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9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10
页码: 930-939
摘要: 双林成人教育,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就有。同年秋,在镇区东栅蔡氏之地建有宣讲所,宣讲官员陈金门到镇上开始宣讲,内容主要是宣传乡规民约等,县令沈宝青说:“移风易俗从这里开始吧。”(见丛录编第二章历代碑记、石刻)《双星》第六期有载:“民国11年双林有英文晨校。” 解放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首先在干部、职工和农民中组织文化教育活动。1950年,开始组织扫盲。1951年,双林镇建立职工业余夜校。1952—1958年,镇属中小学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附近农村进行扫盲,由此扫盲运动迅猛发展,成效显著。文盲和半文盲率下降明显。莫蓉乡毛鑫山,扫盲工作积极,被选为扫盲大队长。1955年年底,他在自己选区里先后开办8所民校,和邱世明、黄继英三人组成扫盲突击队,分别到4、6、7、11、12、13、14选区进行突击扫盲,掀起全乡文化学习热潮,开办民校23所。1956年,毛鑫山代表嘉兴专区吴兴县出席浙江省第一次扫除文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关键词: 双林镇 成人教育

内容

第一节发展概况 双林成人教育,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就有。同年秋,在镇区东栅蔡氏之地建有宣讲所,宣讲官员陈金门到镇上开始宣讲,内容主要是宣传乡规民约等,县令沈宝青说:“移风易俗从这里开始吧。”(见丛录编第二章历代碑记、石刻)《双星》第六期有载:“民国11年双林有英文晨校。” 解放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首先在干部、职工和农民中组织文化教育活动。1950年,开始组织扫盲。1951年,双林镇建立职工业余夜校。1952—1958年,镇属中小学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附近农村进行扫盲,由此扫盲运动迅猛发展,成效显著。文盲和半文盲率下降明显。莫蓉乡毛鑫山,扫盲工作积极,被选为扫盲大队长。1955年年底,他在自己选区里先后开办8所民校,和邱世明、黄继英三人组成扫盲突击队,分别到4、6、7、11、12、13、14选区进行突击扫盲,掀起全乡文化学习热潮,开办民校23所。1956年,毛鑫山代表嘉兴专区吴兴县出席浙江省第一次扫除文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8年,双林镇成立扫盲协会,制订扫除文盲规划,要求在4月初组织全镇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一次入学,通过8个月学习,在年底扫除文盲。1959年元旦,实现“无盲镇”。同年4月8日,召开千人扫盲誓师大会,10多个单位送上决心书、保证书,一千多个与会者一致表示坚决实现扫盲规划。并向湖州、菱湖、南浔提出友谊挑战。会后全镇人民投入扫盲运动,842个文盲、半文盲参加识字课本学习,每天学习时间在13小时以上。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主动包干各个居民区和各个企业单位,与居民、职工同吃、同住,采取集体上课,分散包教办法,全面扫除文盲。这次扫盲运动,中共双林镇委书记李良亲自挂帅,镇委干部人人负责,保证扫盲任务胜利完成。双林圆木社吴士奎,主动争取镇党委和政府领导重视,针对劳协会各行业生产特点,克服困难,创办扫盲学校,动员有文化人担任教师,成效显著,代表嘉兴专区吴兴县出席省第一次扫除文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苕南乡三田漾社扫盲经验是:生产到那里,学习到那里,生产扫盲齐跃进,生产文化两丰收。1962年11月,吴兴县人民委员会为积极提高农民群众政治、文化、技术水平,为人民公社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准备条件,提出开展农村业余教育意见,镇区内各人民公社积极行动,培训民师100多人,举办民校14所,学员近千人。尤其是苕南公社党委确定专人负责,在研究生产同时研究扫盲工作,21个生产大队支部由副书记或一委员负责业余教育,因而全公社入学数较高,达到500余人。
  1964年,苕南公社团委积极开展青少年学习培训,至1965年元月,全社办93班2017人,比上年冬天增加685人。其中,三田漾大队办起14所397人,后坝大队8所188人,谢村大队11所183人,显洪大队10所167人,其次丁堡、树港、跳家■、亭子桥入学人数都在100人以上。
  20世纪70—80年代,成人教育又在干部、职工中为1968—1980年间具有高、初中毕业学历,实际文化程度不到初中毕业的青年补习文化,为未经培训的青年工人补习技术(简称“双补”)。双林丝厂、双林酒厂、双林供销社、双林塑料厂、双林粮油厂、双林玻璃厂(现压敏胶带厂)等单位开办职工教育。广大农村则重新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形式多样,开办夜校、文化技术学校等,苕南公社洪河水产大队常年民校,用文娱活动形式吸引众多青年学文化,一编题为《一所生动活泼的渔民夜校》的文章发表在县教育局第36期《教育通讯》上。苕南公社纺织机械厂,办起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聘请全日制中学教师和富有实践经验老工人为职工业余老师,设置初等物理、电学两门基础理论课和生产技能课。同时,组织由厂长、学员和老师傅三结合革新小组,成功进行一项机械龙头操作代替人工操作技术革新,不但提高功效20倍,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至80年代中期,职工教育和农村扫除文盲历史任务全部完成。
  1990年,镇西乡和莫蓉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设成人教育专职干部。同年,镇西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采取厂校挂钩方式联合举办“3+1”(初三年级+1个月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班。1993年,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学校以提高本乡、镇劳动者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为宗旨,举办各种农技讲座、岗位培训、普法教育、人口知识等教育培训活动。莫蓉成校1993年被批准为省二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双林成校1997年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镇西成校1998年被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6—1998年,莫蓉成校与锐狮集团联合,利用吉林工业大学资源,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为企业服务。成校举办全日制大专班乃湖州市首创。
  2000年8月,莫蓉、镇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先后并入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双林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年份基本情况表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学年学生及教职工情况表
  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汇总表 (2000—2010年)第二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一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位于双林镇复兴路,前身系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3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将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名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任命沈利民为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教师2人。同年,除完成提高干部、职工、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工作职能外,还开展成人高中、成人中专、成人电大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在全市享有一定知名度,学校年度考核,获全市一等奖。
  1993年年底,学校迁至塘桥路原双林镇人民政府旧址三楼,有办公室1间10平方米,教室1个90平方米。并着手征地建造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94年,挂靠湖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第一届财务会计成人中专普通班,学生58人。住宿借用原苕南乡人民政府旧址,开办全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第一个全日制班,市教育局在这里连续召开几次现场会,省教育厅领导前来视察。同年4月,新校址选定(现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并破土动工,占地2.3万平方米。
  当年暑假,随着区中心体制变动,成校教师增加到3人。沈利民当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
  1995年,挂靠湖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第二届金融成人中专普通班,招收109名学生,新招收2个班。
  同年12月28日,新校址1732平方米教学大楼和40平方米食堂建成,所有班级全部迁入新校址。副市长张维娟、省教育厅领导前来视察。
  1996年,又建造700平方米办公楼和1300平方米实验楼。同年,学校被评为湖州市首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市共7所)。为提高办学档次,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于1997年冬向浙江省教委提出《关于要求建立南浔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浔管发〔1997〕38号),经省教委审批浙教成〔1998〕198号,批文同意建立南浔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从此,学校升格为县(区)级成人中专,也是南浔区唯
  一一所中专。专业设置有机电设备与维修,市场营销,财会电算化等。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校长沈利民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南浔区优秀校长。
  1998年,1600平方米学生宿舍开始建造。1999年年底,学生宿舍竣工。
  1999年,经湖州市教委批准,湖教职〔1999〕242号确认学校为湖州市南浔中等职业学校,与双林成校、南浔区成人中专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并确定学校规模为学历班18个班级。在这几年中,学校坚持全日制与业余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路子,发挥区域性中心成校功能。立足当地、面向社会、适应和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类人才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干部群众文化、技术和道德素质,开展“绿色证书”和“农函大”证书培训,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人口理论、水稻栽培、蚕桑两回育、党训教育、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各类培训,每年培训率均达到35%以上。
  2000年暑假,镇西、莫蓉两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随着乡镇合并而并入。经浙江省教育厅,浙教督〔2001〕362文件批准学校为浙江省第一批综合高中,为规范校名和招生就业等工作,经湖州市教育局〔2001〕367号文件批准,校名改名“湖州市双林综合高级中学”。中共双林镇委党校设在成校内。
  2004年,学校被定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各类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示范项目立项申报工作。2005—2010年,连续6年被评为南浔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一等奖,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知名度逐渐扩大,成人教育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至2010年,有在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兼职教师22人。学校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符合国家标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拥有容纳145座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80台电脑微机房,安装校园音响系统,建有250米标准运动场等各类设施。
  自2000年开始,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其中,湖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示范项目有:2004年,梨树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推广;2008年,蘑菇生产技术推广;2009年,江南水乡平原地区苹果种植及推广。湖州市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有:2007年,“综合高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08年,“中职学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2009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人学校培养新型农民的实践研究”;2010年,“农村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主要荣誉
  1995年:湖州市成人教育管理“飞英奖”1996年:浙江省第二批乡镇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03年:湖州市学校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2005年:浙江省优秀乡镇自考联络工作站
  200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
  2009年:湖州市文明单位
  2009年:湖州市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2009年:湖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示范学校
  2010年:湖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优秀示范项目“蘑菇生产技术”推广
  2010年:湖州市文明单位
  2010年:湖州市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2010年:湖州市乡镇成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
  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人员名录二莫蓉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创办于1990年4月,地址在儒林村,后迁至莫蓉乡政府,前身系莫蓉乡成人教育中心。第一任校长富悌诚,专职教师1人。后发展到4人,兼职教师12人。建筑面积127.02平方米,教室2间,课桌54副,办公室1间。主要进行成人扫盲教育工作。配备扫盲专职教师,组织村小教师,发动并带领广大群众参加扫盲运动。从办冬学和夜校短期学习班一直到最后包教保学。1984年,成为湖州市首批脱盲乡镇之一,各行政村非文盲率均达到99%以上,1992年被评为湖州市扫除文盲先进单位。
  1993年,批准为省二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迁原莫蓉乡政府内。
  1996—1998年,举办成人学历教育班,挂靠湖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湖州职工中专,先后开办“农村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农村经济管理”中专班,学生达100余人。
  1998年,被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校于2000年8月并入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学校创建十年来,走一条符合农村特点的成人学校发展之路。树立“小学校,大服务”意识,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培训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举办“3+0.1”(指初三年级+1个月短期培训)职业教育、人口理论教育、职工技能提高等短期培训班。据统计,共举办短期培训班100余期,有学员8000余人。举办“农函大”“绿色证书”培训班12期,有学员500余人,形成农科教结合办学机制,总结出“因需办学、灵活多样、讲究实效”的办学规律。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最大特色。1994年,学校与锐狮集团相继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挂靠吉林工业大学,办学经费由锐狮集团承担,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管理。
  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1996—1998年连续三届,有学生共109人。毕业证书全部由吉林工大颁发。学生毕业后全部留在企业工作。绝大部分学生担任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同时,又与金蓉机械厂等单位合作,举办相关专业成人中专班,学校和企业取得双赢。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三镇西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创办于1990年3月,办公地点在镇西电影院三楼。
  1992年,由镇西乡人民政府出资,建造镇西乡成校,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3平方米。在编教师从2人增加到6人,兼职教师10人。同年,被评为湖州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1998年,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于2000年8月并入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建校十年,共办长班65班,学员2562人,短班138期,学员5358人,讲座108次,学员5606人,受训人数达到18781人次。
  短期培训班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稀播壮秧、小蚕二回育、抛秧技术、科学施肥等。开展农业类绿色证书培训和科协牵头举办农函大培训。1997年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侧重优高农业培训,如:1998年一期“青虾养殖技术”培训班,使129户青虾养殖大户增长科学技术,300亩青虾养殖,净增收150余万元。
  工业技能培训。镇西是服装之乡,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开办“3+0.1”初中毕业生回乡职业技术培训班,学生869人。围绕燎原计划项目开展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系列培训,有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适应性和提高性培训。
  社会性培训。结合乡政府、科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党员教育、法制教育、人口理论教育等。建校以来,每年针对性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培训率年均达到劳动力35%以上。同时,开展扫除农村剩余文盲,非文盲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97.68%到90年代末99%以上。
  成人学历教育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尤其乡镇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校企联手,共育新人办学路子。
  开设乡镇企业管理中专班,学员45名,主要来自“丝得莉”“久立”等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开办成人高中班51人。1995年以,相继开办“波塞冬”职高班70多人,“久立”全日制职高班50余人,“丝得莉”服装职高班90人,幼师中专班37人。
  王德富于1990年3月至2000年8月任学校副校长(全面负责)。四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85年下半年,由湖州市郊区文教局批准,成立苕南乡成人教育中心(双林区第一家),沈利民负责。地址设在苕南乡人民政府大礼堂2楼,1个教室,面积约80平方米,有旧课桌35副,无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室与乡干部办公室合在一起,办公桌1张。
  无固定资金来源,人事管理在乡中心小学。成人教育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乡、村干部、企业干部、职工、农民进行文化补习、技术培训、扫除剩余文盲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那一年为扫盲任务基本完成后转入提高老百姓文化层次和技术培训转折年,所以还继续承担扫除剩余文盲任务)。成人教育中心成立后,开办第一个技术培训班是苕南机械厂职工技术培训班,后来相继开办纺织厂保钳工培训班、挡台工培训班、丝厂新工培训班、厂长培训班、乡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教师普法培训班、职工初中班等,外聘教师讲课费用由受训人单位承担。为扫除剩余文盲,先后由茅静妹、汪兆基、沈利民老师负责该项工作,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扫盲对象,集中教学与个别包教相结合,按照脱盲标准,组织村校教师办扫盲提高班(夜校),在三田漾村举办第一个扫除剩余文盲补习班,小学教师姜惠泉、负责人沈利民担任义务辅导教师,每周三个晚上补习,持续数年,为扫除农村文盲起到很大作用。据统计,苕南乡共有青壮年总数17662人,半文盲总数112人,非文盲率达到99.4%。
  1992年,在成人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迁到原苕南乡建筑工程队(当时建工队已关闭,只留队长1人处理有关扫尾工作),经整修,有1个办公室,面积约20平方米,2个教室,面积约200平方米,添置50副新课桌凳,增添1副办公桌,1台收录机(这些费用多数是募捐),沈利民任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教师曹水清(乡中心小学安排到成校工作)。无固定资金来源。主要对乡村企业干部、职工和企事业单位领导进行政治、文化、技术、社会生活培训,同时开展妇女、计划生育、团员青年、新上任村官、新招收企业员工等相关知识培训,举办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班。由于校址交通不便,晚上上课职工高中班、英语班等借用跳家■会议室。
  1993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名为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沈利民继续任学校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