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简介
分类号: G628
页数: 16
页码: 898-913
摘要: 庆同小学由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出资,1948年春开始筹建一所私立完全小学。校名与其父名字相同,用以缅怀其父沈庆同。地点在双林金锁桥东堍,初期占地1106平方米。整座校舍为坐西朝东三进二层楼房。第一进楼下为大礼堂,可容纳三、四百人集会;余者为教室及办公室。楼房之间有天井相隔,种植花木点缀,环境整洁幽雅;走出礼堂,是学校大操场,操场四周绿树成荫,中间有篮球场和环形跑道。秋千、滑梯、爬竿、攀登架、平衡木等运动器材分别安装在操场各侧。
关键词: 双林镇 小学简介

内容

一双林庆同小学 庆同小学由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出资,1948年春开始筹建一所私立完全小学。校名与其父名字相同,用以缅怀其父沈庆同。地点在双林金锁桥东堍,初期占地1106平方米。整座校舍为坐西朝东三进二层楼房。第一进楼下为大礼堂,可容纳三、四百人集会;余者为教室及办公室。楼房之间有天井相隔,种植花木点缀,环境整洁幽雅;走出礼堂,是学校大操场,操场四周绿树成荫,中间有篮球场和环形跑道。秋千、滑梯、爬竿、攀登架、平衡木等运动器材分别安装在操场各侧。
  1950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全校共6个班,有学生近300人,教职工12名。学校建有董事会,沈炳麟任校董事长,董事为张松泉、梁希、阮宾华、李承福、张寅春、吴佩仁等,首任校长张剑秋。经费除学、杂费外,沈炳麟每月提供800元左右。
  1956年暑期,私立庆同小学与双林镇中心小学合并。由国家接管,更名为双林镇中心小学。西栅新开河之分部称为双林镇完全小学。
  1957年,改名为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承担整个双林学区小学教育辅导任务。
  1958年,易名为双林公社中心小学。
  1960年,更名为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并定为吴兴县重点小学。
  1969—1978年,学校易名为双林镇东方红小学,西栅双林镇完全小学作为东方红小学之分部。此时学制从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并在1971—1978年期间办有两年制“戴帽”初中3届,每届2个班。
  1978年5月,学校恢复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校名,并在原有管辖范围上扩大至学区内农村初中。学校仍设有本部(东栅)和分部(西栅)两个校区,并办起校办工厂和理化实验中心。分期分批拆除旧房,在学校南、北新建两幢二层教学楼和一幢三层办公楼。
  1983年9月开始,学制恢复为六年制。
  1984年7月,为弘扬沈炳麟爱国爱乡,捐资助学精神,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庆同小学”校名,于10月26日举行隆重复名仪式。沈炳麟任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董事长温业勤,副董事长胡兆康、姚玉龙,董事有吴敬华、沈史曾、冯志坚、陆乃环、吴凤良、陈霹等人。此时学校有15个教学班,学生642人,教职员工56人。
  1987年因改设实验小学,原重点小学(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均被撤掉。
  1993年,学校向原蔬菜场征地8000平方米,投资49.5万元(其中沈炳麟捐资13.5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同年,撤乡并镇,原苕南乡并入双林镇。
  1994年,撤双林辅导区中心,建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学校不再承担学区辅导任务,校名为双林庆同小学。同年9月,学校集资近10万元,将原金锁路校门(朝西)迁至田园路(朝南)。同年,学生看记讲新闻特色活动启动。
  1995年,学校向镇南村原蔬菜场征地13亩,投资80万元,新建2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和3个球场。同年8月,原苕南乡各小学隶属庆同小学管理(又名双林镇中心小学),学校规模扩大至一中心小学(庆同小学本部)、六所完全小学(显洪完小、东双林完小、前塔完小、邢窑完小、西阳完小、三田漾完小)、九所村级小学(荣家兜村小、岂山圩村小、后坝村小、黄泥兜村小、履塔村小、树港村小、坞塍村小、谢村村小、三田漾村小)。校园占地3234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933平方米,校内绿地面积5900平方米。教学班增加到80个,学生3125人,在职教职员工125人,代课教师20人。此时,庆同小学本部现代化教学设施已达省级一流标准。
  1996年8月,撤荣家兜村小并入显洪完小,撤履塔村小并入邢窑完小。同年,为丰富小学生“双休日”生活,开拓学习领域,创办“双林镇小凤凰艺术学校”(湖教成〔1996〕295号),开展文、体、艺术类初层次培训。
  1997年,农村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制订实施规划,陆续撤并学生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
  1999年,撤坞塍村小并入西阳完小。
  2000年,撤岂山圩村小、后坝村小并入东双林完小、庆同小学及前塔完小。撤树港村小、三田漾村小并入西阳完小和三田漾完小。
  2002年,撤黄泥兜村小并入东双林完小。全镇学校布局调整为5所完小一所中心小学。
  2006年,撤显洪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2007年,撤邢窑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2009年,撤三田漾完小和西阳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1998年,学校本部进行改造,将原破旧平房拆掉,同时买下双林建筑公司三层住宅楼,兴建2100平方米多功能教学楼,总投资250万元。
  2003年,学校投资110万元购置原建筑公司预制场13亩土地。同时,对原有校舍布局进行调整。根据新规划,2004年在原运动场上新建4000平方米综合楼,2006年竣工,投资350万元。同年,庆同小学分部(西栅)卖掉,经费用于建造综合楼。
  2007年,在原预制场兴建25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投资30万元。
  2008年,拆除学校校办工厂房屋,兴建1500平方米风雨操场,投资220万元。2010年,投资80万元运动场进行煤改塑工程。
  其间,学校进行过两次重大庆典活动: 第一次,1998年3月28日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学校精心设计的陈列室展示庆同小学50年发展历史和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还专门设计校庆绫绢首日封,为参加活动留作纪念。
  第二次,2008年11月8日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学校从不同角度展示六十年发展成果。
  2010年,学校校区有庆同本部和东双林分部,共有43个教学班,2059名学生,111位教职员工。2010年9月开始,门卫配备专职保安。
  先后获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1989年)、全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学校(2003年)、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2003年)、省文明单位(1998年)、省文明学校(2000年)、省示范小学(1999年)、省绿色学校(2002年)、省科研兴校200强(2002年)、省先进家长学校(2001年)、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4年)、省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9年)、省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2010年)等诸多荣誉。在南浔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中,连续9年获一等奖。
  同时,在学校教育诸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曾获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省数学竞赛团体第一名、全国数学竞赛金杯奖、学生看记讲新闻活动获全国少先队“我能行的活动最佳创新奖”(全国评选100个,庆同小学获2个)、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3年)、全国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成果一等奖。2002年,学校被推荐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展。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二莫蓉小学 莫蓉小学前身为民国35年(1946)建的“吴兴县莫蓉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陈绍辉,下设有若干所分校。其他情况(包括一直到解放前夕办学情况)不详。
  1950年2月,当时由双林镇人民政府批准创建,学校设在原莫蓉乡儒林村儒林长生堂侧殿内,校名定为“莫蓉乡校”,全校设有2个教学班,50余名学生,教员有邵惠兰和黄孝惠。另有白华桥初级小学,地点设在白华桥(今华桥村)水心庵(4间),有学生33人,教师1人名陆思源。属公立学校。石桥村小学,地点在石桥村,有学生40人,教师1人名邱镛。属民办公助性质。三墩村初小,地点在三墩村,有学生46人,教师1人名潘文昉。属民办公助性质。和公乡有民办学校4所,和公乡乡校,地点在俞华村,7个年级分设二个学级,77名学生3位教员;和公乡西汤兜分校,地点在第一村,一个学级中有7个年级,38名学生1位教员;和公乡徐家兜分校,地点在徐家兜村,一个学级中有6个年级,48名学生1位教员;和公亘头村分校,地点在第二村,一个学级中有8个年级,36名学生1位教员。共有学生261人。
  1951年春,莫蓉乡校搬迁至兴隆桥庙内,学生80余人,教师2人。1953年下半年,增设高小班,学生增至180人左右,4个教学班,教师6人。
  1954年,学校并入鷁泊大庙内,更名为双林区第二中心小学,学生259余人,教师8人。下设姚家湾小学、石桥村小学、龙古兜小学、蚌壳湾小学、总管桥小学、圣堂兜小学、武装兜小学、箍桶兜小学和儒林小学,共计学生873人,教师19人。
  1959年下半年,撤乡建制设立管理区,原莫蓉乡设儒林管理区,原乡中心更名为儒林完小,莫蓉管理区设花城完小,和公管理区设和公完小等三个管理区,原莫蓉乡行政区域内教育行政工作由儒林完小负责人全面负责。
  1961年,更名为莫蓉公社中心学校(简称社中心),此时,社中心学校有学生200余人,5个教学班,教师8人。1961年9月,施教区学生发展到800余人(含社中心),教师34人。
  1963年开始,全公社各村相继试办简易小学(俗称耕读小学),沈聪林任莫蓉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兼任儒林完小校长,高金泉任和公初级小学校长。
  1966年9月,施教区形成“一中心,二完小、十四个教学点(村小)”格局,学生800—900人左右,教师40多人。其中,社中心管辖2所完小和13所村校,和公完小(设在俞家埭村徐家兜)分管4所村校,完小负责人韦思理;花城完小(设在花城庙山)分管7所村校,完小负责人张耐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社中心所在地鷁泊庙宇被拆除,社中心受到冲击。莫蓉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简称“教革会”)管理教育,原社中心校长沈聪林进入教革会分管教育,任教育专职干部,全公社设兴隆、花城、和公三个教学点,各片村校由片上教学点带管。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同年9月,莫蓉公社征用儒林村石桥头土地2268平方米,建造一幢建筑面积为744平方米的楼房,重新恢复莫蓉公社中心学校,这时学校中小学合在一起,称“戴帽子初中”,社中心本部小学只有2个班,74名学生,3名教师。1978—1984年,莫蓉公社中心学校一直是中小学合并,这一时期,社中心本部小学生一直在100名左右,分3个教学班,小学教师5人。社中心同时管辖2所完小和15所村校。
  1984年重新建立乡人民政府后,学校更名为莫蓉乡中心学校。1985年,中小学分设,小学在原校南面征用土地建造新校舍,1986年下半年搬迁至新校舍,中学留在原校。一年后中小学对调校舍,中学搬至新校舍并进行扩建,小学回原旧校址,直至1996年上半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1993),全乡大规模校舍改造,称为完小、村校实施“六配套”改造工程,全乡共改造2所完小,13所村校,新建校舍4358.33平方米,筑围墙821.5米,由市、乡、村三级财政分担,共投资761410元。
  随着入学高峰到来,1994年下半年莫蓉乡政府向锐狮集团筹资240多万元,开始在花城村石雪兜生产队征用土地15340平方米,异地新建乡中心小学。新校舍于1995年5月破土动工,1996年6月竣工,同年9月投入使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陆续撤并学生数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1998年9月撤并2所(武庄、花城),1999年9月撤并2所(亘头村、做花园),2000年9月撤并8所(花盘兜、七星、箍桶兜、吴家庄、龙古兜、莲花兜、华桥、向阳),龙古兜施教区部分划给庆同小学,新建先登完小,全乡布局调整至“一中心(乡中心)、二完小(先登、和公)、一村校(兴隆)”,2001年9月撤并2所(和公完小、兴隆),全乡只有乡中心和先登完小2所学校,2004年撤并先登完小,至此,原莫蓉乡施教区内只存一所小学,正式定名为“湖州市双林镇莫蓉小学”。
  至2010年3月,全校有学生762人,生源来自10个行政村及部分外来民工子女。
  分15个教学班(一、四、五年级各2班,二、三、六年级各3班),有教职工51人(其中在编公办教师47人,钟点工4人)。专任教师43人,大专以上学历34人,占专任教师79%,各级教学明星,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共计6人。学校占地149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5平方米,绿化面积5995平方米,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实验(仪器)、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齐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建有教师电子备课室、班班拥有多媒体,有200多座位的阶梯教室、师生图书阅览室、教师会议室和工会活动室,建有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田径运动场煤改塑,为学生体育运动创造优越设施环境。
  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区文明单位(2001年),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少先队七星级大队”,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市一级小学(2000年),市文明单位(2002年),浙江省示范小学(2004年),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双林镇“满意单位”(2006年、2008年),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校低段语文组被评为区“和谐好集体”(2007年);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连续三年(2006—2008学年)获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复式教学研究取得较为明显效果,被郊区文教局列为复式教学研究试点单位,多次在省市复式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也曾多次接待全市(三县二区)及兄弟单位复式教学研讨活动,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做出过重要贡献。
  现在学校办学目标是:建有文化校园,塑有智慧教师,育文明健康学生。
  历任校级领导(校长)人员名录学校中共党支部组织1982年8月前不单独成立,与莫蓉卫生院合并,党支部书记杨八宝,副书记寿文煜。1982年9月开始,学校单独成立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见下表:
  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人员名录
  三镇西小学 镇西小学创办于民国3年(1914),地址在雉头村(离现校舍仅隔百余米),租用民房办学,只有一间教室。由于经费困难,仅招收学生10多名,上课坐凳自备。校名为第七国民学校。后四次迁址或异地新建。1950年,更名为双林区雉头村初级小学,地点在雉头村庙内,负责人蔡继锠。民办公助性质。有学生51人(1年级30人、2年级16人、4年级3人、5年级2人)。经费以收取学杂米为主,学生共收取213升(1升=0.75公斤)。
  1950年9月,易址雉头村关帝庙总管堂,更名为蓉生乡乡校,据吴兴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统计资料显示,当时蓉生乡有民办学校2所:蓉生乡乡校,地点在雉头村,一个学级中有5个年级,30名学生1位教员;蓉生乡千亩山分校,地点在千亩山村,一个学级中也有5个年级,32名学生1位教员。蓉生乡乡校辖管陆续创办的里庄、倪家滩、黄龙兜、叶家兜、真龙兜、清水濠、田坝兜等小学。
  1955年,建双林第一辅导区,原土山乡所属小学归入,组建镇西区域学校属第一辅导区管辖,有8所小学,分别是土山完小、严家坟小学、乌家兜小学、曹桥小学、周家兜小学、良朋兜小学、杨家兜小学、狭云渡小学,共有学生454人,教师11人。
  1958年,成立双林人民公社,撤蓉生、土山两乡,建蓉生管理区和土山管理区,仍设蓉生、土山两完小。
  1961年上半年,成立镇西公社,同年8月撤蓉生完小,设镇西社中心,地址仍在蓉生完小所在地雉头村关帝庙。
  1979年8月,镇西社中心校址迁至社庄兜,设初中1—3年级,小学1—6年级,中小学统一由社中心管理。
  1983年,乡政府筹资9.8万元,在长生桥(老桥)南堍东侧新建镇西乡中心小学。
  同年8月,新校启用,小学从社中心分离出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全乡小学形成“一中心两完小(里庄、土山)十二村小(叶家兜、倪家滩、黄龙兜、勤裕、千亩山、田坝兜、曹桥、沈家兜、周家兜、俞家兜、漾滩、社庄兜)”格局。
  1997年,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陆续撤并学生数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1997年9月,撤并4所村小(叶家兜、倪家滩、千亩山、周家兜),同年俞家兜村小升格为完小,名久立完小。1998年9月,撤并2所村小(田坝兜、社庄兜),1999年9月撤并2所村小(曹桥、沈家兜),2000年9月撤并3所村小(黄龙兜、勤裕、漾摊),2001年撤并3所完小(里庄、土山、久立),至此,原镇西乡施教区内剩一所小学,名“双林镇镇西小学”。
  1997年,镇西乡小学入学人数达最高峰,学生1614人,教师72人(其中代课教师13人)。校舍严重紧缺,乡人民政府决定异地新建,地址在原校址百余米地方(现镇西小学),1998年8月交付使用,占地20654.37平方米。
  1999年10月,镇西镇并入双林镇,2000年更名为双林镇镇西小学。同年,兴建三层综合楼一期工程,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总投入73万元,该楼一层为阶梯教室,可容纳116人;二层为学校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三层为资料档案室和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展示厅)。
  2003年,在综合楼西面兴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293平方米,总投入157万元,2004年投入使用。该楼一层为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教师办公室等;二层为电脑室、心理辅导室、古筝教室和大队部活动室;三层为会议室、学校机房和雏鹰电视台演播厅。
  2008年,投入42万元(其中10万元由久立集团资助)兴建乒乓馆,建筑面积483.8平方米,为一层钢结构平房,是学生训练和运动场所,命名为“久立乒乓馆”。
  2010年,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729人,教职工39人。学校占地20654.37平方米,建筑面积7801.8平方米,校园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分教学、活动、生活三大功能区。拥有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电视台、班班配有多媒体(20套)。电教设备、音乐器材、教具、教学仪器、体育卫生器材、图书资料等,达到示范小学Ⅱ类标准。
  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州市教科研实验基地”(2001年)、“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2005年)、“浙江省示范小学”(2006年)、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2006年)、“湖州市文明单位”(2006年)、“湖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06年)、“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08年)、“湖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2009年)等。连续6年(2003—2009年)获南浔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一等奖。
  学校创建“导师制工作、快乐乒乓”两大教育特色。
  学生成长导师制营造“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氛围,通过结对跟踪教育、记载导师工作手册、导师制诊断会、导师工作论坛、撰写导师随笔、案例分析、上门家访、外聘导师等一系列措施,成为南浔区导师制工作对外宣传示范窗口学校。
  浙江教育信息报、人民日报的华东新闻、湖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007年起,“快乐乒乓”被确立学校传统项目,建立以“队列跑步—快乐乒乓操—菜单式单项活动—欢乐乒乓舞”为内容的活动模式,达到“一人一拍一球一项两操”要求,弘扬“阳光自信、拼搏进取”精神。2010年,“快乐乒乓操”在湖州市教育系统召开运动会上进行展示。同年5月2日、30日,浙江经视频道先后两次进行宣传报道,湖州电视台、湖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学校的乒乓文化。相关乒乓文化的两个课题获市二等奖,浙江省《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杂志也刊登活动报道和活动照片。
  2009年,“快乐乒乓”项目已被列为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推广项目。
  社中心成立前完小领导名录社中心成立后校级领导名录
  四苕南小学 解放初,陶江麟在坞塍尤家坝村创办尤家坝初小,性质民办公助,借用民房。有学生67人(其中一年级17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10人;幼儿31人),教员3人。
  学生上学需缴纳学杂米,幼儿每人每学期121.5公斤;一至二年级60.5公斤;三年级24公斤。1950年,在邢窑利用庙产建立苕南乡中心小学,当时有几十名学生、2名教师,与此同时,其他自然村根据学生来源开办村校,一所村校一般一名教师,三四十名学生,二至三个年级。
  1955年,苕南乡中心小学改名为双林镇第三辅导区中心小学,地址在邢窑庙内,当时有6个年级、3个班全是两复式,158名学生,5名教师。1955年,后有组织有领导地兴办学校,第三辅导区下设25所村校(谢村、於家兜、云村、后坝、黄泥兜、丁堡、前塔、显洪、荣家兜、跳家■、塘河头、丁泾、坞塍、履塔、西庄、树港、亭子桥、岂山圩、潘家兜、蔡家元、郎家元、庞家湾等),有学生1502名(其中1年级527名;2年级379名;3年级299名;4年级224名;5年级46名;6年级27名),教职员工33名。负责人潘善承。每所学校还承担社会文化扫盲任务。
  1958年建苕南人民公社,学校易名为苕南社中心小学,校长陆张海,下设3所完小和16所村小。校舍来源主要是庙产、土改时未分掉的地主房屋或者租用民房。
  1958年10月行政区域变动,成立双林人民公社。原苕南划分为苕南管理区、显洪管理区、苕北管理区三个行政管理区,但三个区内学校仍属于原辅导区中心领导,时有20所学校,中心学校下设3所完小和16所村小。校舍来源主要是庙产、土改时未分掉的地主房屋或者租用民房。直至1961年5月撤销大公社(双林人民公社),同时也撤销管理区,改名为苕南人民公社。从此时起,邢窑辅导区中心,更名为苕南公社中心小学(简称苕南社中心)。均实行复式班教学,学生人数在180人左右,教师5名。
  副校长吴天明(全面负责)。下设三所完小,后坝完小由王贤琳任副校长(全面负责),丁泾完小由朱耀祖任副校长(全面负责),显洪完小由周惠乔任副校长(全面负责)。
  1968年,双林中学下乡办校,地址设在坞塍村严家坝,招收40多名农村学生,任教老师有陈泰琪、凌明之、陈三士。学校无固定房产,租用民房,校舍经常搬迁。
  1969年秋“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办到家门口”,在“做到小学不出队,中学不出村,高中不出乡”口号之下,除荣家兜、水产村等小村外,村村办起初中班,附设于小学,称之为“戴帽初中”。当时,邢窑中心学校有初中学生100人左右,共两个班。
  1974年,在苕南中心学校领导下筹办高中班,起名“苕南农中”,学校设在前塔。
  初办时一个班,54名学生,3位教师(毕其秀、徐敬业、张新芳)。第二年扩招到3个班,学制2年。苕南农中共招收四届高中生(7个班),毕业人数约350人。开设科目有语文、数学、化学、机电、音乐、体育、美术等,在上好上述课程之外还管理四亩田。当时叫勤工俭学,师生一起参加劳动,种田、拔秧、割稻,秋收之后稻谷卖给国家,所得的钱用于学校开支。从1977年开始招收初中班。
  1978年,在原苕南石灰窑办起小规模企业,主要生产蚊烟,弹棉絮,做玻璃钢瓦,利润虽薄,但积蓄一部分资金。1980年11月,购买苕南蔬菜场一亩多地(现庆同小学健身房),筹建厂房,面积约200平方米,主要生产磁性材料,产品销路很广,厂也越办越兴旺,用人最多时有工人18个,连续3年人均创利超万元,连续3次被评为市本级先进单位。生产的产品“磁性材料”被评为国家级金奖。直到2001年根据上级“校企分开”规定,苕南校办厂就此结束。
  1981年,谢村完小从谢村寺兜搬迁至於家兜,改名为“三田漾完小”。
  1984年2月,苕南社中心学校随着行政区名的改变,更名为“苕南乡中心学校”。
  此时,学校内有初中3个班,小学8个班,学生400多名,15位教师。随着小学生入学高峰期到来,扩建重建完小,三田漾重建高小,新校舍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后扩建到2200平方米。西庄完小从西庄简陋老平房迁入至西阳村新校舍,改名为西阳完小,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间,苕南各村初中班逐年撤并,集中到邢窑中心学校。
  这时苕南相当有规模的完全小学5所(即:三田漾高小、西阳完小、显洪完小、邢窑完小、前塔完小),每所完小有学生人数均超过300人。除完小外还有15所村小(即:谢村小学、良家兜小学、坞塍小学、树港小学、潘家兜小学、丁泾小学、荣家兜小学、跳家■小学、履塔小学、前塔小学、汉家元小学、后坝小学、硖石桥小学,岂山圩小学、黄泥兜小学)。
  1985年,苕南乡中心小学从邢窑搬迁至沈家兜旧平房内,此时,乡人民政府向东双林生产队征地3000平方米,新建中心小学,建三层教学楼一幢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同年,苕南中学和小学分开,管理体制独立。
  1987年,苕南乡中心小学从沈家兜迁至东双林新校舍(现庆同小学东校区)。
  1990年至1993年上半年,全乡进行大规模完小、村小“六配套”校舍改造工程,全乡共改造完小5所村小7所,新建校舍3530.26平方米,总投入49.585万元。
  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撤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乡中心小学更名双林镇第二小学。
  1995年7月,双林镇第二小学并入庆同小学,又名双林镇中心小学,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社中心成立后校级领导名录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