府开展动员计划生育、提倡新法接生、宣传妇幼保健等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公社、大队两级妇幼保健网,由双林防治医院(现双林人民医院)管辖五社一镇(苕南、莫蓉、镇西、重兆、塘南公社及双林镇),各公社配备一名妇保人员,主要加强接生员培训及管理。
  1979年始,对镇域内进行大规模妇女病普查普治。此后每4年普查一次。
  1982年后,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统一制定和实行孕期建卡、产前检查、产期处理、产后访视等管理制度,建立围产期保健卡。1985年7月,把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作为考核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指标,重点抓高危孕妇筛选、追踪管理,统一使用高危孕妇登记簿、高危孕妇评分法。并建立每年两次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把孕产妇死亡率降到最低水平。
  1992年,根据《浙江省优生保健条例》,开展婚前医学检查。
  199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双林镇多次召开村妇女主任会议,规范婚前医学检查。
  1998年,湖州市制定《湖州市高危产妇管理细则》,建立湖州市“围产保健专家协作组”,实行助产技术许可和人员准入制度,举办妇幼卫生业务培训,提升围产保健质量和妇产科危重病人应急抢救能力。2010年年底,双林孕妇系统管理率89.44%,住院分娩率92.14%。
  2006年,对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进行信息化管理。
  1991—2010年双林人民医院妇幼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表14-12改造旧产婆 解放初期,老法接生普遍,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高。1951年前后,吴兴县成立妇幼保健机构,开始改造旧产婆,通过举办新法接生训练班等形式,对培训者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每人配备产包2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第一代新法接生员,农村新法接生逐步推开。
  普及新法接生 民国16年(1927),刘冰心在双林镇创设地方办医院(即双林医院),实施新法接生,群众称之为产科医院。闻名浙北地区。
  1953年,吴兴县继续分批复训、轮训、改造旧产婆,整顿队伍。区境内各乡镇建立新法接生站,培训助产士、接生员和保健员。至1957年,新法接生率达95%以上,产褥热基本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逐年下降。
  “文化大革命”初期,接生员队伍涣散。1971年后,妇幼保健人员陆续归队,经过整顿技术培训,配备新式产科装备,建立起以乡村医生为主体接生员队伍。同时,对村级保健员进行不断地补缺和培训,使其达到每乡镇1—2名专职妇幼人员。
  推行住院接生 住院接生在解放初期主要限于双林镇。1961年,吴兴县第三人民医院(现双林人民医院)开始设妇产科病区,有助产士2名、助产员2名。1964年秋季,医院首次对一例产妇施行古典式破宫产成功。1984—1988年,医疗单位加强产科建设,卫生局拨专款给市妇幼保健站,统一装备乡镇卫生院,统一印发产科病历、各类常规。镇区内苕南、莫蓉、镇西各卫生院均设立产科病区,开展住院接生。1987年11月,双林人民医院第一例因剖宫产羊水栓塞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抢救成功,受到湖州市卫生局、郊区卫生局通报表扬和嘉奖,事迹于1988年1月19日《湖州日报》作题为《十五个日日夜夜》的报道。至1990年,住院接生率达89.66%。2010年,住院接生率98%左右。
  妇女病普查与治疗
  195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子宫脱垂、宫颈炎、闭经等妇女病普查与治疗。1961年,吴兴县进行全面普查,对患者进行治疗。1972年开始,进行以防癌为主妇女病普查。
  吴兴县在双林镇培训60名业务骨干,27名农村检验员。同时在双林镇、莫蓉公社作普查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铺开,以区为单位成立检验中心,双林区组织全区五个公社和一个集镇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和复查复治,受检人员31153人。
  1975年2月23日,双林镇进行为期14天妇女病普查,受检率达88.5%。同年,双林全区开展妇女病防癌普查,受检17994人,受检率87.2%。宫颈刮片2984例,其中一级间变18例,二级间变8例,癌变13例,与其他妇女病分别给予治疗。1978年4月13日至5月12日,全区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同年双林防治医院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5年,双林镇开展第二次妇女病防癌普查,受检1194人。
  20世纪90年代后,对妇女病普查更为重视,计生服务站每年聘请湖州市妇保院医生对妇女乳房、骨密度、生殖器官进行检查,近5年检查人数分别为:2007年3312人,2008年2763人,2009年3398人,2010年3024人,2011年2485人。并对检查结果给予治疗指导。
  201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9.43%。二儿童保健
  民国时期,对儿童保健,仅在“四四”儿童节,举行一些健康比赛活动,作一些象征性关怀。
  解放初期侧重于降低及消灭新生儿破伤风死亡,以后保健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1951年“六一”儿童节,吴兴县、湖州市进行健康检查。以后由城镇普及到农村。
  1979年,吴兴县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驱蛔虫治疗。1980年后,配合计划生育开展独生子女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保健工作。
  1985年,根据上级和双林镇政府要求,双林人民医院设立儿童健康体检门诊,简单配置儿童身高、体重测量等设备,每月进行3次门诊体检,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做好0—7岁儿童系统管理、体弱儿管理,由兼职儿保医生负责。1988年,根据双林镇政府文件精神,幼儿园、托儿所实行健康体检,并进行入幼、入托前体检。平时园、所开展幼儿健康体检,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一次。做好营养体格发育评价,督促幼儿园、托儿所卫生状况及宣教保健指导。2004年,儿保门诊分设体检室和活动室、宣教室。常年开放门诊,发现异常或先天性疾病,填写转诊联系单到市级医院会诊。同时负责追踪随访、资料回收上报工作。体弱儿童按常规专案管理及时预约通知体检。
  1996年9月,双林人民医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荣誉称号。
  2010年,卡介苗、脊灰疫苗、百日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常规疫苗接种率常住人口99.75%,流动人口86.6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72%。
  2000—2010年双林镇儿保情况2000—2010年双林镇体弱儿情况
  第三节健康体检无偿献血
  一健康体检
  2006年,结合双林镇工作实际,成立双林镇农民健康体检工作领导小组及双林人民医院农民健康体检小组。以建立和健全农民健康体检制度。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为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时间。2008年6月,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54264人,参加率97.8%;农民健康体检参加率82%;农民健康档案率82%。截至2008年11月,累计为52207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累计建档14406户,人建档率占农村总人数96%;通过体检,共查8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结核病、精神病、胆囊炎、肿瘤、乙肝)慢性疾病5784例,并对8类疾病进行慢性病管理,每月定期随访一次,共随访53521人次。
  2010年,累计为65034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94.77%;经过第三轮健康体检,共查出9类慢性疾病7443例,进行慢性病管理。至9月底,共随访63580人次。
  其中高血压病人4330例,发现率6.3%,规范管理率100%。糖尿病365例,发现率0.5%,规范管理率100%。重性精神病病人143例,发现率2.08‰,规范管理率69.93%。同时为社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档15276人,建档率94.87。
  二无偿献血
  1973年8月7日,吴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吴兴县献血领导小组》,动员组织群众志愿献血。
  双林镇无偿献血工作始于1998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湖州市无偿献血暂行办法》和南浔区管委会《关于认真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的意见》,结合双林镇实际情况,成立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双林镇人民政府每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年度无偿献血工作的通知》,同时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有关会议,要求18—55周岁健康公民大力弘扬献血救人人道主义精神,踊跃参与无偿献血。
  在倡导无偿献血同时,对无偿献血者制定免费用血奖励制度,即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用血时免交用血互助金;本人5年内,按献血量不超过5倍免费用血;本人5年后,按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献血之日起5年内其配偶、父母、子女按献血量两倍免费用血;本人无偿献血累计1000毫升以上终生免费用血。
  无偿献血活动采取镇政府计划指标分配到单位,再由公民自愿报名,然后去血站(市流动采血车)献血。一般献血量为200毫升,后倡导400毫升。2009年,献血者共287人次;2006年,献血者345人次;2007年,献血者376人次;2008年,献血者353人次;2009年,献血者318人次;2010年,献血者311人次;2011年,献血者共314人次(其中400cc人次153人),对献血者由组织单位给予200元营养补贴和2—3天休息日。第四章医疗队伍和名医
  第一节医疗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双林医药卫生人员经正规医学院校毕业者较少,主要是师徒相传或祖传,缺乏系统医学理论知识,加上师者受旧观念束缚,授徒不肯倾囊相授,总要有所保留,故医学事业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为改变缺医少药,业务水平不高局面,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除尽力招收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外,开办各类训练班、传统带徒、或送上级医院进修。双林医疗服务主要以中医治疗为特色。历史资料表明,在民国35年(1946)双林开业中医有35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双林地区五个乡联合诊所和一个镇联合诊所医疗服务主要是以中医特色为百姓治病。传统中医教学方法,有祖传、师授、自学成才,学习内容及所学科别也因业师专长而异,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四言脉要等基础医学为必修课,以死记硬背教学方式为主。三年满师后随师临床行医。
  解放初期,双林较有名气中医有孙颂平(内科)、徐同江(内科)、王耀庭(伤科)、范荫祥(内科)、冯小石(儿科)、莫寿衡(针灸、外科)、黄敏秋(内科)、黄梅清(内科)等人,他们带出20多名中医学徒,许多成为双林地区各医院中医专业骨干力量。
  其中,王永兴、陈克忠两位医生成为湖州卫校中医专业讲师。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教育培训路径很多。参加函授或自学考试以提高学历人员逐渐增多,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使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医院还承担带教乡镇卫生院医生进修生及实习生任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972—1979年,双林人民医院通过办医训班、赤脚医生大学等形式,培训87名农村卫生人员。1960—1989年,医院工作人员参加电大、函授等,在岗学习有15人,去外地医院进修、职工中专学习有44人。1966—1977年期间,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计12期,共培训594人次。1975—1987年,医院职工去外地参加3个月以上短期训练班共13期,22人次,至1988年年底,医院接受进修、带教、实习计395人次。1987年9月18日,与双林中学合办三年制医务职高班,招收学员45名。1989年,如期完成教学、实习任务,并参加省卫生厅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毕业上岗。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医院举办“非典型性肺炎”防控培训班6期,共871人参加培训。
  2005年,组织5次急诊知识培训考核,组织麻醉药品管理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及考核3次。
  2006年开始,按照市卫生局、市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分中心要求,组织落实执业医师考试24人,注册5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1人。组织中、高级业务继续教育69人次。选送8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至2010年,在职学历教育年均30多人次。在此期间,按照湖州市卫生局、市临床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分中心要求,医院组织落实执行医师考试98人次,执行医师注册32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81人次,组织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486人次,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10人次,选送21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接受下级医院进修及带教实习生74人。
  第二节历代名医
  明代名医 凌云字汉章,精针刺术,闻召试“圣跻殿”,出铜人以衣蔽体,命其就针,针无虚穴,授太医院御医。
  凌春凌汉章之子,精针灸,人称“味兰先生”。
  吴辅精医,通理。
  陈大伦研究岐黄术,以医为人。
  凌昊从父凌汉章学针术,后习运气术而从医。最后以一笑端坐而逝。
  凌仲郁凌汉章曾孙,以针灸术而名,九十三卒。
  凌士麟善针灸术。
  凌瑄字子完,号双湖,明御医。针术著名,晚年奉慈寿太后诏,授登仕郎。
  清代名医 吕楚明世业医,后成为太医。
  凌昌言精针灸法,得扬州石某将军赠以“天下善士”匾额。吕大经受从太医吕楚明,善医。
  吕鹏二指通,医术应手奏效,名振,有“吕仙人”之称。
  曾静医从吕留良,董载臣入室弟子,寿九十,其子曾沂风,亦从医。
  吴镛从医,矢志济人戚友,延针不索钱。
  燕春林精医术,子宝华,孙芬杨承其医业,曾孙琴山尤善治时病。
  沈岱山善儿科、外科。以听和手指善悟异病疾,故施治有神效。
  徐德隆擅长青乌龙术,穴沙水,得其要诀。操舟为医业。
  吕培承世业行医,善治伤寒。
  徐文山在盛林山武装兜悬壶行医。决断危殆之疾,一二剂方药即挽回。
  查集堂居苕南西阳叶家兜悬壶。擅长喉科,精内外科,自制药精良。
  温钰从医精岐黄术。
  姚学堉精医,嗜饲养蟋蟀。
  潘昌南精医,尤精外科,善治疗疮。
  凌江凌汉章太医后裔,尤精女科。
  沈槐善书能诗,初服贾,后弃贾习医,精岐黄术。
  黄中瑾精篆刻和青乌术,深通禅学。
  凌奂名维正,字晓五,号壶隐。中医外科。李秀成、谭绍光慕名求医,创“仁济善堂”,百姓称“凌仙人”。
  凌德凌奂弟,一名维佳,字加六,号蛰庵,精医术,尤精妇科。
  凌绂曾凌奂长子,字初平,清末名医,擅治霍乱、痧症、烂喉等。
  民国时期名医 双林区境主要传承脉络(由中医师王永兴提供) 中医内科 张佩宜—范荫祥—俞楚杰查仲梅——婿:张禹久(1892—1957) 说明:双林苕南西阳喉科,自清代中医喉科名医鹤亭起,传子查桔甫为第二代,桔甫传子查筱梅、查仲梅为第三代,查筱梅子查杏江承父业为第四代。查仲梅无子,传婿张禹久属四代传人。
  说明:金子久,为清代著名医家之一,文学功底深厚,医案书写严谨,收徒要求为秀才。
  徐同江(1912—1999.12)—徐云琦(儿) 叶橘泉(详见人物)—杨汉权 中医外科 说明:潘春林为潘氏外科第五代传人。潘氏外科起源于德清县戈亭曲溪湾村,创业于清嘉庆年间,潘春林外科在浙北颇有影响。王更生为吴兴太湖谢漤王氏儿科后裔,初习儿科,后又师承潘春林学习外科一年,回双林后再随张嘉坤继习外科。王氏后代迁居小湖里,属吴兴常乐乡三十都台字
  一圩,故挂牌为小、湖里王庚生外科诊所。
  中医儿科 费梓青(1897—,菱湖)—冯小石(1914—1998)—冯慧英(女) 中医针灸 凌氏针灸十五世传人凌拙甚(1889—1958)—凌家声(侄)(1910—1998),十六世传人。
  说明:凌氏针灸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迄今约有520余年历史。其历代传承及分支可参见《湖州市卫生志》第十六章第一节“学术流派”。
  周乔南(1893—) 吴荣梅(1922—2009) 名医生 凌拙甚中医内科,南競路1号,“双吉医庐”。
  黄敏秋中医内科,南石瑾37号,“松月医庐”。孙颂平中医内科,贾家弄10号,“泥农医庐”。
  徐同江中医内科,上横街,贝宁远药号坐堂。
  张嘉坤中医喉科,新街,方养元药号坐堂。
  郑惠然中医内外科,下横街太平桥。
  冯小石中医儿科,便民桥堍。
  高友仁西医内科,清风巷。
  叶达礼中医内外科,木匠埭,中西农村诊疗所。
  王耀庭中医伤科,东横街10号,特效药传世“印疮药”。
  朱毓堂中医外科,便民桥,同泰康药号坐堂。
  高越人中医内、妇科,东栅小猪弄口, 莫寿衡针灸疯科,双林下横街白云桥。
  姚少梅中医内科、针灸,先长板桥堍后在义门弄。
  黄少勋中医外科,莫蓉花城。
  黄梅清中医内科,莫蓉花城北岩 杨阿兴中医内科(岐黄术),镇西雉头村。
  叶橘泉中医内科,章家弄,及现金锁南路5号挂壶。
  杨郁生中西医肺、喉科,双林医院、双溪医院、西湖医院。
  王子惠西医,天主堂露嘉诊所。
  吕佐篁中医内外科,镇西。
  吕汉生中医外科,莫蓉白华桥。
  孙杏宛中医内科,东栅。
  闵祥元中医内科,东栅。
  吴荣梅(女)针灸,北栅大新街。
  朱晓霞伤科,经堂巷与永庆巷交口处。
  郭秀娥(女)中医胃肠科,浮霞墩。
  凌少波西医,钥匙湾。
  杨起生妇科,补天堂药号。
  杨仁山妇科,补天堂药号。
  徐仲和中医内科,补天堂药号。
  杨厚甫妇科,松寿堂号。
  吕宾服中医内科,松寿堂号。钱炳坤科别不清,港北埭。
  唐乐民科别不清,米行埭。
  周陆荷英(女)眼科,三元桥。
  富韵珂(女)中医内科,西栅。
  张志曾科别不清,虹桥港。
  罗坤仁科别不清,东栅便民桥。
  罗荣生科别不清,下横街。
  沈伯英中医外科,贾家弄18号。
  刘冰心产科,河界桥沈宅。东荡西北陆宅。
  董士奎牙科,上横街。
  张雄仿喉外科,下横街。
  陆访仙科别不清,木匠埭49号。
  莫荣江针灸科,章家弄22号。
  黄镇涌疯、外科,浮霞墩。
  潘行之科别不清,大新街。
  谢啸泉科别不清,西栅。
  吕中立中医外科,莫蓉白华桥。
  钱鉴清科别不清,钱家田。
  沈振篁中医内科,莫蓉。
  查华家喉科,苕南履塔。
  闵子楣中医内科,苕南西阳。
  张仲如中医内科。
  王更生中医内儿科,镇西漾滩。
  莫少泉中医内科。
  双林人民医院当今高级职称及名医生表第五章私人诊所与药店
  第—节私人诊所
  双林医院
  民国8年(1919),双林人杨郁生首办双林医院(西医),年受公助费五百元。至1922年因亏损,杨自垫经费近千元。杨北上,双林医院与南浔医院合并,改名双溪医院,一年后解散。
  民国11年(1922),《双星》第三期刊出题为《吾镇创设公立医院之必要》的文章,列举当时双林社会有必要创立公立医院的众多原因,呼吁双林创立公立医院。
  民国12年(1923),郑同梅和汪鞠如等重新发起创办医院,聘杨郁生为医院主任(一年后由刘冰心任主任),费用由发起人士筹募,共募得款项35000多元。自治公所每年津贴500元,但须送施诊请柬1500份。双方订立条约,发起人设办事处,互相监督。于当年七月初一开业,送诊两月,送诊之医药费由汪鞠如个人承担。每日有百余号病人。
  产科医院 民国16年(1927),刘冰心在化成桥南堍东侧陆宅创设地方办医院——双林医院。
  以产科为主,群众称为产科医院。
  惠民医院 民国17年(1928),周成伯在双林新开河开设双林私立医院——惠民医院。
  友仁医院 民国19—25年(1930—1936),名中医孙杏宛邀请高友仁到双林开设“友仁诊所”,地点先后设在贾家弄孙杏宛家、清风巷口俞兴记房子。救济医院
  民国21年(1932),坞桥港留婴堂内设救济医院,由郑同赓负责,聘请高友仁、刘冰心为医师。
  湖州国良医院
  民国22年(1933)1月,湖州国良医院,设病床24张,湖城沦陷后,医院搬练市,后迁双林西高桥,1938年停办。
  戒烟诊所 民国24年(1935),双林镇禁烟委员会临时戒烟所成立,由地方人士李仿周、郑同赓主办。聘用义务医师高友仁、刘冰心二人,勤工多人。凡愿戒烟者均为免费,伙食自负,时间为一个月。地点设在章家弄镇公所内。同年,董士奎牙科诊所地点设在上横街。
  双林红十字会医院 民国27年(1938)1月,双林红十字会医院成立。会长朱麒麟,该院是由长超部队李泉生在虹桥港外汪家祠堂内临时创办,主要救治被侵华日军枪炮等所伤人员。大部分中西医生均义务参加其中。其间,红十字医院两度搬迁至堂子湾和莫蓉和顺兜。
  参加主要医师有朱麒麟(会长)、邬宗番(院长)、高友仁(主任医师)、李乃贤(医师)、刘冰心(医师)、叶锦芳(护士)、庄文华(事务)、李志贤(护士)、蔡景贤(看护)、蔡鼎贤(看护)、杨金奎(看护)。
  双林战时救护队
  民国28年(1939)9月—29年(1940)2月,其间,由浙江省国民政府战时政治工作队二队成员医师陶昌年召开双林地方开业医师会议,成立战时救护队。会议主要商讨筹措经费、选址、选举产生救护队成员等事项,选举产生李乃贤为救护队长,徐匡宇为驻队医师,高友仁、刘冰心、黄敏秋、王跃庭、董士奎、张加坤为医师,还有二队部分成员参加。并做出决定,双林红十字会医疗器物由李乃贤接受。
  吴兴县卫生院
  民国29年(1940)8月,吴兴县在双林镇建立吴兴县卫生院,该院系慈善性质。
  董壮继任院长,高友仁任主任医师,院址设在双林镇浮霞墩。医院奉令施诊施药,每月10名。1941年,双林镇卫生分院成立,不久后裁撤。双林友仁医院 民国30年(1941),双林友仁医院开业(私人西医院),地址在清风巷东南角。
  双林济生会 民国31年(1942)7月,吴兴县第四区地方自治复兴委员会设施诊所于南门外南埭,免费施诊。双林设济生会,会址在万元桥堍,负责人陈杏荪,施送医药、棺木。(该会系慈善性质) 光明眼科诊所 民国33年(1944),章天恩在双林塘北耶稣堂内开设眼科诊所,名光明眼科诊所。
  双林壮民医院 民国34年(1945),双林壮民医院在东荡北(贯众小学隔壁)成立,主要由医师刘冰心主持,以妇产科为主。西医治疗内外、皮肤、花柳病及一些杂症。还为民众布牛痘,并附设双林医院民众戒烟所。
  露嘉诊所 民国36年(1947),湖州红门馆前露嘉诊所迁双林南栅堂子湾天子堂内,医师王子惠进入该教会医院应诊。同年6月,朱晓霞在永庆巷开设好生诊所,以产科为主。
  大众诊所 民国36年(1947)11月,高友仁在清风巷开设大众诊所(西医)。
  福民诊所 民国37年(1948)8月,医师闵玉泉在塘桥弄开设福民诊所。
  冰心诊所 民国38年(1949),医师刘冰心在河界桥沈宅开设冰心诊所,产科为主。
  蔡铮夫牙科诊所 民国38年(1949),蔡铮夫牙科诊所在塘桥弄开业。
  双林第二联合诊所 苕南卫生院前身,1952年4月26日在马腰乡前潘宁红村成立。1953年,迁址苕南荣家兜大队银光兜自然村,改名苕南联合诊所。1968年,苕南乡联合诊所解体,诊所全体医务人员均被派到各生产大队医疗站工作。
  镇西乡土山联合诊所
  1952年成立,所址在土山高桥头。
  双林镇牙科诊所
  1955年7月在塘桥弄成立,负责人蔡铮夫,医务人员有李文亮、陈济州、沈惠良。
  苕南乡西阳村喉科
  1956年成立,医师谢凤章。
  双林便民门诊部
  2007年9月开办,在双林镇和睦路106号(农贸市场对面),法人代表黄朝云。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拥有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微创泌尿外科、口腔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超声诊断学、心电图、医学检验科、门诊手术室、健康体检中心等业务。科室常规医疗器械有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B超机、心电图机、数码真彩电子阴道镜、精子质量分析仪、离子介入导融治疗仪、负离子体外导入治疗仪、微米光治疗仪等专业设备。主要医师有宋殿华、李芬兰、周坤、李学平、张明进。
  姚医生门诊部
  2007年开办,在虹凤路,2010年停业(详细情况不明)。
  虹桥明皇牙科诊所
  2005年开办,在和睦东路134号,一间店面房。有口腔医疗器械,主要从事口腔医疗保健,执业医师沈继梁。
  杭鑫塘牙科诊所
  1987年7月开办,在小鸡桥弄(属私家房屋),助理执业医师杭鑫塘,主要从事口腔牙齿医疗保健。第二节药店
  抗日战争前,有药店8家。在小集镇(苕南、莫蓉、重兆、塘南、镇西)有中药店9家。从事药业工作人员共有71人。
  解放前,原有8家药店尚存7家,后又新增1家西药店,。共有药业人员87人。
  解放后至1951年,有中药店8家、西药店1家,可用资金19.2万元。区境内乡村有药店17家,可用资金4.178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双林镇医药商店,下设四个门市部:第一门市部“贝泰来”(详见商业编),地点在横街;第二门市部“方养元”,地点在新街;第三门市部“补天堂”,地点在港北埭;第四门市部“合济西药店”,地点在横街。其余药店均撤并。1958年后,并入各医疗机构。
  2000年后,非公有制药店陆续开业,遍布乡镇。
  双林镇药业情况一览表1951年双林中西药店资金情况一览表
  各乡国新药商店情况表 (解放前和解放后)2010年非公有制药店情况一览表第六章计划生育
  第一节计划生育组织
  1964年,双林镇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由镇长担任主任委员。
  1985年3月开始,原苕南、镇西、莫蓉各公社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在原有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基础上增聘人员,并对其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进行系统岗位培训。
  2008年,双林镇计生协会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协会领导班子和专职人员,李金安为专职副会长,杨建丽为计生协会秘书长,理事27名。组建全镇计生协会组织51个、会员小组562个、联系户14368户、会员8021人,占全镇人口11.65%以上。
  第二节计划生育工作 解放前,双林区境人口生育处于自然增减状态,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据调查,原苕南公社高北生产队社员高某某连续生育11个子女,仅留下3个。双林老镇区相对较好。
  解放初期,国家鼓励生育,多生政策,称多子女母亲为“光荣妈妈”。农村在这种政策鼓励下,生育3胎以上激增。但因过密、过多,造成溺婴、弃婴现象增多。如苕南公社路口埭生产队人口生育过多、过密,1952年溺婴和弃婴达69人,占总人口的12.1%。
  1956年,开始开展避孕工作,同时进行避孕节育知识宣传和指导工作。
  1957年,国家发出控制人口号召,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避孕工作的计划》,在有计划开展避孕工作时,首先对城镇干部、职工、居民宣传避孕节育知识,同时放宽节育手术限制,规定凡无手术禁忌者即可申请手术,适当放宽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条件。1958—1963年,计划生育工作范围从先城市后农村、现试点后推广推进。
  1964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晚婚年龄为农村男25周岁、女23周岁,城镇男27周岁、女25周岁方可结婚。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但必须间隔5年或5年以上。提倡计划生育措施和“晚、希、少”原则,即“一个不少,两个正好”。在双林人民医院妇产科指导下,原苕南、镇西、莫蓉公社成立避孕节育指导室,进行节育技术指导、培训和技术考核,合格者发给节育技术鉴定合格证。对境内减少多胎生育,降低出生率起到重要作用。
  如原苕南公社采取有效措施,凡绝育男性给优待照顾工分5—7天,女性10—20天。至1966年3月,采取节育措施达1025人。四项节育手术中,其中绝育男女性共1074人,使婴儿出生率由1964年703人的33‰下降到1965年577人的26.5‰
  1970年,开始编制同期人口规划和落实下一年生育计划试点,以原莫蓉公社为先行。具体做到“十年一预测,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落实,半年一调整,季季有检查,每月一访问;队队有计划,对对有档案,人人有措施”。
  1972年,在编制年度人口计划时,做到“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坚持条件,自报互评,逐级审查,张榜公布,经常检查,适当调整”。由基层张榜公布,发给一胎二胎生育证。同年,双林区境各公社建立“三室”:避孕节育技术室、手术室和化验室。
  1974年开始,政府在下达工农业生产计划时下达人口计划,把发展社会经济和人口生育做到一起规划、部署、检查和考核。
  1974年双林区境人口计划表 表14-20
  1974年3月起,根据国家规定对14种避孕药具实行免费供应。
  1976年年底,推广引产改用天花粉结晶羊膜腔注射方法。
  1978年,开始使用雷佛奴尔羊膜腔注射方法。同年,对原有施行节育手术的医务人员重新进行技术考核发证。
  1979年年底,对做四项节育手术者统计发现,并发症不到万分之一,并给予一定免费医治。
  1980年,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双林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24‰左右下降到4‰左右。以后一直较稳定。
  1982年,原镇西公社开展婚前教育和健康检查。
  1986年,原镇西公社被列为省优生系列服务试点之一。公社对婚、孕、育、教、养5个方面分别进行不同内容服务。同时,举办家长学校,对独生子女进行健康保险,对孤寡老人建办敬老院,还在全公社总人口50%范围进行人口素质调查。
  20世纪90年代,境内育龄夫妇进入生育高峰期,政府采取除国家规定婚假外,增加晚婚假12天;实行晚育者,可另增加晚育假14天。在政策允许生育情况下,必须保证人口计划不突破,符合生育二孩间隔期由5年延长到8年,以平抑出生高峰,以达人口计划“双轨控制”,对按法定年龄结婚者要实行晚育,并签订晚育合同,如女方达到晚婚年龄结婚,可优先安排生育指标。使双林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0‰以下。
  改革开放后,大量流动人口进入,而流动人口中育龄夫妇计划生育问题被摆上日常议事。“九五”期间,双林镇开展“五统一”(统一准入条件、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财务管理)、“一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委托社区制定专门人员统一实行人口“一条龙”服务。
  在镇和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健全建立后,实现对育龄妇女信息微机管理,定期反馈育龄妇女信息,结束用手工统计数据历史。
  2000年,计划生育目标设置中首次取消晚婚率、放环和结扎指标,人口计划不再下达,逐步启用生殖健康服务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展开。
  计划生育现状:群众婚史观念发生明显变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已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全镇多数育龄夫妇已领取一孩父母光荣证,有部分夫妇按生育政策可以生育二孩,但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表示终身只要一个孩子。
  2008年,为贫困独生子女学子送“及时雨”,为徐卢英家中送上2000元计生助学金,发放4名符合独生子女低保条件学生补助金。对全镇女性生殖器健康大检查。
  2009年,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扶助政策:从原来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720元。从2006年以来,已有919人次享受,共发放奖励扶助金189.828万元。对独生子女父母失业人员核对“两证”后发放奖励费24600元。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建立“一户一档案”,经整理建立生育关怀对象家庭档案145户,其中独生子女低保65户、独生子女父或母死亡家庭42户、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1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19户、其他困难独生子女家庭7户、困难计生者1人。对1300余女性妇科和乳房、宫颈刮片、白带、妇科和肝胆彩色B超检查,并跟踪随访。同年7月,镇计生办联合双林人民医院对74名育龄妇女进行孕检。是年,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冠名基金建设,丝得莉集团有限公司和富顺达丝纺有限公司,每家企业出资100万元,成立双林镇首个生育关怀冠名基金,此基金以留本捐息方式开展活动。同年,还与辖区内40多家企业法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流动人口育龄女性发放宣传品600多份,婚育证明254本,免费药具60余份,为130余名已婚育妇女免费B超检查。
  2010年3月,新街社区开展“优生两免、生殖保健、关爱女孩、艾滋病预防”等工作。同年6月,发放计划生育关怀抚恤金7000元。计划生育宣传品发放入户率达100%。
  第三节计划生育成效
  由于节育措施落实,计划外怀孕率近20年连续下降,计划外出生也大幅下降。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2010年,自然人口增长率一直在负增长态势下,表明双林镇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
  双林镇历年生育工作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2001—2010年计划生育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双林镇计划生育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表1999—2012年双林镇计划生育数据双林镇人口、出生、死亡情况表
  2010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情况统计表第七章环境卫生与保护
  第一节环境卫生(机构及日常工作)
  一双林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机构沿革
  1952年,吴兴县成立县卫生委员会,下设13个区分会,成立双林区卫生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同年,镇民相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号召,开展以大灭蚊、蝇、鼠、蚤、虱等为中心爱国运动。
  1954年5月7日,吴兴县农村卫生工作组在苕南乡大石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谭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无蝇区试点。
  1958年,成立双林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镇爱卫会),设正副主任和委员11名,由镇政府、居委会以及居民义务卫生员共同组成。主要掌握和宣传双林镇各卫生死角状况,并提出解决办法。配合医院卫生专业人员经常检查饮水和饮食卫生状况,完成国家下达各种防治疾病预防药发放工作和除“四害”(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防“鼠疫”、根除“麻风病”等各种工作,发动居民、职工、学生开展铲除屋边杂草,拆除残垣断壁,清除瓦砾场地,同时消灭露天粪坑。
  1958年6月10日,为响应嘉兴地委、专署发出《关于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血吸虫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指示,为消灭“四害”(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之一的麻雀,根据麻雀胆小习性,双林镇人民政府组织全镇人民统一在当天凌晨4时,一起敲锣敲鼓、放鞭炮、敲家中面盆、畚箕等,参加围歼麻雀突击行动。
  1960年,设立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抽调医院和环卫所各一名专业人员办公。
  1977年,恢复镇爱卫会。爱卫会办公室将全镇划分地段,由各单位和居民小组指定人员包干清扫,并定期检查评比,初步建立卫生工作长效管理机制。1993年调整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由李伟民、汪永裕、顾新根、周洪声、程祖伟、吴荣林、郑於道、虞成煜、秦琪、沈振英、童顺根、刘新泉、丁建伟、潘阿九、慎召良、张富章、顾建华、沈友才等18人组成。李伟民任主任,汪永裕、程祖伟任副主任。爱卫会下设办公室(童顺根任主任)。1996年调整后,由胡根法任主任,李伟民、韦明芳任副主任,童顺根任办公室主任。2008年调整后,由18人组成,李学明任主任,朱文伟、张学良、邱建忠、严振华任副主任。
  主要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形式,进行卫生常识和除害防病知识普及宣传。
  近10年,年平均活动近50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参加活动人数在500人以上。
  开展科学除“四害”、有效防控病媒生物病。在灭鼠工作中,方法更加科学,以摧毁雄鼠生育功能和用鼠药直接杀灭老鼠同时进行,效果较好。
  改善饮用水卫生,现农村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厕所改造全面推进,改造率95%以上。
  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结核、艾滋病、肝炎等。同时开展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和“全面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社区和行政村均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近三分之一村的农民在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和广场式集体健康活动。
  对农民工及子女健康教育,促使他们提高良好卫生习惯,重点行业农民工及其子女卫生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
  努力开展控烟工作,争创无烟单位,现双林各公共场所都已实行禁烟。
  2005年,双林镇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镇。
  2007年,33个行政村,558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镇、村两级投入资金280多万元,投入人工16200多工,共清除卫生死角1750多处,清理河道83公里,清运垃圾1730多吨,新建自然村垃圾箱(桶)2543只,新增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千亩山村、华桥村、双林合作银行、双林人民医院、双林庆同小学、双林农业银行等6家被评为区级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
  2008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镇以行政村为单位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是“两边和一线”(河边、村边、乡村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组织对全镇33个行政村558个自然村进行四次集中整治,清理卫生死角350处;清理露天茅坑170只;清理露天垃圾6504吨;清理河道78000平方米;硬化道路79250平方米;种植绿化5320平方米;新建行政村公厕9个,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增设垃圾收集房68个,新增垃圾箱1210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80人,收益率达98%以上;安装路灯381只。全镇共有保洁员219人,清运员72人,绿化养护员37人,监督员33人,经常性进行监督检查,使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组织开展科学除“四害”,有效防控病媒生物疾病。建立健全以村、社区为单位除“四害”环境消杀队伍。据统计,全镇春秋灭鼠活动共投放灭饵20公斤,用去稻米2000公斤,出动灭鼠人员1100余人,投放农田54000多亩,灭鼠户19870户(其中居民5000户),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省级卫生镇”和“市级文明镇”复评,投入180万元使97%左右村民饮上自来水;全镇自来水覆盖率达95%。全镇农村卫生户14044户,占总户数的95.2%,基本无露天粪坑。镇区主要干道18小时保洁制,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100%。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中转收集点52个,新增塑料垃圾桶70只。建成区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以上。全镇食品经营户175户,发放卫生许可证175户,发放率100%。从业人员788名,体检、培训、换证率达100%。全镇公共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131户,从业人员305人,体检、培训发证率均为100%。同年,双林人民医院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2010年年底,境内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2个,区级卫生村3个。双林幼儿园是区级卫生先进单位,千亩山村为健康示范村。
  双林镇镇民“十不”
  不乱倒垃圾不损坏公物不挤占楼道不乱停车辆
  不乱窜马路不乱搭乱建不乱设摊位不污染水源
  不乱涂乱贴不破坏绿地
  二双林环境卫生管理所
  机构沿革 自开镇至清宣统三年(1911),街道清理、大粪处置、河道清淤等卫生工作均无组织,完全处于自由化状态。自1911年开始,道路由各门店、大户人家自行清扫。大粪倾倒由大缸囤之,农民上街取之,当做肥料。河道清淤工作,清同治至民国初期有三次。
  清宣统三年(1911),镇区始成立肥料行,以经营大粪为业。各居民倒马桶,肥料行收集,并发放粗糙手纸为代价,再把肥料大粪卖给农民。并有河道法令:“无论要道官河,不准填塞铺排树木等类。即在旷野河荡,若有愿纳税银,在河面营业,如种菱芡筑鱼之类,须俟三月后。果无人民控告不便,方准入册。否则立即撤销。”虽有河道法令,在双林塘上还是发生木排塞河,影响居民饮水问题。
  民国6年(1917)由蔡蒙发起倡议成立清洁所(公司),即把肥料行合并成公益组织——清洁所。同时负责清道、浚河、维修路灯。并由镇自治公所招人承办,另立章程,永远维持公益,即定名公益清洁所。同时,购置粪船三条,以改变大缸囤粪现象。
  2004年,双林民间篆刻、碑石爱好者金国梁发现一通民国8年(1919)“环保碑”,涉及虹桥港一带禁止泊粪船、洗涤污秽等内容。此碑现存。
  民国10年(1921),双林公共卫生会成立,由蔡原青担任会长。
  民国19年(1930),改造双林镇上露天茅坑为室内厕所。
  民国20—33年(1931—1944)前后,由一个叫刘才雄(俗称刘大哥)经营清洁所。
  其间,更名“环卫所”。并由双林人汪湘涛资助,扩大贮粪设备和人员。逐步进入稳定状态。对镇上主要厕所进行改建。
  民国34年(1945)至双林镇解放,由汪湘涛担任环卫所主任。另有倪某某负责日常事务。
  1950年,改变双林镇以私人经营粪行历史。建立并取名革命军属肥料行,实行生产自救。
  1952年,由吴兴县卫生科(后改卫生局)隶属,把解放初期革命军属肥料行接管改造成双林镇清洁卫生所,简称“双林清卫所”。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职工40余人。
  1958—1959年,在镇区先后改造和新建公厕7座。此时清卫所由坝桥西北处逐步向西坟滩和刘家■搬迁。
  1963年体制改变下放,成为双林地方领导(集体事业单位),重新改名为双林镇环境管理卫生所,有职工45人,负责全镇居民马桶清倒,各单位内厕所粪便管理,街道清扫。大粪实行分配至各乡、村销售,单位仅此一项收入。设备也就相当简单,粪桶、扁担、扫帚等,粪船增至13条。
  1966年开始,在西栅老绢巷2号位置建造无害化粪池。可存粪3000担(1担=50公斤),以此配合消灭血吸虫病。并从西坟滩和刘家■两处,逐步搬迁至老绢巷。1969年,搬迁完成。
  1970年,无害化粪池开始使用,马桶清倒、道路清扫也开始使用人力手拉车。
  1980年开始,随着国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提高。人粪和垃圾用作农业肥料,成为影响环境生态和污染源。镇政府决定,在不影响生态和节约用地原则上,征用水塘、滩地,将垃圾、大粪填埋焚烧处理。这方法沿用长达10年之久。1990年,镇区内大量建造新建筑,办公用房及单元区域内污水和粪便处理进入一个新方法——密封、发酵自溢。但还存在少数居民擅自倾倒马桶和自溢不畅、发酵不够等问题,少部分大粪仍沿用填埋处理方法。
  1998年,在庆祝浙江省第三个“环卫工人节”之际,单位从西栅老绢巷2号搬迁到东栅虹凤桥堍。占地1400平方米,新建办公用房500平方米,草坪绿化,环境清洁,从此纳入政府职能部门规范管理。
  2007年,湖州市政府在长超山下建立南太湖旺能焚烧厂。双林环卫所根据南浔区有关规定和期限,对垃圾和粪便,处理进入科学环保管理。
  2010年,有在编职工30人,退休人员30人,劳动合同工4名,其他临时人员46人。主要设备有垃圾中转站1座,坐落在镇南板桥西侧,占地4200多平方米;有垃圾清运、吊装、压缩设备各1套;环卫专用汽车6辆;停车库6间;人力手拉车45辆;马路清扫三轮车3辆;停车间200平方米;市河打捞小船4条;换水泵1套;洗冲车辆设备2套;其他生产辅助用房也相继建立。全镇水冲式公厕11座,沿街主干道环保型垃圾桶150余只。
  环卫所日常主要事务 清捞市河4条,面积15000平方米。
  各居民区、物业小区、市场、街道等区域内垃圾做到日日清。
  对镇区境内33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属农村垃圾收集房内垃圾划片定期清运。日清垃圾30吨(压缩处理)。
  镇区内人行道、树木和城乡结合部镇公路段二侧树木进行整枝、除虫、除草等工作。
  春、夏、秋三季对所有垃圾桶进行灭蝇、消毒喷药。
  镇区各厕所清扫、清除粪便等工作。
  市河清捞保洁 一、西栅范围:永丰桥(长桥)—斜桥—爱国桥—镇安桥(小鸡桥)—坝桥(太平桥)。
  二、东栅范围:建德路大桥(水闸)北至外环路—吴家庄—平桥水闸。
  原长板桥进水口—金锁桥塘口 三、市河调水:坞桥(耕坞桥)—墨浪桥—河界桥—沈家桥(沈河坊)—来龙桥(顾家桥)—长板桥进水口。
  每7天换水一次,并每天有专人负责清捞,以利市河清洁。双林肥料行、清洁所、环卫所历届领导(列表) 历年负责人
  双林公共厕所所在地段三污水与固体废物处理 污水处理 双林镇双华污水处理管网有限公司为专门处理污水企业,位于跳家■北跳兜自然村。2004年开始施工,一期于2009年6月运转,并开始对进网管内单位和居民收费。
  总投资8362万元,其中政府财政1800万元,项目法人、银行投资3109万元。占地26400平方米。可服务19平方公里,人口9万人。2010年,有提升泵站3座,污水收集管网DN300—1200共48公里,涉及双林镇区、原镇西、莫蓉以及双林重点工业功能区。至2010年年底已完成16公里工程建设,6个小区和7家企业污水纳管进网。尚有2/3老镇区、原苕南大部分居民和工业功能区尚未进入污水处理管网,日污水处理量在3000吨左右。大部分行政村建立自己符合环保要求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超过50%。
  固体废物处理 医院和工业区有害固体废弃物(包括农村医疗废物),统一纳入危害和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做到“户集、村集、镇运、区域集中处理”。第二节环境监测与评价
  —2010年双林区境地表水空气环境噪音监测
  地表水监测结果表
  环境空气检测结果表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表
  监测结果评价:
  1.湖州市双林镇双林塘桥、渔民新村小河河水pH值、DO、CODmn、NH3-N、TP浓度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2.湖州市双林镇镇政府环境空气监测点SO2、NO2、TSP浓度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3.湖州市双林镇爱国路三叉路口测点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符合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Ⅰ类标准。
  二重点工业污染排放整治
  2010年,境内有企业近2000家,以不锈钢、机电、新型纺织、毛纺、磨具磨料、资源再生等工业企业为主。涉及有污染大企业51家、23个行政村,其中印染业11家,化工企业17家,油脂业3家,磨料业10家,磁性材料6家。这些企业有的已达到污水排放国家标准,有的经本单位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进入双林镇污水处理厂管道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和申报验收合格,并由市环保所出具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21世纪90年代,淘汰有污染砖瓦厂(窑)20多家,关停近200家废布料脱色家庭作坊,17家有机玻璃烧臭小灶头、大型砖瓦窑1座(现双林区境只存1家),最后关闭刚强水泥厂—回转窑25万吨、机立窑10万吨,双灵水泥厂—机立窑7万吨。
  三桑叶氟污染
  1984年湖州市境内共布设22个采样点,监测桑叶平均含氟量:4月25日为26.4PPm,5月1日为39.7PPm,5月7日为17.3PPm,5月13日为18.6PPm,5月19日为29.3PPm,5月25日为50.0PPm。
  1986—1990年,从135个监测点采得桑叶样品1354个,测得结果:桑叶含氟量平均浓度为34.7PPm,超标样品数712个,超标达7.039倍。
  1982年5月中旬,双林活性炭厂因设备陈旧老化,治理不力,致使有害废气直接排入大气环境,致使周围农村桑树受到污染,发生春蚕氟中毒事件。范围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40公里,受到污染蚕种达20万张,中毒蚕种6.7万张,倒弃3184张。双林活性炭厂被责令停产治理。
  这些污染除上述生产活性炭外,主要还来自砖瓦厂(窑)、水泥厂排出大量含氟气体所致,而双林区境内,其间有砖瓦厂(窑)、水泥厂共26家。后来对这些厂进行整顿,有被关闭,有被转产,有被改造。2010年,区境内尚有莫蓉砖瓦厂1家(新工艺生产砖瓦厂除外),水泥厂1家(新工艺生产)。第三节生态镇建设
  一生态镇建设规划与实施 首先对老镇区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镇容镇貌进行多次整治,对乱搭建、乱停车、乱堆放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大大提高镇区形象和品位。
  配合城镇扩建,对新建道路绿化和亮化工作抓紧抓好,对各条道路均新设置漂亮路灯。
  加快绿化工程建设,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至2010年,全境完成公共绿地面积176717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2.2平方米,超过原计划人均10平方米。并规划公共绿地面积42.75公顷,逐步完成平原农田林网绿化面积4200亩,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市级2个,平原农田绿化村2个,面积4700亩。实施国家第四批海防林建设项目1个,涉及村10个。镇境现有乔木林地12386亩,竹林12亩,灌木林1891亩,非林地四旁占地树木面积1025亩,森林覆盖率21.6%,全镇绿化率达22.2%。
  河道、河沟、池塘清淤保洁工作,镇区主要由环卫所负责日常工作。从2007年开始,先后对虹桥港、西栅长桥港、沈河坊市河进行彻底清淤工作,到2010年全境完成清淤疏浚河道、河沟200多公里。充分利用生态护岸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避免河道“硬化、白化、渠化”。整治率达90%左右。
  2003—2010年双林镇生态镇建设环境规划二生态镇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2004—2007年双林镇生态建设投资概算
  2008—2010年双林镇中期生态建设投资概算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