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9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6
页码: 914-929
摘要: 境内最早中学是“私立蓉湖初级中学”,1949年9月创办,校址在祥和茧行。前身为“私立蓉湖补习学校”。学校由浙江省第一专署(嘉兴专署)领导与管理,首期招收学生49人,教师约4人,校长莫良夫(后被政府镇压)。1950年2月,学校有团员10多人,团支部由团双林镇工委领导。1953年,吴兴县委向学校调派中共党员任副校长。
关键词: 双林镇 中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发展概况 镇境内最早中学是“私立蓉湖初级中学”,1949年9月创办,校址在祥和茧行。前身为“私立蓉湖补习学校”。学校由浙江省第一专署(嘉兴专署)领导与管理,首期招收学生49人,教师约4人,校长莫良夫(后被政府镇压)。1950年2月,学校有团员10多人,团支部由团双林镇工委领导。1953年,吴兴县委向学校调派中共党员任副校长。
  1958年,在双林西栅外创办民办中学(至1961年有学生105人,教职员工5人)。
  同年8月,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意见,指定双林镇小与吴兴二中(双林中学前身)协作试行十年一贯制。是年,吴兴二中招收7个初中班和1个高中班。在“大跃进”运动中,省教育厅发出《开展勤工俭学的意见》,学校办起粉笔小厂,生产较正常,产品销路稳定,有一定效益。是年“莫蓉农业中学”诞生,地点在莫蓉花城村,办学性质为半农半读。
  1964年上半年,苕南后坝村创办后坝农中。开设语文、数学和政治科目,教师潘文荣,兼职政治教师王贤琳。有学生约30余人,来源于后坝、黄泥兜、前塔和丁堡的历届小学毕业生。兼管农田(前塔),后迁前塔中学。1964年10月,镇西新丰兜创办农业初中。1968年8月,苕南社中心小学在邢窑管家兜开设初中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管理体制发生变动。1968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各中学由镇(公社)革委会派贫(贫下中农)宣队实施领导管理。1971年下半年,镇区学校陆续成立公社(镇)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翌年改为公社(镇)教育革命委员会,由公社(镇)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委员兼任教革委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1人,均有县革委会政工组任命,负责管理全公社(镇)教育工作。
  1970年6月,吴兴县革委会规定双林中学等10所学校改为四年制完全中学。同年9月,恢复招收高中新生2个班近100名学生,高中部办在农村,地点在邢窑庙宇内,称学农分校。学生边学习边劳动,管理5亩(3335平方米)田、2亩(1334平方米)地,养猪种菜。1971年9月,学生全部返回双林中学就读。1975年9月,相继创办农业高中。苕南农业高中、镇西农业高中、莫蓉农业高中前后招收4届共850名学生。
  1978年,工宣队、贫宣队先后撤离学校,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管理体制。
  1981年,初二升初三进行改制考,录取率在80%左右。
  1986年,镇境内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小学生直升初中,并确保入学率为99.5%以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升学率为100%。
  20世纪80—90年代,中学生源骤增,政府积极投入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莫蓉中学1987年、苕南中学1991年、镇西中学1993年均异地新建初中。
  1998年,双林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初中学生转入双林二中。莫蓉乡成为浙江省教育强乡镇,翌年双林镇和镇西镇也成为省教育强乡镇。
  1999年,莫蓉中学被命名为“省农村示范初中”。2004年,双林中学被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2000年,通过省级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
  2005年9月,为优化双林镇教育资源,探索与创新学校管理体制,经南浔区教育局批准,组建“双林镇(初中)教育集团”,旗下三校:双林二中、镇西中学、莫蓉中学。总部设在双林二中。
  2006年9月,开始减免学杂费。
  2007年8月,撤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
  2008年,被命名为湖州市示范性教育强镇。
  2010年,镇域范围内有完全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3034人,教职工229人,其中专任教师214人。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8.03%;高考上线率94%。
  双林镇部分年份中学班级学生数统计第二节中学简介
  一双林中学 双林中学前身是“私立蓉湖补习学校”,创办于1947年。当时校董为莫良夫,校长车文山,学生仅二三十人,教师数人。
  1949年9月,由热心桑梓人士多方筹措资金,将补习学校发展为“私立蓉湖初级中学”。校址几经迁移,起初在祥和茧行,接着先后搬迁至油车弄、斗姆阁、天成里(沈家桥南堍)等处,1950年下半年,才以墨浪河畔西港口原育婴堂(现双林中学)为固定校址。
  1952年,学校初具规模,6个初中班,274名学生,19名教职员工。
  1954年,成立蓉湖中学学生会,首任主席沈兆祥。
  1956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扩为8个初中班,改名“公立浙江省吴兴县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师生勤工俭学,建造简易平房教室16间,同年秋季学校招收高中班,发展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浙江省吴兴第二中学”。
  1962年,改名为“浙江省双林中学”。
  1965年,更名为“浙江省吴兴县双林中学”。此前,1958年在西栅外(原电磁厂所在)创办双林民办中学,此时并入双林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被迫停课,并有3年没有招生。1968年9月,恢复招生。1973年,创办生产净水剂为主的校办工厂。凌百先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多项重要研究与发明,填补国内空白。其中,用简易方法制聚合氯化铝方法,被列入《中日科技大全》
  1974年,建造(含8个教室)二层教学楼、二层办公楼和礼堂。
  1981年定名为“湖州市双林中学”。
  1982年,两幢三层学生公寓楼建成。1984年,一幢三层教学大楼落成。1986年,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捐资,为学校兴建“蓉湖科学馆”,湖州书画院院长谭建丞题写馆名。1990年修建250米环形田径场,1993年建造标准网球场,同年暑假,浙江省中学生网球比赛在双林中学举行。
  1996年,一幢新四层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1997年12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认定性评估,成为省三级重点中学,根据省重点中学评估要求,1998年秋季始,学校停招初中,两年后完成初中部剥离,成为市直属高级中学。
  1999年年初,学校征用校园南侧隔墨浪河对望13340平方米土地,购进丰泰公司(原双林丝厂)紧邻校园北区宿舍区,三幢宿舍经全面改造装修,成为水、电、卫、通讯、绿化、安全设施齐全的新学校宿舍楼。同年,实施校园南北区间河道征用填埋,校门迁移、进校大道浇铸和成片立体绿化等工程。2000年,食堂、运动场和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三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音响系统和塑胶运动场相继建成,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2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认定性评估,升格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自1977年以来,在县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有200多人次获奖。其中,83届学生王福强获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省一等奖;85届学生徐枫获华东十城市作文比赛一等奖;86届学生陈欢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88届学生沈建强获全国数学竞赛省二等奖。湖州市两届“飞英”杯作文竞赛,双林中学是唯一蝉联一等奖的学校,1997年高三学生戴望云的《主权——试金石》获“知香港、爱祖国”征文省一等奖,《头发与辫子》获省宣传部德育故事征文一等奖。同年,初三学生李侃、朱家力分别获市1996年中学生现场书画比赛一、二等奖,作品被送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展出。朱家力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74编,在市、省、全国级征文比赛中获奖17次,被评为“全国千名好少年”。学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省体育项目定点学校,87届学生王怡、吴百益代表浙江省少年网球赛八个项目中赢得五块金牌。校网球队在省级比赛中先后有18人次获单项冠军,在1996年省青少年网球比赛中获团体第三名。校网球队代表湖州市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三金一银骄人战绩,学校被评为市体育突出贡献单位,浙江体坛报、浙江电视台为此作专题报道。学校高考成绩在湖州市区普通中学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以高考上线率88%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81届学生曹建军夺得湖州市理科高考状元;87届学生李雯为湖州市文科外语类高考状元;85届高考升学率达到73%,其中文科达到97%,总成绩列全省普通中学第一名,省教研室派员来校蹲点总结经验。近年来,学校高考上线率均在90%以上,2002届学生秦文君列市高考文科第2名,2005届学生章娴成为湖州市首名女飞行员。
  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300余篇。
  老师温思雯承担“星火计划与中学生物教学”省级课题,在国家教委“乡土教材建设”南京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他组织编写“淡水养殖”教材获全国一等奖。现有省教育专家1名(参与省中学教材编写审定工作),先后培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1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明星、市教坛新秀、市教学能手和市优秀教师等30多名,有16人已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学校先后取得多项荣誉,成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87年、1988年),省创新实践教育先进单位(1988年),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市体育突出贡献单位(1990年),全国群体先进单位(1993年),市空军招飞先进单位(1997年),全国达标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省业余训练先进单位(1998年),市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省证书会考先进单位(2002年),全国读书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市绿色学校(2007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10年)等。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
  解放初学校基本情况
  二双林第二中学 前身苕南公社中心学校初中部。1968年8月,社中心学校在邢窑庙山旁管家兜开设初中部,俗称“戴帽子初中”。邢林江负责筹办管理,另有3名教师,设教学班4个,学生200余名。同年10月,双林中学下乡支教,派凌明之、陈三士、陈泰琪三教师在坞塍创办初中,招生40余名,设教学班1个,教室租用民房,无固定校舍,故常搬迁。
  1974年,社中心学校在前塔筹办农业高中,新建二层教学楼一幢,辅助用房一幢,共400平方米,取名为“苕南农业高中”。1975年9月正式开学,有教师3名,学生58名,设教学班1个,学生均住校并夜自修辅导。后3年各招2班,学制2年。1977年,在原教学楼东侧新建教学楼一幢(底楼学生宿舍,二楼为教室),北侧新建教师宿舍一幢,共计面积约300平方米。学生除学习文化课外,还有4亩田学农劳动。农高中前后共招收4届学生(7班),毕业生约350名。
  1979年8月,张闫如接任校长。其间,学校扩建,校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本部初中设6个班,学生300余名,教师30余名(大多系民办教师)。下设4个教学点:三田漾、前塔、丁泾、显洪。点上初一、初二年级各设1班。1982年下半年,丁泾点撤销,师生并入本部。
  1984年苕南公社撤社建乡,苕南社中心学校更名为苕南乡中心学校。暑期,中小学管理正式分开,党支部未分(后分别成立),蔡建文任苕南中学第一任校长。小学迁至东双林,名苕南乡中心小学,原校舍大多归中学,小部分归留下之完小。随着初中入学人数逐年增加,扩建教学楼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其时,中学本部设初一、初二年级各2班,初三年级4班(全乡初三学生均集中本部就读,大多住校并夜自修辅导),在校学生约400余名,下仍设3个教学点。1989年8月,显洪、前塔点撤并至原乡中心本部(沈家兜)临时教学点,设3个初二班。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初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本部校舍无法容纳。1991年8月,乡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异地新建,选址在跳家■村(现址),后将原本部改为教学点。建校一期工程投入资金约44万余元,征地9500平方米,建教学楼一幢(勤勉楼)和其他附属用房及操场,主体教学楼1100平方米。
  1992年暑期校舍竣工,8月,沈家兜临时教学点撤销,师生均入新学校。其时,新学校仅有初二年级班2个。
  1993年8月,全乡初三年级集中于新校,设4个教学班。同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中学更名“双林第二中学”。镇政府投入37万元建教学楼一幢(求实楼)。
  1995年,三田漾教学点撤销,师生并入邢窑点。1996年9月,邢窑点撤销,师生并入新学校。至此,全乡初中学生均集中于新校就读,即现双林第二中学。
  1998年,双林中学初、高中分离,其原初中教育全由双林二中承担。同年5月,镇政府启动建校第二期工程:征地32000平方米,投资1084.6万元(其中沈炳麟捐资100.5万元),新建教学楼二幢(恩美楼、庆恩楼)、实验楼一幢、3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一个(2009年夏改为塑胶跑道)。2003年,建体艺馆一座(其中闵一帆捐款41万余元)。2007年暑期,调整初中教学布局,将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学校承担双林镇(除莫蓉中学施教区外)大部分初中义务教育任务。
  双林二中位于双林镇东,西紧靠三新公路。校园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稍窄,校门朝西。校园西为教学区,东为运动区。教学区自北而南矗立两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教学楼北楼三层,中楼四层,均东西向,朝南;南综合楼三层,角尺形;综合楼东为体艺馆。运动区,南北向,3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学校占地4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5平方米。
  2010年,学校建有局域网,有学生用电脑164台、教师用电脑78台,教室均配备多媒体,另有多媒体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音体美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运动场等均达到省中学一类办学标准。
  2010年,有教职工110名(本科学历82名,占74.5%),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20名,占18.1%;中级职称教师43名,占39.1%;拥有区级以上荣誉名校长1名,区级及以上名教师8名。
  学校承担并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5项、市级以上个人课题5项。2001年,学校被评定为全国中学语文会学法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并获“全国创新写作教学实验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称号,2002年被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初中,2004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单位,2008年被评为湖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湖州市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湖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校党支部被评为南浔区基层先进党组织。
  双林二中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党支部书记名录
  三莫蓉中学 前身系“莫蓉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8月。规模1个班,学生38人,地点在莫蓉乡花城村,办学性质半农半读。教师王兆林和俞鸿,分别毕业于湖州二中和湖州师院。一年后,由于办学经费和其他原因而停办。
  1964年8月恢复莫蓉农业中学,招收1个班级,共42名学生,负责人沈聪林,专职教师徐绍荣,兼职教师王兆林,办学性质为半农半读,地点借用莫蓉茧站。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办。
  1966年8月,在原莫蓉乡中心小学招收附设初中班一个,学生约45人,地点设在花盘兜村。
  1968年2月,在和公完小、花城完小,新农小学、箍桶兜村小招收附设初中班各一个,共有学生约200人。
  1971年8月,创办三所初中,即莫蓉一中、莫蓉二中和莫蓉三中。莫蓉一中设在兴隆村,莫蓉二中设在花城村,莫蓉三中设在俞家埭村,各招收两个初中班,共有学生约260人,当时三所初中所在地是三所完小,每所初中有2个教室1个办公室和中小学合用食堂。
  1975年8月,创办莫蓉四中,地点设在龙古兜村,招收2个教学班,有学生约80人,当时全乡初中规模约340人。同年,在白潭漾创办莫蓉农业中学,学校性质半农半读,有2个教室,1个教师办公室,10间平房作师生宿舍和1个食堂。招收高一和高二各1个班,共有学生约90人。1977年8月,变为普通全日制高中。同年,学校迁往儒林,与儒林小学合并在一起。农业中学共招收三届学生,毕业生约150人,分别毕业于1977年、1978年、1979年。
  1977年,儒林小学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当时儒林小学有小学、初中、高中。
  1985年,中小学开始分设,一个校区,二套班子。初中下设和公和花城教学点。
  1987年,中小学分设,中学搬现校址,当时占地约13340平方米,投资近20万元,新建校舍约1000平方米,撤销附设在小学初中点,莫蓉从此开始只有一个初中校址,即现校址。
  2010年,学校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46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976平方米,实验楼952平方米,综合楼708平方米,教学大楼2400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有电脑51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室、音乐室、体育室等专用教室。
  1992—1997年,均获湖州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农村中学初中教育质量达标奖”。
  其中,1997年9月获得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争创市级《飞英奖》‘五连冠’”荣誉称号。1998—2002学年,均获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主要目标考核一等奖,同时获得初中教育质量“飞浔奖”,其中2000年9月获得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争创市级《飞英奖》‘八连冠’”荣誉称号。2003—2009学年,均获南浔区教育局颁发的学校素质教育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1993年,学校先后获得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1998年),市一级学校,市先进教研组(自然组),市教科研基地学校,省“科研兴校”200强,省标准化三类学校,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校本教研先进集体,市、区绿色学校,市、区文明单位,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镇满意单位。
  历任校级领导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
  四镇西中学
  1964年10月,创办镇西农业初中,地址在镇西新丰兜村富阳兜。以张姓楼房为校舍,三楼三底,约100余平方米。公社党委书记徐奋迅兼任校长,团委干部施慧男负责兼教农业课,教师董平平。1965年2月,教师增加沈瑞祥,1个教学班,学生约35名,1968年毕业。
  前身系镇西五一中学。1968年10月,双林中学派教师沈惠森、邬坤义至镇西社中心小学(雉头村)支教,办“戴帽子初中”,招生30余名,设1个教学班。1969年,沈、乌邬两教师先后陆续返校,遂由小学接手。同年下半年,章锦江在赵家兜办初中班,另有教师2名,以大队公房作校舍,招生30余名,设1个教学班。1969年春季招1班,学生约45名。同年秋季,初中迁至曹桥,以土改时地主老屋作教室,又招学生50名左右。时全校学生近100名,4名教师,周云江负责。1970年,全社学校由贫管会领导,社中心小学校长钱志诚协助工作。贫管会遂将社中心小学初中部、曹桥中学分别命名为“五一中学”“五七中学”。其时,两校初一、初二年级各2班,班额50名上下,全社初中学生400名左右,教师20余名,民办教师居多,教室全租用民房。
  1973年,为贯彻上级“学校办到家门口”精神,全社又增设4个教学点:勤裕、叶家兜、土山、漾滩。点上各设1教学班,班额约45—55名不等,次年各扩招1班,各点教师由2名增至5名,校舍全租用民房。
  1975年上半年,在曹桥西张门建新校舍。9月,师生搬入,后扩至4班,此为五七中学前身。
  1978年下半年,4个教学点全撤,师生分别并入五一、五七中学。
  1974年下半年,校派教师莫勇毅、张伟平赴赵家兜原初中班址创办农业高中,聘农民师傅1名,设1教学班,招学生48名。1975年,扩招1班,学生40余人,暂于五七中学就读,后迁赵家兜至毕业。1976年,在林家木桥续招农高班,前后招2班,学生约100名,教师5名,借用社庄兜小学教室。1977年,又招2班学生,设在社庄兜,租借农民房作教室,次年搬进新校至1979年毕业。1977年,五一中学也招1个农高班,至1979年毕业。时农高师生在赵家兜大鱼荡漾开垦、整理出学农田35亩(23345平方米),农高、初中学生都曾去参加学农劳动,后成为校产,直至2007年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止。
  1977年,公社选址社庄兜港北建新学校,历1年建成。校园占地2300平方米,建二层教学楼1幢;平房20间,泥操场,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校园东西均有民房,农民进出必经校园,故无法封闭。
  1978年下半年,社中心小学恢复。有初一、初二各1班,初三2班(此年初二、初三年级改制考,成绩较优者考入高中,其他则就读初三),农高班2个,全校学生约280名。1979年,普高全面恢复招生,农高停办。
  1984年,中小学正式分设,社中心小学迁至长生桥南堍之新校,原社中心校园成为中学本部,正式更名为“镇西中学”。学校本部设有初一、初二年级教学班各2个,初三年级3个(皆集中于本部就读,大多学生住宿并夜自修辅导),学生342名。因校舍不够,在曹桥和雉头村设两教学点,其中雉头村点借用社中心小学2教室。点上学生初一、初二共194名。全社初中在校生536名,公办教师19名、民办教师5名、代课教师3名。
  1984年2月,镇西撤社建乡,镇西中学更名为“镇西乡中学”。1993年,乡人民政府决定镇西中学异地新建。新校址选在镇西集镇东、社庄兜西、萝卜兜南、运河北岸。首征社庄兜土地10670平方米,一期工程投入资金近60万元。
  建三层教学楼1幢,约1900平方米,辅助二层楼房4间,平房12间,操场。西南隅为校办厂房。
  1994年9月18日,新学校启用,曹桥、雉头村点撤销,师生并入本部。
  1997年,为迎接省高标准“普九”验收,镇政府启动建校二期工程,同年10月,镇西乡更名镇西镇学校名“镇西镇中学”。投入资金近40万元,校园向东扩征地近10000平方米,建2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全面绿化校园。
  1999年夏,启动建校第三期工程,先期投入15万元,建三层综合楼1幢,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年末,镇西镇并入双林镇,学校更名为“双林镇镇西中学”。2000年,综合楼由双林镇政府接手完成基建,投入资金近90万元。此时,校园占地20667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不含老校舍)。
  2003年9月始,初中生源逐年减少。至2007年上半年,在校生仅380余名,教学班9个(2002年在校生703名,教学班13个),教职工31名。
  2007年8月,撤销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
  镇西中学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